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和对策——以浙江温岭为例的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和对策——以浙江温岭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居住的城市不断增加,流动儿童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些孩子因为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迁移,无法稳定地生活和学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群体,被称为流动儿童。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由于家庭环境和生活状态的不确定性以及稳定性的缺失,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迁移频繁和生活不稳定的原因,他们没有稳定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支持,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他们的家庭教育也比较薄弱,这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了解浙江温岭地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2)探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和建议,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来了解浙江温岭地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流动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学校教育情况、社会支持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2)访谈法通过对关键群体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孩子、家长、老师和社会组织等不同角色的人员。
三、预期结果和启示通过本研究,可以对浙江温岭地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和提升,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件差 , 部分民办民工子弟学 校租 用普通 民房 , 在消 防、 卫生 、 安全等方面都达 不到 要求 , 少教 学设备 和体育 器材 ;3 缺 () 管理不规范 , 体罚现象 比较严重 , 缺少对学生的基 本关怀。
( ) 三 民办贵族子弟学校就读费用较高 在较为发达 的城市 , 一定经 济基础 的父母 , 有 为其孩 子
受教育的现状 , 分析产生 当前现状 的深 层次原 因, 最后给 出 解决当前 问题 的对策。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贵族子弟学校。民办学校在深圳
已成为暂住人 口子 女就学 的主要 渠道 之一 , 有 14所 , 共 4 共
二、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公立学校相对 很多民 办 学 习 , 师资 力量 和硬 件环 境较 好, 流动儿童家长一般会选 择公 立学校 , 以大部分 流动儿 所
全 国粗略地统计 ,0 8年 大概 有24 0 20 0 万进 城务 工人员 的子 女, 或者 叫农 民工子女 , 中有 8 0万进 了城 , 为了流动儿 其 0 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童 , 1 0 多万留在农村 。 还有 0 6 J
( ) 二 户籍制度 和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根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 学院 院长李强 教授 的社会 声
21 0 1年 2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 f e og agC lg f dct n ora o H i njn o eeo u ao l i l E i
F b 2 1 e.0 1 V0 . 0 No 2 13 .
第3 0卷第 2期
di1 .9 9 ji n 10 7 3 .0 10 . 1 o:03 6/.s .0 1— 8 6 2 1 .2 02 s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迁移到城市中的儿童,他们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在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城市本地儿童的同等教育资源。
许多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较为薄弱,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质量。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难以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
这也使得流动儿童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
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种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也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推进教育公平。
政府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教育乱收费等现象,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加强学校建设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心理咨询、文化交流等,帮助流动儿童解决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
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和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媒体也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宣传和报道,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流动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育公平、学校建设和管理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和教育权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流动儿童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调研报告流动儿童调研报告引言: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成人长期迁徙生活的儿童,由于他们常年在不同的地方居住,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流动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需求,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供参考。
一、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分布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50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人口的15%。
这些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是随父母外迁的农民工子女。
二、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1. 教育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的长期迁徙,他们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难题。
很多流动儿童无法稳定就读一所学校,频繁的搬家和转学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缺乏稳定的社交圈,很难与其他儿童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关系。
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 身心健康问题:流动儿童常年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许多人缺乏足够的照顾和关爱。
缺乏良好的饮食和卫生条件使得他们更容易生病,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挑战。
4. 安全问题:由于流动儿童常年在陌生环境中居住,他们更容易成为受到侵害的对象。
缺乏稳定的住所和监护,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受虐待和剥削的儿童。
三、改善流动儿童生活的建议1. 政府和社会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包括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提供免费的学费和学杂费等。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关爱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家庭教育:父母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意识,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爱心关怀。
父母也应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稳定的家庭教育制度。
3. 学校支援:学校应积极关注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帮助和资源支援。
学校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机会。
4. 心理咨询: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帮助和支持。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儿童群体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流动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政策与法规、资源与分配、心理健康与教育、家庭教育与支持、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以及创新模式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入城市生活,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这些儿童的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许多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挑战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
其次,家庭教育缺失,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此外,社会认知偏见和歧视也给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与法规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例如,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教育壁垒等。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与分配要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包括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质量。
同时,还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确保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是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和社会适应的困难,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2)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流动儿童,指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并接受教育的儿童。
他们通常处于城市边缘,或是城乡结合部,面对着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文化的冲击。
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资源不均: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施、课程内容等。
教育连续性受损:由于家庭迁移的不确定性,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经常受到影响,他们可能需要频繁转学,导致学习进度受阻。
文化冲突与适应: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城市的文化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对他们的心理适应产生挑战。
二、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特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定性需求:流动儿童需要稳定的教育环境,以减少频繁转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流动儿童对教育内容和方式有多样化的需求。
心理支持需求:面对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流动儿童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与措施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政策倾斜: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倾斜政策,如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整合: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城乡教育合作,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社会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四、流动儿童教育实践案例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某市通过实施“流动儿童教育支持计划”,整合各方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该计划不仅提高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
五、流动儿童教育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流动儿童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教育公平化:随着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更加均等。
公办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德育探究——以苏州市新庄小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公办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德育探究——以苏州市新庄小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我国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其中不乏伴随着孩子的流动人口家庭。
这些孩子由于常年在外迁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更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
此外,由于常年跟随家长的工作地点迁移,就学存在难度,进而影响其德育教育。
公办小学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接受义务教育的渠道。
公办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及其文化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苏州市新庄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其实际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完成本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公办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能力。
同时,本研究结果对于改进和优化苏州市新庄小学的德育教育具有参考价值,扩大其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界面。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三种方法,分析苏州新庄小学在德育方面的实际情况。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梳理德育教育的理论与相关研究,以明确德育教育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2. 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获取苏州市新庄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情况等;3.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及文本分析,分析苏州市新庄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影响;4.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优化苏州市新庄小学德育教育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该校及其他公办小学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其教育品质。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深入掌握苏州新庄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出建议和方法,改进苏州新庄小学德育教育,并促进公办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五、研究方案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三个月,具体计划如下:第一周:完成选题、制定调查方案和撰写开题报告;第二到三周:进行文献综述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到五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获取苏州市新庄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第六周:对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第七到八周:归纳问题,思考改进建议,以及绘制论文框架;第九到十周:论文撰写及完善;第十一到十二周:论文修改、打印和提交。
2024年流动儿童教导问题研讨论述

2024年流动儿童教导问题研讨论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随父母迁移到城市,成为了所谓的“流动儿童”。
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家庭教育角色与方法、学校教育与支持体系、社会融入与政策支持、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策略与建议等方面,对流动儿童教导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流动儿童难以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他们在入学、升学、转学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导致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家庭难以承担额外的教育费用,这使得他们的教育机会更加有限。
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十分明显。
城市学校通常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学校则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使得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时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
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适应的困难,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自卑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家庭教育角色与方法家庭教育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理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一些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另一些家长则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
因此,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一环。
五、学校教育与支持体系学校是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然而,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学校在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大量的流动儿童。
这些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的迁移、务工等原因,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学习环境恶劣等问题。
因此,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他们常常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资源。
许多流动儿童所在地的学校条件较差,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和教辅材料匮乏,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2. 学习环境恶劣流动儿童常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是农村,他们的居住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
这种环境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容易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影响他们的学业水平。
三、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1. 教育机会不公平由于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这不仅影响了流动儿童个人的发展,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社会融合困难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他们常常在学校和社会中遭受歧视和排斥。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融合变得困难,增加了他们未来发展的难度。
四、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同时,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
2. 学校合作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应加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城市学校可以与农村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教材共享等合作,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流动儿童教育,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
五、结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支持,才能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就近入学”背景下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就近入学”背景下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目的与意义:在“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下,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本研究旨在探究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平、优质、安全的教育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通过对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等相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究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有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现状并归纳提炼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1.1 流动人口子女的基本情况1.2 子女入学的途径和渠道1.3 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状况二、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1 学校安排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2.2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背景的不利影响2.3 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不完善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三、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3.1 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政策的具体操作方案3.2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措施与方法3.3 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的建议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其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此提出可操作、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蒙自市和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优质、公平、安全的教育服务,推动各方面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销售大厅服务岗: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流程行为规范迎接指引递阅资料上饮品(糕点)添加茶水工作要求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注意事项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待;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班中工作程序工作要求注意事项饮料(糕点服务)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托盘;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子;下班程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1.3.3.3吧台服务岗1.3.3.3.1吧台服务岗岗位职责1)为来访的客人提供全程的休息及饮品服务;2)保持吧台区域的整洁;3)饮品使用的器皿必须消毒;4)及时补充吧台物资;5)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问题点;1.3.3.3.2吧台服务岗工作及流程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材料题目(中文)___有关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专业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学号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指导教师 _________林群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讲师_____________________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ΟО九年五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义务教育的涵义有多种,简而言之,它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执政合法性的体现。
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更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且义务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政策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一个好的政策的制定实施不仅有利于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推进,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2.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与此同时,中国农民群体迅速被边缘化,而他们也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大批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在求学的路途中遇到了艰难的困境,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通过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不仅可以丰富理论,而且对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解决会提供更多理论上的帮助,使其教育实践具有更大的指导价值,使政府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为我国的第二代城市移民的教育事业出谋划策。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我国流动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由于迁居到其他城市找工作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子女需要在不同的地方接受教育。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接受及时、公平的教育机会、缺少稳定的居住环境、家庭教育支持不足等等。
因此,对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选题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三、研究内容1.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现状及问题:本部分将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如接受及时、公平的教育机会、缺少稳定的居住环境、家庭教育支持不足等等。
2.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实施情况:本部分将分析我国各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如政策、制度、配套措施等等,以及现有的问题和不足。
3.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原因的分析:本部分将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4.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建议:本部分将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整合和分析已有文献的方法,搜集相关统计数据、政府文件和相关报道,结合实地考察,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和现状,同时也将提供与实践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流动人口在中国社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其中,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流动人口会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中生活。
然而,由于流动人口通常没有在城市中注册户口,其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的权利常常受到限制。
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也影响了中国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实现。
因此,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就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生活状况和教育现状。
2. 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就读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3. 目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5. 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 收集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政策法规、统计数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就学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困难。
3. 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就读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并听取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现状和困境,全面掌握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解决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亲戚在城市中长期居住、教育和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其受教育状况相对较低。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城市流动儿童的定义、特点和数量概况。
2. 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3.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探讨政策、社会、家庭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4.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其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包括心理、身体、认知等方面的影响。
5. 针对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包括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
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告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其对研究问题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2. 实地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探索其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3. 经验总结法。
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借鉴。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将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预期的成果如下:1. 研究报告。
撰写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前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阐述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2. 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政策制定、教育资源的配置、家庭教育的改进等,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中的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中的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流动而居无定所的儿童。
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数据,全国常住人口为14.42亿,而流动人口超过了2.81亿,其中包括大量的城市流动儿童。
他们常常没有稳定的住所和学校,受教育条件相对较差,面临着很多困境。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和流动性的增大,给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保障城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区域公共管理视角出发,旨在对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究其应对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2)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研究如何为城市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公共服务,探究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3)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在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协同治理,促进政府间、社会间的共同责任和积极参与。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以系统性、方法论的视角,结合政策、管理、社会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关系,全面地分析和解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对现有理论和实践进行评价和总结,提炼出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核心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政策制定,促进城市流动儿童教育便捷、公平、普惠发展。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流动儿童指的是常年或者长期在全国不同地区流动居住的儿童。
他们通常是因为家庭的贫困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流动的。
流动儿童普遍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水平低,失学退学等一系列教育问题。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目前,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相关研究比较少,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其受教育问题本身所涉及的教育公平、教育机会等方面。
而有关法律保护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在现实中,流动儿童通常面临着户籍、流动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法律制约,如户籍制度导致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学籍管理制度导致其无法连续就学,而教育公平的问题则是流动儿童在外就读时受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现状和问题分析。
2.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的立法背景和现状。
3. 从学籍管理、户籍政策和教育公平等方面探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4.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解决方案。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和总结已有的法律文献以及实际案例,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能够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为加强对流动儿童现状下教育问题的改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同时,也可以为立法者和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建议,促进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更好的保障。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流动儿童是指根据家庭、劳动和学习等原因,不断迁徙的儿童群体。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的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流动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与资源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这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其实并非新话题。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问题,分析其原因和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内容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现状与问题主要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现状与问题,如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讨。
【内容二】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现状与效果通过对财政政策的理论解析和实证数据的分析,探讨现行流动儿童教育财政政策对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和信息传递的作用与影响,比较不同政策的优劣之处,总结政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内容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改进与创新在分析现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针对财政资金分配不均、流动儿童家庭负担重等问题的破解措施。
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开展教育寻常化、规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基本状况,并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提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和财政支出的研究方法和分类。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流动儿童家长、流动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真实情况。
3.实证分析法: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为制定提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和财政支出的新举措提供决策依据。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孩子与父母。
农村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
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一群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
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
通过他们笔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离地看流动农民这一群体的生活原貌。
ゼ彝ピ谡庑┖⒆拥男哪恐校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父母的辛劳。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
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
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他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
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
也许越是在这样的家庭孩子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责任感。
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我想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养爸爸和妈妈”“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
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
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养育之恩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为了赚钱才来北京的”“由于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收入太低总共不到200元便来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转学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学校。
”ゼ彝牧鞫使这些孩子的教育过程也具有了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缀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门之外从下面这篇作文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孩子曲折的就学过程:“……我姑姑在北京后来我家就到北京打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教师_________林群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讲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二ΟО九年五月
题 目
有关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研究
育政策的含义:
关于教育政策,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刘复兴教授认为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下位概念,是公共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为了解决特定的教育问题,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制定的,调整教育领域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政策[3],“它反映了国家统治者在教育领域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是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权威性配置。
2.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的涵义有多种,简而言之,它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实行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教育[2]。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材料
题目(中文)___有关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
院系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专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问题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背景、论文题目中主要概念的界定、简明、扼要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而且这种大规模流动人口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是处于增长趋势,其发展速度之迅猛,其影响力之持续为世界其他各国所未有,在新世纪的近五年以及往后的30年,由于我国总劳动力年龄阶段的人口总数仍处于增长期,流动人口数量也将处于增长阶段。随着人口流动和迁移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尤为显得突出。不少人口学者认为,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明天可能会流向城市;而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可能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亟待引起社会各方重视。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孩子们同样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真正解决则是我们迈向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国家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才形成较为清晰、明确的认识和措施。为解决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自1989年开始至今,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但这些教育政策法规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从缺失到逐渐完善的演变轨迹,并在演变过程与政策内容上表现了鲜明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即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相关概念的界定:
1.流动儿童的含义:
进城务工的已婚农民工或者是将子女留在原籍托人照顾,或是将子女带到打工地。留在原籍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被称为流动儿童。关于这一概念,社会学界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如段成荣、梁宏在《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中将流动儿童定义为流动人口中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人口[1];1998年制定的《北京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实施方案》将流动儿童定义为非本区(县)户籍的外省或本市外区(县)户籍7岁以下儿童等;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发布的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在本研究中将流动儿童少年简称为流动儿童,他们是农村人,却生活在城市,有的甚至出生在城市,对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一无所知;他们来自农村却随父母来到城市求学、生活;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又与普通的城市儿童不同,由于他们的父母多从事的职业层次较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
(二)研究目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谋生,随之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群。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4]。与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攀升相伴随的是流动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举家迁移的比例上升,且在流入地长期定居的倾向明显。这就使得流动儿童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住房条件以及子女教育问题更是成为了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真实、全面地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流动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教育的长远发展趋势,系统完整地分析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演变发展及政策的特点和实施情况,从而探索有效推进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完善发展的对策,不断满足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长的需要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流入地,是希望能够接受到比在老家更优质的教育。然而,现实并未与他们的期望相符。在当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变得日趋严峻,而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存在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情况下,因此,选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研讨如何制定有利于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教育政策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日趋突出,并已成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执政合法性的体现。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更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义务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政策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一个好的政策的制定实施不仅有利于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推进,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