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乡土文化
什么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指的是一种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紧密相关,并在其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深深扎根的文化。
它融合了土地、环境、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元素,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乡土文化是人们对自己所处地区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表达,是一种传统的、朴实真切的文化形态。
乡土文化源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通过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人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观念和生态智慧。
乡土文化中的土地与自然紧密相连,土地被视作人们居住的家园,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尊重构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他们通过形成或人为创造出一系列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符的习俗、习惯来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
乡土文化还与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密切相关。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这些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庆祝和崇拜。
同时,乡土文化还表现在传统的民俗游戏、歌曲、舞蹈、戏剧等形式的民间艺术中。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传承了乡土文化的精髓。
乡土文化还与地域性的宗教信仰相结合。
在乡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往往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指引、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乡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往往融合了民间信仰和官方宗教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这种文化促使人们保持虔诚和敬畏的态度,并通过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乡土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
它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些地区和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多样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乡土文化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依恋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达,也是人们之间互动和交流的重要纽带。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乡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人们不应忽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乡土中国象征体系概念
乡土中国象征体系概念乡土文化是中国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其象征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乡土文化概念下的象征体系,是由一系列分布在表层和深层的文化象征和实体组成的,它们组成乡土文化的复杂,变的系统。
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下的文化象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象征性的材料,二是实体性的内容;其中,象征性的材料包括了文字、图像、色彩、音乐、舞蹈等,而实体性的内容指的是乡土文化的传统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宗教信仰、民俗风俗、地理环境等。
这些象征和实体的组合,构成了乡土文化的象征体系,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乡土审美,它体现了乡土文化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
一方面,一些乡土文化象征如歌谣和神话,是乡土文化审美观念的主要表达形式,它们展示了乡土文化中对自然、社会和宗教的看法。
另一方面,乡土文化的实体内容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把乡土文化审美观念投射到实践当中去,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实用的乡土审美体系。
其次是乡土共融,它包括民族共融、宗教共融和意识形态共融三部分。
民族共融即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中民族多样性的反映,例如中国统一性乡土审美观念下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中所体现的「五音八韵」。
宗教共融则指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中宗教色彩的表现,比如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各种遵祀,以及中国宗教的表达方式等;意识形态共融则指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中社会价值观、文化观、哲学思想的表达,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化的象征系统。
最后是乡土怀旧,它是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中浓浓的时代性色彩,它反映出中国历史变迁的特点,同时也把乡土文化中神秘而宝贵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传统深植于乡土文化象征体系之中。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象征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也是反映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研究乡土文化发展的有力工具。
它由象征性的材料、实体性的内容以及乡土审美、乡土共融、乡土怀旧三者组成,为中国乡土文化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体系。
艺术与乡土文化
艺术与乡土文化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乡土文化,它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山区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如民风、民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文化遗址等等。
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乡土味”的文化特征。
艺术不仅饱含技巧的练习,更是对文化的学习。
这是新世纪艺术的特点。
以丰富的地域民间文化为背景,深入生活,融合了乡土文化的艺术,更具本土特色,也更亲近自然和生活。
纯朴的乡土文化带给艺术亲和的气息,也有浓厚的吸引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是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源于生活,与乡土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
为一个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艺术,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联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
对于表现当代生活的艺术而言,其“乡土情结”则有其新的内涵、新的美学机缘。
这意味着,从人们的精神期待看,当代城市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艺术的乡土情结、乡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乡土”始终作为一个底蕴丰厚的概念存在着。
恋乡、思乡、寻乡、归乡等,是深层的心灵指向,也是艺术活动中经久不衰的命题,包括乡愿、乡怨、乡愁在内,都表明人们与自己的乡土既生息所依,又灵性所系,是根性的存在,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结”。
传统艺术中突出的乡土情结,与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有关。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每个民族在各自特定的地域中,往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有的对于自然环境的相依相适关系,甚至相信万物有灵,视苍天大地,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鱼,都与每个人以及整个民族灵性相通、结缘深远。
这便使每个民族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界定了自己的乡域,并扎下了首先是属于本民族的“天人合一”的根系。
在文化或美学的视野中,乡土是自然与人文的天缘之合,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乡土中国的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乡土中国是指中国的农村地区,是中国独特的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代表。
在乡土中国,人们生活着简朴而朴实的生活,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乡土中国的特点之一是农耕文化的传承。
在农村地区,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耕种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
农民们辛勤劳作,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丰收的农产品。
他们尊重自然,遵循季节的变化,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
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点是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人们在节日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赛龙舟等。
此外,乡土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等,这些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值得关注。
在乡村地区,人们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十分常见的。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乡村社区也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增进感情,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乡土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和社会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导致乡村地区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和培育。
同时,加强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更多有技能和有创新精神的农民。
此外,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的开发,为乡土中国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乡土中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的丰富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共3页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一、乡土文化的内涵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1. 聚合价值。
2006年初,上海大学王晓明在由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组织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危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已经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既体现在乡村教育的自觉追求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
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
传统乡村文化之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朴而又不乏温情的生存姿态。
乡村文化的解体,其核心正在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
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的现实中,认识到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
2. 审美价值。
北京地球村主任,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获奖者廖晓义指出:乡村文化可以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内心方式、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去体验,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让大城市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去近距离感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
城里人享受乡村宁静生活、空气、水以及文化的时候,作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自然毁了、身体垮了、拥有的财富还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
浅探乡土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
浅探乡土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1. 引言1.1 乡土文化的概念乡土文化是指源自农村地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乡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乡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性、传统性、历史性和生活性相结合的文化体系。
乡土文化不仅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
通过学习和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教育是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之基础。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蓝图,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形成都离不开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能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青少年教育是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使他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先贤智慧,推动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
青少年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是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他们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和谐稳定。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重视青少年教育,才能够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1.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乡土文化是每个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传承可以让青少年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历史,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乡土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振兴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5期加强乡土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王卫涛(太原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不断开创新的旅游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为农村脱贫致富、提高经济收入带来了新的思路,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旅游模式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加强乡土文化建设,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实现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对乡土文化展开讨论,分析乡土文化的特点、在乡村旅游中的发展现状,并寻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0 引言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乡村旅游正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能够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旅游期待,通过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为游客打造一个具有传统乡土特色游主题,宣扬当地积极的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的根更加扎实稳固,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优秀乡土文化走出乡村、走出城市、走出国门,为中华文化的传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土文化概念及特点研究1.1 乡土文化的概念乡土文化是指一个人出生地所具有的历史传统、地理资源、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古建遗迹、村规民约、名人传记、古树名植、传统工艺乃至家族家谱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形式,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类型[1]。
乡土文化包括较多的种类,如当地的山水风景、村落建筑、各类手工艺品等,是当地人民在漫长历史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乡土文化的特点1.2.1 人与空间关系的不流动性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大多被局限在当地的生产活动中,因此谋生手段较为单一。
加上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许多农民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魏 晓斌
( 肃省会 宁县杨 集 乡初级 中学 , 肃 会宁 7 00 ) 甘 甘 37 0
辫
内 涵
方式 ,不仅带着 自然的清新 ,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 。如
果说 乡里人的价 值重估是 “ 心灵扶贫 ” ,城里人的价值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 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 重估就是 “ 精神 脱 贫 ” 。这 里 我们 看 到 无 论 是 乡里 人 的 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 “ 心灵扶贫” 、还 是城里人的 “ 精神脱贫” ,都揭示了 乡 生态文明的总和 。是一种意识形态 ,如民风民俗 ,包括 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 我们出生 、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 、自然景观 、文物 古
黼麓
嘲
绁
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 ,会最终导致一 化危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 :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 代 人 民族 文化 的缺 失 。在 这 个层 面 上 ,乡土 教育 不仅 是 下 ,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 爱家 乡的教育 ,也是人 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 ”这 也正 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 ,城市商品社会制造 出来的流 如鲁迅所说的那样 : “ 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这充分 行文化 、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 已经渗透 说明,利用 乡土文化促进学校教 育的重要意义。但不可 到农村的每一个 角落 ,这既体现在 乡村教育的 自觉追求 否 认 ,这 类研 究还十 分泛 化 、笼统 ,只有粗 线条 的原 则 、 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 。文化的核心与实 内容 ,缺乏 有效 的措施 、方法等 。有的 只是 就 乡土 文化而 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传统乡村文化之为一种独特 的文 “ 教”乡土文化,没有对 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全面的教育价 化韵 味 ,正在 于 其 中所 蕴 涵 的泥 土般 的 厚 重 、 自然 、淳 值 加 以挖 掘 ,没有 对此进行 深化 和辐射 ,更没有把 乡土文 朴 而 又不 乏 温情 的 生存 姿 态 。 乡村文 化 的解 体 ,其 核 心 化 与课 程融 合为 一体 。将 乡土 文化 与 乡村 学校 教 育整合 , 正 在于 传 统 乡村 生 活方 式 的土 崩 瓦解 。 乡村 文 化的 虚 化 在 乡土文化 课程开 发中 , 突出新课 程改革 理念 ,又体现 既 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 ,失去了既 家 乡乡土文化特色 ,使二者珠联壁合 ,使课程开 发具有 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 “ 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 浓厚的 “ 乡土味” “ 乡气” 、 家 ,使教师树立起 乡土文化 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 ,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 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 ,以便创造性运用家 乡 聚 合 力 ,乡村 实 际 上 越 来越 成 为一 盘 散 沙 ” 的现 实 中 , 乡土文 化 课程 资源进 行教 学 的新 课程 观 ,从 而 不断 使 课 认识到 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 。 堂 教学 充 满新 意 ,让 课 堂 教学 生机 盎 然 。 2 审美价值 。北京地球村 主任 ,20 年 C T . 05 C V中 2 研究 乡土文化是农村教 育的需要。乡村教育的最 . 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获奖者廖晓义指 出:乡村文化可以成 大 误 区 ,在 于 我 们 没 有 想尽 办 法 引导 孩 子 们热 爱 乡土 。 为城 市 人 返璞 归真 的 内 心方 式 、价 值观 念 。它 不 仅 是 一 乡土教 育 的最 终 目的 ,在使 学 生 获得 一 种感 同 身受 的理 种贴近 自然的生活方式 ,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 、去 解 ,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适应乡土生活中,真正地意 体验 ,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 ,让大城市的孩子们能 识 、肯定 、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 自己的 乡土 。恰 当 够有机会去近距离感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 。城里人享受 地 指导 学 生学 会 运用 乡土素 材 ,不 仅 拓展 学 生 的写 作思 乡村 宁静生活 、空气 、水以及文化 的时候 ,作为分享 路 ,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同时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故 者 ,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 、自然 毁了、身体垮了 、拥有的财富还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不 健康 、不快乐的生活。通过 乡村旅游 ,调整 自己的生活
春节的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
春节的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最为热闹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的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乡村民俗是指中国农村地区世世代代沿袭而来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乡村民俗尤为丰富多样。
比如,年夜饭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一餐,乡村家庭也不例外。
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年夜饭,感受家的温暖。
此外,放鞭炮、贴春联、剪窗花、踩高跷、舞狮子等活动也是乡村春节的传统民俗之一。
这些活动寓意着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同时也展示了乡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土文化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民间故事、传统音乐和舞蹈等。
春节期间,乡土文化在乡村中得到充分展示。
比如,村里的庙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参加龙舞、舞狮等节目,让整个村庄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此外,乡村中的民歌、民谣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唱起欢快的歌曲,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不仅是传统节日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农村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这些民俗和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
它们不仅丰富了农村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乡村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程度不够,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因此,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学校和社区应该加强对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
同时,乡村地区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广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综上所述,春节的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是中国农村地区独特的风景线。
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这些独特的文化宝藏得以传承下去,让春节的乡村更加繁荣和美丽。
乡土中国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
乡土我国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一、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乡土我国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对于乡土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美丽的风景和乡村风物,更多的是对于乡土的文化、传统和气息的追寻。
乡土我国的核心观点关键概念究竟是什么?如何进行论证思路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二、乡土我国的本质1. 乡土的定义乡土,指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乡土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乡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2. 乡土我国的核心观点乡土我国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热爱、以及对于乡土生活的回归与珍惜等。
这些核心观点凝聚着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追求与珍视。
三、乡土我国的关键概念1. 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乡土我国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包括风土人情、乡土文化、民间艺术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记忆,是乡土我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自然环境的依赖与热爱乡土我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热爱是乡土文化的重要概念。
乡土我国人通过日常生活、节庆民俗和祭祀仪式等活动来表达对自然的依赖与崇敬。
3. 乡土生活的回归与珍惜乡土我国倡导人们回归到简朴的乡村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种回归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对真诚与纯粹的追求。
四、乡土我国核心观点关键概念的论证思路1. 历史文献的考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可以揭示出乡土我国核心观点关键概念的渊源和脉络,为其论证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
2. 地理环境的分析通过对乡土我国所处地理环境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与地域特色的紧密联系,从而论证乡土我国核心观点的鲜明特征。
3. 文化传承的实证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可以验证乡土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为其核心观点关键概念提供实证性的论证。
五、思考与总结乡土我国的核心观点关键概念围绕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热爱、以及对于乡土生活的回归与珍惜展开。
乡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
乡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29期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理解、认同、尊重乡土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破解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举措。
其中乡村文化振兴,可以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而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先了解什么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孕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系列价值观念,如家庭为本、尊祖尚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以丰补歉等,都是人文精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都是中华传统美德。
儒家文化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仅维护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良好秩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韧而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民俗文化代表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理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不仅起到了“孕育者”的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的作用。
近代以来,尽管中国乡土文化屡次遭受磨难,但其文化精髓并没有丧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并在新时期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乡土文化涵养呵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外,还涵养呵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曲阜“三孔”、万里长城、中国大运河等众多文物古迹,古琴艺术、木版年画、剪纸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定义与特点1. 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部分,包括村庄、农田、农户、耕地、村社等。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2. 乡土中国的特点(1)农耕文化:乡土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特征。
农耕文化包括种植、耕作、收获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2)传统社会: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种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
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人际关系紧密,尊重长辈,重视传统文化等。
(3)乡土习俗:乡土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乡土习俗,如祭祀活动、庙会、赶集等。
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多样性。
二、乡土中国的历史发展1. 乡土中国的历史渊源乡土中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乡土文化由此得以形成和传承。
2. 乡土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1)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乡土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社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乡土中国的特点更加鲜明,乡土文化也得以深入发展。
(2)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乡土中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色1. 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主要为民居和公共建筑。
其中,民居多以两层或者平房为主,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
公共建筑多为寺庙、庙宇、祠堂等,也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
2. 乡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乡土中国的饮食文化多为以谷物、蔬菜、肉类为主要食材的传统菜肴。
其特点是注重季节性、地域性,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鲜香。
3. 乡土中国的传统习俗乡土中国的传统习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祭祀活动、庙会、赶集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1. 乡土中国文化的保护乡土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乡土中国是指农村地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现象。
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梳理乡土中国的知识点,来了解乡村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乡土中国的概念与特点1.1 乡土中国的定义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现象,包括农村人民的传统习俗、农业生产方式、农田管理制度等。
1.2 乡土中国的特点- 多样性: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乡土中国存在着差异。
- 传统性:乡土中国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 农耕文化: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
- 社会关系:乡村人际交往密切,邻里互助和家族观念较为突出。
二、乡土中国的文化现象2.1 农事文化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事文化是乡土中国最显著的文化现象。
例如,农历重大节日、农耕技艺和农民的劳动典礼等都是农事文化的体现。
2.2 传统节日与习俗乡土中国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祖先和生活的崇敬与纪念。
2.3 乡村民俗艺术乡村地区的民俗艺术是乡土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乡土中国的社会现象3.1 家庭与亲属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核心,亲戚关系的重要性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邻居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亲情是乡土中国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村民自治与农村组织传统的乡土中国有着村民自治和农村组织的特点,村民通过自行组织起来管理公共事务,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治理模式。
四、乡土中国的经济现象4.1 农业生产与农民经济乡土中国的经济现象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经济为基础。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城市的工商业经济存在差异,并且农民经济在乡土中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4.2 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成为乡土中国的新兴经济现象。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梳理乡土中国的知识点,以增加对乡土中国的了解。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殊文化现象,包括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乡土中国强调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二、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乡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乡土中国的独特性提供了基础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乡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所在。
中国农民凭借着对土地的勤劳耕作,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种植、种子、农具、农事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乡土中国特色。
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强调“和谐共生”、“人地相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四合院是一种以建筑为中心,四面有院子的传统民居建筑。
四合院具有独立的院落、通透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特点,是乡土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五、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是农村地区独有的。
这些习俗包括农民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节日庆祝活动、婚丧嫁娶的礼仪习俗、农民的祭祀信仰等。
这些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传承与发展乡土中国的重要内容。
六、乡土中国的传统工艺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手工艺品。
如竹编、草编、刺绣、木雕、瓷器等工艺品都体现了农村地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传统工艺品往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七、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乡土文化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意义是挖掘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用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自豪感,重新树立农民的文化信仰,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乡土文化是一个农村地区发展的纽带,它代表着农耕时代的文明和成就,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地区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它是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沉淀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的统称,它承担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也担负着振兴乡村的重任。
乡土文化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意义乡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特定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国家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详细论述乡土文化的意义。
首先,乡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生态、历史和人文背景,乡土文化正是这些特质在当地人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中得以体现。
乡土文化反映了一种地方性的认同和集体意识,因此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属地区的特点与文化。
其次,乡土文化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乡土文化代表了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乡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地区的历史演变、人文风貌和民俗传统。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补充、丰富和拓展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历史记忆至关重要。
第三,乡土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珍贵宝藏。
在乡村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凝聚了许多智慧和经验。
乡土文化通过口头传统、民间故事、谚语和习俗等形式将这些智慧传递给后代。
这些传统智慧蕴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生计技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乡土文化是美的表达和创造。
乡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
这些艺术形式由当地居民创造并传承,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美理念。
乡土艺术不仅丰富了国家的艺术遗产,也是保护、展示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五,乡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贡献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平等与和谐。
最后,乡土文化是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乡土文化作为人们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对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提升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区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乡村地区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兴盛以及文化产业的繁荣。
乡土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乡土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乡土概念是指对本地区土地、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认同和追求。
乡土概念的由来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乡村复兴运动。
乡村复兴运动是一种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反思和呼吁,认为城市带来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破坏需要得到改变。
在这一背景下,乡土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乡土概念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认识不断加深,开始追求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乡土概念提倡利用本地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2. 文化认同的强化: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维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成为一种价值观念。
3.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发展快速,而乡村地区发展滞后。
乡土概念的出现也是为了纠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土概念目前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推广,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建筑设计、农业发展、旅游规划等。
乡土概念的发展不仅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传承维护本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的概念陈铁梅一直想弄清楚“乡土文化”究竟该怎样定义,于是便上网搜索,最具普遍性的“百度名片”没有定义,下面的文章也没有给我答案。
真是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在无意间,因为特喜欢成尚荣老师的文章而逮着就看的习惯,让我看到了他关于名师地域性的一段阐述,很精彩,于是便套用过来,也许能说明点什么。
我这样写道: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附1:百科名片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近些年不少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已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古村落的考证、测绘与抢救性保护上,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值得世人敬佩和尊重!然而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国乡土文化实在是太博大、太久远、太丰富了!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
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似乎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急功近利的建设性破坏行为仍在大行其道,畅通无阻!乡土文化仍旧无法摆脱弱势文化的地位!如何有效遏制这一事态的发展,关系如何保住我们乡土文化的根基的大问题,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认为鉴于情况危急,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即“神似”)。
特别不要忽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人们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专门编制乡土文化保护规划不论是否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新农村规划中都应有乡土文化保护专项,其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对未有效进行此项规划工作的新农村规划可实行“一票否决制”。
历史文化名村除了要进行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外,还应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承。
加强全民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除了从事乡土文化保护的专业部门、专家、规划工作者等,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
特别是广大农民和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进行此项教育,某种程度上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等于是断了农村的“根”!要在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的同时,及时研究制定国家或地方《乡土文化保护法》或法规,作为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依据附2: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可以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该领域,乡土知识教育获得了再次发展的机会。
但是,目前乡土知识教育只在各地部分学校零星存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教育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的罪证之一。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行考试指挥棒模式下逐步提高学生主体接受乡土知识教育的力度?如何使乡土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本文以潮汕地区为实际例子对上述问题做出现阶段的回答,以期在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有一个结合地方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
乡土知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浅论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陈泽文摘要: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可以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该领域,乡土知识教育获得了再次发展的机会。
但是,目前乡土知识教育只在各地部分学校零星存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教育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的罪证之一。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行考试指挥棒模式下逐步提高学生主体接受乡土知识教育的力度?如何使乡土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本文以潮汕地区为实际例子对上述问题做出现阶段的回答,以期在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有一个结合地方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乡土知识;潮汕;中学生;素质教育;浅论晚清之际的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着剧烈的社会与政治变迁,其中就有观念上从“天下”到“国家”、“臣民”到“国民”、“专制”到“民主”的转变,这种转变迫使处于此大变局下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教育的内容以及对现代国家观念的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在这种“民族国家”和“国民”等观念意识兴起的前提下,清末为实现国民教育目标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是强化乡土知识教育的举措,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关于历史科目要义就做出如下的规定:历史: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
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
历史宜悬历代帝王统系图一幅于壁上,则不劳详说而自能记忆。
[1]一般而言,这种“养国民忠爱之本源”的乡土知识教育,其载体就是乡土教材。
相对于国家统编教材而言,所谓的乡土教材关注的是乡土历史与文化,传递的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乡土知识。
国家对教材编纂做了要义的言说,那是否就意味着国家要承担乡土教材的编纂责任吗?根据程美宝的研究,清末教育改革中,乡土教材的编纂责任是由个别学堂、教师和出版社承担的。
不过,这种“国家”的“不在场”却为地方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地方文化观念言说的平台,那就是通过沟通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表达爱乡爱土爱国之情。
在教育中传授乡土知识,地方读书人是有自己的功能性想法的:激发儿童国家思想及生存竞争之理为第一要义。
(《仁化乡土志·凡例》)俾儿童随地随事感悟其天性,激发其爱乡爱国,尊崇正业之思想,养成上流社会人格,此其宗旨也。
(《始兴县乡土志》)[2]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蕴涵着重要的政治议程,程美宝在其文章就指出,乡土教材的编纂的目的就“是借教授乡土知识,激发学生爱乡爱国之情,鼓动其忠君爱国之心,为开办地方议会,预备立宪打下基础。
”[3]这种在教育中重视(或至少是提倡)乡土知识的传授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目的更多是继承了通过乡土知识教育达致爱乡爱土爱国之情的传统。
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大一统教学体系之下,乡土知识教育反而失去其容身之所。
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可以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该领域,乡土知识教育获得了再次发展的机会。
这种重新提出编写乡土教材的背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全球化遭遇下民族文化危机感的反应。
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人们逐渐表现出一种逃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会造成危机: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
而乡土知识的普及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我们民族国家的根,建立学生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
[4]这是国家在全球化挑战下的策略性回应,但是,目前乡土知识教育只在各地部分学校零星存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教育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的罪证之一。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行考试指挥棒模式下逐步提高学生主体接受乡土知识教育的力度?如何使乡土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指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教育规律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为宗旨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
在这种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凸显地方实际情况的乡土教材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增强学生关注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实际的必要环节,也是贯彻爱乡爱土爱国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重要步骤,对于扭转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改变教育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际的状况,使教育更好地为三个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晚清时期的潮汕地区(含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就已经开始了乡土教材的编纂和乡土知识的传授,如1909年就编纂出版了《学宪潮州乡土教科书》(林宴琼)、《首版潮州乡土地理教科书》(翁辉东、黄人雄)、《澄海乡土地理教科书》和《最新澄海乡土格致教科书》(蔡鹏云)等。
到21世纪之初,就我们所查阅的资料(广东省2006年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显示,整个潮汕地区有7种地方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出版,为进一步推进乡土知识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以潮汕地区为实际例子对上述问题做出现阶段的回答,以期在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有一个结合地方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走进社区,感受乡土知识。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周遭的环境、历史与文化,加强对家乡的认同感,爱乡进而爱国,激发他们改善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情意。
2005至2006学年,笔者有意识的指导一个研究性小组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开展对乡土知识的认知和感受,实践自己关于乡土知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思考。
第一个课题是关于对中学生潮汕文化知多少的调查,在活动过程中笔者注意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化的思考,以及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存在状况。
正如学生在心得体会中讲到的:“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
我们对于潮汕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爱乡之情犹然而生。
”这样的触动正是我们所想要的。
第二个课题是以潮阳后溪十五社为例子,从微观的角度去了解潮汕传统文化的形态以及遭遇现代化的变化,希望借此机会把课堂所学与地方情境结合起来,在历史现场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解读文献与实物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