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妙用升降散升降散白僵蚕(酒炒6蝉蜕3广姜黄9川大黄(生)12为细末研匀,病情分四次服,重分三次服,最重分二次服.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北京赵绍琴老先生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
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兹简述于下:热郁少阳寒热不已袁XX :男,51岁,农民。
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
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
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
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
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
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
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
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
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
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
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
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
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
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
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钱XX:男,43岁,农民。
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等四味药组成,用蜂蜜、黄酒调匀后冷服。
因为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所有方剂均以此方为基础方,使得此方名扬天下。
但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善用此方的医家却寥寥无几。
昨晚读到《郑启仲儿科经验撷粹》,其中专立一章讲述《升降散运用经验》,发现升降散合方加减可以治疗传染病、肺系疾病、心肝疾病、脾胃病、各种杂症等,具体如下:1、升降散合升麻葛根汤治猩红热;2、升降散合连苏饮治秋季腹泻;3、升降散合二妙散治手足口病、水痘;4、升降散加味治流行性腮腺炎;5、升降散加味治麻疹;6、升降散合银翘散治上呼吸道感染;7、升降散加味治扁桃体炎;8、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之肺炎喘嗽;9、升降散合苇茎汤治大叶性肺炎;10、升降散合安宫牛黄丸之疱疹性咽峡炎;11、升降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支气管炎;12、升降散合牵正散治儿童抽动障碍;13、升降散加味治抽动秽语综合征;14、升降散合黄连阿胶汤治失眠;15、升降散合温胆汤治儿童精神分裂症;16、升降散合礞石滚痰丸之脑炎后狂躁;17、升降散加味治癫痫;18、升降散合封髓丹治复发性口疮;19、升降散合生姜泻心汤治口臭;20、升降散合清胃散治牙痛;21、升降散加味治便秘;22、升降散合芍药甘草汤治慢性腹痛;23、升降散合黄连温胆汤治呕吐;24、升降散合黄连解毒汤治过敏性紫癜;25、升降散合三仁汤治长期发热;26、升降散合补阳还五汤治慢性荨麻疹;27、升降散加味治痤疮;28、升降散合龙胆泻肝汤治突发性耳聋;29、升降散加味治麦粒肿。
郑启仲先生真乃善用升降散的名医[赞]大家请牢记神方——升降散!收藏备用吧(全身皮肤肿胀溃烂发痒)升降散能散上焦伏火,四逆散能散下焦伏火。
(全身皮肤肿胀溃烂发痒)2015年4月份,胡先生从四川来济南,想通过我寻找吴老师。
因为去年我编辑了一些吴老师的诊病记录和中医理念,内部印刷了一些小册子。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制,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功在升清降浊、表里双解、寒温并调。
其方虽为温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温疫范畴。
既可治外感火郁,又可治内伤病之升降失调,郁热痰阻者。
余以此方治疗内伤或外感之低热、呃逆、便秘等多种病症,均获满意疗效。
1.内伤低热陈某,女,46岁,1999年5月19日初诊。
诉低热2年,体温波动于37~37.3℃之间,自觉阵发性烘热汗出,一日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
伴心情抑郁,胸闷叹气,心烦焦虑,失眠多梦,胸胁及乳房胀痛不适,四肢不温,口干而苦,便意频繁但排出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诊时体温37.1℃。
此乃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治拟疏肝理气,透泄郁热,方用升降散加味:僵蚕、柴胡、枳壳、白芍、当归各10g,蝉衣、姜黄各8g,生大黄、甘草各6g,5剂。
5月26日复诊,服药后烘热感减轻,每天仅1~2次,已无汗出,饮食增加,精神好转,诊时体温36.8℃,切脉弦细。
仍守前方去枳壳,嘱服5剂。
后作随访,诸症消失。
按:患者由情志不遂而致病,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故见胸闷叹气,乳房胀痛,大便不调等症;郁久化火,内扰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火郁气滞,阳气不达四末,故四肢不温;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致脾虚不运则纳差乏力;热郁于里,不得外达,则见阵发性烘热或低热。
诸般见症,皆为肝郁化火使然,治当疏肝解郁、宣泄郁火。
升降散方中,僵蚕、蝉蜕可使郁火随气机宣畅而得以外透;大黄、姜黄泻火化瘀,使瘀热得以从大便下泄;加柴胡、当归、白芍,寓逍遥散意,疏肝解郁,柔肝理脾,其中柴胡与枳壳配伍,亦有升降调气之功。
诸药合用,可使郁解气达,热透火泻,邪有出路,使2年之疾收效于10剂。
2.外感郁热例1:孙某,男,53岁,1997年12月23日诊。
患者1周前感冒,经治疗后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虽除,仍觉心烦胸闷,咽干,面部阵发性烘热,偶尔咳嗽,大便稍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营口市中医院张玉芳王鹏115000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升降散是清代名医杨栗山所创温病十五方中的基本方剂,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升降散主要由蝉衣、僵蚕、姜黄、生大黄四位药组成,主要以宣泄郁火,升清降浊为主。
其升阳降火,升降并用,使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则三焦火热之邪得以清散。
笔者在皮肤科临床工作多年,常将升降散用在治疗皮肤科疾病当中,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1、风热性荨麻疹王某,女,14岁,2001年6月14日来诊。
主诉每年夏季全身散在红色风团已三年,服用各种中、西药效果不佳,均于立秋前后可自行缓解。
此次已发病两周,自行口服中西药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
全身起红色大片风团,时起时消,伴瘙痒、口干、口渴欲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予以升降散加减,药用:蝉衣15g、僵蚕10g、姜黄5g、酒军5g、荆芥10g、防风10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连翘15g。
进药4付,症状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继服前方4付,全身症状消退。
两年后因其他疾病来诊,述其未再复发。
按:本方系升降散加疏风清热之品组成,具有泄热透疹之效,故适用于内有蕴热、外有风邪之荨麻疹,因此对于风热型荨麻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湿疹赵某、男、38岁,2002年8月7日初诊。
主诉:一周前不明原因面部及上肢灼热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起小丘疹,自行外用皮炎平霜未见好转,蔓延至肩背及双上肢,皮肤呈潮红灼热肿胀,上覆密集鲜红色丘疹,抓破后有少许黄色液体渗出,伴有口渴、心烦,大便两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西医诊为湿疹,中医认为湿热内蕴,热胜于湿。
方用蝉衣15g、僵蚕10g、姜黄10g、生大黄10g、板蓝根30g、黄芩15g、胆草10g、栀子10g、生地20g、丹皮10g、双花20g。
服用上方六剂后,红肿灼热明显减轻,皮疹色淡,瘙痒减轻,以上方去胆草、黄芩,加白术15g、枳壳10g,继服六剂后,皮疹大部消退,瘙痒明显减轻,心烦除,二便如常,上方减生大黄,加当归10g、竹叶5g,服六剂后,皮疹全部消退。
升降散应用体会
733色荧光。
5.2 某些生药遇水后,所含某种成分的水解产物易被氧化,而使中药材本身颜色发生变化 如:黄芩遇水酶解→黄色变为黄绿色,旱莲草遇水→ 茎叶显黑绿色。
5.3 某些生药中,结晶水的变化引起颜色变化 如:天竺黄遇水→ 原为象牙色,逐渐变为淡绿色或天蓝色,并有蓝泡产生;如:胆矾加热灼烧后遇水→变蓝色。
5.4 旋转观象 熊胆少许投入水杯中,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色线状下沉而不扩散。
麝香入沸水中,急速旋转如飞而渐沸翻溶化。
5.5 膨胀性反应因生药干燥吸水,或因含多糖成分所致。
如:胖大海水浸后膨胀为海绵状; 哈蟆油膨胀度不得低于55。
5.6 黏性反应因药材含粘液物质,遇水膨胀所致。
如:葶苈子、车前子等加水浸泡,则种子变黏滑,且体积膨胀。
6 火试有些生药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咽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
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琥珀燃之易溶,稍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微有松香气;血竭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溶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色泽鲜红如血;炉甘石烧热时为黄色,冷后变为白色;芒硝火烧呈黄色火焰;海金沙撒于火焰上可发出爆鸣声及闪光,而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可资鉴别。
综上所述,是生药性状(经验)鉴定非常实用的好方法,应加以重视并与现代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鉴定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弘扬传统经验鉴别生药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1] 郑汉臣,蔡少青.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6.[2] 张钦德.中药鉴定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3] 罗集鹏.生药学[M].中国中药科技出版社,1995:37.(收稿日期:2008-03-20)升 降 散 应 用 体 会张长花 北京密云县妇幼保健院 (101500)关键词:升降散;中医药疗法;医案升降散为清初杨栗山所创,治疗温病之方,又名太极丸,治疗杂气无声无臭之病。
“升降散”治验三则,我悟出了使用的诀窍!
“升降散”治验三则,我悟出了使用的诀窍!文/郑春成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方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
”引杨栗山言“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
《本经解》“姜黄,气大寒,味辛苦,无毒。
禀天冬寒之水气……得地金火之二味……气味俱降,阴也”。
“大黄,气寒,味苦,无毒……禀天冬寒之水气……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气味俱降.阴也……为荡涤之品也。
”杨栗山言“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第一次见升降散在李士懋老师《平脉辨证脉学心得》,以“脉沉,故用之”。
不明其所以然,又于某文见李士懋老师称,赵绍琴老师用升降散出神入化,偶尔拿起《赵绍琴验案精选》,被赵绍琴老师运用升降散的灵活所深深折服。
《赵绍琴验案精选》中166案,其中使用升降散及其加减近50案,占比近30%,可见其精与灵活。
笔者不才,本于《赵绍琴验案精选》,将赵老用升降散经验初步归纳如下:风温热不解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以透表;气郁明显则加柴胡、川楝子,以疏泄气机,化热,则入黄芩,以清郁热;湿盛,见苔白腻者,加荆芥、防风、白芷、独活,取风以胜湿,兼有升阳之意;中焦气滞加槟榔、大腹皮以下气消胀;湿困清阳则加藿香、佩兰以清利头目;若有阳亢则加贝类以潜藏,如珍珠母、石决明之属。
对于五更泻,赵老则另辟蹊径,以肝郁论,以痛泻药方合升降散加灶心土加减取效。
取诸赵老经验,并验之临床:案例一:陈某,女,40岁。
首诊,2021.08.24睡眠欠佳,不易入睡,口气重,口干口苦,纳可,大便日一行,小便可。
舌质偏红,苔浊,脉沉弦数。
处方:僵蚕9g蝉蜕6g姜黄6g 大黄2g川楝子12g柴胡9g黄芩6g竹茹12g枳壳12g夏枯草12g 姜半夏(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石决明(先煎)30白茅根18g。
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2002年5月第9卷第5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73· 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梁 永 董杨颖 张妍燕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 茂名 525000)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
此方为治温疫的首要主方,表里轻重皆可酌用。
因此方可调气机之升降,笔者常用其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王某,男,40岁,1996年8月20日就诊。
自诉反复胃脘作痛7年,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
现症见:食后胃脘即痛,嗳气不舒,脘腹胀满,舌红,苔白,脉象弦细且沉。
中医辨为肝郁气滞,治宜疏调气机,解肝郁,方用升降散加味。
药用: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先煎),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青皮10g,陈皮10g,大黄1g,枳壳6g,白芷6g,防风6g,芦根10g,3剂。
二诊诉诸症好转,继服前方4剂。
三诊诉仍有轻度脘腹胀满,前方去旋复花、代赭石,加川楝子6g、紫苏叶10g、桔梗10g,服3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病属中医胃痛范畴。
因肝喜条达,此患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日久,横逆犯胃所致。
方中以升降散加旋复花、代赭石、青皮、陈皮、枳壳调气机;白芷、防风等风药以除湿疏肝、升阳运脾;以芦根除湿,诸药合用,疏调气机,解肝郁,则胃脘痛获愈。
2 缺铁性贫血 张某,女,37岁,1998年5月11日就诊。
自诉头晕、乏力、心慌5个月,经检查,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2.98T/L,血清铁:6.39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42mol/L。
诊断:缺铁性贫血。
经益气补血之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现症见:面色白,头目眩晕,周身乏力,胃纳欠佳,心慌气短,动则汗出,心烦急躁,失眠梦多,舌红,苔白腻,脉沉弦细数。
中医诊断:虚劳(肝胆郁热、气机阻滞),治宜宣郁清热、调畅气机。
药用: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川楝子6g,大腹皮10g,槟榔10g,竹茹6g,枳壳6g,半夏10g,山楂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大黄0.5g,3剂。
关于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关于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丹毒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
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
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
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
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
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
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
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为脂溢性皮炎。
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
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
舌红,苔薄黄,脉弦。
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
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 g、陈皮10 g、枳壳10 g。
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
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升降散——精选推荐
升降散——谈⽕郁证的治疗及体会赵绍琴讲述⽕郁之证,⽆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
其证虽属“⽕”邪为患,然因其⽕邪“郁”⽽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有时反⽽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重则贻误⼈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对⽕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郁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的⽣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升降出⼊⼜是⼈体⽣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理状态下,⼈体⽆时⽆刻不在进⾏升降出⼊运动,不断从⾃然界摄⼊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上升,浊⽓下降,吐故纳新,维持⽓⾎循⾏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机蓬勃。
若⼀旦升降出⼊失常,⽓机滞塞,清⽓不升,浊⽓不降,则百病由⽣,甚则危及⽣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论》所云:“成败倚伏⽣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
“⾮出⼊,则⽆以⽣、长、壮、⽼、已,⾮升降,则⽆以⽣、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器不有”。
“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孤危”。
⽽⽕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阻滞⽓机,升降出⼊失常所致。
“⽕郁”⼀词,⾸见于《素问·六元正纪⼤论》。
⽕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本质上的区别,因⽽后世医家亦每有称“⽕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内滞⽓、⾎、痰、饮、湿、⾷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阻滞⽓机,引起⼈体⽓⾎循⾏障碍,内郁不宣,邪⽓不得泄越,蕴蓄于⾥,遂成⽕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愈炽,⽕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拂郁也,结滞壅塞⽽⽓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郁结也。
如⽕炼物,热极相合⽽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不通畅也”。
(《素问⽞机原病式·六⽓为病·热类》)⼆、⽕郁的诊断⽕郁与⽕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者临床表现却⼤相径庭,⽕热证是热炽于⾥⽽张扬于外,通⾝表⾥皆见⼀派热象,如:⾝热恶热,⼼烦躁扰,⾯⽬红⾚,⼝渴饮冷,⾆苔黄厚,脉洪数有⼒……,此种热象,⼀望可知。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升降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它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升阳提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等功效。
我曾经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过升降散,下面是我对升降散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升降散具有升阳提气的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是身体能量的源泉,一旦阳气不足,身体就会感到疲倦乏力。
升降散中的一些成分如防风、白术等具有升阳作用,可改善人体阳气不足的状况,增加身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经常会选择升阳不足的患者使用升降散,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患者通常能够感到体力增加,疲倦感减轻,整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
其次,升降散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脾胃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
升降散中的一些成分如炙甘草、高良姜等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可帮助人体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减轻湿气的困扰。
在治疗一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滥等症状的患者时,我通常会选择升降散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其效果显著。
另外,升降散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血液循环畅通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旦血液循环不畅,就容易导致瘀血的产生,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升降散中的一些成分如桃仁、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
在治疗一些瘀血型疾病如痛经、瘀血性疮疡等时,我通常会选择升降散作为治疗药物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升降散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中药制剂,具有升阳提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
通过实际应用,我认为升降散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一是成分组成合理,药效明显,适用范围广。
二是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患者容易接受。
三是价格相对较低,比较经济实惠。
当然,升降散也有一些局限性,如需要注意禁忌症、剂量等问题,患者在使用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探索升降散的应用,提高疗效,为患者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清代名方——升降散薛伯寿教授应用经验
清代名方——升降散薛伯寿教授应用经验应用升降散要在火热郁闭以之“开窗散热”凡外感内伤,郁久多变为热、热极为火,内迫气机,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故火热内郁,升降失常是诸多外感内伤疾病共有的病机焦点,谨守病机,可以应用升降散化裁治疗多种疾病。
薛师治疗火热郁闭升降失常者,强调清宣与清泻并举, 喻之为“开窗散热”反对一见热象即迭进苦寒之品以致冰伏。
活用升降散着眼于调理气机升降以升降散调理气机升降出入,是导师遣方特点之一。
升降失常分为虚实两个方面, 升降散乃攻邪之方,主要用于阳、热、实证。
薛师运用升降散,体现了以气不以质的思想,“气”指气机升降之势,如脾升胃降,肝升肺降。
质是指有形物质,如汗、二便。
对升降散配伍的认识上,白僵蚕、蝉蜕意不在强责其汗,乃透气于外。
引清气上达之意;姜黄、大黄意不在强通其便,乃凉降郁热,引浊阴下行之意,取辛以开郁,用凉以清热,旨和其阴阳,调其升降。
应用升降散的用药变化薛师应用升降散的用药变化特点上,常以辛苦凉之片姜黄代“大寒”之姜黄, 以酒大黄代替生大黄,一者使升降散寒性有减,且缓其攻下之性,避免冰伏伤正之弊, 更有利于郁热的解散,有用寒勿远热之意,二者原方有酒,用酒军有尊原方之义。
对于热入营血而见斑疹者,以焦大黄易酒军,取其清热凉血消瘀,外感热病初起或湿热内郁、大使不爽者,以炒栀子代替大黄,以其清利三焦而不易冰伏。
对于儿童合部分老年患者,主用蜂蜜送服药,亦属尊原方之义。
薛师使用升降最常用药量僵蚕8-10g,蝉蜕4-6g,片姜黄8-10g,酒大黄5-6g。
用药量轻,意在调理气机,不在大汗峻下,可免药物过量致郁之弊。
升降散的使用原则升降散的使用范围较广,所治病证复杂,临证宜以病邪、病性、病机;病位统之。
通过分析升降散的配伍原则,所用药物的作用、涉及的脏腑、结合导师治验认为升降散的使用原则如下:凡由火(热)为主、兼挟风(内风、外风)、湿(内湿、外湿)、痰、瘀所致者,具有阳、热、实性质,以郁为病机特点的表现为心、肺、脾、胃、肝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类病证均可辨证运用升降散。
路志正:升降散运用一得
路志正:升降散运用一得路志正:升降散运用一得作者:路志正本文是国医大师路志正路老关于升降散的见解与应用。
对于急性温热病,路老将升降散易为汤剂,药引方面也有一些取舍,同样收到较好的效果。
升降散见于清·杨濬所撰之《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作者鉴于伤寒、温疫易于混淆,遂撷各家之长,结合个人心得,特别是根据“轻者清之,重者泄之”的原则,创制了十五个治温病的方剂,其中以升降散为最优。
该方具有构思巧妙,制方谨严,药少力专等特点。
如能辨证精确,灵活运用,确有桴鼓之效。
所谓升降散,系根据中医学中的升降学说而来。
方中以僵蚕为君,其味辛苦,轻浮而升,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衣为臣,味甘性寒,可清热解表,宣毒透疹。
二药轻清,能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气味辛苦,无毒,能行气解郁,祛邪避疫;大黄为使,味苦大寒,可泻火解毒,通腑逐瘀,推陈致新。
二黄味厚气薄,能降阴中之浊阴。
药虽四味,而升清降浊,轻重二法均在其中。
原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头痛眩晕,胸膈胀满,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痠痛,饮水无度者”等十九种证候。
至于原方的用量和服法,僵蚕6克,蝉衣3克,姜黄9克,生大黄12克,共为细末,病轻者,分四次服,用无灰酒一盅,蜂蜜25毫升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仍以黄酒、蜂蜜为引(均少量加);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两盅,蜂蜜30克,调匀冷服。
我在使用本方时,鉴于药味少,分量轻,对于急性温热病不无病重药轻之虚,故易散为汤剂,以权于尽快控制其邪器张之势。
至于药引,我认为酒虽能和血行气、壮肺御寒,辟邪逐秽,宜行药力,但酒性辛烈(无灰酒少逊),有损胃烁津,动火生风之弊,温热病用之,无异火上加油;蜂蜜生用性凉,清热解毒,熟则性温,补中润燥,调和百药,然甘能令人满,对温病挟湿者,不利于湿热的分解,故均弃而不用,同样收到较好的效果。
周末简单谈谈升降散的运用
周末简单谈谈升降散的运用很多发烧的孩子,运用中医治疗不比西药差,往往能够自己退热。
周末的时间简单聊聊,升降散。
这首方子,一开始的时候运用比较少,现在很多发热,肿瘤,头痛,带状疱疹,我运用比较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升降散,是杨栗山由赔赈散变化而来,对于赔脤散,张良佐评价说“此药计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下咽即苏,半日全愈,全活者不可胜计”升降散由:白僵蚕酒炒,全蝉蜕,姜黄,大黄组成。
虽然只有四味药,确实是完美体现了清阳升,浊阴降的思路运用。
升降散,升则解表,降则解里,虽然名叫升降,但是也有双解之义。
僵蚕与蝉蜕为气分药,升阳中之清阳,其中第一个“阳”字是指气分。
也就是说,僵蚕与蝉蜕升气分中之清阳。
姜黄与大黄是血分药,降阴中之浊阴,其中第一个“阴”字是指血分。
也就是说,姜黄与大黄降血分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调和气血,畅通三焦气机,共奏解郁宣透,降火泄热之功。
升降散是攻邪之方剂,主要用于实证、热证。
攻邪常用汗法、吐法、下法,而升降散攻邪是用升降法,不用汗法、下法。
用僵蚕与蝉蜕,意在透邪气于外,引清阳上达,而不是强发其汗。
用姜黄与大黄,意在凉降郁热,而不是强通其便。
升则解表,降则解里,虽然名叫升降,但是也有双解之义。
僵蚕、蝉蜕作用是升,将气分中的清阳升上去。
姜黄、大黄作用是降,将血分中的浊阴降出去。
升降散一般常用剂量是:僵蚕8~10克,蝉蜕4~6克,片姜黄8~10、酒大黄5~6克。
用药量轻,意在调理气机,而不是发汗与泻下,可以避免用药量过重致郁之弊。
升降散主治表里三焦大热。
表里大热是指:表证见“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的症状,里证见“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烦躁不宁”的症状。
三焦大热是指:上焦证见“头面碎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的症状,中焦证见“上吐下泻,呕如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的症状,下焦证见“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的症状。
升降散应用范围广,凡是以热为主,兼挟风、湿、痰、瘀所致者,具有阳、热、实性质,以郁为病机特点的表现为肝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类病证,均可以辨证用升降散。
升降散加味防治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升降散加味防治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目的:觀察应用中药(升降散加味)防治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I 临床诊断为慢性腹泻的患儿130例,口服中药三九免煎颗粒(升降散加味)。
结果:治愈105例,占80%;好转20例,占15%;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结论:本药物治疗慢性腹泻病程短、效果好,且泻止后食欲旺盛、体重迅速增加。
标签:升降散;慢性腹泻;免煎颗粒慢性腹泻(diarrheal diseases)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且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
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
病程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临床上比较多见,亦是内科、儿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肠黏膜受损造成,腹泻、营养不良互为因果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上多采用止泻、解痉、收敛之药,但是由于上述药物在儿科治疗中有用药限制,治疗上比较困难。
祖国医学多采用健脾、渗湿、收敛治则,但疗效欠佳。
笔者在从师于郑启仲老中医期间,不用上述药物,反其用意采用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腹泻患儿1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儿科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儿130例。
男85例(65%),女45例(35%);平均年龄(2.4±0.6)岁;发病时间2个月~2年;腹泻次数,每日最少3次,最多20余次,平均7~8次。
均应用过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阿奇霉素),收敛、止泻药物(蒙脱石散、苯乙哌啶),健脾、渗湿中药(六一散、参苓白术散)。
1.2方法处方为大黄、虫蜕、僵蚕、姜黄、党参、木香。
伤食泻加茯苓、焦山楂;风寒泻加荆芥、防风;寒湿泻加干姜、砂仁;脾虚泻加党参、白术;脾肾阳虚泻加肉桂、山药。
制成三九免煎颗粒(升降散加味),每袋相当于饮片10 g,加开水50~100 m1,每次5~20 ml;分多次口服,5 d为1个疗程,应用2~3个疗程。
服药期间常规饮食,但少食生冷油腻之物。
【李士懋:升降散的运用心得】
【李士懋:升降散的运用心得】李老说,“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
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
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悉予转录。
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
我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一)组成、主治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炼蜜丸又名太极丸。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
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猝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如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如肉瞤筋惕者;如舌卷囊缩,或舌出寸许,绞扰不住,音声不出者;如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如误服发汗之药变为亡阳之证而发狂叫跳,或昏不识人者。
升降散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体会
升降散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体会第 1177 期作者 / 张燕平编辑 / 许红⊙ 校对 / 钱秀华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是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其余十四方皆为升降散之加减。
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具备。
四药相伍,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既宣肺气,又散郁火。
本人体会对肺经郁热,或肺胃热盛,或风痰内阻,气机郁滞的五官科疾病,运用该方,灵活化裁,每获良效。
1、面瘫、耳带状疱疹周某某,女,50岁。
主诉:左耳痛3天,伴口角歪斜半天。
3天前患者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左耳疼痛难忍,西药治疗后,疼痛稍有缓解,但今晨起嘴角向右侧歪斜,伴左眼流泪、酸胀而就诊。
查体:体胖,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居中,左侧鼻唇沟及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暴露下方球结膜,泪液外溢,鼓腮漏气,不能皱额,左耳甲腔至耳道口间见小簇状疱疹,鼓膜无明显异常。
有高血压病史2年。
诊断为面瘫、耳带状疱疹。
予阿昔洛韦静滴、维生素B12、B1肌注,局部理疗等治疗1周后,疼痛有减轻,疱疹缩小,但面瘫好转不显,舌质黯红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
予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蜕、胆南星各10g,姜黄6g,丹参、鸡血藤各30g,板蓝根20g。
7剂。
每日1剂,水煎口服。
守方随症加减治疗2周后面瘫明显好转。
再守方加减配以针灸治疗1月后诸症悉除。
按:患者肥胖之躯,素有痰湿,久则痰热内蕴,外感风邪引动内蕴痰热,风痰热三邪上扰,为痰热内郁,脉络淤滞之征。
病性属实,病位在面。
治宜祛风化痰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用升降散正中其病机。
2、病毒性角膜炎陈某某,男,61岁。
主诉:左眼涩痛10天。
患者10天前因感冒后感左眼涩痛,畏光,流泪,西药治疗不效而来就诊。
专科检查:左眼睫状充血,角膜荧光素染色有片状、点状着色,余一。
舌尖红,苔薄白,脉弱微数。
治拟疏风散邪,退翳明目,予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蜕、连翘、赤芍各12g,姜黄6g,银花15g,黄芪20g。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方由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广姜黄(去皮)3分,川大黄(生)4钱。
为末,病轻者分4次服,病重者分3次服,最重者分2次服。
蜂蜜、黄酒调匀冷服。
杨栗山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此方最早的出处记载在明万历十五年( 公元 1587 年) 刊行的《万病回春》,后来龚廷贤在其所著的《云林神彀》、《鲁府禁方》、《济世全书》诸书中亦均记载了内府仙方。
《万病回春》所载内府仙方的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 16 /8 /1 /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
《云林神彀》明确指出此方治疫,《济世全书》也指出此方治“时行”。
此方简便验廉,主治的又是瘟疫大病,加之龚廷贤医名之盛冠绝当时,其著作传播较广,因此此方流入民间后,必然为有识之士所珍视。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之功,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一张名方沿用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是治疗传染病的常用方剂,“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诸病源候论·喉咽肿痛候》认为:“喉咽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
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当轻清宣泄,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散郁火,而非一派苦寒,以防凉遏冰敷,闭门留寇[2]。
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肺胃二经,内外合邪,郁结喉核,毒热壅滞,而成是症。
我在跟随全国基层名中医阚士宇老师学习中通过整理老师运用升降散治疗多种疾病的验案,揭示其紧扣“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的病机,并擅于运用升降散治疗扁桃体炎、肺炎、过敏性紫癜、抽动症等的经验,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对于研究升降散的组方奥妙、证治范围及适应证候均有参考价值。
邱健主任运用升降散临证体会
邱健主任运用升降散临证体会陈启斌【摘要】邱健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4年,对升降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有自身的独特见解,认为温病杂气由口鼻而入,或七情内伤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导致邪气内郁而不得泄散,蕴结于里而成火郁之证.其核心病机在于火热内郁,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郁火纠结,气机失于调畅而滞,阳气不升,浊阴不降,而致憎寒壮热,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丹毒发斑,谵语狂乱,大便秘结,小便淋涩等诸多见症,虽病证复杂,但病机一致,均为杂气怫郁,郁而化火所致.通过以升降散为主加减化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用基础方,使之方证相符,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1【总页数】3页(P1552-1554)【关键词】邱健;升降散;辨证;中医药疗法【作者】陈启斌【作者单位】福鼎市中医院富民一病区福建福鼎355200【正文语种】中文邱健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专家,基层中医特色重点脾胃病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34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精研医术,善用经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学习,受益良多,现将邱健主任运用名方升降散的临床治病经验浅析如下。
1 升降散的源流及方解升降散是临床医家推崇的名方,其首载于明代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之二·瘟疫》[1]“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成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后清代叶霖《增订伤暑全书·卷下增补方类》中也有收录。
清代杨栗山医家擅用此方,反复应用于临床,按其组方特性,更改其名,命名为升降散,并在其《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2]。
现代医家学者,如赵绍琴医家用升降散,发挥其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升压与降压,醒神与安眠等,疗效确切;国医大师李士懋取前人之经验,擅用自拟新方“新加升降散”,即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增其宣泄郁热之力,疗效显著。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摘要搜集跟师学习期间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验案,结合医学文献探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有效机制。
阐述杨京慧主任医师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经验,拓宽升降散临床应用范围。
结果显示升降散对证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有效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湿疹;特应性皮炎;中药治疗湿疹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中医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浸淫疮”、“四弯风”、“胎敛疮”等属于该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瘀阻,郁而化热生风,日久伤阴耗血,顽固难愈。
杨师认为苦寒药物或可解一时之热,但易伤脾胃阳气,祛风之剂应用中把握不准又易耗伤阴血,导致瘙痒无度。
其临症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慢性湿疹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以飨读者。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1 患者,男,41岁。
全身红斑、渗液、瘙痒3周。
自述3周前因食鱼虾腥发之物,全身出现红斑瘙痒,继而渗出,在外院诊断为急性湿疹,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维生素C,外用尤卓尔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疹不见改善故来诊。
刻诊:颜面潮红,躯干四肢红斑渗出,瘙痒不休,遇热尤甚,大便干,小便黄,食欲欠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中医诊断:浸淫疮。
证属湿热内郁,毒蕴肌肤。
治宜清热散郁,祛湿解毒。
处方:僵蚕12 g,蝉蜕9 g,姜黄9 g,生大黄9 g,赤芍9 g,生地12 g,云苓皮10 g,银花9 g,甘草6 g。
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
服药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临床治愈。
1. 2 病例2 患者,男,45岁。
全身泛发红斑、丘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7 d。
自述3年来辗转求治,均诊断为湿疹,遍服扑尔敏、氯雷他定、息斯敏、西替利嗪等药物,外用药物不计其数,疗效不显。
刻诊:全身瘙痒,腰以下为重,下肢皮肤呈轻度苔藓样变,搔痕累累,瘙痒夜间尤甚,伴有身重乏力,大便溏,日二行,舌淡,苔白腻微黄,脉沉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方由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广姜黄(去皮)3分,川大黄(生)4钱。
为末,病轻者分4次服,病重者分3次服,最重者分2次服。
蜂蜜、黄酒调匀冷服。
杨栗山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此方最早的出处记载在明万历十五年( 公元 1587 年) 刊行的《万病回春》,后来龚廷贤在其所著的《云林神彀》、《鲁府禁方》、《济世全书》诸书中亦均记载了内府仙方。
《万病回春》所载内府仙方的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 16 /8 /1 /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
《云林神彀》明确指出此方治疫,《济世全书》也指出此方治“时行”。
此方简便验廉,主治的又是瘟疫大病,加之龚廷贤医名之盛冠绝当时,其著作传播较广,因此此方流入民间后,必然为有识之士所珍视。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之功,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一张名方沿用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且
疗效显著,是治疗传染病的常用方剂,“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诸病源候论·喉咽肿痛候》认为:“喉咽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
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当轻清宣泄,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散郁火,而非一派苦寒,以防凉遏冰敷,闭门留寇[2]。
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肺胃二经,内外合邪,郁结喉核,毒热壅滞,而成是症。
我在跟随全国基层名中医阚士宇老师学习中通过整理老师运用升降散治疗多种疾病的验案,揭示其紧扣“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的病机,并擅于运用升降散治疗扁桃体炎、肺炎、过敏性紫癜、抽动症等的经验,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对于研究升降散的组方奥妙、证治范围及适应证候均有参考价值。
现在对其治疗扁桃体炎进行病例举例如下:
患者,女,4岁,2015年初诊,平邑人。
既往有反复发作史,此次高热、咽痛1天。
诊见:高热(T:39.3℃),恶寒,咽痛,咽红,扁桃体II°肿大,有白色分泌物,呕恶不食,大便素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诊断:乳蛾。
辨证:肺胃郁热,毒蕴咽喉。
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宜:升清降浊,解毒利咽。
方投升降散加减:炒僵蚕10g,蝉蜕10g,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金银花10g,连翘10g,日1剂,水煎留汁,加蜂蜜1匙,调匀分2次服。
服上方1剂后便通,咽部疼痛明显改善,3剂后未再发热、咽痛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诸病源候论·喉咽肿痛候》认为:“喉咽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
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当轻清宣泄,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散郁火,而非一派苦寒,以防凉遏冰敷,闭门留寇。
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肺胃二经,内外合邪,郁结喉核,毒热壅滞,而成是症。
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
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