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2a13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2.png)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推动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这不仅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交通、能源、通信等,还涵盖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镇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机遇的空间。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导致城镇特色缺失,生态压力增大。
此外,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城镇的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则聚焦于农村的发展,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家园。
此外,乡村振兴还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乡村文明,让乡村充满独特的魅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当前,农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
城镇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的发展可以缓解城镇的资源压力,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支撑。
为了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纳入统一的战略框架,避免各自为政。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7d7b39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c.png)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经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我们需要制定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方向。
目标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合理分布:通过合理的人口计划和城市规划,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使得各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对平衡,并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2.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城市发展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3. 优化城市功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发展向功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转变,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4. 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5.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方向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方面,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生活质量。
3. 推动产业转移和优化:加强对产业转移和优化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
4.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运行效率,提升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
5.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的平等参与和享受城市化进程的机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031724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f.png)
46 农村·农业·农民2023.07A乡村振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摘 要: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能够破解以往传统城镇化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热点。
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制度不够完善、权责不够匹配、利益多元化、产业失衡等。
因此,应从加快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优化权责配置、统筹多元利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入手探索实践路径,推进就地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就地城镇化;战略意义;路径选择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2%跃升至65.22%,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加到92071万人。
城镇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促使我国产业升级与结构变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是,传统的异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方式导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化战略下,城乡土地的二元分治与户籍制度的不够完善增加了推进城镇化的难度;乡镇政府权责不够匹配延缓了城镇化的进度;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不够协调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失衡造成就地城镇化推进乏力。
因此,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城镇化的核心转向居民,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农民就近城镇化”。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指出,要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就地城镇化是以小城镇或中心村为主要依托,在乡村“就地发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农民就地实现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
新兴产业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兴产业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95e6eca5fbfc77da269b1bb.png)
了系统 阐述 , 他 指出 : “ 城镇化 是现代 化 的必 然趋
势, 也 是 广 大农 民 的普 遍 愿 望 , 它 不 仅 可 以带 来 巨
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 创造更多 的就业机会 , 其直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8— 2 8
—
6 6 一
XU EB AO
2 0 1 3年 l 2月
关键 词 : 新兴产业 ; 新型城镇化 ; 路 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 F 2 9 9 .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3 1 5 4 ( 2 0 1 3 ) 0 6— 0 0 6 6— 0 4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8—3 1 5 4. 2 0 1 3. 0 6. 01 6
山东行政 学院学报
J OU RN AL OF S H AND ON G AC AD E MY O F G OV ER NA NC E
De c . 2 01 3 N0. 6 S e r . No .1 27
第 6期 ( 总第 1 2 7期)
我 国新 型城 镇化 建设 之 间 的逻 辑关 系 。
党的 十八 大 提 出 要 走 中 国特 色 新 型 城 镇 化 道
接作用 还是 富裕 农 民 , 造福 人 民。 ”
路, 并提出: “ 工业 化 和 城镇 化 良性 互 动 、 城 镇 化 和
我 国城 镇 化 建 设 被 经 济 学 诺 奖得 主 斯 蒂 格 利 茨视 为与美 国高 科 技一 起 影 响 2 1世 纪 人类 发 展 进 程 的关键 因素之 一 , 中国城 镇 化 建设 不 断 对世 界 区
论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基本经验和逻辑结论
![论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基本经验和逻辑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8def60f3aef8941ea76e05f6.png)
割 意识导致 了政 府政 策和行 动 的二元性 , 导致 了城 市和农 村 的矛 盾 加 剧 。在 思 想 壁垒 被 攻破 的前 提 下, 政府 政策导 向的行政 壁垒 自然会 被攻破 。我 们
一
、
现 阶段城 乡统筹的优化路径选择
要 明确 , 统筹城 乡 , 不是 要消 灭乡 , 并 而是要达 到城
进城 乡一体化 过程 中采 取 了优 化 发 展路 径 。这对 四川省 其他地 区 以及全 国各 地城 乡统筹 的路 径选
因地制宜 , 注重 自主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要注
意 因地适 宜 , 可能发 展条 件相 似 的地 方可 以采取 相
似 的发展 模 式 , 一 般 不 存 在 具有 “ 但 普适 性 ” 发 的 展 模式 。由于 各地 的经 济条 件 、 理条 件 、 制条 地 体 件等 的差异 , 达的城 市 、 发 相对 落后 的郊 区 、 绝对贫 困 的山区城 乡统筹 的方 法应该 因地 而异 ; 同一城市 的农村发 展应 该 坚持 因地 制 宜 、 位发 展 的方 针 。 错 比如成都市 锦 江 区的“ 五朵 金花 ” 采取 就地 市 民 能
21 0 0年第 1 1期 21 0 0年 1 1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 O I N O I L D V L P N C N M CA D S CA E E O ME T
VOL. No 1 8. . 1 NOV. 01 2 0
论 城 乡统 筹 的 路 径 选 择 、 本 经 验 和 逻 辑 结 论 基
政策 , 降低户 口迁移条件, 使人 口合理流动 , 民 让农 在离开 农村后 , 充分条 件在 城市展 开其工业化 生 有
存 。这其 中的流动 和工作 生存是 具有 自由性 的 , 而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449f9e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a.png)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新型城镇化已成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
宜居的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以高技术产业、现
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3. 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目标的实现,推动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4.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改善城市居
住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享受社会保障、融入城市社会,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活条件。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产
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要加强政
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城镇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
![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de01e209b89680202d82545.png)
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城乡地区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美丽乡村规划为核心,探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方式,进而促进城乡地区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研究引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村规划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引入旅游业,可以使以往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弥补,通过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则要加强统筹规划,才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下的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继而更好地开展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对于美丽乡村进行规划时,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的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进行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特色农村文化的发展。
2)以人为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上,必须要将农民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不断的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而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初衷使吻合的。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进行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行保护,真正的打造出符合农村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
3)生态优先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原则,切实做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向人们展示农村自然生态特点,以及人文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特色来进行美丽乡村的宣传。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整合全部的资源,对于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幸福工程一起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通过与不同发展项目间的结合,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2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2.1城乡区域规划追求的目标城市化是伴随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席卷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
通常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大量人口不断集中、形成城市的过程。
人口的聚集带来了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17fc8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8.png)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推进机制路径的选择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推进机制路径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e032aca89eb172ded63b732.png)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推进机制路径的选择摘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间存在着互动的作用机理,两者需要协调互动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这种不平衡与平衡的情景将会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产生阻碍或促进的作用。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一、研究框架和理论分析(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偏向发展理论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不管是以乡村为中心的乡村偏向发展观,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偏向发展观,都不能正确指导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麦基研究认为,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乡村非农化的内在推力和城市辐射扩散的外在拉力的交互作用让非农业活动和农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乡村和城市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之为desakota模型,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当中的必然现象。
道格拉斯发展了麦基的desakota模型具体指的是:“分布在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与城市相互作用强烈、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增长迅速的原乡村地区”。
它认为在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乡村的一些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工业劳动力,从中实现了网络效应,让城市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城乡偏向发展的理论模式城乡偏向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应该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
该理论随着演变成乡村偏向发展理论和城市偏向发展理论。
乡村偏向发展理论认为,政府选择性地削弱极化效应并增强扩散效应,培育具有自主成长能力和更高自主权的乡村,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偏向发展理论认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或城市为主、具有成和长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提论推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统一的:新农村建设能助推新型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又能带动新农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fa658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f.png)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
城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平衡的城镇化,需要我们发展出一套好的战略和路径。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质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以城市治理和服务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关注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强调城市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城市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增加居民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也关注人口集聚和空间结构。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
其次,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科技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应作为核心推动因素。
二、推进城市化三化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化融合是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三化融合将促进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发展。
三、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如城镇化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域不断延伸等问题。
因此,应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圈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e532c4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6.png)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2ab3227cfc789eb172dc8bc.png)
价 值、 乡村 关系与城 市关 系、空间与资本这三个 方 面剖析 中国城镇化 的历 史进 程 ,总结经验 与规 律 ,揭 示 问题 与矛盾 ,进 而从 空间的角度提 出中
武延 海
W U Ti ng ha i
【 摘要 】借 鉴新 马克思主 义城镇 化理论 ,将城镇
化视 为 一 种 空 间 实践 ,从 空 间 的 使 用 价 值 与 交换
识城镇化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的地位和 作 用 把握 中国城镇化 的方 向以及探 索中国城镇 化 的空间策略 .都是值得深思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关于城镇化 的理论研 究 ,众说 纷纭。笔者选
这 个 时 期 ,正 好 是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产 生 与
一 耐 皑 门的关 洲 于 城镇 唑落瓣 、 道 器 发展的时期 。尽管马克思没有专 9
国城镇 化 的 发展 方 向 与 空 间 策 略,在新型城镇化实
践 中灵 活 运 用并 发展 马克 思 主 义 。
了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 的那种独特 的 “ 总体性 的 眼光 .以及认识 问题 时那种独特 的彻底 性和说 服力 .新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是认识现代 条件
1 空间的使 用价值 与交换价值
1 8 4 0 年第一次鸦 片战争 以来 ,中国社会发 展 日益受到外来资本主义世界 的冲击和 影响。传 统 的 “ 天下 秩 序崩解 . “ 万 国 或 列强 ”成 为 认 识近现代 中国社会的真实背景 。关 于中国社会 空间发展与城镇化 的研究 ,已经不能再 囿于传 统 中国的视野之 中,而必须 以全球 的视 野 ,与西方 资本 主义国家进行比较 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4a98a7f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f.png)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迁移管理农村贫困人口: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口迁移问题,通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适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减少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通过发展城市产业和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新型城乡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建设智慧城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抓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管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推进城市化率提升: 通过加大城市化转型力度,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市化质量和规模的同步提高。
3.建设人文城市: 注重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建设人文城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附件:1.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2.国土空间规划方案3.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指以人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82eb2a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6.png)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城市,以提高城市人口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为目的,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首先,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环境、社会福利等。
同时,城市建设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人口的流动。
城市内部和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内部应该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得人们从城市的中心向城市周边地区流动,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镇与乡村之间也需要实现有序的人口流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居住条件。
另外,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的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城市化的文化环境,实现城市人口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培养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新。
最后,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城市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改善城市的运行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支持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城市人口的流动,加强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提高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1490e515e009581b6ad9ebd2.png)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与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与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da611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8.png)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推动城市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本文将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第二章城镇化的内涵和与现代化的关系1.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2.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聚集合理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质量。
2.城市规模优化升级:加强城市规模辐射,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3.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服务能力。
2.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乡经济互补发展。
3.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城市生态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5.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机会。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新型城镇化政策文件2.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3.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第六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2.现代化:指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全面发展,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3.基础设施:指城市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备和设施。
4.生态环境保护: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3759b38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a.png)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转移为驱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对策,对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质量第一、节约优先、绿色发展、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通过推动城镇化,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和能力,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和协调。
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推动政府服务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推进“城市消费,乡村供给”模式,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支持,实现城乡互动共赢,促进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注重产业转移和优化。
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的分散和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未来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共同繁荣。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农民为中心、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化为主线,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农业、乡村、农民”三者关系,让农民从种地、养殖获得实际利益,并且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这就要求政府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下大力气,保证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2cdf3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5.png)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在理论方面,主要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在路径方面,将从改革创新、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等角度来探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
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立一种统一的、协调的城乡发展模式,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瓦解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兴起,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
2.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创业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城乡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3. 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政府引导。
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等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要注重社会参与。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格局。
再次,要坚持科学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论城乡关系及走向一体化的目标、路径
![论城乡关系及走向一体化的目标、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9e3e1f4910ef12d2af9e769.png)
、
点 ,揭示 了城 乡关 系 的本 质 和 初 始 状 态 , 认 为 城 乡之 间 是 一 种基 于产
业分工 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 , 进而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的分 析方法, 对影 响城 乡关 系的地理 、 济 、 经 文化 等诸 要素进行综 合集成研 究。对于城镇发展对 乡村的贡献, 密提 出了三种途径 :1通过 为与城 斯 () 镇通商 的农村提供市场而改 良其相关产业 。( ) 2通过商人和乡绅 的行业 的财富购买土地( 尤其是未开垦的土地) 对农村的带动。3 工商业发达形 () 成的社会秩序 、 政府服 务、 个人安全和 自由使农民摆脱了 以邻为壑和对 上司的依附状态。也就是说 , 与城镇发展对农村的带动相伴随的, 不仅有 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社会 、 治 、 人自由等高级 政 个 目标和“ 终极价值” 的实现0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关系 的分析 , 出了城乡走 向一体化 的必然趋势 和实现途径 。针对米尔伯格 指
对 于 实现 城 乡 融 合 的具 体 途 径 , 们 认 为 : 是 要 通 过 发 展 生 产 力 来 消 他 一
员, 给农业提供此前完全不 同的力量 , 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 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 。” 二是促进工农结合, 恩格斯在《 共产主义原 理》 中指出的,公 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 “ 将把城市和农村 生活方式 的优点结合起来 , 避免二者 的片面性 和缺点。 三是强调城市在 ” 推动城 乡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写道 :现代 “ 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 , 而不像 在古代那样, 是城市乡村化 。” 四是指出科 学技术在推动城乡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 如他们指 出“ 例 电的这一发 明使 工 业 几 乎 彻底 摆 脱 地 方 条 件所 规 定 的一 切 界 限 , 并且 使 极 遥 远 的水 力 的 利用成为可能 , 如果 在最初 它只是对城市有利 , 那么 到最后它终将成为 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 的杠杆” 近代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 。 经济发 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 ,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和 社会结构不断转换的结果 。在经济发展之初 , 由两个劳动生产率和要素 收入水平不等的部门组成 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存在是普遍的现象 , 也是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 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工业化 、 [ 城市化的深 入推进 , 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向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转变。 其中, 工业化中 期 阶段 则 是 由城 乡分 割 走 向城 乡 协 调 发 展 的关 键 阶 段 。 须调 整 国 民 经 必 济分配格局 , 整城 乡就业结构 , 调 提升城镇化水平 , 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 体制改革 , 而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 从 实现农业与 工业平等发展 , 赋予城 乡居 民平等 的就业权 、 教育权和发 展权 , 建立平等和谐的城 乡关系方 面 取得重大突破 。 现代城市发展观认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是建立新型城乡关 系的重要途径 。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最早主张 , 用城 乡一体的新社会结 构形态来取代城 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 提 出,城与乡不 能截然分开 , 与乡同等重要 ; “ 城 如果 问城市和 乡村 中哪 个更重要 , 以说 自然环境 比人工环境更重要”城与 乡应当有机结合 可 , 在一起 。这些观点清楚地表明 , 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 合, 以城带乡 、 以乡促城 , 为资源 、 互 互为市场 、 互为服务 , 达到城 乡之间 经 济 、 会 、 化 、 态 协 调 发 展 的过 程 。 社 文 生 二 、 乡 一体 化 的 目标 : 城 五个 一 体 化 城 乡一体化是相对城 乡对立 、 城乡二元结构而言的 , 其发展的 目标 任 务主要包括“ 空间一体化 、 产业一体化 、 资源配置一体化 、 社会一体化 、 生 态一 体 化 ” “ 个 一 体 化 ” 等 五 。 1 . 城乡空 间一体化。 从一定程度上讲 , 城乡关 系的变化过程 , 也是城 市与 乡村空间的历史性发展 与互 动 、 融合过 程 , 这种互动融合 过程按先 后 顺 序 可分 为五 个 时 期 , 即城 乡空 间共 生 期 、 乡 空 间分 离 期 、 乡空 间 城 城 对立期 、 乡空间平等发展期和城乡空间融合期。城 乡空间一体化是城 城 乡一体化发展的空 问平 台, 只有空间一体化实现 了, 它方面的一体化 其 发展才有可能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 , 推动城乡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 要现实意义。 乡空间一体化, 城 就是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 , 统一编制城 乡产业发展 、 土地利用 、 乡交通 、 城 通信 、 口、 人 基础设施 、 生态环境等专 项规划 , 最终建 立一个城 乡相互配套 、 衔接 , 管理有序 、 落实到位 的规划 体系 , 形成城 乡衔接 、 互通格局 , 缩短城乡之间的“ 空间距离” 设施落 和“ 差”结 束乡村封闭状态 , , 加强城 乡空间融合 , 进而推动城 乡产业和人 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社会学研究·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林聚任王忠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事项,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是重新认识和定位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
这种新目标主要由普遍的同一性目标和协调的差异性目标两类组成。
本文主张走一元发展之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走结构协调之路,重构现代新型城乡关系体系;走平等共享之路,推进城乡共同建设;走多样性和谐之路,重构城乡协调性差异系统;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合力推进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实现和谐一体目标。
[关键词]新型城乡关系;目标;新型城镇化[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48-06中国目前城乡发展已步入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城乡关系及发展目标等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要确立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关键是彻底摆脱城乡二元思维定势与二元政策惯性,克服以往城市化中过急的“城市偏向”(urban bias),以及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发展之路。
应正确定位城乡之间的应有关系,合理界定和规划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并根据合理的目标来选择设计相应的城镇化道路,从而促进城乡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反思城乡关系城市虽然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产物或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跨越多个不同阶段。
城乡关系起始于城市的出现,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前工业社会中,农业文明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城市尚处于农业文明母体之中的发育雏形期,城乡关系呈农强城弱的浑然一体状态。
工业革命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关系,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和承载主体,通过大量吞噬和聚集周边资源而迅猛崛起,土地、农民等各种农村要素大规模地被吸纳整合为城市要素,此消彼长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使得城市日趋中心化、强势化、主导化,而农村则处于边缘化、弱势化、依附化,两者的矛盾摩擦加剧,传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格局被彻底颠倒。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三产业日趋强势,城市取代农村,农民及农业走向终结。
但在强劲的工业化之下,沦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并没有被忽视,各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扶农惠农政策试图改变农村的弱势地位。
这是新阶段城乡关系的矛盾所在。
这个时期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的弱势地位很难根本改观。
到未来的后工业时代,城市生活虽然占主导地位,但城乡关系的不平等性或许会得到改变,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共荣。
不过,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城乡转型过程中,“城市偏向”会导致农村发展处于更为劣势的不平等地位①。
城乡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是多数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具有阶段性特征。
然收稿日期:2012-05-28作者简介:林聚任(1961—),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王忠武(1958—),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山东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研究”(批号:2011RKMA004)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获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当前村庄合并与农村社会转型研究”资助。
①Michael Lipton.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Temple Smith.1977.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城乡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艰难,城乡关系矛盾一直较为突出。
因此这种状况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①,或“一个国家,两种社会”②。
在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既具有一般性特征,也具有独特性。
概括地说,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第一,城乡政策和结构的二元性导致城乡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和实施了严格的城乡户口制度以后,中国社会就被分割为城镇社会和农村社会两大板块结构。
在这种架构下,城市与农村被置于不平等发展的两端,各自具有不同的政策和道路。
其导致的根本问题是,城市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农村“攫取”积累的基础上的。
这种现象虽然在各国工业化初期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极不平等的发展关系,造成了极大的城乡鸿沟。
城市发展占用了更多的资源,变得较为发达或现代化;广大农村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城乡“极化”现象:一极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另一极是不发达的乡村。
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维目前依然存在,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因此二元体制的突破成为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最大的攻坚点。
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可以肯定地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是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后另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③,“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将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④。
第二,长期的“重城轻乡”发展道路致使城乡社会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城乡差距表现在收入、消费支出、社会福利、教育、公共事业等多个方面。
例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其差距在1978年时为2.6:1,到1983年一度缩小为1.8:1,此后开始明显扩大,1990年为2.2:1,1995年为2.7:1,2000年为2.8:1,2005年为3.2:1,2009年扩大到3.3:1,2010年为3.2:1。
⑤更为突出的是,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平等。
第三,城市化政策的偏差造成了中国特定的城市化问题。
中国长期实行的其实是二元的城市化政策,即一方面是着眼于城市区域的城市化政策,另一方面是着眼于农村区域的城市化政策。
“我国的城镇化,主要包括已有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两大主题”⑥,后者常被称为“乡村都市化”或“农村城镇化”。
“我们将国外通行的城市化提法改为城镇化,其目的就在于要重视小城镇的建设”⑦,这被称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这表明我国关于城市化的政策与实践是二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这种二元的城市化政策带来的直接问题,首先是城市化本质与形式的脱节。
城市化或城镇化指的是同一现象或过程,而不是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仅户籍上的变化,也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划上的城镇规模扩大(或土地城镇化)。
在当前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其突出表现的问题就是重形式轻内容;关心的是“圈地”扩张,忽视市民化的实现。
许多地方为追求高城镇化率,把城镇化看作行政区域的扩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城市化转型,故存在着城市化“虚高”或“半城市化”现象。
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大量“城中村”和失地农民问题,就是这种不完善的城市化政策导致的结果。
即使被人们大力提倡的“城乡一体化”,在实践上也难以摆脱二元政策的影响。
目前,我国统计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一结构转变临界点,以城镇为主的工业社会将取代传统农业社会,我们将步入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社会。
这是城乡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城镇化调整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及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制于二元结构的制约。
因此,我们应在城乡一元发展观下,重新审视中国的城乡发展,探讨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一元的城乡关系之路。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应确立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城镇(市)化是伴随现代化产生的重要变迁过程,可以充分地体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和社会发①②③④⑤⑥⑦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载《“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42页。
Martin Whyte(ed.).One Country,Two societies: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第6页。
李培林等:《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王梦奎等主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王梦奎等主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展水平。
“从长期看,城市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有的城乡关系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亟待改变,因此建设新型的城乡关系已成为当今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是对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应有形态和预期效果的构想与设计。
(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构原则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应具有预设性、先导性、模型性等基本特征,其建构过程需要遵循和符合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整体一元性原则。
新型城乡关系建构的根本目标任务是变革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为此需要摆脱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思维定势和二元政策惯性,致力于城乡一元发展与建设。
要对城镇和农村的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
最终目标是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消除城乡间形成的不合理制度差别,最终融为一体。
其次是坚持开放发展原则。
城乡关系的调整、改造和创新都应当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要把能够加快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尽快缩小及至消除城乡过度差别作为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的优先目标和政策重点。
使城乡关系具有开放性,实现城乡之间人口和资源流动的有序化和平等化。
第三是结构协调原则。
中国的现实城乡关系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结构畸形和关系失调现象,当前进行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调整城乡结构来理顺和协调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四是平等性原则。
城乡关系涉及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现实城乡关系规范中,包含着许多限制农民、歧视农民、损害农民的政策和制度亟待改变。
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城乡关系必须彰显平等精神,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打破几千年来对农民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全面促进和实现人权平等、机会均等、等价交换、适度差距和普遍社会保障原则,让广大农民享有与市民完全平等的公民权利和保障服务资源。
第五是生态改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居民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排放污染、生态破坏事件严重影响了农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了对农民的生态权益侵害。
新型城乡关系有别于旧有城乡关系的生态特征就是生态权益平等、生态功能互补、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效益共享,其中尤其强调作为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更多地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综合生态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