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辛梓瑜一、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古诗《乞巧》,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神话故事、注释及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难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白板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古诗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迁徙已学知识到新课堂加以巩固。
2.让学生找出古诗共同点,导入课题。
(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观察“乞”字,从形近字方面作简要分析。
2.介绍作者。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合理,声音响亮。
4.分析古诗的停顿节奏,学生多种形式读,教师相机正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1.引出古诗所描写的传统节日,教会学生善于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学生介绍七夕节的由来。
3.运用“四步法”,品读古诗,其中“读”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1)“读”,读准古诗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问”,汇总学习古诗古文的学习方法,汇报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3)“解”,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手头上的资料,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并标注。
讨论结束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师相机点拨,重点分析以下几点:①题目“乞巧”与诗句中的“乞巧”的释义不同。
②“今宵”和“碧霄”同音异形字的区别。
③人们乞巧所表达的心愿。
④说话训练:边读边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熟读成诵”,学生各种形式读,指名学生背诵。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完成课堂书写练习。
2.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
(五)课堂总结,设疑铺垫1.简单回顾古诗概要。
2.设疑:月亮之上还住着一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关于嫦娥又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9古诗两首乞巧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9古诗两首乞巧人教版新课标2014一、导课: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背诗,老师考考你们。
谁会背《清明》?(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写清明节)谁来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重阳节)师:这两首诗都是写我国传统节日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乞巧》。
师板书课题并讲解字的写法。
齐读课题。
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遍。
(强调坐姿,字体安排。
)师:同学们写得不错,可见平时下功夫。
二、解题:师:乞巧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你是通过看注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这首诗的作者是林杰,对作者你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
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就可以学习古诗内容。
(师板书:查找资料)师:你们平常学习古诗还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诗也是这样,反复诵读就是一个好办法。
(师板书:反复诵读)三、初读: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
(出示古诗)指生读古诗。
师:古诗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指一生读诗。
师范读古诗前两句。
再指一生读前两句。
师生合作读。
师读前两句,学生读后两句。
师读一、三句,学生读二、四句。
交换再来一遍。
老师读题目,学生读整首诗。
四、品读:1、学习前两句(课件出示第一句)师:在这首诗中,有个字读音相同,字形也差不多,是哪个字?(宵、霄)有什么相似?从字义上有什么区别?(宵:是晚上的意思。
用“宵”组词。
“霄”云的意思。
)(出示课件:元宵、宵夜九霄云外、云霄。
)自由读。
师:部首不同,字义也就不同。
(再出示古诗的第一句)指生读古诗。
师: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生回答。
师:“碧霄”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师:这么美丽的夜晚,齐读第一句——在这样的夜晚,想起一个故事,齐读第二句——师:人们仰望天空,不禁想起那个美丽的故事?师配乐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共同进步。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则为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提升了教学效果。
5.作业设计富有创意,注重实践与感悟
4.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七夕节的习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想象、联想、对比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课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他们懂得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乞巧》所描绘的传统文化氛围,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通过展示古代七夕节的民俗图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优秀教பைடு நூலகம்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使命。《乞巧》作为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以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为背景,描绘了古代民间女子们向织女乞巧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教学案例将围绕《乞巧》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品味诗词、体验民俗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母语文学的热爱。
古诗两首《乞巧》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乞巧》教学实录古诗两首《乞巧》教学实录-----白城通榆第一小学孙秀丽师生听《牛郎织女》的故事录音。
故事结束后,上课。
一、引入:1、孩子们,你们的目光告诉我,大家还没有从故事中走出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还在同牛郎、织女一家悲愤着,期盼着,期盼着“七月初七”的到来,(师板书)。
所有善良人们的期盼,让这一天在古代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叫做-----(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板书),有关乞巧节,你知道多少,生交流资料:生1、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生2、彩楼对月穿针,生3、贺牛生日,生4、月下摆果品,蜘蛛结网。
师:真有趣。
能用心搜集资料,真不错,你知道的真多,原来姑娘们是在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呀。
老师也找到了两幅古人过乞巧节的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
师解说:乞巧节这天,许多要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哦,这几位姑娘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七夕弯月如钩,一位小姐正专注地穿针引线呢。
2、许多古诗描绘了人们过乞巧节的场面,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最有名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29、古诗两首 )的第一首诗《乞巧》。
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乞”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和哪个字特别像(气,注意末笔笔画的区别),生观察真细致,辨别能力真强)。
(引入部分共5分钟)二、初读识字,疏通大意1、学诗首先要做到正确读诗,谁来试试。
师相机指导读正确了;很流利;不但读正确了,节奏也读出来了。
(指2生读诗,师指导注意读的字音和节奏)2、这两个字你注意到了吗,相机出示“宵”和“霄”字卡。
它们长得真像,怎么区分呀。
知道他们的意思吗,(师学语文贵在自修自悟,查字典是学习的好办法)(你预习真细致)师点击课件,“宝字盖像一座房子,夜里,人们要在房子里睡觉。
那这个雨字头告诉我们什么呢,生跟天气、自然事物现象有关。
选字填空:九( )云外、高入云( )、难忘今( )、元( )节诗读顺了,难理解的词语意思也明白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首诗,请结合注释、插图,必要时翻番字典,想想诗主要写了什么,实在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也愿意帮你。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教学设计大同街小学任婷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织女是天上的神仙,织的一手好锦缎,织的花儿红似火、白似雪,织的动物栩栩如生。
有一天,织女下凡来到人间,遇到了忠厚老实的牛郎,并与他结为夫妇,但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并用银河将他们分开,从此他们天各一方,他们的忠贞感动了喜鹊,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就自发搭成鹊桥让他们相会。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古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的,请同学们一起和我书写课题“乞巧”,板书“乞巧”。
(注意写“乞”字要与“气”字区分,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学生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乞、巧两个字都读三声,当两个三声连在一起,第一个三声要变调,变成二声。
请一位同学再读课题。
师:你们想不想了解乞巧的意思呢?打开书124页,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生1:乞巧节是古人喜欢的一个节日。
生2: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生3:乞巧是乞取智巧的意思。
生4: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在晚上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先穿好叫得巧,后穿好叫输巧。
还有的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得巧还是输巧。
师:从这一段话中你们就读懂了这么多,相信你们学完这首古诗会收获更多,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林杰这首《乞巧》。
3、师:请同学们自读课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
乞巧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课件教学过程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①齐读②比赛朗读(男女生)③同桌互读④齐读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a.自背b.互相抽背c齐背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乞巧七夕看碧霄美好心愿乞巧望秋月。
乞巧教学实录.doc
乞巧教学实录-师:看来大家在过节的真开心真热闹,老师这有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那的人们是这样过节的(课件出示)师:想不想知道人们到底在过什么节日(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这首古诗《乞巧》。
(师板书课题)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我们一起书空写写。
巧你又有那些了解?(组词)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对于诗人林杰你有那些了解?生: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师:谁愿意为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3名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区分这两个字呢?( 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是不是也相同呢?生:不相同,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师:看来同学利用字典进行了预习,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师:古人云: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
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学学这首古诗,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乞巧》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板书:天上传说),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学实录《乞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的人文性,更要关注到文本的工具性。
至于工具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文本中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注重学生的言语得的过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研究语文的多种方法。
【教材分析】《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
本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XXX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体会牛郎织女塑造的浪漫主义情境,感受诗歌意境的丰富及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对乞巧节不太熟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通过读、悟、赏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力水平: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语文的能力,但三年级学生研究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3、情感立场:《乞巧》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中央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
因而,接纳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干资料,办理学生的疑问。
【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的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到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想象的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XXX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想象丰富,流传广泛的古诗。
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故事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进入古诗意境。
《乞巧》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乞巧》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师:你喜欢什么节日,能说一说过节时的场面吗?(张灯结彩、欢天喜地、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很多的还吃的)师:看来大家在过节的真开心真热闹,老师这有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那的人们是这样过节的(课件出示)师:想不想知道人们到底在过什么节日(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这首古诗《乞巧》。
(师板书课题)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我们一起书空写写。
”巧”你又有那些了解?(组词)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对于诗人林杰你有那些了解?生: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师:谁愿意为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3名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区分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是不是也相同呢?生:不相同,“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师:看来同学利用字典进行了预习,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师:古人云:“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
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学学这首古诗,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乞巧》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板书:天上传说),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
三下古诗两首乞巧教案_古诗两首最新教案三教学实录
《三下古诗两首乞巧教案_古诗两首最新教案三教学实录》摘要:(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背诵、师描述诗激发学生想象,(三)组合作讨论学习、根据《赠刘景》学习验讨论确定组学习方案,容概括这介绍了关《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助</摘要主要容是关古诗两首新教案三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并提出宝贵见教学目标、会认0生会写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背诵课体会诗人对秋天赞美情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背诵课以外古诗教学重识写教学难朗感悟教学准备卡、词卡、黑板、收集其它古诗教学两课课、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古诗齐课题二、学习首古诗()释题、古诗题目(重音赠)、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感知了古诗、借助拼音准音、出诗生音易错擎残橙刘3、画出不理词语、组合作学习理词义(四)再感悟想象诗歌画面、由结合图理诗、组讨论交流师拨3、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完交流己体会交流再(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背诵、师描述诗激发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背诵(六)想想、议议你认年节是哪季节什么?(秋天收获季节)三、学习首古诗生、出古诗()要写生首枝记刘、学生用己喜欢方式主识记音形然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3、指导写教师示写学生课堂上写前三教师巡视四、作业背诵古诗二课、复习、认古诗()生、背诵古诗二、学习二首古诗()释题、题、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音出诗要认生认音(三)组合作讨论学习、根据《赠刘景》学习验讨论确定组学习方案、按己组方案学(四)师生合作疑难每组提出学习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学与他们起讨论(五)启发想象感情朗、师生边听边想象、生练边想边(六)感悟诗熟成诵、生由借助插图感悟诗、伙伴练背诵三、学习诗生、音、形、义、指导写四、实践活动把己课外学古诗背给组学听还可以教组学背首己课外学古诗五、作业课我会填容概括这介绍了关《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的人文性,更要关注到文本的工具性。
至于工具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文本中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的过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多种方法。
【教材分析】《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
本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体会牛郎织女塑造的浪漫主义情境,感受诗歌意境的丰富及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对乞巧节不太熟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通过读、悟、赏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力水平: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3、情感态度:《乞巧》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
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
【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的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到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想象的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想象丰富,流传广泛的古诗。
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故事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进入古诗意境。
老师创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是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民间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民间故事的图片,想看吗?你们如果知道,就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生:盘古开天地师:(了不起,下一个)嫦娥奔月师:(太聪明了,这是)女娲补天师:(我要加大难度了,你还敢不敢猜?)师: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今天咱们要学的古诗就和牛郎织女有关。
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诗的课堂,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上课!一、直接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9课古诗两首,走进《乞巧》。
请拿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乞巧》。
(一撇一横要舒展,横折弯钩要牢记)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让我们齐读课题《乞巧》,当“乞”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读作三声,但是和同样是三声的“巧”一起读的时候,就要变调成二声,读作:乞巧这就是:变调规律师:让我们再读课题《乞巧》。
3.解诗题师: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师: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生:从课本注释上师: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4、知作者师:这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著名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杰。
(生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师出示林杰资料,适时补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乞巧》是林杰在八岁时写下的,让我们一起跟随林杰走进热闹的乞巧节。
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这样才能读出独特的味道。
开始吧。
2.师:谁能展示一下?评价:你读的真准确。
师:谁还想试一下?评价:你读的字正腔圆。
3、师:老师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能看得见的图画,能听见的声音,你想听吗?(贝瓦儿歌:乞巧)师:这位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生: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等师:是的,这样我们也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试着读一读。
谁来读?评价:你学的真快。
你读出了诗的节奏。
你读的韵味十足。
师:古诗中的“霄、桥、条”都是押的ao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韵律美。
——读4.师生合作,分句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都想读了,(课件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师:同学们,你们读的真好。
反复诵读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四、解诗意,入诗境(第一句诗)1、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字,长得就像双胞胎,是哪两个?(课件)2.看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生:读音相同。
生:部首不同。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肖。
师:你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点。
师:宵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生:汇报师:真是一群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人们夜晚赏花灯欢度元宵节,在夜晚人们不忍离去只因为难忘今宵。
此时你觉得这个宵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那今宵呢?师:原来观察生活联系生活,我们也可以理解字的含义呀。
师:霄这个字也不简单呢,(直接出示第二个霄)师:他的偏旁是?生:雨字头(出示图片)师:雨字家族的字可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生:露、雪、雾、霜、雷------师:出示ppt师:这些事物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呢?生:天空。
师:那霄就是(天空),碧霄就是(碧蓝的天空)。
师:看来两个霄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带着我们的发现带着我们的感受再来读这两个词。
今宵碧霄师:在七夕这个夜晚,你仰望天空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象一下。
生:月朗星稀、繁星点点、银河,-------5.师:原来在这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ppt多幅图联播)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读第一句)师:感受到了你的投入。
孩子,看的再投入些,你就会读的更有味道。
师:你读出了诗的画面美。
师:你读出了诗的意境美。
师:想象诗的画面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第二句诗)1、师:在这浩瀚的夜空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他们的名字吗?生:(牵牛和织女星)师:当唐代的杜甫看到这样浩瀚的夜空,写下了《牛郎织女》(出示ppt),你来读生:读师:让我们跟随杜甫,根据这首诗,到宇宙中去寻找这两颗星星吧。
找到了吗?生:寻找星星师: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出示图片)(师开头学生讲故事)生:织女下凡游玩,爱上了牛郎,和他结婚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她强行把织女带走。
牛郎带着孩子去追,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划出一条银河,将牛郎织女隔在两岸。
后来,喜鹊搭了一座鹊桥,帮助他们相见。
王母娘娘没法子,就让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鹊桥相会。
(配乐)师:这个美丽的传说陪老师度过了童年。
每逢七夕,老师都会坐到院中,仰望星空,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夜空,你会想到什么?生:牛郎织女会不会相见呀?生:他们会不会在鹊桥相会呀?师:你希望他们会怎么样?师:林杰和我们大家一样,也希望他们能在鹊桥相会,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是呀,历经磨难终于相聚,我们都替他们高兴。
谁再来读?生:读师:高兴劲再浓些,生:再读(同一个人)师:(引读一二句)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天,那是多么开心的时刻,读——牛郎带着儿女来和织女相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读——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的心。
人们都会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师:这个美丽的传说一直被很多人传颂着,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第三四句)1、师: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出示三四句,指名读)师:由这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生:他们在乞巧。
师:哪些人在乞巧?生:我从“家家”看出到处都很热闹,到处是乞巧的人。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来体会,真会学习。
师:据说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天上美丽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拥有像织女那样的一双巧手啊,因为在古代,女子有一双巧手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有了一双巧手她们就可以——她们还可以——生交流。
师:少女们又是怎样乞巧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师: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师:你真是个善于总结的孩子,借助资料袋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师:老师课外还搜集了一些关于乞巧节的资料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讲述):在那一天,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田野里,小河边。
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都在对月穿针,丢针乞巧。
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读)师: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生:读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许下美好的心愿吧!师: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生:师:冰雪聪明的你会成功的。
生:师:小伙子,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多人)师: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补充虚指师:几万条是多少条?生:很多,无数条师:其实在古诗中像“三、六、九、千、万”这样的数字都是虚指,用来形容很多很多、很长很长、很高很高。
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男生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女生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正是因为这些虚指,让这些诗句吟咏传唱千年。
让我们再来感受:(齐读三四句)。
师: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愿望都送进这两句诗中,你来读师:你们的美好愿望呢?女生读师:大家的美好愿望呢?一起读6.创设情境,教师引读:(音乐渲染)师: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
师:(1)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来了,我们一起仰望浩瀚无际的天空,不禁吟道——“七夕今宵看碧霄”(2)牛郎和织女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是多么喜悦,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搭桥帮助他们团聚,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3)织女的巧手让人间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4)是啊,织女离我们太远了,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师:牵牛织女的故事、少女乞巧的场面已印在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来深情地吟诵——生:齐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