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2-居住区规划--基本原理

2-居住区规划--基本原理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住区规划总论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主讲教师:王芳讲师城市规划与居住•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城市居住设施及其分布形态,以及居住环境的质量,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文明程度,也是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以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和不断完善,已使住宅产业成为活跃而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城市规划对居住环境的创造和住宅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居住用地占的比例最大,因此,住宅用地的安排是城市规划需要优先研究的问题之一。

•其中包括住宅建设用地的分布、住宅等级分类、建设地块的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等,还要考虑公共设施与公共绿地的配套,以保证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为了保证住宅建设顺利地进行,城市市政部门要做好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包括城市道路、排水、给水、供电、供燃气、供热、电信及有线电视等。

这些工作应贯穿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的每个阶段。

居住和住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雅典宪章》•居住区是城市布局结构中一项功能地域,在用地、人口、设施与环境等方面具有特定的配置等级与规模,在城市总体布局中,与其他功能地域存在互动关系,它以住宅为主要设施,并配置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设施。

•住区构成形式的发展演变:里坊——邻里单位——居住小区课程内容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2.住区的组成、功能3.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住区的概念•住区的类型•住区的规模住区的概念与类型基本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城市住区是指在城市、镇的范围内居住空间形态的统称。

•社区、邻里。

住区的类型•按城乡区域范围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按建设条件不同分:新建住区和旧住区•按住宅层数不同分: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置。最主要是幼托的布置,应该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 幼托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宜,独立设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四、道 路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技术经济 指标
1、概述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 街道。
②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 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 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 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 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特点: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 车和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 用。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213:13:5813:13Aug-212-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3:13:5813:13:5813:13Monday, August 02, 2021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 1000-3000人。居住组团一般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校外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服务站、 小商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绿地等。其他一些基层公共建筑则根据不同的特点 按服务半径在居住范围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居住区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5011.02
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 佩里(C.Perry) 1)控制规模
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 日照通风良好。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22011.02
居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三、以居住组团为基本 单位为基本单位组织居 住区
以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 扩大小区的形式。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 划
第一节 居住区基本知识
一、 居住区类型与规模 (1)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 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 30000~50000人, 户数 10000~15000户, 用地 50~100公顷。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人性化布局:城市住宅区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规划师应当设法创造一个居住区,便利居民的移动,并为居民提供接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和购物中心等。

2.混合用途:住宅区应当包含多种用途,如商业、文化和娱乐设施等。

这有助于提高住宅区的活力,并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便利公共交通:住宅区应当便利公共交通。

这包括提供公交车站、地铁站和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

这可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也有助于环保。

4.社区内部面积分配:住宅区规划应当合理分配不同功能的面积,如居住、公园和商业等。

这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5.注重生态保护: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保留绿地、湿地和自然景观等方式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6.空间尺度和密度:住宅区规划应当考虑空间尺度和密度。

规划师应当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住宅区的大小和规模。

这可以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利用,并避免过度拥挤。

7.绿化和景观设计: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和规划景观设施,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8.鼓励社交互动:住宅区规划应当设计成鼓励社交互动的环境。

提供公共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和健身中心等设施,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9.可持续发展: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

采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等措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0.历史保护和文化保持:住宅区规划应当尊重历史和文化,并保护其中的重要遗产和文化景观。

这有助于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特色。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城市住宅区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

类型

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 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 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于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 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
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
服务半径: 指居住区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 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千人指标: 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居住组团级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以300户~800户为宜,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幼托、 居委会、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青少年 活动室、自行车存放处、服务站、卫生 站、小商店等。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 规定的时日内获得所需日照量,而必须 保持的一定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 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 据。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邻里单位六条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 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 口规模;

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布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占地约64.75公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0.8km;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 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是指不属于住宅区其他用地为住宅区共同 享用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 集中绿地、各类户外场地(不包括标准的运 动场)、居住组团绿集中设置,在整个公共绿地中一般 用于种植绿色植物的用地(包括小径)的比 例不应小于73%-87%,活动场地(硬地为主) 的比例为10%-22%,景观与休息小建筑及 环境小品的用地不宜大于3%-5%

居住区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居住区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通过合理规划住宅区的位置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区相互配合,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功能分区合理: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合
理划分住宅区的功能区域,例如商业区、休闲区、教育区等,使居民在附近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3. 人车分流: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和交通组织,使住宅区
内的行人和车辆分流,避免交通拥堵和行人安全问题,提
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4. 绿地和公共空间:住宅区内应设有充足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居民的社交互动和身心健康。

5. 小区规模适宜:住宅区的规模应根据就近生活和服务设
施的原则,适当控制规模,使居民的居住环境舒适宜人。

6. 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住宅区规划应考虑环境保护
和生态可持续性,合理规划水源、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7. 社区共享设施:住宅区内应设有各种社区共享设施,如
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方便居民的教育、医疗、
娱乐等需求。

8.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住宅区规划应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前规划好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确保居民的基
本生活需求。

总之,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是以人为本,注重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化配套等,提供舒适、便捷、环保、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4)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5)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建设居住区文明与居住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

概括为两方面:居住区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一、居住的物质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内容。

卫生包括: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和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运转及处理等)。

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是保证小环境的规划指标。

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心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二、精神的享受性1、归属感和认同感;2、美学的要求;3、文化第二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一、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制定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下学不比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11 居住区规划导论

城市规划原理11 居住区规划导论

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根据规模大小、服务范围的不同,经营管理及居民使用的要求,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三级或两级:
三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二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居住区级-居住组团级。
服务半径要求
居住区级 ≤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 ≤400-500米 居住组团级 ≤150-200米
居住区分级控制
按规模分类是我国居住区的最普 通与一般的组织方式,居住区 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 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 10000— 3000— 300— 数 16000 5000 —1000 人 30000— 10000— 1000— 口 50000 15000 3000
1.规模: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 提供住房,用地面积由人口密度来 定。目的使小孩上学安全。
2.边界: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 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提供一系列小公园 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 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4. 机构位置:学校、教堂和社区 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 位界限吻合。 5. 当地商店:为邻里单位人口服 务,自给自足。 6.内部道路系统:利于邻里内部交 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 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邻里单位的发展应用:小区规划
邻里单位有宽阔的边界和内部街 道形式,有助于实现社区目标 (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与尊重感。
二战后,苏联和欧洲把邻里单位 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 论,规模不限于小学的服务能力, 用地边界发展为以城市干道及自 然地形为界,公共建筑的项目和 规模也相应扩大。
我国的小区规划模式是在邻里单 位概念和苏联小区规划理论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

居住区规划篇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在居住区规划中,有哪些常见住宅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城市规划原理住宅类型在居住区规划中,常见的住宅类型包括五大类:一一般有独用的院落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二一般用于多层或高层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三层数较低的多层住宅内天井式四多层和高层住宅点式(塔式)五一般用于高层住宅跃廊式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VOL.1独院式独院式住宅即拥有独立院落的住宅,多数为独院式别墅。

VOL.2并联式两套住宅并联,共用一道分户山墙的住宅。

层数为一至三层,上下均属一户。

每套住宅三面临空,基本具有独立式住宅种种优点,但较经济,也有上下层分别供两户使用的。

每户仍然三面临空,有独立的院子和出入口。

VOL.3联排式将独院式住宅的户型单元拼联增到三户或三户以上,各户间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

联排住宅分为联排城市住宅和联排别墅。

二#1VOL.4梯间式由公共楼梯间的平台直接进入各户的分户门,一般每梯服务2~4户的住宅型式称作梯间式住宅。

梯间式是最常见的高层住宅类型VOL.5内廊式指内有一条贯穿于整层的公共长廊的住宅。

在多层、高层住宅、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工厂的集体宿舍和旅馆、酒店、医院建筑中采用。

#3VOL.6外廊式指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在联排式低层住宅,多层、高层的板式住宅和“Y”型、“工”字型的点式住宅中普遍采用。

1VOL.7内天井式在住栋内部设置天井的住宅。

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栋内部的临空面,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采光通风,可以加大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做到节地和节能。

VOL.8点式住宅点式住宅在进深、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故称点式住宅。

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

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比较活泼,朝向广,视野宽。

VOL.9跃廊式住宅通过一层水平共用走道,联系两层或三层楼面各套住房的住宅。

跃层式及跃廊式住宅采用小楼梯作为层间联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 教育设施 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 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 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 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 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居民的日 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
• 绿地 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 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 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 虑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 大的效益。 绿地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区的公共户外 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 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行道过多地分隔或穿 越,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 公共服务设施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置规模、 服务对象、时间、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 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合布置。商业设 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 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 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 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 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 近便的位置。
结构分析
规划结构: 城市规划结构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 要素,反映各系统在构成配置与布局形 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 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 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 图形来表现。
开 放 空 间 系 统 结 构 图
用地布局结构图
历史街区保护 之空间布局结 构示意图一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居住区用地(R)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100 小 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组 团 70~80 6~12 7~15 3~6 100
建筑高度控制之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参考书目(reference):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周俭2.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德华4.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段汉明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GB 50180—93(2002年版)6.住宅设计规GB 50096—1999(2003年版)7.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建筑学报、建筑师等一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规划的程序与各阶段的主要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的容与原则51 城市居住区的概念52 概念辨析53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容74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85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新理论106 相关术语11第二章居住区的规模、用地组成与布局形式111 居住区的规模与等级112 居住区用地组成113 居住区的组织结构124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13第三章居住建筑群体规划151 空间15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的层次与组合163 居住建筑群体布局174 居住建筑群体布置的影响因素18第四章居住区交通组织与道路规划201 居住区道路构成202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203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原则214 居住区道路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215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与道路布局226 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237 无障碍设计24第五章居住区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规划241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242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243 居住区绿地的种类与分级244 居住区绿地的标准255 居住区绿地规划布置的要求256 居住区户外场地的类型与规划要求25第六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7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27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273 规划布置原则294 规划布置形式295 综合服务中心的位置30第七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311 城市中心区的概念312 城市中心区的演变与组成323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基本要素33第八章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341 各类工程管线的特点与布置342 各类工程管线的用地要求363 管线工程综合与要求36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361 居住(小)区用地平衡表36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36一绪论——城市规划的程序与各阶段的主要容1.1程序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第二节
2) 识别与归属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 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 两个重要因素。 —场所 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 密切的关系。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 意义,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特征 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 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 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点及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 路﹑建筑物与构筑物。
4) 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 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高条件。 6)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规模:人口 7000~15000人, 户数 2000~4000户, 用地 10~35公顷。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3)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 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 本单位。 规模:人口 1000~3000人, 户数 300~700户, 用地 4~6公顷。
指居住区内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安排有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绿 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2、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户数:10000~15000; 人口:30000~50000. 小 区—户数: 2000~ 4000; 人口: 7000~15000. 组 团—户数: 300~ 700; 人口: 1000~ 3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 1000~3000 1500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居住区
一、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 组成,每个居住小区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 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方式也会相应的变化。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1) 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 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地区还应适当减少。 2)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 在36~100ha左右。 3)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2011.02
第二节
1) 适居性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
三、 居住区规划的要求
2) 识别与归属的要求 3) 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 共享的要求 5) 经济要求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第二节
1) 适居性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
卫生、安全、便利和舒适是居住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①卫生要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二是生理健康卫生。 ②安全要求——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防火,为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时 居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除此之外还要考 虑防震灾、交通安全、防盗等。 ③便利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最基 本的要求。 ④舒适要求——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既有与物质因素相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 也有既与物质因素又与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广义的舒适可以 包含卫生、安全和方便在内的与物质因素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应包括居住密度、住房 标准、绿地指标、设施标准、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以及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等内容。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级、小区级或街坊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的及其 四周的用的,包括道路、场地和绿化用地。
3)道路用地
指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用地,包括道路、回车场和停车场用地。居住区级道 路是划分小区或街坊的道路,小区级道路是小区内部干道,居住组团道路是连接 住宅的道路。
4)公共绿地
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以5万人为宜,少则3万人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有其合理的规 模。这个合理的规模应符合功能、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人口一般 以3~5万人为宜,其用地规模应在50~100ha左右。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三、 居住区类型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第二节
3) 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满足 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目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破坏性开发转变为非破坏性开发。这一转变不止是 节约和再利用,更包含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和再构成,这样,自然、他人、自 身将会在新的和谐中共存。 居住区中的应用——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 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减 少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供热取暖 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 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建设条件: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所处位置:市内居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居住区 住宅层数:低层;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四、居住区规划结构

居住区 户数(户) 10000~16000
小区 3000~5000
组团 300~1000
第七章 居住区规划
内容提要
•居住区的组成与规划结构 •居住区道路设计 •居住区公共设施配置
第一节
居住区类型与规模 (1) 居住区
一、
居住区基本知识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 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 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 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 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 话,就是: 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 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 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 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居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三、以居住组团为 基本单位为基本单 位组织居住区
以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 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 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居住组团一般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 站、青少年校外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 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绿地等。其他一些基层公共建筑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 半径在居住范围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1 居住区规划应该考虑什么?
环境:自然- 社会- 城市- 形态:空间布局 路网结构 群体风格 建筑:住宅- 配套- 舒适:生理- 心理- 工程:建设 安装 防灾 经济:城市 开发
2011.02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墨子:
人的 需求层级
规模:人口 30000~50000人, 户数 10000~15000户, 用地 50~100公顷。
(2)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 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 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区 户数(户) 人口(人)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02
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 佩里(C.Perry) 1)控制规模 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 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日照通风良好。
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
二、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共建筑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 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 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 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通常其人口规模为7000-15000 人,用地规模为17-35h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