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优质课教学设计获奖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提到北京,大家能想到什么?同学积极回答。
北京不仅仅是我国的首都,她还有很多的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而有《颐和园》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景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颐和园里有哪些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纠正错字,正确读写生字。
3、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初读课文,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
些了解?
板书:美丽大公园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
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学习用词语概括长廊。
从“一眼望不到头”概括出(一望无际)
从长廊的横上的画概括出(图案丰富、巧夺天工等词。)
从长廊的外部景色概括出(美不胜收、美如画卷等词。)
3、利用多媒体欣赏长廊的美景,使课本上的描写与实景图想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欣赏长廊的美。
第二课时
一、学习“登上万寿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1、出示课文句子,请全体同学美美地读读课文。并思考:站在万寿山脚下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美景?(佛香阁和排云殿)
2、我们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不同的方向望去都能到哪些美景?
(三个方位的美景各不相同)
3、景色美在哪里?(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昆明湖美如画卷。)
4、学生齐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是隐隐约约的?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
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总结课文。
1、学完课文,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你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
游览的了吗?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