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
第一部分非选择题考点1:现代管理的特点(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制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系统、科学、民主、法制、人、效率)考点2:波特-竞争战略提出的企业的基本战略(1)成本领先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专一化战略考点3:追踪决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回溯分析。
第二,非零起点。
第三,双重优化。
考点4:决策与预测的关系一、决策与预测的联系:1.预测服务于决策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二、决策与预测的区别: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突出领导艺术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考点5:决策中枢系统的主要任务1.确认决策问题决策问题是公共决策的逻辑起点。
2.明确决策目标3.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4.选择决策方案考点6: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第一,“庭外判决”原则。
第二,自由畅想原则。
第三,追求数量原则。
第四,取长补短和改进原则。
考点7:员工招聘的优缺点:员工招聘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内部招聘,二是外部招聘。
1.内部招聘内部招聘是指组织的岗位空缺由企业内那些已经被确认为接近提升线的人员或平级调动的人员来补充。
(1)内部招聘的优势。
第一,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第二,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第四,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第五,手续简便,成本低廉。
(2)内部招聘的局限性第一,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第三,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2.外部招聘外部招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人员。
(1)外部招聘的优势。
第一,可以发挥“外来优势”。
第二,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三,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第四,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2)外部招聘的局限性。
第一,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管理的三个基本含义
管理的三个基本含义
管理的三个基本含义包括,组织和协调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以及实施计划和控制活动的过程。
首先,管理涉及组织和协调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被利用和调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其次,管理是一个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使组织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最后,管理还包括实施计划和控制活动的过程,通过监督和调整组织的运作,以确保它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应对变化和挑战。
这三个基本含义构成了管理的核心概念,涵盖了管理的多个方面,从资源管理到目标实现和控制,都是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人本主义3
中国管理思想的人本主义内核复旦大学的苏东水教授认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三条,它也是现代管理文化的转变中最有价值的观念。
一曰:“以人为本”。
东方管理文化高度重视人在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基础的“仁”,其根本含义即是“人”,“仁者人也”二曰:“以德为先”。
中国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而以“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达到世界大同为归宿。
“修己以安人”是带有根本性的管理方法。
三曰:“人为为人”。
“人为”是发挥人的积极性。
东方管理文化重视人的道德和行为的可塑性,从而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人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人”。
管理也体现为从“人为”到“为人”的过程:无论是建立大同世界,构造和谐社会的理想,还是现代企业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观念,都体现了“为人”的管理目的。
根据苏东水教授的总结,中国管理思想始终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是主体,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中国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人本主义的比较比较以儒家管理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的人本主义,表现为以下两点矛盾特征:1.中国管理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个人的地位。
中国管理思想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个人地位的缺乏形成了一个矛盾特征。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涉及到中国社会集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
海外著名学者余英时谈到,中国文化的特色,“家族”大概占了很重要的成分,也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以家庭为主的。
所以,儒家管理思想虽然处处讲人,但它真正重视的并不是人,而是人所归属的家族、团体,尤其是国家利益。
而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原子论,认为原子之间互不依赖,人与人之间也如原子般自由、独立。
所以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自由。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存在着遏制科学主义的思潮与西方的科学发展主义发生着尖锐的矛盾。
众所周知,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的,因而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
[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
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1. 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
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
2. 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
”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
3. 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
“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应如何寻找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呢?我认为有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以历史起点为切入点,寻找学科最初的起点或者萌芽。
相对抽象的逻辑起点而言,寻找历史起点较为容易,既然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相统一的,那么只要在“最初的东西”中选择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范畴即可。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直接论述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从档案学的起源、产生、发展、构成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根据现有的直接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①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认为文件的归宿是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②天津师范大学的冯湘君、刘新安教授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构成的"①这一属性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③云南大学的郑文和昆明高等师范的关素芳认为,管理是档案学的本原②,是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导因和基本条件。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
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
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
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
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猎头网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
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
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
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逻辑起点问题探讨
【 摘要 】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正确界定财
务管理理论研 究逻辑起 点对构 建层次搭 配合理 、 辑推 理严谨 的 逻 财务管理理论体 系起 着决定性作 用 , 同时也 是财 务管理 理论走 向 成熟的重要标 志。 本文拟在 深入剖 析科 学理论 逻辑起 点应具备 的 基本特征基础 上 , 对价值 管理作 为财务我们探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逻
辑起 点的前提和 基础 。按 照马克思主 义哲学 的要 求 。 逻辑起 点必 须具备 以下基本特 征 : ( ) 一 逻辑起点应 反映对 象最一般 的本质和 关 系 。 即逻辑 起点
具 有质的规定 性
一
和前提 , 逻辑是 历史在 辩证思 维 中的理论 再现 。恩格斯 对该原 则
也做过精辟的诠释:历史从哪里来,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 , “
而 思想 的进 一步 发展 不过 是历 史进 程在抽 象 的理论 上 前后一 贯 的形式上 的反映 。” 准确 把握该 原则 。 应从 两方面 来领会 。 一是 逻
方 面 。 是事 物 的内在 规定 性 . 质 它是人 们认 识 事物 的客观 辑 的 发展 与客 观 存在 的历 史发 展相统 一 。 单 、 最简 最单 纯的 事物 的原始状 态是我 们逻辑 思维 的起点 . 讨理论研 究 的逻辑起 点应 探
该追溯到理论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 二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并不
表 示逻 辑与历 史 是一 一对 应 的关 系 。 是 “ 逻辑 修正 过 ” 的历史 。 作
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关于 自然 、 和思维 发展 的一般规 律 的 社会 科 学 , 唯物主 义和辩 证法 相统 一 、 物主 义 自然观 和历史 观相 是 唯 结 合的严谨 的哲学体 系. 具有普遍 的适用性 和指导 意义 。我 们理 应 根据马克 思主 义哲学 有 关思维 发展 一般规 律 以及 逻辑起 点基 本特 征 的论 述作 为探讨 财务 管理理 论 研究 逻辑 起点 这一理 论思 维 出发 点的分析工 具及唯一 准绳 . 刻领会 和准确把 握 马克 思主 深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
[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
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1. 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
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
2. 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
”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
3. 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
“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应如何寻找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呢?我认为有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以历史起点为切入点,寻找学科最初的起点或者萌芽。
相对抽象的逻辑起点而言,寻找历史起点较为容易,既然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相统一的,那么只要在“最初的东西”中选择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范畴即可。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直接论述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从档案学的起源、产生、发展、构成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根据现有的直接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①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认为文件的归宿是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②天津师范大学的冯湘君、刘新安教授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构成的"①这一属性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③云南大学的郑文和昆明高等师范的关素芳认为,管理是档案学的本原②,是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导因和基本条件。
“企业”“人”“事”三要素
四、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三组基本的关系,由此演绎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有层次性的侧面。
1. 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侧面——人与企业的关系。
人与组织如何和谐相处?人与组织怎样做到相互吸引和共同成长?对人与企业关系的管理,即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是战略层面的管理,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战略”。作为战略的核心,董事会(人力资源委员会)对此非常关注。
3. 事—人—企业,事—企业—人事为本。
按本文的假设,事是相对被动的,因而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是不成立的。不过,作为上述几种模式某个维度上的补充,还是值得分析几句。事客观存在,人发现或偶遇此事,成就了企业;创业者创办企业,与此相似。事客观存在,企业参与或掌控此事,派人或找人来做;业务扩张、收购兼并等企业行为大概类似。如果将事释为人或企业所追求的“事业”,就另有一番味道,只是这超出了我们的假设和论题范围。
2. 人—企业—事人为本,企业为主,事为载体。
这是一种后工业时代风行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从“以人为本”到“人为本”,虽一字之别,却差之千里。伴随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人的哲学意义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持续拉升着人相对于企业的位势。作为一切市场需求的源泉,人成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切资源的使用者,人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
对民营企业而言,最主要的任务是企业的生存,如何“活下去”;同时,企业普遍缺乏对事的基础管理;而且,企业还要承担内部人的职业化的重任。因此,强调企业本位更富现实意义。从操作的角度看,企业本位而不是人的本位,还有利于淡化企业家个人的作用,而把企业还原为利益相关者的组织。
总的来说,“企业-事-人”的管理逻辑和模式,更适合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符合大多数企业的现实。只有树起企业的基本观念,明确企业的事由、事权和事责,才能为管理的提升和创新夯实基础。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摘要:财务管理的起点,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主要有四种观点:财务本质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目标起点论。
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笔者认为,从20世纪财务管理的历程来看,应该将财务管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合理起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环境一、财务管理理论的涵义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 ctianary)第三版对“理论”一词解释为: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
我国的《辞海》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我国《汉语词典》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概括出来的界和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相辅相成的。
它们互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
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解释,即认识世界;(2)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根据上述理论的含义,结合财务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财务管理理论定义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的科学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
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首尾一贯的理论,则是评估实务正确与否的指南。
财务管理实务已有较长,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出现则较晚。
根据现有资料,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是20世纪40年代前院士费。
吉亚琴科教授倡导和创建的.在西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理论.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始终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讨论。
以来,我国的财务管理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以求今后的财务管理实务得到更好的。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财务天地一、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几种认识(一)财务本质起点论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的本质应该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财务管理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既合乎历史,也合乎逻辑。
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二)财务假设起点论假设起点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为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
财务管理假设是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及其理论研究的前提,自然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要素。
但是以财务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首先,财务管理假设是依据财务管理环境做出的,因此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财务运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财务管理假设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最后,财务管理假设只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
(三)本金起点论该观点是郭复初教授提出,他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
但是,以本金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实质上还是探讨财务的本质问题,同本质起点论类似,仍然没有完全跳出理论范畴,没有最优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接口问题,不能有效地指导财务治理实践,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的完善。
(四)目标起点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脱离实践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但是,“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玩转KPI、BSC、OKR,你就是绩效管理高手(推荐)
首先,让我们从绩效管理开始谈起!绩效,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管理的本质要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工作也就是绩效管理工作。
我们衡量管理的成果,最终也是看绩效实现的程度。
而不是管理者风格、魅力和影响力,也不是管理者高大上的背景和运用的时髦管理方法与工具。
PDCA循环,是所有工作都必然遵循的基本原则,绩效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根据PDCA,绩效管理运行如下: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KPI、BSC、OKR的区别主要应该从目标设定方面去分析。
至于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要持续沟通和反馈,这是所有绩效管理都要求的。
同时,Google使用OKR,也并意味它放弃了考核,它照样在评价人的时候也遵循正态分布原则(只不过没有明确的规定要强制分布)。
至于结果的运用,都会涉及到激励系统。
因此,我们说,KPI、BSC、OKR并不是三种不同的考核方法,而是三种不同的目标设定方法。
它们都是目标管理工具KPI、BSC、OKR,这三种方法都是在进行目标管理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工具。
目标管理(MBO)是一种管理哲学,KPI、BSC、OKR是在这种哲学指导下的一种工具或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MBO。
KPI、BSC、OKR,都必须遵循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一种科学管理思维。
它是为了解决我们评价经常发生的状况——模糊评价。
这种评价有诸多弊病:没有标准,究竟什么是好或者不好,究竟达没达到目标;没有标准,就缺乏绩效讨论和沟通的框架;没有标准,就会导致“不公平”的环境,就会形成“唯上”的氛围,而不关注“目标与客户”。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并不是工具本身问题,而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坚持SMART原则。
我再结合我们实践,再次向大家阐述以下这个原则:●∙∙S (Specific)具体:指的目标需要定义具体清晰,大家理解一致。
比如,在HR领域有一个指标“员工流失率”,那么是月度流失率还是年度?包括被动离职?在定义目标时,我们需要通过计算公式或者解释说明来使目标更加具体清晰,目标最好具体到5W1H。
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不断变化的。
在过去,人们可能认为行政管理理论是对组织和管理的理解和研究的总称,但是现在,人们对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组织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种理论模型。
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首先在于对组织和管理的认识。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限责任实体,而管理则是对组织中的人、事、物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过程的调节和协调。
行政管理理论就是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和总结,旨在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其次,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分析。
组织和管理的效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了组织和管理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政策。
因此,行政管理理论需要不断分析组织和管理所处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此外,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管理过程的把握。
管理过程是指对组织和管理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的循环过程。
行政管理理论需要对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组织和管理的实践活动。
最后,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管理效果的评估。
行政管理理论需要对管理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以便对管理策略和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充分了解管理效果,才能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在总体上,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组织和管理的认识、对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分析、对管理过程的把握以及对管理效果的评估。
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行政管理理论,并且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因此,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与驱动因素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与驱动因素分析作者:赵茜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3期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管理中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同样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其次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与驱动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对今后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数据分析技术的扩展和应用,企业管理的手段也逐渐丰富。
在企业中有效的应用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与驱动因素,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内容,实现对企业资金的动态化、实时化管理,更好的提升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发展价值。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内涵(一)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控制的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企业战略方针指导下,将企业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各个内容作为对象所开展的管理工作,根据各个工作内容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章流程,其中包括对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预算差异调整、预算分析、预算考核、预算奖惩等各项不同内容。
其中全面预算主要指的是全面预算的体系,在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在企业决策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经营的目标和经营计划,对企业未来的销售、运营、生产、成本、收支等各方面活动进行规划和反应,以此来方便企业在特定计划内完成全部的生产经营,并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和协调,最终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预算财务报表和附表的展示,将资源配置的情况和企业总体计划的数字进行说明。
由此可见,全面预算是一套较为完整的经营计划货币说明,在计划期限内企业的经营计划结果的数字化现实,而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将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内容进行反馈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要想有效地完成企业各项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就必须要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为了能够完成企业生产任务,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生产部门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生产部门中配备完善的生产设备、生产材料以及生产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完成企业所制定的销售目标,就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和市场扩展部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企业市场宣传的能力,配备相关的宣传场所和基本设备;为了能够确保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在项目论证和项目开发投资中也需要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早期行政管理理论逻辑起点
早期行政管理理论逻辑起点引言行政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领域,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从古代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开始的。
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因素出发,探讨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并尝试对其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归纳。
古代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古代政治体系是早期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古代社会,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政治体系决定了权力的分配和行使,这直接影响了行政管理的制度和规范。
在古代,政治体系通常是君主制或者贵族制,政治权力往往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权威人士所集中控制的。
在此背景下,行政管理理论最早的逻辑起点是围绕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行使展开的。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主张君主制,强调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和责任义务,同时提倡贤臣治国,为君主提供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对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的论述,强调了公民参与政治、政治家的品质和才能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印度,梵文经典中对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的论述也非常丰富,这些论述对于印度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是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因为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的制度和规范。
在古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服从于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因为政治体系所确定的权力分配和行使方式决定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
因此,古代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成为了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
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除了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管理外,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形成还受到了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构成了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复杂逻辑起点,从而为早期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基础。
首先,历史是早期行政管理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波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增加了居民购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金融体系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很容易受到金融政策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体系,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此外, 还需要加强房地产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二)加强政策协调
(二)税收手段
税收手段也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过调整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来调节房地产市场。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房产 税税率或者增加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来控制房价。
(三)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过制定相 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例如,政府可以制定 《房地产管理法》、《房屋租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 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
起点。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和稳定 运行。
其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依靠。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 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发展。
其次,人物性格的设置也是中国叙事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中国叙事作品中, 人物性格通常具有多面性和动态性,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如《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起初顽劣不堪,但经过一番历练后,最终成为一位具有仁义智勇 的英雄。
标杆管理6步法
标杆管理6步法
标杆管理第一步: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是标杆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
标杆管理第二步:建立标杆管理体系,标杆管理指标体系反映了企业的关键控制环节,用于衡量企业与对标对象的差距,明确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进行标杆管理前,调查了4000名顾客以寻找影响顾客消费选择的关键点:结果20%的人认为价格最重要,80%的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快捷的服务、能提供帮助的员工和对他们的消费忠诚的认可。
美孚把这三样东西简称为速度、微笑和安抚,作为对标指标,分别寻找相应的对标对象。
标杆管理第三步:选择标杆管理的对标对象。
对标对象是企业定点学习和超越的标杆,对标对象的选择既要切合企业实际,又要考虑对标对象资料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获取成本。
标杆管理第四步:企业应对选定的标杆对象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以掌握标杆对象的最佳实践。
标杆管理第五步:学习与改进,企业通过对标分析,明晰与标杆对象间的差距后,组织相关人员拟定改进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实施绩效改进。
美的电器公司以戴尔的供应商管理库存为标杆进行标杆分析后发现,15%距离在三天以上车程的远程供应商是影响库存管理的关键。
于是美的在顺德总部建立仓库,再把这些仓库租赁给供应商,
库存成本仍由供应商承担,这样美的公司的资金占用率降低了,库存成本也下降了。
标杆管理第六步:评价与提高,标杆管理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必须及时评价,持续改进。
最早开展标杆管理工作的施乐公司,在1976年同日本同行对标,改变产品预算标准、降低产品成本后,又通过标杆管理在1982年向比恩公司学习库存管理,在1989年向西恩尔公司物流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2014年04月22日16:4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0期第53~58页作者:丁雪峰/杨河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22【作者简介】丁雪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杨河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
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
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
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
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
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
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
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
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
有些人认为是“人”,有些人认为是“组织”,有人认为是“企业家才能”,有人认为是“效能”,有人认为是“资源”。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首要问题是:大量的管理活动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即管理逻辑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效率”究竟来自哪里?有人提出“效率来自于主人翁精神”或是“绩效来自于员工凝聚力”等等看法。
有的专家认为“凝聚力”并不创造组织效率而是创造组织和谐。
事实上,和谐往往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因此,当我们试图通过塑造组织凝聚力而实现效率时,常常就会空手而归,原因就是中国人使用“想当然”的主观臆想式的逻辑,所造成的“驴唇不对马嘴”式的管理逻辑的断裂与错位。
那么,管理为什么需要逻辑?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二、管理需要逻辑现代管理科学不仅是一系列实用的管理工具与成熟的管理技术,也不仅是一种简单提高效率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解决各种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有效提高组织效率、个人效率、劳动效率的深刻世界观。
管理学自从诞生以来,呈现出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流派学者的观点很难统一到一个公认的管理学框架知识体系下。
这说明不同学派管理学知识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仍然模糊,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范畴和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
管理逻辑的价值在于,任何一项管理方法和行动的实施,其背后必定隐含着一个正确的因果逻辑关系在支撑,否则就会造成管理逻辑的断裂,并由此导致所期待的管理成果无法出现。
理解管理的逻辑起点的前提是清晰定义逻辑的概念。
“逻辑(logic)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汉语中虽然有“逻”也有“辑”这两个字,但原本却没有“逻辑”这个词。
汉语“逻辑”一词源自英文的Logic,而Logic又源自古希腊语logos。
2300年前,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és前384-前322年)以《工具论》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00-1902年严复在翻译英国逻辑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著作时,首次将Logic音译为“逻辑”。
逻辑一般指演绎,归纳和演绎(逻辑)在思考中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纳主要用于搜索发现,逻辑用于证成;归纳研究在不充分条件下的可能过程,逻辑研究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
逻辑的公式是:分析…综合…,而不是归纳…演绎。
这里的分析和综合都是逻辑学意义上(如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三段论就叫做分析),而不是方法意义上的。
逻辑是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
逻辑证明的两种方法:(1)直接证明,就是从论据的真实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的一种证明方法;(2)间接证明,又称反证法,它是通过证明反论题的虚假,从而判明我们所要证明的论题真实的一种证明方法。
三、符合逻辑的管理才是科学从逻辑的角度谈管理,就要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从管理论据的真实直接推出论题结论的真实,而这个管理结论是在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
很多我们熟知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都不具备这种必然证明的特点,不过是特殊环境下的管理技巧和权术而已。
汤姆·彼特斯在《追求卓越——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一书中,对数十家表现卓越的企业做了深度的跟踪和研究,推翻了我们过去奉为圭臬的很多管理理论,其结论让人大为惊讶。
比如汤姆·彼特斯的研究结论认为,企业的成功与是否采用某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并无直接的联系。
这里他分析了很多咨询公司所奉行的战略管理流程,汤姆·彼特斯发现:“成功者”企业制定战略的流程不是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无论组织内各阶层是否全员参与,或长期规划和预算编列是否纳入流程中,对于“成功者”企业如何制定成功的战略都没有重大的影响。
在组织机构的选择上,无论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功能、地理区域或产品线来划分,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同样地,是否让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是否允许新事业单位采用不同于既有的标准结构和流程,也都和企业的成功关联不大。
管理没有定式,不同的企业选择相同的管理模式,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
但管理一定是有逻辑的,符合逻辑的管理才是科学。
比如目标管理的逻辑起点就是权责的对等,离开了这个基本的逻辑,目标管理肯定会失败。
很多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制订了一系列的目标责任指标,包括销售回款、利润等来考核员工,却没有赋予员工相应的完成任务动用企业资源的权力,导致员工对目标管理的不支持,让目标管理流于形式。
授权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常见的悖论与困境。
管理学上强调充分授权,以提高效率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加强下属的责任感。
其实充分授权的逻辑起点是必须有良好的配套体系如计划预算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另外被授权的对象必须是有能力承担和胜任该项工作的。
离开这些条件,授权是很容易引起混乱的。
员工责任心问题也是常见的管理逻辑问题。
一些企业提倡员工忠诚和高度敬业,认为企业支付员工工资,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办公环境,员工应该对企业怀有高度的感恩之情,爱企如家。
既然是家,员工就应该为“家”不计报酬的全心全意付出。
这种观念只能是企业领导的一厢情愿。
家是充满亲情和爱的地方,是一个不存在利益相争的地方。
而企业工作的地方,是充满利益斗争的,与家完全不同。
让员工把企业“当”家,然后向对家一样去拥有责任,去不计报酬的全心全意奉献。
这种“爱企如家”管理逻辑的错误是其前提和假设是错误的,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
出于职业信誉,员工们是有责任心的,当然没有对家那么强烈。
而企业对待员工也并不像对待家人那样宽容,因为企业是个用纪律和制度约束的组织,而不是靠感情来维系的组织。
四、中西方管理逻辑的区别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系统提出了逻辑三大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这三大定律是形式逻辑的基础。
形式逻辑通过概念、问题边界的清晰界定,以三段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为核心,是主观认识客观世界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人类的认识不能违反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必须彼此一致(同一律),不能互相矛盾(矛盾律),不能模棱两可(排中律)。
列宁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运用形式逻辑能认识到的一般是事物比较外在的一般特性,而辩证逻辑能深刻发现事物内有的矛盾。
辩证逻辑认识过程也要遵守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定律。
西方企业从管理的现象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一层一层寻找问题的根源,从偶然现象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必然,根据必然现象来规范管理流程,完善管理系统,从系统上防止问题的再次出现。
西方人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剖问题时,一般使用解析分析法。
“解析分析法把分析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然后按构成这个系统的所有相关因素作为子系统进行分解,找到影响子系统问题的根源原因,再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管理系统的缺陷进行改进。
”解析分析法的代表方法是“5W1H”法。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的一套传播模式。
所谓5W1H,是指为何这样做(Why)、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
当我们面对任何管理场景的时候,都可以运用类似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的“5W1H”法,对管理流程细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细节,提升整体效率。
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推理,从普遍规律抽象推导个案。
而中国人善于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擅长直觉、体验、类比、象征,不擅长理性分析、逻辑推理。
比如东西方的图书分类法就是这种思维差异的典型。
古代西方的图书馆按书籍的性质分类:社会学、自然科学、哲学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