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末语气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汉语句末语气词
![汉语句末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3212225ac77da26924c5b0be.png)
11
2021/6/4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其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 《祖堂集》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 字使用历史不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 “民国以后开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 承继比较单一,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 为语气词的“罢”,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 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 停顿的用法。
6
2021/6/4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面, 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新信息和 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7
13
2021/6/4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 程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 “吧”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 能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 意念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8
2021/6/4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2021/6/4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其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 《祖堂集》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 字使用历史不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 “民国以后开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 承继比较单一,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 为语气词的“罢”,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 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 停顿的用法。
6
2021/6/4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面, 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新信息和 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7
13
2021/6/4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 程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 “吧”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 能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 意念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8
2021/6/4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
![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0818eecaaedd3382c4d31e.png)
-
9
C.例1是特指问。“也”还是帮助判断,句子的 疑问性质由代词“谁”表示。
• 这是谁啊? 例2是选择问句。“也”还是加强判断语气 •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体会把“也”字换成“邪”。
-
10
D
• 如果使军队暗暗地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国都 了。
• 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 快乐。
-
24
練習題:
• 1.古代漢語語氣詞可以分爲哪幾種類型?舉 例説明。
• 2.句尾語氣語詞連用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 3.什麽是詞綴?古代漢語常用的詞綴有哪些?
各有什麽意義?
-
25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語氣詞,並分析牠們的作用。 1.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封建論) 2.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同上) 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古代汉语
通论:语气词 词头 词尾
-
1
教学内容
• 1.掌握古代汉语语气词的基本特点; • 2.掌握常用的句尾语气词; • 3.了解句首、句中语气词; • 4.了解常用的词缀。
-
2
一 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 语气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 分,又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只是表 示说话的各种不同的语气。
-
7
A. • 发展了就难想办法对付了。 • 匹夫决不可以没有志向。 B. • 决不再见面了。 • 人家就不用我了。 体会去掉“也”字,语气有什么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8
C.在疑问句中。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汉语句末语气词
![汉语句末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a1834ce0aef8941ea76e059b.png)
虽然在20世纪语气词“吧”几乎囊括了“罢”的所 有用法,但这个时候的“罢”和“吧”还在并用, 而“吧”和“罢”共存的时间很长,以致于在大型 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罢”仍作为语气词被收录。 其次,“吧”在取代“罢”的过程中,词性和读音 都没有变化。
还有,“吧”取代“罢”的过程中,类变现象不明 显。根据虚化理论,虚化过程中虚化链中的每一个 成员在虚化过程中会产生类变现象。比如,实词 “罢”演变成虚词“罢”的过程中,这种类变现象 非常明显。最后,有证据表明,“吧”的虚化过程 还在继续。这种虚化过程表现在现代汉语中,出现 了近代汉语中不曾出现的句式,而且“吧”在句子 中运用的频率更高。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李四遇到了困难,表现出非常颓废的样子。张三对李四 说:“有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李四回答:“要是我破 罐子破摔呢?”
“呢”是一个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语气词,而“啊” 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和语法化彻底的语气词的语 法化过程有差异,可以说,它们还继续处在虚化的 过程中。因而,“啊”和“吧”的情态意义比较突 出,而“呢”的篇章语用功能比较明显。
Thanks for watching!
■END
上面例句的“呢”均有对比的功能。而
如下这些句子当中的比较和对比就不那 么明显。
A.你现在毕业了,终于空下来了。 B.我还得评职称呢。
上述对话中,“呢”其实也是隐含了对比, 但是这种对比比较隐晦,暗含由于评职称的缘故, 我还要忙活,与之前A的看法不一致。
(四)语用差异原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识(语气词、词头和词尾)课件(共43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识(语气词、词头和词尾)课件(共43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e4eec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e.png)
(一)语气词: (2)矣:表示报道新情况。 △“也”和“矣”的主要区别:
前者表静态,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 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矣”字表动态。后者表动态,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 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一)语气词: ① A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发生。 例: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鸿门宴》
(一)语气词: C反问句。前面必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字等相呼应。 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气词: D感叹句。 例:善哉,机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语气词: (3)乎、与、邪(耶):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①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 定或否定的答复,译为“吗”。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起义》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一)语气词: (4)也 ①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②用在句中或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停顿。 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一)语气词: 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作为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叫句首发语词 或提顿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例: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语气、语调和语速ppt课件
![语气、语调和语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f7a28d9ec3d5bbfc0a7438.png)
.
升调(用↗ 表示)
也叫高昂调。发音特点:由平向上升高,句末明显上扬。 如:“什么呀?”、“干什么去了?” 作用:常用于表达喜悦、兴奋、惊异、号召四种感情, 也
常用于疑问句,也常用于句意未完,句子尚未终结时 中间的停顿处。
同学们,这场比赛我们打赢了! ↗ (喜悦、兴奋) 啊!他也考了满分! ↗ (惊异) 这位先生,请问到图书馆怎么走? ↗ (疑问)
☆“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
觉去↘ 。” (坚决)
☆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 (请求) ☆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 (沉重) ☆ 好,用↘ 表示)
①你说得确实没错↘。(肯定) ②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坚信) ③多可爱的孩子啊↘!(感叹) ④你就别说了↘!(请求) ⑤可以,你就明天来吧↘。(允许) 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赞美) ⑦“干不了,谢谢↘ !” (坚决)
.
语气、语势和语调
波峰类---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再向低行进。 状如波峰。 如:“世界上没有花的国家是没有的。”“花”就 处于波峰的位置,句头、句尾的词略低。
波谷类---声音由高向低再向高发展。即句头、句 尾较高,句腰较低,状如波谷。 如:“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 统。”
半起类---特点是句头较低,而后呈上行趋势,行 至中途,气提声止。由于没有行至最高点,所以称 为半起。 如:“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
○
.
降调(用↘ 表示)
又叫低降调。特点: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降。末字低而短。表达感叹、 请求、自信、肯定、劝阻、允许等感情。常用于祈使句中。
☆多么勤劳、智慧、善良的人民哪↘ !(感叹) 哥哥,你快别说了↘ !(劝阻) 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自信)
升调(用↗ 表示)
也叫高昂调。发音特点:由平向上升高,句末明显上扬。 如:“什么呀?”、“干什么去了?” 作用:常用于表达喜悦、兴奋、惊异、号召四种感情, 也
常用于疑问句,也常用于句意未完,句子尚未终结时 中间的停顿处。
同学们,这场比赛我们打赢了! ↗ (喜悦、兴奋) 啊!他也考了满分! ↗ (惊异) 这位先生,请问到图书馆怎么走? ↗ (疑问)
☆“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
觉去↘ 。” (坚决)
☆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 (请求) ☆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 (沉重) ☆ 好,用↘ 表示)
①你说得确实没错↘。(肯定) ②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坚信) ③多可爱的孩子啊↘!(感叹) ④你就别说了↘!(请求) ⑤可以,你就明天来吧↘。(允许) 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赞美) ⑦“干不了,谢谢↘ !” (坚决)
.
语气、语势和语调
波峰类---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再向低行进。 状如波峰。 如:“世界上没有花的国家是没有的。”“花”就 处于波峰的位置,句头、句尾的词略低。
波谷类---声音由高向低再向高发展。即句头、句 尾较高,句腰较低,状如波谷。 如:“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 统。”
半起类---特点是句头较低,而后呈上行趋势,行 至中途,气提声止。由于没有行至最高点,所以称 为半起。 如:“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
○
.
降调(用↘ 表示)
又叫低降调。特点: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降。末字低而短。表达感叹、 请求、自信、肯定、劝阻、允许等感情。常用于祈使句中。
☆多么勤劳、智慧、善良的人民哪↘ !(感叹) 哥哥,你快别说了↘ !(劝阻) 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自信)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c27e7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b.png)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气词的定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的词
语气词的分类: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气词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语气词的地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章节副标题
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的情感性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语气词的特点和变化
元明清时期:语气词逐渐固定,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进一步发展,如“耳”、“哉”等,用于表达肯定、感叹等语气。
唐宋时期:语气词更加丰富,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开始出现,如“也”、“矣”等,用于表达肯定、否定等语气。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语气词的概述
03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04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效果
05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06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语气词的概述
章节副标题
02
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5cf2d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a.png)
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
议论
其 句首或 委婉 句中 (主语、 谓语前)
1、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 相当于“大概、恐怕”
2、用于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要求, 相当于“还是、希望……”
3、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
岂 句中
反问和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揣度
2、揣度问句中,相当于“莫非”
夫 句首 感叹、提顿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句结尾表感叹;
3、后世多用于祭文开头或仿古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或句 “啊、吧”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
末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 3、“且夫、故夫、若夫、今夫”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作用是提顿,提示和停顿,
是使语气舒缓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现的场合略有不同。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句首或句中(主语、谓语前)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又称发语词
3、可不译如果出现在问句末尾,
也是表示判断或判断的加强, 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即对所说的话的态度和方式
邪
疑问、反 问、感叹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 现的场合略有不同。“与(欤)”“邪 (耶)”的疑问语气,较之“乎”要轻得 多,它们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即对自己说的话或想法不太确定,需要询 问别人得到确认。
诸
句末 疑问
指示代词之兼疑问语气词乎
哉
句末 感叹(最常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课件PPT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86d0e467ec102de3bd89a9.png)
17
有时“乎”用在感叹句末,这时句子 的主要语气是感叹,但句末的“乎”仍有 点儿疑而不定的语气,只是较弱罢了。例 如: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18
2)与 语气词“与”可以写作“欤”,表示要求证
实的疑问语气,即说话人猜想如此,但不敢肯 定,要求得到对方证实。一般用在是非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也用在选择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
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8
3)言、于、薄 都用在动词前面,还有“薄言”连用的。
也主要出现在《诗经》中。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蕈)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诗经·周南·葛蕈)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苢)
26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 (史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 (韩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27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
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 句中和句尾三类。根据在句中的作用,语气词 又可以分为表提顿、委婉、祈使、陈述、疑问、 感叹等六类。
3
B、陈述语气词
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 1)也
作用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是静态 的。判断句尾经常使用这个语气词。同时它也常 用于复句末尾,表示静态肯定或确认。例如:
10
4)耳
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罢了”。例如:
有时“乎”用在感叹句末,这时句子 的主要语气是感叹,但句末的“乎”仍有 点儿疑而不定的语气,只是较弱罢了。例 如: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18
2)与 语气词“与”可以写作“欤”,表示要求证
实的疑问语气,即说话人猜想如此,但不敢肯 定,要求得到对方证实。一般用在是非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也用在选择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
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8
3)言、于、薄 都用在动词前面,还有“薄言”连用的。
也主要出现在《诗经》中。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蕈)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诗经·周南·葛蕈)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苢)
26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 (史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 (韩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27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
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 句中和句尾三类。根据在句中的作用,语气词 又可以分为表提顿、委婉、祈使、陈述、疑问、 感叹等六类。
3
B、陈述语气词
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 1)也
作用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是静态 的。判断句尾经常使用这个语气词。同时它也常 用于复句末尾,表示静态肯定或确认。例如:
10
4)耳
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罢了”。例如:
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
![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0818eecaaedd3382c4d31e.png)
古人一般称之为“发语词”“发声词”,现代 的文言语法著作往往称之“语首助词”,“语 中助词”。 p356
-
20
1.句首语气词“夫” • 基本语气: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者要概述事物的特征,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2.句首、句中语气词“其” • 基本语气:委婉语气 例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7
A. • 发展了就难想办法对付了。 • 匹夫决不可以没有志向。 B. • 决不再见面了。 • 人家就不用我了。 体会去掉“也”字,语气有什么不同
-
8
C.在疑问句中。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D.在复句中。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例1是假设复句,例2是因果复句, “也” 的作用是对结果加以肯定和确认。
-
11
2.矣和已 “矣”的基本语气是陈述语气,其作用是把事
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道出来。 “矣”和“也”的区别: • 三军可夺帅也 • 三军可夺帅矣
-
12
• 三军可夺帅也—— • 三军可夺帅矣——三军可以夺帅了(原来
-
21
• 您还是向水边追问吧。加“还是……吧”
• 一次可以说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用 “还……吗”
• 想要强加于人的罪名,还能没有口实吗?用 “还能……吗”
-
22
3、句首、句中语气词 “惟(维、唯)” • 基本语气:肯定的确切的语气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
-
20
1.句首语气词“夫” • 基本语气: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者要概述事物的特征,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2.句首、句中语气词“其” • 基本语气:委婉语气 例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7
A. • 发展了就难想办法对付了。 • 匹夫决不可以没有志向。 B. • 决不再见面了。 • 人家就不用我了。 体会去掉“也”字,语气有什么不同
-
8
C.在疑问句中。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D.在复句中。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例1是假设复句,例2是因果复句, “也” 的作用是对结果加以肯定和确认。
-
11
2.矣和已 “矣”的基本语气是陈述语气,其作用是把事
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道出来。 “矣”和“也”的区别: • 三军可夺帅也 • 三军可夺帅矣
-
12
• 三军可夺帅也—— • 三军可夺帅矣——三军可以夺帅了(原来
-
21
• 您还是向水边追问吧。加“还是……吧”
• 一次可以说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用 “还……吗”
• 想要强加于人的罪名,还能没有口实吗?用 “还能……吗”
-
22
3、句首、句中语气词 “惟(维、唯)” • 基本语气:肯定的确切的语气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
表达技巧之――语气PPT课件
![表达技巧之――语气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598d0b856a561253d36f65.png)
第二 节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语气的分量
语气的分量是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分是非、 爱憎的不同分寸的‘度’。强调语气的分量,就是要求我们 掌握语气感情的分寸、火候,表达时不瘟不火,恰倒好处。” 语气的分量可以从两方面去把握:一是语气感情色彩本身的 级差;一是外部相关因素影响下态度分寸方面的级差,二者 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语气的分量。为了便于说明,我们 将语气的分量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
语势的种类
语流的曲折变化是丰富的,语无定势”更说明了语 势运用没有什么定律。但我们仍试图将语势的基本 形态描述一下,为使大家对语势的曲折性能有直观 的了解为的是我们能够在表达中自觉地运用它,使 我们的语言更有变化。
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
1、波峰类。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再向低行进。状 如波峰。 如:“没有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
语势
有声语言的表达是动态的,一个个字,一句句话从 我们的口中流淌出来就形成了不断起伏的语流。思 想感情的不断运动是语流曲折性的内在力量,口腔、 气息、声音的丰富变化是语流曲折变化的关键。语 流的曲折性和波浪式,是语气丰富变化的外部特征。 我们用语势这个概念来说明语气声音形式的特点。
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
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
感情色彩 声音形式 欲的感情 气多声放:口腔积极敞开,气息力求畅达。 急的感情 气短声促:口腔似飞箭;气息如穿梭。 冷的感情 气少声平:口腔松软,气息微弱。 怒的感情 气粗声重: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疑的感情 气细声黏: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
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
5、半起类。特点是句头较低,而后呈上行趋势, 行至中途,气提声止。由于没有行至最高点,所 以称为半起。
微课《一年级语气词的运用》课件
![微课《一年级语气词的运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d2375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8.png)
谢谢聆听!再见!
吗呀呢吧怎么用?跟我一起说一说 吗字怎么用?
吗字后面用问号; 呢字怎么用?
表示陈述用问号,表示疑问用问号。 呀子怎么用?
表示疑问用问号,表示赞美感叹号。 吧字怎么用?
读读句子来确定。表示反问用问号,句意肯定感叹号。
考考你,你能行!
1.难道你没有吃饭( 吗 )? 2.你快回家( 吧 )。 3.我正在写作业( 呢 )? 4.你写的字真美( 呀 )?
一年级语气词的运用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常用在句尾或句子中停顿处表 示各种语气的词语。
吗、呀、呢、吧
(1)吗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你认识他吗? 难道你没写作业吗?
(2)呀
•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
• 例:是谁在说话呀?
•பைடு நூலகம்
花园里的花真美丽呀!
(3)呢 • 用在陈述句末时,表示动作或情况正在继续。 • 例:他正在写作业呢! • 用在疑问句末时,表示提醒和探究的语气。
• 例:妈妈明明不老,为什么有人叫她“老杨” 呢?
(4)吧
用在疑问句末时,使提问带有估计的意思。 例:你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
用在祈使句末时(带有一点命令的意思,但又不是完 全命令的语气),使语气变得较为舒缓。 例:那你快走吧! 用在陈述句末时,使语气变得十分确定。 例:想说你就说吧!
吗、呀、呢、吧用法顺口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能 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意念 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8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会 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的 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14
虽然在20世纪语气词“吧”几乎囊括了“罢”的所 有用法,但这个时候的“罢”和“吧”还在并用,而 “吧”和“罢”共存的时间很长,以致于在大型的现 代汉语工具书中“罢”仍作为语气词被收录。其次, “吧”在取代“罢”的过程中,词性和读音都没有变 化。
15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7
11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其 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根据 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祖堂集》 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字使用历史不 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民国以后开 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承继比较单一, 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为语气词的“罢”, 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 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停顿的用法。
其次,在该语境中,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努力的 大小也决定它与该语境的关联程度。其实,上述六个 语句都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因此说这些回答都与语境 有关联。每一句话对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与 语境的关联度也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每一个语句对 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的 努力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这些语句与语境的关联度也 不一样。
李四遇到了困难,表现出非常颓废的样子。张三对李四 说:“有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李四回答:“要是我破 罐子破摔呢?”
9
上面例句的“呢”均有对比的功能。而 如下这些句子当中的比较和对比就不那 么明显。
A.你现在毕业了,终于空下来了。 B.我还得评职称呢。
上述对话中,“呢”其实也是隐含了对比, 但是这种对比比较隐晦,暗含由于评职称的缘故, 我还要忙活,与之前A的看法不一致。
13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程 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吧” 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也可以 “用于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等语 气。”通过“吧”的这种核心功能“迟疑”,可以推 出“吧”的各种解释。
3
表示 “委婉发问”: 表示 建议: 表示 “迟疑不决”: 表示 “勉强同意”:
我们一起吃饭吧?
该起床了吧! 你得快点儿吧。 我们去滑冰,你去不
去? A:我现在去教室学习。 B:我们宿舍的今天集体 去公园而且还要集体拍照。 A:那我也去吧。
汉语句末语气词
June 2017.5.16 1
(二)“吧”的话语功能 (三)“呢”的功能
(四)语用差异原因
2
(二)“吧”的话语功能
“吧”的核心功能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表示充 分的肯定。它的揣度性因句子类型而程度有异。
在陈述句末,表示叙述不很肯定;在疑问句末,希望 对方给予证实;在祈使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劝 告、催促等语气略微舒缓一些。
12
就语法化过程而言,“呢”的语法化过程比较彻底。 在一个语气词语法化过程中,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表现 是当它的功能完备的时候,也就会全面取代其它语气 词。 “呢”就是极好的例证。“呢”在语法化的过 程中功能越来越完备,后来就完全取代了“哩”。而 “啊”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并不彻底,考虑到研究 时间的限制,以“吧”为例,笔者说明“啊”和“吧” 的语法化过程的特点。
10
(四)语用差异原因
就意义而言,齐沪扬认为,‘呢’的意义主要是‘语 气意义’。对‘呢’的意义的共同成分的提取,也要 在语气意义的基础上进行。” 而“吧”只是半个语 气词。“吧”作为语气词,从意义上讲还有决断的意 思,与动词“罢”有明显的联系。
“啊”只是一个表情语气词,不是一个表意语气词, “啊”可以用在疑问句中,一个句子带上“啊”之后, 其疑问信息不是“啊”带来的时,它不能算作一个疑 问语气词。
6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 面,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 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 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7
(三)“呢”的功能
根据以往的研究,“呢”可以表示:提醒、加强语气、 深究、话题标记、确信、假设、询问、未变状态、各 种语气、对话者共识等。这些功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 模式解释。有些可归为“呢”的认知功能。有些为 “呢”的人际功能,个别也是“呢”典型的篇章功能。 然而,很难用人际、认知、语篇功能把它所有的功能 囊括起来。
另外,除了上述“吧”的情态意义, “吧”还有关联性的功能。
4
A:今天几点开会?
B: (1)九点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你自己有短信通知吧。
(3)你自己有短信通知。
(4)上课铃响了吧。
(5)上课铃响了。
(6)今天早上下了大雨。
5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是连续的。
首先,一个语句对该语境的影响大小决定它与该语句 的关联程度。
8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会 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的 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14
虽然在20世纪语气词“吧”几乎囊括了“罢”的所 有用法,但这个时候的“罢”和“吧”还在并用,而 “吧”和“罢”共存的时间很长,以致于在大型的现 代汉语工具书中“罢”仍作为语气词被收录。其次, “吧”在取代“罢”的过程中,词性和读音都没有变 化。
15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7
11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其 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根据 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祖堂集》 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字使用历史不 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民国以后开 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承继比较单一, 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为语气词的“罢”, 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 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停顿的用法。
其次,在该语境中,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努力的 大小也决定它与该语境的关联程度。其实,上述六个 语句都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因此说这些回答都与语境 有关联。每一句话对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与 语境的关联度也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每一个语句对 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的 努力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这些语句与语境的关联度也 不一样。
李四遇到了困难,表现出非常颓废的样子。张三对李四 说:“有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李四回答:“要是我破 罐子破摔呢?”
9
上面例句的“呢”均有对比的功能。而 如下这些句子当中的比较和对比就不那 么明显。
A.你现在毕业了,终于空下来了。 B.我还得评职称呢。
上述对话中,“呢”其实也是隐含了对比, 但是这种对比比较隐晦,暗含由于评职称的缘故, 我还要忙活,与之前A的看法不一致。
13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程 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吧” 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也可以 “用于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等语 气。”通过“吧”的这种核心功能“迟疑”,可以推 出“吧”的各种解释。
3
表示 “委婉发问”: 表示 建议: 表示 “迟疑不决”: 表示 “勉强同意”:
我们一起吃饭吧?
该起床了吧! 你得快点儿吧。 我们去滑冰,你去不
去? A:我现在去教室学习。 B:我们宿舍的今天集体 去公园而且还要集体拍照。 A:那我也去吧。
汉语句末语气词
June 2017.5.16 1
(二)“吧”的话语功能 (三)“呢”的功能
(四)语用差异原因
2
(二)“吧”的话语功能
“吧”的核心功能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表示充 分的肯定。它的揣度性因句子类型而程度有异。
在陈述句末,表示叙述不很肯定;在疑问句末,希望 对方给予证实;在祈使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劝 告、催促等语气略微舒缓一些。
12
就语法化过程而言,“呢”的语法化过程比较彻底。 在一个语气词语法化过程中,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表现 是当它的功能完备的时候,也就会全面取代其它语气 词。 “呢”就是极好的例证。“呢”在语法化的过 程中功能越来越完备,后来就完全取代了“哩”。而 “啊”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并不彻底,考虑到研究 时间的限制,以“吧”为例,笔者说明“啊”和“吧” 的语法化过程的特点。
10
(四)语用差异原因
就意义而言,齐沪扬认为,‘呢’的意义主要是‘语 气意义’。对‘呢’的意义的共同成分的提取,也要 在语气意义的基础上进行。” 而“吧”只是半个语 气词。“吧”作为语气词,从意义上讲还有决断的意 思,与动词“罢”有明显的联系。
“啊”只是一个表情语气词,不是一个表意语气词, “啊”可以用在疑问句中,一个句子带上“啊”之后, 其疑问信息不是“啊”带来的时,它不能算作一个疑 问语气词。
6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 面,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 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 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7
(三)“呢”的功能
根据以往的研究,“呢”可以表示:提醒、加强语气、 深究、话题标记、确信、假设、询问、未变状态、各 种语气、对话者共识等。这些功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 模式解释。有些可归为“呢”的认知功能。有些为 “呢”的人际功能,个别也是“呢”典型的篇章功能。 然而,很难用人际、认知、语篇功能把它所有的功能 囊括起来。
另外,除了上述“吧”的情态意义, “吧”还有关联性的功能。
4
A:今天几点开会?
B: (1)九点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你自己有短信通知吧。
(3)你自己有短信通知。
(4)上课铃响了吧。
(5)上课铃响了。
(6)今天早上下了大雨。
5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是连续的。
首先,一个语句对该语境的影响大小决定它与该语句 的关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