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6.3实践与探索教案华东师大版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几何类应用问题》教案_1
6.2解一元一次方程6.2.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第1课时等式的性质1.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3.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左右两个盘内物体的质量a,b是相等的.得到:a=b.1.若在平衡天平两边的盘内都添上(或都拿去)质量相等的物体,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b+c a-c=b-c2.若把平衡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bc(c≠0)ac=bc(c≠0)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2)这几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了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 =b ,那么ac =bc ,a c =b c(c ≠0). 【例1】 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1)如果2x +7=10,那么2x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a 4=2,那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2a =1.5,那么6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5x =5y ,那么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填空.解:(1)根据等式的性质1,若2x +7=10,则2x =10-7(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7,等式仍成立);故填:7(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7,等式仍成立);(2)根据等式性质2,若a 4=2,则a =8(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成立);故填:8(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成立);(3)根据等式性质2,若2a =1.5,则6a =4.5(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等式仍成立);故填:4.5(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等式仍成立);(4)根据等式性质2,若-5x =5y ,则x =-y(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5,等式仍成立);故填:-y(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5,等式仍成立).点评: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成立;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或整式,等式仍成立.三、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B .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C .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D .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对于数x ,y ,c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若x =y ,则x +c =y -cB .若x =y ,则xc =ycC .若x =y ,则x c =y cD .若x 2c =y 3c,则2x =3y 3.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 +4=5,那么原方程是________.4.在方程x -6=-2的两边都加上________,可得x =________.5.方程5+x =-2的两边都减5得x =______.6.如果-7x=6,那么x=________.7.只列方程,不求解.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四、小结与作业小结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作业1.教材第5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的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数学初一下华东师大版6.3.4实践与探索(四)教案
例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单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4天后,剩下部分由乙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分析:工程问题可用线段辅助图示。
全部工作量
甲乙合作4天的工作量乙单独做的工作量
解:设剩下部分乙需x天完成,依照题意得:
4/15+4/15+x/15=1
解那个方程得x的未知数,然后搞清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练习1:一辆汽车的油箱装满了油,第一次用去一半,又加上6升,第二次用去油箱里的存油的1/4后,再加油8升,油箱便又满了,问该油箱能装油多少升?
数学初一下华东师大版6.3.4实践与探索(四)教案
课题
6.3.4实践与探究〔四〕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日期
年月日第节
教具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理解并主动参与实践问题中的“给出情境”的活动;
2、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3、从理论的高度和不断自我创造情境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
重点
难点
重点:在创设情境下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不断的创设情境下,等量关系的建立,还要依照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正案
新课:
例1、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叫他听一个电话而离开教室。调皮的小刘说“让我试一试”。上去添了“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体积和面积问题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课时体积和面积问题1.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相等关系,然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简单应用题,并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2.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难点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我们学过一些图形的相关公式,你能回忆一下,有哪些公式?回忆一些图形的有关公式,为本节课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相关问题,找等量关系起到帮助作用.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宽是长的错误!,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如果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解:(1)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宽为错误!x厘米.根据题意,得2(x+错误!x)=60,解这个方程,得x=18,所以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2)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宽为(x-4)厘米,根据题意,得2(x+x-4)=60,解这个方程,得x=17,所以S=13×17=221(平方厘米).(3)在(1)的情况下S=12×18=216(平方厘米);在(2)的情况下S=13×17=221(平方厘米).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当围出的长方形的长宽相等时,即为正方形,其面积最大,此时其边长为15厘米,面积为225平方厘米.讨论:在第(2)小题中,能不能直接设面积为x平方厘米?如不能,怎么办?如果直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平方厘米,则如何才能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呢?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不能直接设面积为未知数,则需要设谁为未知数呢?那么设未知数的原则又是什么呢?结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在长和宽相等的情况下最大;如果可以围成任何图形,则圆的面积最大.【例】将一个装满水的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和80毫米的长方体铁盒中的水,倒入一个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高(精确到0。
七年级数学下册6.3实践与探索经济类应用问题教案华东师大版
6.3实践与探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利用存单理解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师生互动得出计算公式:税前利息=本金×年利率×期数税后利息= 本金×年利率×期数×(1-利率)本息和=本金×利息×期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存单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存单回忆起与储蓄有关的用语,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你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新授问题1:爸爸为小明存了一个3年期的教育储蓄(3年期的年利率为4.00%).3年后能取5600元,他开始存入了多少元?学生活动:分析:5600元是什么量?要求的是什么量?相等的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本息和=本金+利息=本金+本金×年利率×期数师生共同总结:解:设他开始存入x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x(1+4.00%×3)=5600解得x=5000所以他开始存入5000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明确建立方程模型的步骤,从而规范学生解题格式.问题2.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 x=1250设计意图::通过本例题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把问题转化为方程,进一步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作用;教师通过规范的解答例题,向学生展示列方解应用题的规范步骤.而建立方程的关键就是找到等量关系.对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模型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这一模型的解决方法。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概率初步、统计初步、立体几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初步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立体几何的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几何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对立体几何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些图形有什么认识?”,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6.3实践与探索工程类应用问题教案华东师大版
完成后共付酬金8000元,如果按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应如何分配?
甲工程队酬金:
乙工程队酬金:
三、课堂小结
(1)工程问题,一定要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部分工作量+部分工作量=工作总量.
作业布置
课外活动课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单独做分别需要20小时和12小时”,后因急事离开教室.
(1)请把这道题补充完整,并作答.
(2)在(1)的基础上,完成后共付酬金300元,如果按个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应如何分配?.
教学反思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但有时工作效率表示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自主的解决工程问题。
(1)现在由两个工程队合作承包,几天可以完成?
分析:等量关系:甲工程队的工作量+乙工程队的工作量=工作总量
方程:
(学生到黑板板演)
(2)如果甲、乙两工程队合作了30天后,因甲工作队另有任务,剩下工作由乙工作队完成,则修好这条公路还需要几天?
分析:等量关系:甲30天的工作量+乙(30+x)天的工作量=工作总量
工程应用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甲5天的工作量是___.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经济类应用问题》教案_6
大屏展示
预习检测
1、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2)
2、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课本第3页练习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4.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的步骤为先设字母表示________,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相关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________关系列出方程.
思考提问
截屏保存
当堂检测
1、检验下列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x-3(x+2)=6+x (x=3,x=-4)
2、小赵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问同学:“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八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0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多少?”(列出方程不解答)
独立思考
大屏展示
书面作业
课本第2页练习1题、2题,第4页习题3题。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1.小明的爸爸三年前为小明存了一份3000元的教育储蓄.今年到期时取出,得到的本息和为3243元.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这种储蓄的年利率。
2.水上公园某一天共售出门票128张,收入912元,门票价格为成人每张10元,学生可享受六折优惠,这一天出售的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多少张?
独立思考
学生展示
合作探究
在一次植树活动中,甲班植树的株数比乙班多20%,乙班植树的株数比甲班的一半多10株,设乙班植树x株.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 ;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 .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几何图形的性质探究、几何图形的构造与应用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该单元的第二个课时,主要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与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三角板、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
3.小组讨论问题及其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如自行车三角架、金字塔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稳定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地面上搭建一个稳定的三角架?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桥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是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面积的计算方法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等积变形的概念,学会运用等积变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平面几何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可能在理解等积变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等积变形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等积变形的概念理解。
2.如何运用等积变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积变形的方法。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等积变形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情境,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PPT,用于呈现和讲解等积变形的知识和方法。
3.准备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呈现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某农场有一个长方形鸡舍,现将鸡舍的形状改为平行四边形,但面积不变。
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这一变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出等积变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讲解等积变形的概念和方法。
解释等积变形是指在平面几何中,将一个图形的形状变换为另一个形状,但面积保持不变。
然后,通过PPT展示几种常见的等积变形方法,如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等积变形方法,将PPT中给出的一个长方形图形变换为平行四边形图形。
6.3 实践与探索1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3 实践与探索(一)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通过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二、探究新知问题:用一根长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中所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究解法,并互相交流.第(1)小题一般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明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关键是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解:(1)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厘米,则宽为厘米,由题意,得:解得:此时长方形的长为厘米,宽为厘米.(2)设长方形的长为厘米,则宽为厘米,由题意,得:解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平方厘米).归纳小结:第(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厘米,宽为厘米时,(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厘米,宽为厘米时,(平方厘米).合作学习:(1)根据自主探究条件完成下列表格:(2)根据表格所填数据,讨论以下问题:①所围成的不同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否变化?面积是否变化?②面积变化规律如何?③在周长一定时,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的图形是什么形状?④讨论交流总结.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它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数学初一下华东师大版6.3.5实践与探索(五)教案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总量问题 有人问毕达哥拉斯有多少学生,他回答 说:“有一半学生学数学,四分之一的学 生学音乐,七分之一者沉默无语,最后还 有三个女生。”请你算一算,毕达哥拉斯 共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如何用 x 表示各个量? 你能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教师在学生板演后进行评价. 老李家种有柿树与文旦树共 35 株,去年 平均每株柿树净收入 300 元,每株文旦树 净收入 360 元,柿树与文旦树共收入 12000 元,问老李家有柿树和文旦树各多 少株?
数学初一下华东师大版 6.3.5 实践与探索(五)教案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课型 复习
设计者
日期 年月日第节
教具
教 1:接着巩固列方程解应用步骤 学 2: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等量关系 目 3:能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标 4:能够掌握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方法
重 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点 正确的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难 点 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答 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
设学生总数为 x 学生表示(口答) 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代表板演 学生仿照上题进行分析求解
教师
学生
工程问题 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 8 天才
能完成,乙单独做 12 天完成,丙单独 做要 24 天完成,现在甲、乙合做 3 天 后,甲因事离去,由乙、丙合做,问乙 丙还要做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分析:如何表示各人的工作量 甲,乙合作完成多少? 乙,丙合作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教师再介绍线段分析法, 面积分析法) 例 12、某车间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 10 天完成任务。加工时采纳了新的技 术,提早 3 天完成任务,又知原计划每 天生产零件个数比实际每天生产零件 个数的 3/4 还少 4 个,求实际每天比原 计划每天生产的零件多几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实践与探索第一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第(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
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
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下”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积大小,因此只要分别计算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个问题,“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呢?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从而列出方程四、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教科书第15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成本=商品利润率较简单的方程?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 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 ·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 ·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 ·80%-x =15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储蓄、商品利润等实际问题,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第三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二、新授例 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吴小红同学的解法: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 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4,等量关系是什么?“都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这就是说,小张出发前离火车开车时间有(x 40 -12 )小时。
“下车改乘出租车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这表示小张从家到火车站共用了(x 40 -12 -1560 )小时,即(x 40 -34) 小时 因此,找出等量关系。
下面分析张勇同学的解答,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比较。
“都乘公共汽车要晚半小时,下车改乘出租车,结果提前15分钟”,这表示小张从家到火车站实际比都乘公共汽车提前言小时,注意到提前的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
也就是说,上图中C 到B 行程公共汽车比租车多用34小时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 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 千米。
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 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哪一种比较方便?是不是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 小时,可列方程:3x 40 -2x 80 = 34结果与以上两种解法相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对正确作法都加以肯定,再让他们比较各种方法。
使学生体会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补例:1、甲乙 乙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后,两人相距40千米,甲比乙每小时少走2/3千米,求两人速度。
2、一艘船在两个码头之间航行,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顺水航行需2小时,逆水航行需3小时,求两个码头之间的航程。
三、巩固练习第1题与问题5类似,可用吴小红同学的解法,也可用张勇同学的解法。
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讨论,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这个问题涉及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并尝试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出的方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3题。
第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 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 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
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二、新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小刘提出什么问题?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小刘提出的问题是: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 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那么师傅每天完14,徒弟每天完成16,根据等量关系可得。
x 4 +x 6=1 解得 x =2.4(天)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应改为怎样提?4.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求什么?[“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5.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7[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 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x 4 +x+16=1 解方程得 x =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24 = 12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2+16 = 12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5元。
三、巩固练习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四、小结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