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的概念

陈铁梅

一直想弄清楚“乡土文化”究竟该怎样定义,于是便上网搜索,最具普遍性的“百度名片”没有定义,下面的文章也没有给我答案。真是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在无意间,因为特喜欢成尚荣老师的文章而逮着就看的习惯,让我看到了他关于名师地域性的一段阐述,很精彩,于是便套用过来,也许能说明点什么。

我这样写道: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附1:百科名片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近些年不少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已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古村落的考证、测绘与抢救性保护上,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值得世人敬佩和尊重!然而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国乡土文化实在是太博大、太久远、太丰富了!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似乎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急功近利的建设性破坏行为仍在大行其道,畅通无阻!乡土文化仍旧无法摆脱弱势文化的地位!如何有效遏制这一事态的发展,关系如何保住我们乡土文化的根基的大问题,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认为鉴于情况危急,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特别不要忽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

力、感召力成为维系人们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专门编制乡土文化保护规划

不论是否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新农村规划中都应有乡土文化保护专项,其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对未有效进行此项规划工作的新农村规划可实行“一票否决制”。历史文化名村除了要进行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外,还应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承。

加强全民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除了从事乡土文化保护的专业部门、专家、规划工作者等,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特别是广大农民和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进行此项教育,某种程度上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等于是断了农村的“根”!

要在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的同时,及时研究制定国家或地方《乡土文化保护法》或法规,作为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依据

附2: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

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可以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该领域,乡土知识教育获得了再次发展的机会。但是,目前乡土知识教育只在各地部分学校零星存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教育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的罪证之一。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行考试指挥棒模式下逐步提高学生主体接受乡土知识教育的力度?如何使乡土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本文以潮汕地区为实际例子对上述问题做出现阶段的回答,以期在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有一个结合地方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

乡土知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浅论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陈泽文

摘要: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可以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该领域,乡土知识教育获得了再次发展的机会。但是,目前乡土知识教育只在各地部分学校零星存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教育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的罪证之一。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行考试指挥棒模式下逐步提高学

生主体接受乡土知识教育的力度?如何使乡土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本文以潮汕地区为实际例子对上述问题做出现阶段的回答,以期在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有一个结合地方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乡土知识;潮汕;中学生;素质教育;浅论

晚清之际的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着剧烈的社会与政治变迁,其中就有观念上从“天下”到“国家”、“臣民”到“国民”、“专制”到“民主”的转变,这种转变迫使处于此大变局下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教育的内容以及对现代国家观念的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在这种“民族国家”和“国民”等观念意识兴起的前提下,清末为实现国民教育目标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是强化乡土知识教育的举措,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关于历史科目要义就做出如下的规定:

历史: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历史宜悬历代帝王统系图一幅于壁上,则不劳详说而自能记忆。

[1]

一般而言,这种“养国民忠爱之本源”的乡土知识教育,其载体就是乡土教材。相对于国家统编教材而言,所谓的乡土教材关注的是乡土历史与文化,传递的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乡土知识。国家对教材编纂做了要义的言说,那是否就意味着国家要承担乡土教材的编纂责任吗?根据程美宝的研究,清末教育改革中,乡土教材的编纂责任是由个别学堂、教师和出版社承担的。不过,这种“国家”的“不在场”却为地方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地方文化观念言说的平台,那就是通过沟通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表达爱乡爱土爱国之情。

在教育中传授乡土知识,地方读书人是有自己的功能性想法的:

激发儿童国家思想及生存竞争之理为第一要义。(《仁化乡土志·凡例》)

俾儿童随地随事感悟其天性,激发其爱乡爱国,尊崇正业之思想,养成上流社会人格,此其宗旨也。(《始兴县乡土志》)[2]

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蕴涵着重要的政治议程,程美宝在其文章就指出,乡土教材的编纂的目的就“是借教授乡土知识,激发学生爱乡爱国之情,鼓动其忠君爱国之心,为开办地方议会,预备立宪打下基础。”[3]

这种在教育中重视(或至少是提倡)乡土知识的传授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目的更多是继承了通过乡土知识教育达致爱乡爱土爱国之情的传统。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大一统教学体系之下,乡土知识教育反而失去其容身之所。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可以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