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古汉语的很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今打通,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不清晰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
这样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增强学生文言文语感、古今贯通的。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
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
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
诵读并非一次完成的,而是要多次反复,诵读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譬如,学习《伤仲永》,通过诵读,学生不但能够了解所写的人和事,而且能够比较快的感受到作者痛惜、哀伤的真挚感情,从整体上体会到这种感情是越来越浓烈的,最后达到了顶点。
在这里,诵读既是认知的手段,又是感受体会感情的手段。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实行语感分析。
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
文言文的词、句、段都能够进入品味的范畴,古今贯通。
如在教学“與”时,它的古义是“轿子”,我让学生辨析“與”字的上半部分中间字形,学生发现是个“车”字,我适时发问:“在古代没有车子的情况下,、一些大人物出行靠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记住它就是“轿子”,从而让学生理解“與”的含义。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
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
如:博闻强识.:识,通“志”,记住。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厉,通“砺”,磨的意思。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
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矢,通“誓”,发誓的意思。
矢.口否认:矢同誓,立誓,指完全不承认。
一倡.三叹: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民间口语,这类由人民群众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成语,一般都没有什么偏僻古字,语意明显,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一干二净、颠三倒四、七嘴八舌、半死不活、囫囵吞枣、趁热打铁、指手画脚、土生土长”等等。
二是来自于历代文献的成语,来自于文献的成语又有三种情况: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此外还有“开天辟地、天花乱坠、刻舟求剑、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等等;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外还有“学而不倦、老骥伏枥、枕戈待旦、暗香疏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青出于蓝、物换星移”等等。
由于成语千百年来相沿成习,内容、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方式,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以四字格为主要结构形式,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具有典雅的书面语风格,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把握成语中的古汉语特点,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具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以”在成语中作连词,相当于“而、地、着”。如“无以复加、严阵以待、如愿以偿、坐以待旦”。
“而”在成语中作连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关系。(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也可不译。如“三十而立、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而再,再而三”。(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如“望而生畏揭竿而起、周而复始、死而后已”。(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如“不寒而栗、似是而非、言而无信、可望而不可及”。(4)表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如“侃侃而谈、满载而归、不欢而散、挺身而出”。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①不可名状 ②能文能武
C.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不期而遇 ②不毛之地 ③未雨绸缪 ④言必信行必果 D.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 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 E.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无所事事
望风而逃 一衣带水
望风而逃“风”不是“风雨”之“风”,而是 势头、来势的意 思。按:现代有“某人风头正盛”的说法,似可参证。
一衣带水“带”不是携带,而是 “带子” 。这个成语的
本义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间隔的水面 很窄,往来方便。
差错 屡试不爽“爽”不是顺利、成功,而是 的意
思。这个成语的意思不是“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
被动句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1.用“为” 表被动。
受制于人 囿于成见 2.用“于”或“受……于” 表被 动。 秋扇见捐 见弃于人 见笑大方
3.用“见”或“见……于” 表被 动。
金石可镂 水滴石穿 兔死狗烹 玉石俱焚
三、成语中的倒装现象
1.介宾结构后置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置
Ⅳ 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 日长一线 日,每天,指冬至后白天渐长。
② 朝秦暮楚 朝,在早上;暮,在晚上。时而倾向秦,
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
③ 日积月累 日,一天天、一月月不断积累,形容越积
越多。
(2) 名词作动词
A.两个名词连用,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敬贤礼士 ②报仇雪恨 ③祸国殃民
草木皆兵 四大皆空
2.用“皆”表判断。 胜败乃兵家常事 3.用“乃”表判 断。
4.用“若”表判断。 浮生若梦 5.用“为”表判断。 安身为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民为邦本 言为心声 指鹿为马 6.用“则”表判断。 心之官则思 7.用“是” 表判断。 回头是岸 浑身是胆 头头是道 俯拾即是 8.无明确词语标志的判断现象。 弱肉强食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
【导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
⽤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是很好的⽅法。
详细的内容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这样就使⽂字变得⾮常简洁。
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表⽰处所或⽅位 这样的活⽤词语,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
例如: 草⾏露宿:在草中穿⾏,注意“草”作“⾏”的状语,不作主语,不能翻译成“草在⾏⾛”哦。
当然,草不能⾏⾛,⼀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如果说成“蛇⾏”,那就有可能发⽣混淆,是“蛇在⾏⾛”作主语,还是“像蛇那样⾏⾛”作状语?这就要根据上下⽂判断了,这种情形请参见下⾯的第3种类型。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风餐露宿⽳居野处 旭⽇东升管窥蠡测 2.表⽰⼯具或依据 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或“按”。
例如: 管窥蠡测:“管”作“窥”的状语,翻译成“⽤⼀根细管”来窥视天空,不是“细管窥视天空”哦,没有拟⼈⼿法的。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诛笔伐不可⾔宣 颐指⽓使车载⽃量 3.表⽰状态或⽅式 可译为“像……⼀样”。
这是最容易发⽣混淆的⼀种,因为前⾯的名词常常是动物类的,既可以作动词的主语,⼜可以作动词的状语,需要借助具体语境做判断。
例如: 蚕⾷鲸吞:“蚕⾷”,不是“蚕在吃桑叶”,⽽是“像蚕那样⼀点点吃掉桑叶”,“蚕”作状语⽽不作主语。
主语是谁?主语是被省略掉了的,爱谁谁! 呵呵,请找出下⾯成语中⽤作状语的字吧: 蝇营狗苟狼吞虎咽 虎踞龙盘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龙争虎⽃ 兔起鹘落⿏窃狗盗 抱头⿏窜不⽢雌伏 ⿁哭狼嚎风流云散 风驰电掣雷厉风⾏ 波诡云谲⼟崩⽡解 鳞次栉⽐声誉鹊起 川流不息烟消云散 星罗棋布冰清⽟洁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年、岁”⽤作状语,表⽰动作⾏为的频繁,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这种⽤法现代汉语中依旧存在。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通假字不过尔尔(耳) 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 信口开河(合)二、古今词义差别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2.使动用法。汗马功劳(汗:使……出汗)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3.意动用法。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4.名词用作动词。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5.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四、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恩报仇)夜以继日(以夜继日)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练一练:你能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古汉语现象吗?1.抱头鼠窜2.奔走相告3.兵贵神速4.不毛之地5.蚕食鲸吞6.打草惊蛇7.风餐露宿 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参考答案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辨析
容词) 谓语 之前 , 而两者在意义 上叉并不构成主谓关系时 . 这
个名 词 即活 用作 状 语 . 来 修 饰 或 限 制它 后 面 的 动词 了 例 : 用
如: 醉翁 之意不在酒 、 上梁不正下 粱歪、八字倒的 , : . 如 城门失
火 殃及 池 鱼 , 雀 安 知 鸿鹊 之 志 九字 倒 的 , : 在 外 . 命 燕 如 将 君
( ) 词的活用 - 名
1 名词 作 状 语 。从 词 的 语 法 功能 来 看 , 词在 词 组 或句 、 名 子 中一 般 是 不充 当 状 语 的。 但 是 当名 词直 接 用 在 动 词 ( 或形
马 牛不 丰 及 、 望 而 不 可 即 、 旺 可 水至 清 则 无鱼 。七字 以 上 的 多是 俗 语 、 语 、 句 等 当作 成 语 的 ,下面 各举 两例 。 七 字 例 的 , 谚 诗
、
成语语法方 面的古汉语现象
古 汉 语 语 法 与现 代 汉 语语 法有 许 多 不 同 ,成语 中 的古 汉 语 语法 主要 表 现 为实 词 的 活用 ,这 是 现代 汉 语所 没 有 的语 法
现象。
语 的. : 如 用门羹 、 莫须有 、 护身符、 下马威等。二字与三字成
语 在 目前 流 行 的几 部 汉 语 成语 词 典 中都 很 少 甚 至 没 有 收录 . 但 要 了 解成 语 的垒 貌 , 是 应 当 提到 的。四字 成 语 最 多 , 同 则 这 汉 语 词 的 构造 规 律 、 橱规 则 以 及传 统 的 诗文 形 式 密切 相 声 关 ,姐 : 转 反 侧 、 娄拔 萃 、脍炙 人 口、 帆 风顺 、 躇 满 辗 出 一 踌
志 。 字 例 的 . : 以食 为 天 、 样 画葫 芦 六 字 例 的 , : 五 如 民 依 如 风
有古今异义的成语
有古今异义的成语
含有古今异义的成语,举例如下:
一、汤“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固若金汤”中的“汤”,是指烧沸的开水;现代汉语的“汤”,是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如按今天的常用义,把“金汤”释为“金黄色的汁水”,就让人喷饭了。
二、涕“感激涕零”“破涕为笑”中的“涕”,指眼泪;而现代汉语则指“鼻涕”。
三、走“不胫而走”“走马观花”“远走高飞”中的“走”,是“快跑”的意思。
与今天的“走路”“行走”的意思有一定的区别。
“落荒而走”“走投无路”中的“走”,则是“逃跑”的意思,这与今天的常用义大相径庭。
四、长“身无长物”“别无长物”中的“长”,是多余的意思。
“长物”即“多余的东西”。
现代汉语中此义已经不用。
若按今义把“长物”释为“长长的物件”,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已都知道,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居多。
所以在解释某些成语时,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如:
五、走狗“飞鹰走狗”中的“走狗”,是“走”与“狗”两个词。
意为“驱狗出猎”。
现代汉语中“走狗”却是一个词,常用义为“受坏人豢养而供其驱使并作恶的人”。
六、身体“身体力行”中的“身体”,在古汉语中是“身”和“体”两个词。
“身”是“亲身”,“体”是“体验”,意思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一个词,指人的躯体。
浅析成语中古代汉语遗留现象
浅析成语中古代汉语遗留现象泛泛之辈中文090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民族传承性。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
古汉语中的语法要素自然也会在现代汉语中有所表现遗留。
成语有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之称,是来自古代书面语言的具有文雅色彩的熟语,许多成语,其中词的意义和语法结构,保留了古汉语的固有特色,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最好的表现。
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一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实词较为突出的语法特点,而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
古汉语这种独有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外,其它名词一般是不能充当状语的。
古汉语的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等都可以用作状语,而且经常不需要介词的帮助。
成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同古代汉语一样,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有的表示工具,有的表示方式等。
表示比喻的:是用充当状语的那个名词的特征打比方来描绘动作行为的状态如:“土崩瓦解”,“土”“瓦”,分别用作动词“崩”“解”的状语。
类似成语有:冰消冻解、珠联璧合、水深火热等。
表示工具、方式的:是用充当状语的那个名词说明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例如:车载斗量,名词“车”、“斗”分别充当了动词“载”、“量”的状语;说明这种“载”、“量”的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分别是“车”、“斗”。
在表示对人、对物态度的名词状语,在成语里也偶有所见,例如“役虏其夫”(像对待仆役俘虏一样对待他的丈夫) 、“兄事其友”(像对哥哥那样对待朋友) 。
而时间名词作状语,一般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如“日就月将”,就是“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
类似有:日新月异日异月更日饮亡何。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在成语中,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动词时,同古代汉语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如:东奔西跑,方位名词“东”、“西”分别直接修饰动词“奔”、“跑”,表示“奔”、“跑”这些动作的方向,意思是“向东奔,向西跑”。
成语中反映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成语中反映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言语形式,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价值。
本文以成语中反映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成语的构成方式、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并重点探讨了常见的古汉语动词、动宾结构、关联分句等语法现象在成语中的应用和表述。
通过对成语语法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语法规则,增进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语法现象、动宾结构AbstractIdioms are a unique form of language in Chinese, which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linguistic valu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a reflected in idioms in ancient Chinese, analyzesthe composition of idioms, grammar structure, rhetorical techniqu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commonly used grammatical phenomena such as ancient Chinese verbs, object-verb structures, and coordinate subordinate clauses in idioms. Through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 phenomena in idiom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ancient Chinese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idioms can be enhanced.Keywords: Idioms, Ancient Chinese, Grammatical Phenomena, Object-Verb Structures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一个独特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
成语古汉语分析
1.0绪论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用法,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
成语的产生主要及较为常见的几个来源。
源于古代神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而概括成为成语例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
其余还有很多源于如历史故事、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群众口语,谚语俗语、外来或改造的成语和生活的新生成语。
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种类的成语“创造”出来。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遗留现象。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汉语现象。
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016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新颖全面)讲解
2020/8/13
范克朋
Ⅱ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具有某一种性质状态。
如: ① 劳民伤财 使人民劳苦,使钱财耗费 ② 劳心苦思 使心机费尽,使思想苦闷 ③ 独善其身 使其自身完善
2020/
范克朋
Ⅱ 用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如:
① 道听途说 在路上听来的传说,指不可靠 的传闻。
②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只能以目示意,不 敢交谈;比喻统治者专制。
③ 池鱼笼鸟 在池中之鱼,在笼中之鸟;比喻 失去自由的人。
2020/8/13
范克朋
Ⅲ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 如:
① 东倒西歪 东倒:向东面倒。西歪:向西面歪, 指行走不稳
2020/8/13
范克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2020日/8/1理3 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动 长腿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范克每朋天
Ⅲ 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
① 生死肉骨 使死人复生,使枯骨长肉. ② 汗牛充栋 汗牛,使牛出汗.
2020/8/13
范克朋
分析活用为使动的词
•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飞沙走石 既来之,则安之 • 悦近来远 一鸣惊人 安邦定国 大快人心 • 殚精竭虑 丰衣足食 富国强兵 光宗耀祖 • 洁身自好 劳师袭远 强干弱枝 赏心悦目 • 惊心动魄
成语中的文言语法
2020/8/13
成语与训诂
“ 苗 ” 的假 借 ,义 为 五谷 、庄 稼 。“ 不 毛 之地 ”应 解 释成 “ 不 长庄 稼 的荒 芜 之 地 ” ,并 不 是 连 草 也 不 长 。这 一 点, 《 左转 ・ 昭 公七年 》 中的 “ 封 略之 内何是 君土 ,食土 之毛 ,
谁 非君 臣 ”便 可证 明 “ 毛 ”是五谷 。 《 汉 语成 语小词 典》 中的含通 假字成 语统计 如下 : 暴 虎 冯 河 ;暴 内陵外 ; 拨乱 反 正 ;博 闻 强识 ; 不过 尔尔; 不 毛之地 ;沧海 横流 ; 出尔 反尔 ;倡而 不和 ;崇论
笑大方 ( 共7 9个 )
闳议;春华秋实;厝火积薪;德厚流光;丁是丁 ,卯是 卯;分庭抗礼;高屋建瓴;功亏一篑;华而不实;疾恶 如 仇 ;厉 兵 秣 马 ;流 言 蜚语 ;名 列 前 茅 ;被 发缨 冠 :被
乖僻邪 谬 ;户 限为 穿 ;积 不相 能 ;厉兵 秣 马 ;苗而 不秀 ; 恃才 矜 ( 自夸 ) 己; 痛 哭 流 涕 ;一 文 不 名; 亡 羊 补 牢 ; 危言 正色 ;无 的放 矢 ;相 去 无几 ;颐 指气使 ;缘木 求鱼 ; 运 斤 成风 :置若 罔闻;众 矢之 的 ;追亡 逐北 ;走马观 花 ;
名不 副实 ;明火 执仗 ;摩顶 放踵 ;格杀 勿论 ;尾大 不掉 ; 首当 其冲 ;爬罗 剔 抉 ;求全 责备 ;少不 更事 :硕 大 无朋 ; 人 浮 于事 ;食不 果 腹:杀 人越 货 ;头童 齿豁 ; 文不加 点 ; 无偏 无党 ;怨 天尤 人 ;严惩 不贷 ;责无 旁贷 ;形格 势禁 : 克勤 克 俭 ;屡 试不 爽 ;插 科 打诨 ;板 板 六 十 四; 信 口雌 黄; 既往 不 咎 ;动 辄 得咎 ; 奇货 可 居 ;陈 陈相 因; 率 由 旧章 ;韬 光 养 晦 ;心 宽体 胖 ;钟 灵 毓 秀 ;贪贿 无 艺 ;贻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透视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透视作者:王桂珍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5期摘要:成语是古代汉语的精华,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透视分析,可更好地理解掌握成语,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汇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整体性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被应用,这便是成语。
它是古代汉语的精华,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言简意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语言。
它为古今汉语搭建了一座桥梁。
因其传承性、沿习性而蕴含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文旨在从古代汉语修辞的角度对汉语成语做透视分析,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古人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早就谙熟此道,故而作为古代汉语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成语,蕴含了许多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现就这一现象进行论述。
1.成语中的夸饰现象夸饰是古籍中常见的修辞格式。
早在《诗经》中就多有运用,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文辞所被,夸饰恒存。
”夸饰将客观的人或事物的特点,通过主观情意的夸张渲染与铺饰形容,使它与真正的事实相差很远,往往使句子或文章呈现言过其实、一鸣惊人的效果,给人深刻印象。
成语中也不乏这种修辞现象。
如“喙长三尺”,嘴长三尺。
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特别能言善辩。
“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
夸张地说明一个人愤怒到极点。
这类的成语还有“倾城倾国”、“气冲斗牛”、“垂涎三尺”、“点铁成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不逐一列举。
2.成语中的引用现象古人在著述时,援引他人之言或典故,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便是修辞中的引用。
引用的形式有三种,即引言、引事、引文。
从成语中读文言文
从成语中读文言文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春华秋实”中的“华”同时也是通假字,同“花”。
“一暴十寒”中的“暴”同“曝”,晒的意思,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高连球
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
不过尔尔(耳)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信口开河(合)
二、古今词义差别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
2、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
3、意动用法
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
4、名词用作动词
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恩将仇报(将恩报仇)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2、状语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
持之以恒(以恒持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 打草惊蛇
7.风餐露宿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
参考答案
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
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
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