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三、诵读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3、目标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问知。

子曰:"知人。

" “知”通“智”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④知者利仁“知”通“智”(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天下归.仁赞许②为仁由.己靠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⑤请事.斯语矣实行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⑦能近取譬.比方..⑧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⑨死而后已.停止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4)翻译下列句子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四、探究下列问题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明确: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而孔子和曾子两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评析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

一复习与巩固(提问)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2)为仁由己(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5)请事斯语矣(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7)尧舜其犹病诸(8)能近取譬(9)死而后已(10)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

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殊句式:1、仁以为己任。

2、何谓也?3、选于众回顾学过的文言知识,找出同类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宾语前置句1 沛公安在?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何罪之有4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使动用法1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2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3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二集体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明确1克己复礼为仁。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达到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爱人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三、拓展延伸“仁”与生活我们身边的“仁”;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80后英雄吕曦东、文支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小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四、总结: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还有一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篇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四、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A、什么是仁?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C、施仁之后会怎样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三)“仁”与生活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爱人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2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其实内心的真诚感恩也是“爱人”的一种温暖的表现“爱人”即感恩它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爱人”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讲几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爱人”的内涵⒈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支撑他们”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⒉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一个同学马上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⒊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应该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今天”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⒋国手拒绝回国原因般釜山亚运会之前中国篮球协会召回在美国打球的王治郅准备将他与姚明、巴特尔组成固若金汤的防线然而由于害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位无人能替的国手最终没有回国效力比赛的结果可以想象我们以几分之差屈居亚军??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⒌《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3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诗经小雅》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天下至爱莫若父母(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四)问题探究⒈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明确: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⒉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⒊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这是仁的内化和自觉⒋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五、课外延展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4篇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2、帮助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环节二:生活在线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8226;8226;8226;8226;8226;8226;探究: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生活在线(续)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环节三:生活剧场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特别是妈妈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探究: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心情样环节四:生活感悟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环节五:情感升华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原则。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1.3 教学活动:通过一个故事或情景来引出这个主题,例如一个人不喜欢被嘲笑,他也不应该嘲笑别人。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例子。

第二章:理解他人的感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感受。

分享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倾听、观察和非语言沟通。

2.3 教学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观察到的他人感受。

第三章:尊重他人的权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引导学生学会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3.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的权利很重要。

分享一些尊重他人权利的例子,例如不抄袭他人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隐私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或知道的权利侵犯案例。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四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不伤害他人。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个原则,例如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

分享一些实践这个原则的技巧,例如主动帮助他人、避免八卦和恶意评论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实践这个原则。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同学各方面的力气,从而使同学获得良好的进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力气目标1、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关怀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课时支配: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开放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熟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觉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苦痛、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刚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洁做的事情,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悟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同学沟通)二、师生互动,开放活动【老师提问】:有谁情愿依据动画片意境编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奇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知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文本解读:
(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

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

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 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三)“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
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其实内心的真诚感恩也是“爱人”的一种温暖的表现。

“爱人”即感恩,它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爱人”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讲几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爱人”的内涵。

⒈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

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

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

”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支撑他们。

”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

”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

⒉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

一个同学马上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

”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

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

“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

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

⒊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
《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

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

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应该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今天。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

⒋国手拒绝回国原因哪般?
釜山亚运会之前,中国篮球协会召回在美国打球的王治郅,准备将他与姚明、巴特尔组成固若金汤的防线。

然而,由于害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位无人能替的国手最终没有回国效力。

比赛的结果可以想象,我们以几分之差屈居亚军……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

⒌《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

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
育我。

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 ——《诗经-小雅》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天下至爱莫若父母。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

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 四)问题探究⒈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
看法?明确: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

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⒉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⒊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这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⒋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

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五、课外延展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

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

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