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践—创新—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实践—创新—综合”
作者:王绪振胡庚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
摘要:文字与版面设计越来成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文版设计思维是设计品完成的保证。本课程教学改革以“基础→实践→创新→综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手绘及上机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文版形式变化、视觉分割等原理和方法,案例、项目为教学方法贯穿其中,最终达到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字与版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10-02
一、课程现状分析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为2012年新建专业,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结合当今大设计产业文化背景、省内外同类院校专业设置方案、当地创意产业需求等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根据我院的师资、软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而设立的课程,所以专业建设并不完善,课程设置有待商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也是按照同类院校专业模式模仿开展,但横影学院办校特色明显,笔者也更愿意创造一个别具一格的特色专业,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授课班级现阶段的教学重点正在由职业基础课程转向职业核心课程,而文字与版面设计则是这个转变过程的一门中心课程。本课程在专业设置里面属于基础课程,但具体来说应该是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专业核心课过渡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技能课程(也有一些院校称之为基础专业课、必修专业课)。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手绘和上机操作功底,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创造及视觉空间分割和色彩知识的应用,形成完整的字体设计思维,也为后期书籍装帧设计、平面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与大多数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科目设置基本一致,将“文字”与“版面”原本属于两门的科目结合起来,形成“文字与版面设计”渐进性质的课程,课时稍有压缩。但课时的减少给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压力(实际证明课时的确太少,课程结束后还有众多重要问题诸如版面设计中色彩知识应用、视觉空间原理及绘制等还没有完成,建议应由40课时改为64课时或“文字”、“版面”课程分开)。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的实施过程
(一)教材选定
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本课程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向,为学生挑选合适教教材。本课程选择沈卓娅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字体与
版式设计》,本教材注重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字体设计与版面编排技能的训练,并有大量的实际案例,以感性和直观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凸显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本教材还有一个适于本专业的三大特色:第一用轻松的、故事性的写作方法对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作易于理解的表述;第二书中70%是学生的课程作业,借此可缩短使用者与教材的距离,更有亲切感;第三拥有大量案例,易于进行项目教学法。
(二)改革思路
本人接到文字与版面设计这门课程之初有一个设想,即在短期内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而在远期目标则建设成省内民办高职院校同类课程中前沿的领先的一门精品课程。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实施了包括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思路如下:
一是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国内外设计艺术的最新观念、思想、文化相结合,从观念上走在最前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更重要的是加入现代设计艺术最新的设计思想文化和设计作品的学习。本人除在班级交流群中发布各类设计网站,带领学生参加中国美术学院等优秀专业院校的毕业展、设计展、艺术展、大师展等等,让学生随时知晓设计的更新与变革。除此之外,还举办了诸如“走进包豪斯”之类的讲座,提升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
二是为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本课程改革除了知识的讲授外,还特别加强能力训练,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让学生对平面设计方向进行系统化规划学习,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设计作品,并使之为己用,通过赛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中国大学生广告节”等比赛给学生以压力,慢慢走进设计的内部(结果并不理想,经调查询问,学生基础稍差,初次接触设计的原因)。
三是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以展览、赛事、项目贯穿课程始终,加强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在学生中心,“针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渐进教学进度”,“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遵循学生思维及创作特点,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提问式”、“启发式”、“对比式”、“讨论式”、“小结式”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实现开放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组对待。本人观察研究了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作业特点及专业能力,选取不同题目的“策略单”分给各个学生练习(实施过程中有些可能不是很匹配,但允许学生更换题目完成作业)。字体设计的作业题目除了让他们从个人名字的文字设计开始之外,抽象笔画的视觉延异、笔画共用、文字图形化等的作业都会有3-5个题目供学生选做。
四是充分利用前期课程所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表达、造型基础等)、结合同期课程进度(设计基础、图形创意)、考虑后期课程应用(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渐进教学,实现教学合理化。如“广告节”策略单的题目涉及到标志、海报等,让大家初入设计。将“文字设计”与“版面设计”整合为一门课程,除了考虑上下各门课程的联系
之外,还要涉及本课程与“美学”、“文艺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实施步骤
本课程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基础→实践→创新→综合”为主线,如下:
本课程共五周,每周为8个学时,整合之后课时有所压缩,具体实施操作起来相当紧张,但掌握好教学方式,可部分实施。首先是每周学时实行“1—3—1—2—1”分配,也就是“1个学时内容讲授、任务分配、方法引导;3个学时分析任务、构思策划、实践应用,在教师指导下个人或分组手绘制作;1个学时教师点评,讲解个人的创意灵感、设计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讲述;2个学时对前面讨论做出调整各组设计,整合完成任务;1个学时学生评价,得到反馈教师总结。”上述为每周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五周可完成五个案例制作,包括“中文字体与拉丁字母的练习、笔画共用(基础)、抽象笔画的视觉延异、文字图形化的表达(实践与创新)、策略单和邀请函设计(综合)”,但我们最终结果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即形成一本11页左右的作业册。这也是本课程实行的“1—3—1”模式教学进度分配计划,即:“1周是是基础:基本文字、版面历史、概念、印刷等的了解,汉字及拉丁字母的基本绘写和练习,项目任务为个人名字或规定字体;3周实践与创新:文字设计思维拓展实训、抽象笔画的视觉延异、笔画与图形的同构、文字图形化表达;1周是综合作业:以邀请函、大赛策略单为例,字体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及版式设计的要点,版式的编排原则、形式法则、点线面编排要素、编排类型等”。
三、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授课对象为我院本专业第一届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在无形中有了更大的压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本院特色结合的恰到好处需要更多的探索(把影视片头字体设计、影视文案编排设计、校内外舞台设计服务等作为项目教学案例),探索过程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本专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将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紧紧围绕浙江省区域文化应用为中心,甚至将横店影视的特色贯穿于课程内容之中,并通过项目、赛事引导、校内外服务等来把文字与版式的课堂练习应用到实际之中。但是课程在实际的进行当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是创新思维的训练需要加强。因学生刚刚从应试环境中进入大学,而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与解放,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使得学生难免手足无措,练习过程中多以临仿为主。对字体与版面的认知从笔画、偏旁、段落、句子转移到抽象笔画的视觉延异、笔画与图形同构、文字图形化、编排原则、形式法则等上面。对这些问题,本人思考权衡万千,建议将“图形创意”课程(现课程安排为1-6周,每周7节)排在“文字与版面设计”(现课程安排为1-5周,每周8节)之前效果更好,创意思维的训练会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对字体与版式设计的思维方法、创新有很好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