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
浅析东周楚国玉器龙元素的特征
变和楚 国玉器 与传统龙纹之 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 词 :楚 国;玉பைடு நூலகம் ;龙元 素
中图分 类号 :J 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4 1 4 X ( 2 0 1 4 ) 0 5— 0 0 3 1 —0 4
变 为涡 纹 ,因 为它 的尾 端拖 的较 长 ,形 似 弯钩 。 战 国末
期发展成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状 。谷纹是龙纹的简化 ,说 明谷物在当时与龙在人们心 中的地位是等同的。
幕。战国时 ,中原文化的涌入使传统龙纹成为楚玉中最 常用的题材 ,其表现内容 、方式、数量多于其他纹样 。 深入研究楚国玉器艺术与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关系 ,探讨 龙纹在楚玉艺术中的应用价值对继承和弘扬传统龙纹样 并在现代艺术 中推陈出新都具有重要意义。龙作为历史 上唯一具有传承性的图腾 ,以其独特 的艺术魄力贯穿 了
身” , 中国 的龙 文 化与 玉文化 完美 有机 的结合 正式 拉开 帷
闪发光 ,十分悦 目。谷纹在战国时期一度繁盛 ,龙形玉 佩上也多装饰谷纹纹样。在谷纹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 ,
形似 蝌 蚪 的尾 巴 ,方 向并不 固定 ,似乎 是玉 工 随意 雕刻
出来的。其装饰效果较好 ,常装饰于玉龙上 ,增强了龙 的动感 ,后来这种纹样被称为蝌蚪纹 ,蝌蚪纹随后又演
(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摘
要: 楚 国玉器 的龙雕是 中原文化 与楚文化集大成 的雕 塑艺术 。在战 国时期 中原文化的流入使 得龙形纹样在 楚
地上得 以很好 的发展 与延伸 ,楚 国玉器 艺术 中的龙形纹样造 型代表着 南北 文化 的交流 与融合 ,也使 楚人开始有 尊
东周玉璧简析
东周玉璧简析作者:丁哲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3期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其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社会的大变革。
由此,思想文化、生产力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同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玉璧便是东周玉器最常见的器类之一。
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璧有过一定的关注:杨建芳先生在《先秦两汉的饰纹玉石璧》和《龙凤纹玉璧之演变》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饰纹玉璧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将战国至两汉时期定为玉璧发展的鼎盛期,并对战国和两汉玉璧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要性总结。
此外,在一些综述性的文章中,也可见到对春秋战国玉璧的一般提及。
但是迄今为止,尚缺乏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之上的系统研究,加之近年来诸多新资料的积累,都使我们有必要对玉璧——这一东周玉器的重要器类,做些总结和归纳。
下面依据一些年代较为明确的科学发掘资料,对东周玉璧的形制纹饰、分期年代、区域特征等问题略陈管见。
笔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望方家指正。
古文献中对璧的明确定义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尔雅·释器》所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
”另一出自《说文解字·玉部》,书中将璧释为“瑞玉圜”,段注:“边大孔小也”;释瑗为“大孔璧”,段注:“孔大于边也”;对环的解释则为“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根据《说文》的解释,璧是圆形扁平状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瑷、环都是璧的一种。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绝大部分玉璧肉径和好径的比例是不符合《尔雅》所记载的;夏鼐先生也指出,《尔雅》中对于玉璧的定义“是汉初经学家故弄玄虚”和“儒家系统化的结果”。
而《说文解字·玉部》中的表述则比较准确,故下面的讨论以此为准。
一、东周玉璧的特征和演变序列东周时期的玉璧根据形制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正圆形扁平体。
以器表纹饰之有否及主体纹饰的分区情况,大致划分为三型。
春秋战国制玉特征
春秋战国制玉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宝玉制作技艺高度发展的时期,制作的玉器精美绝伦,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玉器材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以及象征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特征。
一、玉器材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多以产自中国东部的和田玉为主要材料。
和田玉质地细腻坚硬,具有极高的韧性,适合雕琢各种精细的纹饰。
此外,还有部分玉器使用神秘的墨玉、绿玉和白玉等材质,赋予玉器不同的质感和色彩。
二、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主要采用透雕、浮雕、堆雕和线刻等技法。
透雕工艺是将玉块从内部进行雕琢,打磨出精细的纹饰,使其形成立体感;浮雕工艺则是将纹饰雕刻在平面上,通过高低层次的巧妙组合,展现出瑰丽的效果;堆雕工艺通过将玉块上下堆积出雕塑形状,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作品;线刻工艺则是运用细小的刀具进行纹饰的雕刻和细节的表现。
这些工艺都需要制作者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才能完成精美的玉器作品。
三、纹饰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神兽、神龟、凤凰、鸟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动植物形象,也有云纹、雷纹、尘纹等天然元素的表现。
这些纹饰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感。
纹饰的图案设计多是寓意吉祥、祈福和辟邪的象征,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神秘力量的追求。
四、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除了作为珍贵的饰品外,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玉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神圣的象征,被认为是王权的象征,因此玉器常被用作贵族身份的象征物品。
同时,玉器也有着祈福、驱邪等功能,人们相信佩戴玉器能够保佑平安、健康和吉祥如意。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精湛,材质上多采用和田玉,制作工艺繁复精细,纹饰图案丰富多样,象征意义深远。
这些特征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艺术上和文化上都具有了重要地位,为后世的玉器制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工艺美术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jsp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争夺,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
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工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
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
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和标准大大提高。
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
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
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
春秋玉器的发掘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1、种类。
生产工具有玉斧、玉环;装饰品有璧、环、璜、罐、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玦、梳、襟钩、串饰、笄、贝形饰、璇玑、管、珠、剑首、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双龙环形饰。
动物形玉饰有玉龙佩、虎、鸭首、鱼、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兽面形饰、龙鳞形饰、龙虎合体佩。
人物形玉佩有人首形佩、玉人、人形饰;礼仪器有圭、戈、琮、璋、璜、璧等。
2、造型。
器物造型分几何型、人物型、动物型。
纹饰造型以阴线龙首纹最多见:龙纹、谷纹、勾云纹、凤纹、龙鳞纹、蟠螭纹等为主要纹饰;谷纹的纹饰造型与布局的特点是满密均细。
3、工艺。
玉器的材质主要是透闪石软玉,包括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内含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与甘肃酒泉玉等。
其他材质有大理石、滑石、绿松石、玛瑙、石髓、水晶、煤精等。
说明玉料采选地域较广。
装饰品玉器的开料,如凤翔秦国的璧,厚度仅为0.1至0.35厘米。
此种精薄的玉器,唯用很薄的金属工具旋切方可奏效。
装饰品绝大多数都刻纹饰。
礼仪器多数无纹饰。
纹饰的刻法,以单阴线和双阴线为主,线条细密匀称。
所用工具是直径很小且很薄的金属工具。
所刻出的线条,一般不足0.1厘米的宽度,线条圆转柔丽,工艺技巧颇熟练。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质材美:近40年来,在全国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约数千件。
虽然都是软玉,但就其质地而言,有许多应属于上乘玉料。
其中有新疆的羊脂玉,半透明,洁白,细致而又光泽。
这种和田籽料玉有如凝脂,使人爱不释手。
某些碧玉碧绿得像深海的蓝色。
也有青白色的玉器,青中泛白,质地异常柔和。
某些墨玉版雕,漆黑发亮,可以鉴人。
极少数的黄玉,色调接近鹅黄色,虽然不完全像蒸栗,但也十分可爱。
除了玉材以外,还有彩石,五光十色,引人注目。
红色、鸡血石色、橘红色的玛瑙制品,质地细润,制成色彩的珠子与无色水晶、绿松石和石髓珠管串连在一起,更显示色彩斑斓的艳丽颜色,给人以美的感受。
形象美:有了上述的色彩富丽的质材,还不能构成完美的艺术作品。
经过玉人精心地加工,通过他们巧妙地形象思维,并运用他们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玉料进行精雕细琢,加工成各种艺术造型,这种作品充分地显示质材与艺术形象的和谐统一。
从而成为珍贵的玉雕作品。
战国时代玉器造型的艺术手法,为后代中国玉雕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复合材料作品美:随着礼制的崩溃,东周列国境内青铜礼器制造业日趋衰弱。
金、银细工、丝织、漆器、琉璃制品逐渐兴起。
琢玉业和金银细工结合起来,将金、银、铜、铁、绿松石、琉璃多种材料相继使用,创造了错金银镶嵌术新工艺。
玉器的艺术特征象征了一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鉴玉思史。
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 7.7cm,宽2.2cm,厚0.3cm。清 7.7cm,宽2.2cm,厚0.3cm。清 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 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 虎伏状,整体呈“ 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 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 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 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二 战国玉器图片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 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 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 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 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 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 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 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 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 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 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 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 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 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 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 致。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 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 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 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 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 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 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 形态准确。“ 形态准确。“人”字形虎 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 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 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 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 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 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 虎更为珍贵。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玉质特征
一 器形特征 1 双龙首璜发生变化 具体 形象 概括 方形龙首 2 觿的广泛使用 3 柄形器开始消亡 4 出现龙纹虎佩 5 卷云纹龙形佩 6 出现谷纹 7 出现玉具剑饰
古玉界:东周秦汉玉龙的时代特征
古玉界:东周秦汉玉龙的时代特征龙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尤其是与和田玉文化结合后,龙形纹饰更是成了历代玉器上的主要创作题材之一。
春秋时期的玉龙多为佩饰,继承了西周玉龙的装饰意味的,并创出自己特有的时代风格。
造型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纹饰繁简结合。
雕琢时阴阳线并用但以阴刻线为主。
春秋早期龙纹玉珩春秋中期的龙首玉珩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玉龙佩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博物馆藏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婉蜒曲折,造型呈s形状;一般成对出现,龙身上的装饰以谷纹或连云纹为主。
也有云雷纹、柳条纹、前状滴水纹、丁字纹、工字纹等辅助纹饰。
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
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
另外龙身躯为S形的,头部近似马头;龙眼多琢雕成圆形代梢、菱形、腰圆形等几种。
▲战国双龙形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绞丝龙形玉佩洛阳金村出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凤纹佩洛阳金村出土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双龙纹玉组佩珩洛阳金村出土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双龙玉佩洛阳金村出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汉代玉龙的龙身向盘形发展,一龙的四足吸收瑞兽的特征呈尖爪状;龙的头部似马头,龙角似马鬃,细长尤如宽带;龙耳极小;汉代玉龙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内圆。
其形状多种有方圆形眼、带梢椭圆形眼,不论何种龙眼,均炯炯有神,可谓画龙点睛。
此时龙身上还出现了飞翼。
有的龙近似蟠螭纹,龙尾呈单尾或分岔尾。
而龙纹与其它纹饰组合的图案频频出现也成为汉代玉器的一大特点。
▲西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西汉龙形佩现藏于安徽天长博物馆藏春秋战汉时期的玉龙如何区分?本月30号晚上八点 刘云辉老师将通过微信群讲座的形式,向大家讲述春秋战汉时期玉龙的时代特征。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1.新石器时代玉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多为玉璧、玉珮等。
这些玉器形制基本上是平面凸起,符合当时简朴的器物风格。
同时,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还受到了神秘宗教仪式的影响,因此很多玉器上刻有神灵形象和神秘符号,具有极高的宗教意义。
2.商代玉器:商代玉器主要以玉璧、玉龙等形制为主。
商代玉器的特点是形制庄重、纹饰丰富,往往有一种神秘的气息。
商代玉器的纹饰大多是抽象的图案和神兽图案,有的还刻有人物、动物等。
商代玉器通常色调较低,呈灰白色和土黄色。
3.西周玉器:西周玉器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琮、玉斧等。
西周玉器的形状更加规整,造型更加规范。
同时,西周玉器的纹饰更加细致,线条更加流畅,呈现出一种平滑和谐的美感。
纹饰上主要以神兽图案为主,体现了西周社会对于神灵崇拜的特点。
4.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
除了传统的玉琮、玉璧、玉斧等,还出现了新的玉器形制,如玉罍、玉杯等。
春秋战国玉器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纹饰简洁、轮廓明快。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多以动物、植物纹饰为主,色彩明亮,呈现出一种活泼轻盈的美感。
5.秦汉玉器:秦汉玉器主要以玉佩、玉璧、玉器等形制为主。
秦汉玉器的特点是造型粗犷、线条笔直,纹饰简约大方。
秦汉玉器的纹饰多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往往富有雄伟的气势和丰富的变化。
6.唐宋元明清玉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玉器形制更加多样,种类更加繁多。
这些玉器形制包括了前述的各种传统形制,同时还出现了新的形制,如玉簪、玉钏等。
唐宋元明清玉器的特点是造型精致、纹饰精细、线条流畅。
纹饰上主要以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为主,呈现出一种细腻婉约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玉器在器型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从简朴、庄重到精致、细腻,每个历代玉器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玉器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精神。
历代玉龟特征范文
历代玉龟特征范文在中国古代,玉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祭祀礼器和玩赏艺术品。
每个历代都有其特有的特征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历代玉龟的特征简介:1.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玉龟是最早的玉龟形态,其特征是背部呈圆形或鳞片状,腹部为凸起,形态简单朴实。
此时期的玉龟多被用于祭祀活动,象征着神圣和尊崇。
2.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代玉龟在商代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态更加丰满和精致。
特征是脖子较长,尾巴翘起,背部有更明显的鳞片装饰,腹部有细致的纹路、雕刻和凹凸。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玉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成为了玉器中最重要的类别之一、它的特征变得更加细腻、精美,背部线条流畅,有各种刻画和纹饰,如龟壳纹、云纹、花纹等。
在此期间的玉龟不仅作为祭祀用具,还作为贵族的象征和玩赏品。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玉龟特征更为丰富多样,背部刻有丰富的动植物纹样,如鸟、兽、花卉等。
此外,一些玉龟的背部还刻有文字和符号,如王权、吉祥等寓意。
这一时期的玉龟在造型和纹饰上追求更复杂、更华丽的效果。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玉龟的特征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它的形态更加立体、逼真,背部纹饰更加精细,常见的有雕刻鳞片、脊纹和纹饰。
与此同时,玉质的选择也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使得玉龟呈现出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以上只是历代玉龟特征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历代的玉龟还有更具体的特征和个性。
总的来说,玉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从祭祀用具转变为艺术品,其形态、纹饰和象征意义也随之演变和丰富。
不论是作为祭品还是作为装饰品,玉龟都承载着中国古代人们的崇敬和喜爱,成为了中国玉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个时代玉器特征及鉴赏
各个时代玉器特征及鉴赏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三牙璧直径9.5厘米此器圆形,中部有大圆孔。
身扁薄,中部弧状凸起,边缘磨薄近刃状。
外缘凸出三个齿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个方向相背。
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
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
夏与商代前期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钺长11.9厘米、宽10.1厘米此器薄,背部有圆孔,两侧边各有七个齿栏。
刃部为折线形三连刃式,中部平,两侧斜。
钺由大型石斧演变而来,而玉钺则发展成为象征军事统帅权的礼器。
在夏代的礼仪玉器中,存在突出玉兵的现象,兵器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种钺属于夏代创新型玉器,为龙山时期所不见,并为商代玉器制作工艺所承继。
商代后期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高7厘米宽3.5厘米黄褐色,圆雕。
玉人呈跪坐状,双手放于膝上,头上梳长辫一条,长辫从右耳根侧往上盘绕头顶一周,再由左耳后侧延伸到右耳侧,辫梢与辫根相接,顶露发丝。
东周玉器大赏
东周玉器大赏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军事二分立。
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
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等,获得极大进步。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加娴熟,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
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玉质珍品。
新创“春秋龙首”纹。
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
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春秋谷纹龙形佩示意图一、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迎来又一个玉器发展的高峰期,无论造型、工艺、纹饰都是颠覆前代。
出土的玉器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美的标准大大提高。
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
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
因此,装饰品玉器占主导地位,是这个时期玉器发展的一个最大特色,礼仪类用玉器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1、春秋战国新创玉器之一玉剑饰。
玉剑饰即是精美的玉器装饰在兵器剑上的一种饰物,这种装饰玉器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wei)、玉剑珌(bi)四种,古人名为玉俱剑。
玉俱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
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器面常做兽面、云纹、蝌蚪纹,谷纹,华丽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也是藏家趋之若鹜的一个原因。
玉剑首示意图玉剑格示意图玉剑璏(wei)示意图玉剑珌(bi)示意图2、玉连环。
玉质'活连环'是战国时期首创的器型。
'活连环'制作工艺极为繁杂,整块玉料先要分断切割,分段画稿,然后再将每一部分按稿谱凿成活环。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熟,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
周代玉器用途特征
周代玉器用途特征周代玉器是指中国古代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所制作的玉制品。
周代玉器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是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状况、生活习俗和物质文明水平,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周代玉器的主要用途1. 礼器:周代玉器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朝廷仪式中,被作为祭祀和礼拜的必备道具。
例如,玉琮和玉琢被用于祖庙祭祀和宫廷礼仪,玉钺、玉斧被赋予了象征世俗权威和君主统治的象征意义。
2. 古人的佩饰和服饰:周代玉器被广泛用于古代社会的佩饰和服饰中。
例如,玉璜被用作腰带扣件,玉玦和玉佩则被悬挂在衣物上,作为美观和装饰的元素。
这些佩饰和服饰不仅彰显了古代人们的身份地位,还展示了周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时尚风格。
3. 工具和武器:周代玉器也有一部分用于工具和武器制作。
例如,玉戈、玉矛、玉箭头等器具被用作武器,用于战争和狩猎;玉锥、玉砑等则被用作农耕工具或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具。
周代玉器的特征1. 形制独特:周代玉器注重形制的规整和对称,多为方形、圆形或玉玦形等简洁而准确的几何造型。
与商代时期的简单朴实相比,周代玉器呈现出更多的细节和雕刻技巧,展现了周代玉器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同时,周代玉器的形制也受到了社会地位和用途的影响,君主和贵族的玉器更加华丽精致,而普通人的玉器则相对简单朴素。
2. 玉石质地精美:周代玉器以和田玉、独山玉等为主要材料,这些玉石质地细腻、坚硬、温润,并且通透度高,透光效果好。
周代玉器的制作工艺要求玉石选择、切割、加工及雕刻等方面的技术,以充分展示玉石的天然美感。
3. 雕刻技法独到:周代玉器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浮雕和玉质破产。
浮雕技法是将玉石的表面浅浮地雕刻出各种纹饰和图案,以凸显造型和纹理的立体感。
而玉质破产技法是将玉石雕刻为薄片或突出的形态,再利用玉石本身的质感和透光效果来表现图案和纹饰。
周代的玉琮形制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玉琮是周代的一种玉器形制,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类重要器物。
1. 形制特征:
方形:玉琮的主体形状为方形,通常呈立方体或长方体状。
中空:玉琮大多为中空结构,即四周围绕一个空心。
这种设计不仅显示了玉器雕刻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来的玉器传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圆孔:玉琮上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圆孔,这些孔洞不仅美化了器物,也有可能具有祭祀和宗教仪式的功能。
2. 象征意义:
祭祀用途:玉琮在古代的周代被广泛用于祭祀仪式。
这些玉器通常被用作祭祀神灵、祖先或其他重要仪式,象征着祈福、安宁和祖先的庇护。
宗教信仰:玉琮中的几何图案和纹饰被认为具有宗教意义,可能与周代的宗教信仰和礼仪有关。
3. 材质与雕刻:
玉质:周代的玉琮通常以玉石制作,玉质为白玉、青玉、黑玉等。
玉石在古代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具有特殊的宗教和祭祀意义。
几何纹饰:玉琮的雕刻通常采用几何纹饰,如方形、圆形、齿形等。
这些几何图案往往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和审美趣味。
4. 文化价值:
玉琮作为周代的代表性玉器之一,不仅在古代具有祭祀和仪式用途,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
这些玉琮的几何纹饰和器物的中空结构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对后来的玉器雕刻和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玉琮作为周代玉器的代表之一,既有着实用的宗教和祭祀用途,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艺术和玉器工艺的高度追求。
高古玉之两周玉器东周西周青玉
高古玉之两周玉器东周西周青玉高古玉之两周玉器玉琮为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此时期琮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
西周青玉琮西周青玉琮 2春秋白玉琮跟上图西周的可以有对比西周白玉龙凤纹佩西周青玉弧面云龙纹璧西周青玉弧面云龙纹璧本件龙纹璧重视图案在器面上的舒展布局,其龙纹身形流畅曲线尽在有限的圆形面上精湛琢出,强调出形神并重与雕工细致的表现,具体效果达到设计与制作俱佳的组合,是西周时期雕龙的工法特征。
西周青玉虎符西周青玉虎符符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或践约凭证。
在周代,符节以玉制成,《周礼·春官·典瑞》:“珍圭、牙璋、谷圭、琬圭、琰圭,王使之瑞节。
”此种符节,制作简单,容易伪造,所以到了东周之时,便改用“合符”。
合符中,又以虎符为最多见,虎符制度就是把整体的虎形符剖分为两片,天子与将领各执其一,以铜制为多,也有玉制。
西周青玉璜西周青玉镂雕人首龙形佩本件玉佩造型为人龙合体,形象奇特,与周代其他人龙合体图案不同,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亦用镂雕技法,在装饰上强化西周晚期在造型内雕琢单一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
西周青玉鸟形佩东周谷纹大玉璧东周谷纹大玉璧东周谷纹大玉璧东周黄玉龙纹环东周黄玉龙纹环西周玉兔及玉鸟西周玉兔收藏与您分享收藏带来的快乐时光,感谢关注我们。
古玩收藏主编微信ID:183****3893←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主编为您解答收藏。
东周玉雕人面像玉雕人面、人首最早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有学者认为,史前出土的一些玉人面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不是神人像而是巫觋像,是巫觋通神时佩戴之用,以玉事神喜欢古玩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留言每天阅读十分钟学习无止境让国宝活起来共同进步多转发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
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
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北京丁哲古玉断代与辨伪,殊为专学,然其虽奥,并非常人所不可企及。
一般说来,应以质料、工艺、器型、纹饰、沁蚀等五点为要,全面考察,综合运用。
其中,纹饰乃进行断代鉴定的最重要依据。
东周一代,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时代文化的迅速变迁,制玉技术的改进,玉器纹饰产生了较多的发展阶段及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故从纹饰入手,对于此期之断代作用尤甚。
本文拟以罗越(Max Loehr)、杨建芳、吴棠海等玉学巨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一些年代较为明确的东周墓葬所出玉器,对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进行总结。
望对读者能有些微裨益。
春秋早、中期本期流行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出的虺龙纹,纹饰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皆由双线长尾蝌蚪(逗点)状纹样单元表示,两条阴线基本等宽。
其主要见于玉璧、玉琥、玉玦、玉璜、兽面形玉饰、玉管等器类。
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属春秋早期晚段,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璧属此类型。
青玉质,色深褐且有黑斑。
器体为扁圆形,好径较大。
正面满饰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的虺龙纹,背面光素无纹。
直径11.6、孔径6、厚0.3厘米。
(图一)山东沂水刘家店子1号墓主可能为莒国君主,年代为春秋中期。
此墓所出的一件玉璜,青玉质,表面局部沁为黄褐色。
弧形,器表亦琢有虺龙纹,其鼻、口、耳、角等部位皆以纹痕较宽的双线长尾蝌蚪纹代替。
长9、宽2.6、厚0.2厘米。
(图二)春秋中、晚期本期流行以斜碾技法琢出的虺龙纹,纹饰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皆由“一面坡”形态的长尾蝌蚪(逗点)状纹样单元表现。
此纹主要见于玉璧、玉琥、玉牌饰、玉觿等器类。
河南淅川下寺二号墓属春秋晚期,墓主系此期仅次于楚王的楚国最高等贵族,该墓出土的一对玉牌饰便琢有此纹。
青白玉质,两件形制基本相同。
长方形扁片状,四边雕出脊齿纹。
正面装饰“一面坡”形态的虺龙纹,以斜碾技法琢就。
长3.3、宽2.5、厚0.1厘米。
东周玉器的几何形纹饰
东周玉器的几何形纹饰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玉器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便是其纹饰的复杂与神秘。
比如谷纹、涡纹、云纹、雷纹和勾连纹等几何形纹饰,直至西汉早期仍延续战国玉器器形和纹饰的风格。
谷纹谷纹龙形玉佩战国中期谷纹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纹饰,形似谷粒,饱满凸出,抚之有扎手感,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
制作时先以管钻钻出圆形外形,再打蒲格,再以小铊具修成谷粒形象;南越王墓曾出土一未完成的玉璧,上面还保留了这种纹饰的制作工艺。
所见谷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阴线勾勒谷粒轮廓,一种铊成谷粒旋涡状,无阴线装饰。
后一种谷粒自然饱满,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常见于玉璧、璜、管、玉龙佩上等。
蝌蚪纹是由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所以称“蝌蚪纹”。
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涡纹涡纹玉璧战国早期是以阴刻手法雕刻出的水漩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很少。
春秋时期,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漩涡状。
由于涡纹雕刻简单,又能达到谷纹美观的效果,所以它在战国时被大量采用。
云纹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是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
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随意刻成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富丽美观。
卷云纹鸟首玉佩战国早期云纹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它派生出的有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云雷纹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雷纹呈S纹,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较细密,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它显然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现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则显得较呆板,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它便演变成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古玉界: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春秋玉器
古玉界: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春秋玉器一、春秋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近1000年,其前期约500年,史称西周;后期约500年,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春秋,后一阶段为战国。
对于春秋玉器,十多年前尚不明晰,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遗址和墓葬的清理与发掘,对它们的情况已基本有个眉目。
其中重要的发掘并有重要玉器发现的,是山西省曲沃县春秋早期的晋侯墓地M93和M102两墓;河南省信阳地区春秋早期的黄君孟夫妻合葬墓(图1);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中期和晚期的楚墓群(图2);江苏省苏州市附近的春秋晚期吴国墓地和窖藏等(图3)。
图1图2图3 纵观上述各墓或窖藏出土玉器,其品类较之前期已有很大的变化:玉制工具和仪仗器已消失不见,即使有个别发现,也多是前期遗物;“六器”虽时有发现,但数量极少,唯“六器”中的“琥”,若此期的虎形玉器确为玉琥的话,则其数量是相当多的,往往在一个墓中就出土几件乃至十几件(图4、5);玉佩饰中的玉笄、玉梳仍有所见,且形式变化不大;唯成组佩不仅数量有增无减,且组合形式也大变(图6),出现上部有珩、中部有璧或环,下部有左右分列的璜和冲牙,并于各器间缀串琚、、珠和管等饰;人神和象生器中,人头或人面形器仅见两例(图7、8),表明它已走下坡路并发展为末期;相对而言,跪坐式或直立式人则颇有生气,与以往不同的是出现拱双手而作或拱双手而立之式,且生动写实。
此外,在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两件独特造型之物,形作人首蛇(或龙)身,分别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和伏羲像(图9)。
象生器至此期更少,见者仅有虎、蝉、鱼等数种。
神灵动物中,虽龙凤尚存,但走向细小和更抽象变形,且多以纹图方式表现而罕见单个成器者(图10、11)。
图4 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 春秋玉器中,亦发现若干前所未见的新品种,其中玉带钩的出现最为突出,并把以往认为玉带钩在中原地区出现之始定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战国中期)之说,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陕西出土东周时期秦式玉器的镂空工艺,图文并茂学习鉴定(干货
陕西出土东周时期秦式玉器的镂空工艺,图文并茂学习鉴定
(干货
陕西出土东周时期秦式玉器的镂空工艺,图文并茂学习鉴定。
东周时期,陕西属于秦国,秦人性格豪放粗犷,在玉器雕刻方面不甚讲究。
与南方的楚国相比,在制玉方面,秦式玉器造型简单,尤其在镂空雕刻方面,工艺相对落后。
图1
如图1所示,东周时期秦式玉器的镂空雕刻,仍旧采取传统的模式:起稿、打孔、定位、拉搜、成型。
秦人在工艺方面不甚讲究,镂空多成窄缝状。
图2
在线条的转角处,可明显看到圆形,这是定位钻孔痕迹,钻孔的目的是为了让丝锯进入,带动潮湿解玉砂进行拉搜,这种工艺从史前到清代,一直延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拉丝工”。
图3
虽然都是拉丝工,但秦式玉器的工艺相对落后,我们可明显看到拉搜的线条不够匀称,界面呈现凹凸不平的波浪感,这与史前良渚文化的镂空工艺有些接近。
而同时期的中原与楚式玉器,拉丝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镂雕工艺步骤
再来温习一下镂雕的步骤:
1、阴刻线起稿;
2、在转角处管钻定位孔;
3、丝线进入,带动潮湿解玉砂,拉搜成型。
本文通过三幅图片学习东周时期秦式玉器的镂空特征,希望能为大家的收藏带去一点点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蟠螭纹饰 玉器的蟠螭纹,始见于春秋。 5 蟠虺纹饰 6 龙鳞纹饰 7 谷纹饰 谷纹与玉龙的结合,始兴于春秋晚期。 三 玉质特征 除了蛇纹石玉、绿松石、玛瑙及少量水晶、 紫晶、玉髓、滑石、琥珀、煤精、琉璃等外, 大量玉料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和田玉。
考古挖掘得知,外国料制品(琉璃或玻璃, 有专家认为,不排除国内制作的可能性) 早在西周早期,已经传入我国,春秋战国 时期屡见不鲜。1988年,在山西省太原南郊 时期屡见不鲜。1988年,在山西省太原南郊 金胜村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出土有13颗玻璃 金胜村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出土有13颗玻璃 珠,俗称”蜻蜓眼“ 珠,俗称”蜻蜓眼“。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 7.4cm,端宽1.5cm,厚0.3cm。 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 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 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 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 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 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 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 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 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 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 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 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 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 的风格。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 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 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 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 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 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 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 形态准确。“ 形态准确。“人”字形虎 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 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 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 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 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 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 虎更为珍贵。
春秋玉器
一 春秋玉器出土遗址和种类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公元前770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公元前770 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史称 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史称 春秋。春秋玉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出 土地点,河南、陕西为主,其次有山西、湖南、 甘肃个别地点;中期主要有陕西、江苏、云南、 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省个别地方;晚期主要 有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山东、吉林省等一 些地方。 引用和使用出土玉器史料时要特别注意资料 来源。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 盘径10.2cm,足径5.9cm。 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 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 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 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 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 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 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 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 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 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 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 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 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 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 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 此灯为孤品。
战国玉器
一 战国玉器出土遗址和玉器种类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姬仁元年)至公元前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姬仁元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因各诸侯国竞 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因各诸侯国竞 相纷争,战事连绵不断,故史称战国。战 国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从目前考古 资料看,战国出土玉器分布比较广泛,说 明诸侯国地方势力强大,促使玉器制造在 各诸侯国发展壮大。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 宽10.9cm,厚0.9cm。 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 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 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 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 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 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 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 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 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 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 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 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 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 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 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 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 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 的cm,宽2.2cm,厚0.3cm。清 7.7cm,宽2.2cm,厚0.3cm。清 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 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 虎伏状,整体呈“ 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 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 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 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现状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年),包括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 年),包括春秋(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和 战国(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经历了549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东周经历了549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的过渡时期。 东周玉器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 和工艺技巧比前朝都有显著的提高。 有些学者按照诸侯国的地域特点分为成周玉 器、楚国玉器、赵国玉器、虢国玉器、卫国玉器、 晋国玉器、魏国玉器、秦国玉器、郑国玉器等等 进行研究是一个新方向。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玉质特征
一 器形特征 1 双龙首璜发生变化 具体 形象 概括 方形龙首 2 觿的广泛使用 3 柄形器开始消亡 4 出现龙纹虎佩 5 卷云纹龙形佩 6 出现谷纹 7 出现玉具剑饰
二 制作特征 1 双阴线纹技艺的发展 西周晚期始兴的宽窄双阴线纹,在春秋 时沿用,但宽窄比例扩大,即宽线加宽,底 呈凹圆形,在宽线的一侧加刻极细的单阴线。 2 勾云纹与卷云纹复合型工艺 3 “游丝刻”新工艺与新风格 游丝刻” 春秋玉器上有极细密的阴刻线,细到如 同游动或飘动的蚕丝,古称“游丝刻” 同游动或飘动的蚕丝,古称“游丝刻”。
玉玦直径3.1厘米。玉色呈鸡骨白,扁平环形,有一缺口。两面有线刻的变形 玉玦直径3.1厘米。玉色呈鸡骨白,扁平环形,有一缺口。两面有线刻的变形 龙纹,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相类似,春秋时期《荀子·大略》 龙纹,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相类似,春秋时期《荀子·大略》中提 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在春秋时期,玉玦除作耳饰外,可能也是一种 信物。
春秋时期玉器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以装 饰类为主,礼仪类一般,工具类玉器明显 减少,葬玉类明显增多。装饰类有璧、方 璧、璜、玦、瑗、觿、兽形饰、扇形饰、 虬龙饰、夔形饰、双龙环形饰、方形饰、 片形饰、牙形饰、斜长方形饰、棱形饰、 半月形饰、弧形饰、牌形饰、细腰形饰、 联尾和连体形饰、鹦鹉首拱形饰、斧形饰、 贝形饰、璇玑、坠、管、珠、串饰、剑饰、 柄形器、韘等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 13.7cm,高6.2cm,厚0.3cm。 13.7cm,高6.2cm,厚0.3cm。1977 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 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 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 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 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 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 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 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 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 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 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 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 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 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 璜中是仅见的。
春秋晚期 剑首长4.8厘米 3.5厘米 剑首长4.8厘米 宽3.5厘米 厚3.8 厘米 剑格与青铜剑连成一体。 剑首正视呈倒长梯形,剖面为 长方倭角形。顶端、两侧各有 三道凹槽,底端有一穿而不透 的圆孔以置剑柄。遍体饰蟠虺 和卷云纹,剑格呈椭圆体,中 为菱形穿孔,便于青铜剑柄, 剑身插入,周边环琢八道凹槽, 遍饰卷云纹。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 高2.2cm,宽5.5cm,厚 2.2cm,宽5.5cm,厚 1.7cm。清宫旧藏。 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 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 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 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 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 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 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 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 径5.3cm,厚0.7cm。清宫 5.3cm,厚0.7cm。清宫 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 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 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 一周6 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 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 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 内区素而无纹,有3 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 外区饰“ 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 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 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 厚0.3cm。清宫旧藏。 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 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 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 处,其中3 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 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 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 处,其中3 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 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 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 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 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 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 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 瑗更显珍贵。
二 战国玉器图片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 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 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 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 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 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 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 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 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 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 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 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 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 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 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 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