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_轻型建筑_之原型思考与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对比与挑战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对比与挑战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对比与挑战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类已经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建筑,有传统建筑,有现代建筑,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有很多对比与挑战,本文将对此进行剖析。

传统建筑是指在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现代建筑则是指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所建造的建筑。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形式各有千秋,但是两者之间的对比和挑战却也是存在着的。

首先,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外观与结构不尽相同。

传统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和瓦片,建筑形式灵活多变,它们大多呈现出浅色调或素色调,并且往往含有非常意义深刻的装饰或彩绘。

现代建筑则更加倾向于采用混凝土或钢铁骨架结构,其外观设计更为抽象和现代化,往往具有“层叠式”或“悬挑式”的特征,但也同时失去了一些传统建筑所具有的优美和文化底蕴。

其次,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也有所不同。

传统建筑的建造材料多为环保材料,如木材、石头、泥土等,环保性很高。

另外,它们往往具有很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使得在夏季可以阻挡炎热的太阳光线,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冬季的阳光资源,起到保温作用。

而现代建筑以工程师的角度进行设计,往往追求高度、大块的造型,使得建筑对环境的消耗很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建造方式和技术也不太一样。

传统建筑主要是通过人手进行建造,因此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使得建筑物的工程周期更长。

而现代建筑主要采用机器和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进行建造,因此工程周期会显著缩短,建造更高效。

在深入分析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对比和挑战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种建筑风格各有千秋。

传统建筑有着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格,而现代建筑更加实用和高效。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对比和挑战,实质上是人们理性思考与感性情感之间的对抗。

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和发掘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优点,充分发扬他们各自的风格特色,取长补短,让建筑更加美观、实用和环保。

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对比研究

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对比研究

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对比研究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而其中的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经典风格和精湛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融合,不断演绎出新的表现形式。

现代建筑,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而来的建筑,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有些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态度的变革以及科技的更新。

两种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当它们相互结合时,却能营造出既美丽又实用的建筑。

第一部分: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古代建筑艺术始于远古时期的部落部落简陋的住所,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形式,最终繁荣壮大。

其风格特点因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而异,但共同点是强调精神体验和美学感受。

古代建筑对天、地、人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观察和运用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秩序为出发点,并从而形成了特性的空间结构和精细的装饰艺术。

我们以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为例,天坛是北京著名的建筑群,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珍品之一。

天坛的建筑风格为“圆形天地,方形中华”,“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了整座建筑。

天坛主体建筑为三层圆形建筑,直径约有36米,周长达了112米。

在经过多次的修建,天坛已成为古代贡院文化中的代表性建筑。

天坛建筑群整体造型呈现了完美的和谐与对称,融合了易经五行学说,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和人类之间特定联系的精神信仰。

第二部分: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与古代建筑不同,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受到了全球化和科技的影响,变得更多元化,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注重艺术性的表现,包括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现代建筑注重人类体验,更多的体现出建筑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声音、色彩、空气、光线等等因素都是建筑艺术中的要素。

现代建筑也有许多类的形式表现,如工业现代风格、民族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等等。

其中,后现代风格概念广泛,包含了艺术风格、文化元素,以及经济和社会现实等多个因素等的影响。

从传统民间建筑的角度看现代建筑设计

从传统民间建筑的角度看现代建筑设计

从传统民间建筑的角度看现代建筑设计一、传统民间建筑概述传统民间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特定的历史及文化环境因素,由民间建筑师或群众自发组合而成的建筑形式,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间建筑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尺度适宜,耐用实用,美观大方,功能多样。

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建筑有中国的庙宇、古镇、园林和四合院等,日本的茶室和和式住宅,西班牙的葡萄酒酿造厂和风车,德国的木屋和厨房等等。

二、传统民间建筑的设计原则1、审美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由民间建筑师或群众自发组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性,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建筑设计要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民族传统,从而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更加美观大方。

2、实用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的设计始终贯彻实用第一的原则,建筑物要注重防风、防水、抗震、隔热和采光,同时还要考虑到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合理性,使建筑物既实用又美观。

3、环境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的环境原则,强调绿化和照明,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的场所,增强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4、文化传承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日积月累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色彩、装饰、建筑构成等要素,从而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民族艺术形式,使建筑有着历史的感觉和代表性。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在不断的发展中,以创意为核心,注重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和实用性,并结合当代科技、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等因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品位。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实用、美观、环保、节能、科技化、人性化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要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

四、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间建筑的比较现代建筑设计和传统民间建筑设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现代建筑设计逐渐从传统民间建筑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以个性和创造力为特点,使建筑物的设计更为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

现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外观和内部空间等方面更具创造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是建筑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建造方法。

本文将就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点、设计理念以及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一、传统建筑的特点传统建筑通常是在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建筑材料:传统建筑多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块、黏土等。

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纹理和独特的色彩,给建筑带来了自然与温暖的感觉。

2. 结构形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往往采用悬臂结构、承重墙以及榫卯结构等传统的技术手段。

这些结构形式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建筑风格:传统建筑的风格各异,多受到地域文化、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如中国的古代寺庙、日本的传统庭院和欧洲的古堡等。

二、现代建筑的特点现代建筑是在工业化、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

相比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建筑材料:现代建筑运用了大量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如钢材、玻璃、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以及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2. 结构形式:现代建筑的结构更加灵活多样,采用了许多新的建筑结构形式,如悬挑结构、空间网格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更加轻盈、宽敞且具有创造性。

3. 建筑风格:现代建筑的风格更加多样化,不再受限于地域、文化或传统。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风等不同风格在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

三、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对比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历史文化以及回归本源。

而现代建筑则更加强调创新、功能性以及对环境的可持续性考虑。

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追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设计,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它们通常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注重造园艺术、营造自然氛围,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精神的圆融。

浅谈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

浅谈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

浅谈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各自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和价值观。

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是指以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文化特点为出发点,注重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传统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中注重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土壤、石料等,以及采用当地的传统工艺和施工方法,如各种独特的木结构、土墙等。

这些材料和技术既满足了建筑的结构和功能需求,又能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形态上。

传统建筑通常是基于传统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方式和人文要素而设计的,主要通过建筑的布局和形态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敬畏。

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庙宇通常采取对称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以尊重宇宙的秩序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现代建筑设计则更加注重功能和效率,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商业需求为出发点。

现代建筑通常使用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在设计和施工上更注重经济效益和建筑的形式美。

现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更加注重建筑的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快速化,以提高建筑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建筑也面临着环境和可持续性等挑战,如能源消耗、废水处理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也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在材料选择上,可以使用可再生和环保的材料,如竹材、麦秸、再生木材等,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在建筑的布局和形态上,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合理布局和通风采光设计,以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

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实现更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观。

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和现代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差异和联系,通过融合两者的优点,可以推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居所,更是展现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体现。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一、建筑风格差异传统建筑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包括古代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等各种类型。

传统建筑以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强为特点,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宝贵的遗产和历史文化印记。

相比之下,现代建筑则追求简约、实用、创新、高效等特点。

现代建筑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许多现代建筑在造型上较为简洁明快,兼顾了科技和人文关怀,追求更具诗意的空间氛围。

二、建筑结构差异传统建筑结构大部分采用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墙体开窗数量一般很少,主要是为了便于温度保持,防止外界干扰。

传统建筑多以仿生学为设计理念,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容性强,具有较高的人居舒适性。

现代建筑的结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架构体系,同时采用成批量生产的工厂化技术,提高了整个建筑的质量稳定性。

相对于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更大胆前卫,空间利用率更高。

三、建筑功能性差异传统建筑多数为公共空间,如教育场所和宗教场所等,同时大多是经过多年沉淀和历史积淀的文化景观。

传统建筑始终站在文化遗产的高度,代替了表象的功能,往往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

现代建筑则更为注重人们的舒适与生产效率,更为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同时,现代建筑也在不断推进社会进步,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方向和倾向。

四、建筑生态环保差异传统建筑更多的是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所建。

传统建筑考虑到了环保和节能方面的需求,如植草种树、利用地势、通风采光、利用自然资源等等。

并且在保持建筑美观性的同时,更加追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现代建筑则注重节能环保方面。

现代建筑利用新型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节能设备等一系列方法,力求降低对环境的毁损,体现出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和价值性。

浅谈我国古建筑发展及仿古建筑设计

浅谈我国古建筑发展及仿古建筑设计

浅谈我国古建筑发展及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同时,仿古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现代建筑的风格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包括古代的殷商和周代建筑、秦汉时代的宫殿和陵墓、唐宋时期的佛教寺庙和皇家宫殿等。

这些古建筑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砖石和土,其中以木材的应用最为广泛。

古代的建筑师在木材的选择、加工和安装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同时,古人在建筑施工中还注重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头和泥土,这些材料在保温性和耐久性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古建筑在建筑形式上注重平衡和谐,遵循“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的大门一般都有奇数个台阶,以求“五行八卦”,并且门柱和屋檐的造型也采用了斗拱、鸟雀和瑞兽等图案,使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和庄重。

古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包括了宫殿式的建筑和庙宇式的建筑等。

宫殿式的古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和雄伟壮观,如故宫、颐和园等;而庙宇式的古建筑则更注重神圣和舒适,如承恩寺、灵岩寺等。

这些古建筑都独具特色,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近年来,仿古建筑设计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仿古建筑设计是借鉴古代建筑风格和元素,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例如,仿古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和砖石,以营造出古朴和宁静的氛围。

同时,仿古建筑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也借鉴了古代的设计理念和技巧,如对称和平衡等。

仿古建筑设计的出现既是对古代建筑的致敬,也是对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仿古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体验到古代建筑的风采和魅力,同时也可以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和历史元素。

此外,仿古建筑设计也可以为现代城市增添一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城市更具独特性和魅力。

总结起来,我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你喜欢古代建筑 现代建筑还是生态建筑谈谈不同建筑的优缺点80

你喜欢古代建筑 现代建筑还是生态建筑谈谈不同建筑的优缺点80

你喜欢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还是生态建筑谈谈不同建筑的优缺点80古代建筑的最大的优缺点优点:就是用材简单并且建造速度快,抗震性能好,做工巧炒,儿乎看不到外连接。

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着很多的奥妙和玄机。

非常的美观,拆卸也非常的方便,比如在古代搬家就可以直接拖着一个屋子走。

古代建筑也是非常的坚固,榫卯相接,加上斗拱的承重,柱子的承重也是可以体现防倒屋不塌这样的特点。

缺点:同时因为大量使用木材,因时间久远、加之自然的破坏、战乱的影响,防火差,防腐工作比较困难。

往往大量的古建筑无法保存下来,没有现代建筑那么好,所以很费木材。

现代建筑的优缺点优点:现代建筑越发的趋向于高层化,有利于减少占地面积,适合于解决现代都市住房问题。

建筑质量比较坚固,越来越注重于对生活的享受,所以现代的建筑师们在建筑构思时必须考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如: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抗震性,从而进行在已有的建筑中改进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缺点:高层建筑的周期往往会很长,从一年到十年不等,甚至会超过十年。

工程量也会因为建筑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现代的许多建筑由于只讲求美观而忽略了其当地的环境或历史文化背景,如:饱受争议的央视新大楼,在建筑艺术上应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然而,央视新大楼不仅没有贯彻这一点,而且完全丧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生态建筑的优缺点优点:高效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更加健康、更加安全舒适等,生态建筑设计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加强绿化的手段,来调整改善周围的小气候,利用大跨度轻型结构增强空间的适应性,确保建筑物拥有完整的内部构造,减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缺点:造价高,生态建筑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我国绿色建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正处于绿色建筑技术推进阶段,很多技术、相关产品和产业链不完善,在引入国外技术以及相关产品中缺乏专利技术与核心技术,很多技术并不是十分适应我国国情。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体,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点和功能需求。

古代建筑注重传承和继承,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而现代建筑则追求创新和功能性。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在设计、材料和结构上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设计风格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古代建筑的设计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效果。

传统的屋顶形式如斗拱和飞檐,采用弯曲的线条,注重雕刻和装饰,使建筑物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设计师尝试创造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外观,追求建筑的个性化。

现代建筑不拘泥于某种传统风格,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往往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

二、材料使用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

传统的古建筑采用榫卯结构,通过木榫和石榫将建筑各部分牢固连接在一起。

古代建筑中的屋顶多采用青瓦,用以保护建筑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

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耐用,而且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现代建筑则使用更多种类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玻璃、铝合金等。

现代建筑利用科技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大量运用新型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三、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平衡与对称。

传统建筑的结构大多采用重檐式,即上下两层屋顶相重叠,逐渐缩小。

古代建筑的檩、楣等构件采用直线和弯曲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了建筑物的层次感。

此外,传统建筑的结构还注重采光和通风,窗户的设计非常讲究。

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现代建筑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在建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更加复杂,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在设计、材料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代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在建筑形式上注重传统和艺术,而现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创造出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建筑风格。

两者各具特色,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进步。

简析传统建筑原型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简析传统建筑原型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简析传统建筑原型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传统建筑作为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既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自我身份的认同。

其演变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结构精巧,种类繁多,富含了工匠们的智慧以及对于人和自然的思考。

传统建筑不仅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呈现,也是传统文化特有的标签。

在这个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当下,建筑师如何从传统建筑中获取灵感,窥探历史之中凝结的智慧,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命题。

将传统建筑原型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既是传承亦是创新。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建筑原型的特征分析,结合相关建筑师实践的案例研究,尝试讨论传统建筑以何种方式和层面启发现代建筑创作。

标签:传统建筑;原型:建筑设计过去30多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建设将胡同、四合院、古典园林等传统元素逐渐剔除。

传统要素的缺失导致当代建筑风格趋于大同,缺乏文脉传承与身份认同感。

融入了历代劳动者智慧的传统建筑原型蕴含了人们对于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思考和对社会和谐相处的深思,沿用千年。

因此,当代建筑师在其建筑实践中,可以尝试从传统建筑原型中汲取营养,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打造出传承与发展共存的建筑。

1、传统建筑原型的特征及作用1.1传统建筑原型我国传统建筑种类多样,以民居为主,既有北方的四合院、裔同,又有南方的土楼、吊脚楼等等。

传统建筑原型指传统建筑的本质与内涵。

它不仅包括客观表现出来的建筑形式、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包含主观上在大环境背景下建筑所表达出的空间意境及其在人文方面的设计思考。

1.2传统建筑原型的特征传统建筑以人为核心。

为满足不同的地域特色与人们不同自然环境中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建筑的形式各具特点。

建筑的外层结构以砖、瓦的建筑材料居多;内部装饰以石、木等天然材料居多。

意境表达与地域风格吻合,设计理念不仅茌于功能的使用更在于其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带给人主观上的感受。

1.3传统建筑原型的意义传统建筑原型的融入可使建筑拥有自己的文化含义与身份认同。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剖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剖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剖析建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的重要象征。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价值观,其设计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传统建筑是指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传承的产物。

它们往往采用天然材料,结合当地气候和环境,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产需求。

传统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简洁、实用和永恒的美。

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对比和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对称布局和影壁的运用,通过形式和空间的平衡来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相比之下,现代建筑更注重功能和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追求独特性、创新性和表达性,常常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诠释建筑的现代性。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大胆地尝试新的结构、空间和材料。

例如,现代建筑中常见的钢结构、玻璃幕墙、混凝土等都是传统建筑所不具备的特点。

现代建筑也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节能性,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然而,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在相互借鉴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现代建筑在设计中也常常汲取传统建筑的营造氛围和人文关怀。

而传统建筑则在现代建筑的影响下,逐渐融入了新的元素和设计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同形成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建筑的不同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设计师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建筑的经典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性、独特性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通过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

从对比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是不变的。

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传统建筑的设计强调了归属感和历史传承,而现代建筑则更注重个性和现代性。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在建筑领域,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传统建筑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建筑则体现着科技与现代化的发展。

这两种建筑风格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从材料选用到设计理念,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一、材料选择传统建筑多数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头、泥土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备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还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相比之下,现代建筑更多采用人造材料,如钢铁、混凝土和玻璃等。

这些材料具备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支撑起更大的建筑结构,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二、建筑风格传统建筑通常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历史和地域的特色。

例如,中国的古建筑以山水画和诗词为主题,展现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创新。

现代建筑的设计常常追求独特性和创意性,引入了许多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元素。

三、空间设计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开合和布局的对称性。

例如,中国的传统庭院建筑将主体建筑和花园围合在一起,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

另一方面,现代建筑倾向于打破传统的空间限制,追求开放、流动和多功能性。

例如,现代公共建筑常常采用大空间和开放式设计,使得人们能够自由流动,有效利用空间。

四、环境影响传统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它们的设计考虑了当地气候和地形等因素,以实现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传统建筑还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往往能够在不使用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而现代建筑则更加依赖科技和现代设备,通过空调、电梯和智能家居系统等来实现舒适和便利。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材料选择、建筑风格、空间设计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传统建筑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自然和地域特色的展现,而现代建筑更加追求功能性、创新性和现代化的要求。

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它们均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与时俱进,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认识的拓展。

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及性能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轻质建筑结构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建筑结构而言,轻质建筑结构更加轻便、灵活,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环保性和耐久性。

所以,在设计和性能分析上,也需要特别关注它们的特性和优势,下面就来详细阐述一下。

一、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在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要素较多,包括结构的轻便性、刚度、安全性、耐久性等各个方面。

传统的建筑结构主要是采用现浇混凝土等材料进行构建,而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则需要采用一些轻型材料,比如说钢材、混凝土预制构件等,以满足轻质结构的要求。

1. 材料的选择在轻质建筑结构中,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常用的轻型材料有钢材、混凝土预制构件、空心砖等。

其中以钢材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钢材具有轻便、刚度大的特点,在轻质结构设计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其环保性和耐久性,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兼容性等方面的问题。

2. 结构设计在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会影响到轻质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安全性等特性。

因此,结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形状、重量等要求来进行选型和设计。

当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还要考虑结构连接的问题,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施工及维护一般来说,轻质建筑结构的施工相对比较容易,但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在进行维护时也要特别注意,比如说定期维护和更换某些特定部位的材料等。

二、轻质建筑结构的性能分析在轻质建筑结构的性能分析中,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其中包括轻质结构的刚度、强度、耐久性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刚度在轻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与传统的建筑结构相比,轻质结构的刚度往往较小,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其刚度。

比如说,在轻质结构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加强件等方法,来增加其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介绍1.木构建筑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两种木构原型:抬梁式和穿斗式3.两种原型的特征和区别二、抬梁式的特点1.梁柱结构的特点2.抬梁式建筑的发展历程3.抬梁式建筑的优点和缺点三、穿斗式的特点1.穿斗式建筑的构造特点2.穿斗式建筑的发展历程3.穿斗式建筑的优点和缺点四、总结1.两种木构原型的总结2.中国木构建筑的未来发展正文(篇1)中国木构建筑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木构建筑。

其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两种最基本的木构原型。

这两种原型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广泛应用,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

一、介绍1.木构建筑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木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种木构原型:抬梁式和穿斗式是中国木构建筑中两种最基本的原型。

抬梁式是一种以梁柱结构为主的建筑形式,穿斗式则是一种以穿斗结构为主的建筑形式。

目录(篇2)一、介绍1.木构建筑的历史背景2.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二、分析1.原型的特点和优势2.原型在木构建筑中的应用3.原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三、对比与参照1.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比较2.原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影响四、结论1.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的总结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正文(篇2)中国木构建筑历史悠久,其结构形式多样,其中有两种原型被广泛应用。

这两种原型分别是“斗拱”和“梁柱”,它们在木构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原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结构合理,能够有效地承受压力和重量,同时还具有装饰性。

在应用方面,这两种原型不仅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中,还广泛存在于民居、园林等小型建筑中。

原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重要遗产。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介绍1.简要介绍中国木构建筑的背景和历史。

2.强调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性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1.梁柱式建筑原型:介绍其结构特点、历史演变和分布地区。

2.斗拱式建筑原型:阐述其结构、功能及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三、两种原型的比较1.梁柱式建筑和斗拱式建筑在结构上的差异。

2.两种原型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正文(篇1)中国木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典型代表就是梁柱式建筑和斗拱式建筑,这两种建筑原型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梁柱式建筑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其结构特点是以梁柱交接处的柱头为支点,通过连续的斗拱和屋顶重量传递,将屋檐重量传递到柱头上,再传递到地基上。

梁柱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如宫殿、庙宇、民居等。

其结构简单,稳定,易于维护,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斗拱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其结构特点是以斗拱为支点,将屋檐重量传递到柱头上,再传递到地基上。

斗拱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如宫殿、寺庙、桥梁等。

其结构复杂,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录(篇2)一、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简介1.悬索桥的结构和特点2.风雨桥的结构和特点二、两种原型的比较1.悬索桥和风雨桥的比较2.两种原型各自的优缺点三、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1.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背景2.现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趋势正文(篇2)一、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简介1.悬索桥的结构和特点悬索桥是一种由主索悬挂的桥梁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是主索。

其特点是跨度大、重量轻、造型美观,广泛应用于城市桥梁建设中。

悬索桥的施工周期较长,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和木材,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已经逐渐被其他结构形式所取代。

2.风雨桥的结构和特点风雨桥是一种可以抵御风雨侵袭的桥梁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是桥墩。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热门话题。

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通常更侧重于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和美学要求。

在过去,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居住或工作空间,同时追求外观的美观和独特。

设计师们往往会优先考虑建筑的结构稳定性、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建筑风格的独特性。

在材料选择上,更多地关注成本和施工的便利性,而对环境影响的考虑相对较少。

例如,传统建筑在采暖和制冷方面,通常依赖于大规模的能源消耗。

通过安装中央空调系统来调节室内温度,这种方式不仅能源效率较低,而且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在采光设计上,可能没有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导致白天也需要大量的人工照明,增加了电力消耗。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则完全不同。

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首先,绿色建筑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采用先进的保温隔热材料、优化的建筑朝向和窗墙比等设计手段,减少能源的消耗。

比如,合理的建筑朝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

在能源供应方面,绿色建筑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为建筑提供清洁的能源支持。

其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用环保、可回收和本地生产的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通过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等技术,降低对市政供水的需求。

再者,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质量的提升。

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充足的自然采光,有助于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浅谈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

浅谈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

浅谈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是指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设计思想。

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在古代人们的设计中,建筑物需要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传统建筑的住宅通常采用标志性的平顶、四合院和庭院等设计,使得建筑与大自然有着良好的互动。

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泥土等,使得建筑更加贴近自然。

传统建筑也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如使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和排水系统等,以实现能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这种原生态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功能性和美观性,并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现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人们对于建筑的舒适性和使用价值的追求。

现代建筑的设计常常是以功能需求为基础,采用大量玻璃幕墙、钢结构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提高建筑的承重能力和灵活性。

现代建筑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建筑的外形和造型,追求创意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以吸引人的眼球。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以实现最佳的室内环境和使用效果。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传统建筑的元素和思想。

这种现代传统建筑设计的趋势,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原生态思想,又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优势。

现代传统建筑设计通过引入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亭台和廊道等,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现代传统建筑设计也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材料和技术,以强化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这种综合了传统建筑思想和现代建筑技术的设计理念,使得建筑具有更好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原创版】目录一、介绍1.简要介绍中国木构建筑的背景和历史。

2.讨论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抬梁式和穿斗式。

3.阐述这两种原型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分析1.对比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构特点。

2.分析这两种原型在中国建筑中的优缺点。

3.探讨这两种原型在中国建筑中的演变和发展。

三、结论1.总结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的意义和价值。

2.展望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前景。

正文中国木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众多的木构建筑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它们在中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抬梁式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结构之一,其特点是在柱子上设立横梁,横梁上设立短柱和瓜柱,短柱和瓜柱上设立横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T”形的结构。

抬梁式结构的特点是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但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支撑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

穿斗式是中国木构建筑中另一种重要的结构,其特点是在柱子上设立小瓜柱和横梁,小瓜柱和横梁上设立短柱和瓜柱,短柱和瓜柱上设立横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一”形的结构。

穿斗式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施工难度小,但其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提供更好的防火性能和防潮性能,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

抬梁式和穿斗式这两种原型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南方地区,抬梁式结构的应用更为广泛,其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技艺使得南方古建筑独具特色;在北方地区,穿斗式结构的应用更为广泛,其简单的结构和精巧的设计使得北方古建筑别具一格。

中国传统_轻型建筑_之原型思考与比较分析

中国传统_轻型建筑_之原型思考与比较分析

\ 086 建筑学报 2014 12
特集 “轻型建筑系统:理论、开发与应用”系列 3 Special Collection “Lightweight Architecture: Theor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Series -3
原始巢穴
橧巢
干栏
隧道穴
锢窑
井院穴 ( 下沉式窑洞 )
的东西,能为今天的轻型建筑厘清一些思绪。
1“巢穴庐”居住原型之“轻重” 夏商时期宫殿宗庙的建造为土木之造,中国住居文化的发端—
远古的“穴居”与“巢居”亦是土木之造,中国建筑以这两种材料为 基础发展出相应的建构文化。在巢穴之外,张良皋先生补充了北方游 牧民族的庐帐,认为巢居、穴居、庐居乃中国建筑的三原色 ( 图 1), 互相搭配、融合,遂形成七彩斑斓的建筑形象 2)[1]34[2] 。“巢穴庐”3 种居住原型对应着 3 类建筑材料,这 3 类材料的“轻”与“重”与 其结构、内部空间和陈设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必然?
五台山显通寺的铜殿 ( 又称“万佛殿”) 和武当山顶的金殿均为精巧的金属建筑,体 量不大,但均采用与木构一样的构造,即重 型建筑材料承袭轻型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形 态。由此,很大程度上讲,中国匠人造物建
7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殿
房时,希冀通过理想材料及其理想形式来完 成与万物性灵和家屋小宇宙的和谐,既便使 用的是砖石 ( 或金属 ),但本心“向往”的 是能通天接地、感应时气的木材之所达,而 不关乎材料的轻与重。当然也不排除文化发 生学所认为的文化传承之遗传性,或者说是 惰性。
收稿日期 2014/1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住居文化的原型— 巢居、穴居、庐居 进行了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与陈设的梳理 和再思考 ;在中国传统轻型建筑 ( 木构 ) 和重型 建筑 ( 砖石 ) 之间,以及中西木构比较的基础之上, 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物性的不同理解和结 构处理上的不同智慧 ;从建筑原型的生发环境和 建筑体系效能等方面比较传统轻型建筑和现代轻 型建筑的异同,探寻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延续 和观照。 关键词 轻型建筑 ;原型 ;木构建筑 ;砖石建筑 ;材料与 建造

论“轻”型建筑

论“轻”型建筑

黄淮学院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研究就报告-——- 论‚轻‛型建筑专业院系: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韦威猛班级: 1302B学号: 1337120221论‚轻‛型建筑·前言近几年,对于‚轻‛建筑的论文、学说以及各种书籍层出不穷,其实‚轻‛建筑这个词是19世纪才建立的,直到20世纪才流行起来,但是追源到‚轻‛建筑的本质,可是早就存在了。

轻建筑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涉及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当你读到关于轻建筑的书籍时,可能会了解的的比较泛泛,接下来我将全面的对轻建筑进行剖析。

轻型结构是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它建立在对结构体系和材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而使建筑向轻质、透明发展成为可能。

国际结构与桥梁协会前任副主席 Schlaich教授曾经对轻型结构作过描述:结构的自重与其所能承受的荷载比值较小的结构就是轻型结构。

轻型结构是个相对的概念,文章将从材料,构件和结构体系三个方面来考量所研究的结构是否运用了轻量化的设计思想,是否被归纳为轻型结构的范畴。

由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原因,轻型结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具时代感和必要性。

同时,寻求一种轻质、易安装并且对原有建筑损坏较小的建筑结构形式一直是建筑改扩建中的热点问题。

论文用图示的方法分析比较国内外这一类型的建筑改扩建的实例以总结经验。

从建筑的角度分析结构,在建筑的改扩建和轻型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文章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和背景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分析轻型结构为什么会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改扩建之中。

细讲的话其中探讨了轻型结构的定义、意义及轻型化表达,轻型结构应用于建筑改扩建中的优势,从众多实例归纳建筑改扩建中轻型结构的应用类型,并且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怎样将轻型结构运用于建筑改扩建之中。

其中从轻型结构的选择和优化,轻型结构对气候环境的调节,轻型结构与建造三方面论述了轻型结构应用于建筑改扩建的技术策略,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通过对利顺德大饭店保护修缮项目的探讨重新审视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运用‚轻型化‛方法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行业和从业人员的称谓都与建筑材料直接相关,如 木工 ( 匠 )、瓦工、石匠,还有“总建筑师”之类的称呼如“都料”“梓 人”等。材料关涉结构和空间的表现,也影响建筑的效能,可谓是建 筑体系的基础。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粱思成 先生用“土木之功”作为中国传统建造工程的概括。木与土石的轻重 之分,自然也分化了不同材料导致的建筑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rethinks material and form, and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regarding three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ing archetypes - nest, cave and tent. It compares Chinese traditional timber architecture (lightweight) with masonry architecture (heavyweight), and Chinese timber structure with the Western counterparts, demonstrating the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different wisdom of structural arrangement. It also compares modern lightweight structures using NEWBUD composite building system with those us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settings that resulted in archetypes and efficiency in search of natural and humanistic concern and continuation KEY WORDS lightweight structure; archetype; timber construction systems; masonry architectur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学者赵辰建议以建构文化的视角来关注 民间建造体系,这样有利于排除风格化视角 所产生的对不同文化的建筑之间的不平等 [4], 并且把以民间建造体系为特征的“土木 / 营 造”视为中国建筑文化的本源 [5],而传统民 间建筑体系的主体当属轻型建筑。无论是帐 幕系采用的丛生的柳条榆木、作为覆面材料 的羊毛毡、绑扎用的牛皮条或马鬃绳,还是 干栏建筑所用的树木、“编竹苫茅”,较之穴 居及其衍生材料要轻,结构形式也相对轻巧 多样,更具装配的特点。后世的演变融汇, 发展更趋多样,“轻重”相济。
材料的选择和契机不仅关乎人们对材料 属性的认识,更是社会结构和意识的投射。 陈薇教授研究发现,建筑木构技术的普及与 稻作技术的传播轨迹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木
6 傣族佛寺大殿的木结构 ( 上 ) 与山西朔县崇福寺弥勒殿的 木结构 ( 下 ) 比较
构技术更多的是以干栏为主的轻型建筑体 系,河姆渡文化的居民创造性地使用了干栏 式房屋,是为适应长江下游河湖纵横的自然 环境而产生的 [6]。
收稿日期 2014/1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278210)
摘要 基于中国住居文化的原型— 巢居、穴居、庐居 进行了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与陈设的梳理 和再思考 ;在中国传统轻型建筑 ( 木构 ) 和重型 建筑 ( 砖石 ) 之间,以及中西木构比较的基础之上, 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物性的不同理解和结 构处理上的不同智慧 ;从建筑原型的生发环境和 建筑体系效能等方面比较传统轻型建筑和现代轻 型建筑的异同,探寻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延续 和观照。 关键词 轻型建筑 ;原型 ;木构建筑 ;砖石建筑 ;材料与 建造
式。井干构使用大量木材,张良皋先生认为 其“厚重结实,自然形成中国典丽僪皇的仪 制建筑的基本结构”。论据主要来自阑额以 上的斗栱带 :如认其为井干构,便可更清晰 地看出中国殿宇构造的来源—“在井干构 上加建庑殿歇山屋盖”[1]51( 图 3)。结构上可 以称这类建筑为“重木结构”。由于历代官 方的干预,这类建筑比较“制式化”,《营造 法式》和《清式营造则例》可谓是“制式化” 的一个产物。同时古代的官方建造场所等管 理制度也决定了其“制式化”,其中如宋代 京师开封的“事材场”和“东西八作司”专 司材料和工匠。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7
房子”、佤族的“鸡笼罩房”,广西侗族的“鼓 楼”等,不胜枚举。同样是“殿堂”类的建 筑,傣族佛寺大殿的结构与常见的殿宇官式 构造相比,结构更简明,在达成相同面积 ( 或 空间容积 ) 大小的情况下所用木材也少很多 ( 图 6)。
另 一 居 住 原 型“ 穴 居 ” 从 原 始 的“ 竖 穴”“袋穴”,到“半地穴”,靠山的“隧道穴”( 窑 洞 ),进而覆土再掏“覆穴”,进化为“锢窑”“版 筑”“土坯”,最后发展为砖房,中国建筑史 仿佛至少一半是“穴居进化史”[1]43。“土木 之功”的“土”被“加工”—版筑或制砖 ( 坯 ) 之前,其建造都是材料物性的原始利用,属 于对自然最初的“改造”,尚不是通常意义 上的“建造”,后期的演化及砖石瓦屋的出 现等才嬗变成重型建筑。“乡落间瓦盖者少。 农家竹篱茅舍,有太古风,但终岁拮据,未 可以为安也”7),早期砖瓦房非一般家庭所能 承担,“重型”建筑相对滞后发展。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6),此为干栏 ( 干 兰或干阑 ),源自巢居。树木较之土石当属 轻质材料,不同材料之间有“轻重”之分, 而同为木构亦有“轻重”之别。中国木构大 别可分为“重木结构”和“轻木结构”,都 源出不同形式的干栏 。 [1]49
重木结构的原型是“井干构”,它几乎 是木材丰富的地区和时代木构建筑的必然形
五台山显通寺的铜殿 ( 又称“万佛殿”) 和武当山顶的金殿均为精巧的金属建筑,体 量不大,但均采用与木构一样的构造,即重 型建筑材料承袭轻型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形 态。由此,很大程度上讲,中国匠人造物建
7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殿
房时,希冀通过理想材料及其理想形式来完 成与万物性灵和家屋小宇宙的和谐,既便使 用的是砖石 ( 或金属 ),但本心“向往”的 是能通天接地、感应时气的木材之所达,而 不关乎材料的轻与重。当然也不排除文化发 生学所认为的文化传承之遗传性,或者说是 惰性。
2 砖石木构 :在乎材料理想,无关“轻重” 关于用材,《周礼·考工记》对木材有
描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木材可通天接地, 感应时气,材美更可巧工,因而成为传统中 理想的材料。中国没有选择石材“非不能也, 而不为也”,而且中国人理解的“物性”又 被赋予了许多其他的意义。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砖石建筑相比是一种轻型建筑。在众多自然 材料中,中国传统建筑 ( 体系 ) 为什么“偏爱”木材?这已成为中国 建筑和文化绕不开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今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更加多 样,既有常见的混凝土、砖石、钢 ( 金属 ) 等重型材料,也有竹、木、 膜等轻型材料,相应的建造施工也是传统手工、现代机械、工厂预 制,甚至 3D 打印等方式齐上阵。当下“新芽”1) 等轻型建筑体系即 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选择”了轻量化的材料,轻型的结构和装配 化的施工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先后两种同为“轻”的选择,也都是不 同程度的“装配”施工,后者是否存在某种因袭或观照?虽然这两种 选择不可同日而语,但或许可以逐本溯源,探其地理人文,重新掂量 中国传统建筑的“轻”与“重”,找寻其内在绵延或“异化”(aIienation)
袋穴
半地穴
垝垣
版筑
土坯
中柱在鸱尾下 角柱在垂兽下
四立柱与天穹构造
1“巢穴庐”3 种居住原型
围墙编结与缩放 2 蒙古包的轻型材料和装配之制
剖联结式顶窗
插椽式顶窗

3 佛光寺大殿的斗 层和屋顶构造
4 穿斗式房屋施工
5 傣族干栏式竹楼结构拆解
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 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 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 行。”5) 该文字清晰地表明了以蒙古包为代 表的帐幕系住居,体现出其轻型化、装配化 的特点 ( 图 2)。
\ 086 建筑学报 2014 12
特集 “轻型建筑系统:理论、开发与应用”系列 3 Special Collection “Lightweight Architecture: Theor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Series -3
原始巢穴
橧巢
干栏
隧道穴
锢窑
井院穴 ( 下沉式窑洞 )
古时游牧民族“野居皮帐”3),定居聚落“中田有庐”4),乃为季 节性或临时性劳作住所。庐有草庐、穹庐 ;帐有毡帐、车帐等。由原 型之一的“庐居”衍生的帐幕建筑体系在古代中国非常普遍,普遍程 度可能超出我们能够理解的限度 [1, 3]。
庐居的典型代表蒙古包,其整体构架由木制的圆柱形屋身 ( 架杆 “乌尼”)、球台形屋顶 ( 顶窗“陶脑”)、架木和苫毡的围墙 ( 哈那 ) 组成“。穹 庐有二样 :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
的东西,能为今天的轻型建筑厘清一些思绪。
1“巢穴庐”居住原型之“轻重” 夏商时期宫殿宗庙的建造为土木之造,中国住居文化的发端—
远古的“穴居”与“巢居”亦是土木之造,中国建筑以这两种材料为 基础发展出相应的建构文化。在巢穴之外,张良皋先生补充了北方游 牧民族的庐帐,认为巢居、穴居、庐居乃中国建筑的三原色 ( 图 1), 互相搭配、融合,遂形成七彩斑斓的建筑形象 2)[1]34[2] 。“巢穴庐”3 种居住原型对应着 3 类建筑材料,这 3 类材料的“轻”与“重”与 其结构、内部空间和陈设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