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原理1_图文.
室内设计原理
![室内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82699fed630b1c58eeb519.png)
(二) 房间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1、 卧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主卧10---15平米。次卧6---12平米。单人卧室小于6平米。
2、 起居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适宜面积12---25平米
(三) 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
1、房间门 2、阳台门 3、壁橱门 4、窗
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 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 住户类型。
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 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住宅套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户型的 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
一、 家庭人口构成
二、 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
(一) 家务型 (二) 修养型 (三) 交际型 (四) 家庭职业型 (五) 文化型
(二)外廊式 1、长外廊
2、短外廊
(三)内廊式
1、长内廊 2、短内廊
(四)跃廊式
例:巴西里约热内卢跃廊式住宅平面 由通廊进入各户后再有各户内的小楼 梯进入另一层。 由于隔层设通廊,从而节省交通面积, 增加服务户数,且又可减少干扰,每 户有可能争取两个朝向。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绪言
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 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 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是随着人类 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
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 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 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住宅建筑设计不仅涉及建筑学和城市规划 学科,还与许多其他学科有关。
三、交通及其它辅助空间
(一)交通联系空间 (二)贮藏空间 (三)室外空间
1、 阳台
凸阳台悬挑出外墙,也称挑阳台 凹阳台 半凸半凹阳台 封闭式阳台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7e42dec856a561252d36fcd.png)
更多相关下载:/《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第一节概述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成员构成1、户人口规模2、户代际数3、家庭人口结构: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1、家务型2、修养型3、交际型4、家庭职业型5、文化型四、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1、人与居住环境2、居住环境心理需求2.1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2 私密性与开放性2.3 自主性与灵活性2.4 意境与趣味2.5 自然回归性第二节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居住空间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2、房间平面尺寸和家具布置3、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4、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4.1 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三、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3、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3.4 其他设施3.4.2 垃圾处理:目前比较倾向于不设垃圾井,而由各户袋装垃圾集中于住宅楼外的垃圾收集点,再转送垃圾站处理。
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垃圾井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
第三节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三、套型空间的组织1.1 餐室厨房型(DK型)1.1.1 DK型: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1.1.2 D·K型: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
2.1 小方厅型(B·D型):用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离,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
小方厅同时兼作就餐和家务空间活动。
3.1 起居型(LBD型):起居空间独立出来,并以起居室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
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3.1.1 L·BD型:起居与睡眠分离。
3.1.2 L·B·D型: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出来。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a392c5172ded630b1cb697.png)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五: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1、建筑设计的要求 1)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2)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4)考虑建筑美观要求; 5)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2、建筑设计的依据: (一)使用功能 1、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2、家具、设备的尺寸和使用它们的必要空间 (二)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 风速等 2、地形、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 3、水文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二:建筑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建筑的用途和使用目的. 不同类别的建筑具有不同的使用要求。
例如:交通建筑要求人流线路流畅,观演建筑要求有 良好的视听环境,工业建筑必须符合生产工艺流程的 要求,等等;同时,建筑必须满足人体尺度和人体活 动所需的空间尺度;以及人的生理要求,如良好的朝 向、保温隔热、隔声、防潮、防水、采光、通风条件 等。
傣族民居
北非住宅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2.按建筑的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1)、住宅建筑按层数分为: 1—2层为低层 3—6层为多层 7—9层为中高层 10层以上为高层; 2)、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高度超过 24M为高层(不 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建筑) 3)、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 超高层建筑。
日本代代木体育馆--
丹下健三
法国卢浮宫改建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1、内容: 建筑设计: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房 屋的空间组合和细部设计,并以建筑设计图的形式表 示出来。 结构设计:配合建筑设计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方案, 进行结构构件的计算和设计,并用结构设计图表示。 设备设计:是指建筑物的给排水、采暖、通风和电气 照明等方面的设计。分别用水、暖、电等设计图表示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88ff9e0b4c2e3f5627633a.png)
程学、环境心理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等。 4、住宅的发展战略:
要以“人”为本从物质和文明两个方面出发来全面满足人的 家庭生活需要,要建立人——建筑——环境互相统一协调的整体设 计观念,建立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设计观念,建立为未来 的发展而节制消费资源的观念,要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 用的支撑能力。
近年来,住宅室内决定装修材料时尽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造良好的室内居住空间环境。
四、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
作为居住空间环境的住宅套型对居住者的心理存在着刺激和影响。同时,居住 者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空间环境提出了要求。如何根据居住者的心理要求,改善、调 整和提高居住空间环境质量,是套型设计中应予重视的问题。 (一)人与居住环境
(二)房间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1.卧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2.起居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3.工作学习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4.餐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三)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 1.房间门 2.阳台门 3.壁橱门 4.窗 (四)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
第一章 住宅套型设计
第一节 概述
户型: 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
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
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人口构成:
(一)户人口规模 户人口规模指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如一人户、二人户乃至八人以上户。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1e5c3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5.png)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住宅的定义: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伴随人类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户型: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套型: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的居住空间;核心户: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一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多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家务型、休养型、交际型、家庭职业型、文化型住宅室内采光标准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日照以外墙窗台中心点计算;房间直接天然采光标准通常以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窗地比进行控制;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套住宅的功能空间可归纳为划分为居住、厨卫、交流及其他三大部分;居住空间居住空间可划分为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餐室卧室:主卧室适宜的面积大小在9~15㎡之间,次卧室适宜面积在5~12㎡之间;卧室空间尺寸应恰当,开间应大于2.4m,开间和进深的比值应小于1/2;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良好景观,尽量选择南向;卧室与卧室间不应穿越;主卧室应提供住户多种床位布置选择,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3000mm;次卧室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起居室:起居室适宜的面积在10~25㎡之间,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宜在3000mm 以上;起居室应当相对封闭,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起居室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的门的数量;工作学习室:工作学习室的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餐室:餐室最小面积不宜小于5㎡,其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另外,应注意房间平面的长、宽尺寸比例,一般控制在1:1.5以内为宜,避免空间给人带来狭长感;门的设置与家具布置房间门:房间门的尺寸既要考虑人的通行,又要考虑家具搬运;其户门、起居室门和卧室门洞口最小宽度不应小于900mm,厨房门不应小于800mm,卫生间门不应小于700mm;当进卧室的门位于长边墙时,宜靠中段布置,或靠一侧布置,留出500mm以上的墙段,使房间四角都有布置家居的可能;阳台门:阳台门的大小一般仅考虑人员通行尺寸,因无大型家具搬运,其门洞口最小宽度不应小于700mm窗的设置与家具布置通常窗下口窗台高度距地面900mm左右,窗洞高1500mm左右;窗在房间中的位置宜靠房间中部,且最好有一外墙段宽度在900~1400mm,以满足布置家具和床位的可能;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据资料分析,在一般住宅内,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普通住宅层高宜为2.8m;卧室、起居室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m,且其面积不应大于室内面积的1/3坡屋顶下不应大于室内面积的1/2厨卫空间厨房:我国常用厨房面积在3.5~6㎡之间,设备布置方式可分为单排型、双排型、L型和U型;单排布置设备时,厨房净宽不小于1500mm,活动空间宽度大于800mm;双排布置设备时,厨房净宽不小于1800mm,两排设备的净距大于900mm;带餐室厨房:这种厨房类型将就餐空间纳入厨房之内,其面积需扩大至6~8㎡方能满足功能需要;卫生间:卫生间应满足便溺、洗浴、盥洗最基本的三种和洗衣四种功能;不能布置在下层住户卧室、起居室和厨房的上方;卫生间单独设置时,其净空也要符合要求,当门外开时为900mm1200mm,当门内开时为900mm1400mm;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包括门斗和前室、过道、过厅以及户内楼梯等;在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入户处应设置门斗或前室;门斗的设置尺寸其净宽不宜小于1200mm;通往卧室、起居室的过道,其净宽不宜小于1000mm,通往辅助用房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梯段净宽当一边临空时不应小于750mm,当两侧有墙时不应小于900mm;梯级踏步宽度不应小于220mm,高度不应大于200mm;扇形踏步转角距扶手边250mm处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室外空间:阳台:阳台的地面标高宜低于室内标高30~150mm;阳台栏杆的净高度:低层、多层住宅不应低于1050m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00mm;凸阳台因受结构,施工与经济限制,出挑深度一般控制在1000~1800mm范围;露台是指其顶部无覆盖遮挡的露天平台;户内功能分区:公私分区、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合理分室:生理分室、功能分室;三维空间组合型住宅注意三种形式的区分变层高住宅:变层高住宅是将一些次要空间布置在层高较低的空间内,而将将家庭成员活动量大的空间布置在层高较高的空间内;这种住宅相对比较节省空间体积,但室内有高差,老人、儿童使用欠方便,且结构、构造较复杂;复式住宅:复式住宅是将部分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往往采用吊楼或阁楼形式;这种住宅充分利用了空间,节约空间体积,但有些空间较狭小、拥挤跃层住宅:跃层住宅是指一户人家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联系;这种住宅可节约部分公共交通面积,室内空间丰富;在一些坡顶住宅中,将顶层处理为跃层式,可充分利用坡顶空间;SAR住宅体系:SAR是STICHTING ARCHITETEN RESEARCH的缩写,即将住宅的设计和建筑分为两个部分——支撑体和可分体或填充体;灵活分隔的方式:帷幔、折叠式隔断、灵活隔断、壁柜式隔断;第二章低层住宅设计低层住宅:低层住宅一般指1~3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可分为一般标准低层住宅,包括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农村、市郊和城市集合性低层住宅例如里院,以及较高标准低层住宅别墅,包括城市型别墅和乡野型别墅;低层住宅特点:1、在居住行为方面,使住户较接近自然,提供了更加亲近自然的自由场所;2、在居住心理方面,较易形成亲切的尺度,使居民对住宅以及居住环境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强;4、建筑的自重较轻;低层住宅的缺点:不利于节约用地;增加了地基、底层的通风和防潮以及屋顶的保温与隔热的处理量,从而影响到住宅建筑的经济性;不利于提高为住宅服务的道路、管网以及其他设施的利用效率;低层住宅套型设计包括:按住宅户型的功能要求进行房间的组合;组织平面交通及垂直交通;充分利用空间;协调室内外空间环境;低层住宅的楼梯设计:横向梯的主要优点是能使户内交通路线较为集中,既有利于功能分区,通常也比较节省交通面积,缺点主要是不利于减小面宽和加大进深;较多采用的是设在平面的中部,好处是平面的前后部分使用楼梯较为方便,功能分区较为清晰;缺点是楼梯的起步位置距离入口较远,一般需要穿越起居室;竖向梯总的来说较有利于加大平面的进深,对组织住宅的通风也较有利,但在户内交通路线的处理上,没有横向梯集中;而利用双跑竖向梯做前后错层处理时,楼梯一般设在平面的中部,在加大进深方面效果明显;利用坡屋顶下的空间:低层住宅较多采用坡屋顶,做卧室用途时,在空间的高度上应保证阁楼的一半面积的净高度不小于2.1m,最低处的净高不宜小于1.5m,并尽量使阁楼有直接的自然采光;对于面积较小和不封闭的阁楼,垂直交通联系可采用爬梯的形式,爬梯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其坡度在45°~ 90°之间;阁楼作为储藏用途时,如不需要上人,阁楼净高不宜低于60cm;低层住宅常见的楼梯形式:双跑平行楼梯、三跑楼梯、三角形三跑楼梯、无中柱螺旋楼梯、中柱螺旋楼梯、单跑直楼梯、双跑直楼梯、单跑弧形楼梯、双跑弧形楼梯、弧形转角楼梯、转角楼梯、对称转角楼梯、扇形起步楼梯、对称扇形楼梯、反向扇形楼梯见P51图2-6;住宅院落空间:就住宅院落与建筑的空间关系来说,可分为宅院和庭院;宅院指独立式住宅的外院,从属于一户住宅,在空间位置上围绕在建筑的周围,建筑在内,院子在外;宅院的边界通常用低围墙、通栏、绿篱围合,空间效果较为开放;而庭院则指受到建筑不同程度围合一般不少于三面围合而形成的室外空间,建筑在外,院落在内,空间效果一般较为封闭;低层住宅的水平组合:独立式住宅、并联式住宅、联排式住宅、聚合式住宅;另外联排式住宅的主要优点是更节省用地和基础服务设施,但对朝向的要求更高,其居住标准一般也低于独立式住宅和并联式住宅;第三章多层住宅设计多层住宅:我国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4~6层的住宅为多层住宅;7层及7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如果顶层是跃层式住宅套型则建筑可做到7层;多层住宅特点:多层住宅用地较低层住宅节省,造价比高层住宅经济,适合于目前一般生活水平;但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室外联系方便,且楼层住户缺乏属于自己的私家庭院,居住环境没有低层住宅优越;单元设计法: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同一结构、构造和施工方便,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把这种标准段称为单元,以一种或数种单元拼接成长短不一、体型多样的组合体,这种方法被称为单元设计法;单元组合体拼接一栋建筑的设计原则:满足建设规模和规划要求、适应基地特点;单元组合常见拼接方式:平直组合不宜组合过多,导致长度过长、错位组合、转角组合、多向组合;多层住宅的设计要求:根据要点适当进行论述1、套型恰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住宅标准和市场需求,恰当地安排套型,应具有组合成不同套型比的灵活性,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要;2、使用方便:平面功能合理,动静分区明确,并能满足各户的日照、朝向、采光、通风、隔声、隔热、防寒等要求;3、交通便捷:尽可能压缩户外公共交通面积,并避免公共交通对户内的干扰;4、经济合理:提高面积的使用率,充分利用空间;结构与构造方案合理,构件类型少,设备布置要注意管线集中;5、造型美观:能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立面新颖美观,造型丰富多样;6、通用性强:住宅单元常具有通用型,或作为标准设计在一定地区内大面积推广使用;7、环境优美:综合考虑室内空间环境和外部空间环境,不宜强调其中一点而忽略其他因素,并要针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抓住各个阶段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多层住宅的交通组织:围绕楼梯间组织各户入口,以廊组织各户入口,以梯廊间层结合组织各户入口;多层住宅的楼梯布置:多层住宅常用的楼梯形式是双跑楼梯、单跑楼梯和三跑楼梯;住宅楼梯梯段净宽较低层住宅更宽,不小于1100mm,不超过6层的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墙面装饰面至扶手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可不小于1000mm;因为考虑到方便地搬运家具及大型物品,楼梯平台的宽度除不应小于梯段宽度之外,且不得小于1200mm;楼梯坡度比低层住宅平缓而较公共建筑为陡,常用的踏步高宽范围是155~175mm260~280mm;当楼梯间垂直于外墙布置时,休息平台下的净高不应低于2000mm;当其不足以供人通行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提高勒脚或降低入口,底层作单跑,底层打通一间房,底层作长短跑,楼梯反向布置;住宅的适应性:住宅实体空间的用途具有多种可能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住户居住;住址的可变性:住宅空间具有一定的可改性,随着时间的推进,住户可以根据自己变化发展的需要去改变住宅的空间;从平面扩大模数网来说,我国住宅都采用3M,即以300mm为级数的系列;我国住宅高度方向的模数采用1M,即100mm的倍数;多数地区按照现行住宅规范采用2.8m层高;第四章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把7~9层的住宅称为中高层住宅有的地方也称为小高层;而把10层以及10层以上并设置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工具的住宅称为高层住宅;由于这两类住宅层数的增加导致容积率提高,因而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空地率方面效果显着,并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相比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有以下特点:1、在高层住宅中,电梯取代步行楼梯称成为要的垂直交通工具;2、由于建筑高度的增加,使建筑的垂直荷载和侧向荷载大大增加;3、在给排水、供电、疏散、防火、防烟以及安全上都有新的要求;4、由于高层住宅体量巨大,居住人数大大超过多层住宅而出现的高密度状况,给居民的心理状态、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结构的动态平衡、居民区的空间组织等,都带来了新的问题;5、由于高层住宅一次性投资较大,经常性维修、管理费用多,使其总投资大大高于多层住宅,因而在建造时需要较多考虑经济因素;6、随着结构形式的创新带来新的施工方式,同时也影响到设计方法和建筑处理;7、中高层住宅还有其特殊的问题,涉及节地、经济和使用舒适性等方面的综合问题;在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至少需要设置两部电梯,且其中一台能容纳担架出入;在高层住宅中虽然设置了电梯,但楼梯并不能因此而省掉,他仍可作为住宅下面几层居民的主要垂直交通;作为居民短距离的层间交通;在跃廊式住宅中,作为必要的局部垂直交通;作为非常情况下如火灾的疏散通道;因此,楼梯的位置和数量也要兼顾安全和方便两个方面;高层住宅的消防和疏散问题数字全部需要记住消防能力与建筑层数和高度的关系:消防云梯的高度一般在50m以内,相当于住宅18层,其防火要求是一个等级;超过50m即18层以上的住宅又是一个防火等级;如果超过100m高,即相当于36层以上的,防火要求更高;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防火分区的划分:在我国,高级住宅和19层及其以上的普通住宅属于一类建筑,10~18层的普通住宅属于二类建筑;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一类建筑1000㎡,二类建筑1500㎡;每个防火分区和地下室应不少于2个安全出口;塔式住宅的安全疏散: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即一个疏散出口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其疏散路线较短且较便捷,能基本满足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单元式住宅的安全疏散: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且从第10层其,每层相邻单元设有连通阳台或凹廊的单元式住宅,可只设一个疏散出口;安全疏散间距:安全疏散间距是指从户门到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大距离;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户门距最近的楼梯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40m,位于袋形过道内的户门距楼梯间的最大距离则必须限制在20m以内;安全疏散楼梯的设计:根据我国现行的防火规范,长廊式高层住宅一般应有两部以上的楼梯,以解决居民的疏散问题;在组合式的单元内可只设一部楼梯,为保证双向疏散,还需依靠毗邻单元的楼梯作为疏散通道;因此,楼梯必须通向屋顶,且从第10层起每层相邻单元设有连通阳台或凹廊,作为火灾发生时安全疏散的通道之一;袋形走道末端与楼梯间距离超过规范时,应再增加一部独立的疏散楼梯;所有一类建筑,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以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置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前室、阳台和凹廊;前室面积不应小于4.5㎡,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向屋顶,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并考虑直接天然采光和通风;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11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的布置:消防电梯是专供消防人员携带消防器械迅速从地面到达高层火灾区的专用电梯,一般载重量800kg以上;按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应设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可与客梯或工作梯兼用,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其面积不应小于4.5㎡;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不应小于6㎡;塔式住宅应充分满足适用经济与消防疏散的要求;住宅设计规范规定:10~11层的塔式住宅可只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12~18层的塔式住宅则应设2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超过18层的塔式住宅除设两部以上电梯外,还应设置两部防烟楼梯,此时可设为以实体墙分隔的防烟剪刀楼梯;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灭火设备:消防栓宜设在疏散楼梯或走道附近明显易于取用的部位,其间距应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失火现场;消火栓的间距由计算确定,且高层建筑不能超过30m;塔式高层住宅特点:面宽小、进深大、用地省、容积率高,套型变化多,公共管道集中,结构合理;能适应地段小、地形起伏而复杂的基地;在住宅群中,与板式高层住宅相比,较少影响其他住宅的日照、采光、通风和视野;可以与其他类型住宅组合成住宅组团,使街景更为生动;单元组合式中高层住宅的防火和安全疏散:当单元组合式中高层住宅的户门未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其楼梯间应通至平屋顶;点式中高层住宅与塔式高层住宅平面布局相似,按防火规范可以只设一部电梯、一部楼梯,但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500㎡;楼梯应设封闭楼梯间,但如果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以不设;第五章不同地区和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设计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的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雨量多集中在夏季;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季大风较多;我国东北部属于严寒地区气候;寒冷地区气候特征:冬季较长,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降水相对集中;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且气温的年较差很大,春季少雨雪,多大风和风沙;夏季多雷暴和冰雹,日照比较丰富;我国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属于寒冷地区气候节能型住宅:节能型住宅是采用综合节能设计和应用综合节能措施,使新建住宅冬季采暖耗煤量指标比我国寒地在20世纪80年代所建住宅总体上降低50%,北京地区已提出节能65%的要求;住宅规划布局1、避免选址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2、争取日照,其方法有:基地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内,为争取日照和利用太阳能提供先决条件;选择最佳建筑朝向;满足日照间距要求,避免周围建筑的严重遮挡;利用住宅楼群的合理布局,争取日照;3、避免季风干扰;4、建立气候防护单元;体型系数:建筑物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不考虑地下部分与其包围体积的比值;住宅建筑节能措施1、控制住宅建筑的体型系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建筑物体型系数宜控制在0.30及0.30以下;若体型系数大于0.30,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2、扩大南向得热面的面积3、窗户的节能设计(1)尽量减小开窗洞口的面积;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中规定,北向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0.25,东向和西向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0.30,南向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0.35;(2)提高窗户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3)提高窗户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窗户本身传热量;4、选用高效、节能、经济的外围护体系;5、加强冷桥节点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6、加强住宅楼公共空间的防寒设计;地面的保温措施:建筑直接接触土壤的周边地区,沿外墙周边从外墙内侧2m范围内采取保温措施,具体做法是在地面垫层以下设置一定厚度的松散状或条板状,且具有一定抗压强度,吸湿性小的保温层;对不采暖的地下室或底部架空层的地板的保温,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地板的底面粘贴一定厚度的如聚苯板一类的保温材料;影响炎热地区住宅室内热环境的外部因素:太阳辐射强度,相对湿度,夏季季候风;炎热地区住宅朝向选择以南偏东15°到南偏西15°范围为最好,偏角增大则条件变差,南偏东或南偏西的偏角不宜大于45°,偏东比偏西好,北向次于南向,北偏东尚可,北偏西则西晒严重;就东、西朝向的建筑而言,东向优于西向,西向最差,应尽量避免;遮阳方式:1、水平式,适用于南向墙面和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的北向墙面;从地区的角度,更适用于夏季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大的南方低纬度地区;2、垂直式,适用于东北、西北向墙面和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的北向墙面;3、综合式,适用于南向、东南和西南向墙面以及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的北向墙面;4、挡板式,一般只用于东、西向墙面;坡地住宅设计原则1、充分掌握建筑环境的情况,全面了解地质状况崖层走向、崖层厚度、有无滑坡、有无地下水及溶洞等;2、分析地貌特征,确定可资利用的地形,地物;3、综合环境条件,确定合理的建筑形式;建筑与等高线平行时,当坡度很小,如在10%以下时,仅需提高勒脚高度,对整个地形无需改造;当坡度较大,如在10%以上时,应对坡地进行填挖平整,分层筑台;当地形坡度大于25%时,可纵向错层布置;临街坡地住宅的建筑处理:掉层、吊脚、天桥、凸出楼梯间、连廊、室外梯道;结合环境与景观设计坡地住宅1、建筑组合结合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利用地形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2、建筑体型与坡地环境协调,一般体型不宜过大,且常处理成坡顶或退台式,以于山形相得益彰;。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49d3515ba1aa8114431d964.png)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一)住宅套型设计1.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二划分的住户类型。
2.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3.户人口规模指的是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
4.户代际数指住户家庭常住人口的代际数。
5.家庭人口结构指住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
6.窗地比,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房间名称窗地比备注卧室、起居室、厨房1/7窗洞口上沿距楼地面不宜低于2M,距楼地面高度低于0.5M的窗洞口面积不应计入楼梯间1/127.所谓成套,就是指各功能空间必须组成齐全。
这些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8.在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国内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
(二)低层住宅设计1.低层住宅分类:&城市集合型低层住宅:指在城市范围内以集中形式建造的低标准低层住宅,它所具有的“集合性”,反应在统一的建造方式、较高的人口聚集密度,以及筑群体中,建筑之间有较明确的组合关系等方面。
&别墅:别墅的原本含义为“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修养的园林式住房”,是一种除“正宅”以外的“副宅”。
2.低层住宅的性质和特点:&在居住行为方面,低层住宅使住户较为接近自然,在低层一般都附带室外院子,有些还可在顶部形成较大的生活型露台;&在居住心里方面,低层住宅的低层数和小体量较易形成亲切的尺度,住户的生活空间接近自然,建筑造型较为灵活;&在整体环境的协调上,低层住宅体量和尺度较小,与自然环境有较好的协调性;&建筑物的自重较轻,地基处理的费用较低,结构、施工技术简单,土建造价相对较低。
低层住宅的缺点:&不利于节约用地,密度较低;&与多、高层住宅相比,低层住宅底层和顶层的面积较多,增加了地基和屋顶的处理量,通风和防潮一级住宅唔该的保温与隔热均需加强处理,影响建筑的经济性;&较大的建筑覆盖密度和较小的人口密度不利于提高为住宅服务的道路、管网及其他设施的使用率。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aee738a6c30c2259019eef.png)
2.4.5门厅
门厅作用:交通枢纽,分配人流,室内外空 间过渡及各方面交通的衔接,兼有其它功能。 门厅大小根据建筑使用性质、规模及质量标 准等因素确定。 门厅布局分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形式。门厅应 处于 明显、突出位置,有明确的导向性,出 口宽度符合安全疏散要求 。
基本模数 100mm 以M表示 导出模数 由基本模数导出,是M的倍数
扩大模数 分模数 模数数列
1.3 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1.3.1建筑设计的内容
工程建设程序 建筑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三部分
1.3.2建筑设计的程序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落实设计任务 2.熟悉设计任务书 3.收集设计原始数据
2.5 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
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任务:将单个房间 与交通联系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 个使用方 便、结构合理、体型简洁、 构 图完整、造价经济及与环境协调的建筑 物。
2.5.1影响平面组合的因素:
一.使用功能 ⑴.合理的功能分区:将建筑物若干部分按 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 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划分,使之分区明确联 系方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主次关系; ②.内外关系; ③.联系与分隔。 ⑵.明确的流线组织:各种流线简捷、通畅,
由设计任务书及设计基地 提供的场地条件分析,包括: (一).自然条件 1. 地形地貌
2.气象条件
• 纬度或太阳入射(高度)角 • 气温 • 风向 • 降雨量 • 冰冻线
3.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 •地基承载力 •地震设防
4.水文条件
•地表水及防洪标准 •地下水位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101b45482fb4daa58d4bb5.png)
2.房间尺寸与家具布置 ▪ ①卧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
主卧室: 双人床 (小孩床) 、 床头柜、衣柜等。 净面积:不小于 10.0 m² 开间:3300 ~ 3900 进深:3600 ~ 5100
兼起居的卧室使用面积≥12 m² 次卧室: 单人床、衣柜、桌椅等必要家具。
净面积:不小于 6.0 m² 开间:2700 ~ 3300 进深:3300 ~ 4800
②复式住宅
将部分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往往 采用吊楼或阁楼的形式,将家具尺度与空间利用结合起来, 优点:充分利用了空间,节约空间体积。缺点:有些空间较 狭小、拥挤。
③跃层住宅
一户人家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 联系。这种住宅可节约部分公共交通面积,室内空间丰富。 在一些坡顶住宅中,将顶层处理为跃层式,可充分利用坡顶 空间。
第三节 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
确定套型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户型是住宅套型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依
据之一。 二是考虑住宅所在的自然环境。(气候、
地形、地质、 地震、绿化等) 三是可发展余地
一.套型空间的组合分析 1.户内功能分析
会客、家人团聚、娱乐、休息、就餐、炊事、学习、 睡眠、洗盥、便溺、晾晒、储藏等。 2.户内功能分区 ①公私分区(内外分区) 私密性空间:卧室、书房、卫生间等 半私密空间:起居室、家务室等 半公共空间:会客室、餐厅、客用卫生间等 公共空间:室外走道、平台、公共楼梯间等 ②动静分区 动区:会客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家务室等 静区:卧室、书房等
1/7;楼梯间1/12。 通风: 卧室、起居室、明卫生间1/20。(厨房
1/10,不得小于0.6 m²) 两个外墙角,有利于家具布置;与立面造型相关。 室内有多个门窗 ,位置适当靠近,以保留较大的 完整墙面。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2580b1ddccda38376bafdd.png)
第二节 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
常用家具尺寸(MM)
单人床
双人床
中餐桌
西餐桌
大 2000X1050X 2000X1500X
450
450
中 2000X900X420 2000X1350
X420
小 2000X850X420 2000X1200X
三、影响套型设计的几个因素
(五)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 备等课程
例:如何达到合适的热环境? 采用隔热或保温技术措施:控制体型系数,屋顶
处理,墙体处理,门窗处理,绿化的处理等
总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建筑的发展,又 可 能限制建筑的创造。
第一节 概述
三、影响套型设计的几个因素
绪言
一、定义
– 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 的物质空间。
二、分类
– 按住宅层数分
• 低层住宅 1~3层, • 多层住宅 4~6层, • 中高层住宅 7~9层, • 高层住宅 10层以上。
– 按住宅套型组合关系分
• 非组合式住宅 • 组合式住宅
绪言
三、涉及规范
–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 《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JGJ 47-88
四、涉及学科
–住宅社会学, –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学科, –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 –环境生态学 –社会经济学等。
绪言
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
![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f17b292dd36a32d7275815e.png)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3、住宅功能空间归纳划分为三大部分: ① 居住、 ② 厨卫、 ③ 交通及其它。
① 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是住宅的主体空间。包括可容纳睡眠、起居、 工作、学习、进餐等活动的: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 餐室等。
尽量将主要厅房放 置于好的朝向,将厨房、 卫生间、储藏等次要房 间布置在较差的朝向上。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2、套型居住环境与生理需要
(1)生理需要包括: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便溺、 洗浴、炊事等行为,将空间按照这些功能进行划分。
(2)空间环境质量:避风雨、避暑寒、安全,营造合格的热、 声、光环境等。一、住宅建筑设 Nhomakorabea基本原理
b. 贮藏空间 利用门斗、过道、居室等的上部空间设置吊柜。 利用房间组合边角部分设置壁柜。 利用墙体厚度设置壁柜。 坡顶的屋顶空间,户内楼梯的梯下空间,公共楼梯的底层
下部和顶层上部作为贮藏空间。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c.室外空间:阳台、露台、户内庭院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d. 餐室平面尺寸与家 具布置:
主要家具为餐桌椅、 酒柜及冰柜等。最 小面积不宜小于5㎡, 短边最小净尺寸不 宜小于2.1M,保证 就餐和通行的需要。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 家具通常沿墙面布置,使空间中部作为活动场地,减少视 觉拥挤感。洞口位置安排相对集中,尽可能多的留出墙角 和完整墙面布置家具。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应把握好房间平面尺寸,家具尺寸和人体活动尺寸,合理布 置家具,避免随意性。
房屋建筑学课件 第1篇 概论1
![房屋建筑学课件 第1篇 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8e102c6fed630b1c58eeb538.png)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2/19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10
本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1、民用建筑设计(第1、2、3篇,约12学时)
a、 建筑平面设计
b、 建筑剖面设计
c、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d、 建筑总平面设计
e、常用结构体系与建筑类型的关系
2、建筑构造设计(第4篇,约28学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2/19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2
相关参考书:
黄绳 主编《建筑设计学》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朱昌廉 主编《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工出版社 ; 张文忠 主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工出版社; 同济大学等《工业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工出版社; 李必瑜等 主编《建筑构造》中国建工出版社 ;
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如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建筑 物理等;
➢ 实践性:纯理论不多,多为直观分析、定性描述和
规律总结;
➢ 经验性:具有一定的经验性,有别于理论性较强的
学科;
➢ 发展性:历史继承、持续发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2/19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7
课程概况——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4
课程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物建筑设计:
功能分析 空间布局 形体构成 环境规划等内容,
➢掌握建筑总平面布置
✓建筑单体平、立、剖面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
➢熟悉建筑物实体部分:
掌握建筑实体的建造技术和构造做法; 理解与结构专业和其他建筑工种间相互配合的途径及方法。
➢学会用建筑语言、专业术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住宅立面设计
![住宅立面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08b94dcf84b9d528ea7a13.png)
一、住宅立面设计的原理 1.3立面构图:
水平构图:水平线条划分立面给人以舒展、宁静、 安定的感觉,水平线条的处理很容易取得比较完整的, 合理的协调的效果。水平线条一般以阳台、遮阳板、窗 的构建组织而形成。 垂直构图:增加建筑物的节奏和韵律。 成组构图:采取单元拼接组成整体建筑。 网格式构图:形成垂直水平交织的网格。 散点式构图:将某些点均匀分散地分布整个立面上, 该种构图往往需要结合色彩的变化。
一、住宅立面设计的原理 1.3立面构图:
水平构图:水平线条划分立面给人以舒展、宁静、 安定的感觉,水平线条的处理很容易取得比较完整的, 合理的协调的效果。水平线条一般以阳台、遮阳板、窗 的构建组织而形成。 垂直构图:增加建筑物的节奏和韵律。 成组构图:采取单元拼接组成整体建筑。 网格式构图:形成垂直水平交织的网格。 散点式构图:将某些点均匀分散地分布整个立面上, 该种构图往往需要结合色彩的变化。
万科· 可能住宅设计竞赛(2006年度)——自留地
五、大师作品
史蒂文——北京联合体
曼哈顿第80南大街塔楼
孟买干城 章嘉公寓
谢谢!
一、住宅立面设计的原理 1.3立面构图:
水平构图:水平线条划分立面给人以舒展、宁静、 安定的感觉,水平线条的处理很容易取得比较完整的, 合理的协调的效果。水平线条一般以阳台、遮阳板、窗 的构建组织而形成。 垂直构图:增加建筑物的节奏和韵律。 成组构图:采取单元拼接组成整体建筑。 网格式构图:形成垂直水平交织的网格。 散点式构图:将某些点均匀分散地分布整个立面上, 该种构图往往需要结合色彩的变化。
一、住宅立面设计的原理 1.3立面构图:
水平构图:水平线条划分立面给人以舒展、宁静、 安定的感觉,水平线条的处理很容易取得比较完整的, 合理的协调的效果。水平线条一般以阳台、遮阳板、窗 的构建组织而形成。 垂直构图:增加建筑物的节奏和韵律。 成组构图:采取单元拼接组成整体建筑。 网格式构图:形成垂直水平交织的网格。 散点式构图:将某些点均匀分散地分布整个立面上, 该种构图往往需要结合色彩的变化。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PT课件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0dc2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b.png)
住宅建筑的绿化设计
绿化布局
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绿化布局。
植物配置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绿化与建筑结合
将绿化融入建筑设计,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05
住宅建筑的结构与设备设计
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
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选择合 适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 结构等。
场地布局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确保日照、通风、采光和景 观等要求。
场地交通
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实现人车分流,提高交通 安全性。
住宅建筑的景观设计
1 2
景观规划
结合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
景观元素
运用植物、水体、小品等景观元素,打造宜人的 居住环境。
3
景观与建筑融合
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
气候变化对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提 高建筑的适应性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方向
创新方向一
数字化设计。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BIM、VR等,实现住宅建 筑设计的数字化表达和模拟,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创新方向二
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实现住宅建筑的快速建造和 灵活组合,满足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需求,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03
住宅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光环境设计
自然采光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布 局窗户、阳台等采光口, 确保室内光线充足且分布 均匀。
人工照明设计
根据室内不同功能区域的 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和 光源,营造舒适、温馨的 室内光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1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1](https://img.taocdn.com/s3/m/00d5fa9143323968011c92c6.png)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第一节概述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成员构成1、户人口规模2、户代际数3、家庭人口结构: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1、家务型2、修养型3、交际型4、家庭职业型5、文化型四、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1、人与居住环境2、居住环境心理需求2.1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2 私密性与开放性2.3 自主性与灵活性2.4 意境与趣味2.5 自然回归性第二节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居住空间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2、房间平面尺寸和家具布置3、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4、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4.1 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三、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3、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3.4 其他设施3.4.2 垃圾处理:目前比较倾向于不设垃圾井,而由各户袋装垃圾集中于住宅楼外的垃圾收集点,再转送垃圾站处理。
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垃圾井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
第三节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三、套型空间的组织1.1 餐室厨房型(DK型)1.1.1 DK型: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1.1.2 D·K型: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
2.1 小方厅型(B·D型):用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离,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
小方厅同时兼作就餐和家务空间活动。
3.1 起居型(LBD型):起居空间独立出来,并以起居室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
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3.1.1 L·BD型:起居与睡眠分离。
3.1.2 L·B·D型: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出来。
04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多层住宅设计
![04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多层住宅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5f166784254b35effd3402.png)
《建筑设计》课程组
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建筑学系
第三讲 多层住宅设计
第一节 多层住宅设计要求 第二节 多层住宅户内空间组合 第三节 多层住宅的单元组合与拼接 第四节 多层住宅的交通组织
一、多层住宅设计要求
多层住宅:4-6层(顶部两层为跃层式时可以是7层),第六层入户口离自然地 面的高度≤16M, 1、套型恰当: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户型”,一室户、两室户、三室户 、多室户等; 2、使用方便:平面功能合理、动静分区明确,朝向采光、日照、通风、 隔声、隔热、防寒等条件; 3、交通便捷:流线清晰、线路短捷; 4、经济合理:土地利用率、空间利用率、面积利用率、结构与设备构造 简单、施工方便(节地、节材、节能); 5、造型美观: 6、通用性强: 7、环境优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 、交通环境、绿化环境等。考虑邻里交往、居民游憩、儿童游戏、老人休闲 、安全防卫、绿化美化以及物业管理等。
4、住宅户内楼梯技术要求:
直跑楼梯、折式楼梯、弧形楼梯,一边临空时梯段宽度≥750,两边有
墙≥900,踏步宽度≥,220,踏步高度≤200;
5、防火与疏散对楼梯的要求
多层住宅:户门为乙级防火门时为开敞楼梯;
高层住宅:18层以下必须是封闭楼梯;18层以上必须是防烟楼梯
防烟楼梯前室≥4㎡(与电梯合用前室≥6㎡ )
≤180,常用楼梯间宽度2400-2700,进深5100-5700; 高层住宅:梯段宽度≥1100,平台宽度≥1200,踏步宽度≥250,踏步高度
≤180,常用楼梯间宽度2600-3000,18层以下为普通封闭楼梯进深5100-5700, 18层以上为防烟楼梯,做剪刀楼梯时进深6900-750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居住建筑的功能类型居住建筑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空间,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
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宿舍、专用公寓和居住综合体等多种建筑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
它是为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同时又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式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
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
它是为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同时又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式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
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它是现代城市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产业结构更替和城市功能结构更新的物质空间载体,反映了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居住方式发展的新动向。
经历了十年文革的经验停滞,拨乱反正,百业待兴。
城镇住宅建设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由于历史性的建设积欠,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从1979年开始,国家大量增加了住宅建设投资。
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投资200-300亿元,平均每年建造城镇住宅1.0-1.2亿m2 ,人均居住面积以百分之六速度增长。
尽管择居者对居住建筑空间环境需求的条件不尽相同,但对其是否适合居住所需考查的主要因素应然是基本相同的。
通常可以将择居者选择条件简要概括为地段好、环境好、房型好、交通便捷、服务齐全和价格适宜等基本目标,反映了居住者普遍认同的适合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称之为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的主要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诸多方面。
其中方便、舒适、安全三项要素可以是经典性的功能需求,对居住者而言往往总是被动接受的。
1.2.2 适居性的基本设计原则(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3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设计理念(4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5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就建筑设计目标而论,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就是以衡量住户拥有的居住空间数量和环境质量的技术性控制指标。
其中住户可居住空间的数量比标准,即是通常所指的居住面积标准;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标准则包括对空间环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两方面。
(1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国际上对国民居住目标按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标准为一人一床文明型标准为每户一套房舒适型标准为每人各有一室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目标,制定了我国小康型住宅居住目标的基本定位应属国际上的文明型标准,即达到每户拥有一套设施完备的住房的居住目标。
社会居住模式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组成住户的生活方式。
1家庭人口规模:家庭人口规模指住户家庭人口数量,对住宅套型的建筑面积指标和卧室空间需求构成直接影响。
(A户均人口数: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现代城市人口规模普遍下降,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
户均人口规模的下降,意味在同样的人口总规模下,家庭户数量的增加,所需住宅供应套数更多,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各地各时期的家庭户规模比例具有很大差异,它关系到住房供应中各种套型的分配比例。
当代我国家庭户型变化的总趋势是:传统大家庭解体,家庭小型化,家庭总数快速增长。
因此,适用4口人以下的小户型住宅是今后供应的主体以构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包括性关系、代际关系和姻亲关系,一般可将家庭人口结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A单身家庭B 夫妻家庭C 核心家庭D主干家庭E 联合家庭单身家庭。
这是已婚或未婚的孤身独居者,其中包括随着社会老龄化而逐年增长的老年独居的“孤老户”。
发达国家的单身家庭比例趋高,高龄“孤老户”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夫妻家庭。
夫妇俩无子女或子女成婚离家分居者其中也包括由老年夫妇构成的“老年空巢户”,这类家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正在迅速增加。
核心家庭。
施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或再加孤身老人构成的3—4口人的小家庭。
它已成为当今城市的主要户型,是当今住宅建设的重点考虑对象。
主干家庭。
是由一对少年夫妻的核心家庭与长辈(父母或岳父母组成的复合型家庭。
我国也称为“两代户”或“老少户”。
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双亲(父辈、夫妻(子辈和子女(孙辈三代人。
联合家庭。
是指兄弟姐妹各自成婚后两队以上少辈夫妻的核心家庭与长辈双亲或单亲共立一户组成的大家庭。
这类家庭在城市中已极少存在,未来可不予考虑。
另外,为解决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群体的安居问题常把“孤老户”、“空巢户”和有老年人同居的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统称为“老年家庭”。
研究“老年家庭”的套型空间设计问题,是解决好居家养老方式的重要举措(3居住行为模式分类1居住行为与功能空间依据居住行为特性对户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功能分室和生理分室是套型设计的主要任务。
住户的居住生活行为分为四类:A私人生活行为B 社会生活行为C 家务活动行为D 生理卫生行为1居住行为与功能空间(A私人生活行为。
主要指个人就寝、更衣整容、衣物存放、学习思考等行为,其相应的功能空间是夫妇主卧室,次卧室(单人、双人、客人、儿童和老人使用及附设的贮藏空间等私密性空间。
(B社会生活行为。
主要指住户各成员起居、团聚、会客、娱乐、就餐等人际交往活动。
相应的功能空间组成可有起居室、客厅、餐厅及工作室(或书房、学习室等。
(C家务生活行为。
包括炊事活动,清扫洗涤活动和缝纫熨烫等。
相应的功能空间主要是厨房、洗衣室。
(D生理生活行为。
主要指洗浴、便溺、漱洗等个人卫生活动。
其相应功能空间主要是卫生间及附属的贮物与过度空间。
住户主要成员在一定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居住行为,可称为居住行为模式。
为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方便,必须按其主要特征将住户行为模式归纳成几种典型的类型,并以此作为套型内空间分隔与组合的基本依据,其所形成的空间格局,也就是套型设计模式。
按家庭的居住行为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典型类型和相应的套型设计模式。
A工作学习型 B 社会交往型C 生活休闲型D 家庭从业型居住空间的质量标准是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户对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要求,包括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两方面。
(1环境质量的生理要求与标准二氧化碳:居室环境的空气质量应保持一定的洁净度,其中最重要不能高于人们健康生活必须的限度——二氧化碳含量不超过百分之0.1的卫生标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百分之2.5时会出现头痛、目眩、恶心、抑郁、视觉识别域下降。
室内装修的有害气体:此外必须重视室内装修造成的有害气体的污染,尤其是甲醛。
舒适的空气环境不仅应有一定的洁净度,还需要适宜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也就是还应有适宜的室内热环境条件。
人的热感觉是评价室内热环境质量的中药标准,人的热感觉与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房间辐射温度、衣服热阻、身体活动量六大要素相关。
小康住宅室内热环境标准只提出室内温度控制的范围:夏季小于28度,冬季采暖区为16度——21度,非采暖区为12——21度。
B 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措施A 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建筑隔热措施:建筑隔热以屋顶最为重要,其次是西墙和东墙。
(b房间自然通风组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引风入室,争取穿堂风是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要途径。
(c 外立面遮阳措施:主要是阻挡直射阳光从窗户进入室内,对冬冷夏热地区宜采用临时轻便遮阳设施。
B 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应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外墙热阻,可节约冬季建筑热耗,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b加强门窗的密封保温性能:门窗的热损失占房间总热损失的百分之65以上,是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的薄弱环节,改进门窗构造与材料,增强保温密封性能尤为重要。
居住空间的光环境由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包括日照、采光和照明。
我国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按居住空间使用性质决定最低采光系数,规定了直接采光的居住用房的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的比值,用以控制室内天然采光的基本照度要求。
照明质量的决定因素包括适宜的照度水平、照明均匀度、照度重点以及亮度空间分布、光照方向、光色等。
按住户实际需求分为上、中、下三个照度水平。
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形成对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2空间环境的心理标准(A安全感与健康性:保证居住者人身安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人们对居住空间环境的健康性要求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B私密性与开放性:居住建筑应属于人们私密性生活的空间领域,满足人们对私密性活动空间的需求是居住建筑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住房的空间组织和合理分室,采取有效的隔声仿噪和防视线干扰等措施,可以满足空间私密性要求。
人们居住生活还需要开放式的活动,如邻里交往、与外界联系。
(C自主性与灵活性:户内空间可采用框架结构、大开间、轻质隔墙,增进使用的自由度。
(D闲适感与情趣性(E 自然感与回归性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1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1 确保住区环境和建筑设施同步建设2全面兴建健康住宅、营造绿色家园3精心规划与设计,实现最佳居住功能要求4提高设备性能和造型设计,改进建筑配置方式,增进居住空间舒适度。
5提高居住空间的声、光、热和空气质量,采用环保建材,消除室内污染、维护身心健康。
6关怀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为特殊群体的生活行为提供最大便利。
2.居住环境心理要求设计①安全感与心理健康②㈡私密性与开放性③自主性与灵活性④意境与趣味⑤自然与回归性户型: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等的不同而划分的住宅类型。
套型: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居住空间:主体空间:包括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等功能空间,根据套型面积标准不同包含不同的内容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①卧室②起居室③工作学习室④餐室2.房间尺寸与家具布置①卧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②起居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③学习工作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④餐室平面尺寸与家具布置②阳台门洞口最小宽度不小于700mm门联窗、落地窗或落地玻璃门壁橱门③壁橱门卫生间基本设备与人体活动尺寸。
卫生间的布置形式与尺寸。
卫生间细部处理地面:防滑,排水。
内部: 镜箱,手纸盒,肥皂盒,挂衣钩,毛巾架等卫生间管道布置交通联系空间:门斗,前室,过道,过厅,产内楼梯一.套型空间的组合分析:必须考虑户内使用要求,功能分区,厨卫设置,朝向通风以及套型发展等多方因1.户内功能分析2.户内功能分区①公私分区(内外分区②动静分区③洁污分区3.合理分室①生理分区②功能分4.厨房和卫生间分布①相邻布置②分离布置二.套型朝向及通风组织与房屋所处位置相关与套内飞机组合方式有关〕1.每套只有一个朝向.2.每套有相对或相邻居两个朝向主要房间及厨房分别占据两个朝向的外墙,两个朝向都布置,主要房间,厨卫朝向不拘主要房间,厨卫可组织各自独立的通风系统3.利用平面的凹凸几内部设天井组织朝向及通风三.套型空间组织 1.餐厨型(DK型2.小方厅型(BD型用餐空间与睡眠分离,起居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3.起居型(LBD型①LBD型②L.B.D型③B.LD型4.起居餐厅合一型(LDK型多见于国外住宅5.三维空间组合型各功能空间不限在同一平面内布置①变高层住宅②复式住宅③越层住宅四.空间灵活分隔1.可灵活分隔的住宅体系①什么是SAR体系住宅?②大开间住宅KJ结构或大开间横墙承重结构2.灵活分隔方式①中帷幔②折叠式隔断,灵活隔板③壁柜式隔板五.套型模式发展趋势1.居室型2.方厅型3.起居型(小户型4.表现型(舒适型2.1 低层住宅设计的类型和特点一.类型(1—3层城市郊区,小城镇1.城市集合型低层住宅2.别墅优点1.居住行为方面:室外院子,顶部生活性露台,有利于住户交往2.居住心理方面:前院后庭3.整体环境协调上4.自重较轻缺点:1.不利于节约用地2.低顶面积多,增加了地基与屋顶的处理量,影响住宅建设经济性3.较大建筑覆盖密度和较小人口密度不利于提高为住宅服务的道路,管网,其它设施的使用效益2.2 低层住宅套型设计设计内容:1.按各住宅户型功能要求进行房间的组合2.组织平面交通,垂直交通3.充分利用空间,协调室内外空间环境等理解:功能条件:指轴向通风,采光等功能的空间形态:指房间的大小,形状等功能的关系:指不同空间之间相互关系,联系方式等一功能关系 1.解决功能分区设计2层以上时,以分层方式解决分区设计1层是,避免向客厅外开2.解决户内交通,水平交通或垂直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