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答记者问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
答记者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近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划》出台的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规划》的背景情况?答: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编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规划》,主要目的是聚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怎样的形势?答:长三角区域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水平高、活力强。
2019年,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产生了约1/3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据了近1/4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战略构想
角的经济发展 ,在 国家 战略层面来实 施
战 略规 划 的 研 究 ,应 该 说 这 是 一 次 十 分
右。这三大城市群 , 其中 2个城市群是 2 省 1 市和 2市 1 , 省 珠三角 只有一个省 ,
所 以 ,这 次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员 会 决 定 在
题 ,第 一个是 高新技术 发展会对世 界经 济 产生什么影 响?第二个就 是 中国的城 市化会 对世界经 济和 中国经 济产生什 么
中国城市群和 都市圈 区域 规划 中,重点 是做 两个 : 一个是长 三角区域规划 , 一个 是京津冀 区域规划 。
研 究 中 国 城 市 群 发 展 ,主 要 是 从 分 析 城 市 群 的 态 势 着 手 的 。现 在 中 国 的 三 大 城 市 群 ,与 世 界 上 发 达 国 家 的 城 市 群
区 域 内各 地 区 共 同关 注 ,单 一 省 市 又 难
第三 。 于重 大基础设 施建设 问题 。 关
要 建 设 国 际 航 运 中 心 和 国 际航 空 中心 , 要 建 设 江 海 港 口网 群 、 空 港 口 网群 、 航 行 政 交 通 网 群 和 城 际 交 通 网 群 。在 港 口建
是说 1 3亿 人 中有 54亿人 为城 市居 民 。 . 如果我 国城 市化率按 照现在速率 往前推 的话 ,到 23 0 0年城市 化率达 到 6 %, 0 那 时候是 1 6亿人 口,将 近有 94亿人是城 .
市 居 民 。 就是 说 在 现 在 54 人 的 基 础 也 .亿
( , 市)甚至一个 城市 , 但是 如果提高 了城 市群 、 都市 圈的综合竞争 力 , 么在世 界 那 经济 范围内中 国就会 有一席之 地。为 了 提高 中国在世 界经济 发展 中的综 合竞争 力, 在这个 大的背景 下 , 国务院要求 编制 区域 发展规划 。中国最具 实力 的有 三大 城市 群 : 三角城市 群 、 津冀 城市 群 、 长 京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方案。
一、背景介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区域规划,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区域规划还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区域规划的原则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各省份之间应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科学规划原则:要依据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建设方案的内容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环境。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条件第二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节功能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第一节总体开发框架第二节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合理城镇布局第二节协调城镇功能第三节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第二节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第三节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第六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第二节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第三节能源设施建设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七章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八章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第一节国家支持政策第二节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第三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前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长三角规划出炉 明确区域港口建设
面 , 划提 出 , 规 要加 强港 口枢纽 之间 的 协调 , 整合 现有 港 口, 快 以上 海为 中 加 心, 以江苏 、 江港 口为 两翼 的 上海 国 浙 际航运 中心建设 。
上 海 港 : 以 建 设 上 海 国 际 航 运 中 心 为 目标 ,进 一 步 提 升 上 海 港 主 枢 纽 港 的功能 地位 ,重点加 快 建设 洋 山深
长三 角规划 出炉 明确 区域 港 口建设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近 E全 文 l
原 油 、 石等 大 型专业 化 深水 泊 位 , 矿 大 力 发展 集装 箱 干线 运输 。以连 云 港港
划 》 筹 两 省 一 市 发 展 , 射 泛 长 三 角 统 辐
公 布 经 国 务 院批 准 实 施 的 《 江三 角 长 洲 地 区 区域 规 划 》 。该 规 划 对 长 三 角 主要 城 市进 行 了功 能 定 位 , 综 合 运 对
该 区域 规划 对 长三 角 发展 的 战略
定 位是 : 太 地 区重 要 的国 际门户 、 亚 全 球 重 要 的 现 代 服 务 业 和 先 进 制 造 业 中
心 、具 有较 强 国际竞 争 力 的世 界级 城 市 群 。 “ 界 级 城 市 群 ” 上 海 为 核 世 以 心, 以南 京 、 杭州 、 苏州 、 宁波 、 锡 为 无 五 大“ 区域性 中心 城 市” 。区域 内规划
长 江 口深 水 航 道 和 沿 江 海 进 江 矿 石 码
头建 设 , 形成 铁矿石 转运 系统 。 江苏 沿海 港 口群 :加快 连 云港 港 口3 0万 吨级深 水航 道 建设 , 划建 设 规
大 桥 陆 视野.0 /6 半 刊 I 5 21 0 上 月 ) 8 0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二五规划
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区域信息化加速融合、信息产业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立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领域已有的合作基础、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衔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十一五”合作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准确把握国际信息化发展大方向,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抓住我国全面融入WTO、筹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战略机遇,以全球化视野,从区域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克服行政区划阻碍,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化合作机制,逐步将区域信息化合作从战略层面落实到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十二五”深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1.区域信息化交流日趋活跃,初步形成多层面合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实现了由对话型合作向项目型合作的转变,创新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域合作机制。
实现信息化高层研讨会常态化,形成了三省一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信息化领域部门级合作交流逐渐活跃,逐步形成稳定的重大项目和活动的对接、推进机制;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间的互动增强,电博会、软博会、信博会等展览会,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信息外包论坛等对外合作平台逐步建立;企业间合作交往越来越频繁,区域内的动漫合作联盟、外包产业联盟、物联网产业联盟等民间产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
2.区域信息化应用融合持续深化,联动效应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应用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三角城际“一卡通(公交)”工程得到大力推进,建立了良好的应用协同机制;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省际对接提速,已实现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无缝衔接;社保、医保信息化应用探索出点对点对接模式,逐步向点对面、面对面的全面对接模式过渡;各类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平台区域合作加深、功能辐射持续加强;区域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一体化融合水平快速提升;探索制定区域内统一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测评体系,并率先在八大核心城市示范推广。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
关 键 词 她 一体化 f 域市群 』 可持续发展
K y od ne rtd r s o t JUb na g me t nJS s i b e e p n e w rs It ae a p rs e ra g l r i ut n ld v l me t g t n t  ̄ m o ao aae o
0引言
长江 三 角 洲 ( 简称 “ 三角 位于 我 长 )
市群 、 市粜 团的演 进在 空间 间上冲 破阻 城 时
隔 , 各种牛 动的形 态 多层扶 地表现 小 来 未 来 的经 济贲 争 不是 阿家 之 间的 竞争 , 也不 是
国东 部沿海 的中 部, 临靠采 海、 海和长江 , 黄 巢 “ 金海 岸 和 “ 黄 黄盘水 道”于 一 身, 肄有得 天 独厚 的江 辩交 、 北居 中的 匹位条 件, 南 已 形 成T都 市连 绵 区构架 , 足我 国城 市蛀密 集、 经 济擐发 达 的地区 。 入 1 纪 , 全球 城市 进 2世 在 化 和城市 全球化 的背景 F, 长三 角地噬加 快了 区 域一体化进 程。2 0 年 , 务院发表 了 《 08 国 关
l 瑛 嚣
摘 要 长江三角洲交通体系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舯重要方面. 也是士 扛三角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舶必要条件・‘ ∈ , 全球扭野的角度- ,
立足 国 家战 路 . 在对 观 状漂 ^解 渎 的基 础 上 , 提出 长 江三 角洲 区 域交 通 一体 佬 规划 目 标和 发展 策略 , 以实 觋 区域 共 同发 展 、 同 共
长 三角区域规 划发展定位 为亚太地区重 要
会 发展指 导意 见》 标志着 长 三角一 体化 进^ , 国家战略层 面。2 1 年, 务院正式批 准实施 00 国 长 江=角洲 地 区区域规 划 , 足进 一步提 升 托 三角地 区整 体实 力和 困际竞 争力 的 太决策 部署。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度研究
政策8国策要论聚焦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调共进,着眼“一盘棋”整体谋划,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保障机制,形成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9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8 No.20 2020*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规划跟踪评估研究”(GYZX200204);生态环境部预算项目“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研究”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2019年,长三角区域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GDP 逐年上升,区域GDP 年均增速为8.97%,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见图1)。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优先示范区。
然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官方word版 附规划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ຫໍສະໝຸດ ,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2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确立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PPT
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提出,区域规划其实
覆盖了长江流域、大沿海、泛长三角等几个大的国家战略带范围,
将整个长三角与泛长三角、中西部发展联系起来。其中沪宁线是
中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带,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轴线,
也是长三角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南京则是这个向长江中上游辐射
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 战略定位
•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
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
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
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全球重要的现
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 规划要求
•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 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 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 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
• 战略定位 ●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 发展目标 ●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批准实施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 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 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三角区域规划与浙江未来
了“ 三极辐射 、 三带 集聚 、 两域 拓展 ” 的发 展思路 , 即强 化杭州 、 宁波 、 州三极 , 温 加
地 、 先跻身世 界级城 市群 的地 区 , 率 并从 国家区域 发展总体战略 的高度 , 赋予长三 角地 区在壮 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 、 推动长 江流域快速崛起 、带动 中西部加快发展 、 促进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 引领 我国全 面参 与全球竞争 中发挥核心作用 的功能。 作 为长三角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今后 浙 江的发展 已不 仅仅 是浙 江或者 长三角 的
一
长三角 区域规划 与浙 江未来
>文 / ) 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 组 随着 国家 区域 总体发展 战略逐 步明 宁波 、 温州 三大都市 经济 圈 , 进浙 中城 推 乡镇 企业 之间的技术转 移 , 促进 了区域内 部产业水 平分 工格局 的形成 ;0世纪 9 2 0
晰 ,长三角 区域 一体化 已上 升为 国家战 略 。即将出 台的《 长三 角地 区区域规划纲
突出经济区域 、 生态优先 、 城市核心 、 交通 关联和双重协调等原则 , 一步强调形成 进 “ 三带三 圈一群两 区” 的空 间发展架构 , 即 积极构 筑环杭州湾 、 台沿 海 、 温 金衢 丽高 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 ,培育形成杭 州 、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地域相近 、 人缘 相亲 , 经济联 系一 直非 常密切。特别是近
c eR 。 文 。re r 面章 v pt l 封
术米I域发展思路要从 符H 二 ) I c J省内符1域之 问的均 衡发展转 向 足 r ) ( 祭个 长j角 全 , 照长一角 ・ 按 体的产 业带 和城市群发 展规划 , 进 步完诲发展布局 ,整合 I域资 源要素 ,抓 紧编制 全省 体功能 规 ) ( 划 , 点发挥j大都市和浙小城 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如何实现区域发展规划目标
合体。第三个阶段是形成 国际经济 中心。这时候政
策 涉及 的范 围更 大 。在 20 0 1年 以前 , 上海 曾经 提 出
【 收稿 日期】 0 10 - 3 2 1- 2 2 【 作者简介 】 郁鸿胜 (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5一 )男 , 人 , , 上海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博士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心 主任 。
21 0 1年 5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 院学报
Ju n lo iaE e uieL a es i a e n’ l o ra fChn x c t e d rhp Ac d myYa al v
M a 2011 y, Vo . . 14 No. 3
第 4卷第 3期
“ 十二五” 问长三 角如何实现 区域发 展规划 目标 期
国务 院在批 复 长 三 角 区域 发展 规 划 中 , 长 三 对 角 区域 的功能定 位 是 , 太地 区的重要 门户 , 界先 亚 世
实中心, 国际经济 中心是综合性 中心。综合性 中心
最关键 的是解决 金 融 、 贸易 和航运 这三 个 中心 问题 。 应 该看 到 , 三个 中心 和一个 中心在 阶段建 设方 面 、 内 容方 面 , 有质 的 区别 的 , 是 是不 一样 的 。
京 以及 今 后要 发展 的大 城 市 。第 二个 定位 是 针对产 业 结 构调 整 的三省 市 , 进 制造业 关键 说 的是 江苏 。 先 第 三个 定位 是 世 界 级城 市 群 , 点 包 括 浙 江 。从 建 重 设 亚太 门户来说 , 们要 建立 三个 体 系 : 我 一是 国际金
融 中心 , 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体系 ; 二是国际
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利益协调初探
由于 地 方 本 位 , 即地 方 政 府为 了实 现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目 标和 地 方 政 府 的 政 绩 目标 ,从 而 追 求本 行政 区域 内 的 经济 利 益 最 大 化 ,
因 而 在 经 济 发 展 中从 本 位 主 义 的 角 度 出发 ,采 取 相 应 的 措施 、 策
表 现 出整 体 上 的发 展 无 序 和 不 理 性 , 地 方 发 展 规 戈 作 为 反 映 地 而
域工 业 产 业 结 构 高相 似 性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基 于 以 上 因 素 , 区域 内 政府 决策 行 为也 往 往 具 有 相 似 性 ,在 一 定 的财 政 压力 之下 , 地
( 产 业 同构 现 象严 重 。 二)
体 利 益 阍 的 冲 突是 传 统 区域 规 划 失败 的根 本 原 因 , 护 雏
公 共利益是 区域规 划的本质要求。从地 方本位 入手 , 指
出长 三 角地 区各 个 行 政 主 体 间 由于 利 益 不 协 调 的一 些
表现,阐明协调政府 问利益是 区域规划 的重点任务 , 并
共 事 务 和 公 共 问题 采 取 “ 作 为 ” “ 便 车 ” 态 度 , 都 不 想 付 不 和 搭 的 即
出治 理 成 本 , 想 享 受 治 理 绩 效 , 果必 然 是 区 域 公 共 物 品 供 给 却 结 持续性不足、 区域 公 共 事务 无 人 问津 。
将 从 政 府 间 过 度 竞 争 方 面来 探 讨 长 三 角 区域 规 划 中 的 利 益 协 调
问题 。
一
、
长 三 角 区域 协 调 中的 主 要 障碍 一 政 府 间 过度
由 于长 三 角各 地 方 政 府 片 面 追 求 自身 利益 最 大 化 , 行 地 区 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的含义
一是描绘未来,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 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
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 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
沿海区域经济开发已连成一 片,基本形成“三大五小一 海岛”的开发格局,即珠三 角、长三角、京津冀,辽宁 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 海峡西岸、北部湾,海南国 际旅游岛。
区域规划的定义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 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 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 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 区际和区内)。
区域规划的任务
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 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 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 建设。
长三角区域发展机遇
首先,高科技项目将会被优先引向这一地区, 一批对世界市场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将会在长三角 地区布局;第二,中央批准的长三角区域规划, 将会促使每个省和城市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第三,地方根据这一原则引导和促进企业“走出 去”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第四,在一系列重要 的发展目标确定之后,能源供给等也将会向这一 地区优先配置。
长三角区域发展阻力
* 基本建设出现瓶颈。比如,夏季易出现“电 荒”。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稀缺的矛盾。比如,土地 资源的紧张已是迫在眉睫。 *人口大量集中与贫富差距的增大。比如,天价 楼盘与老城区的问题。 *高速的社会发展与现有城市布局的矛盾。 *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缺少高科技产业,制 意义
构建日常都市圈的目的,是要通过都市圈 的运作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疏解与重新组合,扩 大城镇功能的调整空间,减轻中心城市由于高 密度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促进周边城镇的发展。 推进上海日常都市圈加速形成的另一个主 要意义是降低区域综合商务成本,整合产业结 构,提高上海竞争能力。
一小时都市圈基础
当区域 中集聚了较 多具有一定 交通需求的 点(城镇), 以射线为主 的网络结构 将导致出行 成本明显上 升。
城镇体系的优化与重组,促进区 域空间从轴向发展转化为网络状发展。 都市圈城市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 都市圈内不同层次城镇在空间上分布 的不同联系需求,要求改变区域路网 连通+通达的设计思想,形成网络化、 并且具有明晰功能结构的路网,承担 不同交通功能、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 从而增强城镇群体的有机联系。
泛长三角的引申
区域规划将沪苏浙25个城市又划分为核 心区和辐射区,其中原有的16个市为核心区, 并明确了各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定位。 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 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 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 辐射区。
泛长三角的区域位置
核心上海的战略定位
长三角区域位置
长三角区域空间布局
——一核九带
“一核九带”: 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 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 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一核九带
长三角区域规划要求
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 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 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长三角区域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 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服务业比重达到48%,城 镇化水平达到67%;到2020年,力争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业比重达到 53%,城镇化水平达到72%。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 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 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升级,突出发展以创新和研 发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长三角许多城市提出了" 同城效应、错位发展"的 模式,保持城市间功能互 补的关键是便捷的交通条 件。上海轨道网与高速公 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对上 海与周边省市的共同发展 将起到非常强大的推动作 用
长三角区域规划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 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 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 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 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 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