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合集下载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本人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来探讨中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3对 性 的 看 法 .
姻 而轻 视 恋 爱 。” 爱 情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的 地 位 很 低 , 认 被
为 是 次 要 的 。 由 于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中
传 统 文 化 中 爱 情 的 功 能 被 单 一 化 , 仅 起 繁 衍 后 代 的 作 仅 用 。 情 和 婚 姻 建 立 在 “ 母 之 命 , 妁 之 言 ” , 的 性 爱 父 媒 上 目
关键 : 西方传 统 爱 情观 中 不 同之 处 原 因
西 方 人 表 现 在 爱 情 观 上 就 是 “ 究 ” 态 . 征 是 爱 探 心 特 独立 自由 , 欢 探 究 新奇 , 于 冒 险进 取 。男 女在 择 偶 上 喜 乐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 貌 美 丑 , 管 是 否 已婚 , 要 能 达 到 探 相 不 只 究 上 的满 足 , 切 都 无所 顾 忌 。 且 西 方 人觉 得 恋爱 是 自 一 而
功的。
文 学 作 品 中得 到 了反 映 。 方 人 重 视 恋 爱 , 国 人 重 视 婚 西 中
姻 而 轻 视 恋 爱 . 背 后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 民 族 文 化 、 族 其 如 民
性 格 、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的 迥 然 不 同 。中 国 的 传 统 爱 情 观 已 社 经 逐 渐 落伍僵 化 , 代 要 求 结合 中 西爱 情观 的 可取 成 分 , 时 形 成 一种 健 康 向上 、 极 有 为 的爱 情观 。 积
己的事 。 应 受 过 多 约束 。 不
中 西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这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方 方 2爱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的差异,包括婚姻观念、相亲文化、表达方式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

首先,东方和西方对待婚姻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重要基石,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家庭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往往比个人的感情更为重要。

因此,东方人更倾向于以婚姻为目标,追求结婚和组建家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感。

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人的感情为导向,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

他们更强调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而不是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其次,东方和西方的相亲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相亲是一种传统的婚姻方式。

父母往往会为子女安排相亲,以寻找合适的对象。

相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家庭背景相符合的伴侣,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人们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感觉和选择,而不是家庭的安排。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相互吸引,而不是家庭的背景和条件。

第三,东方和西方的爱情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加含蓄和保守。

他们不习惯公开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行动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送礼物、照顾对方的家庭和生活等。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直接。

人们习惯于公开表达爱意,通过言语和身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更注重直接的沟通和表达,以及公开展示自己的爱意。

最后,东方和西方的性别角色在爱情中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男性往往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的角色。

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男女平等。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扮演着更加平等的角色,分享家庭和责任。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

综上所述,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的爱情观

中西方的爱情观

横向展开世界的画布,时间恰恰与影响甚远的西方柏拉图式的爱情相符合,是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文献了。

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西方人。

中国人称柏拉图式的爱情为“精神恋爱”,这种爱情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当心灵接受真理的时候,必须屏弃肉体,这时人的肉体被罪恶所污染,人要追求真理就必须放弃肉体。

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升华,可以理解成这种爱情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爱,一种理想的爱情……中国历史的反反复复、离离合合。

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男女授受不亲。

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

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

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所以婚姻在当时应该算是爱情的一个载体,没有婚姻的门面,再伟大的爱情也终归被人唾骂,而为这个爱情所牺牲掉的除了名誉、未来的幸福之外,还有失去性命的可能。

统治者聪明的制定了种种酷刑,来对付在没有婚姻的护栏之下陷入爱情的女子们。

来自灵魂的爱情是美丽的。

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

爱情来了,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去体验爱情。

中国人的爱情观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

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

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

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一、中西方爱情观(一)中国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大相径庭。

爱情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崇高,甚至被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自古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地认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因此,婚姻成了爱情的枷锁,而爱情却难以跨越婚姻的阻隔。

“中国式爱情”往往沦为逝者的寿衣而非婚姻的嫁衣,爱而不得乃是常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地位高于爱情,若两情真切,而没有一纸婚书,便是违背舆论道德,奉子成婚更被视作有伤风化。

(二)西方爱情观西方人秉承着“爱情至上”的观点,认为爱情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将爱情的地位视作胜于亲情、胜于生命,乃至胜于一切。

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众叛亲离下,毅然决然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

诸此种种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西方人对于爱情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他们甚至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将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没有爱情犹如饭菜缺乏调味品一样平淡无奇,爱情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归宿感,还能够成为自己在艰难困苦时的一盏明灯。

当双方处于热恋期时,西方人会觉得自己的另一半犹如天使般圣洁漂亮且温柔大方,那么陷入爱河会达到净化心灵、净化自我的作用,乃至于使道德得以升华。

因此,西方人无不重视爱情,珍视爱情,穷尽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爱情的脚步。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国家的爱情观大相庭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爱情的自由度中国追求爱情的自由度显著低于西方。

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门当户对,阻碍男女间恋爱的因素便非常之多。

古有言“男子胜之以城池,女子胜之以眉目”,男子需要德才兼备,最好出身官宦世家,因此男女双方的感情就掺杂对身份地位和阶级身家等相关因素,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婚姻通常由父母钦点,如果两人心有所属,但是遭到父母反对,大多只能妥协,放弃真爱听从父母的安排,少数会选择为爱抗争,但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收尾。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更深入地解读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者想传达的特定背景下的爱情观。

爱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的对比是热情自由和含蓄委婉。

对比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2、《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爱情是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文学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承载着无数关于爱情的故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诠释和描绘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一、爱情的起源和发展无论中外文学,爱情的起源都与人类的封建社会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例如西方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分歧,但最终以双双牺牲告终。

而中国文学中的《红楼梦》,则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宫廷爱情。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方式略有差异。

中西方文学通常对于爱情有不同的期许。

在中西方文学中,爱情是一个人生完整性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庭、亲情以及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学则更强调个人的追求和情感自由。

二、爱情的表达形式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通常更加开放和直接,情感表达也更自由。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情诗,透过唯美的文字形容描绘爱情的美好和激情。

而中国文学则更偏向隐晦和含蓄,以意境丰富的诗歌和细腻的叙事手法,表达出爱情的深邃和复杂。

此外,中外文学也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较多地以男女主人公个体情感为切入点,强调个人的情感追寻和自我表达。

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爱情的群体性和团体荣誉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复杂情感纠缠和人物群像描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的爱情关系的复杂性。

三、爱情观的差异和共同点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点。

差异体现在对于爱情的定义、期许和表达方式上。

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爱情的诠释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反思存在共同点。

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中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有追求真爱、执着忠诚等共通的主题。

从现代角度看,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在相互融合和影响。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感体验,然而,东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看法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实现两种观念的融合。

一、东方爱情观念的特点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东方人对于爱情的看法。

在东方社会中,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以排它性和依从性为基础的。

爱情在东方社会中普遍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

传统的东方爱情观念强调忍让和奉献,注重个人的需求和欲望。

二、西方爱情观念的特点相对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爱情观念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情感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且强调自主性和平等性。

西方人普遍认为,爱情是一种自由选择和享受,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三、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是家族和社会的联姻,注重家族的利益。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感情和幸福。

2. 爱情表达方式差异:在东方文化中,爱情被认为是隐私的一部分,人们往往不愿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且更加注重个人隐私。

3. 角色和权力的平等差异:传统的东方社会中,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决策能力,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从属的角色。

而在西方社会中,男女在爱情中的角色和权力更加平等。

四、东西方爱情观念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爱情观念也在逐渐融合。

以下是一些促进融合的途径:1. 理解和尊重:东方和西方人应该努力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2. 对话和交流:通过开放的对话和交流,东方和西方人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爱情观念,达成共识。

3. 接受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爱情观念也会随之变化。

东西方人应该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平衡。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

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

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

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

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

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

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拆散了无数彼此恩爱的情侣,试问这样的婚姻有爱情、亲情可言?没有。

(二)、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情的观点与看法
1、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外贸商品逐渐涌入中国,并被中国人不断接受,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向中国靠拢。

对待爱情的观念也是在这时被中国人所接受并不断的改变古代守旧的观念。

当西方文化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后,自由恋爱就成为中国破旧立新的标志之一。

但是中国古代的保守的传统思想仍停留在人的思想中,他们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也是比较含蓄的。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爱情的表达,无非是一句“我爱你”,但是仅仅三个字却难以开口。

他们彼此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之前总是犹豫再三,怕遭到对方的拒绝。

如果两个人原本是好朋友,在表白之后遭到拒绝,双方都会很尴尬,到后来也许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这样得不偿失。

在我生活的周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原本两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向其表白并对其穷追不舍,结果被另一方拒绝,到后来他们变成了陌路人,认识他们的人都为他们感到惋惜。

因此我认为,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产生爱意,不要急于表达出来,而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另一方,关心另一方,让他她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好,达到彼此互相吸引的状态,这样就会水到渠成。

即便是另一方没有表示也不会变得尴尬,还可以继续做朋友。

2、对爱情的维持上
中国人崇尚相守一生,直到海枯石烂,至死不渝,为了能和爱的人在一起,他们甘愿放弃许多东西。

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爱情和亲情之上的一种复合性的感情。

多年以后,当男子再也不风度翩翩,女子再也不闭月羞花,他们的爱情以化为亲情,他们早已习惯了彼此,不可分离。

而且,中国人相信缘分,缘由天定。

二、西方世界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西方国家对待爱情的态度
古代西方的阶级等级制度也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级相对的大胆和自由得多。

在另一半的选择上,个人有相对的自由。

青年成年后,可以进入社交圈,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

以这些聚会为平台,男女青年有机会挑选适合自己的伴侣。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思想极度的开放。

莎士比亚的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
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罗密欧与朱丽叶彼此相爱,但是受到等级制度和家族仇恨的干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被家族无情的拆散,并被安排和对家族有利的贵族结婚,但是他们没有像家族势力低头,最终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一起。

罗密欧与朱丽叶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终成眷属的爱情结局,正是当时西方社会所向往的爱情境界,他们借着一部文艺作品来表达他们对自由爱情无限向往的情怀。

中国人在现代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在西方以早早的出现,西方人没有想到这种思想会在几千年以后越过大西洋传入中国社会,并被中国人所接受。

(二)、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对爱情所持的态度
1、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
与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相比,西方人更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与中国人相反,他们相信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与天命无关,而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付出的还不够多。

因此,他们在爱情方面也勇于表达,勇于去尝试,并不刻意维持一段关系,并不委曲求全。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人公罗丝与杰克就是近代西方爱情的代表人物,在即将沉入大海的船上,他们自由的飞翔,置生死于不顾,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他们毅然决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对方,这样的爱被千千万万人所景仰。

这部电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现代的西方社会对爱情的追求程度。

2、对爱情的维持上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他们不追求结果,只享受其过程。

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

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人处于没有结果的长期恋爱中。

法国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但终究没有结婚。

他们非常珍惜并努力保护在精神上,在人格上,在理想上的独立。

3、柏拉图式的爱情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诸多关于爱情的话语中不时会有人谈论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底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我们一般会把“柏拉图式的爱情”理解为“精神恋爱”,即不涉及肉欲的精神层面上的崇高爱情。

但是回溯历史我们可以会发现前人对此的理解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区别。

在柏拉图那里,爱的精神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超越性(爱的迷狂)、人格性和善(美)的目的性。

爱情的双方要有一个明确的爱的目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普通的形式。

正如蒂里希所言,“爱就是被分离者对重新团聚的渴望。

它是对一切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普遍的爱······无形式的爱空耗
着爱者,虐待着被爱者。


柏拉图所阐释的爱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命或精神,正因为有爱,人才不至于陷入感观经验的偏见之中。

爱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感性,即精神上的满足感,正是具备这种无形的性质,凡人才显得和“神”有了一份关联。

爱还与生命、存在相关,它总要创造出一个不属于现象界的纯净生活,是生活中一件难得的事情,“如果不把真正的爱情作为一种道德功绩来理解和接受,那么在我们的物质环境中就不可能保持它”。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要深入了解爱的本质。

爱情、学业和事业
都是人生的重要支柱,如果缺少其一就不算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把爱情放在从属地位,应该把学业和事业放到第一位,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

在大学期间应当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秉着学习第一恋爱第二的原则。

人的情感生活是博大丰富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广义的爱,爱国家、爱社会、爱父母、爱生活等等。

爱情的优良品质正是通过博大的爱培养和造就出来的,只有在大写的爱中去寻觅爱情的营养才会变得崇高和稳固,决不能把爱情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柱,更不能把其当成唯一的支柱。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他们对待爱情的观念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处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等级制度是中西方在爱情观上不同的重要原因。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政法学院
08级3班
张倩
0807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