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早知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诸天音乐、宇宙和谐。认为天上的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人体就想天体,都有数与和谐的因素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就同声相应、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音乐的刚柔也能使得人的性情变刚变柔。2苏格拉底的美学理论美在效用:美是有用的,有用就美,有害就丑。美也是相对的,依存于效用。不能说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
3、柏拉图:美在理式文艺才能的来源:迷狂说(灵感说)。
4、康德:美的分析
5、席勒(1759“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造雪精神。”--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刘禹锡:“虚而万景入”;宋苏轼:“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
境。”庄子美学(一)、“心斋”、“坐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二、美与丑的关系《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
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孔子美学孔子名丘,字仲尼。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心养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1、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夫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提出“兴”、“观”、“群”、“怨”一组美学范畴,以“兴”为首,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述及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阐明了艺术通过陶冶、感染人的心理情感,使个体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
2、在美与善的关系上,把“尽美尽善”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
3、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认为“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审美趣味、美感的差异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说。
5、在“中庸”的原则的基础上,崇尚“中和”之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美学批评的原则。孟子的美学思
想①强调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认为美以真、善为基础,并表现于外在可感的形
式。又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命题,认为“大”起始于“美”,但又比“美”更为辉煌壮观。②提出为实现个体人格美而进行自我修养的“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靠“养”才能获得。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是指仁义之道。“义”指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配义与道”,就是一方面要明白仁义之道,对之确信,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去做人应该做的事。③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包含着对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孟子美学作为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颇有影响。荀子美学思想荀子①从人的性本恶的“性恶论”出发,肯定对于声、色等感官愉悦的追求,是出于对人的自然本性,具有普遍性。又强调人的欲望的满足又必须合乎礼义,受到社会的制约。主张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行动,对人们追求声色之美的享受起调节作用。②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把自然之“性”视为美之基础,把后天的“礼乐之教”等人为之“伪”作为构成人格美的前提。③发展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观点,提出“君子比德”说,主张以自然对象之美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德性。④肯定音乐艺术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