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问题(详解)
高中地理知识点: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高中地理知识点: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2a41b50d1f34693dbef3e41.png)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介绍几种方法: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_3详解
![板块构造学_3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8febe28910ef12d2bf9e756.png)
龙门山—武陵山—台湾地区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上图系华南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34°N,100°E—22.8°N,123.6°E)Vs速 度结构剖面,下图为地质解析剖面。1.岩石圈地壳;2.岩石圈上地幔;3.青藏板 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东南亚沟弧盆系岩石圈中下部高速块体(幔块构 造);4.软流圈高速块体;5.软流圈极低速带;6.固结圈内高速块体;7. 壳内低 速层或壳内软层;8.莫霍面;9.岩石圈底界面;10.软流圈底界面;11.古板块俯 冲碰撞缝合带;12.板块俯冲带及大型逆冲断裂带;13.板块与地块相对运移方向; 14.地壳表层岩块相对运移方向。BJT—北川—九顶山逆冲断裂带;HYT—华蓥 山 逆 冲 断 裂 带 ; QYT— 七 曜 山 逆 冲 断 裂 带 ; CHT— 慈 利 — 花 垣 逆 冲 断 裂 带 ; JHT—江南逆冲断裂带(或溆浦逆冲断裂带);JSS—江山—绍兴古板块俯冲碰 撞缝合带;MLT—马尼拉俯冲带;RKT—琉球俯冲带
4)据盆地形成发育时代
① 据形成时代: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 代盆地等
② 据持续时间:短周期单时代的、长周期 多时代的
③ 据动力性质变化:单旋回的、多旋回的 ④ 据沉积充填和盆地形成关系:先成盆地、
同生盆地、次生盆地等
5)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
① 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褶皱型、坳陷型、 断陷型
② 据盆地改造程度:原型盆地、改造型 (残留型盆地)
④ 据盆地深浅:深盆(>2000m)、浅盆(<2000m)
2)据基底特征
① 据基底性质:前寒武系褶皱基底上的、 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海西褶皱基底上 的等
② 据基底时代和性质的均一性:均一的、 不均一的
③ 据基底构造:复背斜或复向斜基础上的、 上叠盆地、继承性盆地等
专题18 板块模型(解析版)
![专题18 板块模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dc0d8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b.png)
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点热点难点专题特训专题18 板块模型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 无外力板块模型(1T—4T)目标2 无外力板块图像问题(5T—8T)目标3 有外力板块模型(9T—12T)目标4 有外力板块图像问题(13T—16T)一、无外力板块模型1.作图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解决涉及复杂过程的力学综合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画状态图或v t 图将物理过程展现出来,帮助我们进行过程分析、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足够长的木板M,一小木块m (可视为质点)从左端以某一初速度0v向右侧运动.若固定木板,最终小木块停在距左侧0S 处(如图所示).若不固定木板,最终小木块也会相对木板停止滑动,这种情形下,木块刚相对木板停止滑动时的状态图可能正确的是图中的()A.B.C.D .【答案】B【详解】A.根据能量守恒,末态物块对地位移一定小于0S ,故A 错误B.小物块匀减速的末速度等于木板加速的末速度,停止相对滑动,所以木板的位移一定小于物块的位移,故B 正确C.根据选项B 的分析,故C 错误D.根据A 的分析,故D 错误,故选B2.长为1m 的平板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相等、长度也为1m 的长木板并齐地放在平板车上,如图所示,开始二者以共同的速度5m/s 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长木板与平板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重力加速度为210m/s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平板车刹车的加速度可能大于25m/sB .为了避免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滑动,平板车刹车的距离最小为2.5mC .如果平板车突然以26m/s 的加速度匀加速,则经1.4s 长木板从平板车上掉下D .如果平板车突然以26m/s 的加速度匀加速,长木板从平板车上掉下时,平板车的速度为11m/s【答案】BD【详解】A .由题意可知,为了避免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滑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对长木板有1mg ma μ=解得215m /s a g μ==此时长木板与平板车加速度大小相等,A 错误;B .对平板车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212v a x =解得平板车刹车的最小距离为212.5m 2v x a ==选项B 正确;CD .平板车加速后,设经时间t 长木板从平板车上掉下,该过程中平板车的位移22212x vt a t =+长木板的位移为21112x vt a t =+又212lx x -=由以上可解得1s t =此时平板车的速度为211m /s v v a t ='=+选项C 错误,D 正确。
小学奥数七大模块详解(超详细结构图)
![小学奥数七大模块详解(超详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ac9e03a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e.png)
小学奥数七大模块详解(超详细结构图)本文介绍了小学奥数的七大模块,包括计算、数论、几何、行程、应用题、计数和杂题。
模块一:计算模块这个模块包括速算与巧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繁分数运算、循环小数化分数与混合运算、等差及等比数列、计算公式综合、分数计算技巧之裂项、换元、通项归纳、比较与估算、定义新运算和解方程。
模块二:数论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质数与合数、因数与倍数、数的整除特征及整除性质、位值原理、余数的性质、同余问题、中国剩余定理(逐级满足法)、完全平方数、奇偶分析、不定方程、进制问题和最值问题。
模块三:几何模块这个模块包括直线型和曲线型两部分。
直线型包括长度与角度、格点与割补、三角形等积变换与一半模型、勾股定理与弦图和五大模型。
曲线型包括圆与扇形的周长与面积和图形旋转扫过的面积问题。
此外,还包括立体几何,包括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平面图形旋转成的立体图形问题、平面展开图和液体浸物问题。
模块四:行程模块这个模块包括简单相遇与追及问题、环形跑道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电梯问题、发车间隔问题、接送问题、时钟问题、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多次相遇追及问题和方程与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模块五:应用题模块这个模块包括列方程解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经济问题和牛吃草问题。
模块六:计数模块这个模块包括枚举法之分类枚举、标数法、树形图法、分类枚举之整体法、对应法、排除法、加乘原理、排列组合和容斥原理。
小学奥数七大模块详解模块一:从简单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简单情况入手,逐步深入,找到规律,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模块二:对应与转化思想对应与转化思想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与另一个问题进行对应,从而得出答案。
模块三:从反面与从特殊情况入手思想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考虑问题的反面或特殊情况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专题2:板块问题(详解)——教师版
![专题2:板块问题(详解)——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ed332ffad6195f312ba64b.png)
专题:板块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例1】木板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上放着一个小滑块m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滑落下来,求下列各种情况下力F 的大小范围。
解析(1)m 与M 刚要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①要滑动:m 与M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②未滑动:此时m 与M 加速度仍相同。
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mg/m=μg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0=(M+m)a 解得:F 0=μ(M+m) g所以,F 的大小范围为:F>μ(M+m)g(2)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mg/M 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0=(M+m)a 解得:F 0=μ(M+m) mg/M 所以,F 的大小范围为:F>μ(M+m)mg/M【例2】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质量M=4kg ,长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块,小滑块质量m=1kg ,其尺寸远小于L ,它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10m/s 2,(1)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作用在木板M 上,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滑落下来,求F 的大小范围.(2)若其它条件不变,恒力F=22.8N ,且始终作用在M 上,求m 在M 上滑动的时间. [解析](1)小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f=μFN=μmg=4N…………①滑动摩擦力f 是使滑块产生加速度的最大合外力,其最大加速度 a 1=f/m=μg=4m/s 2 …②当木板的加速度a 2> a 1时,滑块将相对于木板向左滑动,直至脱离木板 F-f=m a 2>m a 1 F> f +m a 1=20N …………③即当F>20N ,且保持作用一般时间后,小滑块将从木板上滑落下来。
(2)当恒力F=22.8N 时,木板的加速度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 2' 解得:a 2'=4.7m/s 2………④设二者相对滑动时间为t ,在分离之前小滑块:x 1=½ a 1t 2 …………⑤ 木板:x 1=½ a 2't 2…………⑥又有x 2-x 1=L …………⑦【例3】质量m=1kg 的滑块放在质量为M=1kg 的长木板左端,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木板长L=75c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试求:(1)用水平力F 0拉小滑块,使小滑块与木板以相同的速度一起滑动,力F 0的最大值应为多少?(2)用水平恒力F 拉小滑块向木板的右端运动,在t=0.5s 内使滑块从木板右端滑出,力F 应为多大?(3)按第(2)问的力F 的作用,在小滑块刚刚从长木板右端滑出时,滑块和木板滑行的距离各为多少?(设m 与M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板块模型中的相对运动(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二轮热点模型
![板块模型中的相对运动(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二轮热点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ba07b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c.png)
板块模型中的相对运动目录一.板块模型概述1二.动力学中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2类型1 水平面上受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2类型2 水平面上具有初速度的板块模型2三. 斜面上的板块模型3一.板块模型概述1.两种常见类型类型图示规律分析长为L的木板B带动物块A,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左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x A+L物块A带动长为L的木板B,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L=x A2.关注“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1)一个转折滑块与木板达到相同速度或者滑块从木板上滑下是受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转折点。
(2)两个关联指转折前、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联和滑块、木板位移与板长之间的关联。
一般情况下,由于摩擦力或其他力的转变,转折前、后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以转折点为界,对转折前、后进行受力分析是建立模型的关键。
3.解决“板块”模型问题的“思维流程”二.动力学中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是指滑块和滑板都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形,滑块和滑板之间存在摩擦力,发生相对运动,常伴有临界问题和多过程问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类型1 水平面上受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 (1)木板上加力(如图甲),板块可能一起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发生相对滑动.(2)滑块上加力(如图乙),注意判断B板动不动,是一起加速,还是发生相对滑动(还是用假设法判断).类型2 水平面上具有初速度的板块模型 1.光滑地面,有初速度无外力类(1)系统不受外力,满足动量守恒.(2)如果板足够长,共速后一起匀速运动,板块间摩擦力突变为0,用图象法描述板、块的速度更直观2.地面粗糙,滑块(或板)有初速度类(1)因为系统受外力,动量不守恒,注意板是否会动.(2)若能动,且板足够长,达到共速后,判断它们之间是否相对滑动,常用假设法,假设二者相对静止,利用整=ma,求出滑块受的摩擦力F f,再比较它与最大静摩体法求出加速度a,再对小滑块进行受力分析,利用F合擦力的关系,如果摩擦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则必然相对滑动,如果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相对滑动.(3)若一起匀减速到停止,板块间由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用图象法描述速度更直观.(如图2)三.斜面上的板块模型斜面上的板块模型是指滑板和滑块一起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形,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类似,只是要考虑滑块和滑板的重力在沿斜面方向上的分力对运动的影响。
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20c344ebf705cc1755270923.png)
板块模型整体分析:板块模型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很经典的物理模型,该模型是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典范,板和块借助于相互之间的摩擦力而发生作用,引起速度、位移、加速度、能量等一系列物理量的变化,因此也成为一类很重要的综合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板和块之间的位移关系,抓住系统动量守恒的特征,配合能量守恒、功能关系、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知识。
典型习题1.一质量为M 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以水平速度v 0从长上木板的一端开始在木板上滑动,直到离开木板。
滑块刚离开木板时的速度为v 0/3.若把此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其它条件相同,求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v.2.如右图所示,光滑的曲面轨道的水平出口跟停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小车的上表面相平,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从光滑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滑下并滑上平板小车,使得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动。
已知小滑块从光滑轨道上高度为H 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最终停到板面上的Q 点。
平板小车的质量为2m ,若用g 表示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求:⑴小滑块到达轨道底端时的速度是多大?⑵小滑块滑上小车后,平板小车可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⑶在该过程中,系统产生的总热量是多少?3、如图所示,长2m ,质量为1kg 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木块质量也为1kg (可视为质点),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要使木块在木板上从左端滑向右端而不至滑落,则木块初速度的最大值为( )A .1m/sB .2 m/sC .3 m/sD .4 m/s4.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长为L ,木板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 、B ,中点为O ,木板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并以v 0的水平初速度向右运动。
若把质量为m 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置于木板的B 端,小木块的初速度为零,最终小木块随木板一起运动。
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
求: (1)小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运动的速度;(2)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木块最终相对于木板静止时位于OA 之间。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94934abd1f34693daef3ead.png)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注意:①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②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③边界类型与附近地带形成的地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省(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牛顿第二定律之滑块与滑板问题(含解析)
![牛顿第二定律之滑块与滑板问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6b96ccdd36a32d727581c4.png)
1一 无外力F 的板块问题分析【知识构建】1. 地面光滑,即板和地面的μ2=0,2.地面粗糙,即A 和B 的动摩擦因数μ1板和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2, (1)μ1>μ2(2)μ1<μ211mg ma μ=()()23+M m g M m a μ+=23.板和快都有初速度【总结】μ1>μ2 μ1<μ211a v t =3【典例分析】 1、地面光滑【例1】 (多选)(2021·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如图甲所示,长木板A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2kg 的物体B (可看作质点)以水平速度v 0=3 m/s 滑上长木板A 的表面。
由于A 、B 间存在摩擦,之后的运动过程中A 、B 的速度图像如图乙所示。
g 取10 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木板A 、物体B 所受的摩擦力均与运动方向相反 B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C .长木板A 的长度可能为L =0.8 mD .长木板A 的质量是4kg 【答案】BD【详解】A .由题意可知,A 木板的运动方向与其摩擦力方向相同,故A 错误;B .由图象知B 的加速度大小为2231m/s 2m/s 1B a -==对B 进行分析有:μm B g =m B a B ,可解得:μ=0.2故B 正确;C .由题意可知,木块B 尚未滑出木板A ,则临界条件为当AB 具有共同速度时,B 恰好滑到A 的右端,设A 、B 物体位移量分别为s A 、s B ,加速度分别为a A 、a B ,由图可知a A =1m/s 2,a B =2m/s 2,A 的长度为L ,则有:22011,,22A A B B B A s a t s v t a t s s L ==--=联立上式可解得L =1.5m ,即L ≥1.5m 即可,故C 错误;D .由μm B g =m A a A ,μm B g =m B a B 联立两式可解得:21A B BA a m a m ==即A 物体的质量是B 物体的两倍,长木板A 的质量是4kg ,故D 正确;故选BD 。
2024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4考纲详解板块三__文化生活含解析
![2024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4考纲详解板块三__文化生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77c2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0c.png)
专题04 考纲详解板块三——文化生活专题9 文化与生活【考纲原文】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常考视角】视角1 依托小岗村的改革成果、国家颁布的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考查文化的作用【例题】(2024·新课标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我国改革起先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隐私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改革犹如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
2024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意广阔农夫摆脱贫困、过上富有生活的期盼,党中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确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确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24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全部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方法的看法》,推动“三权分置”改革;2024年出台《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学问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170 板块构造学说 带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170 板块构造学说 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db1590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d.png)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170 板块构造学说一、单选题冰岛是坐落在北大西洋中脊上的一个岛屿。
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岩浆岩,仅从地表看,冰岛似乎完全由火山喷发形成。
然而,地质学家在冰岛的大西洋中脊上发现了古老的火山岩,测年数据表明其年龄值达1300万年,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年龄值应该为零(或没有)。
同时,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冰岛A.是从西南方向漂移过来的 B.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大西洋中脊上C.位于板块张裂处,由火山喷发而成 D.是由被西南风吹来的火山喷发物沉积形成2.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下列最可能成为此观点证据的是A.大西洋中脊上的巨大断层 B.位于板块张裂边界处C.厚达300米的深海沉积物 D.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1.C 据材料可知,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因此冰岛应由火山喷发而成,且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处,选C。
2.D 冰岛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若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则有可能存在低纬度地区的作物如地层中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可作为证据,据此结合选项选D。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km,大陆边缘的地売一般属于陆売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売,有宽有窄。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 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读大陆边錄类型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大陆边缘属于上图中A类大陆边缘的是A.我国东海岸 B.墨西哥西海岸C.新西兰东海岸 D.菲律宾东海岸4.下列山脉属于 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的是A.阿特拉斯山脉 D.西高止山脉C.安第斯山脉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最可能是A.洋売与陆壳碰撞挤压 B.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C.洋売与洋壳碰撞挤压 D.洋壳与洋壳张裂分离3.A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板块问题(详解)
![板块问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25ed1b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1.png)
F M m m MMf m F mf mMf m Fm f mMmFx 1 FxL此时木板的加速度a2为a2=f/M=fx2x LFB F1203A FBF A B F ′ A Bf m =m Ba ' ④ F m=(m A +m B )a ' ⑤ 联立解得:F m=6.0N ⑥3.如图所示,长为L =6m 、质量M =4kg 的长木板放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有一大小可忽略,质量为m =1kg 的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开始时物块与木板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物块施加F =8N ,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求:(g =10m/s 2) ⑴小物块的加速度;⑴小物块的加速度;⑵物块从木板左端运动到右端经历的时间。
⑵物块从木板左端运动到右端经历的时间。
答案:⑴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μmg=ma 1代入数据得: a 1= 4m/s 2⑵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2 由运动学规律可得:由运动学规律可得: L+½a 2t 2=½a 1t 2代入数据得:t =2s 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桌面上叠放着一质量为m A =2.0kg 的薄木板A 和质量为m B =3 kg 的金属块B .A 的长度L =2.0m .B 上有轻线绕过定滑轮与质量为m C =1.0 kg 的物块C 相连.B 与A 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µ=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视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忽略滑轮质量及与轴间的摩擦.起始时令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绳被拉直,B 位于A 的左端(如图),然后放手,求经过多长时间t 后 B 从 A 的右端脱离(设 A 的右端距滑轮足够远)(取g =10m/s 2).答案:以桌面为参考系,令a A 表示A 的加速度,a B 表示B 、C 的加速度,s A 和s B 分别表示 t 时间时间 A 和B 移动的距离,则由牛顿定律和匀加速运动的规律可得移动的距离,则由牛顿定律和匀加速运动的规律可得 mC g-µm B g =(m C +m B )a B µ mB g =m A a As B =½a B t2s A =½a A t2 s B -s A =L由以上各式,代入数值,可得:t =4.0s 5.(淄博市2008年第一次摸底考试)一小圆盘静止在一长为L 的薄滑板上,且位于滑板的中央,滑板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七年级上册)【附解析】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七年级上册)【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b7aa0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9.png)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七年级上册1.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码代表的大洲:①________;③________。
(2)左图为________半球,中国位于________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填字母)。
(3)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
(4)巴拿马运河是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的分界线。
(填代号)2.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六大板块。
写出图中板块的名称:A、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2)喜马拉雅山是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
(3)根据板块运动方向来推断,地中海会不断________(缩小或扩大)。
3.读东、西半球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A图表示________半球。
(2)①处为________洋。
③处为________洲,与⑧大洲陆地相接,以________运河为界。
(3)④处为______洲,它与⑤所在的大洲之间的陆上分界线是____________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_______________海峡。
(4)赤道横穿_________大陆中部和_________大洲北部。
(5)七大洲、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__洋,跨纬度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洲。
(6)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________(填名称)。
四大洋中,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洋。
4.《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他带领读者登上鹦鹉螺号,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变幻无穷的海底世界。
结合“鹦鹉螺号航行路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鹦鹉螺号航行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是___。
初中地理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初中地理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b21b2515901020206409c53.png)
【解析】
【详解】
读图可知,大西洋位于板块张烈地带,会不断扩大,故A正确;地中海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会不断缩小,故B正确;①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故C不正确;②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故D正确。根据题意选C。
【点睛】
该题考查板块学说的影响,读图分析即可。
初中地理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一、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2.地球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
①断裂陷落 ②地表隆起 ③形成高大山脉 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 ②B.② ③C.① ③D.① ④
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B
【解析】
【详解】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故A正确;全球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构成,板块在不断运动着,故B不正确;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故C正确;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D正确。故选B。
【点睛】
该题考查板块学说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11.B
【解析】
【详解】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12.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①③板块交界大西洋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进行分析解答。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https://img.taocdn.com/s3/m/a447e25f551810a6f52486fa.png)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https://img.taocdn.com/s3/m/e6f7e0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64.png)
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联想情景导入你小时候玩过七巧板吗?我们的地球大陆在2亿年前曾经是一个整体。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你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不妨尝试一下。
重点知识详解1.大陆漂移说。
(1)时间:l915年(2)创始人:魏格纳(3)依据: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4)学说中心论点: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板块构造学说。
(1)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的。
(2)板块概念: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3)理论中心论点: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本节知识结构精典例题解析[例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了很多海洋生物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 ) A.平原 B.高原 C.海洋 D.盆地[解析] 喜马拉稚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最雄伟的山脉,它耸立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线上。
在4000万年前,这里曾是波涛汹涌的沧海,生活着各种海洋生物。
后来由于印度洋板块逐渐北移,最终与亚欧板块相撞.并以45°角俯冲于亚欧板块的下面,强烈的挤压使岩石弯曲变形产生褶皱,从而形成巍峨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并且每年仍以一定的速度在升高。
平原、高原、盆地都是陆地上的地形。
据此分析,选项A、B、D是错误的。
[答案] C[例2]下列有关板块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板块就是指岩石圈 B.板块在软流层上运动C.全球共有五大板块 D.板块之间的界线一定是造山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板块”知识的识记、理解。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匕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由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
![板块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70de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f.png)
板块模型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无外力板块模型(1T -4T )目标2无外力板块图像问题(5T -8T )目标3有外力板块模型(9T -12T )目标4有外力板块图像问题(13T -16T )【特训典例】一、无外力板块模型1如图所示,将小滑块A 放在长为L 的长木板B 上,A 与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长木板B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 与B 的质量之比为1:4,A 距B 的右端为13L 。
现给长木板B 一个水平向右初速度v 0=102m/s ,小滑块A 恰好从长木板B 上滑下;若给A 一个水平向右初速度v ,要使A 能从B 上滑下,则v 至少为()A.5m /sB.10m /sC.15m /sD.20m/s【答案】B【详解】第一种情形下有v 202fm A+fm B =23L 第二种情形下有v 22f m A+f m B =13L 解得v =10m/s 故选B 。
2如图(a )所示,质量为2m 的长木板,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 的小铅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 0滑上木板左端,恰能滑至木板右端且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铅块运动中所受的摩擦力始终不变。
若将木板分成长度与质量均相等(即m 1=m 2=m )的两段1、2后紧挨着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让小铅块以相同的初速度v 0由木板1的左端开始运动,如图(b )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铅块将从木板2的右端滑离木板B.小铅块滑到木板2的右端与之保持相对静止C.(a )、(b )两种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相等D.(a )过程产生的摩擦热量大于(b )过程摩擦产生的热量【答案】D【详解】AB .第一次,小铅块运动过程中,小铅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使整个木板一直加速,第二次,小铅块先使整个木板加速,运动到2部分上后1部分停止加速,只有2部分加速,加速度大于第一次的对应过程,故第二次小铅块与2木板将更早达到速度相等,所以小铅块还没有运动到2的右端,故AB错误;CD.由于在(b)中小铅块还没有运动到2的右端,所以在木板2上相对运动的位移没有在木板上1大,所以在(b)中小铅块相对木板的位移小于在(a)中小铅块相对木板的位移,根据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等于产生的热量,所以(b)产生的热量小于在木板(a)上滑行产生热量,故C错误,D正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专题4板块模型(附答案详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专题4板块模型(附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b39d0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2.png)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专题4板块模型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1.如图甲所示,光滑斜面上有固定挡板A ,斜面上叠放着小物块B 和薄木板C ,木板下端位于挡板A 处,整体处于静止状态。
木板C 受到逐渐增大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 作用时,木板C 的加速度a 与拉力F 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210m/s =g ,则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N 15N F <<时物块B 和木板C 相对滑动B .木板和物块两者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可求出C .由题目条件可求木板C 的质量D .15N F >时物块B 和木板C 相对滑动2.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静置于水平地面上,木板最右端放置一可看成质点的小物块。
在0=t 时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 ,在F 的作用下物块和木板发生相对滑动,1s t =时撤去F ,整个过程木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
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均为1kg ,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210m /s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1.5s 内木板的加速度为24m/sB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C .拉力F 的大小为21ND .物块最终停止时的位置与木板右端的距离为5.25m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3.滑沙运动是小孩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其运动过程可类比为如图所示的模型,倾角为37°的斜坡上有长为1m 的滑板,滑板与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916。
小孩(可视为质点)坐在滑板上端,与滑板一起由静止开始下滑小孩与滑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小孩的质量与滑板的质量相等,斜坡足够长,sin370.6︒=,cos370.8︒=,g 取210m /s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小孩在滑板上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21.0m /sB .小孩和滑板脱离前滑板的加速度大小为21.0m /sC .经过的时间,小孩离开滑板D .小孩离开滑板时的速度大小为34.如图甲所示,很薄的长木板B 在水平地面上,在t =0时刻,可视为质点、质量为1kg 的物块A 在水平外力F 作用下从左端滑上长木板,1s 后撤去外力F ,物块A 、长木板B 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g =10m/s 2,则( )A .长木板的最小长度为1mB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1C .长木板的质量为0.5kgD .外力F 的大小为4N5.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 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小滑块A ,木板B 受到不断增大的水平拉力F 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木板B 的加速度a ,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 F -图像、已知g 取210m s ,则( )A .滑块A 的质量为4kgB .木板B 的质量为1kgC .当10N F =时木板B 加速度为24m/sD .滑块A 与木板B 间动摩擦因数为0.1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6.如图所示,4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个挨一个地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彼此不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问题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例1】木板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上放着一个小滑块m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滑落下来,求下列各种情况下力F 的大小范围。
解析(1)m 与M 刚要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①要滑动:m 与M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②未滑动:此时m 与M 加速度仍相同。
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mg/m=μg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0=(M+m)a 解得:F 0=μ(M+m) g所以,F 的大小范围为:F>μ(M+m)g(2)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mg/M 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0=(M+m)a 解得:F 0=μ(M+m) mg/M 所以,F 的大小范围为:F>μ(M+m)mg/M【例2】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质量M=4kg ,长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块,小滑块质量m=1kg ,其尺寸远小于L ,它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10m/s 2,(1)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作用在木板M 上,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滑落下来,求F 的大小范围.(2)若其它条件不变,恒力F=22.8N ,且始终作用在M 上,求m 在M 上滑动的时间. [解析](1)小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f=μFN=μmg=4N…………①滑动摩擦力f 是使滑块产生加速度的最大合外力,其最大加速度 a 1=f/m=μg=4m/s 2 …②当木板的加速度a 2> a 1时,滑块将相对于木板向左滑动,直至脱离木板 F-f=m a 2>m a 1 F> f +m a 1=20N …………③即当F>20N ,且保持作用一般时间后,小滑块将从木板上滑落下来。
(2)当恒力F=22.8N 时,木板的加速度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 2' 解得:a 2'=4.7m/s 2………④设二者相对滑动时间为t ,在分离之前小滑块:x 1=½ a 1t 2 …………⑤ 木板:x 1=½ a 2't 2…………⑥ 又有x 2-x 1=L …………⑦ 解得:t=2s …………⑧【例3】质量m=1kg 的滑块放在质量为M=1kg 的长木板左端,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木板长L=75c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试求:(1)用水平力F 0拉小滑块,使小滑块与木板以相同的速度一起滑动,力F 0的最大值应为多少?(2)用水平恒力F 拉小滑块向木板的右端运动,在t=0.5s 内使滑块从木板右端滑出,力F 应为多大?(3)按第(2)问的力F 的作用,在小滑块刚刚从长木板右端滑出时,滑块和木板滑行的距离各为多少?(设m 与M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取g=10m/s 2). 解析:(1)对木板M ,水平方向受静摩擦力f 向右,当f=f m =μmg 时,M 有最大加速度,此时对应的F 0即为使m 与M 一起以共同速度滑动的最大值。
对M ,最大加速度a M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M = f m /M=μmg/M =1m/s 2要使滑块与木板共同运动,m 的最大加速度a m =a M , 对滑块有F 0-μmg=ma m所以 F 0=μmg+ma m =2N 即力F 0不能超过2N (2)将滑块从木板上拉出时,木板受滑动摩擦力f=μmg ,此时木板的加速度a 2为 a 2=f/M=μmg/M =1m/s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m 与M 均为匀加速直线运动)木板位移 x 2= ½a 2t 2 ① 滑块位移 x 1= ½a 1t 2 ②位移关系 x 1-x 2=L ③将①、②、③式联立,解出a 1=7m/s2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ma 1 所以 F=μmg+ma 1=8N(3)将滑块从木板上拉出的过程中,滑块和木板的位移分别为 x1= ½a 1t 2= 7/8m x 2= ½a 2t 2= 1/8m 【例4】(江苏省盐城市2008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长L 是1m ,质量M 是2kg 的长方形木板A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 是1kg 的物块B 。
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是0.2,现用一个F 为8N 的水平恒力向右拉B 。
要使B 从A 的右端滑出,则力F 至少要做多少功?解析:(1)设力F 作用时间为t 1,则a B =F-μmg/m =6m/s 2a A =μmg/M=1m/s 2相对运动距离△S 1=21(a B - a A )t 12设撤去F 时B 的速度为υB 、A 的速度为υA 。
经t 2时间后 B 正好滑到右端且速度与A 相同 a B '=μg=2m/s 2 方向向左 a A '=a A =1m/s 2f f22B 2B 2A 2A 211S =t t S =t t 22a a υυ''''+-相对运动距离△S 2=2B A 21(+)t 2a a ''由A 12=(t +t )a υ'B 1B 2=t t a a υ'-B A 1A B 2()t =(+)t a a a a ''-得t 2 =5t 1/322B A 1B A 211()t (+)t =L 22a a a a ''+-t 1=203sW F =F ·S B =F ·21a B t 12W F ==3.6J 同步练习1.如图所示,长方体物块A 叠放在长方体物块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 =10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 的过程中,则( )A .当拉力F <12N 时,两物块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块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块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块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但AB 间存在静摩擦力,其中A 对B 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答案:D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小车A ,其质量为m A =2.0kg ,小车上放一个物体B ,其质量为m B =1.0kg ,如图(1)所示。
给B 一个水平推力F ,当F 增大到稍大于3.0N 时,A 、B 开始相对滑动。
如果撤去F ,对A 施加一水平推力F ′,如图(2)所示,要使A 、B 不相对滑动,求F ′的最大值F m .答案:根据图(1),设A 、B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 m 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 A +m B )a ① fm=mAa ②代入数值联立解得:f m =2.0N ③根据图(2)设A 、B 刚开始滑动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图(1)图(2)f m =m Ba ' ④ F m=(m A +m B )a ' ⑤ 联立解得:F m=6.0N ⑥3.如图所示,长为L =6m 、质量M =4kg 的长木板放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有一大小可忽略,质量为m =1kg 的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开始时物块与木板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物块施加F =8N ,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求:(g =10m/s 2) ⑴小物块的加速度;⑵物块从木板左端运动到右端经历的时间。
答案:⑴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μmg=ma 1代入数据得: a 1= 4m/s 2⑵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2 由运动学规律可得: L+½a 2t 2=½a 1t 2 代入数据得:t =2s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桌面上叠放着一质量为m A =2.0kg 的薄木板A 和质量为m B =3 kg 的金属块B .A 的长度L =2.0m .B 上有轻线绕过定滑轮与质量为m C =1.0 kg 的物块C 相连.B 与A 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µ =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视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忽略滑轮质量及与轴间的摩擦.起始时令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绳被拉直,B 位于A 的左端(如图),然后放手,求经过多长时间t 后 B 从 A 的右端脱离(设 A 的右端距滑轮足够远)(取g =10m/s 2).答案:以桌面为参考系,令a A 表示A 的加速度,a B 表示B 、C 的加速度,s A 和s B 分别表示 t 时间 A 和B 移动的距离,则由牛顿定律和匀加速运动的规律可得 m C g-µm B g =(m C +m B )a B µ m B g =m A a As B =½a B t 2 s A =½a A t 2 s B -s A =L 由以上各式,代入数值,可得:t =4.0s5.(淄博市2008年第一次摸底考试)一小圆盘静止在一长为L 的薄滑板上,且位于滑板的中央,滑板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
已知盘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地面间的动摩擦μ2。
现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a(a>μ1g),使滑板端水平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水平向右。
若水平地面足够大,则小圆盘从开始运动到最后停止共走了多远的距离?(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解析:对圆盘在滑板上作匀加速运动过程,设圆盘刚离开滑板时,加速度为a 1,速度为v 1,位移为S 1;滑板的位移为S 。
对圆盘有 g a 11μ=111t a v =211121t a S =对滑板有:21021at S =又:2/10L S S =-对圆盘离开滑板后作匀减速运动过程,设圆盘刚离开滑板到静止的位移为S 2,加速度为a 2.对圆盘有 g a 22μ-= 222120s a v =-因此圆盘从开始运动到最后停止的位移为)(2)(212211121g a gLg a gL S S S μμμμμ-+-=+=6.(苴镇中学)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木板AB ,在木板的中点有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木板上表面是粗糙的,它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木板的B 端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 ,则:(1)木板和木块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大?(2)若在木板的B 端到达距右方距离为L 的P 点前,木块能从木板上滑出,则水平向右的恒力F 应满足什么条件?解:(1)木块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g mmga m μμ==①(2分)若F ≤μ(m +M )g ,木板和木块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共同加速度为mM Fa +=②(2分)若F >μ(m +M )g ,设木块、木板加速度分别为a 1、a 2,则g a a m μ==1 ③ (2分)MmgF a μ-=2④ (2分)(2) 设在木板的B 端到达距右方距离为L 的P 点时,木块恰能从木板上滑出,相对滑动时间为t ,水平向右的恒力F 0,则2/2121L t a =⑤ (2分) L t a =2221 ⑥(2分) 由③④⑤⑥式得 )2(0m M g F +=μ ⑦(2分)则在木板的B 端到达距右方距离为L 的P 点前,木块能从木板上滑出应满足 )2(m M g F +>μ ⑧ (2分)7.(苏州中学)如图所示,质量M = 1kg 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 =1kg 、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g =10m/s 2,试求:(1)若木板长L =1m ,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 =8N ,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2)若在木板(足够长)的右端施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增加的水平向左的力F ,试通过计算分析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随拉力F 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在图中画出f 随F 变化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