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说课讲解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
2. 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艺术的特点、虚和实的概念。
2. 难点:虚和实在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
1.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艺术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阐述虚和实的概念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运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绘画的特点、虚实的表现手法。
2. 难点:虚实在具体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绘画中的虚和实。
2.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绘画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2.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的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绘画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绘画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三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考研辅导班讲义笔记讲解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考研辅导班讲义笔记讲解大家好,我是才思教育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考研辅导班的笔记,希望对大家考研有一定的帮助。
百科知识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
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
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
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
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胜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
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就在于韵味的消失。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引发学生对中国艺术表现虚实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展示法: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虚和实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绘画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书法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书法创作。
第四章:中国建筑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第二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2.1 课程背景本章将深入解析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分析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内容1. 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中的历史演变。
3. 虚实概念在各类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章:虚实手法的应用3.1 课程背景本章将着重探讨虚实手法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2. 阐述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3.3 教学内容1. 虚实手法的分类及特点。
2. 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第四章: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4.1 课程背景本章将探讨虚实手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之美。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列举和描述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
2. 分析虚实手法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及效果。
4.3 教学内容1. 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虚实表现。
2. 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在虚实表现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形式。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欣赏5.1 课程背景本章将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虚实手法的魅力。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并评价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课件.doc

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考古学
7
美术学
民间美术研究、中外美术交流史、西方当代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民间美术史论、西方现当代美术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书法创作、工笔人物画创作、油画语言的表现力研究、中国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篆刻创作与研究、山水写生语言探究、中国花鸟画研究与创作、中国油画现代性研究、当代油画创作研究、雕塑创作与研究、中国书法研究与创作、当代书法的创作与研究、
27
设计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创意与表现)、设计艺术的历史与理论、工艺美术史论、建筑理论与批评、陶艺创作研究
13
戏剧戏曲学
中国戏曲史、戏曲作家作品研究、近现代戏曲史、中国戏曲批评史、东方戏剧艺术、现代戏剧史论、中国当代话剧研究、编剧理论与技巧研究、曲艺史论
12
电影学
中国电影历史与批评、中国电影史、港台电影研究、电影理论、外国电影研究、名著改编电影研究
8
音乐学
中国音乐史、乐律学和声学、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与音乐形态学
5
美术学
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古代绘画史、美术博物馆学、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美术文献研究、书法史论研究、中国人物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中国画意笔人物画创作、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山水格韵研究及创作、书法创作与理论、书法创作、油画语言表现力研究、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2015届毕业研究生信息一览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5届毕业研究生(非定向)共1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114人。
学历
专业
具体研究方向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讲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拓展训练,深化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中国诗歌、戏曲、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关系的具化理解。
[预习作业]1.结合课文,讨论并明确文中引文的意义。
(结合重点完成课后练习二的引文含义。
)2.阅读全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让多少代人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让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美,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检查并明确预习作业答案。
1、明确引文含义,感悟课文观点。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
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谈龙录》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的三种看法有何不同?明确:洪昇:求完整,画全龙。
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
王士禛:求精粹,神龙见首不见尾。
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
赵执信:以粹概全,二者不可分。
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课稿宗白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高中第五册所选其《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阐述了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中的一种技巧,也可以说哲理――虚实相生。
学习这一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从而感受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艺术的鉴赏能力;其次是要领悟和学习文章巧妙处理观点与材料的艺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一课时重在理解领悟,分析概括,第二课时重在迁移。
教学手段主要是探究学习,在问答、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学知识、增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感情。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和学习本课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清理文字障碍。
但是并不只是把目光停留在字面上,而是通过讨论古人对诗歌艺术的不同看法,弄清所引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再从古人的观点入手,梳理文章的整体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普遍质疑,最后重点讨论4个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但在讨论中又不拘泥于课文,而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的经验,更直观的理解虚与实的关系。
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课外,转向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谈自己对中国艺术的虚与实的看法和认识。
所选四首诗全是脍炙人口的名诗,又是虚实结合的典范,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照这些诗作,会让他们产生既熟悉又新奇的感觉,有话可说,还可以说出几个为什么来,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能力的迁移。
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师生的情感和谐共振,知识学习到位,能力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本课的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促进学习,拓展视野,体现探究的实践性;二是把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大学习的容量,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涉及美学和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探究学习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文精讲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6段):引出文章的主题,即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是辨证地统一、结合的。
这部分通过对比和分析,阐述了“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部分(7-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中的空间表现方法,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部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解析,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如何运用“虚”和“实”的手法来创造空间感和动态感。
第三部分(13-结尾):进一步说明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的表现手法,并延伸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领域。
这部分强调了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表现手法是由舞蹈动作延伸而来的,展示了虚灵的空间。
同时,也指出了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可以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引出主题、阐述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进一步说明其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延伸。
这种段落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二、文章赏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深入探讨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实辩证关系的文章。
通过赏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独特魅力,以及这种魅力如何赋予艺术作品无尽的生命力和深度。
文章以富有哲理的引言开篇,提出了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实相生的核心观点。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艺术表现的核心法则。
这种法则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既要注重实际的形象和形态,又要注重表现形象和形态背后的虚灵空间,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文章以绘画和戏曲为例,深入阐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笔墨运用,表现出实物的形态和质感,同时又通过留白和渲染等手法,创造出虚灵的空间和意境,使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中国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虚实概念的提出和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展示法:展示中国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的表现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中国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中国艺术的兴趣1.4.2 讲解:讲解虚实概念的提出和应用,让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1.4.3 展示:展示中国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的表现1.4.4 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探讨虚实的表现手法和效果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中国绘画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绘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绘画2.4.2 讲解:讲解中国绘画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技法2.4.3 示范:示范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2.4.4 练习: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2.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三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书法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书法3.4.2 讲解:讲解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技法3.4.3 示范:示范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3.4.4 练习:让学生尝试书写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3.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书法中的作用和意义第四章:中国雕塑的虚实表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塑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雕塑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中国雕塑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雕塑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雕塑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雕塑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雕塑4.4.2 讲解:讲解中国雕塑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基本技法4.4.3 示范:示范中国雕塑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雕塑中的重要性4.4.4 练习: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雕塑技能4.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雕塑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五章:中国建筑的虚实表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建筑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5.4 教学步骤5.4第六章:中国园林的虚实表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中国园林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园林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园林6.4.2 讲解:讲解中国园林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技法6.4.3 示范:示范中国园林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性6.4.4 练习:让学生尝试设计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园林设计技能6.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园林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七章:中国诗词的虚实表现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诗词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中国诗词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诗词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诗词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诗词7.4.2 讲解:讲解中国诗词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技法7.4.3 示范:示范中国诗词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性7.4.4 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技能7.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诗词中的作用和意义第八章:中国戏曲的虚实表现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戏曲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中国戏曲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戏曲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戏曲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戏曲8.4.2 讲解:讲解中国戏曲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技法8.4.3 示范:示范中国戏曲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戏曲中的重要性8.4.4 练习:让学生尝试表演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戏曲表演技能8.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戏曲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九章:中国音乐舞蹈的虚实表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舞蹈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中国音乐舞蹈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舞蹈的工具和材料虚实概念在中国音乐舞蹈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舞蹈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中国音乐舞蹈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音乐舞蹈9.4.2 讲解:讲解中国音乐舞蹈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音乐舞蹈的基本技法9.4.3 示范:示范中国音乐舞蹈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虚实在中国音乐舞蹈中的重要性9.4.4 练习:让学生尝试演奏或舞蹈简单的虚实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技能9.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在中国音乐舞蹈中的作用和意义第十章:当代中国艺术的虚实表现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虚实在当代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概况虚实概念在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虚实概念示范法:示范当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虚实表现10.第十一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对比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虚实对比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对比手法11.2 教学内容虚实对比的概念和手法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对比的案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虚实对比的概念和手法分析法: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对比手法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回顾虚实概念,引入虚实对比11.4.2 讲解:讲解虚实对比的概念和手法11.4.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对比手法11.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虚实对比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1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对比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第十二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转化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虚实转化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转化手法12.2 教学内容虚实转化的概念和手法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转化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虚实转化的概念和手法分析法: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转化手法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回顾虚实概念,引入虚实转化12.4.2 讲解:讲解虚实转化的概念和手法12.4.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转化手法12.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虚实转化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12.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转化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第十三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互动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虚实互动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互动手法13.2 教学内容虚实互动的概念和手法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互动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虚实互动的概念和手法分析法: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互动手法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回顾虚实概念,引入虚实互动13.4.2 讲解:讲解虚实互动的概念和手法13.4.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互动手法13.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虚实互动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13.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互动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第十四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平衡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虚实平衡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平衡手法14.2 教学内容虚实平衡的概念和手法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平衡的案例分析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虚实平衡的概念和手法分析法: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平衡手法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回顾虚实概念,引入虚实平衡14.4.2 讲解:讲解虚实平衡的概念和手法14.4.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平衡手法14.4.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虚实平衡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14.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虚实平衡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第十五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创新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虚实创新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创新手法15.2 教学内容虚实创新的概念和手法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创新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虚实创新的概念和手法分析法: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创新手法15.4 教学步骤15.4.1 导入:回顾虚实概念,引入虚实创新15.4.2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展开,涵盖了绘画、书法、雕塑、园林、诗词、戏曲、音乐舞蹈以及当代艺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课堂)剖析PPT课件

-
36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37
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 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 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 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 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 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 希望 。作者通过眼前实“月”而写想象之虚 景,写出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写出天下乱离 的悲哀,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
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 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 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 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 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 界。
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
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
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
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
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
条完整的龙在。
-
12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 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 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戾:lì, 违背,违反;
赘疣:zhuìyóu,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 一(1-7)提出文章观点,即全、粹统一,虚实结 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 二(8-1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 结合,虚实相生.
• 三(13-15)主要说明中国书法、建筑等多种
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资源1.4 教学方法1.5 学习评估第二章: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2.1 艺术的定义2.2 中国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3 中国艺术的分类与特点2.4 虚与实的概念解释2.5 教学活动: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第三章:虚与实在绘画中的表现3.1 绘画中的虚实关系3.2 留白与虚实的运用3.3 透视与虚实的表现3.4 笔墨与虚实的表达3.5 教学活动:学生绘画实践第四章:虚与实在雕塑与建筑中的表现4.1 雕塑中的虚实关系4.2 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与虚实表现4.3 建筑中的虚实运用4.4 教学活动:参观雕塑与建筑作品第五章:虚与实在音乐与舞蹈中的表现5.1 音乐中的虚实关系5.2 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与虚实表现5.3 舞蹈中的虚实运用5.4 教学活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表演第六章:虚与实在书法中的表现6.1 书法艺术的基本概念6.2 中国书法的演变与虚实表现6.3 笔法与虚实的运用6.4 结构与虚实的平衡6.5 教学活动:学生书法练习第七章:虚与实在戏曲中的表现7.1 戏曲艺术的基本概念7.2 中国戏曲的种类与虚实表现7.3 唱念做打与虚实的结合7.4 戏曲脸谱与虚实的象征7.5 教学活动:观看戏曲表演片段第八章:虚与实在诗歌中的表现8.1 诗歌艺术的基本概念8.2 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虚实表现8.3 意象与虚实的构建8.4 抒情与虚实的融合8.5 教学活动:学生诗歌创作与分享第九章:虚与实的跨文化比较9.1 中西方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对比9.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虚实表现方式9.3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虚实发展趋势9.4 教学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与展示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3 虚与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10.4 未来学习方向与拓展10.5 教学活动:学生总结报告与讨论第十一章:虚与实在陶瓷艺术中的表现11.1 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与历史11.2 中国陶瓷的种类与虚实表现11.3 陶瓷工艺与虚实的结合11.4 装饰手法与虚实的运用11.5 教学活动:学生陶瓷制作实践第十二章:虚与实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12.1 摄影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技术12.2 摄影中的虚实关系与构图技巧12.3 光线与色彩在摄影中的虚实表现12.4 摄影艺术的社会与文化意义12.5 教学活动:学生摄影作品展示与评价第十三章:虚与实在现代艺术中的表现13.1 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13.2 现代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手法13.3 中国现代艺术中的虚实探索13.4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虚实影响13.5 教学活动:学生现代艺术创作与讨论第十四章:虚与实的艺术创作与实践14.1 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4.2 虚与实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技巧14.3 学生个人艺术作品的构思与实践14.4 艺术作品的展示与批评14.5 教学活动:学生艺术创作指导与展示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学习15.1 课程主要学习成果回顾15.2 学生艺术作品的收集与评价15.3 虚与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深层含义15.4 拓展学习的资源与方向15.5 教学活动:学生总结报告与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一主题展开,涵盖绘画、雕塑与建筑、音乐与舞蹈、书法、戏曲、诗歌、陶瓷艺术、摄影艺术、现代艺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试卷出题套路

考研神仙姐姐之前以及解析过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一的参考书,包括611艺术概论与711艺术概论,也稍微的提及了一些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出题套路。
今天再来详细解析一下~611艺术概论跟711艺术概论的主要就差在611考艺术学知识;711是美术史结合艺术学一起考,美术史占大头。
以下就不特别指出了。
想知道更多可以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参考书及真题解析——你知道611和711差在哪里吗?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宝宝们注意力要开始集中~\(≧▽≦)/~啦啦啦关于名词解释:看近几年的考题,你会发现,名词解释中考察比较偏的知识点是比较多。
参考书中只是简单的提及的知识点,会出现1-2题比较偏的,像15年611艺术概论名词解释考到了“匠气”,17年“神来之笔”;711艺术概论,16年的“汉简”、17年的“泉”等。
还有就是名词解释中常会考到艺术学或美术史上的代表人物,例如15年611艺术概论考到了“孔子”“康德”,17年考到“王羲之”、“孔子”、“柏拉图”,711艺术概论15年考到了“南桃北柳”,“塞尚”,17年有“陈师曾”、“基弗”。
这里又可以看到往年真题再现了,所以往年的真题是你接下来要练习的重点,给自己规定个时间,在规定时间内严格要求自己。
关于简答题:简答题中近年常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像15年611艺术概论考到了“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对比”,17年又有“简析神似与形似”;711艺术概论16年有“简述…四僧‟和…四王‟有什么不同?”,17年又有“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从近年来的真题看,简答题不会出很难的题目,相对来说是一年比一年要简单一些,但是简答的题要答好就需要高一些的水平了。
关于论述题:重头戏,这需要你写的字是最多的。
参考书目录的大标题常是出题的热点。
近几年的考题中,举例分析跟知识点联系是考试的热点。
15年611艺术概论考到了“艺术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17年则有“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711艺术概论17年的考题有“举两个例子,论述文学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11艺术概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11艺术概论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11艺术概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The 611 Art Introduction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is an important course.2.这门课程涵盖了艺术史、艺术理论等内容。
This course covers art history, art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3.学生将学习到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s of art.4.通过学习艺术概论,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By studying art introduction, students can broaden their artistic horizons.5.老师会带领学生了解各种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
Teachers will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various art movements and styles.6.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非常重要。
This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7.通过学习艺术概论,学生可以增加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By studying art introduction, students can increase their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art works.8.学生将学会如何欣赏不同艺术作品。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works of art.9.艺术概论课程会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考研真题解析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考研真题解析参考书目复习经验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
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形成了以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招生方向每年大概有6个方向,招生人数在10个左右,一个导师一般招一个学生,最多两个。
报名的时候,考生要选报自己想报的方向以及对应的导师。
舞蹈学方向考试内容为政治,英语,611艺术概论,舞蹈史论。
舞蹈学所有方向考生内容都一样。
2016年舞蹈学方向复试分数线为345。
公共课单科线为34,专业课为100。
2016年舞蹈学方向共有13人进入复试,最终刷掉3人,录取10人。
2017年舞蹈学方向复试分数线为350。
公共课单科线为35,专业课为100,115 2017年舞蹈学方向共有11人进入复试,最终录取10人。
611艺术概论主要以王宏建和彭吉象的《艺术概论》为主。
附加重点笔记资料及历年真题。
舞蹈史论参考书目如下《海翔智库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点真题精编》包含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总结梳理、中国古代文论补充,西方文论补充,艺术理论热点补充,必考点笔记资料补充。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个性化2.独创性3.神来之笔4.道法自然5.审美疲劳6.孔子7.王羲之8.柏拉图二、简答(三选二)1.简析神似与形似2.表现主义和再现主义3.经典的魅力三、论述(三选二)1.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血脉2.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3.分析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史论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新舞蹈艺术概论》2.柘枝舞3.毛相4.卡塔克5.阿拉贝斯6.谢阿蛮7.陶身体剧场8.花鼓灯二、简答(三选二)1.“动觉”对舞蹈理解的意义三、论述(三选二)1.论“延安新秧歌”对当代舞蹈发展的作用和影响17、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罗丹的《思想者》为例,说明艺术的审美本质。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舞教材介绍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舞教材介绍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学府,致力于推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在中国舞蹈领域,该研究所编写了一系列优秀的中国舞教材,为广大学生和专业从事舞蹈的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源。
以下是对中国舞教材的简要介绍:1.《中国古典舞教材》这本教材是中国舞蹈领域中一本重要的教材之一,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
该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功法、舞姿与形态、动作组合和技巧等内容。
同时,还包含了一些经典古典舞蹈作品的分析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舞的风格和表现方法。
2.《中国民族舞教材》这本教材旨在展示和传承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文化。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各民族的舞蹈特点、舞姿和表现形式,同时介绍了一些经典的民族舞蹈作品。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3.《中国古代宫廷舞教材》这本教材专注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研究与传承。
教材详细介绍了古代宫廷舞蹈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和演出形式。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皇室舞蹈的雅致和华丽,领略古代文化的瑰丽风采。
4.《中国现代舞教材》这本教材是针对中国现代舞蹈的学习而编写的。
教材内容涵盖了现代舞蹈的基本技巧、动作语言和创作方法等方面。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中国现代舞蹈作品的分析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舞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以上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编写的部分中国舞教材的简要介绍。
这些教材在传承和发展中国舞蹈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
希望通过这些教材的使用,能够培养更多对中国舞蹈艺术的热爱和专业素养,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艺术的研究》实验教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艺术的研究》实验教学说课稿(省级获
奖实验说课案例)
艺术的研究实验教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
验说课案例)
介绍与背景
这是一份省级获奖实验说课稿,主题为《艺术的研究》。
通过
这个实验教学,旨在启发学生对艺术的研究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艺
术才能。
本说课案例介绍了具体的教学内容、研究目标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学生将能够:
1. 了解艺术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一些艺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对艺术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介绍艺术研究的定义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艺术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3. 教学示范:展示一些艺术研究的案例和实际操作;
4.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艺术研究实践活动;
5. 分享和总结:学生分享实践成果,并进行总结讨论。
教学方法
1. 合作研究: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研究
意识;
2. 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研究的过程;
3. 经验分享:通过展示案例和学生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
交流;
4. 总结讨论:通过总结讨论,加深学生对艺术研究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价方法
1. 学生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实践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总结与思考:评价学生对艺术研究的总结和思考能力。
以上就是《艺术的研究》实验教学说课稿的简要内容。
通过这个实验教学活动,我们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说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作品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说教法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完全读懂,总有相当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
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
这就是,尽量运用旧知去求新知,尽量融会贯通地去把握课文精髓。
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今后的生活和阅读中,慢慢寻求问题的答案。
为了便于教学,可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有关彩色插图。
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CAI课件,将与课文有关的艺术作品,如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等等在需要时尽可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要作到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
可以说,学生大都听过戏,看过画,看过书法作品,参观过建筑,欣赏过音乐,诗歌朗诵得更多,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与理解课文联系起来。
学生的这些经历大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把握课文。
(难点的解决)说学法在学习中,为了把握课文内容,将全文内容融会贯通,第一要理清全文的思路。
第二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有助于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
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科介绍艺术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专业,主张从多种角度和深度研究艺术的现象和本质,以文化建设为目标,以吸纳学术先进,深研学术,整理传统,融会新知为宗旨,努力保持学术的前沿性,注重学术的精度和纯度,主张跨文化沟通。
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未来的走向和变化,使学生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多年来培养了大量艺术学、文艺学以及红楼梦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人才。
经过多年实践,艺术学专业现已逐渐完善了学科方向,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
其中包括艺术文化学、艺术美学、艺术人类学、红学与明清小说艺术研究、艺术原理与艺术思想史研究等理论研究方向以及艺术管理学等与艺术市场关联紧密的学科专业,实现了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成果显著。
以刘梦溪、王文章、张庆善为代表的导师队伍,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
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培养注入更多新鲜的学术思想,还聘请了著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范曾教授为艺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进一步健全了学科研究的方向。
艺术学专业的健全与发展,为促进我国艺术学科领域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很强的艺术学科,重在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研究。
其内涵是按照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创造生活、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充实生活。
艺术设计又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其目标是在造物活动中实现实用功能与审美理想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设计艺术学专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一门新建立的学科,2005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主要培养研究生对设计艺术的历史及理论进行独立研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与教学的能力。
设计艺术学现设有设计理论与批评、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环境设计与研究等理论类专业方向和视觉传达、建筑、纤维、陶瓷、服装设计等实践类专业方向。
在立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自身设计艺术理论研究队伍的基础上,还聘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的多位著名专家、教授为设计艺术学的博士、硕士生导师,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拓展了宽广的发展空间。
艺术学著名导师王文章,男,1951年3月1日生,山东寿光人。
研究员,一级艺术评论,高级编辑,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中国文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发表艺术理论、评论文章多篇,如《戏曲电影艺术规律初探》(《电影艺术》1984)、《WTO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报》2002)、《惛惛之事,赫赫之功》(载《绝代风华》2002)、《当代舞台艺术的壮丽画卷》(《中国文化报》200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化里程》(《人民日报》2005)等。
出版《艺术体制改革与管理初探》(华夏出版社);主编《兰苑集粹——昆剧五十年演出剧本选》(四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传统与超越——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敬畏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对话》(江苏出版社)、《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三卷)(云南出版社),《京剧大师程砚秋》(文化艺术出版社),《当代相声名家表演精品集》(7卷)(文化艺术出版社),《澳门艺术丛书》(5卷)、《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8卷)(浙江人民出版社)等。
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等。
现主持的国家课题有《艺术科学大系丛书》(43卷)等及国家资助课题《昆曲大典》。
兼任的职务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画报》主编,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艺术奥委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范仲淹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多年来曾担任过文华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评委及主持文化部多次全国性艺术、学术评奖;曾任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和文化部新闻出版及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
多年来组织和主持了多次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如首届北京国际艺术管理研讨会、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组织和主持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美术、戏剧、音乐、舞蹈等重大艺术节和艺术演出活动,具体策划、组织和主持过《携手筑长城》大型赈灾义演、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展演活动,都在社会上引起重要反响。
刘梦溪,男,1941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艺学和艺术学两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暨《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兼主编。
研究方向为文化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和艺术文化学,九十年代以来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1996)、《红楼梦与百年中国》(1999)、《中国现代学术要略》(1997)、《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2004)等。
主持编纂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35卷、1997),获中国图书奖;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10卷、1998),获国家图书奖。
范曾(1938—),江苏省南通市人。
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一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62年至1978年供职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研绘中国古代人物服饰史料;1978年至198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1984年回南开组建东方艺术系并任教授、系主任。
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大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著有《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的艺术》、《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等五十余种。
本人自评有二十四字:痴于绘画,能书。
偶为词章,颇抒己怀。
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张庆善,男,1952年生,辽宁大连市人。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红楼梦》研究。
编著有《漫说红楼》《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史事系年》《三国图录》《西游记》校点注释、《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唐代卷》选注、《跻春台》校勘整理、《论金瓶梅》(资料汇编,合作)等,及《探春远嫁蠡测》《蒙古族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哈斯宝》《古往今来论钗黛》等数十篇论文。
是目前全国红楼梦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参与筹划主持了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首届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等,筹划举办了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和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
傅谨,男,1956 年生,浙江衢州人。
文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出版专著《宗教艺术比较研究论纲》、《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草根的力量-- 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中国戏剧史》、《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等10 部,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成果逾300 万字。
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全国青年优秀美学成果奖、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等学术奖项;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并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主持并完成中国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戏剧改革发展”,目前正主持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当代戏剧史”、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京剧学学科建设”等研究。
孙玉明,男,1961年生,山东省诸城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责编《红楼梦学刊》数十期,审稿上千篇,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论著百万余字,古籍整理三百余万字,翻译、创作四百余万字。
祝东力,男,1962年生,北京人。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主编,现任中国艺术年鉴副主编、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翻译《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米哈伊尔·巴赫金》,撰写《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发表文章多篇。
方李莉,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
1996年毕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果:专著《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发表的主要论文在《血脉的传承》《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艺术人类学视角》等。
近年来共撰写专著7本,论文50余篇。
目前正担任国家重点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人文资源”的课题组负责人。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1958年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1年评为副研究员。
1995年破格评为研究员。
曾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研究室做共同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般艺术学;艺术思想史;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等。
出版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元艺术学》等,主持“八五”国家青年社科基金课题《艺术类型学》、全国艺术科学“九五”重大课题、李希凡总主编《中华艺术通史》中《夏商周卷》及全国艺术科学“十五”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的研究。
出版译著《鲁迅》([日]竹内好著)、《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合译,[日]今道友信著)等。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著作、论文曾多次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