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20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唐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唐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唐诗五首》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文明用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增进理解和交流,甚至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B.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我们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在河谷中漂流着,同时也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经历了大约历时3个小时的漂流,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

C.三个厂的领导聚集在一起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最后决定暂缓召开新产品的新闻发布会。

D.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翻阅书籍中尘封的故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土地史就是人类的进化史、文明史,土地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

二、字词书写2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被甲彀弓弩天子之诏按辔持兵揖介胄曩者棘门军邪三、情景默写3 . 诗词名句默写。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涵容天宇,水天相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4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解释“排云”或“昏鸦”的意思。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5 .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45题;共207分)1. (4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圆明园是一座了不起的________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②孙小龙模仿赵本山的表演真是________,让大家不时地捧腹大笑。

③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________了。

④这部________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2. (8分)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皋徙倚牛犊千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候骑燕然荆门白沙堤3. (1分)读《三顾茅庐评点》,刘备懂得“________”,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4.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5. (1分)诗歌《十五从军征》的主题在于表现________。

6. (1分)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________”。

7. (2分)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________。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________。

8. (5分)下面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

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赏析】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堂同步试题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堂同步试题

《唐诗五首》一课一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4.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A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A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12题;共33分)1. (2分)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

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 .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 .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2. (2分)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3. (2分)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 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 .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12.唐诗五首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2)诗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7.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尤其是“”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王绩北场芸藿②罢,东皋刈黍归。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唐诗五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东皋(gāo)薄(báo)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 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 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ō)春泥。

D. 晴川(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2.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下列选项对《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

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_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_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题
1.
【答案】
记叙,地点,目的
【考点】
赏析关键诗句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
本题考查诗歌首联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渡远荆门”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游”写的是此行的目的。
【解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总之,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2.《渡荆门送别》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B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B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12题;共33分)1. (2分)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 (2分)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 单于B . 单独C . 单数D . 单位3. (2分)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 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 .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4. (2分)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

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 .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 .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唐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唐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唐诗五首》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一些甘肃省偏远的农村小学,连一个学生都没有了。

C.1月1日,甘肃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首次在伦敦著名的萨德勒威尔斯剧院进行演出。

D.李老师一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目光就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二、字词书写2 .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襄阳市“中华名胜微缩园景区”于今年国庆节当日在诸葛亮广场盛大开园,这是一篇穿越亘(______)古的鸿美巨献,一个砥(______)砺千年的激情梦想,一幅文化锦绣的醉人画卷。

三、情景默写3 . 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2)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式微》)(3)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4)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

(《蒹葭》)(5)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小孩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

《唐诗五首》同步习题一、过基础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薄(báo)暮望,徙倚欲何依。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ō)春泥。

D.晴川(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答案:D解析:A项,“薄”应读“bó”。

B项,“燕”应读“yān”。

C项,“啄”应读“zhu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芳草萋萋鹦鹉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征蓬出汉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来从楚国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仍怜故乡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接近(2)草木茂盛的样子(3)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4)往(5)喜爱(6)刚刚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答案:B解析: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填空。

(1)《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野望”的意思是_______。

(2)《黄鹤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黄鹤楼和_______、_______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字_______,有“诗佛”之称,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_______合称“王孟”。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_______,被后人誉为“_______”,与_______合称“李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唐诗五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东皋(gāo)薄(báo)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 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 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ō)春泥。

D. 晴川(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2.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下列选项对《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

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唐诗五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牛犊.()千载.()候骑..()()燕.()然荆.()门白沙堤.()2.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2)晴川汉阳树,芳草。

(3)出汉塞,入胡天。

(4)山平野尽,江大荒流。

月下天镜,云生海楼。

(5)早莺争暖树,谁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1)东皋薄.暮望(2)徙倚..欲何依(2)相顾.无相识(4)昔人已乘黄鹤去.(5)芳草萋萋..何处是..鹦鹉洲(6)日暮乡关(7)属国..过居延(7)仍怜.故乡水4.按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这首诗,是一首言诗,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2)《野望》中写出山野秋归之景的句子是:,。

(3)《黄鹤楼》写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4)《使至塞上》中诗人以景物自比,写出自己飘泊不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5)《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

(6)《钱塘湖春行》通过花草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是:,。

5.“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

6. 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7. 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 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 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

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

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啊!‛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课内阅读(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11.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1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三)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意为“飘飞的蓬草”,在这里如何理解?15.请找出本诗中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联诗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运用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联表达同样思想感情的诗,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17.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江上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此时此刻新鲜、欣喜的感受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渐”和“才”二字有着怎样的妙处?1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三、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连三月⑤,家书抵万金⑥。

白头搔更短⑦,浑欲不胜簪⑧。

【注】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②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④恨别:怅恨离别。

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⑥抵:值,相当。

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⑧浑:简直。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20.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1.同样是通过“花”“鸟”来写春天,本诗颔联与“乱花渐欲迷人眼”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具体文字加以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鹤楼阎伯理州①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现其耸构②巍峨,高标巃嵸③;上倚河汉④,下临江流;重檐翼馆⑤,四闼⑥霞敞;坐窥井邑⑦,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⑧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⑨,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注】①州: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②耸构:矗立的楼宇。

下文“高标”也是这个意思。

③巃嵸(lóngzōng):高耸的样子。

④河汉:银河。

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⑤重檐翼馆:两层屋檐像鸟的翅膀一样翘在馆舍之上。

⑥闼(tà):门。

⑦井邑:城乡。

⑧形胜:山川胜迹。

⑨濑乡九柱,东阳八咏:指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

22.除却唐人崔颢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出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句吗?23.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的一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赞叹黄鹤楼高大雄伟,用的一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本文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参考答案:1.ɡāo xĭyĭdú zǎ¡hòujìyān jīnɡdī2.(1)唯落晖(2)历历萋萋鹦鹉洲(3)征蓬归雁(4)随入飞结(5)几处新燕啄春泥3.(1)接近、迫近(2)徘徊(3)看(4)离开(5)草木茂盛的样子(6)故乡(7)典属国(8)喜爱4.(1)五言律诗依、晖、归、薇(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5. 长江黄河西湖(钱塘湖)6.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7.答案略。

标准:找出的句子是对偶句,律诗对仗特点如“一般出现在颈联或颔联”“字数相等”“词性一致”“意思相关”“平仄相对”等8. “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雁”多写秋天景象。

“燕”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燕”多用以象征爱情,“雁”多用以象征边塞迁徙。

9.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理由:“已是傍晚”,家乡“望不见了”,这一情景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相符;“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与“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符,所以想到了这句诗。

10.颈联写的是全景、远景、静景、自然之景,颔联写的是特景、近景、动景、人文之景。

11.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12.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3.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14.作者在这里用“蓬草”比喻征人,也指自己。

诗人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归来的大雁一样来到北部边塞,也暗示了自己政治上的飘浮不定。

15.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略,扣住“壮丽”即可)16.思乡之情。

表达同样感情的一联诗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同点:都是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不同点:《静夜思》直抒胸臆,表达思乡;《渡荆门送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抒发思乡之情。

17. A18.这里用“渐”和“才”二字准确地描绘出了早春时节花草初萌的生长态势,“渐”有一种动态变化感,“才”有一种怜爱之情。

19.体现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依依不舍的心情。

20.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1.杜甫诗虽然也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但“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落泪;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白居易诗体现的是轻松喜悦满怀希望的心情。

其中通过“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乱花”初放,渐渐缤纷,则写出早春生命的欣欣向荣,清新自然。

22.如: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3.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24.C(为了从侧面肯定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