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1.木炭燃烧成灰烬,质量如何变化?
2.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质量如何变化?
【活动一】推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交流、研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解了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具有什么关系呢?
1.观察下图,你同意下图两位同学中哪一位的观点?
甲:过氧化氢分解了,分子变了,质量当然也就变了!
乙:质量怎么会变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虽然变了,但是原子没有改变,质量应该不变吧?
2.小丽同学用如下3个图示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
你认为哪个图示是正确的?为什么?。
初中化学_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专题复习: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定律成立的原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广泛应用。
2.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工具:化学方程式。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方法:建立质量比例模型,能够规范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问题与讨论设计思路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课前预习】1.绘制知识树2.完成学案预习中的相关题目【引入】能把任何物质变成黄金的油霸存在吗?一、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教材重现】现在请大家重温教材上的一张图片,说一说你都能得到那些信息?【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宏观上不变:物质总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种类微观上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量、原子质量宏观上改变:物质种类微观上改变:分子种类【知识应用】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813610建立知识结构,展示复习目标。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重温教材,发散思维。
进一步从宏观微观多方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注重方法总结。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工具反应后质量(g)待测200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A.10 B.8 C.4 D.02.用氯酸钠(NaClO3)和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 =2ClO2↑+Cl2↑+2X+2NaCl ,则X的化学式为()A. HClOB. NaOHC. H2OD. HClO33.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取该混合气体3g通过足量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将得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可得到沉淀()克。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4.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 些重要的化学反应。 5. 懂得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学会利用化学 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掌握解题步骤和格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 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 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从化工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 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量的 问题,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 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2.通过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学习,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3. 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他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变化的关系,这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讨论交流“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 哪些结论?”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 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活 动 活动二: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 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 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 锥形瓶、250mL 烧杯、镊子、气球、石 灰石、稀盐酸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二中集团初级中学臧志颖一、课题的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为了从量的方面认识和研究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有关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及应用,本案例循着科学家探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物质变化定量研究进行设计并作实验探究。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探究活动火柴燃烧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配三幅对应的卡通画,以增加问题的气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按下面的步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吧1.提出假设(或猜想)(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或猜想)情景实验:把盛有蜡烛的烧杯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变化,学生猜想中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的现象发生了,挑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迸发出实验探究的动力。
探究实验:(1)方案一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投影几种可能的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2)方案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3)方案三镁在空气中点燃的反应实验包括了三类反应:反应前后有质量减少的、有质量不变的、有质量增加的,设计多种类型的反应,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3.实验探究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指定三个小组各探究一个实验方案,其他各组选做一个,实验前,小组内讨论方案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猜想其他方案可能的实验现象。
实验报告交流共享: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组间交流、倾听、反驳、争论,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
方案一的议论焦点: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有的学生没有事先没有称量盐酸的质量,滴加盐酸反应后,结果无法比较;有的组使用长颈漏斗液封,发现与猜想有偏差,讨论后,提出了多种可能性等等。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需要吸热,如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等。
二、燃烧的条件(一)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三)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四)灭火的原理:1.撤离(或清除)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吹灭蜡烛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4.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是,有物理爆炸(气球爆炸、轮胎爆炸);也有化学爆炸(鞭炮爆炸、炸药爆炸、面粉爆炸等)。
(2)可燃性气体(CO、H2、CH4)点燃前应注意什么?答: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即验纯),防止爆炸。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 22CO O C 点燃(充足)+ 。
2.不完全燃烧:CO O C 2(22点燃不足)+。
3.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222CO O CO 点燃+ 产生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致使人缺氧。
(3)还原性:2323e 2e 3CO F O F CO ++高温。
四、防火与灭火(一)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野外篝火、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等)。
《认识化学变化》整章教材分析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与燃烧、燃料、灭火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归纳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化学计算。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了解并学习实验观察、范例模仿、定量研究、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
通过事实的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怎样帮助人类利用和控制燃烧,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从本章开始,学生又开始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
用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方程式的出现,使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程序化、网络化。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二、本章知识结构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3、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浪费燃料,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5、燃烧引起爆炸的主要原因: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产生大量热和气体产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燃烧 燃料教案 沪教版 教案
第4章燃烧燃料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程度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知道化石燃料的种类、使用的利弊以及综合利用。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X爆炸的措施。
3.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4.科学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讨论交流>1.燃烧的定义及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只要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2)灭火的方法①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阅读理解>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可燃物完全燃烧(氧气充足) C + O2点燃→ CO2↑(2)可燃物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 C + O2点燃→CO↑(3)一氧化碳的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一氧化碳极容易跟人体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引起中毒);一氧化碳可以燃烧( CO+ O2点燃→ CO2)。
4.爆炸:(1)化学上爆炸的实质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若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X围很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凡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遇明火都有可能爆炸。
(2)烧水的锅炉爆炸、氢气球爆炸等是由于容器内气体压力过大,引起容器炸裂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的观点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
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
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
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课标内容摘录: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二节定量理解化学变化(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2)通过对实验设计、操作,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独立完成实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2)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学】:分别点燃火柴、酒精,它们燃烧时都放热发光,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对物质变化要实行定量研究。
一、质量守恒定律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
设计实验:(1)参照课本P96页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沉淀,天平保持。
文字表达式: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现象:胶头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锥形瓶中的氢文字表达式:(1)(2)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发生改变(填“有”或“没有”)。
【发现规律】:验证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时,有气体生成或空气中参与的反应要在中实行。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即质量守恒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也不变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并不是指所有物质的质量的简单加和。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课题2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利用质量、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发展科学思维,建立从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三重表征看待化学反应的学科思维,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是继前面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中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教科书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示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化学式的含义。
但尚未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验事实用文字和符号描述、表示化学变化。
2.初步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说明化学方程式提供的“质”和“量”的关系等信息,体会事物变化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能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并能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4.初步学会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能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用化学方程式规范表示相关化学反应,初步学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能基于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从多角度读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方的判断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有什么错误吗?H 2+O 2H 2O 2H 2+O 2H 2O教师引导学生以H 2和O 2反应为例探索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过程。
【课件】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新版教材单元分析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具体课例展示
课题2 化学方程式(第2节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的困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细节 1. 反应原理没记住(忘记了反应物或生成物) 2. 化学式写错(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还未过关) 3. 不配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 忘记标注反应条件或生成物的状态(↑或↓)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 课题名称更名 • 变成两个课题 • 增加三项内容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二、本单元内容变化 —— 导引(新增)
化学观念:在一定条 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 以实现物质转化
课标:学习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学习主题4物质的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从宏观、微观、符号相 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的认识方式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一、熟悉课标要求 —— 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 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4.物质的化学变化 主题5.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第五单元 √
√ √ √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一、熟悉课标要求 —— 内容要求
湿法冶金的代表性反应,是我国古籍所记载 的,世界上湿法冶金的起源,最早大规模 应用比西方的可能要早1000多年在世界科 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二、本单元内容变化 ——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移至“复习与提高”
药品易得,现象明显, 安全无毒,社会发展, 电子天平代替托盘天平
课题2 化学方程式(第2节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的困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决对策:形成有序的思维模式、加强练习 模式1:写、配、标、注 模式2:确定原子—公倍数—配好为准—先配少—调整系数 模式3:观察法 — 最小公倍数法 — 奇偶法 — 氧化还原法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件_35
谢谢!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
27.5
27.9
铜绿加热
粉末变黑
加热
铜绿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36.5
36
2.物质中元素种类组成的判断。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及二氧化碳,根据这一实验事实,推断酒精中肯 定有什么元素,可能有什么元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提出假设
归纳总结
实验验证
定律解读
学以致用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反应物质量总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铜粉加热 粉末变黑 铜绿加热
加热
铜+氧气
氧化铜
质量改变(克) 计算结果 (增大或减少) (差量法)
27.5
27.9
铜绿加热
学以致用
1.观察实验,解释现象,计算结果。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铜粉加热 粉末变黑
加热
铜+氧气
氧化铜
质量改变(克) 计算结果 (增大或减少) (差量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 沪教(2013版)
第四章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温故知新
化学变化中的“变” 与“不变” 不妨畅所欲言!
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曹慧
温故知新
化学变化
特征:物质种类变化
颜色
状态
变
常伴随
化
气味
能量
定性认识
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曹慧
温故知新
又见“暖宝宝” ……
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曹慧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露置12小时后
使用前
使用后
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八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共用 6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3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 4 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从 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符号表征的角度学习如何表示化学变化的 规律。化学方程式既属于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内容,又属于过程与 方法领域的内容,但主要属于过程与方法领域内容。化学方程式是作 为一种科学界专用的符号和语言,是人类认识化学变化规律的一种重 要思维形式,也是人类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成果的集中体现。通过本 单元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既学习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化学 方程式的书写,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意 义。 2、本单元的组成情况: 本单元内容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分为三部分:一是化学反应中宏观物 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即质量守恒定律;二 是如何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变化;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学变 化中简单的定量问题。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完成跟踪练习评价 评价指标:对于第 2 题结果的展示和跟踪练习的完成 正确情况。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评价方法:完成跟踪练习题 4.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6、交流讨论结果 7、归纳小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活动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自己动手完成活动天地 5-3 第 1 小题 2、小组合作完成第 2 题,并讨论总结书写步骤 3、交流合作的结果 4、师生归纳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活动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教师提出问题:你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教师讲授: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意义,三是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1、用哪种方法表示化学反应最好 ?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2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内嵌音频)
新知探究
问题 3:如何表示集气瓶中的化学变化?
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成物
C+O2 点燃 CO2
反应物
生成物
新知探究
问题 4:哪种表示能更准确、简便地描述化学变化?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C+
点燃
CO2
O2
新知探究
问题 4:哪种表示能更准确、简便地描述化学变化?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C+O2 点燃 CO2
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2.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点燃 CO2+2H2O。根据
化学方程式,你能说出关于该化学变化的哪些信息?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 2 化学方程式(第 1 课时)
新课导入
衣
食
住
行
化学变化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 1 认识化学方程式 问题 1:集气瓶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
新知探究
问题 2:结合实验现象和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通过分析,你能获取
哪些信息?
木炭和氧气转 化为二氧化碳
定性
定量
物质 转化
宏观
木炭和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条件:点燃
元素质量不变 物质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m(C)∶m(O2)∶m(CO2) 质量守恒
=12∶32∶44
比例关系
微观 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学以致用
学习任务 3
借助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能从中获取哪
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
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说课
没有改革和创新,就没有真正的进步。 此次一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的办法,积极挖掘身边的教学素材。这样就 能更好的找到教师自己的兴奋点,激发自身 激情,从而感染学生,轻松愉快的达到教学 目的,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 其他设计
一、教学板书设计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1)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二)复习提问
(2)化学反应前
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 种类、质量发生改变 没有?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三)大胆推理、建立假设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 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 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 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可以得出化 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沪科版)
质量守恒定律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 教材分析 ◎ ◎ ◎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四 章课题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的内 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 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 化学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 应的认识从“质” 到“量”的过渡 ,也为之 后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奠定 了理论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四)制定方案,验证假设
制定方案的共识:
(1)要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 (2)需要称量,要用天平; (3)要多选几种现象不同的化学反应 作为实例,验证规律的普通性。
2024年初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样本(六篇)
2024年初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样本分析多数学生已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手段辅助学习,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展现出科学的学习态度。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死记硬背,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学习成绩的提升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一)编排体系本学期化学课程采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全书共分为五章。
上册章节概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课题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课题二:化学研究些什么课题三: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重点)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课题一: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课题二:性质活泼的氧气(重点)课题三:奇妙的二氧化碳(重点)课题四:自然界中的水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题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重点)课题三: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重点)课题四: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难点)第四章:燃料课题一:燃烧与灭火(重点)课题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重点、难点)课题三:化石燃料的利用第五章:金属与矿物课题一:金属与金属矿物课题二:铁的冶炼合金(重点、难点)课题三:金属的防护和回收(重点)课题四:石灰石的利用(重点)新教材特色栏目设计: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科学规律,体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拓展视野:增加科学知识扩展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联想与启示: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二)基础知识概览1. 知识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水的组成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燃烧及灭火的应用酸碱盐的性质2. 综合点: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物质结构、带电粒子、原子结构等。
3. 拓展点:将化学知识拓展至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等自然学科及人文学科。
4. 创新点:教材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编排体例及特点本教材遵循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三个面向”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主备人:马树国审核:
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化学反应方程式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能独立分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讨论:(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CO2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讨论:(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
学方程式;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
[教师活动] 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师活动] 讲解C+O2=====CO2的含义:(1)
(2)(3)
[学生活动] 学生练习,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四、当堂训练
(1)Al+02→A1203
(2)Fe+O2 → Fe304
(3)CO+02───→C0
(4)H2+02───→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9)C2H2+02───→C02+H20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及其书写
六、作业布置
练习与实践:P 101 : 1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