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论也 是实 践本 体论 。“ 马克 思从 来不 以抽 象 论事物时 , 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 活动 , 其是从 生存实践 活动 即生产劳 动 尤
出发的”, 可见 实践在 马克思主 义哲学 中起着基础 和核心 的作用。并且 物
传统的形而上学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 的伟大变革 在于它对传统 的形而上学的超越 , 摆脱了理论 对现实 的预设 , 以马克思 主义哲 学同 时 所
2 实践本体论及其 困境 . 实践本体论认 为, 实践是联 系人与客观世 界的纽带 , 人是社会 的主体 ,
也超越 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 , 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传统 形而上 学 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 存在 着紧 密的联 系 , 部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是 实践 全 的批判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的。实践能够揭示 自然界 的性质和客 观规律 , , 人 社会 和 自然界在本 质上
中, 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体论 目前 已发展 出了多种形态 , 括物质本体论 、 包 实
践本体论 、 性实践活动本体 论 、 感 历史 唯物 主义本体 论 、 社会存 在本体 论 、
社会生产 关系本体论 、 生存本体论等。但最 主要的争论集 中在物质本体 论 是第一性的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具有能动 的反作 用, 物质和意识 的对 立仅 和 实践本体论这两种观点之 间。 仅是在本原意义上的。在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的前提 下 。 实践将物质 和精 在上个世纪 8 O年代 以前 , 国内学界 虽然对 本体论 问题 缺乏 明确的 意 神统一起来 , 人的实践活动调和了物质 和意识 之间的矛盾 。“ 物质 ” 马克 是 识, 但是在实 际上是信奉物质本 体论 的, 当时唯物 主义和 唯心 主义 的斗 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之一 , 在 唯物论 是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 认识论 、 史观 历 争很显然是压倒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 本原 则。而 自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 的理论 前提 和基础 。
简论本体的物质极限存在
至今 日, 长期争论 的本 体论和社会本体论 始终未有统一 的 结论 。我们竭力寻求 建构的本 体到底是什 么?它在全宇宙
之 内及社会 之内的存在到底如何7 .
的全面关照与对形态万千 的全 宇万物的终极 关怀 。因而 ,
这种本体概念只是发展 了的另一种片面性 。
在历史上遭遇如此多 的片面性 , 本体 概念 的确 立几成 本体指事物的终结性起源 , 即本源 。这是时下普遍认 同的、 有相对严格 意义抽 象的本体概念 。但概念本身无 具 法克服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 了哲学史上本体 构建 、 社会本体构建的盲乱 。本 体概念经历 了“ 源一始基一 本 起
2O O 9年 5月
黑 河 学 刊
He eJu l i 0 ma h
Ma . 0 9 y2 0 S ra No 1 1 No 3 e i 1 .4 .
总 第 11 4 期 第 3期
简论本体的物质极限存在
⑧ 杨坤 洋
( 中共中央党校研 究生院 , 北京 lo 9 ) o 0 1
它只是从另一个 角度 回避 了这种对立 , 并使这种对 立消融
于物质和精神的区分之 中。本原无法 消解这种对立 , 其所 采取的回避 , 只是造成 了它物 意义上 的新 的对立 的产生。
本体概念到底如何确 定?有人提 出了新 的本体概念 , 即本体应 比本原 宽泛 一些 , 指万事万 物的本质 、 本性 、 规律
【 摘
要】本体是世界 的终结性存在 , 马克思主义哲 学本体论是物 质极 限存 在的本体论。任何 寻找具 形态
本体 的做法都是无法 实现的梦幻。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 为我们 开辟 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道路 。 【 关键词 】本体 ; 物质极限 ; 马克思主 义哲 学 【 中图分 类号 】 B 1 【 0 6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O 6 2 o )3 0 3 - 2 0 9 3 3 (0 9 0 — o 3 o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_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1):59~63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资助项目(08xzx001)作者简介:苗启明(1939—),男,河南济源人,研究员,原云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等研究;许鲁洲(1956—),男,山东聊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苗启明1,许鲁洲2(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2.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本体论观点,这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所致。
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人的个体生命不是单子,而是以个体性与类本性的辩证关系为根基的一系列辩证本性。
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个体生命本体论;生命辩证本性;人本理性哲学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1-0059-05On Nou m enon of M arx is m Hu man is m Ra ti ona l Ph ilosophy———Nou m enon of Hu man I nd i v i dua listi c L i feM IAO Q i 2m ing 1,XU Lu 2zhou2(1.Phil os ophy Research I nstitute,Yunnan Pr ovincial Social and Science Acade my,Yunnan Kunm ing 650034,China;2.Marxis m College,Qujing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 Qujing 65501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nou menon op ini ons inMarxis m Phil os ophy due t o the different co mprehensi on of it .Nou menon ofMarxis m hu man 2is m rati onal phil os ophy is that of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 is not monad,but a series of dialectical natural in 2stincts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 on bet w een individualis m and natural instincts 2like .Nou menon of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as the theo 2retical ulti m ate s ource ofMarxis m phil os ophy,directly or indirectly leads t o the basic theory ofMarxis m hu manis m rati onal phil os ophy .Key words:Marxis m phil os ophy;nou menon;nou menon theory of individualistic life;life dialectical natural instincts;hu manis m ra 2ti onal phil os ophy 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如果有,这本体论是何?在前些年,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2011.10.28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一。
物质本体论最早提出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思维的本质是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一旦,我们要思考存在物或者存在本身,其实就是把它思考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所以,存在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恩格斯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是统一性的前提。
只有一个世界先存在哪里了,才谈得上有统一性。
后来列宁就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当中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就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发挥为:物——感觉——思想。
物质>感觉>思想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原初意义,所谓“主体性”主要是在思想最后综合感觉而言。
而在物质——感觉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似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这样,物就成了我们经验、感觉的唯一来源,但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究竟是如何从这个物质里面派生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这里确证了两个原则:从起源意义上物质在先。
在人的知识的产生这个方面来讲,也是物质在先。
但这个原则却成了马哲学界很长时间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
尤其是八十年代。
二。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范式主要是针对上述这种范式产生的。
最早提出这种实践唯物论的是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共同点是都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立足点是物质>实践<主体(人)认识的基础既不是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主体,而是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中介性活动把我们和物质勾连起来。
实践是一种居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
实践有很宽泛的意义,有时候可以说是劳动或其他的活动,当然主要是指“社会活动”。
实践的含义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区别于制作【poiētikē】)实践科学与制作科学的内容和区分2,马克思的实践(感性活动)(包括了制作和劳动),并且强调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考题:人类的知识是思想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思辨?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在上述哪一个环节中最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反思实践获得的,例如现代的实证科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比如袁隆平,不是理论家科学,而是典型的实践家】。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了批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呢?如果有,他的本体论是什么?该文介绍了当今国内主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自古以来,哲学作为一种行而上的追问,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被取消的。
他以寻求“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方式,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寻找“根据”、“标准”和“尺度”,她又以自己所承诺的“本体”作为根据,标准和尺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或“最高的支撑点”。
本体学说产生于古代,只是到了近代,才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研究领域从混沌的哲学整体中分化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基础说,哲学就是从追问世界的基础开始的;第二种是本质说,认为本体事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等;第三种是始基说或本原说,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和本原。
例如:“水”、“火”、“气”、“土”等,中外许多的哲学家都有把它们作为万物的始基和本原的例子。
随着人类实践、哲学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休谟,康德等对本体论存在价值提出了怀疑和诘难,之后,黑格尔又对本体论进行了改进,按照“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庞大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哲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
其中,逻辑学是传统意义上最正宗,也是最完备的本体论。
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使一切其他哲学本体论相形见绌,但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所谓本体论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而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特征,因为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代表,20世纪,黑格尔哲学中心受到广泛重视,所以20世纪的每一次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以攻击黑格尔哲学观点而开始。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这个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马哲本体论
马哲本体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观点。
本体论是哲学上研究存在本质和实在性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强调物质是原始的、决定的和多样性的,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还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它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而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但也受到意识的反作用。
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创造的重要性。
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改变和利用物质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实践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变革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二)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发现,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理论的批判"和“理念的力量”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而此时,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让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由此,他的实践观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1、《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派”实践观由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是理论批判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开始对理念的力量进行质疑。
此时他不再是黑格尔的积极拥护者,开始对费尔巴哈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费尔巴哈以宗教批判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宗教展开了批判,揭示了“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而宗教神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但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然人。
所以当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时候,也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一些缺点,他说费尔巴哈的理论“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这为他后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因为《莱茵报》在马克思的带领下越来越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为普鲁士反动当局所不容。
为此,马克思只好离开难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的普鲁士,来到了巴黎。
于是在1844年2月,马克思来到了巴黎,出版了《德法年鉴》,才使自己的民主革命得以继续。
这样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他对实践和理论作了明显的区分,但此时他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主要只是把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理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来理解。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主要发表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论犹太人问题》,另一篇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在谈到消灭宗教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时指出,当理论还没能指导实践或说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达到一致的时候,宗教是无法消灭的。
他还指出:“物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马德宝 近年来,由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实践本体论的争论。
这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哲学思维的本性的问题。
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依据经典作家的本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合理地给出实践本体论的规定。
一 本体论本体论一词,英文为ontology,该词来自希腊文ontos(存在)与logos(学说、言论),连起来,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言论”。
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不是关于非存在的理论,也不是关于存在的认识的理论。
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兰克纽(Rudolphus Goclenius)所著的《哲学词汇》一书,但是,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哲学家Ch·沃尔弗的本体论规定。
Ch·沃尔弗把哲学分为实践与理论两大部分,本体论指的是理论部分,属于“理性的理论科学”,由宇宙论、心理学、神学三部分组成。
这样,他就把本体论看作是与“第一哲学”相同的、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历来深为先哲们所重视。
古希腊对于始基问题的探讨,宗教神学关于上帝是最高存在的论证,以及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世界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础。
虽然他们关于本体论的规定大相径庭,对本体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在所有的旧哲学中,还是有一般的共同的理解的。
冯契先生在他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此作了分析。
书中指出:“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
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
哲学理论的启示之本体论和辩证法
哲学理论的启示之本体论和辩证法(一)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观点。
它坚持物质一元论的立场,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又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一切来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因此,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而,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制约,所以,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此外,本体论还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它把实践看做“整个人类世界”、“整个现存世界”的基础和本质,把实践看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源泉,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践出发。
纵观当今世界,人类为谋求经济利益,大量围湖造田、过渡开采石油、肆意砍伐树木等等的行为比比皆是,最终造成了臭氧空洞、泥石流频发、北京沙尘暴等生态、环境、资源、人口问题。
这不仅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破坏,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是自然界对人类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所敲响的警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国内学术界40年研究概略和述评
2019年5月第3期总第123期May.2019No.3Serial.123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国内学术界40年研究概略和述评彭志恩(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摘要: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化,人们对实践范畴的讨论逐渐由认识论领域转入世界观和本体论领域,并由此引发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集体反思。
在集体反思过程中,起初主要形成辩证唯物派和实践派两大派别,两大派别内部又形成“派中之派”。
此外,在讨论初期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主张,进入新世纪以来形成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以及“辩证、历史、实践的唯物主义”主张,共同代表了一种走向综合的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国内学术界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19)03-0018-08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界发生一场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大讨论使得“实践”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
随着讨论的深化,人们对实践范畴的讨论也逐渐由认识论领域转入世界观和本体论领域,随后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引发一场集体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热潮。
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对象、功能等问题的探讨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余波持续至今。
通过这场集体反思,人们不断冲破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局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认识,逐渐形成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中国产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解读风格。
一、辩证唯物派与实践派的对立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诸多理解和主张,如果将之分为两大派,可分别称为辩证唯物派和实践派。
这两派的对立局面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表现得最为明显。
前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前提性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亚里 士多 德 指 出 :它 思 辨 作 为 存 在 的 存 在 、是 什 么 以 及 “ 存 在 东 西 的 属 性 。 …‘ 在 有 多 种 意 义 , … 因 为 它 表 示 实 存 …
野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 的观点 归纳起 来有 四种 : 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物 质—— 实践 本体论和 自然本体论。从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来 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
关键词 : 体论 ; 克思主义哲学; 质 ; 本 马 物 实践
革 . 是 对 哲 学 的性 质 、 点 和功 能 的 一 种再 反 思 和 再认 定 。 也 特
北 京大 学 黄 楠 森 教 授 在谈 到 对 辩 证 唯 物 主义 和 历史 唯物
者, 也是传统本体论的最后一个 代表 。 黑格尔在讲述沃尔夫 的
本 体 论体 系时 说 :本体 论 , 述 各种 关 于 ‘ ’ 抽 象 的 、 … “ 论 有 的 …
有本体论才研究这个全部的、 整个的“ 。 是” 这正是哲学和各门 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哲学所追求的真是最 高层 次 “
的真 ”
一
的一句话 :这种活动 、 种连续不断的感性 劳动和创造 , “ 这 这种 生产正是整个现存 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 ”引用这一句话的人 , 没有注意到马克思 、 恩格 斯在 紧接着这 句话之后说 :当然 , “ 在 这种情况下 , 外部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同时 , ” 持 实 践本 体论观点 的人 援引马克思在  ̄ 84年经济 学哲学手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再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再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作者:于波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10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以及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其中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成为争论焦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实践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论。
其中包括有无本体论,有什么样的本体论。
其中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实践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不可能成为本体。
而后者则在马克思关于“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基础建立起了实践本体论。
这就促使我们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的概念。
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本体论是什么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相应理论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
2008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蹦.33№.4第33卷(总第142期)Jo啪alofHebeiuIliversity(PIlilosophya11dS0cialSci∞ce)A“g.,2008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张春平1王风晨2(1.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河北沧州06looO;2.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
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关键词:认识论本体论实践实践本体论作者简介:张春平(1975一),女,河北黄骅人,汉族,河北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科部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8)0枷101—04收稿日期:2∞8-03—10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对象,同时也成为一种理解对象。
学者们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多个角度重新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那么实践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学者们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其中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是对传统物质本体论的一种超越。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方法,实践本体论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而把这种一家之言当做定论写进教材……”㈨,必将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造成思想混乱。
笔者认为,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新释:发展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新释:发展本体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论一直未有终断,对至今日仍存在有关“物质本体论”、“实战本体论”、“人本学本体论”、“生产力本体论”的争论。
这种观点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这就是贯穿于它们中间的一条主线——发展。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发展本体论在哲学史上。
本体论的问题是一个万古而常新的话题。
人们之所以如此高度关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涉及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哲学新派别,戚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尽管如此,与历史上的任何哲学派别一样,作为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不可规避对“本体论”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提出任何哲学派别的产生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都必定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前提的,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人类社会生活的依据。
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追问出一个终极的原初性,这就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本体论。
但是,对于“本体论”的探讨,时下的处境却令人堪忧。
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他们都一概地拒斥“本体论”,视之为“形而上学”的东西,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这里,“本体论”已经被边缘化了、被彻底地祛魅了,成为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汉。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本体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真的日暮穷途了?对此笔者认为,恰恰相反。
“本体论”的权威应当被恢复,它的发言权不能被剥夺。
因此“本体论”决不是什么高谈阔论,也决不是什么“玄远之学”,事实上它是很具体的,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丝毫不否认自己具有“本体论”的思想,也就是说“本体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本体论的。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本体论”人和人的实践根源于物质,又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物质、意识、时间、空间、实践等等都对立统一于物质这一根本的“存在”。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不是旧唯物主义所指的某些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而是各种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的关系角度,对物质下了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
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但坚持以物质为本体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旧唯物主义哲学不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不理解“实践”对于解开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迷误的极端重要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本体论”既是人们在深化对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中产生的,又是把实践地位片面化、扩大化、绝对化的结果,也是对马克思所阐述的实践的革命性与批判性的歪曲和误解。
一些“实践本体论”者片面地超越了在认识论范围内理解实践的界限,将实践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试图用实践取代物质而作为世界的本原。
他们主张存在的本质是实践本体,只有实践中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这种理论和主张,试图从根本上颠覆、歪曲和抹杀“物质本体论”的真理性,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科学的、不成立的。
第一,从实践的含义看,实践不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ass /10.12677/ass.2016.55113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Donglin Mo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莫东林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莫东林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但是,实践本体论又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存在,实践1. 引言本体论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概论,“本体论”起源于西方学界,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
目前,学术界对本体论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哲学本体论是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即关于"存在"的理论。
如物质本体,上帝本体,理性本体等。
本体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不能简单理解为“本原论”“存在论”。
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就是说,是世界真正的存在,终极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存在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各执己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本体论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存在本体论,有的学者虽承认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存在,认为不能单一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我以为不能企图用一个判断或一个命题,如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丰富内涵。
任何简单的概括都会由于片面性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1]对于此观点,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这完全陷入不可知论的境地中。
马克思主义是拥有本体论的。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必须承认,更不能摆脱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
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那么他就根本丧失哲学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借鉴旧哲学中的一些优秀哲学思想观点。
它必然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
”[1]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纯思辨的哲学,它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哲学,已区别以往哲学,仅仅只是认识世界,或者是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没有联系统一起来。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马克思的确很少在他的著作里对本体论作过专门的阐述,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此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确有提到本体论的内容,以及从其著作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拥有本体论。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统一。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于本体论有过叙述的。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
针对马赫主义者的“原则同格论”,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中,从物到感觉到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莫东林这一原则不只是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通过对认识来源的思考,确证了世界的本体论根据。
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本体论都做过描述或者提及。
以及之后的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系统的表述。
一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二是,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奠定了物质本体论不可动摇的地位。
坚持物质本体论,就是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决定主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主要是将本体论推向了社会历史领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发现物质本体论的踪影。
“只有现在,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
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3], pp. 34-35)“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 p. 35)这说明物质与意识的最初关系。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3], p. 34)这里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这个结论只能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即存在者存在的根据。
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根据归根到底是物质,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 p. 32)这是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存在发展也要归结于物质。
没有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社会无法存在,人也就不复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时,谈论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迁,都必须立足于世界的物质性之上,必须承认物质生产对其决定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跟以前的物质本体论并不相同,实践并非与物质本体论毫无联系,它并非像以前那种单纯从世界本原出发来探究本体论,带有鲜明的朴素性的色彩,难以说明人与社会何以存在。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物质本体论进行论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社会历史领域看似都与人有关,没有涉及物质本体。
实践观点引入历史领域,论证了社会历史的唯物性质,其实就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通过从实践出发考察社会历史问题,说明了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社会之所以为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实践,而隐藏在实践后,为实践所需的物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使用‘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
”[5]人的感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感性活动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过程,可以就人的价值理念形成和外化,在社会历史中,人们对生产的分配与消费资料的满足,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们的感性活动。
“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3], p. 50)这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批判他没有从现有的社会联系出发来观察人们,那么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真实的活动的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瓦解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体概念,把它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物质组成部分,赋予它明确的社会历史内涵”[5]在承认人的感性活动的地位来建立本体论,更加丰富了物质本体论的内涵。
也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精神。
最后,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莫东林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6]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身的作用。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