力的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陈乐辉)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经过观察与体验看法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停止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剖析处置生活中的实践效果。
二、教学剖析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先生曾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详细运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分解时先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留意让先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照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经过力的分解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为位移、速度、减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运用数学知识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天分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先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无看法的培育先生的知识迁移才干。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2.先生状况剖析先生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曾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罕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看法,构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力的分解方法看法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初步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处置力学效果,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1.课时布置思索到先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置,把〝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2.两类知识及教学战略依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求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说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植物体的运动形状,使物体发作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力的分解的概念──合力图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说性知识。
关于陈说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战略主要是:依据维果茨基的最临近开展区实际,先生原有知识越多就能够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先生的最近开展区,为了让先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需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资料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实验教学分析《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高一学生而言是物理学习的一大难点。
为了有效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重要章节,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引入阶段设置一个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节研究内容;在教学展开过程中设置四个演示实验,层层推进,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起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还设计了课后探索实验,其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纯的模仿转向创新方向,让物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课堂中只起到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验器材选择实验的设计不求“高、精、尖”,力求用常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设计的目标,将实验的现象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现在实验教学片面追求数字化,但是数字化设备要求高,使用多有不便,对于很多缺乏相应条件的学校也不具有实用性,因此利用平时常用的物品设计完成演示实验更具有实用性。
利用简单物品实现同样的效果既可以展现物理实验的精巧之处,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发现力学规律的历程。
三、实验教学过程[实验1]巧断绳实验实验性质: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金属杆一根(可以用铝合金窗框或铁棒代替),两端连上两个突起物即可。
实验说明:实验装置如下图,与直接拉绳相对比,利用力的分解可以轻易拉断尼龙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片段]师:(展示一根棉线)现在有一根棉线,哪位同学可以徒手将其拉断?我们邀请一男同学上来试试看。
(男生尝试后很难拉断棉线。
)师:我们再请一位女同学来试试,我们将棉线绑在实验仪器上,让她从中间拉拉看。
(女生尝试后很容易就拉断了棉线。
)师:男同学都不能拉断,但是女同学却能完成。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21 年 0 1
第1 2期
科 学教 育 研 究
必 修 一 第三 章 第五 节 《 的分解 》教 学 设 0 3)
教 材 分 析 1地 位 和 作 用 、 力 的分 解 是 力 的 合 成 的延 续 和 扩展 , 所 遵 守 的 平 行 四 边 他 形定 则 是 矢 量 运 算普 遍遵 守 的 规律 。 解 法 是 高 中 物 理 解 决 复 分 杂 问题 的一 种 重 要 的 物 理 思 想 方 法 。 分 解 的 等 效 替 代 思 想 为 解 决 其 他 类 似 物 理 问题 奠 定 了 科
一
、
学 的思 想 方 法 基 础 。
材 加 工 教 材 安 排 了 两 个 实 例 详 细 说 明 如 何 按 照 力 的 实 际作 用 效 果 确 定分 力 的方 向 。 材 的 编 排 渗 透 了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认 识 问 教 题 的 方 法 观 点 。 学 生 直 接 经 验 中没 有 对 例 1 实 际 问题 的 感 在 的 性 认识 。 因此 , 据 现 有 学 生 情 况 和 学 生 的 最 近 发 展趋 势 , 教 根 在 学 内容 处理 上 删 去 了实 例 l增 添 了 另一 实 例 “ 吊” 三 角 支 架 , 塔 ( 上 的力 的分 解 ) 自行 设 计 、 。 改进 了一 些 物 理 实验 等 来 充实 和 丰 富 课 堂 教 学 内容 。 样 调 整 可 以 更 加 贴 近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 这 从 而 激发 学 生 的求 知 欲 , 对提 高 学 生 的实 践 能力 起 到 了积 极 的 作
兴趣。
神 , 将 自 己 的 见解 与 他 人 交 流 的 愿 望 , 养 团 队精 神 。 能 培 四 、 学 流 程 教 ( ) 过 一 个 有 趣 的 实验 引入 新 课 : 发 学 生 的兴 趣 一 通 激 【 验 】 四 两 拨 千 斤 ” ( 位 大 力 气 男 同 学 分 别 用 双 手 拉 实 ‘ ‘ :两 住 绳 子 两 端 , 位 女 生 在 绳 子 中间 只 用 小 手 一 拉就 把两 位 男 生 一 拉动 了) ( )通过演 示实验 引入 “ 的分解 ” 二 力 的概念 【 示 实验 】 墙 上 固 定 一个 松 紧 绳 ( 有 两 个 细 绳 套 )教 演 在 带 , 师用 一 个 力 把 它拉 到 一 个确 定点 , 后请 两 个 学生 合作 把 它 拉 然 到确 定 点 。 得 出“ 力的 分 解 ” 定 义 。 的 ( ) 探 究“ 的分 解 ” 法 . 三 . 力 方 探 究 一 : 的 分 解 遵 循什 么 定 则 ? 力 结 合 伽 利 略探 究 的 思路 : 题 一猜 想 一逻 辑 ( 学 ) 问 数 推理 一 实验 验 证 一合 理 外 推 一得 出 结 论 。 学 生 猜 想 。 请 请 学 生 逻 辑 推 理 : 的 分 解 是 力 的 合成 的逆 运 算 , 以 它 力 所 们遵 从同样的规律 请 学 生 实 验 验 证 ( 考 : 何 验 证 ? 思 如 ) 利 用 上 面 的演 示 实 验 的 器 材 , 一 位 同学 用 一 个 绳 套把 结 请 点 拉 列 一 定 点 0, 下 力 的大 小 和 方 向 ; 另 一 位 同学 用 两 个 力 记 而 把 结 点 也 拉 到O, 下 力 的大 小 和 方 向 。 而 验 证平 行 四边 形 定 记 从 则。 得 出 结 论 : 的 分 解 遵 循 平 行 四 边 形 定 则 力 探 究 二 : 实 际 问 题 中 , 个 已知 力 究 竟 要 怎样 分 解 ? 在 一 请学 生 思 考 : 个 力 可 以 分 解 成 怎 样 的 两 个 力 ? 解 的结 一 分 果是否唯一? 有多少种可能性? 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 ( 平 行 四边 形 , 以有 无数 解 ) 所 请学 生 思 考 : 在 实 际 问题 中 , 个 已知 力 究 竟 要 怎 样 分 那 一 解呢? 通 过 课 堂 一 开 始 的 实 验启 发学 生 : 什 么 一 个 人可 以拉 动 为 两个 人, 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 来说可 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 拉 力 从 而 把 两 个人 拉 动 。 此 我 们在 实 际 问题 中应 该 根 据 力 的 因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上学案一、力的分解:例题1:例题2 :总结: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二、矢量相加的法则:1、力的合成的三角形定则:。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本质一样。
3、矢量的定义:三、限时训练(10分钟)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2 N的力可分解为7 N和4 N的两个分力总结:θF⊙B.一个2 N的力可分解为9 N和9 N的两个分力C.一个6 N的力可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D.一个8 N的力可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2. 将一个大小为10 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果已知其中的一个分力的大小为15 N,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是()A. 5 NB. 10 NC. 15 ND. 20 N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A.重力的斜面的支持力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C.重力和下滑力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四、作业布置1.请根据实际情况画出重力的分解图,并求解各个分力,已知物体重力为G,夹角为θ。
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A. G1和G2都增大B. G1和G2都减小C. G1增大,G2减小D. G1减小,G2增大3、一个大人拉着载有两个小孩的小车匀速前进。
大人的拉力为135N,拉杆与水平地面成=,使小车前进的动力有多大?4、课本p66思考与练习 2、3 规律方法概括:总结:θθθθ学情分析上一节学了力的合成,学生的等量替代、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何做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思想都建立起来了,再学习力的分解不是很困难。
学生初学力的分解不知道沿什么方向分解: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或体会到力的效果的方向,学生知道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力的效果的方向分解力。
学生作力的分解的图不是很顺利,建议学生作图的顺序是:画出要分解的力的方向,再画出力的效果的方向所在的直线,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邻边。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教材教学设计第五章第2节《力的分解》教师姓名:【课题】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5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从纵向来看,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从横向来看,也是对矢量概念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教学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很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以确定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1、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一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和知识回顾为力的分解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过程中领悟力的分解的方法,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实际生活中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拓展提升中发展学习的能力。
物理--第一章力第6次课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二、能力目标: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
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
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 F2=F sinθ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力的分解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的分解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1、10以内数的分解和教学光盘。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五、活动过程(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
如: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
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1〉来了几位小矮人?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力的分解教案2设计背景学习完《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这天有位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我知道了5的分解与组成,可是我们马上就六岁了,你能告诉我们6的分解与组成吗?”,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最近我们学了《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学习6的分解组成。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是面向高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设计及预期教学目标,应用牛顿二定律,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以及给学生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对力的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2)熟悉力场中力的分解;
(3)认识牛顿二定律;
(4)熟练掌握实验室中设备的使用。
三、实验实施
实验室准备:
(1)准备一个物体:
(2)准备一台力矩表:
(3)准备一台转动角度仪:
(4)准备一台拉力计:
(5)准备一支量筒:
实验步骤:
(1)将物体放置于板上,用拉力计测量物体经受的全部拉力;
(2)将力矩表安装在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矩大小;
(3)将转动角度仪安装于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的转动角
度;
(4)将量筒安装于物体旁,用水测量物体的重心距离;
(5)取样测量后,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四、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用牛顿二定律求出力的分解,得出结论。
五、结论及考察
(1)实验证明:当两条水平拉线相交时,物体便会经受一个力矩,这个力矩会将物体引向原点;
(2)实验表明:装置中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受到的力矩成正比;
(3)实验证实:当物体经受拉线施加的力时,物体会在重力场中改变位置,这反映出物体经受力的力学特性。
六、反思
(1)实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分解;
(2)实验操作简单易行,能够让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实验;
(3)实验操作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力学作用更多的物象;
(4)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学的复杂性及应用,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学。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l 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及力的合成。
2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4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对力的基本概念、力学中三种常见的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学习初步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认知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一些知识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
当然,他们的思维也具有单一性、定势性的特点,对比较抽象的力的作用效果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生活经验方面,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本节的情景,例如,骑自行车爬坡。
并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这些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模式】因为本节为新授课,所以采用的是高中学习共同体中的物理新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共有六个环节,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展示目标分组探究(三)小组交流展示点评(四)教师解疑点拨评价(五)随堂检测巩固提高(六)课堂小结回归目标二、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长直尺,弹簧秤,钩码,铅笔,细线,重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趣味拔河【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力的分解新课教学:【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教师活动】: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5节力的分解张永伟襄汾实验高中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5节课,在这之前学习了《力的合成》。
学生初步体会了“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并且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了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本节课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定则,继续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过“两个探究”:1)从力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探究如何进行力的分解,2)探究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如此处理内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了解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尝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物理问题,同时为以后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内容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入了力的分解的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于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结果,教科书指出对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来进行分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的是,新课标引入了三角形定则,指出了矢量相加的法则,最后很自然地引入了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从新课标的编排来看,将本节内容放在这里,其目的除了让学生在原有的初中知识基础上更深入的了解力的概念以外,进一步完善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
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通过本节和本章的学习,可以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对力的分解的学习,理解其概念,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
同时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3,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学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内容,本节课中主要学习的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叙述。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另外,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进行分解;教学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以及如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过程。
(2)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3)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注意数学工具在物理上的应用。
(3)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用科学的方法验证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寻找实际生活中力的分解,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主动参与探究力的分解,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想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观察、分析、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㈠新课引导1、导入课题: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不直线从山脚修到山顶,而要修成环环绕绕的呢?这样不更废材料也更费路程吗!教师:环绕上山会让我们更省力!环绕的山路让我们上山的路程变大了,但上升的高度不会变化。
那为什么路程变大了之后就更省力了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复习点题(1)什么叫力的合成?(强调“等效”思想)(2)力的合成遵循什么规律?(3)实验展示:(简单演示力的合成实验,并实物投影说明)图(1)F1,F2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F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等效替代,那么是不是说F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也可以用其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来代替呢?总结:把F这个力的作用效果用F1、F2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等效替代的过程就是力的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力的分解
[教材分析]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纵向来看,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处理力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我们以后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从横向来看,也是对第一章矢量概念的进一步加深。
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有三: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讲学生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二年的学习形象思维还行但理性思维大部分学生还不是很成熟。
第二,由于分解的多解性导致学生不知道具体如何来分解一个力。
第三,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数学三角函数还不是很熟悉
[设计思想]
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学习与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合力与分力是一个等效替代的关系.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通过对一些力的分解的一些实例分析使学生得到大量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达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4.矢量的定义。
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
[教学重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力作用效果的确定,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力的合成知识,明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一个等效替代的关系,为下面力的分解做铺垫。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人在平直的公路和在上坡时的感受,汽车爬坡(视频播放),把学生从熟悉的
生活中带入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请两位男生分别用力拉住长绳的一端,立正站立.请一位女生垂直拉长绳的中
点.当两男生相距较近时,女生拉不动两位男生,当两男生相距较远时,女生却能
够拉动两位男生。
二、新课教学
问:力的合成是用一力代替两个力,那么可不可以用二个力代替一个力呢?
生:可以,因为他们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由此引入了力的分解的概念)
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问: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遵守什么法则呢?
(由于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经过提示后学生很容易理解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问:已知一个合力分解是唯一的吗?
学生活动:画出一个力由学生去分解让学生体会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力的分解的不唯一:
师:如果不加以限制,有无数种分解情况,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演示实验1:斜向上拉物体的力(如图)如何分解?
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沿平板台秤运动,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何变化.提问: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请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竖直向上提物体.
我们可用两个力来等效替代这一个力,两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两个力就是F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演示实验2:将重物放在粘有海绵的斜面上,物体被垂直于斜面的挡
板(表面粘有海绵)挡住而静止在斜面上,让同学们观察放上重物前后海绵 的变化情况.
[提问] 重物放上后海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什么?(请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 重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垂直斜面向下压斜面,一是使物体垂直挡板向下压挡板.根据此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进行分解.(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例1: 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拉力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学生活动:分发自制教具,让学生感受三角架上拉力F
提问:手的哪些部位有感觉?这说明什么?(请学生回答)
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实验过程,让同学们观察三脚架上的斜
梁和横梁的长度怎样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 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拉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沿斜梁斜向下拉斜梁(使斜梁伸长),一是沿横梁向内压横梁(使横梁缩短).
发散延伸:当横梁水平,斜梁与横梁夹角为30 ,重物重力为5N 时,两分力多大?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并计算结果,(请学生板演).
计算结果:1sin3010F F N == 2c o t 3538.66F F N N ===
例2:课前游戏中女生的拉力产生怎样的效果,如何分解?
女生的拉力产生两个效果:分别沿两段绳子的延长线方向拉两段绳子
三、课堂小结: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4、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