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参照物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所假定的不动物体。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通常选择方便研究的物体。
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会导致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1:在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在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情况下,观察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看到乙汽车向后退去,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可能有三种:①未动;②向东运动,但速度不如甲汽车快;③向西运动。
解释___《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___看一千河”可以分为两句来解释。
第一句表示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表示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2.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三种: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的方法;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的方法;⑶比较百米赛跑运动员和万米运动员的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快慢不变,沿着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m/s。
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
直接测量工具为速度计。
练:在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秒、13.7秒、13.9秒。
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
1)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使用更精密的仪器。
高一物理运动与力的关系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与力的关系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种相互作用,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加速度定律,它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矢量和求得。
力的分解指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几个力的合成。
五、弹力弹力是物体表面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表面垂直。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相互之间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七、重力重力是物体在地球或其他天体附近受到的吸引力,是由物体质量产生的。
八、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平衡条件可以分为平衡在静力学平衡和平衡在动力学平衡两种情况。
九、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摩擦力称为静止摩擦力,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法向压力成正比,而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润滑情况和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用于计算两个力合成后的大小和方向,将两个力按照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进行平行移动,连接起始点和结束点即可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十一、张力张力是由绳子、弹簧、弦等伸长物体的内部相对分子间拉力产生的力。
十二、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判定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处于静止状态时,所需的摩擦力最大值称为静摩擦力。
当外力逐渐增大,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减小,称为动摩擦力。
总结: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是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牛顿的三大定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密切关系。
除了基本的力的概念,我们还学习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弹力、摩擦力、重力、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等相关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说明没有例外。
“保持”表示跟前面相同。
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①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②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两种状态不同时存在.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二、惯性:1、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关于惯性:(1)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等均无关.(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其质量有关,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4)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
3、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第二节二力平衡一、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3、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里叫一对平衡力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与力
1、运动与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体发生空间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运动离不开力。
2、运动可以分为持久的运动和瞬时的运动,而动和静态的力都可以使物体发生持久的运动。
而只有瞬态的力,也就是间断的力,才能使物体发生瞬时的运动。
3、物体受到力作用时,力可分为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当物体受多部力作用时,如果各部力抵消,那么物体受到的就是平衡力,此时物体的运动将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能抵消,物体也就受到了不平衡力,此时物体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运动。
4、正常情况下,物体运动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方向正相关,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一相对,如果力的方向变了,物体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1、力不仅仅影响物体的运动,而且它还有着强大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量,并作用在物体质量上。
2、力引起物体质量发生变化,运动量也会随之改变。
质量是指物体定义质量及其内部结构和动量的参数,而运动量则是物体受力后发生的变化。
3、力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物体受一定力作用后,其动量的变化和力的大小及方向有关,如果力越大,物体的运动量也会越大,物体受多部力时,只要物体的质量恒定,物体的动量也将恒定。
4、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会影响物体的合力,合力是物体受到的每一部力的总和,所以只要物体受到的力是稳定的或叙述性的,物体一定能受到合力,这样物体就有可能受到恒定的加速度,并发生恒定的动量变化。
(最全面)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推理,称作理想化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都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揭示了“力”的本意,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不需要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力。
3、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
4、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绝不能说成“在惯性作用下”或“受到惯性”、“克服惯性”等。
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平衡条件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力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 运动和力 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运动和力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目的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的作用”“受到惯性”“惯性大于某个力”等,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
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
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
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保持车距。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紧固锤头,小球离开手后继续飞行。
⑹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8.2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4、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①如何判断小车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小车处于平衡状态有两种情况: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1.1 力(Force):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2 质量(Mass):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1.3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4 运动(Motion):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5 速度(Velocity):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6 加速度(Acceleration):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力的作用2.1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2 摩擦力(Friction):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2.3 弹力(Elastic Force):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2.4 流体阻力(Fluid Resistance):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Resultant Force):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3.2 分力(Component Force):合力的分解,按照一定规则分解为若干个力。
4. 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Inertia Law):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Action-Reaction Law):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与能量5.1 动量(Momentum):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5.2 动能(Kinetic Energy):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3 势能(Potential Energy):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5.4 机械能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6. 圆周运动6.1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运动和力基础知识点导航一、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三、重力(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5、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当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发生位置变化时,我们就说该物体在运动。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点;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3. 运动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等类型。
4. 运动的规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力决定的。
二、力的性质和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2. 力的性质力的性质包括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合成和分解;作用点是力的作用位置;作用方式包括挤压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内力和外力、重力和电磁力、正交力和切向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所谓的惯性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发生改变。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同。
即F=ma,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凡作用必有反作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对其也将施加等大反向的力。
四、重力和摩擦力1.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被称为重量。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①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③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同一个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到水平面初速度相等。
2.惯性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说明:(1)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 同一直线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可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说明:如何判断两个力是不是平衡力:①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只有同时满足 等大、反向、共线、同体这四个 条件时才属于平衡力,否则不是平衡力。
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如果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的几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它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过程,也是物体发生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过程。
运动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现象,它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
2. 运动的描述根据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规律,可以对运动进行描述。
常见的描述方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运动的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方式,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其中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做曲线轨迹的运动。
4. 运动的规律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为运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5. 运动的应用运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工程、交通、体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设计各种运动装置,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力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作用,它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原因。
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力的性质力有多种性质,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等。
力的大小可以用标量表示,而力的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则需要用矢量来描述。
3.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包括摩擦力、支持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包括重力、静电力、磁力等。
4.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来确定,常见的力的测量方式包括弹簧测力计、天平测力计等。
通过对力的测量,可以了解物体受力的情况,为力的应用提供依据。
5.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一原理在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对于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一、力与运动1.动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阻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动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二、常见的力1.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在地球上,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就越大。
(2)和重力有关的现象: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物体受到的反冲力与其运动方向相同。
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等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3.弹力(1)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面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
(3)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不能完全恢复弹性,这个限度就叫弹性限度。
如果弹簧超过弹性限度,就无法或不能完全恢复弹性。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施加的外力越大),弹簧伸得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4.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有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两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滑动时的摩擦力大于滚动时的摩擦力。
(3)模拟搬运重物实验中,三种方式产生的摩擦力从大到小的排序是:直接拉纸盒、用“滚木”移动纸盒、给纸盒安装轮子。
(4)古时候,人们搬运很重的物体时,往往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
这种做法的原理是变滑动为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力。
(5)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其他条件相同)物体的重力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运动方式滑动,摩擦力较大滚动,摩擦力较小(6)生活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改变例子方法增大摩擦力鞋底的花纹、自行车把手上的花纹使接触面更粗糙拔河比赛前清扫场地沙粒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力自行车轴承变滑动为滚动气垫船、磁悬浮列车使接触面分离三、力的测量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⑵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二、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复习必备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得到平均速度,它表示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二、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可以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这样的线段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
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力是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所受到的作用,它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方向由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或形状、发生弹性形变等。
1. 力的分类力可以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类别。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和支持力。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接触时的相互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摩擦力的大小,而动摩擦力则是物体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和弹力等。
重力是由质量产生的引力,它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电磁力是物体之间通过电场或磁场相互作用的力,如电场力、磁场力和电磁感应力等。
弹力是由弹性物体恢复自身形状所产生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弹性力会引起物体恢复原状。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它们会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所有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即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分解力的方法求得。
几何方法是通过将力的向量按照比例画在同一起点,然后连接末端的向量,得到合力的向量。
分解力的方法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力的方法,使他们的合力与原力相等。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这种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沿轴线分解和投影分解。
3.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引入一些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量,它是一个向量量,即具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等于沿着路径测量的实际距离,而方向则指向位移终点相对于起点的位置。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是位移的导数。
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之一。
运动可以理解为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而力则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1. 运动的基本概念: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参数。
- 位移: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的改变,是一个矢量量。
- 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可以表示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加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可以表示为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 力的基本概念:指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 力的特性: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特性。
-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表示方法来表示,如牛顿(N)。
- 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物体受力的方向。
-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初始作用点,可以位于物体任意位置。
三、力的分类和力的叠加1. 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分类:-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簧力等。
-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叠加: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根据力的叠加原理将其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四、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五、动力学和能量转化1.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因果关系,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动量守恒;在有外力作用时,动量随时间变化。
- 动量定理:描述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力的关系,表示为动量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力。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下面是对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详细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弹力等内容。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1.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2.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形状的物理量。
3.质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考虑物体的位置和质量。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运动和力的基本规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2.加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3.质量的影响:相同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4.施力的物体受力反作用。
例如:走路时我们脚用力踩地面,地面也会反作用给我们相同大小的力。
5.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合力即可求解。
四、常见的力1.弹力:两个物体接触,彼此之间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接触表面的法线方向成反方向。
符号为-F。
2.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向下。
符号为Fg=mg。
3.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引力:物体之间由于引力而产生的吸引力,在万有引力定律中阐述得更详细。
5.空气阻力:物体在气体中运动时由于空气对物体的阻力。
五、力的性质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作用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因此加速度也可能不同。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总结一、 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 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 =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 /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Ⅱ 变速运动: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 /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 /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 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三、 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
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2)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坚直向下的
利用重力的方向,可以制成铅垂线或水平仪,用来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3)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七、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
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接触面积的大小、物
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分开接触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因此它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
趋势相反。
八、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的无关,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九、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物体所处
的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等大、反向、共线,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