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一、案例背景描述:在学校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卡壳,缺乏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他决定引入抛锚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过程:1.引入:教师选择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个人从A地走到B地,若每天行进的距离是前一天行进距离的一半,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抛锚:当学生遇到困难而无法继续思考时,教师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个“抛锚”,例如:“小明认为每天行进距离的一半太慢了,他想一次增加1公里,这样会快一些吗?”这个“抛锚”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法。
3.探索: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或引导思路,但并不给出确切答案。
4.发现: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和思考,发现每天行进的距离构成一个等比数列,进而可以利用数列求和公式来计算需要的天数。
他们逐渐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开始解答问题。
5.总结:在学生们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的比较和分析,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散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很重要。
6.拓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如果每天行进的距离是前一天的$\frac{3}{5}$,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不再依赖教师的直接指导,而是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找到答案。
此外,学生们也逐渐发展出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
制作人:胡竟伟马一路张乐吕媛刘秀婷刘娜吴洁张世铮吴迪张鹏宇
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并应用Arthorware制作反映该问题的一个课件。
(1)情景创设:现在草场沙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地区,沙尘暴频繁出现,保护草场是我们的责任,借助这个问题,制作一个课件。
(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例如以科尔沁草原为例),信息资源获取途径是通过Internet,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果有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3)自主学习设计:根据科尔沁草原的变化过程这个真实的事件,围绕该问题做进一步探究,理清思路,进行设计。
注意体现学生设计的新颖性和创意性。
(4)协作学习设计: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题的意义建构。
整个协作过程由教师指导。
协作环境设计应包括〈1〉能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2〉教师要稍稍超前学生,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切忌直接告诉学生。
〈3〉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应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协作过程中的贡献〈3〉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不感到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确切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
法。
抛锚式教学的简单例子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为基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抛锚式教学的例子:
主题:植物生长
1.创建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植物园,在其中一部分区域植物停止了生长,学生可以观
察到这些植物的外观和环境。
2.引发问题: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这些植物停止了生长?"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
它们重新开始生长吗?"
3.探索和研究: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研究,使用工具如放大镜、土壤测试工具等,观
察和测量植物的特征,并收集数据。
4.分析和总结:学生在小组讨论或班级分享中,分析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收集到的数据,尝
试找出植物停止生长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5.应用知识:根据他们的发现和理解,学生制定一个计划,通过给植物提供适当的水、光、
温度或肥料等,帮助植物重新开始生长。
6.反思和评估:学生回顾整个过程,评估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并思考他们在探究过
程中学到了什么。
这个例子中,通过引入一个实际情境和问题,学生被鼓励主动参与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他们不仅学习了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抛锚式教学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和应用知识,提供了更深入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抛锚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为例,探讨抛锚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定点(焦点)和到一条定直线(准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2)抛物线的性质:对称性、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
(3)抛物线的应用:求解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抛物线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抛物线?抛物线有哪些性质?(2)抛锚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画视频中的抛物线,让学生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如何确定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②如何根据抛物线的性质求解实际问题?③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例如,某工厂需要设计一个长方形仓库,仓库的一边靠墙,另外三边与墙相距相等,且仓库的长是宽的两倍。
请设计一个长方形仓库,使其面积最大。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展示交流,分享成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抛物线的性质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反思1. 抛锚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抛物线的知识。
抛锚式教学策略案例1
本节课采用基于网络的抛锚式教学策略,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有机结合关于电子文件安全的各种操作,通过情境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情景与任务驱动相融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师主要担任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角色,并以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采用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顺德教研室编写的实验教材(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八课《让文件更安全》。
在此之前是关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和创建电子文档等基本技能。
学生采用分组协作,以四人一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电子文件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保护电子文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以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维护电子信息安全的意识。
·通过讨论和评价情景中人物的行为,树立自觉遵守合理使用网络信息的情感。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保护电子文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给电子文件加密、隐藏。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基于网络的抛锚式教学策略,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有机结合关于电子文件安全的各种操作,通过情境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情景与任务驱动相融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师主要担任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角色,并以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六、学习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评价者。
抛锚式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课文《普罗米修斯》为例
-080-2023年第19期(总第359期)教学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是基于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以技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完成知识建构的教学范型[1],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通常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抛锚”的过程。
所谓的“锚”指的是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要通过情境或案例生成问题并确定问题,在确定问题后,“抛锚”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通过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整个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以及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关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抛锚式教学法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创设情境:抛锚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以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并且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确定问题:在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积极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因为问题情境本身就蕴含着一些问题。
教师把这些问题确定下来,就完成了“抛锚”的工作。
自主学习:根据教师创设的现实情境,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思考问题,并且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自主学习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查找的资料、查找资料的方式以及类似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协作学习: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根据问题交流讨论,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会提高,学习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抛锚式教学模式课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课例课题:多彩的高中生活授课人:张学萍四川省崇州市崇庆中学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操作;⑵熟练文件、文件夹的属性(只读、共享)设置;⑶巩固路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文件管理的方法。
⑵通过评价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补充完成网页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将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
⑵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⑶通过作品的制作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⑷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二、教材分析:《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为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册第5章《文件及文件管理》的第一、二、三节部分内容,该教材为典型的零起点教材,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作了部分调整。
重点:文件或文件夹新建、移动和复制。
难点:文件的移动、复制、重命名。
三、学生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基本掌握Windows系统中文件的命名规则和文件属性设置,初步了解资源管理器的结构和文件路径关系;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很神秘。
但是,个别同学在小组协同学习时依赖性太强,不能够积极参与。
四、教学资源:硬件资源:一个局域网或互联网教室及相应的网络教室控制软件,投影仪、大屏幕等。
学习资源:1、素材库包含有校园风光、校内新闻、军事训练、运动会和课余生活的图片、Flash和背景音乐等;2、残缺的校园生活网页,其中包含新闻动态、美丽的校园、军事训练、运动会和课余生活5个子页;3、学习目标及学习指导文档;4、学习信息技术评估表。
五、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教学“抛锚”是建立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页制作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基础上,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即围绕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页”,学生自主、协作地完成文件(夹)的新建、复制、重命名等操作。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在教学中,抛锚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经典案例来介绍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数学困惑。
小明是一个数学课上的学霸,但是最近他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困难。
他在解决一道数学题时,总是在某一个步骤卡住,无法继续下去。
老师发现了他的困惑,并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来帮助他。
首先,老师让小明描述他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小明说,他在进行一些复杂的运算时,经常会忘记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则,导致无法继续下去。
老师听完小明的描述后,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小明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小明思考,你在解题时通常会忘记哪些数学规则?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些规则?你有没有尝试过其他的解题方法?通过这些问题,小明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老师和小明一起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复习数学基础知识,每次做题时仔细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明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抛锚式教学的优势。
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小明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指导和支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抛锚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教学案例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以物理课堂中的“力的平衡”为例,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抛锚式教学设计。
一、课堂目标1. 学习力的平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力的平衡条件;2. 了解常见的力的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提供一些力的平衡问题的实例,如一个斜坡上的物体不滑下,一个悬挂的物体保持静止等,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辅助资料中也可以提供有关力的平衡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引发问题:在课堂开始时,教师不直接给出定义和解决方法,而是通过引发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提问:“为什么一个斜坡上的物体不会滑下来?”、“一个悬挂的物体是如何保持静止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和解释。
3. 学生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猜想,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力的平衡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4. 大组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汇报给全班同学,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提出力的平衡的定义和特点,并概括出力的平衡的条件。
5. 学生巩固: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讨论和解答问题,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次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复习力的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并鼓励学生将课堂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加深对力的平衡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小组合作和大组分享,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合作。
2. 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发问题和实验观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抛锚式教学正是一种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的经典案例。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抛锚式教学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的。
首先,抛锚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抛锚式教学则不同,它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其次,抛锚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此外,抛锚式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需要相互讨论、合作,共同寻找答案。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抛锚式教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往往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并且更加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点。
因此,抛锚式教学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经典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借鉴抛锚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Anchored Instruction),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案例 (2)
小学《水域的污染和保护》
1、该课的教学很好的利用了网络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上课教师和网页制作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学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链接上了互联网。
2、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或链接互联网,解决问题,讨论和进行评价活动等,自主性的学习体现的非常强。
3、个性的张扬和体现。
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查寻和进行网上搜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4、网页的制作非常的精美,内容丰富,操作简单。
5、教学目标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具体,没有细化。
6、由于系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机智以及教学情绪有一定的干扰和影响,但教师的协调能力没有充分得以体现,学生的协作学习体现不充分。
7、信息量虽然大,但有些资料太长,不适合低年纪学生的阅读,
应该进行精减,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进行图片动化式的设计、言简意赅的叙述。
8、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操作,注意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9、加强教师对网络基本技能的操作和网页制作的培训,使上网络教学的教师都会熟悉网络教学的常规操作和管理系统的操作。
10、课题组的教师之间应该加强协作和交流,共同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共同钻研、设计、教学中共同参与,分层次、全方位的达到教学目标。
抛锚式教学策略案例
抛锚式教学策略案例案例介绍:教学内容:数学-整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相关内容,并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教师出示一个问题:“有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上海,起飞时飞机的海拔是1000米,下降时又降低了300米,那么飞机到达上海时的海拔是多少米?”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他们的猜想或答案。
2.发现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随后,教师邀请几个学生进行发言,分享他们的解决思路。
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完整的理解。
3.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发言,选择一个个别学生的答案或思路,进行引导式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能选择一个学生认为飞机到达上海时的海拔为700米的答案。
教师可以问这个学生:“你给出了一个答案,那么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你是如何考虑飞机起飞和下降的过程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和思路,发现问题所在,并激发学生重新思考和修正他们的答案。
4.探究阶段:在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区分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从而确定飞机到达上海时的海拔。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结论阶段:学生经过探究和讨论,最终会得出正确答案:飞机到达上海时的海拔是700米。
教师对学生的努力和正确答案给予积极鼓励和表扬,并引导学生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6.总结阶段: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和需要继续巩固的知识点。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其他类似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抛锚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例子
一个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例子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主题、关注点或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这种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例子,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环保问题:主题: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抛锚:学生们被分为小组,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至关重要?我们现在面临哪些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学生们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制定自己的问题清单,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收集现有的环境问题的数据和信息。
学生们将问题清单分享给全班,教师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案例研究或文献,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和理解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接下来,学生们将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收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他们可以使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采访专家等。
学生们应该记录他们的研究发现,并形成一个报告或项目。
学生们整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准备一个口头报告或展示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应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案。
在学生们的报告或展示结束后,全班可以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建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这些解决方案应用于实际。
这可以包括开展环保活动、参与社区项目或写信给政府机构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提供支持和反馈,确保学生们的学习顺利进行。
这个例子中,抛锚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们深入研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参与度。
通过主题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鼓励学生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引入抛锚式教学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抛锚式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抛锚式教学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抛锚式教学案例。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来学习语文知识。
在教授科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知识。
抛锚式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要求案例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抛锚式教学案例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确保案例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在实施抛锚式教学案例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抛锚式教学案例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抛锚式教学案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抛锚式教学案例二、案例1.创设情境讲述真实事例:1902年10月的某一晚,巴黎一位牙医家被盗,小偷偷了很多古董,打破玻璃柜,并且打死了闻声捕盗的男佣。
神探伯蒂隆到达现场检查之后,小心地带走了现场的玻璃碎片。
经过对碎片上发现的指纹的仔细研究、对比,很快从原有的“罪犯档案”中找出了凶手。
这是第一次利用指纹分析而破获的重要案件,深受刑事学家的重视。
简单分析:利用指纹进行鉴定的好处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即指纹人各不同,具有惟一性。
而且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从怀胎4个月起开始生长,出生到死亡均一样。
因此,指纹检验成为身分鉴定的好方法,被我们广泛应用。
三、案例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全日制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典型课例。
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建构主义提出的抛锚式教学方法。
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以犯罪案件为引子,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神秘而严肃的情境。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案件侦破情节中,当听到“神探根据玻璃碎片上的指纹迅速找出了罪犯”时,在由衷的钦佩神探的神奇的同时,又不禁产生疑惑:神探是如何从玻璃片上提取指纹的呢?为何根据指纹能迅速找到罪犯呢?此时,教师及时抛出本课的中心问题(即本课的锚):“指纹检验有哪些方法呢?其化学原理又是什么呢?”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动力强。
其次,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学生自主查阅,相互论证确定实验方案。
在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下,合作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原理正确性。
学习过程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综合分析能力,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结合实验现象的效果评价,进一步提炼相关化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抛锚式教学需要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抛锚式教学案例引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老师将知识点一一讲解,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参与型的、探究型的、自主性强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详细介绍抛锚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案例背景某高中物理课程中,一位老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
该老师认为传统的讲解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点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
二、案例实施过程1.确定主题首先,该老师确定了本次授课的主题——“牛顿第三定律”。
他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相关信息,并准备了多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2.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该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在地上跳起来时,为什么你会落回到地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接着,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人在水中划船,他们用力划动桨时,为什么船会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3.组织小组讨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该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负责人来记录讨论结果,并向其他小组汇报。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积极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
4.展示结果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该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进行口头汇报。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总结归纳最后,该老师总结了本次课程的内容,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案例效果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该老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更好地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其次,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汇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最后,在问题解答环节中,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抛锚式教学策略案例
主题:饮食与营养(注:本案例中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等从略)1)创设情境(尽量真实)若是上午课程,要求学生把所吃早餐用照片或纸片记录下来,条件适宜的话,还可以把早餐带进教室里吃。
若是下午课程,可考虑让学生共进午餐。
教师引人:选择这些食物的理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2)确定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是真实的,就像成人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们要一日三餐,是因为食物里含有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食物里含有哪些营养物质?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不告诉实验过程,只告诉原理)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淀粉、脂肪)4)协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
共享集体思维成果)①会做实验的学生帮助不会做实验的学生。
②互相到各实验桌前了解其他学生的实验情况。
③讨论相关问题。
5)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①评价自己的实验,即谈谈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实验体会。
②写实验报告。
③互评实验报告。
主题:《让文件更安全》一课是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顺德教研室编写的实验教材(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八课。
(1)创设情境:在课上,我们首先向学生播放情景动画:【播放动画情景一】:我们的女主人公小红同学今天不开心!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学生猜疑)【播放动画情景二】:原来小红的日记被同班的小东同学偷看,小红对日记被偷看一事感到很烦恼,她想啊想……如何是好呢?正在沉思时,突然电脑传来的QQ声激起了小红的灵感……办法有了!我懂得了电脑知识,不如以后我把日记写在电脑中,不是更好吗?于是小红便试着用Word写日记。
(学生进入角色)【播放动画情景三】:小红又想,如果别人打开我的电脑,不也是可以偷看我的日记?我应该想个办法如何保护我的电子日记才行,但是如何保护我的文件呀?(设下疑问)通过情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
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抛锚式教学 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要更多互动、实践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抛锚式教学就是一种基于学生实践和合作的教学方式。
抛锚式教学被视为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方式,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该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求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
以下是一次抛锚式教学活动的案例。
在某个小学的自然学科课上,老师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探究“如何种植蔬菜”。
由于该学校位于城市中心,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农业知识,因此该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新鲜的。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老师找来了一些树苗、土壤和一些种子,并在教室中搭建了一个小型的蔬菜园。
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和小组成员一起制定一个种植计划,包括选择适合种植蔬菜的土壤、树苗和种子,制定种植的时间和过程等。
接下来,老师开始讲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如何施肥、浇水、松土等,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实践。
孩子们很认真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并立即实践。
老师也不断观察和引导,并针对孩子们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蔬菜园里的蔬菜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了。
孩子们又分成小组,开始进行收获和品尝。
每个小组都带来了自己种植的蔬菜,并进行了展示。
孩子们对自己的收获感到非常开心。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通过与同伴合作,实践种植的过程,不仅学到了有关农业的知识,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抛锚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不仅仅是听到老师讲,而是融入到实际操作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让学生明白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的来说,抛锚式教学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互动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结果,可以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flash制作遮罩动画
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锚、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消解锚、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设置锚:播放别人制作的很成功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聆听,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创作一个flash遮罩动画作品。
2、围绕锚组织教学:教师提供flash学习专题网站和媒体教学资源库,在多媒体教室指导学生学习,讨论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网络平台,如QQ、MSN等聊天工具讨论,还可以在网上留言,与所有flash爱好者及高手讨论),分组探究学习,然后上交作品。
最后对作品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价,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上课所学。
3、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并听取小组创作意见,每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构思好作品呈现方式,组内成员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分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看创作是还需要哪些新知识。
教师要随时跟学生交流,指导他们。
然后围绕主题,小组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协作、交流反馈,教师对学生不会的地方进
行指导。
4、消解锚:学生应用遮罩这种方法,创作相同类型的动画。
5、效果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组间互评,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请同学通过网络机房进行展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交流,根据作品创作要求,自我评价,,通过网络平台对作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