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2)形容词和名词作使动用法和意动 用法时,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都可以 带宾语,语法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 它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义上。义动 用法表示主观看法,使动用法表示客 观存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 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 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下。(〈孟子·尽心上〉)
三、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外部标志
◆分辨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 根据名词前后的词语来判断。比如, 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后面带宾语, 或不带宾语而紧跟着介宾短语的,就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
◆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偏正、同 位、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当用如动词。
注意将词类活用现象与词的兼类现象 相区别。
二、名词作状语
1、名词作状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可以直接 作状语。但古汉语中普通名词却经常 放在状语的位置上,用作状语,来限 制、修饰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大多可以在名词前 加一个介词来理解。用作状语的名词 主要有以下作用:
在使动用法中,充当动词的有动词、形容
词、名词等,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 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 公二年〉)
※四年春,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
从上引例句可以看出,及物动词作使 动用法,在语法位置上与及物动词的 一般用法没有什么区别。辨别主要依 据它所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所 表达的意思来确定。不过,不及物动 词的使动用法更常见。

什么是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子列传》)
01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02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战国策·齐 策》)
03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 评。
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
壹 据。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史记·高祖本纪》)
01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02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03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 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 事日多。(《史记》) “日”当“一天一天”讲。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日”是往日、当初。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01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 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物。有“当作……那 样”、“用待……的态度” 或“像待……似的”意思, 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02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子列传》)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 “在……”或“向……”的意思。
王力先生意见:必须细玩 文义,加以区别。
03
02
动词作状语,是修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 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 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 能之一,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
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 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 “跟……似的”意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如何区别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

如何区别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

如何区别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2008-03-19 18:31如何区别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推荐在古汉语中,名词既可以活用作动词,也可以直接修饰限制动词活用作状语。

如下列几例: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⑵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⑶沛公欲王关中⑷驴不胜怒,蹄之⑴⑵句为名词作状语,⑶⑷句为名词作动词。

如何区别呢?对上述几句作分析可发现:⑴⑵句中加点名词(“云”“响”“景”“内”)后紧跟着的词(“集”“应”“从”“立”)都是动词,其格式为“名+ 动”;而⑶⑷句中加点名词后紧跟着的词(“关中”“之”)都不是动词。

故可作这样的规律总结:符合“名+动”格式的为名词作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换言之:看一个名词在句中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只需看其后面有无动词,有动词,则为名词作状语,无动词则为名词作动词。

如: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⑹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⑺范增数目项王⑻秦师遂东⑸⑹句符合“名+动”格式,为名词作状语;⑺⑻句为名词作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在“名+动”格式中,名词除了作状语,还可作主语,对此,要联系语境,看这个名词前是否另有主语,如果前面另有主语,则判定为名词作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

如:⑼(区)寄伪儿啼⑽儿啼告母⑼句“儿”前另有主语“寄”,“啼”由主语“寄”发出,故“儿”作状语。

⑽句“儿”前没有主语,“啼” 就是由“儿”发出,故“儿”作主语。

再如:⑾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⑿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⑾句“舟”前另有主语“余”,动作“行”由主语“余”发出,故“舟”作状语。

⑿句“舟”前没有主语,动作“行”由“舟”发出,故“舟”作主语。

掌握了上述两点,就可以游刃有余,轻松判别名词作动词与动词作状语了。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1. 左右欲刃相如2. 一狼洞其中3. 今王鼓乐于此4. 沛公欲王关中5.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6.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7. 道不通,天又大风8. 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9. 柱以白碧,砌以青玉10.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1. 豕人立而啼1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3. 其后,秦稍蚕食魏1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5.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16.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7.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18.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答案:1—9 用法皆为名词活用作动词1.杀2.打洞3.奏乐4.称王5.开花6.发芽7.刮大风8.有才能9.做柱、做台阶10—18用法皆为名词活用作状语10.一天天地 11.像人一样 12.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13.像蚕一样 14.用箕畚 15.用笼子 16.当面 17.在草中、在露天 18.早上、晚上附:季佳福(湖北省监利县龚场中学 43330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其中有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类活用
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二)规律总结:
1、标志: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分析:
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
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
一是使令式。格式为:
“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或第三者做什么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史记· 苏秦列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定义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
思。
注意:是主观认为,而非客观事实。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 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尽心上)
名词用如动词 1
•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 普通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用如动词 2
• 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 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动宾结构: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
名词用作状语
• “时”
表“当时”: 表“按时”: “时大风雪。” “秋水时至。”
表“时时”、“时常”: “时蒙 卷轴。”
主谓结构:子房前! (史记· 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3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 “足”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 公冶长)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 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 词。 请句践女女于王。 (国语· 句践灭吴)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通论(十一)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作者:王丽丽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1期以下“三位”、“三动”和词的活用是笔者对常见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归纳。

一、“三位”“三位”指词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

1.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

猿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史记·陈涉世家》)这里的“人、云、景、狐”都是名词,译作“像人、像云、像影、像狐”,在句中作状语,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及(《孟子·万章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执烛。

(《李记·檀弓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4)表示时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隐公元年》)夜追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左传僖公三十年》)2.动词用作状语用作状语的动词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

例如: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箕踞以为。

(《战国策·燕策》)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

3.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例略)二、“三动”三动是指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第三节:名词作状语

第三节:名词作状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史记· 刺客列传》
2、名词作状语与作主语的辨别 (1)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中, 往往在此名词前已有主语。 ①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 陈涉项籍传》 (2)如果句子的主语不易确定或句子是无主句,则 需要依据上下文来判断。 ①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 狼》 ②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①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 夸父逐日》
成语:道听途说
(4)表示工具。可以译成“用……”。
成语:口诛笔伐
(5)表示依据。可以译成“按照(或“依据”) ……”。
①失期,[法]皆斩。《史记· 陈涉世家》 ②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史记· 留侯世家》 (6)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二)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 而是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1、我们[在教室]上课。
二、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1、古代汉语中一般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与现代 汉语一样。(教材351页) 2、时间词“岁”“月”“日”作状语的情况。(教材
351--352)
1、 词语:狼顾,兔脱,蛇行,鸟瞰,雀跃,蜂拥,鱼贯,蝉联,蚕食,瓜分,风 行,流行,雷动。 成语:虎视眈眈,狼吞虎咽,狼奔豕突,猱进鸷击,风起云涌,风驰电掣,土 崩瓦解,鳞次栉比,星罗棋布,三足鼎立。 2、词语:奴役,利用,力争 3、道听途说 4、词语:言传身教,刀耕火种,锦衣玉食,钟鸣鼎食。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教材349--350)
1、普通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
(2)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可译成“当作……一

古代汉语教学辅导9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状语

古代汉语教学辅导9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状语
1.从意义方面考察
一个名词、形容词或数词在意义上已不再一般表示原来的词义,而是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变化,那么它便活用为动词。请看下面《史记?留侯世家》里的一段话:
良尝从容步游下邳(péi)圯(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法”作“斩”的状语,表示行为的凭依,属抽象的事物。“法”是“依法”。语译时要组成介宾词组,多译为“用……”。但根据上下文意,灵活翻译,如“依法”。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表示行为的身份,指主语以什么身份动作。表示行为的态度,是主语对宾语的态度,即把宾语所指称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如:
(4)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货殖列传)——所以齐国供应天下人冠、带、衣、履等生活用品,渤海岱山一带的诸侯国前来朝拜。 “供给冠、带、衣、履”。
(二)形容词、数量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数量词也有活用为动词的,这里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的类别。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十类。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基本一致,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一般说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各有其分工。

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如“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这种情况,在古今一般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先秦散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比如: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词类活用的主要几种情况:(一)、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举例不限于先秦散文)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肘,本义为“胳膊肘”,此处指“用肘推”)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王,本义是“大王”,此处指“称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军,本义是“军队”,这里指“进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衣冠,本义是“衣、帽”,这里指“穿衣戴帽”)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原义是“锋利的刀口”,这里指“用刀杀”)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本义为“东方”,这里指“向东进军”)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多用作动词(“肘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还有一种辨认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军氾南”,“王关中”)。

作业: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驴不胜怒,蹄之。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曹子手剑而从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如何区分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

如何区分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铸以为金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此题编者也认为其中的“瓮”“绳”为名词作状
语,否则这个题干就是错误的。
二、认为“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中新教材优秀教
案· 高一语文》(下)(任志鸿主编,南方出
版社2004年版)和《古代汉语词典》(曾林
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等书。
我认为,第一种看法认为“瓮”是名词作状语是
不妥当的。
《学生古汉语字典》把“瓮”释为名词作状语,把
“牖”释为“窗户”,是一个名词。而名词作状语的
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
⑾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⑿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⑾句“舟”前另有主语“余”,
动作“行”由主语“余”发出,故
“舟”作状语。⑿句“舟”前没有
主语,动作“行”由“舟”发出, 故“舟”作主语。
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1. 左右欲刃相如 2. 一狼洞其中 3. 今王鼓乐于此 4. 沛公欲王关中 5.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6.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 7. 道不通,天又大风 8. 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9. 柱以白碧,砌以青玉 10.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1. 豕人立而啼 1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3. 其后,秦稍蚕食魏 1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5.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16.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7.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18.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过秦论》一文,其中有云:“然陈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
主要内容: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 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区别,重点 介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活用,并 介绍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教学要求: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结合精读文选的实际句例,加以解释, 并做到准确今译。
内容安排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使动、意动、为动) 名词作状语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
输)不可谓知类——这不可以叫做推理。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序·节士》)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
现代汉语在成语、方言、俗语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粉身碎骨 左右局势 汗牛充栋 铁了心
名词的活用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即“以之为……”,公式是: n+o→以o为n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7.特指代词“者”前,“所”後的名词用如动 词。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 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31年) 赵王之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
策·赵策)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活用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只不过现代汉语的使动只存在于一些形容词兼 属动词的情况。如“端正党风”,“纯洁组 织”、“丰富生活”等。古代汉语的使动更为 普遍。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如使动。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

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

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

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

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例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赵策四》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

“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

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时间名词作状词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名词用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向西。

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

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

• 1.时间名词作状语•示例• 1.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时:按时。

• 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则》•日:每天。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 2.方位名词作状语•示例•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北:向北• 2.东临碣石《观沧海》•东:向东。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趋向或方位• 3. 普通名词作状语•除了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示例•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像狗一样。

•①表示比喻。

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动词作状语
• 动词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 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 ①争割地而赂秦。(《孟子》) • 动词用作状语后,用“而”或“以” 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 • ②詠而归。(《论语》) • ③坐而假寐。(《左传》)
动词作状语和连动式
• 连动式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 次。 • 动词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 主有次。 • 王力先生意见:必须细玩文义,加以 区别。
1、名词作状语
•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状语是非常 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 之一,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
•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 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 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 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 意义。 •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 年》)
•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 ①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 •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评。
•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 据。 • 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 记·高祖本纪》)
• (6)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的时间。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 师》) • ②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
•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 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 “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 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 传》)
•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 有“在„„”或“向„„”的意思。 • ①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 侯。(《孙子列传》)
•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 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 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 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 “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 • ②事日多。(《史记》) • “日”当“一天一天”讲。 • ③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左传·成公十六年》) • “日”是往日、当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