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解读 《红字》 脱水精华版
![解读 《红字》 脱水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e05d229e31433238689360.png)
解读《红字》脱水精华版作者是纳撒尼尔霍桑。
他是美国最早写作短篇小说的作家,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霍桑生活的年代啊,正是美国清教盛行的年代。
他出生的萨勒姆镇,是清教徒的聚集地。
霍桑的几代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
这使他从小就接受了宗教教育。
在霍桑的故乡,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冤案萨勒姆女巫案,起因是当地好多年轻的女孩儿突然就染上了一种浑身抽搐、大声尖叫的怪病。
牧师认为是女巫所致,就严刑逼供,捉拿女巫。
导致19人被处以绞刑,一人被石头堆压死。
这些被当做女巫的人,都是一些平时与清教规范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女性。
事实上,从现代医学上讲,这些发病的女孩儿只是感染了一种病菌而已,并不是女巫施了什么法,但是20个生命就这样惨死了。
据说,霍桑的五世祖就是造成这起冤案的三大法官之一。
这种负罪感一直伴随着火葬。
上大学之后,他还专门在自己姓氏多了一个字母W,尽力使自己区别于不光彩的祖先,这也使他一直在思考宗教迫害的问题。
霍桑的家族曾经是名门望族,但是在他的童年却家道中落。
霍桑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意外导致驳脚。
这些遭遇都导致霍桑从小就养成了独处的习惯。
这种孤寂感一直弥漫在他的作品中,也让他愿意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个体。
霍桑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之后一直郁郁寡欢,离群索居,甚至与家人也很少来往。
霍桑从小就在母亲身上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忧伤。
儿时的经历让霍桑敏感而细腻。
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充满了同情。
红字这本小说的女主角海斯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个早晨,一群当地居民守在监狱大门外,他们等待着,同时用恶毒的语言评论着一个叫做海斯特的女人。
豫门终于打开了,一个怀抱着三个月大婴儿的年轻女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屈辱,但是他依旧体态优美,目光坦然。
他的衣服胸前绣着一个红色的字母a,这是英文通奸a Dr e的第一个字母。
他跟一个不是她丈夫的男人生下了一个女婴,犯了通奸罪。
按照当地的法律,海斯特是要被判处死刑的。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6e804c33687e21af45a928.png)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红字》充满了阴郁和神秘的色彩,所有的人物像是鲜亮的照片放在了满是尘埃的玻璃下,明明是清楚的,却笼罩着如雾气般沉重的基调,只有那个鲜红耀眼的a字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成为照片的核心。
整个小说展现了一种英国清教的宗教色彩,且以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贯穿始终,使不复杂的结构因为心理活动的描写变得丰富起来,象征主义让整个小说变得鲜活有意境。
文章就《红字》中的象征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红字》象征主义小说象征意义《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小说。
亨利·詹姆斯曾说《红字》是“本世纪最优秀的富有幻想力的小说”。
董衡巽在美国文学简史(上册)提道:“它是道德的代表,还是非道德的象征,是对清教道德规范的抨击,还是对它的赞颂,作者似乎没有对人物的褒贬,除了宗教戒规外,没有行为是非界限。
”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多采用象征手法,要归因于他思想中神秘主义的影响,正如英美文学评论家朱虹所说:“在霍桑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作家的主观精神的照射,客观事物既是它自己,同时又是别的什么。
吴亮在象征主义小说说:“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假象,而它的‘灵性’才是本质。
”他说,‘一切都是灵性,就好比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一样。
’”这种观点决定了霍桑在创作中不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描摹,而是借象征揭示客观事物背后的隐秘含义。
一、字母“a”的象征意义充满象征意义与神秘色彩的“a”字几乎贯穿小说的每一个场景,链接着每一个人物。
它附在海斯特的衣服上,刻在她死后的墓碑上,刺在丁梅斯代尔的身体上,甚至神秘地出现在天空中。
小说中的“a”最初是作为通奸的标志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a”是通奸罪(adultery)的第一个字母。
海斯特从第一次登上刑台开始,就在胸前佩戴了象征耻辱和惩罚的“a”,它的意义是很明确的:这个女人是触犯了加尔文教规第七戒的有罪的通奸者。
《红字》两种中文译本
![《红字》两种中文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b9f2ea385a8102d276a22f9a.png)
浅谈《红字》两种中文译本摘要:翻译是一种文化的迁移,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和良好的英语文化知识。
本文从意合、过渡和人名的翻译三个方面比较余世雄与苏福忠关于《红字》的两种中文译本,较客观的分析译本的优劣,给以后的译者提供参考,使翻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红字翻译意合过渡人名《红字》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
他会选择描写爱情和婚姻,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那既包含浪漫的要素,又算得上是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但在整个作品里几乎找不到对爱情和婚姻的正面描写。
在霍桑生活的时代,爱情都需要写得高雅、严肃、深沉,而《红字》里的故事发生在比霍桑的时代还要远去200年。
那时候,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清教徒营造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气氛,爱情无异于诲淫诲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残酷和教会的虚伪,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审视两百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层层深入地谈到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
这部小说最初于1850年出版的时候,经常受到谴责,但它在英美文学界确实引起了轰动,并且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中文译本多达几十种。
从最早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梦麟译本,到2007年苏福忠的最新译本,许多译者都不遗余力地做着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作者选读了两个比较新的版本,一本是余士雄译本,另一本是苏福忠译本。
有对比,才能彰显出译者的个人能力。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迁移。
这要求译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还得有良好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背景各异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小的困扰。
而且译者还会受到所属的时代、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过,很多译者还是能克服重重困难,力求尽善尽美,可见其造诣不凡。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形合与意合的处理。
英语注重形式整合,大量使用连词,而中文注重语意关联,少用连词。
霍桑红字赏析
![霍桑红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5d2e7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8.png)
霍桑《红字》赏析《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同时也被称为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为背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恨、善恶、惩罚与报复而展开,同时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和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斯特只身一人到美后,与一青年牧师狄梅斯迪尔相爱并生下一女。
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
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
她失踪的丈夫罗杰出现后,决心查出她的同犯以报此仇。
狄梅斯迪尔牧师由于怯懦而隐瞒罪责,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罗杰的迫害,牧师终于登上了示众台上,坦白自己的罪过后,心力交瘁地死在海丝特怀抱中。
罗杰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
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直到老死。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以一个饱受舆论、世俗观与宗教谴责唾弃的犯有通奸罪行的少妇出场。
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夫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狄梅斯迪尔牧师的爱情显得合情合理。
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
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出面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
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
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
海丝特虽然含垢忍辱,却敢于面对现实、乐观人生。
她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只有觉悟却毫无后悔。
她的坦然与坚强、勇敢与超脱刻画出了一个超越同类的新殖民地女性的不俗性格。
她的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反抗与挣扎精神,已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教反世俗的立场。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90a77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7.png)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纳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霍桑在小说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场所、其它景物以及贯穿小说始终的红字A都带上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该小说深刻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以及其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刻影响。
标签:《红字》“A”人物;场景;象征意义1.红字“A”的象征意义1.1霍桑在《红字》中用了大量的象征,小说以“A”开头又以“A”结尾,全部内容包含在这个字母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所以红字“A”代表了小说本身。
象征意义最为典型的红字“A”,顾名思义是红色的 A 字,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耀眼的红色。
红色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颜色,于是小说中红色展示出了各种丰富的内涵: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热烈情欲的象征,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抑制不住青春的冲动和对对方的爱慕,最終成为上帝的罪人,一个妇女丧失了贞节,一位牧师辱没了自己的使命,受到惩罚。
红色还是生命、力量和热情的象征。
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美丽的,热烈的,然而在严峻的清教思想的统治下,象征爱情和生命之源的红色被愚昧的社会当作耻辱的标记戴在海丝特胸前,以示惩戒。
让大家觉得讽刺的是:海丝特胸前耀眼的红字,就如同她心头熊熊燃烧着的一团火焰,在严寒和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带给她温暖;在死一般地孤独和寂寞中给她以生的希望和勇气。
虽然遭到社会的迫害,世人的唾弃,她却没有屈服,她几乎是昂首挺胸走出层层困境,以无声地沉默和坚强的信念反抗着令人感到窒息的精神压迫。
她坚定地相信,一个更光明的时期一定会来临,人们将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1.2就红字“A”本身而言,它并没有神秘的色彩,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一个耻辱的符号,A字是通奸(Adultery)的缩写,作者霍桑是这样对它进行描述的:“在她(海丝特)衣服的胸部,出现 A 形的字,那是精美的红布制成的,四周有金线织成的细工刺绣和奇巧花样。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8b8f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5.png)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
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
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
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
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
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
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
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
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
海斯特是如此孤单,孤单到小珍珠就是她的全世界。
《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
![《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5366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a.png)
《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
《红字》是中国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以赤字无助地被抛弃为主题。
文中,作者利用象征手法,来讽刺那些贪财无度的奢侈之人,又把人性的短处暴露于众。
一、写实主义手法:文中写出被抛弃的“红字”,这个“红字”本来可以象征情书或者爱国热情,但作者写出却是“穷苦人家”把它当成“士多啤梨”来供养家。
这种写实之作,与抛弃的“红字”的象征性有较大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人性的贪婪情绪,即“以物易物”,无情地把破烂衣服等“红字”卖给乞丐。
二、山水象征法:李清照在词中穿插山水景象,以打动读者的情感。
他提到巴陵“泻入清溪,晴天变月”,仿佛山水在夕阳的余辉中,却隐含着那些被抛弃的“红字”的无奈与悲凉,他又写道“未到桃花谷,却自芦苇林”,象征被抛弃的“红字”早早的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求爱之情,已经永远不能靠近桃花谷之处。
三、寓言手法:寓言手法在词中运用较多,作者用离奇的象征与拟人化,让读者比较容易理解作者所暗示的人性本质之薄弱。
“闲花重叠,求爱不择”,把“红字”的求爱喻成闲花的落叶,说明当年原本有多緿荣的爱情,但是被他人贪恋,结果只有夹杂着哀凉的“红字”抛弃于门前。
“一旦随风去,何日复归?”,把“红字”喻成飘动的“风”,暗示着那些因贪念而失去了的感情,是永远也不能挽回的。
通过《红字》这首词,李清照利用着象征主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贪心和无情的人性本质,又让人们深深地反省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
《红字》赏析
![《红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b31ebc65ce0508763213d0.png)
B1201030 潘菲《红字》赏析电影《红字》是根据霍桑名著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凄美的婚外情故事,可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
虽然影片相对于原著有些出入,但所传达出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都是揭示了当时17世纪宗教制度对人性的迫害,尤其是对女性的压迫。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两百年前的波士顿。
女主角海斯特由阿姆斯特丹移居波士顿,途中,她丈夫被掳失踪,在寡居生活中,她与一位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
但是,海斯特肚子的隆起暴露了他们的奸情,她拒绝说出情夫的名字,于是,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权让她胸前戴着象征不贞洁和耻辱的红色标志“A”作为惩戒。
后来丈夫归来,查出了奸夫,开始疯狂的报复。
片尾,牧师最终站了出来。
当牧师终于站在众人面前说出“我爱这个女人”的时刻,带着羞耻的红字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最终,牧师带着女主和他们的女儿离开了这个地方。
《红字》被改拍过很多次,不可否认,此次的改编挺成功的,但结尾处的大团圆剧情稍显突兀,原著中他们最终并没能厮守终身。
影片基本上是继承了原著的精神的,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批判了旧制度的冷酷无情与愚昧,揭露与讽刺了对人权、人性的压迫,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原著来讲,影片中海斯特的戏份被明显的减少了,相应地,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戏份增加了。
这也是挺吸引我的一点。
他们的爱情很艰辛。
从影片一开场我们就可以看出海斯特是个坚强有个性的女性,后面她对爱情的勇于追求毫无疑问的印证了这一点。
原著中海斯特是迷茫的,电影中的海斯特相对而言更加的坚定。
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在被教会惩戒之后,她丝毫不以胸前鲜红的“A”为耻。
相反地,通过自己的种种行为,海斯特逐渐被众人接受,她把红色的“A”变成了她对爱情坚贞的表现。
原作者霍桑本身就是迷茫的,他既对两人之间的爱情持肯定态度,又认定通奸是有罪的。
原著讨论的主要也是人的罪恶,即人皆有罪。
相比较,影片的导演显然是将两人的爱情放在第一位的。
这种观点的不同大概也与时代不同有关吧。
解析霍桑的《红字》
![解析霍桑的《红字》](https://img.taocdn.com/s3/m/d4c2dab8aeaad1f346933f62.png)
解析霍桑的《红字》作者:姚丹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4期摘要本文着重论述“红字的思想内涵”分为三个部分,即“红字的象征艺术”、“红字中宗教情结”和“红字对罪恶的探讨”。
“红字的象征艺术”中通过“刑台”、“玫瑰”两种景物论述了红字的意象与物象象征,通过珠儿、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四个主要人物论述了红字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而对“红字中的宗教情结”和“红字对罪恶的探讨”两方面内容的论述,解读了红字除象征之外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红字思想内涵宗教情结罪恶中图分类号:I712.4文献标识码:A笔者读过很多小说,但是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要数这部名为《红字》的了。
他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那撒尼尔·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而《红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不仅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被世界公认的文学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主要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的之间的爱和恨、善和恶、惩罚和报复而展开。
这四个主人公分别海斯特、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渥斯和珠儿,这四位刻画成功的人物形象就像几面镜子反映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同时,借此可以窥见霍桑对罪恶和道德所持的观点。
下面谈一下这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
1 象征手法众所周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但是大多数的读者主要是被它的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述,深刻的分析和象征性的心理技巧所吸引。
所以在这篇小说中,尤以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象征在这片著作中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既而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含义。
首先,监狱门前的野玫瑰、竖立在教堂屋檐下成为“教堂的附属建筑物”的刑台等这些含义深刻的象征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清教统治者残酷行为的无情揭露,因为任何一种惩罚都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的了。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89f7e89ec3a87c24028c49b.png)
《红字》的深层解读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
《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
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
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
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
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
”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
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
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
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https://img.taocdn.com/s3/m/79a236c60c22590102029dad.png)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统治下的波士顿, 围绕着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戴的红色字母“A ”,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中曲折的人生经历。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其性格复杂多样,但都是善与恶的混合体。
本文拟对三位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人性中的善与恶进行分析。
一、海斯特的善与恶:海丝特·白兰,年轻貌美,但因家道衰落而嫁给了年老体衰的齐灵沃斯。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恰如“一簇绿莹莹的苔藓长在残桓断壁上”。
齐灵沃斯自身的畸形、老朽,对知识的所谓追求和对海丝特欲望的忽略造成了这场婚姻的名存实亡。
这时,博学多才、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现了,他激活了海丝特的情感世界。
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并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珠儿。
海丝特犯了“通奸罪”。
戴这种罪名的人在当时的清教徒社会中是十恶不赦的。
当时的人们把宗教与法律基本上视为一体。
因此她简直成了罪恶的化身,她的行为是清教义绝不能容忍的。
她先后被关进监狱、示众,并被迫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指Adultery,意即通奸)。
海丝特是这么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但她在经历了这么大的生活磨难后, 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成为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女性。
海丝特带着女儿在远离市镇的一座小屋居住。
为了维护做母亲的权利, 她不仅敢于和世俗力量作斗争, 更无畏地挑战宗教和神的权势。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她的行善积德意识开始以诸多方式表现出来。
她“除去打扮她的婴孩稍有花费之外, 她把全部多余的收入用于救济他人”。
《红字》:剖析道德束缚与自由意志
![《红字》:剖析道德束缚与自由意志](https://img.taocdn.com/s3/m/9c628d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8.png)
红字:剖析道德束缚与自由意志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850年首次出版。
该小说以17世纪的某个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奇特而令人深思的故事。
它深入探讨了道德束缚、罪与赎的主题,并引发了对自由意志和个体能力的思考。
主要角色•海瑟·普林:故事的女主角,一个受重罪指责并被判处戴着红字"A"代表着“奸淫”的堕落女子。
•亚瑟·唛丁山:海瑟所生孩子的父亲,住在同一小镇上,却背离了婚姻承诺。
•罗杰·钱昔勒斯:海瑟情人的丈夫,被大家认为死亡,在海外远行多年。
•帕尔默牧师: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道义准则与社会规范执行者的角色。
•皮尔斯旺夫人:帕尔默牧师黑暗秘密的持有者。
内容重点道德束缚与罪恶小说中,海瑟·普林被判定为堕落女子,她必须戴着红字"A"来承受公开羞辱。
这个红字代表着社会对她的标记和道德束缚,使她无法摆脱对过去行为的惩罚。
同时,亚瑟·唛丁山也受到社会责备,但他的制裁并不像海瑟一样强烈。
通过这些角色,小说探讨了道德在社会中如何影响个体,并且提出了对其公正性和合理性的质疑。
自由意志与宿命论虽然海瑟被视为罪人,但在面对她的困境时,她展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来克服困难。
她渴望重新获得尊严和自由,在追求这目标的过程中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毅力。
《红字》通过描述海瑟与其他角色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人际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由意志是否真正存在以及个体在宿命中的作用的思考。
规范与非正统价值观在小说中,帕尔默牧师被视为社会道义规范的象征。
然而,当揭露了他与罗杰·钱昔勒斯婚姻中出现的一段秘密情节时,他也受到来自社会和个体对道义标准的质疑。
这让读者反思了传统价值观是否真正能够满足人类多样化和复杂性的需求,以及我们是否应该接受和尊重非正统价值观。
结论《红字》以其对道德束缚、自由意志和个体行为的深入探讨而闻名。
论《红字》的象征寓意
![论《红字》的象征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6ad7c90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b.png)
论《红字》的象征寓意一、本文概述《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波士顿殖民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舞台,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惨遭遇和道德挣扎,深入探讨了人性、宗教、社会等复杂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红字》的象征寓意,揭示霍桑如何通过象征手法,将小说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各个层面之中。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物品、环境等象征元素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霍桑的创作意图,以及这部作品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红字》的故事梗概《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9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17世纪中期清教徒统治下的波士顿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在胸前佩戴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示众,在经历了长期的精神折磨后,仍坚持用道德和爱的力量感化他人,最终赢得人们的尊敬的故事。
海丝特·白兰是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她因与教会长丁梅斯代尔的爱情而犯下了通奸罪。
在那个时代,通奸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不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还会被社会所唾弃。
海丝特被迫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这个“A”字象征着她的耻辱和罪孽。
然而,海丝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独自抚养着与丁梅斯代尔所生的女儿小珠儿。
她用自己的行动和道德力量,逐渐感化了周围的人,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
教会长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他一方面深爱着海丝特,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内心的罪恶感和社会的压力。
他在痛苦和矛盾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在得知海丝特已经得到了救赎后,选择了向她坦白自己的罪行,并在悔恨中死去。
《红字》通过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故事,探讨了人性、道德、爱情和救赎等主题。
作品以象征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析_红字_中海斯特的反抗精神_刘庆国
![析_红字_中海斯特的反抗精神_刘庆国](https://img.taocdn.com/s3/m/9e1534e3b8f67c1cfbd6b80c.png)
白人读者, 他们都被各种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扰得心
·
烦意乱而不知所措, 祈望得到某种生活上得启示和精
欧
美
求自已的幸福,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勇敢和坚强。 她通过
文
自己不懈的斗争,更赢得了经济上、思想上和肉体上的
学
·
自由, 成为众多女性的典范。 她的反抗人生给广大女
性,尤其是不幸女性以很多启示。 她告诉女性应该如何
妇女的偏见让霍桑产生了对女性的同情。 霍桑的女权 主义意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霍桑把 一 个 17 世 纪 发 生 在 新 英 格 兰 的 镇 压 和 改 造 伤 风 败 俗 的事件,改编成向神权挑战、向传统伦理挑战的自由、 民主篇章。 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通过海斯特的反抗思 想和行为体现出来。 海斯特的反叛则通过海斯特的个 性体现出来。 她的个性可以从她生活方式的几个方面 显现出来:面对困境的勇气、发自内心的执着的爱,她 的自立意识及母性的特质。 海斯特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对她敢于反抗清教教规打破社会习俗束缚追求爱情和 自由人性的肯定。 殖民地时期的社会在严酷的教权统 治下,宗教与法律几乎等同,支配着人们思想的不是个 人的独立判断,而是教权。 教权代替了人们的思考,代 替了人们的判断。 清教徒力图使社会宗教化,在《红字》 中,我们始终会感受到这种来自宗教压力的阴郁之气, 也更直观地看到海斯特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怀疑与不 满,反抗腐朽的清教统治进行顽强的抗争。1Βιβλιοθήκη 4/ 2011.5 下半月
的行动,用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顶住了强加给她的 侮辱和惩罚。 拘禁期结束后,她完全可以离开这个带给 她耻辱的地方选择新的生活,但她却住进了远离尘嚣的 小茅屋里,默默地过起了忏悔的生活。 作者对海斯特这 一人物的角色设计是要强调,人应该真诚地袒露自己的 罪恶才有希望得到宽恕和赦免。 她做了一手好针线活, 技艺熟练,做工精美,想象力丰富。 并热心公众事业,救济 穷人。 慢慢地,她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德行终于减轻了 她的“罪恶”。 渐渐地她忽视了现实的困境,以和平的心 态去生活, 她的仁爱与善良随着认识的提高与日俱增。 她 胸 前 表 示 “通 奸 ”的 标 志 “A”也 被 赋 予 了 新 的 含 义 。 “Able ( 能 力 )”、 “Angle ( 天 使 )”、 “Affection ( 爱 )”、 “Admirable(值 得 敬 佩 的 )” 。
《红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红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07337c4b73f242336c5fcb.png)
《红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作者:刘林婷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5期霍桑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
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象征主义先驱。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
女主人公海斯特嫁给了医生奇灵沃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
在孤独中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了女儿珍珠。
海斯特为通奸罪而被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
然而海斯特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
小说当中有大量的象征手法,不同的意象象征不同的意义,同样的意象也象征相同或不同的意义。
A字母的象征意义1.象征通奸红字A是最初因为海斯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所代表的adultery,故事开头的场景是海斯特站在刑台上,胸前是个猩红色的A字,这是清教主义对犯通奸罪的一种惩罚方式。
海斯特不光彩的通奸行为被人看不起,她被看成是一个来自地狱的恶魔犯了极其严重的罪。
她虽然也对自己的通奸感到很羞愧,但她坦然地接受了惩罚,因为她相信幸福和真爱迟早会来!2.象征孤独和异化红字A不仅是通奸的象征,也象征着孤独和异化。
由于通奸,镇里的人看不起她,以不友好的方式对待她。
她选择寂寞地住在自己的小屋,远离城市,远离喧嚣,女儿珍珠是她唯一的陪伴,因此,红字A也是一个孤独和异化的象征。
3.象征能力、赞赏和天使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斯特用精美的刺绣和高尚无私的人格去帮助穷人和病人,红字A慢慢变成了能力,赞赏的天使的象征,人们不再认为她因通奸所受的惩罚是恰当的,她因为高洁的灵魂和善良的行为得到了邻居们的喜爱和尊重。
监狱和玫瑰丛的象征意义监狱象征着罪与罚。
在开篇第一章,监狱就是孤独和异化的象征,预示着海斯特将要过的生活是种监狱一样的生活。
玫瑰丛恰好与黑暗的监狱相反,它自由地生长,没有边界的束缚,与残酷的清教主义的教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霍桑形容监狱是一朵开在文明社会的黑暗之花。
《红字》解读
![《红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53a594ff7ec4afe05a1df07.png)
宗教信仰与人性自由——说说《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摘要]:《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宗教最虔诚的仆人,是上帝最忠诚的使者,是为世人所敬仰的纯洁神圣的牧师,却也是宗教的叛逆者。
宗教禁欲主义扭曲了他的灵魂,让他视人类最纯真的情感为罪恶。
然而,却泯灭不了他内心深处对爱渴望的人性。
在上帝面前,他是一个罪人。
而在读者眼中,他却是一个受害者,是作品中灵魂最痛苦的人。
[Abstact]: Mr.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 is the most god-fearing servant of religion , is also the religion rebel. Religion has been dogleg his soul, disappear but without end his human nature, he is a offender , also is a sufferer , is the most pained people of soul in the work.[关键词]: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宗教、人性[Key words]: Dimmesdale Hester Prynne Religion Humanity对于霍桑先生的《红字》我们大都耳熟能详,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具匠心的心里刻画和象征手法,使他无愧于“凌驾前人崭新的一代”的称号。
对于丁梅斯代尔这个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我们常把他当作海丝特·白兰的陪衬来看待,而没有过多的挖掘。
就此,本文想做进一步的探索。
孽缘——生命激情的燃烧“他的外貌颇具魅力,有着高耸白皙的额头和一双忧郁的褐色大眼,至于他的嘴唇,如果不是紧紧的闭着,就会易于颤抖,表明了他既有神经质的敏感又有极大的自制力”这就是丁梅斯代尔牧师,具有雄辩的口才和狂热的宗教热情,把自己全部的知识带到波斯顿这片蛮荒之地,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他将在自己的职业中飞黄腾达。
析《红字》中主要人物人性的罪与善
![析《红字》中主要人物人性的罪与善](https://img.taocdn.com/s3/m/d73540255fbfc77da369b1bb.png)
析《红字》中主要人物人性的罪与善[摘要]《红字》是一部关于罪与赎罪的故事。
《红字》中的主人翁都有罪过,但他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为自己救赎,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获得思想和灵魂的重生。
海斯特是公开受惩罚的罪人,但在经过受苦行之后洗涤了罪责,她所佩戴的罪恶标志红字A成了象征天使的人性丰碑。
丁梅斯代尔这个堕落的天使在经历了道德和良心的悔悟后公开忏悔,因此获得了道德的新生。
齐灵渥斯从阴险的报复者再成为慷慨的捐助者。
珠儿这罪孽之花,却是净灵的天使。
[关键词]《红字》;罪恶;再救赎;重生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美国象征主义鼻祖,霍桑一生都在关注和思考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这一主题,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罪与赎展开,他的代表作《红字》也不例外。
《红字》这部作品描述了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关于罪与忏悔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
却以其丰富的内涵、精邃的思想、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长盛不衰的作品。
由于霍桑的道德观念受其祖辈和清教徒意识的影响很深,因此,他在《红字》-中所要表达的正是清教徒的教义,即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生来皆有罪,理应受到惩罚才能被拯救。
《红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的罪恶都与红字A(Adultery通奸)有关。
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由于犯了亚当和夏娃所犯的原罪,所以一生都必须救赎。
作者在小说中对人性的“罪恶”进行探索,他认为罪人是可以被拯救的,而这种将人从罪恶之中解脱出来的救赎之路不是通过对上帝的忏悔来铺就的,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实现。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位主人翁的罪与过、善与美的发展历程进行挖掘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内涵,如何通过善行的自我救赎达到思想和灵魂的纯洁。
一、海斯特清教的罪人与德行的典范海斯特犯了基督教“十戒”中的“第七戒”通奸罪。
海斯特是背叛自己丈夫的妻子,与神职人员私通,甚至孕育了新的“罪恶”生命并生下一女的“妖妇”。
《红字》象征意义解读
![《红字》象征意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45a4da195f312b3169a563.png)
《红字》象征意义解读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本文着重从红字“a”、人物及场景描述三个方面来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深刻剖析了作者的清教观,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性的压抑与迫害。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象征意义红字“a”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意义,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来表达作者所要表现的某种思想、感情、意志或者观点。
象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运用得最为娴熟的艺术手法之一。
面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他总是思索其中更深一层的意义,挖掘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或更高层次的真理。
其代表作《红字》创作于1851年,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独具一格,寓意深刻,尤以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也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红字》描述了17世纪中叶发生在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的一幕爱情悲剧。
年轻漂亮的海斯特·白兰嫁给了一个畸形的年老学者罗格·齐灵渥斯。
丈夫被俘虏失踪后,海斯特和一个年轻的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暗中相爱,并生下了一个女孩儿——珠儿。
犯了通奸罪的海斯特遭到了胸前佩戴红“a”字的惩罚。
而齐灵渥斯潜回美洲处心积虑地折磨丁梅斯代尔。
最终海斯特因自己的美好德行获得了人们的谅解,而丁梅斯代尔在当众袒露了自己的罪责后死去。
这是一个讨论罪与罚及救赎的故事。
霍桑在这部小说中用充满象征的奇异图景构成了一个真实与想象、现实与幻想的混合世界。
本文着重从红字“a”、人物及场景描述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一红字——“a”霍桑巧妙地把红字“a”贯穿整个小说,始终让它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像一道红线,连结起书中所有的人物和场景,是全书寓意丰富的核心象征。
《红字》赏析
![《红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b31ebc65ce0508763213d0.png)
B1201030 潘菲《红字》赏析电影《红字》是根据霍桑名著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凄美的婚外情故事,可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
虽然影片相对于原著有些出入,但所传达出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都是揭示了当时17世纪宗教制度对人性的迫害,尤其是对女性的压迫。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两百年前的波士顿。
女主角海斯特由阿姆斯特丹移居波士顿,途中,她丈夫被掳失踪,在寡居生活中,她与一位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
但是,海斯特肚子的隆起暴露了他们的奸情,她拒绝说出情夫的名字,于是,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权让她胸前戴着象征不贞洁和耻辱的红色标志“A”作为惩戒。
后来丈夫归来,查出了奸夫,开始疯狂的报复。
片尾,牧师最终站了出来。
当牧师终于站在众人面前说出“我爱这个女人”的时刻,带着羞耻的红字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最终,牧师带着女主和他们的女儿离开了这个地方。
《红字》被改拍过很多次,不可否认,此次的改编挺成功的,但结尾处的大团圆剧情稍显突兀,原著中他们最终并没能厮守终身。
影片基本上是继承了原著的精神的,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批判了旧制度的冷酷无情与愚昧,揭露与讽刺了对人权、人性的压迫,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原著来讲,影片中海斯特的戏份被明显的减少了,相应地,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戏份增加了。
这也是挺吸引我的一点。
他们的爱情很艰辛。
从影片一开场我们就可以看出海斯特是个坚强有个性的女性,后面她对爱情的勇于追求毫无疑问的印证了这一点。
原著中海斯特是迷茫的,电影中的海斯特相对而言更加的坚定。
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在被教会惩戒之后,她丝毫不以胸前鲜红的“A”为耻。
相反地,通过自己的种种行为,海斯特逐渐被众人接受,她把红色的“A”变成了她对爱情坚贞的表现。
原作者霍桑本身就是迷茫的,他既对两人之间的爱情持肯定态度,又认定通奸是有罪的。
原著讨论的主要也是人的罪恶,即人皆有罪。
相比较,影片的导演显然是将两人的爱情放在第一位的。
这种观点的不同大概也与时代不同有关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
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
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
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
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
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
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
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
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
海斯特是如此孤单,孤单到小珍珠就是她的全世界。
当得知某些头面人物想剥夺她的孩子时,她失去了平日的缄默,失声尖叫,显出一副不怕一切的样子,甚至几近疯狂。
她被弃于世,所以才会如此激动得决心不惜牺牲一切来保护她的“世界”。
伴随着孤独的是海斯特随处可见的痛苦。
从少女时,与罗杰的婚姻就埋葬了海斯特的青春和欢笑。
随后与亚瑟的爱情本该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但无奈清教教规森严,上帝给了海斯特短暂的快乐后就给了她更为致命的打击。
在绞刑架上,她本可以说出亚瑟的名字,得到更大的宽恕,可是她没有这么做,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也勇敢得保护了自己的爱人,情愿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承担双人份的痛苦,独自面对世人对她的咒骂,鄙夷和践踏。
A字将海斯特打入了地狱,甚至阳光一旦遇到她和她的红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罪是书中另一个关键词。
是以海斯特的通奸罪为本质,以A字为表现形式,以小珍珠为载体,贯穿了整个小说。
前两者较容易理解,小珍珠对于海斯特的意义却并非只有女儿那么简单,她是海斯特的罪恶之花。
在第八章中,海斯特向总督陈情时说道,珍珠是她的幸福和希望,也是她的磨难,珍珠就是红字。
可见,珍珠一面带给海斯特生的希望,一面又时时刻刻提醒着海斯特自己的罪过。
她就像A字,无论海斯特出现在哪,她总在身旁。
在第十九章中,当海斯特取下A字时,珍珠拒绝来到海斯特的身边,而当海斯特重新戴上A字时,珍珠才又回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幕,明显得暗示了珍珠与A字有着很大的共性。
纵使面对生命如此多的痛苦和不公平,海斯特依然坚强。
她用自己的隐忍、善良和宽容为自己和珍珠搭建了一个庇护所,最终盼到了上帝的宽恕。
霍桑用细腻的手法,探究了人类心灵的最深处,阐述了自己对于罪恶和天意基本的矛盾态度,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女性形象,也早就了这本经典的传世之作。
Summary of the Scarlet LetterHester Prynne was a kind, smart and beautiful British girl. Pitifully, she had to marry an old, ugly and hypocritical doctor, Roger Chillingworth, which Hester didn’t love at all. This marriage buried Hester’s happiness and youth. On the way to the North America, Roger was kidnapped by the Indians, thus, Heater lost touch with her husband and lived in Boston alone. During the lonely and tough “widow”life, Hester fell in love with the local clergyman, Arthur Dimmesdale, which was a prominent and outstanding young man. After their illegitimate daughter’s birth, Hester and her baby were jailed for the sin of adultery. Although the usual penalty for adultery was death, the Puritan judges had decided to be merciful to her, declaring that Hester’s punishment would be to stand for several hours on the scaffold platform and to wear a scarlet piece of cloth formed into the letter “A”(the abbreviation of adultery). Furthermore, she had to wear this letter on her breast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In order to protect Arthur’s reputation and status, Hester refused to speak out the father of the sin-born infant. She was willing to endure the agony of her lover. Arthur was completely moved by Hester’s strong will and generosity. In the assembly, Roger suddenly appeared on the edge of the crowd and recognized the woman standing on the scaffold platform was his wife. Later, as a doctor, Roger was brought into the prison andgave Hester and the baby medical care. He took the chance to threatened Hester and didn’t allow her to tell anyone their relationship. He had determined to seek out the baby’s father and take revenge on that man.Hester’s term of confinement came to end. She lived in a small thatched cottage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town with her daughter, Pearl. Thanks to the excellent needlework, Hester not only fed herself and Pearl, but also donated the rest of her money to the poorer people. As time went by, Hester gradually gained the public recognition because of being tough and kind. The scarlet “A” had turned to be a symbol of “ability”and “angel”. At the same time, little Pearl grew up and became a lovely and beautiful girl. While as for Roger, he had found out that Arthur was his rival. He took pains to get close to Arthur and pretended to make friends with Arthur. On the surface, he treated Arthur, but in fact, he tortured Arthur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uffering from great self-condemnation, Arthur began to decline. Once he tried to run away with Hester in search of new life, unfortunately, their plan was spoiled by Roger. Later on, as a result, Arthur finally and completely fell in despair. Afterwards, during s procession, Arthur climbed to the scaffold platform with Hester and Pearl, in a very straightforward manner; he confessed to the crowd that he was Pearl’s father. Then he tore away the upper part of ministerial garments,revealing a “red stigma”. Exhausted and crushed, Arthur died. Losing the target of revenge, Roger also lost his hope of life, so he died in the sequent year. Since Roger left a great heritage to Pearl, Hester and Pearl lived a peaceful life and after Hester’s death, People buried her with Arthur in order to show the honor to their love.英语10-1班盛鑫201007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