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处罚的考点解析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
(二)主犯的处罚
• 1.一般刑事责任原则
•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 子的刑事责任原则
• 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 •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 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 行处罚。 • (2)其他主犯刑事责任原则 • 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 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 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 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 整体责任原则:
讨论:
• "宜宾首富"遭绑架勒索1亿赎金 被胁迫杀人该当何罪
宜宾伊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英启
司考真题(2012年)
• • • • • 下列关于主犯、从犯、胁从犯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 B. 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 C. 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D. 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18/6/272018/6/27
23
提示:
• 在实践中,教唆犯是他人犯罪意图的制造者,是引起犯罪 的重要原因,没有教唆犯的教唆,他人就不会实施犯罪, 因而对教唆犯一般应以主犯论处。
• 但是,教唆犯也并非都是起主要作用,如教唆他人帮助别 人犯罪,教唆他人教唆别人犯罪,对这种情况下的教唆犯, 可以从犯论处。
16
2018/6/272018/6/27
(二)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 按照刑法第28条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 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具体适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 (1)我国刑法对胁从犯采取必减主义。 • (2)对胁从犯予以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应按照其 犯罪情节具体确定。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
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主犯应包括以下三种犯罪分子: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2.在聚众性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首要分子”不一定都是主犯。
其原因大约是:①在聚众犯罪性质轻微、只实际追究首要分子一个人刑事责任的场合,如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交通秩序罪等,没有必要认定该首要分子是主犯。
②分则条文对某些犯罪的首要分子特别规定了较重的处罚,如刑法第103 条规定(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对这样的首要分子和罪行重大者该条已经专门规定了较重的刑罚,直接适用该条处罚即可,似乎没有必要适用总则共犯(主犯)的一般规定。
3.在犯罪集团或者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根据《刑法》第25 条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即所谓“一部行为全部责任”,例如,某贩毒集团各成员共同贩卖10万克海洛因,对该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贩卖10万克海洛因处罚。
而一般的集团成员通常仅对本人参与贩卖的毒品数量处罚。
再例如,甲乙二人盗窃汽车一辆,价值20万元,销赃得款10万元,甲某分的9万元;乙某分得1万元。
甲某应当按照总额20万元处罚;乙某也应当按照犯罪总额20万元适用刑罚。
①对于犯罪集团成员单独实施的集团犯罪计划以外的犯罪行为,由实施者本人承担罪责,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不承担罪责。
②对于一般共同犯罪中有共同犯罪人实施的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罪行(过限行为),由实施者本人单独承担罪责,其他共犯人不承担罪责。
二.从犯。
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刘凤科: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考点详解
刘凤科: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考点详解一、共犯人的分类概述★★★【知识要点】(一)按照分工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和组织犯。
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不可能同时还是教唆犯、帮助犯等,反之亦然。
(二)按照作用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
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不可能同时还是从犯、胁从犯,反之亦然;在共同犯罪中,可能只有主犯而没有从犯,但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当然,主犯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
注意:两种分类之间存在交叉关系。
实行犯根据作用大小,可以是主犯、从犯或胁从犯;教唆犯根据作用大小,可以是主犯、从犯(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胁从犯);帮助犯可以是从犯(包括胁从犯),而不可能是主犯。
(三)实行犯,又被称为正犯,包括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
间接正犯属于最近几年司法考试中可能命题的知识点,希望考生注意。
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
行为人不必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者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就是间接正犯。
间接正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
例如,张三利用精神病人强奸妇女,张三是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例如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用其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1)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
(2)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3)利用他人犯其他罪的故意。
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份)。
这种情形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1)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目的的行为。
(2)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身份的行为。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6.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当利用者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或者使被害人对结果缺乏认识或产生其他法益关系的错误,导致被害人实施了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时,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考点:共同犯罪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考点:共同犯罪考友们都准备好司法考试了吗?本文“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考点:共同犯罪”,跟着来了解一下吧。
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考点:共同犯罪一、构成要件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
1.这里两人以上,既可以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单位,还可以是两个以上单位和自然人的结合。
2.如果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犯罪,我国传统观点认为,在自然人犯罪的情况下,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至少有两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反之,如果虽然是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但其中,只有一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那么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的工具,属间接正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但司法考试已经改变传统观点,认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与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只是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因为存在阻却责任的事由,因而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应当按照共同犯罪处理。
(12年)9.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
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
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二)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行为。
这里共同的行为,既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还包括帮助行为、教唆行为、组织行为,甚至是共谋的行为。
(08延)55.下列哪些情形成立共同犯罪?(ABCD)A.甲与赵某共谋共同杀苏某,但赵某因病没有前往犯罪地点,由甲一人杀死苏某(三)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故意。
共同犯罪有哪些分类,如何认定共同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有哪些分类,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为在很多的犯罪⾏为中都有可能尊存在共同犯罪,但是在法律上对于共同犯罪有相应的分类。
很多⼈对于这点了解得不是特别清楚,那么在法律上是如何来进⾏共同犯罪⾏为的认定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共同犯罪有哪些分类,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为⼀、共同犯罪有哪些分类(1)⼀般共犯与特殊共犯⼀般共犯是指没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是为实施某种犯罪⽽临时结合,⼀旦犯罪完成,这种结合便不复存在。
特殊共犯亦称有组织的共同犯罪、集团性共犯,通称犯罪集团,是《刑法》第26条第2款规定的三⼈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简单共犯亦称共同正犯、共同实⾏犯,是指⼆⼈以上共同直接实⾏某⼀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为,共犯⼈都是实⾏犯,不存在组织犯、帮助犯、教唆犯问题。
⽽复杂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之间存在着犯罪分⼯的共同犯罪,不仅存在直接着⼿实施共犯⾏为的实⾏犯,还有组织犯或教唆犯或帮助犯的分⼯。
(3)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前者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本可以由⼀⼈实施的犯罪⾏为;后者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以上的共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该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以上,主要是包括聚众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刑法》第317条聚众劫狱罪等)、集团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条组织、领导、参加⿊社会性质组织罪,《刑法》第317条组织越狱罪)。
(4)事先(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谋的共犯,即共犯⼈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实⾏犯罪前形成。
后者即指事前⽆同谋的共犯,共同犯罪⼈的共犯故意,是在实⾏着⼿之际或犯罪过程中形成的。
⼆、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为(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的,是主犯。
(2)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或者辅助作⽤的,是从犯。
(3)起主要作⽤,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直接实施犯罪⾏为,⽽且其⾏为是犯罪结果发⽣的主要原因,或是事前拉拢、勾结他⼈,提起犯意,出谋划策的教唆犯。
共同犯罪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单独不能构成身份犯(特殊主体犯罪),但可以构成身份犯的共犯。
例如非国家工作人员甲帮助、教唆国家工作人员乙贪污的,可以构成乙贪污罪的共犯。
2、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有特定身份的人共同犯罪的,对没有特定身份者不适用有特定身份者的从重处罚情节。
例如,非国家工作人员甲与国家工作人员乙共同犯非法拘禁罪,法律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的从重处罚,如果乙用了职务便利犯该罪的,对乙从重处罚,但对甲不能适用该从重处罚的规定。
3、有特定身份的人各自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便利实施共同犯罪的,以主犯的身份确定该案的性质。
例如公司经理甲(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董事乙(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司财产的,如果甲起主要作用,则按照甲的身份,全案定职务侵占罪;如果乙是主犯的则按照乙的身份,全案定贪污罪。
二、共同犯罪成立条件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
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之间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
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1)各个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与自己一道在共同实施该种犯罪;(2)各个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结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主体条件: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是两人以上。
这里要注意对“人”的理解,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主体条件的人,不仅包括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单位等法律拟制的人。
主观条件是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刑法中的犯罪共犯与从犯的区别解析与实例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共犯与从犯的区别解析与实例分析在刑法中,犯罪共犯和从犯是两个常见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涉及到了犯罪行为的参与者,但在法律上有明确的区别与定义。
本文将对犯罪共犯和从犯进行深入的解析,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一、犯罪共犯的概念与要件分析犯罪共犯是指在一个犯罪行为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在刑法中,犯罪共犯将与主体的行为关系紧密相连,有明确的共同犯罪标准。
具体而言,犯罪共犯的要件可分为以下几点:1. 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共犯的首要要件是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这意味着多人之间在犯罪行为中有着实质性的参与或共同行动,共同策划或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
2. 主观上的共同犯意在犯罪共犯中,主观上的共同犯意也是一个必需的要素。
这意味着共犯之间必须存在共同的犯罪意图,即明确了解并愿意接受主犯的犯罪行为并有意参与其中。
3. 具有辅助性行为除了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和共同犯意外,犯罪共犯还需要具备辅助性行为的特征。
这包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提供帮助、支持、协助或者是煽动他人实施犯罪行为。
以上是构成犯罪共犯的主要要件,当具备这些要件时,依法将认定涉案人员为犯罪共犯。
二、从犯的概念与要件分析从犯是指在犯罪行为中,与主观上的犯罪主体有一定的行为上的配合与参与,但没有实质性的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员。
与犯罪共犯不同,从犯参与犯罪行为的方式有所差异。
下面是从犯的要件分析:1. 达到共犯规定的行为从犯的首要要件是达到共犯规定的行为。
虽然从犯没有实质性的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但其行为与犯罪主体有一定的配合与参与。
2. 达到共犯规定的主观犯意与犯罪共犯相似,在从犯中,达到共犯规定的主观犯意也是一个必需的要素。
从犯需要明确了解并愿意接受主犯的犯罪行为,具备共同的犯罪意图。
以上是从犯的主要要件,当达到这些要件时,依法将认定涉案人员为从犯。
三、犯罪共犯与从犯的区别解析在理解了犯罪共犯和从犯的概念及要件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与程度上。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相应刑事责任是什么
共同犯罪⼈的分类及相应刑事责任是什么共同犯罪⼈的分类及相应刑事责任对共同犯罪⼈分类的⽬的,在于明确各种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以及他们各⾃造成的实际危害,⽬的是可以对他们进⾏正确的处罚。
我国刑法按照各个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将他们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并对他们各⾃的不同刑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主犯问题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26条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的,是主犯。
三⼈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组成的较为固定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要分⼦,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这⼀规定清楚地表明:主犯是指犯罪集团或聚众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指挥者、或者策划者、以及在共同犯罪集团中,⽽且也可能存在于共同犯罪的其他形式中。
⾄于在共同犯罪中有⼏个主犯,这要看具体案件的情况⽽决定。
犯罪集团中的主犯,包括⾸犯或⾸要分⼦,这些⼈通常是罪⼤恶极,情节严重的犯罪分⼦。
他们起到组织、领导、指挥犯罪的作⽤,往往是这类⼈发起组织犯罪集团或团伙,发展犯罪成员,策动犯罪,制定犯罪计划,进⾏犯罪分⼯,具体指挥其他犯罪成员进⾏犯罪活动。
所以,他们是犯罪集团或团伙中的核⼼⼈物,应承担该集团犯罪的主要刑事责任。
这就是说,主犯不仅要对⾃⼰直接实施的犯罪⾏为负刑事责任,⽽且还要对其他成员依据该集团的犯罪计划所实施的⼀切犯罪⾏为负责。
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该集团的⼀般成员的犯罪活动都是具体实现主犯规制的犯罪计划,并受其命令、指使的。
但是,如果某个成员实施了该集团的犯罪计划范围以外的其他犯罪,该主犯则对此过限⾏为不负责任。
主犯的主观恶性很⼤,他们不仅⾃⼰实施犯罪⾏为,⽽且还指挥、策划、影响、制约着其他犯罪成员的犯罪⾏为。
因⽽,他们对社会的实际危害也就更⼤,应当在犯罪集团中承担主要的刑事罪责,这才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法律知识习题及备考指导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法律知识习题及备考指导某甲盗窃了一辆摩托车,价值5000余元,交予朋友某乙帮助销售。
某乙明知是甲盗窃的脏物,而将摩托车卖给了不知情的某丙,某乙的行为是()A.与某甲构成共犯,是主犯B.不构成犯罪C.独立构成犯罪D.与某甲构成共犯,是从犯本道题大多数考生会选A。
但通过学生所学,该选项本身也有逻辑问题。
首先,乙一定不可以跟甲构成盗窃罪,事先并未同谋。
所以应当是构成掩饰、隐瞒违法所得罪的共犯。
这个前提如果成立,就要进一步分析乙在这个罪名的作用,乙是负责实际销赃的,对掩饰隐瞒行为起到较大作用,所以难以认定辅助、次要作用,所以乙难以认定该共同犯罪的从犯。
同时甲教唆了乙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甲的教唆作用在共同犯罪当中也不能认定次要辅助作用,所以甲也非从犯,甲乙皆非从犯,也就无所谓主犯的问题,他们只是构成共同犯罪。
经过仔细分析,可以排除D和A的。
同时甲犯盗窃罪,但甲对后期的掩饰、隐瞒行为又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是典型的不具备可罚性的事后行为,所以甲只构成盗窃一罪。
同时,乙未与甲基于盗窃而事先通谋,所以乙未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但乙一定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所以,甲、乙并不在同一罪名当中构成共同犯罪,所以乙构成独立犯罪。
所以本题官方答案是C。
但是有根据最新的刑法通说观点,对于共同犯罪只需要在违法程度上的构成即可认定。
所以要肯定甲乙之间是共犯关系。
只是甲对盗窃罪负刑事责任,乙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负刑事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目前省市的事业单位考试想要加大法律部分难度的考察,但是出题者并不可以结合当下最新的法学理论观点来考察,所以有些的各地市的考试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
也就是说,对于部分地区,法律难度乘难度加大的趋势,同时考试答案标准乘滞后的态势,面对这些问题。
所以对于考生复习过程还是要沿用大学本科教学观点来走,同时紧跟老师上课的步伐,老观点要学习、新观点要了解。
希望以上文章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有哪些
一、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有哪些对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各国刑法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如有的国家将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 另一种是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如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和从犯。
我国刑法折中了这对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各国刑法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如有的国家将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另一种是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如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和从犯。
我国刑法折中了这两种分类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标准为主,并适当考虑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标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
二、共同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同时具备以下主体、客观和主观三个方面的要件:(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点:1.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
这是主体要件中的量的规定性因素。
一个人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
如果行为人教唆他人犯罪,而被教唆人未实施所教唆的犯罪的,教唆者单独构成所教唆的罪,尽管存在教唆行为,也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
2.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这是主体要件中质的规定性因素。
如果虽然符合量的规定性因素,即有两个以上的人,但是其中一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一般起点是年满16周岁,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可见,在我国刑法中,只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8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为年满14周岁,其他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一律为年满16周岁。
浅析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浅析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内容摘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29条对共同犯罪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为有效地惩治共同犯罪提供了法律武器,为理论上研究共同犯罪指明了方向。
共同犯罪是一种比单个犯罪更为危险、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且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责任问题也相对复杂。
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犯罪理论对指导实践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拟就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的承担作些浅见。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包括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文章结合刑法学界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逐一分析了各种犯罪人的界定及其刑事责任,对正确处理共同犯罪提供参考。
共同犯罪理论博大精深,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刑事责任【正文】: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这一定义科学地概括了共同犯罪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为有效地惩治共同犯罪提供了法律武器,为理论上研究共同犯罪指明了方向。
共同犯罪被认为是一种比单个人犯罪更为危险、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
因为在客观上,犯罪人数量的增加,使犯罪能量更大,能够实施某些单个人不可能实施的犯罪,特别是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也能够在犯罪中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主观上,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激励、坚定犯罪意志的作用,往往能够使犯罪意志薄弱的人坚定犯意,甚至使共同犯罪人犯下单个人不能犯的罪恶。
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更加复杂。
在单个人犯罪的场合,“一人做事一人当”,责任简单明了;而在共同犯罪的场合,涉及各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责任大小的区分与区别对待的问题,处理起来比单个人犯罪要复杂的多。
所以,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犯罪理论对指导司法实践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就两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共同犯罪的分类(一)共同犯罪的分类标准如何对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理论和立法例上,如果从标准的同一性考察,主要有三种分类法:一是分工分类法,即以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对共犯的身份予以分类,按照这种分类,共犯分为:正犯(包括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行为的情形。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对于刑事司法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主犯、从犯和共犯。
主犯是指直接参与犯罪的人,具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从犯是指在犯罪中协助、教唆主犯实施犯罪的人。
共犯是指与主犯一起实施犯罪的其他人。
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犯罪人的行为方式和实施的角色来区分。
其次,对于共同犯罪人的处罚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罪责人数原则。
根据共同犯罪人的数量,确定其罪责程度。
例如,在同一犯罪中,主犯通常被认定为犯罪的主要责任人,罪责重于从犯和共犯。
其次,实施行为原则。
根据共同犯罪人的实施行为情况,确定其罪责程度。
例如,主犯的直接实施行为往往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罪责应最重,而从犯和共犯的帮助、教唆或共同实施行为则相对轻一些。
再次,心态原则。
根据共同犯罪人的主观心态,确定其罪责程度。
例如,如果主犯具有更严重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动机,罪责也应相应加重。
最后,犯罪结果原则。
根据共同犯罪人的实际共同犯罪结果,确定其罪责程度。
例如,如果主犯和从犯在实施犯罪行为中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其罪责也应相应增加。
然而,要考虑到共同犯罪人之间不同的协作程度和责任分配情况。
有些情况下,共同犯罪人中的一些人虽然参与了犯罪行为,但其主观恶性和实际危害程度较低,可以视为辅助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其定性为从犯或共犯,并对其予以相对较轻的处罚。
此外,还应根据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对不同类别的犯罪行为,确定相应的刑罚幅度和刑罚方式。
在法律实践中,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往往会结合刑法规定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和运用。
刑法规定了一些共同犯罪情形的特别处罚规定,例如刑法中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定。
在具体案件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犯罪人的具体行为、主观恶性、犯罪动机、犯罪结果等,来确定每个共同犯罪人的刑罚。
共同犯罪人有哪些分类
共同犯罪⼈有哪些分类
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条件:①⼆⼈以上;②共同故意;③均构成犯罪。
接下来就由店铺⼩编为您讲解共同犯罪⼈有哪些分类。
共犯的分类标准:
国外刑法通常按分⼯进⾏分类,分为正犯(实⾏犯)、教唆犯、帮助犯。
我国刑法主要按共犯作⽤进⾏的分类,适当考虑了分⼯。
按此标准将共犯成为四类,共同犯罪⼈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为⼈与国家⼯作⼈员勾结,利⽤国家⼯作⼈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呑、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段⾮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
⼆、⾏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员勾结,利⽤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法占为⼰有,数额较⼤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作⼈员⾝份的⼈与国家⼯作⼈员勾结,分别利⽤各⾃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法占为⼰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个问题的解释”第1⼀3条,最⾼⼈民法院法释[2000]15号。
)
事后对犯罪分⼦所的赃物予以窝藏、代为销售或收买的,应按犯罪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事前未通谋的,事后明知是犯罪赃物⽽予以窝藏、代为销售或收买的,应按窝赃、销赃罪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中的共同犯与从犯的责任划分解析与实例分析
刑法中的共同犯与从犯的责任划分解析与实例分析在刑法领域,共同犯与从犯是对于犯罪行为中不同参与程度的两种责任形态进行的细分。
对于刑事案件的侦查、审判以及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正确地区分共同犯与从犯的责任划分,对于实现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共同犯与从犯的责任划分进行解析,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共同犯与从犯的概念及区别1. 共同犯的概念:共同犯是指共同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人员。
共同犯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和行为,共同参与犯罪行为,并分担共同责任。
在共同犯罪中,每个共同犯都对犯罪行为的结果承担责任。
2. 从犯的概念:从犯是指在犯罪行为中,提供必要帮助或者同犯犯罪人员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从犯与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其参与程度较轻,不具备共同犯的所有特征。
3. 共同犯与从犯的区别:- 犯罪行为:共同犯是指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人,而从犯是指协助或者参与犯罪行为的人。
- 犯罪故意:共同犯和从犯在犯罪故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具备故意。
- 行为方式:共同犯是与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共同实施,而从犯是在犯罪行为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 责任划分:共同犯对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承担共同责任,而从犯对犯罪行为承担相关责任。
二、共同犯与从犯的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共同犯与从犯的责任划分,我们将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抢劫案在某城市,A、B两人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起抢劫案。
A持枪,B持刀。
他们一起进入一家珠宝店,威胁店员并抢劫了一定数量的珠宝。
在逃跑过程中被警方抓获。
根据以上案例,A和B可以被认定为共同犯。
他们共同策划了抢劫案,共同进入店内实施抢劫行为。
而他们也分担了同样的犯罪故意,即故意进行抢劫行为并造成了相应的犯罪结果。
案例二:毒品贩卖案C是一个毒品贩卖集团的成员,D是C的朋友。
C在一处暗巷贩卖毒品,而D在暗中担任看守及传递毒品的角色。
在一次行动中,警方出现并抓获了C和D。
根据以上案例,C可以被认定为主要的犯罪人员,从而被认定为共同犯。
共同犯罪是怎么判刑
一、什么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
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在此之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加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共同犯罪人除主犯、从犯、胁从犯之外,还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件:(一)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形: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
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论中所谓的单位共同犯罪。
3.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中通常谓之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
(二)客观要件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
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共同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情形:1.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共同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构成共同犯罪,比如甲、乙二人共同将丙杀死共同不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未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而构成的共同犯罪,比如儿子、儿媳共同遗弃年迈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
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即共同犯罪人中有人系作为行为,有人系不作为行为,例如:铁道养护工甲与乙事先合谋破坏铁路设施,在乙实施破坏作为时,甲佯装熟睡,不履行其职责。
2.共同直接实施犯罪。
在这种场合中,共同犯罪人没有分工,均直接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3.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
具体表现为有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关于共同犯罪人
的分类及处罚的考点解析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处罚的考点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处罚是我们事业单位法律考试当中常常涉及到的考点,然而因为种类较多,法律关系复杂,常令考生们头疼不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共同犯罪人的不同种类及相应的处罚。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依照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种类
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
1. 主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2. 从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3. 胁从犯。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4. 教唆犯。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
三、共同犯罪人的相应处罚
1. 主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处罚在考试中的具体运用
1.主犯:首先,考生们往往认为主犯就是首要分子。
其实不然,主犯并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也是可能构成主犯的,故而构成主犯并不当然构成首要分子。
其次,根据刑法规定,一旦构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则需要对集团所犯的罪行承担刑事责任,但这并不代表对集团成员所实施的犯罪承担责任。
2.从犯:根据刑法规定,从犯是需要对其所犯的所有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并且刑法规定为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的处罚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犯的性质比胁从犯严重,故而处罚力度也可看出,从犯相对于胁从犯而言,在处罚上比胁从犯多了一个词汇为“从轻”,刑法这么规定,也就意味着当认定为从犯的时候,应当优先去适用从轻原则,而一旦被认定为胁从犯时,应当优先适用减轻原则。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从犯的处罚力度是大于胁从犯的。
然而正因为有这样的结论,所以考生们往往认为既然胁从犯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那么从犯相应所有的词汇就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其实根据法条可以看出,从犯与胁从犯在处罚方面的共同之处都是使用了“应当”这个词汇。
而没有使用“可以”这一词汇。
故而这也是出题人常常出题的考点。
3.胁从犯:胁从犯常常会与从犯的处罚对比考察,这是考点之一。
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胁从犯尽管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但是如果起初是被胁迫参加犯罪,而后又在犯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则不应当再被认定为胁从犯。
则应当认定为主犯更为适宜。
4.教唆犯:首先,教唆犯一定是主犯吗?其实不然,教唆犯应当如何认定,是根据其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进行辨别的。
如果教唆犯在犯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则应当认定为主犯,如果起次要作用,则应认定为从犯。
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情况则是,教唆犯在犯罪过程中起的是主要作用,所以教唆犯大多数情况都被认定为了主犯,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教唆犯都一定为主犯。
其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但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唆的未成年人是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则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应当成立间接正犯。
对被教唆的人应当单独处罚。
最后,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教唆犯是否构成犯罪呢?根据《刑法》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也就意味着,行为人还是会构成教唆犯,只是构成教唆未遂。
【例题】
(多选)1.王某教唆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李某犯罪,王某:
A.与李某构成共同犯罪
B.应单独承担刑事责任
C.是雇主
D.是间接实行犯
【参考答案】BD。
本题考察间接正犯。
解析:法律规定,如果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或者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法律规定以外的犯罪,或者教唆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根据《刑法》的规定,这些被教唆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教唆犯和被教唆的人之间不发生共犯关系,教唆犯应对其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所实施的犯罪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故选项A错误,B正确。
王某只是教唆李某,而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项错误。
间接正犯也叫间接实行犯、他手正犯,是针对直接正犯而言的一种正犯。
是指不亲自实行危害而利用他人之手达成犯罪目的。
选项D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BD。
(单选)2.刘某、张某预谋抢劫,邀周某参加,周某不肯。
在刘、张两人的威胁下,周某一同前往,三人路遇一行人,上前要求其交出钱包,该行人不肯,奋起反抗,周某持刀将其砍成重伤后,抢得300元。
对于周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被教唆犯
【参考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胁下不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并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的人。
如果行为人起先是因为被胁迫而参加共同犯罪,但后来发生变化,积极主动实施犯罪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则不宜认定为胁从犯。
在本案中周某起初是被胁迫犯罪,但是在犯罪过程中积极实施犯罪行为,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不应当在以胁从犯定罪,而应以主犯定罪处罚。
故本题答案为A。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