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精选推荐
第一章1.邸报是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
2.邸报的内容:①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②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③官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军事,社会新闻等)3.邸报与现代报纸有什么不同?①内容不同;②形式不同;③方形渠道不同4.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5.小报的发行人:①兼职者,主要为政府官员,因职业之便,容易获得新闻;②专制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具备印刷条件,从“内探”“省探”“衙探”处获得新闻,再“进程印行,绕街叫卖”6.小报不同于官报之处;①时效性比较强;②传播的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者禁止公布的信息第二章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①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②以儒家学说阐明基督教教义;③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线装书的式样;④文章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方法2.中国的近代报刊史开始于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报刊,马礼逊和米怜选择距离中国较近的马六甲作为传教办报之地。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4.《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5.《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措施:①降价,低成本;《上海新报》用上等的白纸印刷,成本高,《申报》采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上海新报》的报刊内容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报》免费刊载诗词,于是报刊上一片繁荣③免费登载(文人诗词歌赋,关乎国计民生,地利水源,皇朝经济,民生疾苦的言论刊载都不收费)6.“杨乃武案”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
7.《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综合在版面上。
第三章1,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评论家-王韬①《循环日报》开创政论文体开我国政论报章先河;②《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③王韬的政论文体在形式上冲破了僵化的封建文章格局,开创了不拘一格自抒胸臆的报刊文风——报章体2.《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一1.露布:战国出现魏晋南北朝——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特点:时效性强,传播方式广的新闻传播方式2.揭帖、旗报、牌报——是露布这种手写新闻演变的产物3.文字传播的高级形式是印刷新闻二1.邸报是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2.邸报的内容及意义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臣僚的奏、疏其他信息——军事信息社会新闻意义: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3.明代邸报的整个发布和抄传分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4.合法民报——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章一1.1815,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二2.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异同同:⑴形式上:为中国线状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颇为相似⑵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①《东》宗教内容的比重大大下降,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大量宣传西方近代科学的成就不同②《察》阐发教义,对于科学知识的介绍较少且偏重于天文知识,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⑶创办宗旨一致中国新闻文体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从《东》开始的4.《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三1.外文商业报刊:《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诚报》《孖刺报》2.1872.4.30创办《申报》,由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合资创办3.与《上海新报》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成本:《上》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每张30文《申》廉价毛太纸印刷,成本低,每张8文内容:《上》内容枯燥单调,除非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否则可读性不强《申》免费为文人登载诗词歌赋【启事刊出后,反响强烈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以词章投寄报上诗词唱和,互吟风雅】5.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以《申报》为竞争对象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的需求办报企业化的口号与《申报》对抗,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6.《申报》的改革:①更新宗旨:“世界进化,理想日新”改革前:《申报》视康梁为逆党改革后:立场变化,援引梁启超的话,表示对维新运动的肯定②改良形式:别刊大字,择要标题③革新设备与技术④扩大信息来源:消息来源多⑤强化时事评论⑥增加新闻:增加国际新闻、战时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地方新闻第三章一1.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2.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王韬办报思想:①办报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主张—议论时政,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就是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②重视报纸的职能,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使国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流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③《弢园文录外编》二1.1895《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北京倡导并出资创办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报纸2.梁启超与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1896,在上海创刊,黄遵宪主办,梁启超任总主笔时务文体特点: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文体自由,打破传统戒侓,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3.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个刊物——《湘学新报》—唐才常谭嗣同:办报思想集中表现在创办《湘报》的过程中,体现在:主张办报求日新、报纸为“民史”“民口”4.《天演论》的《国闻汇编》《国闻报》—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严复的办报思想:集中在《国闻报起源》中办报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办报一可“通上下之情”二可“通中外之敌”,就可开启民智,国家富强在各国并立之时,“通下情尤以通外情为急”,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注重引进西学,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翻译的《天演论》也在《国闻汇编》上登载意义:严复介绍给国人的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使许多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若再不以奋斗求生存,就会有亡国亡种的危险,这种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三1.《清议报》—日本横滨创办,旬刊,书本式,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主编梁启超2.梁启超这一时期新闻思想:确立了消息与评论的区别与各自要求,论述了报刊宣传方法归纳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是: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提出一张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提出并论证了“浸润”和“煽动”两种宣传方式,赞同两种方式并用【浸润:报刊为了引导民众进步,必须渐渐地、慢慢地引导民众向进步的方向前进,对本报所要宣传的思想,又必须时时刻刻、反反复复地宣讲煽动:可以解释为怂恿、鼓动、调动,用强刺激的方法达到矫枉过正的目的】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中国新闻史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15、清末新闻法律
有关新闻出版的专门法律,最早出台的是1906年7月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 《大清报律》: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1911年改称为《钦定报律》,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反对当时盛行的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影响很大。
?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是文学革命运动的英勇战士。
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
3、辕门抄
清代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 1908年8月27日颁发《钦定宪法大纲》,从国民权利的角度对言论出版问题作出规定。
? 《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
? 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创制与颁行,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封建统治的末年初步建成。
16、《苏报》以及苏报案
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木铎: “木舌金铃。
循于路, 求路谣之言”●两汉进入文字传播为主时代。
书写媒介: 以竹简、木简、和绢帛蔡侯纸●前报纸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布告: 在固定地点张贴和悬挂为主, 主要用于发布皇帝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露布: “露而宣布, 欲四方速知”主要用于发布军事消息;●中国的报纸据考证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 是官僚政府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中国唐代官报的产生与藩镇制度有关: 进奏院和进奏院报状●“敦煌进奏院状”内容: 归义节度使求旌节意义: 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是唐代官报的实物●以上相关报状的考证说明唐代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一)、宋代官方报纸:邸报: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官报:“邸报”。
宋代邸报和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①同唐代进奏院状不同, 宋代官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统一编发给地方官员, 传报朝廷政事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完全从官报中分离出来了, 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3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宋代“小报”: 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于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提供了官方报纸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 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信息的需要。
●小报本身没有言论, 通过所刊载的信息表明倾向。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议论朝事, 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统治者查禁。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三个环节:1,通政司2,六科3,提塘●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创办的时代背景: 配合经济侵略,进行文化渗透.●创办的过程: 马礼逊﹑米怜马六甲1815年●办刊宗旨: 宗教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80﹪多为宗教教义●刊物特点十分注重迎合读者心理:附会儒学,形式:中国的线装书◆最早的新闻图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创办过程:1833年郭士立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刊物宗旨:宣扬西方文化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排外心理●刊物特点:⒈设有言论新闻专栏,体现出报刊业务近代化的趋势⒉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之略论>⒊首先开始摘录京报●早期《申报》的特点1.重视新闻采写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社会新闻的采写2.重视言论3.副刊性文字4.新闻图片的使用5.重视广告6.重视经营:发行期刊《瀛寰琐记》等出版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等兼营书籍《古今图书集成》等●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外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明祖报业的发展●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时务文体1.维新变法的代表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2. “邸报”是中国古代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B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报纸是?A. 《申报》B. 《大公报》C. 《新闻报》D. 《京报》答案:A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是?A. 《人民日报》B. 《光明日报》C. 《解放军报》D. 《工人日报》答案:A5. 下列哪一位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A. 邹韬奋B. 范长江C. 邓拓D. 埃德加·斯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特点的有?A. 官方性质B. 手抄传播C. 内容单一D. 传播范围有限答案:A, B, C, D7. 五四运动期间,新闻媒体发挥了哪些作用?A. 传播新思想B. 激发民众觉醒C. 促进文化变革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A, B, C, D8.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了哪些功能?A. 宣传政策B. 引导舆论C. 传播知识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及其各自的特色。
答案: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指的是《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和《人民日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以新闻报道和评论见长;《大公报》以深度报道和国际视野著称;《新闻报》则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宣传党的政策和路线为主。
10. 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答案: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传播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改革;报道改革成果,增强人民的信心;监督改革进程,揭露问题和不足;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四、论述题11. 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发现于康熙53年即1714年的严禁盗伐林木的 布告
题壁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曹雪芹题壁诗
苏东坡《题西林壁》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类型
•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约有1100年的时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从鼎 盛到衰落的变迁,古代报纸既是这段历史的产物,又真 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变迁。
•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后 人称为春秋笔法,如“郑伯克 段于鄢”。 • 王安石诋《春秋》:“断烂朝 报”
• 布告:皇帝诏书和各级政 府颁布的行政法令,在固 定地点悬挂或张贴 • 露布:以流动的方式“露 而宣布”战争军事消息, 以帛或木板做载体 • 《封氏闻见录》:捷书之别
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 诸竿上,谓之露布。盖自汉已 来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谓 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 知,亦谓之露版。
(一)历史沿革 产生与北宋末年、盛行于 南宋、隐现于明清 (二)产生原因
1、社会矛盾激化 2、文 化发达 3、科技发展
(三)主要特征 1、有一支专业队伍 2、 具有商品性格 3、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民意
3、合法民报 (1)明代民间手抄报
明代中叶以后,在官方邸报发展的基础之上,首都北 京等地出现了民间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西方报业“三段论”
• 在西方报业的发展进程上,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线索:新 闻信(news-letter)——新闻书(news-book)——新 闻纸(news-paper)。 • 西方报业的最早形态是新闻信,时间大致在文艺复兴时 期。新闻信兴起之后一百多年,才有了新闻书,又称小 册子,欧洲最早的一批小册子出现在17世纪初,它的内 容与形式都同中国古代的邸报相差无几。新闻书盛行了 一百多年,才出现所谓的新闻纸即报纸,西方的第一份 新闻纸是1665年创刊的《牛津公报》。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国新闻史
1. 古代部分:包括口头传播、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木铎等。
手书新闻时代则包括金文、刻石、竹简、绢帛、甲骨文、露布等。
其中,《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是最古老的原始状态报纸。
2. 近代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性质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此外,还有《遐迩贯珍》和《申报》等重要报纸。
二、外国新闻史
1. 报纸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的报纸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2. 通讯社的兴起:通讯社是新闻采集和发布的重要机构,如法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等。
3. 广播与电视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了解世界各国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BS等。
4. 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
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如微博、社交媒体等。
5. 新闻自由与媒体伦理: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以及媒体伦理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6. 国际新闻传播: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广泛;4、内容复杂;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新闻史教案
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新闻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人物,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2.熟悉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3.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4.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新闻史概述2.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5.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6.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7.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4.实践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新闻史概述1.引入:介绍中国新闻史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讲授:讲述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二课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1.引入: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清末民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三课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四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五课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中国新闻发展史总结
中国新闻发展史
1840年至1896年
这一阶段以1840年为开端,以外国人在中国开始的新闻传播为主线。
主要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字林沪报》、《申报》。
主要概念: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目的策略有一定的变化。
1896年的百日维新及其相关
主要报刊:《循环日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主要人物: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其他:时务体
主要概念:梁启超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
维新派办报实践及其影响
1900年至辛亥革命
主要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大公报》、《苏报》
主要人物:黄远生
其他:苏报案、癸丑报灾、《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起因、过程、结果
新文化运动1919年前后
主要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
主要人物:徐宝璜、邵飘萍
其他: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四大副刊
主要概念:新文化运动对新闻工作的贡献改进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主要报刊:《向导》、《中国青年》、《布尔塞维克》、《红色中华》、《生活》周刊主要人物:蔡和森、成舍我、邹韬奋、埃德加。
斯诺
其他:红中社、新生事件、记联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
主要报刊:《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洋旗报
主要人物:范长江
其他:《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拒检运动、反客里空运动、1943年《解放日报》改版
新中国成立
主要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主要人物:胡乔木
其他:中国新闻社、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改革。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古代新闻的传播1、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主要证据——敦煌进奏院状和《读“开元杂报”》2、宋朝定本制度: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3、小报:(含义)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的报纸,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捕风捉影,真真假假,小道消息成了新闻。
(时间)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邸吏、史臣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1、《察世俗》与《中西洋考》《察世俗》:1815年由米怜、马礼逊、梁发在马六甲创刊、宣传基督教义为目的的书册式报刊,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
《东西洋考》:1833年由郭士立在广州创刊,宣扬西方文明的书册式报刊,它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2、中国出现的最早的通讯社机构:1872年,在上海成立英国路透社远东分行3、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第一、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第二、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第三、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4、国人对外报的利用:林则徐:主持编译外报——《澳门新闻纸》魏源:搜集摘译外报,提出夷情备采的办报思想。
5、王韬:⑴主编《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在中国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⑵《弢园文录外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论文集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维新派创办的首批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强学报》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和汪康年主编,旬刊、书册式。
基本内容为谕旨、论说、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为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纸。
3、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报刊功能和作用:报刊要有利于国事,能“去塞求通”报刊的性质和任务:a性质多样:有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b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之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之向导者办好报章的四个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健全的舆论条件:常识公心真诚直道节制报道宣传的两种方法:侵润煽动4、梁启超的报章体含义: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是指中国历史上与新闻相关的事件、媒体和人物的发展历程。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新闻新闻是指关于社会事件、人物行为、社会热点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的信息报道和传播活动。
新闻的特点包括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共性。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媒体一直被视为公共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
二、报纸报纸是指以印刷方式定期出版,用来报导新闻事件、观点和评论的出版物。
在中国,报纸是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承担了新闻信息传递的主导角色。
三、通讯社通讯社是指专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机构,通过通讯员收集信息、撰写新闻稿件,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新闻内容传播给大众。
中国新闻史上最重要的通讯社有新华通讯社和解放通讯社。
四、大公报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报纸,于1902年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第一家以西式排版、新闻报道为主的报纸。
它的创办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报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运动,始于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新闻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传媒观念开始形成。
六、中央通讯社中央通讯社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通讯社之一,成立于1939年,是中共中央直属的新闻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闻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七、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成立于1942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报纸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成立于1948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
它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对塑造中国的新闻舆论有着重要影响。
九、新闻界新闻界是指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士的总称,包括记者、编辑、摄影师等从事新闻从业的人员。
他们通过采访、撰稿、编辑和摄影等方式,将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
十、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媒介形式,包括各类手机APP、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视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王韬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
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
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
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
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5.唐才常(1867~1900)字佛尘,湖南浏阳人,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唐才常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新报》和《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向读者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湖南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6.谭嗣同(1865~1898)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与唐才常合称“浏阳二杰”。
谭嗣同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
在《湘报》工作的半年间,发表了25篇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英勇就义。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他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报纸的时效性最强,是最早的助新之具。
二是,他认为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这些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
7.严复(1854~1921)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维新运动知名人士。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阐述了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张,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897年,严复与友人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但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
8.章士钊字行严,湖南长沙人。
我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
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
1925年兼署教育总长。
曾参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
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办《甲寅周刊》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
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年刑满出狱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但他好用古奥字句和文言语法,传播效果不如梁启超的文章。
五四运动后潜心治学,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倒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支持抗日救亡。
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传世。
10.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他所创办的报纸揭发贪官污吏,披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读者欢迎。
他还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远生(1885~1915)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其为“报界之奇才”。
他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通讯特点: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4通俗自然,文风不拘一格。
·发明了“新闻日记”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评论当日新闻事件。
·其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政治上,黄远生的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黄远生的文集《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集。
12邵飘萍(1886~1926)(07)·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著名报人,被誉为新闻全才。
·早年被《申报》聘为通讯员,参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发,任《汉民日报》主编,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后接办该报,抨击军阀、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
后被逮捕入狱,汉民日报被封。
·1914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1915创办东京通讯社。
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曾首先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18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以消息迅捷闻名,有本社采写+翻译的外电。
开展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国会动态等做出翔实的报道。
·1918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1919因揭露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
1920回国复刊,使该报成为北方一份有影响的大报。
·业务上,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新闻全才。
尤其善于新闻采访,其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政治上,紧随时代步伐,不断进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
1926年3.18惨案全力揭露真相,抨击军阀当局罪恶,被列入通缉黑名单,后被枪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13林白水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
曾两度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兼学新闻。
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纸的编辑、记者、主任和社长。
1926年8月因所写《官僚之运气》一文触犯当局,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
林白水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
14刘少少(1870~1929)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
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报刊的编辑、记者、主笔。
袁世凯办的《亚细亚日报》创刊时,曾应聘担任主笔。
1918年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研究老庄哲学。
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但他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有报界“怪杰”之称。
5.徐凌霄(1888~1961)笔名彬彬,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
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
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
曾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担任王郅隆主办时期的天津《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赴欧采访,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的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17张季鸾(1888~1941)民国时期的著名新闻记者。
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
1913年,张季鸾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而被逮捕。
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
袁世凯死后,张季鸾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和《中华新报》总编辑,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狱。
1926年,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在新闻界开始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