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理论
竞争战略理论(3篇)
![竞争战略理论(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1bb3e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6.png)
第1篇摘要:竞争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环境时所采取的一种长期性、全局性的战略部署。
本文从竞争战略理论的起源、核心内容、实施策略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指导思想。
本文旨在分析竞争战略理论的内涵,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竞争战略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 竞争战略理论的起源竞争战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为代表。
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五力模型,为竞争战略理论奠定了基础。
2.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自波特提出五力模型以来,竞争战略理论不断发展。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1)差异化战略: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难以复制的商品或服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
(2)成本领先战略:企业通过降低成本,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
(3)集中化战略:企业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通过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来实现竞争优势。
(4)蓝海战略:企业通过创造新的市场空间,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1. 竞争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应首先对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结构、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和买方等因素。
2. 竞争战略选择根据竞争环境分析的结果,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常见的竞争战略有:(1)差异化战略:通过产品、服务、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2)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3)集中化战略: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
(4)蓝海战略:创造新的市场空间,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3. 竞争战略实施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计划,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调整。
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
![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5e6c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3.png)
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研究市场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市场所处的竞争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的基本概念、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以及它们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
一、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市场的进出障碍、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征包括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完全同质化,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的规模变化对市场总供求没有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面临着自由进出和价格接受者的情况。
三、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但有大量的买家的市场结构。
在垄断市场中,卖家能够通过控制价格和输出量来影响市场。
垄断市场的特点是存在进入障碍和信息不对称,垄断企业能够长期保持其利润。
四、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有几个大型企业控制市场份额的市场结构。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化,但是也具有相对较高的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市场下的企业通常通过非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
五、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下的企业之间面临着自由进出和价格接受者的情况,每个企业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影响市场。
六、奥利格多波利市场奥利格多波利市场是指市场上有少数几个供应商供应大部分市场需求的市场结构。
在奥利格多波利市场中,每个企业都能够通过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来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奥利格多波利市场下的企业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七、市场竞争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之间无法通过价格或产品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垄断市场则使得垄断企业能够通过控制价格和输出量来获得利润。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4cbcb9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1.png)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则对市场竞争中的各方行为和决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市场竞争理论主要涉及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这篇文章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
一、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是市场结构的存在。
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完全竞争市场等。
市场结构对市场竞争的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市场的行为规律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决策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众多,没有任何参与者能够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资源的分配将最为有效,产生的社会福利也最大。
相反,垄断市场中存在着一种参与者对市场价格具有控制力的情况。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垄断者可以通过控制市场价格和产量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将导致市场资源的分配不够有效,社会福利也相对较低。
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则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
这种中间状态的市场结构对市场的行为规律和市场资源的分配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市场行为市场竞争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决策对市场的运行和结果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市场行为主要涉及到市场供给、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价格等方面的问题。
市场供给是市场参与者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市场参与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成本决定了市场产品的供给水平。
市场需求则与市场参与者的收入和消费行为有关,市场需求的高低和变化决定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市场利润的大小。
市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换的媒介,市场价格的决定涉及到市场供需关系、市场参与者的价格预期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市场价格的确立和调整是市场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过程之一。
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2c16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8.png)
竞争力理论简介竞争力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研究企业、产业和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竞争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企业、产业和国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而另一些则处于劣势。
本文将介绍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素和计量方法。
竞争力的定义竞争力是指企业、产业或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获得优势的能力。
竞争力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创新、成本效益、市场定位等。
竞争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产业或国家在市场上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竞争力的要素竞争力的要素是指影响企业、产业或国家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根据不同的竞争力理论,竞争力的要素可以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竞争力要素: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通过不断投资研发和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成本效益:成本效益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可以在市场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3.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找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确定合适的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以便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人力资源: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企业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竞争力的计量方法竞争力的计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企业、产业或国家的竞争力水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竞争力计量方法:1.相对市场份额:相对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销售额与目标市场总销售额的比例。
相对市场份额越高,说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越强。
2.波特竞争力模型:波特竞争力模型是竞争力评估的经典模型之一。
该模型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五个关键要素,包括供应商、买家、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和竞争对手,并评估了产业的竞争力。
3.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用于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波特竞争理论
![波特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c68f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1.png)
波特竞争理论
波特竞争理论是一种描述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一种理论。
它提出,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策略性的游戏,两个或多个竞争者通过制定不同的竞争策略来获得市场份额,以获得市场胜利。
波特竞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竞争策略,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般来说,企业采取的竞争策略有三种:降低价格、提高质量以及提供更多的服务。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提高质量则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
再者,企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提供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以期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波特竞争理论还提出,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以应对竞争者的行动。
企业应该分析竞争者的策略,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反应,以便采取更有效的竞争策略。
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获得市场份额,从而获胜。
总之,波特竞争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竞争理论,它提倡企业采取积极的竞争策略,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它还提倡企业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以应对竞争者的变化,从而获得市场胜利。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3篇)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7eb4f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a.png)
第1篇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掌握有效的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文将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及竞争战略的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1. 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是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模型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1)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包括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等。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在行业中的地位、供应资源的稀缺性、供应商的集中度等。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在行业中的地位、购买资源的稀缺性、购买者的集中度等。
(4)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行业进入壁垒、行业增长速度、行业现有企业的反应等。
(5)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的性能、价格、市场接受度等。
2. 竞争战略类型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产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市场份额。
(2)差异化战略: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3)集中化战略:企业专注于特定市场或细分市场,通过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竞争优势的源泉1. 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成本优势:(1)规模经济: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2)技术进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垂直一体化: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
2. 差异化优势差异化优势是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差异化优势:(1)产品创新:企业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竞争理论
![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9c2830c281e53a5802fffe.png)
第6章竞争理论张大勇姜新华6.1 竞争的定义与分类从达尔文时起,竞争就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的焦点;竞争理论几乎就是生态学理论的代名词。
竞争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定义,但最简单也是最具有概括性的一个定义是:在同一因子(资源、资源组合或捕食者等)控制下所产生的有机体(同种的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妨碍(王刚、张大勇 1996)。
竞争作用亦可从多个角度去进行分类。
首先,从生物类群的角度分类。
竞争是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的负作用;那么,当这些有机体属于同种时,就称之为种内竞争;当这些有机体属于不同种时,就称之为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竞争理论的主体。
在谈及竞争时,如没有特别指出,就应认为是种间竞争。
以往对于种内竞争的研究主要是在整个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竞争的效应用出生率、死亡率或净增长率等“平均个体”的特征来表示。
这种简化忽略了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种群内的各种结构。
如果我们是相对于种间竞争而论及种内竞争,那么这种忽略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我们是专门研究种内竞争,那么种内的个体差异和种群结构将是不容忽略的。
而且,如我们将在6.7.3节看到的那样,正确认识物种间竞争与共存同样需要考虑种群内部结构。
种群的结构特征有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遗传结构、个体大小等级等。
在考虑到这些结构的基础上研究竞争条件下的种群行为是近年来种内竞争研究的新趋向(王刚、张大勇 1996),但本章限于篇幅不再涉及。
关于竞争的第二种分类是将竞争分为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
利用性竞争为利用共同有限资源的生物个体之间的妨害作用,是通过资源这个中介而实现的。
参与竞争的所有个体都在降低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而资源可利用度的下降影响所有个体,降低它们的适合度。
这里没有个体间直接的行为上的对抗,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参与竞争的个体对资源水平的反应。
干扰性竞争为一个个体以行为上的直接对抗影响另一个个体。
这种个体间干扰行为的实质还是为了资源的利用,因而干扰性竞争是一种潜在的资源竞争。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c2f4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a.png)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对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的定义、市场竞争的类型、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对消费者福利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市场竞争的定义市场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不同供应商为了争夺商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所展开的争夺行为。
市场竞争通常包括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竞争、广告宣传竞争、渠道竞争等多个层面。
市场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推动市场的正常运行,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二、市场竞争的类型根据市场竞争的程度和参与者数量,市场竞争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纯垄断四种类型。
1.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企业之间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无法对市场价格进行控制,只能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
2. 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指市场中存在多个销售类似但有些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企业通过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广告宣传和价格竞争等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
3. 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几家主要的供应商控制着市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制约和竞争。
寡头垄断市场通常要求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合作,并通过价格协调和产品差异化来维护市场份额。
4. 纯垄断纯垄断是指市场中只有一个供应商存在,没有其他竞争对手。
在纯垄断市场中,供应商对产品的定价和市场份额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面临较低的价格竞争压力。
三、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创新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通过激发企业之间的创新活力,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推动技术的持续进步。
企业在竞争中追求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高效地使用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冗余。
波特竞争理论
![波特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a3cb2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4.png)
波特竞争理论
波特竞争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波特提出的一种经济竞争模型,用以描述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
波特竞争理论认为,市场中的企业之间会发生竞争关系,每个企业都在不断尝试着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以期获取更多的利润。
波特竞争理论提出了五个关键要素,即价格竞争、产品竞争、销售渠道竞争、广告竞争和服务竞争。
根据这五个关键要素,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以期获取更多的利润。
此外,波特竞争理论还提出了“投入产出”模型,即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应该大于产出的资源,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
波特竞争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它可以用来描述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可以用来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
此外,波特竞争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市场份额变化、价格变化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因此,波特竞争理论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企业都采用这一理论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竞争与垄断理论
![竞争与垄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309e5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f.png)
竞争与垄断理论竞争与垄断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竞争意味着市场中有多个参与者,它鼓励创新、提高效率,促使价格合理。
而垄断则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它可能导致价格操纵和低效率。
本文将探讨竞争与垄断理论,以及它们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1. 竞争理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竞争中,有多个供应者争夺消费者需求,迫使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竞争创造了多样性和创新,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竞争理论的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他认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中,供需关系会自动调节,达到一种最佳的均衡状态。
竞争强制企业更加高效和创新,因为当一个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其他竞争对手将占领市场份额。
竞争的好处还体现在资源配置上。
在竞争中,资源将流向最能有效利用它们的方向,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更高效的资源分配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竞争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事实上,竞争不能像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产生足够的竞争。
这时就可能会出现垄断。
2. 垄断理论垄断是相对于竞争而言的,它指的是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
垄断者通常能够操纵价格和市场份额,从而限制竞争和削弱市场效率。
垄断的形成有多种方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自然垄断,即某个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显著,以至于只有一个供应者能够在该市场上生存。
电力和水务等公用事业行业通常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另一种方式是人为垄断,即企业通过独占技术或专利来排除竞争对手。
垄断的后果往往是价格的偏离和资源的低效率分配。
垄断者可以根据其市场控制力调整价格,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不受竞争的约束。
这可能导致消费者被迫支付较高的价格,而垄断者则面临较少的激励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垄断并不总是负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垄断者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创新和研发方面。
垄断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鼓励其进行更多的研发投资。
波特竞争理论
![波特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d52a9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4.png)
波特竞争理论
波特竞争理论是一种经济学分析机制,它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波特提出的,他指出,一个市场上的竞争者们都会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即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会继续按照自己的价格和产品政策来竞争,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波特竞争理论有几个关键组成部分,首先,同一市场上的竞争者们都会朝向同样的目标而努力,即获得最大的利润。
其次,竞争者们会继续尝试改变价格和产品政策,以达到最大的利润。
第三,竞争者们所采取的措施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这将有助于保持市场的平衡。
波特竞争理论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它被用来分析竞争性市场上的价格和产品策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也被应用于多个不同领域,包括研究各种行业的竞争情况,分析政府的行为,探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在市场中的监管机制等。
总的来说,波特竞争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学分析机制,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竞争,以及政府如何在市场中起到调节作用。
它也可以用来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价格和产品策略,以提高其市场份额和利润。
市场竞争理论
![市场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8204a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f.png)
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市场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及其对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市场竞争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了解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市场竞争的基本概念市场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多个供求主体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进行的一种相互竞争的行为。
市场竞争的存在使得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追求创新和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市场竞争包括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等多个方面。
二、市场竞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市场竞争对企业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增加市场份额。
其次,市场竞争促使企业进行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
再次,市场竞争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市场竞争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市场竞争对市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竞争可以有效促使资源在市场上的配置达到最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竞争可以激发潜在需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供给的多样性和质量水平。
此外,市场竞争还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引导资源向效益较高的领域和企业集中,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四、市场竞争对政府政策的启示市场竞争理论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和监管机制,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和市场的透明度,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市场竞争的形成和维护。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市场竞争政策的评估和监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间的竞争行为以及其对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通过研究市场竞争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3篇)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7dce0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d.png)
第1篇一、引言竞争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作为竞争战略领域的经典理论,对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实践意义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1. 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是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模型从五个方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即:(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数量、供应商产品差异化程度、供应商替代品供应能力等。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数量、购买者集中度、购买者对产品需求的差异化程度等。
(3)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行业壁垒、行业规模、现有企业规模等。
(4)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数量、替代品质量、替代品价格等。
(5)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程度:竞争者数量、竞争者市场份额、竞争者竞争策略等。
2. 竞争战略类型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三种类型:(1)成本领先战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2)差异化战略: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竞争优势。
(3)集中化战略:针对特定市场细分领域,专注于满足该领域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市场领先地位。
三、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实践意义1. 帮助企业认识竞争环境波特竞争战略理论通过五力模型,使企业能够全面了解所处竞争环境,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竞争战略。
2. 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可以根据波特竞争战略理论,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3. 指导企业战略决策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
四、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1. 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我国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普遍运用波特竞争战略理论进行竞争战略选择。
如:一些企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一些企业则采取差异化战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市场竞争理论及其应用
![市场竞争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4a032d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d.png)
市场竞争理论及其应用市场竞争是指在一个市场上不同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一般是因为某种商品或服务,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回报。
市场竞争理论是市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它大大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理论中,市场是通过竞争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通常,竞争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调节机制。
对于生产者来说,如果他们可以生产更好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服务,那么他们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样,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更高质量和更低价格的产品,那么他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
市场竞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个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竞争程度的研究可以被政策制定者用来制定政策,以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监管来确保不发生垄断现象,这有助于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效。
政府也可以注入更多的资源到市场上的竞争中,以鼓励更多的公司进入市场。
另一个例子是在消费者界面的应用。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由于产品是相似的,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服务提供商,以寻求更好的服务或更好的价格。
竞争市场使价格相对较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相对较高,因为各个参与者都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服务。
不幸的是,市场竞争也存在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竞争的缺乏可能导致垄断。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供应某种商品或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权被严重限制,这可能导致高价格和低服务质量。
其次,市场竞争有时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例如价格歧视、决策的垄断等行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市场竞争是公平和有效的。
总之,市场竞争理论是市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它以其灵活性和效率帮助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通过调节价格和质量,鼓励企业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使消费者受益。
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可能导致垄断,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市场竞争是公平和有效的。
竞争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竞争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6413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9.png)
竞争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竞争中,企业需要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竞争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竞争战略的理论1.波特的五力模型:五力模型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
该模型将竞争环境分为五个力量: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供应商、买家和替代品。
企业需要通过分析这五个力量的强度,来确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例如,在竞争对手强度高,进入门槛低的行业,企业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以区别于竞争对手。
在买家强度高的行业,企业需要保持低成本,以吸引消费者。
2.三种竞争战略: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注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规模效应、技术优势等措施,使企业成本较低,从而在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产品外观、性能、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吸引消费者,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竟争优势。
专注战略是指企业专注于某一个市场细分领域,在这个领域内进行差异化或成本领先策略。
这种策略通常适用于小型企业或刚进入市场的企业。
二、竞争战略的实践1.华为的差异化战略:华为是全球知名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高质量的产品享誉全球。
华为的差异化战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创新和品牌形象。
技术创新方面,华为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华为有自己的研究院,研究院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创造5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这种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了华为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使得它在通信设备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品牌形象方面,华为在海外市场上投放了大量的广告和宣传,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英格兰超级联赛(英超)上的大力宣传。
它与英超的赞助协议,为华为的品牌形象带来了很大的提升。
2.阿里巴巴的成本领先战略:阿里巴巴是中国的电子商务巨头,它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实现了成本领先策略。
理论生态学:6 竞争理论
![理论生态学:6 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173028c850ad02df80411d.png)
似然竞争的一个实例
Reader发现,所有移栽植物在完全用笼子罩起 来的处理中都存活到16周实验结束时,不管移 栽植株周围是否有邻体存在
在半笼罩(half cage)和无笼罩条件下,去除邻 体则显著地提高了移栽植株的存活率
Reader的解释是去除邻体降低了提供给草食动 物的食物量和庇护所,从而也降低了因草食作 用而导致的个体死亡率
dNi dt
Ni
1m jinm
i R j
Kij Rj
D
dRj
dt
D(S j
Rj)
n
i Rj Ni
i1 (Kij Rj )Yij
(a)
种能繁殖存活
Y
资源供应点
M
23 1
Y
4 5
Ry*
K
B
6
L 种不能繁殖存活
A
Rx*
X
X
资源竞争模型的图解分析
(b)
ZNGIA ZNGIB
时空斑块环境中的竞争与共存
逃命共存-实例
在美国华盛顿州海岸生存的淡菜(Mytilus californicus)和褐藻 (Postelsia palmaeformis)的共存便是逃命共存的一个例子 (Paine, 1979)。褐藻是一年生植物,为了守住一个地点每年 都得重建家园。褐藻一般附着于裸露的岩石上,这些地带是 海浪从淡菜的领地创造出来的。然而,淡菜自身慢慢地又重 新侵占这些空白地带,逐渐地占领该地并排除了褐藻。 Paine发现这些种的共存仅仅出现在空斑平均形成速率较快 的地点 (每年约有7%的地表);这个比率年际变化不大。当 这个平均比率较低或年际间变化很大时,就会有规律地或者 偶然地缺少裸露的岩石供褐藻侵占,导致褐藻被排除。
现代竞争理论
![现代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9487b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a.png)
现代竞争理论一、竞争的含义与性质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
它有如下三个标志(1)存在一个赖以生存的市场;(2)存在至少两个以上的生产者或消费者;(3)竞争参与者之间是相互对立、互相制约的,即一方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实现程度越大,另一方的实现程度就越小,从而受到的强制压力也就越大。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之间才真正处于我们称之为竞争的态势之中。
因此,竞争表现为参与者之间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持续不断的市场较量过程。
“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
”①竞争首先表现为具有动态过程的性质。
为了获得或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竞争参与者要不断改变他们的行为变量,例如降低价格、改进质量、加强广告宣传、改变销售方式、完善售后服务,等等。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先锋企业”并不满足于这些仅仅属于改善性质的基本手段。
他们会通过尝试生产要素新组合的生产过程创新来大量降低成本,通过运用新技术的产品创新来提供市场上没有的新产“先锋企业,从而占有牢固的市场优势地位。
②“先锋企业”通过创新获得的优先利润和市场优势地位,对其它企业形成了巨大刺激和压力,为了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不至于在竞争中被击败淘汰,更重要的是为了分享到一份优先利润,这些企业便会开始他们的模仿过程。
当这一过程普遍化之后,又会有一些企业开始新的一轮创新过程,随之而来的是其它企业开始新的一轮模仿过程。
如此往复,竞争也就表现为一个周期性的、波浪式的动态发展过程。
竞争同时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③竞争参与者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和利用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市场机会,开拓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提供新的产品。
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方式以及最佳的企业规模。
在这种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竞争者并非对其行为的结果有完全准确的预测和十分的把握。
这种对预期结果的某种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风险性,恰恰构成了对他们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巨大刺激,因为这对竞争者来说意味着:生存或者死亡。
自由竞争理论
![自由竞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6adc5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4.png)
垄断: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给予某一 阶层或经济组织以长期特权地位的垄断, 而非私人经济主体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私 人垄断。
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后导致了 严重的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和不当竞争行 为。
(2)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使社会中任何人不受他人的欺侮或 压迫;
(3)建立并维持社会的公共工程和公 共设施。
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理论的相关言论
相互竞争,使其作品日臻完善,益趋低廉。 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愈有利于社 会。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 广其竞争。 充分的自由竞争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每 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个 体事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 长。
而亚当斯密认为:竞争与 垄断是相互排斥、两级对 立的。垄断与市场权利不 是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的内 生现象,自由竞争理论原 则上排除了形成长期私人 垄断的可能性,因为只要 保持市场进入自由,暂时 形成的私人垄断会由于高 额利润吸引更多新的竞争 者加入而消除
自由竞争理论中斯密所说“自由” 与“垄断”范围的界定
谢谢观赏!
产生背景:十八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已经 处于不断发展的成长时期,与进一步推动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以英国亚当·斯密为杰出代表的古 典经济学派创立了自由竞争理论。古典经ຫໍສະໝຸດ 学派(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理论内容与主张
• 主要涉及竞争的功能、自由 竞争的条件、竞争与垄断的 关系等
• 主张:斯密对竞争的功能倍 加推崇,主张完全放任的自 由竞争。
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竞争的 五个条件
市场竞争理论及其应用
![市场竞争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e5c1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5.png)
市场竞争理论及其应用市场竞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商业领域,它在解释市场行为、预测市场趋势以及制定商业策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市场竞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
一、市场竞争理论的基本原理市场竞争理论是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它通过对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市场结构等要素进行探讨,揭示了市场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市场竞争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理论认为,供求关系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当市场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上涨;反之,价格下降。
供求关系的不断调整使市场价格趋于均衡。
2.价格弹性:市场竞争理论强调了价格对供求关系的敏感性。
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当价格弹性较大时,市场行为会更加灵活。
3.利润驱动:市场竞争理论认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通过不同的竞争策略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
4.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理论中,市场结构分为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不同形式。
市场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市场竞争理论的应用1.市场调研:市场竞争理论为市场调研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通过对市场结构、竞争对手、价格趋势等要素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从而指导企业的产品开发和销售策略。
2.定价策略:市场竞争理论在企业定价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需求弹性的分析,确定最佳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
3.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理论为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
企业可以通过研究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和价格趋势等要素,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4.企业战略:市场竞争理论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制定相应的市场入口策略、产品定位策略和市场份额增长策略等,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总结起来,市场竞争理论在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弹性和市场结构等要素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竞争理论张大勇姜新华6.1 竞争的定义与分类从达尔文时起,竞争就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的焦点;竞争理论几乎就是生态学理论的代名词。
竞争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定义,但最简单也是最具有概括性的一个定义是:在同一因子(资源、资源组合或捕食者等)控制下所产生的有机体(同种的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妨碍(王刚、张大勇 1996)。
竞争作用亦可从多个角度去进行分类。
首先,从生物类群的角度分类。
竞争是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的负作用;那么,当这些有机体属于同种时,就称之为种内竞争;当这些有机体属于不同种时,就称之为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竞争理论的主体。
在谈及竞争时,如没有特别指出,就应认为是种间竞争。
以往对于种内竞争的研究主要是在整个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竞争的效应用出生率、死亡率或净增长率等“平均个体”的特征来表示。
这种简化忽略了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种群内的各种结构。
如果我们是相对于种间竞争而论及种内竞争,那么这种忽略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我们是专门研究种内竞争,那么种内的个体差异和种群结构将是不容忽略的。
而且,如我们将在6.7.3节看到的那样,正确认识物种间竞争与共存同样需要考虑种群内部结构。
种群的结构特征有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遗传结构、个体大小等级等。
在考虑到这些结构的基础上研究竞争条件下的种群行为是近年来种内竞争研究的新趋向(王刚、张大勇 1996),但本章限于篇幅不再涉及。
关于竞争的第二种分类是将竞争分为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
利用性竞争为利用共同有限资源的生物个体之间的妨害作用,是通过资源这个中介而实现的。
参与竞争的所有个体都在降低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而资源可利用度的下降影响所有个体,降低它们的适合度。
这里没有个体间直接的行为上的对抗,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参与竞争的个体对资源水平的反应。
干扰性竞争为一个个体以行为上的直接对抗影响另一个个体。
这种个体间干扰行为的实质还是为了资源的利用,因而干扰性竞争是一种潜在的资源竞争。
我们知道,资源的存在及其数量和空间范围必然联系在一起;一个个体如能保住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即得到一块领地,就能独享一定数量的资源。
这样就可避免因其它个体对资源的共同利用而使之枯竭。
这种为争夺、保持空间的直接对抗行为是竞争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为了在资源利用中获胜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干扰竞争可在种内的个体之间,亚群体之间及不同种之间三个水平上发生。
第三,竞争可分为对称竞争和不对称竞争。
如前所述,竞争是在一定因子控制下表现出来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的负作用,可用符号“- -”来表征,因而竞争是相互的146(reciprocal)。
但是,参与竞争的个体间各自施加于对方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完全对等的相互负作用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称竞争”,在自然界找不到。
第四,竞争还可分为竞赛性竞争(contest competition)和抢夺性竞争(scramble competition)。
此种分类主要是针对种内竞争而言,其类型划分以种群的密度依赖调节的模式而定。
利用一个特定资源的种群随着密度的增加,种群内每个个体所能分享到的资源份额就会减少。
当密度增加至一定程度时,每个体分得的资源已不能再保证其存活,这时就会有死亡发生。
若此时种群内的所有个体都因分得资源不足而死亡,那么此类竞争便称之为“抢夺性竞争”;若此时种群内只有一部分个体因所得资源不足而死亡,而余下的个体分得资源的量便会增加,因而得以存活;而且只要总资源量一定,最后存活的个体(如象竞赛中的获胜者)数目也是一定的,则此类竞争称为“竞赛性竞争”。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竞争进行了分类。
不同类型的竞争各有其特点;但所有这些类别又因其本质上的共同点可归为一大类,即它们都属于资源竞争,都是由于对有限资源的共同利用而引起的有机体间的相互妨碍。
在一般情形下,当我们论及种间竞争时,通常也都指的是资源竞争。
但是根据前面给出的关于竞争的定义,种间竞争应是一种由某个因子(不一定是有限的资源)控制下的两个种之间的相互妨碍。
所以种间竞争还可包括除了资源竞争之外的其它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只要它们造成的效果是相互妨碍。
6.2 似然竞争“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是一种资源竞争以外的竞争类型。
如果在一个捕食者-猎物系统中,有一种捕食者而有两种同时被捕食的猎物,则此两种猎物之间可存在相互的负作用(Holt 1977)。
此类竞争是以捕食者为中介的间接竞争。
一种猎物数量增加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种猎物的捕食(妨害)作用,反之亦然。
所以这是一种相互的负作用。
前面所论及的种间利用性竞争是以共同资源为中介的,即一个种通过利用共同资源而降低它的可利用性,从而对另一个种产生了负作用。
图6.1将这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做了一个总结。
从该图中可以看到,两个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和通过有共同捕食者作用产生的影响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在通过共同捕食者而相互影响时,两个种可能都不受资源短缺的限制,所以叫做似然竞争。
对于似然竞争,美国生态学家Holt(1977,1984)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很有说服力的数学模型:)1.6(11:)1.6(1:1b P a K R r R dt dR i a C R b a P dt dP i i i i i i n i i i i -⎪⎪⎭⎫ ⎝⎛-=-=∑=猎物捕食者 没有捕食作用时,每个猎物种群增长服从逻辑斯谛模型。
没有猎物时捕食者数量指数递减。
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是线性的,即平均每个体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成正比,可表示为a i R .参数b i 表示的是猎物被消费后转化为捕食者的效率。
Holt 说明,方程(6.1)可行解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每个种当其数量很少时都能增加,即:predator i i N a r ,(6.2) N predator 是在没有猎物种i 时,捕食者的平衡密度值。
而且,系统的平衡解满足局域稳定性所要求的条件。
资源竞争似然竞争图6.1.似然竞争与资源竞争之间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实线指直接作用, 虚线指间接作用。
从(6.2)中我们知道,减小a i 将有利于共存发生,即躲避捕食者(我们知道它还同时攻击其它猎物种)的攻击,种i 在系统中共存的可能性将会增强。
很明显,猎物种可能通过占领一块生境或采纳某种行为模式来达到逃避的目的,并且这种形式和行为必须同其它猎物种不一样,才能真正保证有效降低被攻击率。
简言之,“不同”(即生态位分化)有利于共存,但这种形式的共存是由于降低了似然竞争或对无敌害空间的竞争。
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出,生态位分化可以来源于许多过程;以往人们在考查物种共存时认识角度往往是狭隘地“从上往下”看的。
上面所谈到的似然竞争提醒我们还需“从下往上”看。
这两类种间竞争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在食物链上种间利用性竞争是“向下的”,为下一个营养级上的食物而争;似然竞争是“向上的”,为躲避、减少捕食者的伤害而“争”。
形象地说,似然竞争是资源利用竞争的“镜象”(反对称)。
如果从生态位的角度去看,似然竞争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将竞争种的生态位维度扩展至包括了捕食者在内(Holt 1984; Chesson & Huntly 1997)。
根据王刚等(1984)提出的生态位广义定义来看,这种扩展是很自然的(王刚、张大勇 1996)。
Reader (1992)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牧场做了一个植物和草食动物去除实验。
Reader 把三种多年生草本植物,Medicago lupulina , Centaurea nigra ,和 Taraxacum officinale ,移栽至牧场山丘脚下以确定是竞争拟或是食草作用决定着它们的存活。
进行移栽实验是为了在不同处理中都选择标准植株大小和年龄。
移栽植株的来源为从研究地点采集种子在温室中萌发的植物。
这些移栽植株有些去除了邻体,有些用笼子罩起来使得草食动物不能取食,有些则既去除了邻体又用笼子罩上。
Reader 的目的是探讨植物的存活如何受竞争和捕食的影响。
Reader 发现,所有移栽植物在完全用笼子罩起来的处理中都存活到16周实验结束时,不管移栽植株周围是否有邻体存在。
这个结果说明资源竞争对植物个体的存活没有多大影148响。
在半笼罩(half cage)和无笼罩条件下,去除邻体则显著地提高了移栽植株的存活率。
Reader 的解释是去除邻体降低了提供给草食动物的食物量和庇护所,从而也降低了因草食作用而导致的个体死亡率。
这是一个明显的似然竞争的例子。
Reader 还比较了有邻体存在和无邻体存在两种条件下移栽植株上蛞蝓(主要草食动物)的密度,发现有邻体存在时蛞蝓密度更高,进一步支持了似然竞争的存在。
Holt & Lawton (1994)的综述列举了更多的似然竞争例子并全面讨论了似然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Connell (1990)进一步指出,生物间相互负作用还可能通过同一营养级上其它生物为中介而实现。
如果种1和种2之间相互正作用(互惠关系),而种2与种3相互负作用,那么种1与种3之间,通过种2,也就产生了相互负作用。
Connell 列举了若干可能的此类间接似然竞争的例子。
Wootton (1994)则在更广泛的生态系统背景下讨论了间接效应问题;间接效应在生态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见第1章)。
似然竞争可与资源竞争结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群落结构。
如果捕食者种群密度在空间上发生改变,那么可以造成不同种在不同地段上成为资源竞争的优势者。
这种空间异质效应能够允许多个物种共存于同一群落内(参见6.4节)。
Tilman (1982)还证明,即使是在竞争单一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果资源竞争优势者是对捕食作用最敏感的物种,那么理论上讲,可以有无穷多的物种共存于同一匀质生境内。
许多生物都可能表现出这种竞争与抵抗捕食作用能力之间的负耦联关系。
例如,植物可以通过把更多能量用于生产次级代谢产物或者坚韧叶片以提高抵御草食动物取食的能力;而投入防御草食动物取食的能量和物质越多,可用于资源获取的能量(如根系生物量)就越少,造成对资源竞争能力的下降(Coley et al 1985; Bazzaz et al 1987)。
6.3 竞争:相互排斥还是共存?考虑竞争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允许竞争者共存的一般条件是什么?或者说在什么样情况下将导致竞争排除?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 模型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Lotka-Volterra 种间竞争模型是单种群增长逻辑斯谛方程的直接扩展。
虽然它保留了逻辑斯谛模型的缺点,但依然能对决定种间竞争结局的因子进行有益的分析。
在生态学发展历史上,Lotka-Volterra 竞争模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Kingsland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