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法讲述案例
国际仲裁案例分析仲裁法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

国际仲裁案例分析仲裁法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是全球商业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而仲裁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在国际商事争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具体的国际仲裁案例,来论述仲裁法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的应用和作用。
案例一:A公司与B公司合同纠纷在这个案例中,A公司与B公司就一项合同进行了合作。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发生了一些纠纷,包括付款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
由于双方无法就问题达成一致,他们决定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根据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通常做法,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
根据该条款,任何争议应通过国际商会仲裁解决。
由于仲裁过程通常效率较高,专业仲裁员的判决也具备国际承认性,该条款的存在为解决纠纷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本案中,双方提出了各自的证据和主张,并通过仲裁程序进行辩论和听证。
专业仲裁员根据相关证据和适用法律,作出了公正客观的判决。
这个案例的结果表明,仲裁法作为一种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工具,具有高效、公正和可执行的特点。
案例二:C公司与D公司知识产权纠纷这个案例涉及到C公司声称D公司侵犯了其专利权。
C公司认为D公司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侵犯了其专利,侵权行为给C公司造成了损失。
双方无法就侵权问题达成一致,因此他们决定通过国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解决争议。
国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作为一个专门处理知识产权争议的机构,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性。
在这个案例中,仲裁员根据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定,对案件进行了审理和裁决。
他们对涉及到的专利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对,最终作出了认定D公司侵权的判决。
这种判决对于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仲裁法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仲裁法能够为各方提供公正、高效和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仲裁法能够避免诉讼程序的国家偏见和繁琐性。
然而,仲裁法并非完美无缺。
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仲裁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执行力的问题和仲裁裁决的强制性。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国际商事仲裁案例: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的合同纠纷事件背景:2010年5月,中国公司A与美国公司B签署了一份合同,合作开发一款新型智能手机。
合同约定,A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B公司提供生产资金和市场推广,双方共同享有产品利益。
根据合同,产品研发周期为18个月,投产后A公司获得60%的利润份额,B公司获得40%的利润份额。
双方约定合作期限为5年。
事件发展:2012年11月,A公司完成了产品的研发工作,准备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然而,在此时,B公司却拒绝继续合作,并表示了解约的意愿。
B公司主张,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前景不明朗,无法承担进一步的资金支持。
A公司对此情况感到非常愤怒,认为B公司违约,拒绝履行合同。
2013年1月,A公司通过自身努力,与一家新的投资方达成合作协议。
新投资方提供了所需的额外资金,使得A公司能够继续生产新型智能手机。
然而,由于B公司的突然终止合作,A公司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方面遇到了重大困难。
2013年6月,A公司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递交了仲裁申请,要求判决B公司支付违约金,并承担合同解除后A公司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B公司对此提出异议,并表示双方本来就没有最终达成合作的意向,因此不存在违约行为。
法律程序:根据仲裁合同的规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立了由3位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审理此案。
2014年3月,仲裁庭正式召开听证会。
双方提交了相关证据和证人证言,对各自的主张进行了辩护。
A公司提供了合同签订的文件、研发进展报告、市场推广计划以及与新投资方的合作协议等证据。
B公司则指出市场前景不确定、研发成果不理想等问题,并提供了相关市场分析报告和财务报表作为证据。
2014年9月,仲裁庭作出了裁决。
仲裁庭认为,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合作内容和期限,并且A公司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具备继续履行合同的实力和条件。
B公司无正当理由突然终止合作,构成违约行为。
仲裁庭判决B公司支付违约金,并赔偿A公司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真实(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影响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以一起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案例简介某A国知名科技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2018年宣布收购B国一家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以下简称“B企业”)。
B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著作权。
在并购过程中,A公司与B企业就知识产权归属、许可使用等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并购失败。
(二)纠纷焦点1. B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是否属于B企业,还是属于B企业的原股东?2. A公司是否可以要求B企业转让知识产权,并支付相应的转让费用?3. B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否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二、案例分析(一)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识产权的归属原则为“权利人享有权利,他人不得侵犯”。
在本案中,B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属于B企业,还是属于B企业的原股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知识产权的原始来源:B企业原股东在创立公司时,将相关技术投入公司,形成了公司的核心资产。
因此,原股东对原始技术拥有一定的权益。
2. 知识产权的转化:B企业在原股东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在此过程中,B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了转化,成为公司的核心资产。
3. 公司章程及合作协议:若公司章程或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则应按照约定执行。
综合以上分析,B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属于B企业,原股东在创立公司时投入的技术属于原始权益,但已转化为B企业的核心资产。
(二)知识产权转让问题1. A公司是否可以要求B企业转让知识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识产权转让需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本案中,若A公司认为B企业的知识产权对其具有重要意义,且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则A公司可以要求B企业转让知识产权。
仲裁经典案例

仲裁经典案例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有许多经典的案例成为了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这些案例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争议和解决方式,对于理解仲裁制度的运作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一些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经典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仲裁实践的特点和规律。
1. 沙哈万诉伊朗案这是一起在国际仲裁法庭裁决下的经典案例,涉及伊朗政府的违约行为和对外投资者的侵权行为。
在这起案件中,国际仲裁法庭裁定伊朗政府应向沙哈万公司支付数十亿美元的赔偿金,以弥补其在伊朗境内投资所遭受的损失。
这一案例展示了仲裁裁决对于国际投资者维护权益的重要性,也提醒了政府和企业在与外国投资者合作时需遵守国际法律和仲裁规则。
2. 东京海事仲裁案这是一起在东京海事仲裁所裁决下的案例,涉及海事争端和货物运输合同的履行问题。
在这起案件中,仲裁庭根据国际海事法和合同约定,裁定承运人应对货物运输途中的损坏负责,并赔偿货主的损失。
这一案例展示了仲裁在海事领域的应用和价值,为海事行业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解决争端的途径。
3. ICC仲裁案例国际商会仲裁法庭(ICC)是全球商事仲裁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仲裁机构之一,其裁决案例具有广泛的国际认可和适用性。
在ICC仲裁案例中,涉及了跨国公司的商事争端、合同纠纷和投资争议等多个领域的案件,仲裁庭的裁决成为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典范和指导。
这些案例展示了ICC仲裁法庭在解决国际商事争端中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也为各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总的来说,仲裁经典案例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仲裁的原理和运作机制,提升仲裁实践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国际商事争端的和解和解决,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秩序。
希望以上案例的介绍对于读者了解仲裁的实践和意义有所帮助,也希望国际仲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为全球商事合作和争端解决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8个国际商法的案例与分析

1、某中国北京公司与一设在中国上海的某外商独资企业于2000年12月在北京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由设在中国上海的该外商独资企业向北京公司出售通信设备,交货地点为北京公司设在北京的仓库。
合同规定:因合同的执行发生纠纷,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则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栽。
适用的法律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法律问题】当事人对上述合同作出的法律适用方面的选择是否正确?【参考结沦】当事人对上述合同作出的法律适用方面的选择不正确。
【法理、法律精解】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跨越国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也就是说,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必须具有国际性。
或主体在不同国家,具有国际性;或标的具有国际性;或经济关系发生在不同国家;等等。
而本合同在签约主体、合同订立与履行地点、买卖标的物的移动等方面均不具有国际性。
特别是在签约主体方面,虽然签约的一方为外商独资企业,但它仍是中国法人。
因此,该合同的法律适用不应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而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答: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一项发价,即使是不可撤销的发价,都是可以撤回的,只要撤回通知于发价送达被发价人之前或同时送达被发价人即可。
故本案发价已撤回,甲乙之间的合同不成立。
2、英国A商于5月3日向联邦德国B商发出一项要约,供售某商品一批,B商于收到该要约的次日(5月6日)上午答复A商,表示完全同意要约内容。
但A商在发出要约后发现该商品行情趋涨,遂于5月7日下午致电B商,要求撤销其要约。
A商收到B商承诺通知的时间是5月8日上午。
试问:(1)若按英国法律,A商提出撤销要约的要求是否合法?(2)若此案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A、B双方是否存在合同关系?答:根据英国法,A商提出的撤销要约的要求不合法。
根据英国法,承诺一经发出,立即生效。
国际私法中的国际商事与争议解决机制案例分析

国际私法中的国际商事与争议解决机制案例分析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商事活动日益频繁,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
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商事规则存在差异,导致了一系列国际商事争议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些争议,国际私法发展了相应的争议解决机制,为国际商事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解决途径。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为例,分析国际私法中的国际商事与争议解决机制。
案例一:跨国公司合同纠纷某国家的跨国公司与另一个国家的企业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中约定了双方在产品销售和交付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然而,在交付货物后,跨国公司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并要求对方承担责任。
由于涉及到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商事规则,双方在解决争议时面临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商事与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国际仲裁就显得尤为重要。
双方可以选择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将争议提交给国际仲裁机构进行处理。
仲裁机构将根据各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裁决,裁决结果具有强制力,受到国际公认和承认。
案例二:国际贸易合同争议某国公司与另一个国家的贸易商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约定了双方在商品购买和支付等方面的条件。
然而,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双方发生了争议,导致合同无法顺利履行。
为了解决这类争议,可以采取国际商事与争议解决机制中的诉讼方式。
当双方无法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争议时,可以向相关国际法院或仲裁法院提起诉讼,以寻求公正的法律解决途径。
国际法院或仲裁法院将审理双方的诉讼请求,根据适用的法律规定作出裁决。
案例三:知识产权侵权争议一家跨国企业在多个国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发现另一家公司在某个国家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该企业面临着如何有效维护自己权益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国际商事与争议解决机制中的替代争议解决方式,如调解、和解等,将显得非常有用。
该企业可以与侵权公司进行协商和谈判,寻求双方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
如果双方无法就争议达成一致,可以选择将争议提交给相关的国际调解机构进行调解,通过独立第三方的介入,促使双方达成妥善的解决方案。
《国际商务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案例分析《国际商务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中的相关案例案例一:中国A公司诉美国B公司黄桃买卖合同纠纷案【案情介绍】中国A公司与美国B公司2004年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
合同规定:中国A 公司(以下简称“卖方”)向美国B公司(以下简称“买方”)出售黄桃20吨,总价值1万美元,买方必须在8月25日至31日之间派冷藏集装箱车到产地接运货物,后卖方虽多次催促买方派车,但直到9月8日仍未见到对方派车接受货物。
于是,卖方不得不在9月9日将这批货物卖给另一买主,价款为6000美元。
A方因价款遭受损失而向B方提起诉讼。
【法律问题】1. 该案应依什么法律做出处理,卖方是否有权再销售该批货物,遭受损失的卖方A公司能否要求B公司 2.进行损害赔偿,【参考结论】(本案是一起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涉及到买方违约时,卖方应如何 1 处理货物,以及卖方所受损失的索赔问题。
由于中国和美国都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成员国,当事人对合同法律适用又没有约定,因此本案应适用该公约来处理。
2(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85条的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买方迟延收取货物时,卖方应按照情况适当采取合理措施,以保全货物,而不应再任意另行出售该批货物。
但该公约第88条第2款又规定:“如果货物易于迅速变坏,或者货物的保全牵涉到不合理的费用,则按照第85条或者第86条规定有义务保全货物的一方当事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把货物出售。
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必须把出售货物的打算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本案中涉及的是鲜活商品——黄桃的买卖,如果买方继续迟延收取货物,该批黄桃就有腐烂变质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为保全货物,防止损失继续扩大,卖方有权采取另行再售的措施。
对于损害赔偿,《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5条规定:“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而在宣告无效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买方已以合理方式购买替代货物,或者卖方已以合理方式把货物转卖,则要求损害赔偿的一方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替代货物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按照第74条规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损害赔偿。
8、国际商事仲裁和诉讼案例讲解大全

8、国际商事仲裁和诉讼案例讲解大全印刷品在荷兰制作的协议,这种协议应视为承揽合同而受工作成果即合同最重要的成分得以实施国家的法律支配,因此,上述三项协议得依荷兰法律;第一次的要约明确提到的印刷业的交货条件包含了一项仲裁条款,被诉人以信件方式同意了此项要约,因此接受了共同交货条件;其他两项系口头订立并未明确地提及上述条件,但是,荷兰法律规定,凡是当订购适用于惯例性条件的印刷品在此后不久向同一印刷商再次订货时,除明确表示与通常情况相反外,得推定他也接受此条件。
7、N.B.Three运输有限公司诉Harebell运输有限公司案(2004)本案中的当事人签订了一份光船租船合同,规定租约下的纠纷将提交英国法院解决。
但是,该合同同时规定,船东有将争议提交仲裁的选择权。
由于当事人对相关款项的支付产生了争议,租船方便诉请英国法院解决。
船东却根据提交仲裁的选择权租约条款,要求英国法院搁置诉讼程序。
英国法院满足了船东的这一要求,理由是:租约使船东保留了将争议提交仲裁的权利,船东应被允许实施该权利。
8、Roulas诉J.Tepra案(2005)本案缘起1993年原告(Roulas)与几家银行及其所属的Poulimatka公司之间的一宗股票销售纠纷,被告(J,Tepra)为受理该纠纷的三人仲裁庭的主席。
该仲裁庭在1995年做出了对原告不利的裁决。
后来,原告获知被告在仲裁之前和仲裁期间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法律建议并收取费用。
1997年芬兰赫尔辛基上诉法院判决认为,尽管所提供的法律建议与该仲裁庭裁决的案件完全无关,被告仍然不具有上述纠纷案的仲裁员资格并撤销了上述裁决。
原告随后提起了针对被告的索赔之诉。
芬兰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原告胜诉,理由是:被告在仲裁之前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与仲裁案情无关的法律建议不应当影响对其公正性和独立性正当怀疑,但是在仲裁期间仍然提供这种建议并收取38 010. 47欧元的费用,原告对其怀疑便是正当的;对这种利害关系不予披露导致了原告需要新的仲裁程序所发生的额外成本与费用;被告未能证明裁决的撤销和由此导致的原告损失不能归因于其过失。
国际商事争端 仲裁案例(2014.4.23)

案例一:1998年4月,荷兰A公司与广州B装饰公司签订了一份装修合同,双方约定由广州B装饰公司承包荷兰A公司租用的大厦的室内装饰工程。
合同订有仲裁条款,约定:“产生于合同的一切争议,应当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广州市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合同签订后,A公司一直未向B公司付清工程余款。
经协商未果,B公司于1999年1月向广州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要求荷兰A公司还清工程款项。
广州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于1999年2月作出裁决,支持B公司的诉请。
裁决送达后,荷兰A公司一直未履行裁决义务,广州B公司于1999年5月向广州中院申请执行。
同时,荷兰A公司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的申请,理由在于,双方在仲裁条款中没有选定明确的仲裁委员会,事后也为达成补充仲裁协议,受理装饰合同纠纷一案的仲裁机构(“广州”仲裁委员会)与协议选定的仲裁机构(“广州市”仲裁委员会)名称不符,根据《仲裁法》第16条及第18条规定,该仲裁条款无效,进而主张法院不予执行该仲裁裁决。
问:1.仲裁协议有效性应具备哪些要素?该仲裁协议是否有效?2.本案根据当事人的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是否可以确定?其理由何在?3.按照2006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即使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仲裁机构的,是否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4.假定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应当如何处理?案例二:申请人英国甲公司与被申请人北京乙公司曾经签订一份丝绸买卖合同,其中的仲裁条款规定:“与本合同有关的或与执行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的,则应提交CIETAC按其公布的仲裁规则在北京进行仲裁,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是终局性的。
”争议发生后,CIETAC接受了申请人的申请并受理了此案。
被申请人指定了仲裁员并提交了答辩书。
在首次仲裁开庭时,被申请人对仲裁委员会的管辖权提出了异议,其理由是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乙方应用电传或传真确认合同生效。
”而甲方至今也没有办理确认手续。
国际商事争端仲裁案例(2014.4.23)

1996年英国嘉能可公司将一份已签订的标准合同传真给重庆公司业务员孙 健,合同约定:
由本合同引起或与之有关的任何争议或索赔或任何指称的违约行为均应根 据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规则和条例通过仲裁解决,适用英国法律。孙健在该合同 上签字,但未加盖重庆公司公章,也未向对方提交资格证书或授权的证书。孙 健于当日向嘉能可公司传真说明自己因没有授权而签署合同,公司对合同不予 认可,合同不能履行。
问:1.仲裁协议有效性应具备哪些要素?该仲裁协议是否有效?
2.本案根据当事人的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是否可以确定?其理由何在?
3.按照2006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即使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 确,但能够确定具体仲裁机构的,是否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
4.假定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应当如何处理?
申请人锐夫动力公司和被申请人在补偿贸易协议中有仲裁条款,约定在瑞 典斯德哥尔摩进行仲裁。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简称 “仲裁院 ”)已受理 该案并组成仲裁庭,仲裁。
由于被申请人对仲裁管辖权提出了抗辩,拒绝参加仲裁审理,并于
1993年4月在上海一中院就该同一案件提起诉讼,故拒绝执行仲裁院的中 间裁决。上海一中院依据《民诉法》受理了此案,其受理理由是依照中国法认 定本案仲裁协议无效或不能履行为前提。
重庆公司提交了不予承认和执行该仲裁裁决的抗辩请求,认为其并非该仲 裁裁决所依据的仲裁协议的一方当事人,该仲裁协议对重庆公司而言并非有效 仲裁协议,因此,以该无效仲裁协议为依据对重庆公司所作出的仲裁裁决不应 被承认和执行。此外,在仲裁过程中,重庆公司自始至终未收到关于仲裁程序 和规则的适当通知,因而未能申辩或获得救助。
1999年7月13日,伦敦可可协会作出仲裁裁决,认为华新公司和易得满公 司之间存在一项契约,此项契约对华新公司具有约束力,进而裁决华新公司赔 偿易得满公司经济损失。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一:
案例名称:Donghe Machinery Company v. Gibraltar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mpany
案件概述:Donghe Machinery Company(申请人)与Gibraltar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mpany(被申请人)签订了一项机械供应合同。
合同规定,如果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提交国际商事仲裁解决。
后来,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争议,申请人向国际商事仲裁机构提交了仲裁申请。
仲裁庭在审理此案时,首先确认了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仲裁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接着,仲裁庭对双方提交的证据进行了仔细的审查,并听取了双方的辩论。
最后,仲裁庭认为被申请人未能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构成违约行为,裁定被申请人向申请人支付赔偿金。
案例分析:此案是一起典型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件,涉及机械供应合同纠纷。
在本案中,申请人成功地通过国际商事仲裁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仲裁庭的裁决也得到了顺利执行。
此案表明,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双方当事人应当尽可
能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够通过仲裁方式快速解决纠纷。
案例结论:此案是一起典型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件,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并在发生争议时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了纠纷。
此案表明,国际商事仲裁是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能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商事交易的顺利进行。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特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请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国际商法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家中国出口企业与一家美国进口企业之间的国际贸易纠纷。
中国出口企业(以下简称“出口商”)与美国进口企业(以下简称“进口商”)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约定出口商向进口商出口一批电子产品。
合同约定货物价格、数量、质量标准、交货期限、付款方式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
二、案件事实1. 合同签订与履行出口商与进口商于2018年1月签订合同,约定出口商于2018年3月向进口商出口一批电子产品。
合同中明确了货物的规格、数量、单价、总价、付款方式、交货期限等条款。
进口商在合同签订后支付了部分预付款。
2. 货物交付与质量问题出口商于2018年3月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将货物运至美国港口。
然而,进口商在收到货物后,发现部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3. 争议产生与沟通进口商与出口商就质量问题进行了沟通,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进口商认为出口商提供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要求出口商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等责任。
出口商则认为,货物质量符合行业标准,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4. 法律诉讼由于双方无法通过协商解决争议,进口商遂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出口商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等责任。
三、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2. 出口商是否应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等责任3. 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是否有效四、案件分析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根据合同约定,出口商应向进口商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产品质量。
在本案中,进口商认为收到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
对此,出口商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提供的货物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2. 出口商是否应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等责任若出口商提供的货物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且不符合合同约定,则出口商应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等责任。
根据美国法律,进口商有权要求出口商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是否有效本案中,合同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为诉讼。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一、案件背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事纠纷日益增多,因此国际商事仲裁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
本案件涉及一家中国企业与一家美国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了分歧,最终选择通过国际商事仲裁来解决争端。
二、案件过程1.合同签订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在2017年签订了一份合同,内容包括中国企业向美国企业购买一批机械设备,并约定在合同签订后60天内交付货物,并支付50%的首付款。
合同中约定将采用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院(SIAC)作为仲裁机构。
2.履行过程中的分歧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双方出现了分歧。
由于中国企业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美国企业拒绝支付尾款。
双方在多次协商无果后,中国企业提出了仲裁申请,希望通过SIAC对纠纷进行仲裁处理。
3.仲裁程序根据SIAC的规定,双方选择了3名仲裁员进行审理。
在仲裁过程中,双方提交了书面证据并进行了口头辩论。
中国企业主张美国企业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尾款,而美国企业则主张中国企业提供的货物质量存在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
4.仲裁结果经过仲裁员的审理,最终裁决出具。
仲裁庭认为中国企业提供的货物质量存在缺陷,但也认为美国企业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尾款。
仲裁庭裁定美国企业支付尾款的数额减去货物质量问题所导致的损失,并判决双方各自承担一定比例的仲裁费用。
三、案件意义与启示1.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性本案件充分展现了国际商事仲裁在解决国际商事纠纷中的重要性。
通过仲裁程序,双方得以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避免了长期的诉讼纠纷,节约了成本和时间。
2.合同履行与诚实信用原则案件中体现了合同履行和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
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虽然产生了分歧,但最终通过仲裁程序得以解决。
这也提醒了企业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应当遵守合同约定,诚实守信,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仲裁程序的公正性与效率性本案件中的仲裁裁决体现了仲裁庭的公正和效率。
仲裁员经过审慎审理,依法做出了公平合理的裁决。
这也提醒了各方在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员时应当慎重选择,确保仲裁程序的公正和效率。
国际商法案例分析[全文5篇]
![国际商法案例分析[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926f1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0.png)
国际商法案例分析[全文5篇]第一篇:国际商法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1.美国A公司从我国B公司进口一批冻火鸡,供应圣诞节市场。
合同规定卖方应当在12月10以前装船。
但是卖方违反合同,推迟至12月25日才装船,因此A公司拒收货物,并主张撤销合同。
试问在上述情况下,买方A公司有无拒收货物和撤销合同的权利?为什么?分析:按本例的情况,美国A公司享有拒收货物和主张撤销合同的权利。
因为:1、B公司未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装船,这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行为。
在本例中,卖方交货的时间虽然只比合同规定的迟了25天,但是却使该批火鸡赶不上节日市场供应,将给买方带来严重后果。
无论是从美国法或联合国公约的规定来看,卖方B公司的这种违约行为,将构成重大违约或根本违约,受害方A公司是有权拒收货物和主张撤销合同的。
如果按英美法,这种违约亦属违反要件,受损害方A也可以得到上述权利。
2.一家美国公司C从中国公司D进口一批普通冻肉鸡,合同规定卖方应在3月底以前装船。
但是卖方推迟至10月7日才装船。
货到美国后,C拒绝收货和主张撤销合同。
双方发生争议。
事后查明,美国肉鸡市场价格,在4--10月份保持平稳,无大变化。
试问在上述情况下,买方C能否拒收货物和主张撤销合同?为什么? 答:按本例以及上一案例的情况,依据美国法或联合国公约的有关规定,买方C不能得到上述权利,但可以要求延迟交货的损害赔偿。
因为:1、从违约性质的分类及其法律效果看,外国卖方D供应的是普通冻肉鸡,这是常年供应的商品,与供应圣诞节的火鸡含有节日消费习惯的因素,两者是有重大区别的。
虽然D交货时间延迟了7个月,但产生的损害与上例是不相同的。
事后经调查,美国肉鸡市场价格,在4—10月的7个月内保持平稳,无重大变化。
因此,违约人D虽未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条件,但是C仍然从该合同取得主要利益。
综合问题:问题:(1)中方是否违约?为什么?(2)美方要求拒收货物和撤销合同是否合理?(3)买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有哪些?(1)案例是综合的,同时涉及时应该逐个分析是否违约,熟记这两种案例的分析,回答(2)见案例分析(3)卖方违约时,买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要点;损害赔偿、给予合理期限、撤销合同二、1.大连东大公司向香港CAL公司订购3台特殊的印刷设备,合同单价8000美元,交货期为2006年6月5日。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介绍国际商事仲裁是解决跨国商事纠纷的一种效率高、便捷性强的方式。
本文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深入分析该案例的相关情况,包括纠纷的起因、双方的主张、仲裁庭的裁决以及对双方的影响。
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位于中国的电子设备制造商,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大型批发商。
甲和乙在两年前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甲向乙提供一定数量的电子产品,并由乙进行销售。
然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产生了纠纷,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最终甲提出了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的仲裁申请。
纠纷起因纠纷的起因主要是因为乙未能按时支付甲公司的货款,并且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滞销问题,导致甲公司的产品堆积积压,在商业利益上遭受了损失。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因此提出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的仲裁申请。
而乙公司则认为是甲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销售不畅,且甲公司未能按合同规定交付产品,导致乙公司无法按时支付货款,因此拒绝承担合同解除和赔偿的责任。
仲裁程序甲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向国际商事仲裁院提出仲裁申请。
仲裁院根据所选定的仲裁规则,组成了一名独任仲裁员,开展了仲裁程序。
在起草仲裁申请书时,甲公司列举了关于乙公司未能按时支付货款并滞销的证据,并附上了相关合同和往来电子邮件等证据。
随后,乙公司也提交了答辩意见和相关证据,表示自己并没有违约,而是甲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了销售不畅。
仲裁庭的裁决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和陈述,仲裁庭审查了案件,并最终做出了裁决。
仲裁庭认为乙公司未能按时支付货款和导致滞销的问题均属实,因此构成了严重违约。
而对于乙公司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仲裁庭也认为乙公司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
因此,仲裁庭裁定解除合同并对乙公司赔偿甲公司因此所遭受的商业损失。
对双方的影响裁决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甲公司来说,他们获得了裁决支持,可以获得解除合同并赔偿的权利,可以通过该裁决来恢复因合同履行问题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并且对此案件的胜诉也能够提升其商誉和信任度。
国际仲裁案例

国际仲裁案例引言国际仲裁是一种解决国际商务纠纷的常见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商务交流越来越频繁,商务合作中的纠纷也层出不穷。
为了保障各方的权益,国际仲裁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仲裁案例,以展示国际仲裁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案例一:A公司与B公司的国际合同纠纷在这个案例中,A公司和B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合同,合同规定了A公司向B公司提供商品的销售和分销权。
然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B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并且违反了其他合同条款。
由于双方无法就纠纷解决达成一致,最终决定将纠纷提交给国际仲裁机构。
在仲裁庭的审理中,双方提交了合同文件、交易记录和相关证据。
仲裁庭审查了相关证据,并听取了双方的陈述。
最终,仲裁庭做出了裁决,认定B公司违约,并要求其支付未支付货款并承担部分违约责任。
此案例体现了国际仲裁在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权益。
案例二:C公司与D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C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拥有多项重要的专利技术。
D公司是一家新兴企业,并未在使用C公司的专利技术时获得授权。
C公司发现D公司的侵权行为后,向国际仲裁机构提起了仲裁申请。
在仲裁中,C公司提交了专利证书、技术文件和侵权证据。
仲裁庭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专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评估,并结合各种证据和陈述进行了审理。
最终,仲裁庭支持了C公司的主张,认定D公司侵犯了C公司的知识产权,并要求其停止侵权并支付赔偿。
此案例表明,国际仲裁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E公司与F公司的海运货物纠纷E公司是一家出口公司,F公司是一家国际物流公司。
双方签订了一份海运合同,约定了货物的装运和运输细节。
然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严重受损,货物价值大幅下降,导致双方产生了纠纷。
由于无法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双方将纠纷提交给国际仲裁机构。
在仲裁庭的审理中,双方提供了过程记录、照片和相关证据。
仲裁庭派遣了专业的海事专家对货物损坏进行了评估,并结合其他证据进行了审理。
有关国际商事合同纠纷的案例

有关国际商事合同纠纷的案例那我给你讲一个超有趣的国际商事合同纠纷案例吧。
案例:水果罐头的跨国风波。
有一家美国的水果罐头公司,我们就叫它“美味罐头”,和一家巴西的水果供应商,名为“热带水果园”签订了一份合同。
合同上说,“热带水果园”要给“美味罐头”供应1000箱新鲜芒果,用来制作芒果罐头,而且这些芒果必须在特定的成熟度范围内,要在6月15日之前运到美国的罐头厂。
“热带水果园”的老板呢,觉得自己的果园大得很,芒果多不胜数,就没太上心。
结果到了6月15日,运到美国的芒果只有800箱,而且啊,有不少芒果的成熟度根本不符合要求,有些还没熟,硬邦邦的,有些又熟过头,快烂掉了。
“美味罐头”就炸锅了,这可咋做罐头啊?他们就找“热带水果园”理论。
“热带水果园”这边呢,却开始找各种借口。
他们说,这个季节巴西的天气太奇怪了,一会儿暴雨一会儿大太阳,影响了芒果的生长和采摘。
而且他们还抱怨运输公司,说运输公司在路上出了点小故障,耽误了时间。
但是“美味罐头”可不管这些,他们说合同就是合同,你没按合同办事就得负责。
按照合同里的规定,如果一方违约,那就要赔偿另一方的损失。
“美味罐头”算了一笔账,因为芒果不够和不符合要求,他们的生产线有一部分得停工,工人也得闲着,还有已经安排好的销售订单没法按时完成,这损失可不小。
于是,“美味罐头”就把“热带水果园”告上了国际商事仲裁庭。
在仲裁庭上,双方就像两只斗架的公鸡一样。
“美味罐头”拿出各种证据,像芒果的照片啦,当时签订的合同条款啦,还有预计的生产销售计划和因为这个事情受到影响的证明。
“热带水果园”呢,也试图证明自己不是故意违约的,拿出了巴西的天气报告,运输公司的证明啥的。
可是仲裁庭不管你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们只看合同和证据。
最后仲裁庭判定“热带水果园”违约,要按照“美味罐头”提出的合理损失赔偿。
这个案例就告诉我们,在国际商事合同里,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合同的约定就得严格遵守,不然就得承担后果,就像你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没做到,就得给人家一个交代一样。
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

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一场神秘而又重要的“规则游戏”》嘿,你知道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吗?我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感觉它像是一个超级神秘的魔法法典呢!我先给你讲讲我是怎么知道这个东西的吧。
我爸爸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老是会跟不同国家的人做买卖。
有一次,他和一个外国的叔叔在生意上有了点分歧。
那时候我就听到爸爸在打电话里说到“国际商事仲裁”这个词。
我就好奇地问爸爸:“爸爸,国际商事仲裁是啥呀?就像电视里的法官判案吗?”爸爸笑着跟我说:“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呢,儿子。
”后来我就自己去查呀,这一查就查到了这个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
我发现它就像是一个大宝藏一样,里面藏着好多解决生意纠纷的秘密规则。
你想啊,如果把国际商业世界比作一个大大的游乐场,那各个国家的商人就是在游乐场里玩耍的小朋友。
可是小朋友之间有时候会抢玩具呀,就像商人们会有生意上的争执。
这时候怎么办呢?总不能就乱成一团吧。
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就像是游乐场里的管理员手册,它告诉大家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该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来解决问题。
我来给你说说这个示范法里都有些啥有趣的内容吧。
它里面有规定关于仲裁协议的事情呢。
这仲裁协议就像是两个小伙伴之间的一个小约定。
比如说,我和你打算一起做个小生意,卖自己做的小手工。
那我们就可以先写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如果我们对这个小生意有了分歧,那我们就按照这个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里的规则来解决。
这个小纸条就是仲裁协议啦。
是不是很神奇呢?还有啊,它规定了仲裁庭是怎么组成的。
这仲裁庭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团队。
这个团队里的人得是公平公正的,就像超级英雄得是正义的一样。
这些人要懂得好多法律知识,还要能听懂不同国家的话,就像超级英雄得有各种超能力。
我就想啊,如果我长大了能成为这样仲裁庭里的一员,那得多酷啊。
我就可以像超级英雄一样,去帮助那些有纠纷的商人们解决问题啦。
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说起这个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文版的时候,他们一开始都很懵呢。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国际商事仲裁案例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事仲裁日益成为解决跨境商业纠纷的首选方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国际商事仲裁案例,探讨仲裁程序和结果,以及案例对于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影响。
案情介绍该案件涉及两家国际化的公司A和B之间的合同纠纷。
公司A是一家欧洲的制造商,公司B是一家亚洲的进口商。
双方在一笔大宗商品的销售合同上发生争议,公司B声称公司A提供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并赔偿损失。
而公司A则声称合同条款已明确规定了售后服务的责任,拒绝接受公司B的索赔要求。
由于双方未能在协商中达成一致,最终选择将争议提交至国际商事仲裁。
仲裁程序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双方商定选择国际商会(ICC)作为仲裁机构,并选定了一位知名的仲裁员作为主审。
仲裁程序开始后,双方就证据交换、听证会等程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公司B提交了大量的质量检测报告和证词,试图证明公司A提供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而公司A则提出了生产记录和合同条款等证据,以证明其并未违反合同责任。
双方还在仲裁程序中提出了各自的赔偿额计算表,对损失的具体金额进行了辩论。
仲裁庭最终就公司A是否存在合同违约、是否存在商品质量问题以及赔偿额等问题进行了审理和裁决。
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庭还对双方的证人进行了盘问,并聘请了专业的技术鉴定人对商品质量进行了评估。
整个仲裁过程历时半年,期间进行了多次听证会和书面程序,最终在仲裁庭主审的裁决下,就各项争议问题做出了最终的裁决。
裁决结果仲裁庭在裁决中认定了公司A存在违约,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并就公司B的损失进行了具体计算。
裁决结果包括了退货、补偿损失和支付仲裁费用等多项赔偿措施。
公司A不服裁决结果,并试图提起司法诉讼进行抗诉,但最终法院裁定确认了仲裁庭的裁决结果。
案例分析这一案例展现了国际商事仲裁在解决跨境商业争议中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仲裁程序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得到了体现。
双方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整个仲裁过程,相比于传统的诉讼程序,仲裁更能够满足商业争议的及时解决需求。
《国际商务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中的相关案例案例一:中国A公司诉美国B公司黄桃买卖合同纠纷案【案情介绍】中国A公司与美国B公司2004年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
合同规定:中国A 公司(以下简称“卖方”)向美国B公司(以下简称“买方”)出售黄桃20吨,总价值1万美元,买方必须在8月25日至31日之间派冷藏集装箱车到产地接运货物,后卖方虽多次催促买方派车,但直到9月8日仍未见到对方派车接受货物。
于是,卖方不得不在9月9日将这批货物卖给另一买主,价款为6000美元。
A 方因价款遭受损失而向B方提起诉讼。
【法律问题】1. 该案应依什么法律做出处理?2. 卖方是否有权再销售该批货物?遭受损失的卖方A公司能否要求B公司进行损害赔偿?【参考结论】1.本案是一起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涉及到买方违约时,卖方应如何处理货物,以及卖方所受损失的索赔问题。
由于中国和美国都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成员国,当事人对合同法律适用又没有约定,因此本案应适用该公约来处理。
2.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85条的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买方迟延收取货物时,卖方应按照情况适当采取合理措施,以保全货物,而不应再任意另行出售该批货物。
但该公约第88条第2款又规定:“如果货物易于迅速变坏,或者货物的保全牵涉到不合理的费用,则按照第85条或者第86条规定有义务保全货物的一方当事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把货物出售。
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必须把出售货物的打算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本案中涉及的是鲜活商品——黄桃的买卖,如果买方继续迟延收取货物,该批黄桃就有腐烂变质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为保全货物,防止损失继续扩大,卖方有权采取另行再售的措施。
对于损害赔偿,《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5条规定:“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而在宣告无效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买方已以合理方式购买替代货物,或者卖方已以合理方式把货物转卖,则要求损害赔偿的一方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替代货物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按照第74条规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损害赔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复习思考题 ▪ 1.你认为ADR方式是否应该包括仲裁?为
什么? ▪ 2.国际商事仲裁与我国国内商事仲裁有些
什么异同点?你认为中国入世后,是否还有 必要区别国内商事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说
明理由。
▪ 案例: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 案
▪ 被告以欺骗的手段诱使原告与其签订了一份钢材 买卖合同,并在合同中记入一个仲裁条款。事后 被告通过伪造的议付单据骗得了原告的钢材货款。 原告了解真相后即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受理法院判决该合同和仲裁条款皆无效,理由是 它们皆是被告以欺诈手段订入的。上海市高级人 民法院最后也确认了该判决。
▪ 4.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 仲裁协议,若证据充分,也应认定为 无效
▪ 5.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者 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又不能就此达成 补充协议予以明确的;仲裁机构不明 确或者模棱两可的。
▪
▪ 案例:德国某毛毯制造商诉荷兰某经销商案(1991) ▪ 原、被告签订的毛毯经销合同中有一条规定:“由本合
法的一条共同规定,即如果双方当事人间达
成了一个有效的仲裁协议,则排除了法院的 管辖权。如我国《仲裁法》第5条规定,当 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 国际商事仲裁就是指解决跨国性商事争议 的一种仲裁方法。即如果仲裁审理的争议 双方当事人具有不同国籍,或其营业地分 处不同国家或地区,或争议标的、法律关 系具有国际性,即为国际商事仲裁。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一、仲裁协议的概念 ▪ (一) 仲裁协议的定义及其类型 ▪ 仲裁协议是指合同当事人通过在合同中订
明仲裁条款、签订独立仲裁协议或采用其 他方式达成的就有关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 协议,表明当事人承认仲裁裁决的拘束力, 将自觉履行其义务。它是涉外仲裁得以进 行的法定前提。
▪ 根据仲裁协议形成的具体方式,仲裁协议可 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当事人在争议发生 之前订立的,表示愿意将他们之间今后可能 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这种协议 通常在合同中写明,是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称作仲裁条款。另一种是当事人在争议发生 之前或之后达成的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 的独立协议,即狭义的仲裁协议。第三种是 当事人通过往来函电及其他有记录的通讯方 式达成的一致同意进行仲裁的协议,也属于 书面仲裁协议的范畴,是一种有效的仲裁协 议。
▪ (二) 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 1.形式要件 ▪ 按照我国仲裁法律,仲裁协议必须是书
面的,符合前述三种类型的仲裁协议均 为书面形式。只有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 才具有法律效力. ▪ 2.实质要件 ▪ 《仲裁法》还规定了仲裁协议的一般实 质要件,明确仲裁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 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 项;(3)选定的仲裁。这项内容是仲裁协 议生效必须具备的实质要件。
同产生的一切争议如当事人间未能达成友好解决时,应 首先提交德国-荷兰商会仲裁庭。如当事人一方不接受 此决定时,申诉人所指定的普通法院有管辖权。”后来 双方发生了争议,原告诉至德国法院。被告拒绝出庭, 其理由是:依合同应将争议提交仲裁。德国法院驳回了 被告的这一辩解,理由如下:根据德、荷都批准的《纽 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1项规定,当事人有约定适用于 仲裁协议的法律的自由,如无约定,应适用制作裁决国 家的法律。但是在本案中,当事人既未约定适用法又未 约定仲裁地,因此裁决制作地国家的法律也无法确定; 《德国-荷兰商会仲裁条例》包括一项规定,仲裁在德、 荷举行皆可,两国法律可分别适用,因此本案不能只适 用某一国法律,而应适用德、荷两国的法律来确定仲裁 协议的合法性。德、荷法律皆规定,只有当事人双方都 同意仲裁,法院才不能进行审理。
▪ 对这个新概念,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解译方 式:一种认为,ADR应是指没有强制力的 争议解决方式,即只包括协商和调解,不
应包括仲裁,因仲裁属于其裁决必须被强
制接受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另一种意 见认为,ADR应指诉讼之外的所有民间的 争议解决,仲裁不仅应包括在内,而且是 ADR中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仲裁与诉讼的区别
▪ 2 . 解 决 投 资 争 议 国 际 中 心 (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简称为ICSID)。设在美国华盛顿.
▪ (二) 地区性常设仲裁机构 ▪ 1.美洲国家商事仲裁委员会 ▪ 2.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商事仲裁中心。 ▪ 设在泰国曼谷.
▪ 仲裁与诉讼都是解决双方当事人经济纠纷 的手段,都有着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促 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并且已生效 的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都具有法律效力, 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但仲裁与诉讼因各 具特色,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 此外,仲裁与诉讼相比较,仲裁还有专业性 ( expertness)、 保 密 性 ( confidentiality) 与 和谐性(harmany)等特点。在阐述诉讼与仲 裁区别时还特别需要提到各国仲裁裁协议要发生法律效力,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如前所述,我国仲裁法规定了仲裁协议必须具备 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同时,由于仲裁协议也 属于合同的范畴,因此它的生效还需要满足一般 合同生效的要件,如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具有签约 的民事行为能力,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达成 仲裁协议等。只有符合这些要件,仲裁协议才能 产生法律效力。
第八章 国际商事仲裁
▪ 根据国际惯例,解决商事争议的方式主要有协商、 调解、仲裁和诉讼。上述四种商事解决方式中, 有民间性质的;也有通过法院实行国家强制管辖 的方式,即诉讼的方式。目前,在国际上人们又 把协商、调解和仲裁统称为非诉讼解决方式或称 可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即ADR方式,ADR的英 文全称为Alternative Disputes Resolution。依 直译应为可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