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结专题2011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3b7e636376baf1ffc4fad8c.png)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博苑03-03 0620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基础题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源李白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旭《桃花溪》的首句描写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景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桃源》一诗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桃花溪》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2)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无边,秋满人间,天地一片静谧。
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景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
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
(2)“系”字用得好,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
符合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突破有法——以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
![诗歌鉴赏 突破有法——以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5f293ef111f18583d05aea.png)
骄 妾 妇 ” 句 出 自《 子 》 《 人 一 孟 之 齐
题 暗示 了诗歌 体裁 是 咏物 诗及 其
本 诗 中 除 了 要 注 意 标 题 中 有 一 妻 一 妾 》, 的 是 齐 人 在 坟 前 说
应 有 托 物 言 志 的 基 本 写 作 特 点 , “ 古 ” 提 示 作 用 外 , 确 把 握 乞 求 祭 品 充 饥 ,反 在 其 妻 妾 前 夸 怀 的 准 进 而 可 以 推 知 ,全 诗 应 是 借 歌 咏 注 释 ② 中 对 首 句 “ 魂 ” 词 的 理 耀 有 富 贵 人 家 请 喝 酒 ; 士 甘 焚 死 消 一 “ 山 泉 以 表 达 诗 人 的 某 种 独 特 情 解 ,可 以 有 效 帮 助 考 生 确 定 全 诗 不 公 侯 ” 则 是 春 秋 时 晋 人 介 之 推 怀 。 全 诗 看 , 诗 表 现 出 了 山 泉 的 感 情 基 调 为 哀 怨 的 “ 古 伤 宁 被 烧 死 亦 不 下 山 做 官 的 故 事 。 从 本 怀
[ ] 周 邦 彦 ( 0 6 1 1 : 穿 插 , 卒 章 显 志 , 等 , 突 出 注 ① 1 5 —1 2 ) 或 等 以 字 美 成 , 清 真 居 士 , 塘 ( 浙 诗 歌 内 容 , 显 诗 歌 主 旨 。 诗 歌 号 钱 今 彰 从 声 、 叶 声 、 鸣 声 等 。 雁 : 人 解 诗 歌 内 容 ,探 寻 诗 歌 主 旨有 重 落 虫 ③ 古
诗歌鉴赏
突破有法
以 21 0 高 考 诗 歌 鉴 赏 1年 ◎ 特级 教 师/ 陈金 华
一
、
标 题 突破法
二 、 解 突 破 法 注
然。
标 题 诗 歌 鉴 赏 的 选 材 ,大 多
三 、 故 突 破 法 典
2011诗歌鉴赏语言
![2011诗歌鉴赏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2c62d3ea81c758f5f61f67bd.png)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字的含 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 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描述句中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意境或感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 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分析: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 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 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 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 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 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 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 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 全国题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之处(即 “诗眼”)的理解,实际就是炼字的考查。 •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 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从“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 关键。
•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11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2011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e3874669eae009581becf5.png)
艺 2 表现手法 术 手 3 修辞方法 法
4 结构技巧
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 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 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 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 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 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 景物的情态面貌。
•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 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 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 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 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 和衰老。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
•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 游《书愤》)
•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 往事。
•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 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05915602768e9951e7382b.png)
思想情感鉴赏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
古人云:“诗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
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感时伤世、思乡怀人、羁旅愁绪、生活杂感等几大类,鉴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分析,分析时可抓住关键的情绪词切入。
【真题示范 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命题剖析】应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来理解: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词的上阕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出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阕叙述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
全词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以及把握青春年华,尽情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真题示范 2】(2011 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2011语文诗歌鉴赏
![2011语文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6da0ebdf121dd36a22d8204.png)
一山水田园诗1.《如梦令》作者:李清照这首词讲述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竹里馆》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3.《终南别业》作者:王维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出了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4.《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写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5.《饮酒》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诗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7.《浣溪沙》簌簌衣襟作者:苏轼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通过描写了农村静谧、祥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看到亲切、和蔼、自然、清新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8.《破阵子》作者:晏殊北宋婉约派词人之一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
二思乡怀亲诗9.《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10.《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可以称作是写给妻子的情诗。
诗人倾诉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11.《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12.《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诗人借登楼吊古,以景寄情,抒发了思乡之情。
13.《苏幕遮》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思想、军事和文学家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浓重的离愁别绪。
14.《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唐代诗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这是一首抒发诗人旅途中的辛苦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https://img.taocdn.com/s3/m/58a08a6a7e21af45b307a8ef.png)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天宝三年(744)夏,一个33岁、寂寂无名、进士落第近十年的落魄书生,一位44岁、名满天下、刚被赐金放还的失意天才,在东都洛阳相遇了。
他们齐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次年(天宝四年·745)再游齐鲁(今山东省),无情的历史居然网开一面,给了两位寂寞的俊才两次惺惺相惜的机会!年龄的差距、声名的悬殊、气质的迥异,丝毫没有影响两颗高贵心灵的交流,短暂的相聚之后,杜甫与李白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堪比“子期伯牙”般永恒伟大的知音佳话。
诗人间的情谊自然要用诗歌来表达,杜甫专为李白写过十首诗,这首《春日忆李白》写于天宝六年(747),当时杜甫在长安谋求汲引,李白在越中(浙江绍兴)、金陵(江苏南京)一带漫游。
诗人对李白由衷的赞佩以及真挚的想念之情,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怀而神往——“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
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
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
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因果分明,决非诳语。
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如果在泛泛之辈,就显然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了。
但是,言者是性格沉稳的杜甫,对方是名扬海内的李白,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是由衷的钦佩,是绝不能出如此直白的赞语的。
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之际,便已明矣。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炼字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炼字](https://img.taocdn.com/s3/m/5abf5bfcc8d376eeaeaa318e.png)
相传,苏东坡有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 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试题。小妹说出:“轻 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 字,作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 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 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扶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 风失 细柳,淡月 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 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 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 “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 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分)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 配得上“摇”、“舞”这类动作幅度较大的 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 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 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填“映”、“隐 ”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 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 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一个“失”字,就 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 诗歌的感染力。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 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 为“喧闹、喧哗”之意(析字义),借喜鹊 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描景象)。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析字义), 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描景 象)。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 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点作用)。
2011诗歌鉴赏意境
![2011诗歌鉴赏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7365f6a1b0717fd5360cdc99.png)
注意“意境赏析” 注意“意境赏析”的试题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提问变体:(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 提问变体: 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人怎样的情怀? 人怎样的情怀? • 答题模式:意象图景+主观感受+情、景、物 答题模式:意象图景+主观感受+ 交融的意境特点 • 专业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专业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悲慨苍劲、豪放旷达等 萧瑟凄凉、悲慨苍劲、
情感:感伤、痛惜、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 雄浑壮丽 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 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 沉郁孤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 苍凉, 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 • •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ff4c9e6bec0975f465e2cc.png)
• 【赏译】 •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 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 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 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 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 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 严。 欺世盗名,寡廉鲜耻,不择手段获取功名讽刺 • 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 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 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 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 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 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 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 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 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 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 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 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 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 “侄儿错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李文固争辩说:“不!不是雨纷纷,当今 要‘清’‘明’两纷纷(分)。叔父,为 人不能‘断魂’,我们要尽盅(忠)啊!” 说毕,邀叔父同饮。这清明双关语,给欲 降清者敲了警钟,使其正廉明),如春秋战国时 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后,却甘居深山,不要高 官厚禄。晋文公为逼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 介子推其志不移,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感叹地说, 虽然人无论智愚高低,最终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 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诗人臧克家那首著名的《有的人》 诗中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 清明是个多雨的节气,绵绵春雨易使人触景感怀,萌生离 情别绪。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云: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 也写出清明时节易使人缅怀逝去的亲友这种普遍的心情。 杜牧这首诗清新隽永,寓意深远,千百年来流传很广。 • 《清明》诗曾被明代的文人作为忠“明”的趣话传播。 据载:明末,有个地方官僚眼见要丢乌纱帽,一心想臣服 清军讨个肥缺。他的这桩心事被侄儿李文固知道了,李是 个有骨气的人。一次在家宴上,他向叔父举杯劝酒时以行 酒令为名,信口念道:“清明时节两纷纷……”他叔父忙 停杯纠正:
2011中考古诗赏析汇编
![2011中考古诗赏析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85c176523c1ec5da50e270ca.png)
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大汇编:古诗鉴赏专题杭州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23.(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4分)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5.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分)16.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2分)15.(共2分,各1分)逐移16.(共2分)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意思对即可)丽水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
(4分)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8.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19.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18.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19.符合题意。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0b40cc360cba1aa811da91.png)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五.(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解析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3b5ae6aeaad1f346933ff5.png)
2011年高考各地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据“金考卷”顺序1.【新课标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2.【大纲全国卷】关河令3.【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4.【北京卷】示秬秸5.【天津卷】骤雨6.【湖南卷】春暮西园7.【江西卷】清明8.【福建卷】晓至湖上9.【安徽卷】琅琊溪10.【重庆卷】渡江11.【湖北卷】“登城”与“望湖楼晚景”12.【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13.【浙江卷】蝶恋花·出塞14.【山东卷】咏山泉15.【江苏卷】春日忆李白16【广东卷】减字木兰花17. 【上海卷】明月何皎皎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
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
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模式篇】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模式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8e2169af1ffc4ffe47acbd.png)
【鉴赏口诀】1鉴赏诗词莫要慌,平心静气细思量。
先从标题来入手,再借注解来相帮。
诗中动词要注意,暗示形象和思想。
题干务必要精读,一字一句不能放。
扣住词句来作答,自己不要乱主张。
【鉴赏口诀】2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
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
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诗的“愁”味,(步骤三)(1)炼动词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11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2011诗歌鉴赏思想感情](https://img.taocdn.com/s3/m/c70ee32ded630b1c59eeb5e3.png)
评价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 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
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之步骤
一、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 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二、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 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 (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三、抓意象和重点词语,深悟情感。 四、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 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
2、咏物诗
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 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 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 如仕途失意的苦闷。如:骆宾王《在狱咏蝉》、元稹 《菊花》
读懂写景诗的方法: 1、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掌握写景常用的表达技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1、景物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江枫渔火对愁眠。 2、作者感情:孤独寂寞、愁绪满怀 姑苏城外寒山寺, 3、写景的表达技巧:对比、烘托 夜半钟声到客船。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 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 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 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
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 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
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11年诗词鉴赏总结
![11年诗词鉴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791410c763231126edb1166.png)
鉴赏诗歌语言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 描景象+点情境 答题模式:释含义+描景象 答题模式:释含义 描景象 点情境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 答题模式:主旨(内容) 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模式:主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 答题模式:明特色+列例证 列例证+析感情 答题模式:明特色 列例证 析感情
诗歌鉴赏——分析技巧型 分析技巧型 诗歌鉴赏
• 总结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 总结答题范式:明手法( 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 阐运用( 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 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析效果( 析效果 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 什么主旨。 什么主旨。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
----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2、建功报国 、 (1)建功立业的渴望 ) (2)保家卫国的决心 ) (3)报国无门的悲伤 ) (4)山河沦丧的痛苦 )
阅读李商隐的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借史抒情
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仿佛塑造了一个热切求 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 诚恳待贤、虚怀若谷的贤君形象, 贤、诚恳待贤、虚怀若谷的贤君形象,但最后 一句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发人警省,作者借 一句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发人警省,作者借 史抒怀,通过对前人贾谊的惋惜, 史抒怀,通过对前人贾谊的惋惜,表现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借古讽今, 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后来的 统治者不知用人、不顾民生的行为。( 。(先扬后 统治者不知用人、不顾民生的行为。(先扬后 抑)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f3a505e87101f69e3195bd.png)
(品形象品情感品语言品手法)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四品”之“形象”Ⅰ形象一、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
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
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2)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意象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1.题目类型: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析方法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总结专题(2011.5)
一.考点
二.命题
(一)内容方面的命题
1.人物形象?
如:《塞下曲》: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括出)的将军形象。
又如: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②。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③。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陆鸿渐形象?作品从哪两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形象。
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他的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他的潇洒疏放。
2.描绘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特点用词?描绘意象务必全。
意境特点用词:
静的方面:恬静、幽静、宁谧
空间方面:雄浑壮阔、高远、旷远、空阔
色彩:萧瑟、凄清、冷清、冷寂、荒凉、苦寒、苍凉、绚丽、清丽、淡雅、优美如《湖寺清明夜遣怀》“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简要赏析。
(审题)
描绘了一幅凄清旷远的月夜将图:旷野上空飘着将要下雨的云,月亮在云层若隐若现,沙洲上的鸟儿鸣叫着飞向遥远的天际。
(“赏析”可加一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烘托了诗人凄凉愁苦的心情——写法及作用)
3.概括主要内容?
梳理圈点仔细,不遗漏(可根据分值判断有几点,一般至少三个层面)
蒋捷《浪淘沙重九》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
掩琴无语意忡忡。
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
一尊重九又成空。
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意忡忡”的原因有哪些?(3分)
秋景伤人前程渺茫孤独漂泊思念亲人
(二)情感方面的命题
1.概括主要情感?(南京一模二模)
梳理圈点仔细,不遗漏(可根据分值判断有几点,一般至少三个层面)
表达规范,用情感表达的词(对…的什么感情)
湖寺清明夜遣怀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结合全诗概括“遣怀”的具体内容(3分)
(审题:“遣怀”指排遣思绪、情怀;具体内容:排遣什么情怀?)
答: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弟妹的愧疚之情
对自我漂泊孤独的愁苦之情
2.情感变化?一般三个层面,分层概括为上策,每层找关键词句
小重山(汪藻)
月下潮生红蓼汀。
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
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
别语寄丁宁。
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
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诗人情感变化。
(3分)答:心烦意乱乐观豁达遗憾孤寂
(三)写法(表现手法方面的命题)1)修辞?
常考的有:比喻、借代、比拟(拟人)、对偶、夸张,其他还有:设问、反问、排比、用典等
如:王安石《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运用哪种修辞?
答题策略:答“拟人”为上策;稳妥起见,可加一“设问”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中“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代)
“斜红叠翠”?
2)描写方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修辞?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视听、动静、虚实、远近、高低等);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3)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如:南京三模卷“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
有什么异同?”
4)其他(虚实、联想想象虚写、象征、用典、对比、衬托烘托或反衬、从对方落笔//结构上写法:悬念、抑扬、对比照应、卒章显志)
5)写法上综合分析
如:湖寺清明夜遣怀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反衬、视嗅角相结合、情景交融
又如:蒋捷《浪淘沙重九》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
掩琴无语意忡忡。
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
一尊重九又成空。
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富有表现力,简要赏析。
(4分)
(审题: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其写法,表达效果。
)
规范答为:运用拟人、细节描写的方法。
(明确指明写法)
将秋风拟作不解愁情的人,抓住秋风吹落帽子的细节,(说明前述写法)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浓烈的愁绪。
(表达效果)
再如:《在长安听百舌》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有人认为,“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情感的表达比较特别,请简要赏析。
(3分)
(审题:“情感表达特别”,显然要答写法;并且要答到感情上)
答:运用拟人手法(1分),埋怨鸟儿在远客面前故意发出故乡鸟儿一样的声音,无理却有情(1分)。
曲折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1分)。
“如何表现”类命题都在考方法
“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不同
于!!!“景物有什么特点”
(四)作用类命题(“表达效果”就是作用,表现手法命题已经包括其中)
首联作用?
概括内容奠定基调?统领全诗?(有诗眼)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等
2.与题目、上下文关系
3.渲染氛围
4.奠定情感基调
5.景为情作铺垫
6.烘托形象
7.象征意义
词的过片的作用?(上景,下情,写景为抒情作铺垫)
过片在两片之间,有连接两片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转折、设问或作答
(五)综合类命题
1.炼字?
2.诗话,证明性赏析《小重山》3
诗歌的比较阅读
二诗一定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所以比较阅读。
审清题目要求,回答不同时注意有思辨性,有明显区分度。
宁三模卷
在长安听百舌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塞下曲》: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塞上曲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贫居秋日
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
门小愧车马,廪空惭雀鼠。
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