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

此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是一首描写秋天黄昏江景的七言绝句。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些诗句的具体含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文字,理解诗人的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展示相关的图片。

- 画纸和彩笔:用于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情感的传达。

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绘画活动: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重点词语:残阳、江水、归舟等。

-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韵律,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古诗的背景介绍、诗句解析等内容。

2. 古诗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

3. 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4. 彩色笔:用于标记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韵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古诗:播放古诗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注意诗句的韵律和停顿。

3. 解析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古诗: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板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2. 诗句:分别列出三首古诗的诗句,并用彩色笔标记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3. 诗句解析:简要地解析每首古诗的诗句,包括诗句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解析,写出自己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让学生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生字。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且默写《题西林壁》。

3.使学生能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暮、瑟”2个字,会写“暮、吟”2个字。

2.通过学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同学们,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还记得吗?(师生一齐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回答:白居易。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吧。

(出示课件1)课件1:白居易的生平简介以及代表作品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暮、瑟”的字音。

2.指导书写“暮、吟”2个字。

(出示课件2)课件2:“暮”“吟”的书写提示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交流古诗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扫除生字障碍。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白居易离开京城,在去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古诗题目的意思?(指名让学生说)2.诗人到底吟了一首怎样的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听范读)(出示课件3)课件3:古诗《暮江吟》的范读音频3.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不懂的用“△”标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

(1)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①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词的意思。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暮江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醉和喜悦。

本诗哪个字用的好?赏析:“铺”字用得极好。

一是切景:铺字形象而又准确的表现了此时残阳斜照的角度和强度。

二是切情:照字力度太强,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温柔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思考: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诗歌不是⽆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产⽣共鸣,从⽽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暮江吟 [唐]⽩居易 ⼀道残阳铺⽔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 露似真珠⽉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介绍诗⼈。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诗《草》,记得吗? (师⽣齐背《草》) 这⾸诗的诗⼈是谁?(⽩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居易的另⼀⾸脍炙⼈⼝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2) 在学习在这⾸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诗⼈。

(课件出⽰3)(出⽰课件——⽩居易照⽚、⽣平简介) ⼆、初读诗⽂,整体感知 1.⾃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一)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

今义:令人怜悯。

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4、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收录了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分别为《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主动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感受诗歌氛围的环境。

4.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思考,深入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诗人简介、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或音乐。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适时停顿,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或者进行接龙朗读。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

总第课时9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暮江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3.教师再一次串讲前两句诗,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首诗进行复习。

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读写结合,实践训练。

五、回顾内容,课堂总结教师简单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露水月亮景色美丽教学反思:总第课时9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的景色。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并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意境和表达。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次的意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学会通过古诗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次的意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与《暮江吟》相关的图片,如夕阳、江面等,用于展示诗句的意境。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夕阳、江面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5.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出示课件55)
预设: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板书:互为映照)
追问: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出示课件56)
预设: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教师小结: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板书:取长补短)正如《千
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出示课件57)
朗读指导: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体会二者
各有所长。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方法,多种形式朗读,用多种方式体会诗意,交流感悟,培养自主学习兴趣,体会诗人不同的观察角度。

)(四)小结和拓展
1.教师:《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
各自特点,梅有其香,雪有其白。

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
短,才能相得益彰。

(出示课件59)
2.拓展阅读《雪梅》其二。

(出示课件60)
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出示课件61-63)
2.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64)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含两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含两课时)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教案序号:课题:9、古诗三首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古诗三首》一课由《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写景诗组成。

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哲理。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心赞叹,“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亲切自然的哲理诗。

诗的前两句写游山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哲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

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

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分高下。

后两句转而描述梅与雪的不同,“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从侧面表现出对方的优点,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

诗人的意思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

第一幅图表现了诗人正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第二幅图画的是连绵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第三幅图表现的是枝头的梅与雪融为一体的景象。

这些插图画面简沽,却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意。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暮、瑟”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降”;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暮、吟”等生字;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瑟瑟、可怜、缘、评章”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意思,读文感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5.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诗句对观察所得的生动准确的表达。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2.记背古诗。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意境,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2.了解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1.字词教学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中画出生字词。

教学生字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联系已学生字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教师作适当提示。

教学“暮、峰、侧、庐”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吟、题、费、输”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侧、峰”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多音字“降”,在诗中表示“服输”,教学时可以先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然后通过组词来辨析、识记读音。

字形的识记可以随文分散进行。

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

2.朗读教学朗读要贯穿古诗教学始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好古诗。

先读通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意读的速度不能过快,要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暮江吟》时,可以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画面美;《题西林壁》《雪梅》从描写景物到感悟道理,可以先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理解诗意,再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道理,读出自己的感悟。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地品赏诗境、诗情、诗理。

3.理解运用本课三首古诗语义浅显,简洁明快。

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疏通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初步理解诗意。

品读古诗时,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动作表演、运用多媒体资源等形式,提供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场景,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说出诗句表面意思的同时,悟出深层含义。

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相关景物图片等。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诗句。

3.结合注释预习字词,抄写生字并组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初步疏通诗意。

4.多媒体课件。

3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暮江吟》。

会认“暮、瑟”等生字,会写“暮、吟”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借助教材注释,疏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板块一释题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一起背背好吗?(学生齐背)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课件出示:暮江吟)2.读题、解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字词释义。

(1)强调“吟”的读音。

“吟”是什么意思?(要点: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2)强调“暮”的字形。

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要点:有太阳落山的意思)“暮”交代的是什么?(要点:交代了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要点:交代了地点)3.介绍作者白居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暮江吟》《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指名学生展示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暮、瑟、吟”,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暮:读mù,不要读成mò。

草字头下的“曰”写得扁平;中间像“大”,但捺不与撇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瑟: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也不要认半边字,错读成bì。

吟: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右边是“今”,不要写成“令”。

6.指名读这首诗并评价。

7.教师提问启思,全班交流: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所见。

要点1:这首诗写的是深秋时节的美景。

要点2: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中。

8.教师结合学生描绘的景象,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板书,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9.学生配乐齐读,尝试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也可以指名学生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男生前两句,女生后两句)。

板块三精读诗句,升华情感1.提问过渡: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可怜)看看课文中的注释,“可怜”是什么意思?(学生齐答:可爱)刚刚我们知道了“可怜”这个词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诗中的哪些景物“可怜”?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

教师提示读准“残、铺、瑟”等字音。

(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残阳、江水。

(3)“江水”哪里“可怜”?“瑟瑟”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从后面的“红”字猜测“瑟瑟”肯定是一种颜色。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1:半江瑟瑟半江红。

要点2:“瑟瑟”是碧绿色。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柔和的夕阳余晖铺满了整个江面,使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3.过渡:诗人漫步在黄昏的江边,面对一派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留连忘返。

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

一轮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4.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

教师提示读准“怜、露、似”等字音(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露珠、月亮。

(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1:理解“真珠”“似”两个词的意思。

真珠,珍珠。

似,好像。

要点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要点3: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5.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诗中美景。

6.过渡:再读古诗,想一想,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自己会安然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杰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7.梳理学生分享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白居易不仅人气很高,写的诗也很受人追捧,但有得就有失,诗场得意,官场则难免要失意了。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主动请求离开长安,去往杭州做官。

8.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思考并概括本诗情感主旨。

(1)过渡:白居易一路策马奔驰,把喧嚣的长安城远远抛在身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