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

《南开治理评论》今年第二期的主题文章是潘承烈教授的“以科学态度对待治理科学”,读后颇有收成。潘教授撰写本文的核心立意,是呼吁加强对治理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治理水平并进展根植于我国实践的治理科学。而之因此有此立意,是因为潘教授深感当前我国治理的落后,提出“以科学态度对待治理科学”。

在中国,以往是将治理更多地当成“一种职能”,因而关于从事治理的人,并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专业训练,以致治理不善效率低下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潘教授说:“我们的治理之因此落后,水平总也提不高、上不去其全然缘故之一就在于对治理在认识上存在的片面性,即只承认其职能作用,而不认识、不承认治理是一门科学。”

对潘教授的立意以及几层推论,笔者大致赞同,若能依此理由层层解决问题,定能引出比现实状况为好的结果来。然而说到治理是一门科学,看起来不专门科学。在那个概念上多发几句议论绝不是打概念仗,而是设想到,要真是以科学来对待治理,则会引起各种非预想的后果来。

既然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治理科学,那么对待治理科学的研究则更应当先树立科学的态度,从那个角度看,笔者所论就不显余外了。

依学界多数人的意见(笔者也表赞同),“治理确实是通过他人来做所要做的情

况。”(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总策划,美国约瑟夫·M·普蒂等著《治理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假如严格按数学的交换律来置换一下,其最终表达就多少显示出其非科学性了。科学是展现客观世界规律的一门学问,与“支配他人”如何也不应当搭上界。

科学的结论不因地点时刻场合的不同而有所更换,但治理就没有那个特性。在美国实施泰罗制(the Taylor System)就能够成功,放到撒哈拉以南就绝无成功可能。缘故是治理的对象是人,把人当成科学研究的对象时只能研究所有人的共性那部分,如心理、生理、体能等等,而当一个人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成为研究对象时,则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了,出于对人(human)和民族的尊重,研究者只能是个观看者、描述者,对对象的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规律进行考察、分析和推断,而不能像对待元素和物体那样任意加个什么外界条件看其发生如何样的反应或形变。说到这就比较明显了,我们假如把治理与科学混为一谈,也确实是把治理对象(明显是若干个人)当成了无生命体。明显,那个地点差不多由一个可能是描述上的失误推导出某种非人道的判定来了。“要把人当成目的来对待”(康德语),不要把人当成试验品。

为此,笔者想谈谈“治理”到底有如何样的属性,并进一步试着论述一下它的学科定位,以就教于潘教授与学界同仁。想必这种方法与潘教授所提倡的“加强对治理的研究”的主张是并行不悖的。

一、治理中的治理原理属于科学范畴,我们应当以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之

第一,应当把治理分解为“治理原理”和治理过程。

治理原理用英文应当表述为Principle of Management,而治理过程应当表述为Managing。“治理原理”与Principle of Management含意比较贴切,然而“治理过程”与Managing的意义有些偏差,在中文中没有动名词之说,只能加上个“过程”,如此“治理过程”又像是一个偏正词组,像是“治理”在给“过程”做定语,假如把过程与治理换个位置,也有不妥,表述为治理(过程)或就用治理两个汉字也不十分恰当,好在用Managing给它当注解也就表达了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治理原理应当被视为科学。

科学做为一种专门种类的文明的属性,应当被判定为“用理智和有用的知识操纵自然的技术手段”(阿尔弗莱德·韦伯(1868~1958)《文化历史与文化社会学》),因此人们能够用其他各种手段将它“克隆”和复制,例如用技术工艺把科学技术的成果成批地生产,用模式化的方式用强制教育的方法予以普及和推广。将治理做为如此一种科学门类进行复制、普及和推广就不专门合适。然而“治理”中的原理部分(即治理原理)就能够如此做。因为治理原理揭示的是治理行为发生和存在的依据,如何样才会发生治理行为,如何样才使治理行为变得最有效率,这其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研究的对象是治理行为,而不是治理者或者他面对的被治理者,也不涉及改变治理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偏偏那个治理原理在目前治理科学研究中是最欠缺的。而这一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事实上早已进入另一类学者的视野,这“另一类”学者确实是操纵论(或系统论)研究者。他们对它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他们始终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它与治理科学这一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笔者猜想,其缘故是当今社会极其复杂的知识体系,

使人们不得不陷于专业分工的丛林之中,人们不愿或无法进入跨过更多学科分工的领域。

治理原理的许多现成的成果都已分布在操纵论理论体系中,专门是治理操纵论和操纵论的哲学基础之中。治理的科学依据也决非像现在治理理论(被称为治理学)所排列的是什么打算、决策、组织、领导、鼓舞、沟通……等等内容,而应当由以下要紧三个部分来组成:①系统分析(系统分类、系统组织原则、系统变量和系统动力)或称系统的正当性、系统的客观性;②系统的反馈模型;③系统的决策方式。

一切自然的系统和人工的系统,都能被我们从中找出以上三种存在机理,也能从对它们的抽象化分析过程中研究出那个系统的成因、运作和消亡的依据。

面对任何一种组织形式不管是股份公司,依旧中国兴起于一时的乡镇企业,以及任意一种产业或组织,我们都能从中提炼出以上三种上升为哲学理念的存在机理,也都能从分析过程中研究出它们的缺陷,并能结合调查它们的外部环境研究出它们今后的命运。

这些是客观的属于规律性的东西,在它们被研究过程中抽掉了其现实的文化属性,研究者也处身那个被研究的系统之外。

然而这些领域内大量应用着复杂的抽象哲学思维逻辑和数学模型,许多难题还有赖于现代电脑技术的辅助。把这些原理性的东西用通俗语言演示清晰就不是我们这些从社会科学领域中出来的原先只打算学习治理(方法)的受训练者所能胜任

的了,因为我们的知识严峻不足。这部分内容只有托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门家去完成,由他们把操纵论体系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或者再补充进如何样的内容,只能以他们的意见为主了。或许他们也要改变一些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一点我们倒能够发表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治理假如成为一种科学,只有面对包括治理者在内的那个行为系统对它的客观性反复质疑,并见那个行为系统是客观的,或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当成客观的系统来对待时,才能研究出治理行为的一定之规,才是一门科学。假如那个系统的客观性经不住质疑,或者它存在的条件极苛刻,外部条件一变,它赶忙就消亡了,那么你把它当成一种科学来对待是不经济的。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理论的创立和研究过程是受苏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绝对国有化的打算经济体系启发和要求而产生的。当投入产出表将矩阵模型适用其中时,全世界都惊呆了,那些极力攻击打算经济的“反动”的理论家们在这一事实面前处境十分狼狈,他们只好向后撤退,从原先由哈耶克自由主义者们的理性分析与批判的前沿后撤到人道与非人道的道德判定,妄图从伦理角度否定社会主义打算经济理论。也确实是说,打算经济理论能够成为科学的理论,它的对象是客观的,依照人们公认的原理,凡是能够用数学模型来表达的东西确实是客观的。然而这时不管争辩的任何一方内心都没有了底数。因此才有了联合国将两种核算方式(MPS——物质生产体系和SNA——国民账户体系)都予以承认的局面。也确实是说,大社会打算经济理论不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它是客观的,能够建模的,能够进入数学王国。然而它所要求于人们的条件极苛刻,在当时(也包括现时)条件下,人们不可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建立和操纵(治理)它。这门大学问我们现在还研究不起,只有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把这一伟大试验重新提到日程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