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橘逾淮为枳》教案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三篇《橘逾淮为枳》是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七单元先哲智慧中的一篇,教学二课时。

《橘逾淮为枳》讲述的是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羞辱晏子中的一次。

这一次楚王是想通过齐人善盗来羞辱晏子,没曾想自取其辱。

从楚王与晏子对话中看出晏子镇定自如,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使者风范。

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预习;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记在语文书上。

2、正确朗读课文三遍,把课文及注释在摘抄本上抄写一遍(注意格式)。

教学过程: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学生交流,老师总结1、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

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

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何为者也吏二缚一人诣王圣人非所与熙也2、个别读,学生纠正3、听朗读,感知故事四、反复朗读疏通文意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小学六年级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1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

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

”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复述故事情节。

(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 提示: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欲辱之————————自取其辱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 明确; ★比喻: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反驳有力:反问句式“得无……” (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言善辩机智从容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 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

王视晏子固善盗乎——傲慢,嘲笑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 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

详解《橘逾淮为枳》教案

详解《橘逾淮为枳》教案

详解《橘逾淮为枳》教案。

一、文学背景《橘逾淮为枳》是一篇典型的晋代散文,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繁荣的时期。

晋代文学以“豪放”、“奔放”、“挥洒”为主要特点,反对汉朝以来的“纤巧文学”,强调“风骨”、“气节”,寻求“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

《橘逾淮为枳》正是典型的晋代散文之一,其风格豪放、大气磅礴,叙述手法独特,为后人所传颂。

二、课文分析1.课文全文《橘逾淮为枳》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始得橘”、“橘欲还”和“捕鱼欲以橘投之”。

下面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

(1)始得橘文章开头,“信陵君为橘于橘洲,橘剖而香,以为瑰异,命曰逾淮之枳”。

作者通过“始得橘”这一小节,将我们引入了整篇文章的情节,这里的橘是一个非常瑰异珍奇的橘子,信陵君为它特地起了一个非常华丽的名字——逾淮之枳。

(2)橘欲还“后数年,秦汉之际,淮南王欲伐楚,别将军徐公明兼道行参军,乃使持逾淮之枳以献楚王,楚王受之,赐千金,使者固辞,楚王厚加赠遗;归与淮南王,淮南王问曰:受千金而尚辞百万,何也?对曰:夫千金者,市旅之财也;枳者,海内之珍也。

今得之而有以相与,得其所欲,又可以不辞千金。

比之于珠玉,珠玉虽多而不足以相与也。

淮南王愧而怒之。

”这一节是全篇的重点,蕴含了信陵君为橘而亲手命名的原因,以及后来淮南王和信陵君之间的关系发生的转折。

这里更是突出了橘子对于古人来说的珍贵程度,以及古人的交往礼仪。

(3)捕鱼欲以橘投之“抵津而来,会盗其船,留之斗下。

盗欲得枳,客曰:此枳信陵君所命也,而以侯捕鱼乎?为之不如弃之。

乃持以赠鱼者而去。

”这一节可看做是全篇的结尾部分,通过一个小剧情展现了信陵君至死不渝的坚守与国士无双的气节,子曰“君子不器”,信陵君在苦境下并未丢失自己的操守,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这段话采用的是转折手法,将前面的情节和最后呈现的结局有机地联系起来。

2.深入理解《橘逾淮为枳》以浅显的语言,描述出了深刻的人情和历史背景。

读完这篇文章,使人深受感动。

上海市玉华中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沪教版《第29课《橘逾淮为枳》 教案

上海市玉华中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沪教版《第29课《橘逾淮为枳》 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二、体会晏子的论辩技巧,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水土异也”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读课文二、预习检测、评讲,积累重点文言词句三、再读、理解课文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羞辱晏子吗?)“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齐人固善盗乎?”2、时代背景介绍3、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与左右大臣合谋安排演员选择时机:酒酣4、结果如何预设:没有羞辱成功。

为什么?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晏子。

5、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预设:习辞者。

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重点解析:晏子用“橘逾淮为枳”比喻“齐人入楚善盗”】指导学生朗读晏子的这段话。

分析晏子“避席”的涵义。

分析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物?预设:爱国机智、自定自若、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对手的评价:圣人。

司马迁评价晏子的话: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请同学们给晏子写几句颁奖词。

6、楚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王视.晏子曰……王笑.曰……指导朗读,“王笑曰……”。

人物形象。

预设:自以为是,自不量力,自知之明,自我开解四、表演带动挖掘文本,点评促进深度阅读。

课本剧表演五、总结从这篇古文,我们领略了先哲的智慧,文言的美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采撷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萃取精华,反刍精髓,繁荣祖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六、拓展训练七、课后作业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翻译课文3、课外阅读《晏子春秋》(选做)板书设计。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橘逾淮为枳》word教学设计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橘逾淮为枳》word教学设计

(5)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6)为:于,在。

(7)何坐:宾语前置,即“坐何”,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9)诣(yì):到......去,往,这里指谒见,拜访。

(10)曷:同“何”,什么。

(11)固:本来。

(12)避席:离开座位。

(13)其实:它们的果实。

其,代指它们的。

实,果实。

(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如此。

何,什么。

所以,缘故,原因。

(15)得无:莫非。

(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

熙,同“嬉”,戏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病,辱(18)盗:偷盗。

(19)徒:只是,仅仅。

(20)闻:听说。

(21)善:善于,擅长。

(22)赐:赏赐。

(23)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赐晏子一壶酒。

(24)谓......曰:对......说。

(25)缚:捆绑。

(2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

译为:或莫非(27)辱:羞辱。

(28)逾:超过,越过(29)为:成为,变成(30)左右:身边的人,近臣(31)过:经过(32)行:行走(33)者:......的原因(34)为(何“为”者也?):做,干(35)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是(36)取:招致通假字⑴曷:通“何”什么。

⑵熙:通“嬉”戏弄。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

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为枸橘树,叶子只是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橘逾淮为枳》教学课件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橘逾淮为枳》教学课件
Yú,越过。 zhǐ
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3、固定句式:得无 …… 耶? (莫非 …… 吗?)
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1、古今异义: 坐: 犯……罪 其/实:它们的/果实 2、通假字: “曷” :同“何” ,什么 “熙” :同“嬉” ,戏弄
3、一词多义: 使 晏子将使楚:出使 使民善盗耶:让
为其来也:wèi ,于,在 为 何为者也:wéi, 做
橘生淮南则为橘: wéi,是
①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
“之”的四种 用法
②动词 往 ③“的” ④无意义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橘逾淮为枳》。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中国古代的植物文化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诚信、友善、宽容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1. 《橘逾淮为枳》的诗意和寓意。

2. 中国古代植物文化的内涵。

3. 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古代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本内容、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3.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馆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橘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橘子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讲述橘逾淮为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古代植物文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2)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6. 课堂小结(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后作业(1)抄写并背诵《橘逾淮为枳》。

(3)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橘逾淮为枳》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橘逾淮为枳》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解释文言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式。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背景。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来解读课文。

3.2 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分析案例。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橘子和枳子的实物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橘子和枳子的区别和联系。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4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道德观念来分析和判断案例。

4.5 总结和拓展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课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橘逾淮为枳》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橘逾淮为枳》教案:启发学生运用多元思维解读文本

《橘逾淮为枳》教案:启发学生运用多元思维解读文本

《橘逾淮为枳》教案:启发学生运用多元思维解读文本引言: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展思想的重要方式。

而对于阅读教育,更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多元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文本阅读教育中,运用多元思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就《橘逾淮为枳》的教学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多元思维来解读文本。

一、教学目标1.学习把握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文学风格、题材等内容,并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官场政治、文人交往、伦理道德等古代文化背景,促进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审美能力的发展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二、教学内容1.开场讨论:用以茶会之形,发挥多元思维在教学开局,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来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引子。

让学生们以主题、随想、策论、问答等形式互动讨论,启发学生运用多元思维,了解文本的反映的一些重要的场景和人物。

2.文本解析:反复读、精读、局部读读完文本之后,学生首先需要反复、精读,较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情节,逐渐探讨出小说的主题和文学性质。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局部阅读,分析文本中蕴含的各种元素和细节,找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3.语言分析:词汇、修辞运用全面分析文本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理解所使用的语言技术,例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汇选择、情节组合等。

通过语言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带着问题阅读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去重点分析文本中的各种意象和叙事技巧。

通过问题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中,问题的提问不能过于繁琐,尽量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理解上。

2.视觉资料组合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了解和判断,定义文本中各种语言元素,然后针对这些元素,找到相关的图像或素材进行举例解释。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理解《橘逾淮为枳》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领悟寓意难点:掌握文言文词汇和句式1.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故事文本、翻译材料等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寓意等互动法:提问、讨论等实践法:翻译练习、小组活动等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 展示橘子和枳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b. 提问:“你们知道橘子和枳子有什么不同吗?”2. 讲解故事背景和内容a. 介绍《橘逾淮为枳》的故事背景b. 朗读故事文本,边读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c. 讲解故事情节和寓意3. 互动环节a. 提问:“你们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失败?”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4. 翻译练习a. 提供故事文本的翻译材料b.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练习c. 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5. 总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b. 布置课后作业:复述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第三章:课后作业3.1 作业内容复述故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橘逾淮为枳》的故事写读后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3.2 作业要求复述故事:语言流畅,条理清晰3.3 作业批改与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改正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速度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的观点阐述和论证能力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高、完成速度快读后感质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流畅4.3 教学反馈针对评价结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反馈,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针对作业和读后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讲解故事背景和内容互动环节:提问和讨论翻译练习5.2 第二课时复述故事写读后感作业批改与反馈5.3 第三课时课堂参与度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读后感质量评价5.4 第四课时教学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故事文本,了解故事背景准备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6.2 课中活动朗读故事,边读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讲解故事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6.3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复述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鼓励学生参加与故事相关的课外阅读和活动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教学内容注意讲解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强调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2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法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盲目跟从采用实践法时,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辅导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任务7.3 教学评价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在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时,注意关注他们的观点阐述和论证能力,避免主观臆断第八章:教学资源利用8.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橘子和枳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播放与故事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8.2 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推荐与故事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参加与故事相关的文化活动或社团,拓宽他们的视野第九章:教学拓展与延伸9.1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9.2 举办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准备故事演讲稿,参加班级或学校的故事演讲比赛评选最佳演讲者,并给予奖励和表彰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10.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应进行教学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第十一章:教学案例分析11.1 案例选取选取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案例包括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方面11.2 案例分析对选取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第十二章:学生学习评价12.1 评价标准制定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观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12.2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第十三章:家校沟通与合作13.1 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3.2 家校合作组织家校合作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第十四章:教学研究与提升14.1 教学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如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等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4.2 教师专业发展参加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15.2 课程展望根据课程总结的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展望未来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理解《橘逾淮为枳》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橘逾淮为枳》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橘逾淮为枳”、“物以稀为贵”等;(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学会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态;(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橘逾淮为枳》;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3. 学会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 深入剖析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寓意;3. 将文章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法:以《橘逾淮为枳》为例,分析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寓意,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橘逾淮为枳》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寓意,交流心得体会;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5.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从故事中汲取的智慧;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橘逾淮为枳》;2. 理解与分析:评估学生对文章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故事主题和寓意的理解;3. 应用与拓展:观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和对文章智慧的领悟;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橘逾淮为枳》全文;(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橘逾淮为枳”、“枳”、“淮”等;(3)了解《橘逾淮为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曲直;(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橘逾淮为枳》;(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难点;(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难句的理解;(2)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橘逾淮为枳》的作者、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生词和难点,如“橘逾淮为枳”、“枳”、“淮”等;(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橘逾淮为枳》的喜爱之处,以及对自己的启示;(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分辨是非曲直;(3)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并背诵《橘逾淮为枳》。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橘逾淮为枳》;2. 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3. 查找更多关于《橘逾淮为枳》的作者和其他作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橘逾淮为枳》教案:引导学生从诗歌视角感受自然之美

《橘逾淮为枳》教案:引导学生从诗歌视角感受自然之美

《橘逾淮为枳》教案:引导学生从诗歌视角感受自然之美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源泉,是诗人们的灵感之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意象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巧妙和简洁的极致。

《橘逾淮为枳》是一首关于橘子的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视角深入感受自然之美。

一、课堂引入1.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花卉、树木、山水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度感受自然之美。

2.诗歌赏析:老师可以引入《橘逾淮为枳》诗歌的内容,让学生从诗歌角度感受自然之美。

二、诗歌阅读与分析1.阅读诗歌:学生可以先阅读《橘逾淮为枳》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橘逾淮为枳》进行分析,包括诗歌的意象、诗句的运用、诗歌的节奏等方面。

学生可以结合史料、语言知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三、情感体验与创作1.情感体验:通过介绍自然景观、宣传绿化环保、野外探秘、品味经典诗词和绘画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与自然之美进行情感接触,并通过讲解、解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和领悟自然之美。

2.创作活动:以《橘逾淮为枳》为范本,鼓励学生进行自然之美主题的创作。

可以通过写诗、画画、拍照等形式进行创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四、评价与展示1.评价作品:老师可以通过集体评选、小组评议、评委打分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创作。

2.展示形式: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学校展示、互联网平台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和传播。

结语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从诗歌视角深入体验自然之美,通过情感理解和创作实践来增进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领悟。

同时,这次课程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橘逾淮为枳教案

橘逾淮为枳教案

《橘逾淮为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类比的基本方法。

2、通过品析关键句,体会晏子机智善辩、维护祖国尊严等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关键句,体会晏子机智善辩、维护祖国尊严等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类比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板书
课时:1课时
班级:六(4)班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它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集。

这部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描绘了晏婴这位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的性格特征。

这节课是课文《橘逾淮为枳》的第二课时,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通过品析关键语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把握主人公晏子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基础与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依赖性比较强,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活动中,只是适时加以启发、点拨,更多起到的是串联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路径,拓
板书设计:
《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傲慢无礼 机智善辩
自讨没趣 镇定从容 有礼有节 流程图:
齐人固善盗乎
民入楚善盗 类比
晏子 楚王。

六年级下册《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六年级下册《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了解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常识。

2。

通过朗读与赏析,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晏子善辩的语言艺术和以礼相待、尊重对手的可贵品质。

3。

了解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和智慧的外交艺术,主张以礼相待、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可贵的传统美德之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关键句赏析,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和心理,如楚王的阴险、傲慢、尴尬和晏子的沉着、机智、有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㈠导入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宰相,《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不仅为他和另一位着名宰相作传,并在传记里说,自己如果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能为他执鞭赶马,也会感到非常荣幸。

【引出晏婴】晏婴,大家都尊称他为晏子(投影晏子简介)。

有知道晏子故事的同学,给我们讲讲好吗?【导入今天的新课学习】㈡初读请同学们默读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晏子使楚》,要求:1、于段首处标上小节号,边读边圈划课文重点、难点处;2、利用课下注释,基本扫除字词障碍,初步理解句意、文意;㈢检测约6分钟以后,教师检测初读效果:1、请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听是否存在读音、断句等问题,然后适当点评。

采用抢答的形式检测关键词掌握情况:如“缚、固、病”等方法要点:老师先说出现代汉语的意思,请同学们说出课文里相对应的古汉语词(同时准备一点小礼物予以奖励)。

如:——现代汉语“侮辱”的意思,古汉语词是?【“辱”】——正确!文中还有一个古汉语词也是“侮辱”的意思,看谁第一个发现?——【“病”,“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

此处知识点有一定难度,适时点拨“古今词义的差别”】——小结规律: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老师范读课文后,试着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并结合课文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

沪教版六年级下《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上海市时代中学沈小媛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了解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常识。

2.通过朗读与赏析,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晏子善辩的语言艺术和以礼相待、尊重对手的可贵品质。

3.了解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和智慧的外交艺术,主张以礼相待、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可贵的传统美德之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关键句赏析,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和心理,如楚王的阴险、傲慢、尴尬和晏子的沉着、机智、有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㈠导入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宰相,《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不仅为他和另一位著名宰相作传,并在传记里说,自己如果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能为他执鞭赶马,也会感到非常荣幸。

【引出晏婴】晏婴,大家都尊称他为晏子(投影晏子简介)。

有知道晏子故事的同学,给我们讲讲好吗?【导入今天的新课学习】㈡初读请同学们默读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晏子使楚》,要求:1、于段首处标上小节号,边读边圈划课文重点、难点处;2、利用课下注释,基本扫除字词障碍,初步理解句意、文意;㈢检测约6分钟以后,教师检测初读效果:1、请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听是否存在读音、断句等问题,然后适当点评。

采用抢答的形式检测关键词掌握情况:如“缚、固、病”等方法要点:老师先说出现代汉语的意思,请同学们说出课文里相对应的古汉语词(同时准备一点小礼物予以奖励)。

如:——现代汉语“侮辱”的意思,古汉语词是?【“辱”】——正确!文中还有一个古汉语词也是“侮辱”的意思,看谁第一个发现?——【“病”,“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

此处知识点有一定难度,适时点拨“古今词义的差别”】——小结规律: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老师范读课文后,试着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并结合课文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

此环节教学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把握课文主要情节,初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橘逾淮为枳》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意图。

2.学习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重点短语、重点句子和难点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学习掌握较难的语法知识点,如虚词“就”、“是”、“动宾离合结构”等。

4.通过分角色阅读、朗读课文,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课堂讨论、齐词联想等形式加深对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意思。

2.学习掌握文本中的重点词汇、重点短语、重点句子和难点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教学难点1.较难的语法知识点,如虚词“就”、“是”、“动宾离合结构”等。

2.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掌握教材《橘逾淮为枳》。

2.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案。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所掌握的知识点,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习新课(1)呈现教材《橘逾淮为枳》。

(2)边读边解释生词、重点短语、重点句子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理解作者的意图。

(2)齐词联想,加深对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4.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梳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5.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2.整理课文笔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能力提升与知识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采取了分角色朗读、齐词联想等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合理学习,提升文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

(精品教案)橘逾淮为枳讲课稿

(精品教案)橘逾淮为枳讲课稿

(精品教案)橘逾淮为枳讲课稿帮大伙儿整理的橘逾淮为枳讲课稿,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本文是准备年级语文教材中最长的一篇古文,需要积存的文言字词较多,关于学生积存掌握有一定难度,但由于这则故事有着生动的故情况节和鲜亮的人物形象,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因此在对故事内容的明白上没有障碍。

这类文章意在接着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知道课文的能力,积存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并且能明白在晏子机智善辩的背后,汩汩流动着的是晏子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感河流,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教学这篇古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进展语感,加深对古文的体味和明白。

教学本课要紧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办法,提高对古文的观赏能力。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如此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觉、明白、观赏和评价的能力。

”准备班的学生刚才接触古文,反复诵读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并要养成自觉积存字词的适应。

由于(2)班学生能力差异较大。

能够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人人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说故事,分角群朗读,这些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调动广阔同学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白文本和提高概括分析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依照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进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存文言词语。

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观看、质疑、鉴赏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2、办法与过程:经过朗读品味文中人物语言,经过质疑讨论降实字词,由读——品——悟,明白文中的人物形象,体味晏子的能言善辩,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在晏子机智善辩的背后,汩汩流动着的是晏子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感河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逾淮为枳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9)诣(yì):到......去,往,这里指谒见,拜访。

(10)曷:同“何”,什么。

(11)固:本来。

(12)避席:离开座位。

(13)其实:它们的果实。

其,代指它们的。

实,果实。

(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如此。

何,什么。

所以,缘故,原因。

(15)得无:莫非。

(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

熙,同“嬉”,戏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病,辱
(18)盗:偷盗。

(19)徒:只是,仅仅。

(20)闻:听说。

(21)善:善于,擅长。

(22)赐:赏赐。

(23)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赐晏子一壶酒。

(24)谓......曰:对......说。

(25)缚:捆绑。

(2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

译为:或莫非
(27)辱:羞辱。

(28)逾:超过,越过
(29)为:成为,变成
(30)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31)过:经过
(32)行:行走
(33)者:......的原因
(34)为(何“为”者也?):做,干
(35)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是
(36)取:招致
通假字
⑴曷:通“何”什么。

⑵熙:通“嬉”戏弄。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

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为枸橘树,叶子只是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

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人民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简介
晏子,名婴,字平仲,谥平,也称晏子。

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

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灵公,庄公、景公三帝时,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段意
1~2段: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3~5段:晏子用智,善于言词,挫败了楚王的诡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