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1

合集下载

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

它在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基石,而社会则为教育提供发展的土壤和动力。

只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才能实现全面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凸显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社会则是教育实施的对象和场所。

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和谐发展的环境。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了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社会对教育具有引导和需求的作用,社会需求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才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育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他们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推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其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不仅传承着人类的文化和智慧,还培养了社会公民的素质和道德观念,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教育,社会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进步和精神提升。

此外,教育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良好的教育能够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平稳运行。

三、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对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竞争力的源泉,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则提供了教育的背景和条件。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部分:教育与社会互相塑造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塑造的关系。

首先,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提供知识和技能,使个体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社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同时,教育也为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为各行各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塑造着教育的形态,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可以说教育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关系。

第二部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素质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一个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个体通常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容易在职场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教育为个体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同时,教育还能够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面临的挑战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教育与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需求。

首先,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需得到重视。

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义务教育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和谐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和谐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和谐在教育学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内涵和重要作用,探讨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内涵教育与社会和谐是指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教育在传承和发展社会文明的同时,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与社会和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一致:教育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相互吻合,教育要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也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等方式支持并促进教育的实施。

2. 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公平合理,避免出现教育资源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的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要相互契合,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4.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要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二、教育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 促进社会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知识,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塑造社会文明: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和文明素养,通过教育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 提高社会稳定性:教育可以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4.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力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的途径和策略要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采取以下途径和策略:1.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

教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教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教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一、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与社会密不可分,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属性,它与社会的关系十分紧密。

教育是社会中的一种多重社会关系,是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应该是塑造人格、培养公民素质。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教育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对教育有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的人才,不同的社会需求也会对教育制度和形式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教育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

3. 教育与社会的统一教育与社会是统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也是不同的;教育的发展也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问题与挑战1.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个人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使得教育公平面临很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

2. 教育培训与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一些高等教育者面对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培养技能性人才的学校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这就需要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人才的质量。

3. 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文化遗产问题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与淡化。

这就需要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并通过教育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

4. 教育与社会变革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学校管理要不断改革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当前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1. 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育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而教育与社会关系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复杂。

本文将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育能够传承和发展社会文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其次,教育又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变。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对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人力资源培养:教育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2. 价值观传承:教育在价值观传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 社会公平与平等:教育可以帮助实现社会公平与平等。

通过公平的教育制度,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4. 社会文化传承:教育有助于社会的文化传承。

通过教育,社会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

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对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状况。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影响着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师资的培养。

2. 政治因素:社会的政治因素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规和标准,对教育的质量和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 教育
教育平等
再次是教育效果的平等,指最后目标而言,要 求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 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上的差别得以消 除,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如何做到教育平等(讨论)

社会发展与教育
作业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 教育
教育平等 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 教育
教育平等 社会发展与教育
清华、北大、南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度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 (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 标点)题目:学校与社会 请尝试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开回答,看看是否能 够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欠缺的知识?
第三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 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 教育
教育平等 社会发展与教育
• 1924年苏联早期教育经济学家C· T· 斯特鲁米林在 《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的论文中阐述自己数量 化研究成果时指明:受4年初等教育的工人的生产 量和工资,要比未进学校的工人高出79%,受过7 年教育的比未受教育的高出235%,受过9年教育 的高出280%,受过13-14年教育的高出320%。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劳 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比例 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 300%。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 教育
教育平等 社会发展与教育
教育现代化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化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
教育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 教育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学是研究和探索教育现象的学科。

在教育学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实践。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的概念与特点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教授,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目的性: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整体素质。

2. 持续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限于课堂的学习,还包括社会经验和自主学习。

3. 社会性:教育的发生和实践都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支持。

4. 个体化:教育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概念与作用社会教育是由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的,以满足个体不同阶段和需求的教育活动。

它是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社会教育的概念:社会教育是指通过社会机构和组织,为不同年龄、背景和群体的个体提供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 社会教育的作用:(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社会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包括职业培训、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等。

(2) 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增强个体发展:社会教育可以满足个体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社会教育则是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1. 教育对社会教育的影响:教育系统的发展和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提升社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社会教育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教育为教育提供了补充和支持,它能够满足教育无法覆盖的需求,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3. 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

《教育与社会》课件

《教育与社会》课件

性别歧视现象
在教育领域中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现象,如教师对学生的性别偏见、课 程设置缺乏性别敏感度等。
地区与教育公平
地区间教育水平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地区的教育质 量和资源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城乡之间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育评价改革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01
02
03
创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模式
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如在 线教育、混合式教育等,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
影响,例如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
03
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1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原因,教育资源在不同 地区、学校和群体之间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均衡现 象。
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城乡之间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 面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3
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资源差异
政治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总结词
政治体制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 治方向、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的具体政 策等方面。
详细描述
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政治方向和目标,例 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政治体制也 会影响教育的资源配置,例如政府对公立学 校的投入较多,而对私立学校的支持较少。 此外,政治体制还会对教育的具体政策产生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中国,教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业,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和使命。

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影响。

首先,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其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教育也为社会提供了人才储备,为各个行业和领域输送了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社会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不断塑造着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不断更新和改革。

例如,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学校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平台。

此外,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也对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教育应该传承和发扬社会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

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还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与社会的公正之间。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和贫富教育差距的存在,这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社会应该努力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同时,教育也对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些品质和习惯将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角色,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讲教育与社会

第二讲教育与社会

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 教育——→现实 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 教育 现实 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 要手段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
(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选择文化的功能 传递、 传递 2吸收、融合文化的 吸收、 吸收 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创造、 创造
传统教育 教育文化 功能 选择、 选择、 纵向的文化传承: 纵向的文化传承: 传递文化 即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选择标准: 选择标准: 阶级—民族 阶级 民族 选择形式: 选择形式:封闭型
阶级与阶层 列宁曾对阶级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所谓阶 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 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部 分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 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 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层是指阶级中或依附某个阶级的各个社会 层次。阶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阶级的具体 化。
一般性劳动者———教育 教育———→专门性劳动者 一般性劳动者 教育 专门性劳动者 低水平劳动者———教育 教育———→高水平劳动者 低水平劳动者 教育 高水平劳动者 一种形态劳动者——教育 教育——→另一种形态劳动者 一种形态劳动者 教育 另一种形态劳动者 单维度的劳动者——教育 教育——→多维度的劳动者 单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 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虽然先在资本主义国家 中兴起,虽然欧美国家的教育趋势比前更 普及化,也采取一些措施改善教育机会的 不均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教育机会 不均等现象。不仅高等教育机会非常不均 等,就是基础教育中也存在普遍的不同程 度的机会不均等。因为教育机会不均等的 根源交不在教育内部,而在于资本主义社 会的阶级矛盾、阶层差别和广泛的社会不 平等性。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与资本 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由阶层差 别造成。

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一个健康、进步的社会。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公民,这些公民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社会也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温床,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教育的提升和创新。

教育对社会的意义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不仅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还培养了社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念。

这些培养成果将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发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首先,社会提供教育机会和资源,使教育得以普及和平等。

社会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建筑、教材、设备等物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其次,社会对教育提供需求和反馈。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社会反馈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职业市场和社会评价,对教育的质量和成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最后,社会为教育提供了实践和应用的场景,使教育更贴近生活和实际需求。

因此,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提供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提升。

而社会也需要教育的培养和贡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追求社会的进步。

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也需要教育为其提供更多的价值和解决方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人才,适应未来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儿童学习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

儿童学习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

儿童学习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儿童学习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和技能的培养,更是涉及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儿童的学习经验。

本文将探讨儿童学习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1.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而社会也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都会对儿童学习产生影响。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来源之一。

家庭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

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对于塑造儿童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儿童主要的学习场所,它承担着系统性的教育任务。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学校还应该提供全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儿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是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参与做好准备。

4. 社区与教育资源的结合社区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团体等,都能够为儿童提供拓展视野和发展兴趣的机会。

社区的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 教育与社会的挑战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确保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公正的机会和资源。

结论儿童学习中的教育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

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共同为儿童的学习经验提供支持和塑造。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良好互动,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与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与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与社会在社会学视角下,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是为了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社会功能:1. 人力资源培养: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社会阶层的再生产:教育体系可以促使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得以传承,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3. 社会价值观的传递: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社会改革和革命:教育可以成为社会变革和革命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觉醒意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不仅受到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的改变:教育的发展可以改变社会的结构,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教育的提升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3.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教育在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的道德观念的转变。

4. 社会变革和创新: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教育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1. 教育需求的反映:教育系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求。

2. 社会资源的投入:社会为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投资、设施、教材等,以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3. 教育制度的建构:社会对教育制度进行规范和建构,包括教育法规、教育管理等,以确保教育的公正和有效进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以期为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教育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教育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教育学专业需要了解并关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以便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自我定位于服务社会,促进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育学专业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学专业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与社会变革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教育学专业需要及时关注社会的变化,研究和提供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方案,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革。

教育学专业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互为因果,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

三、教育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学专业的优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

他们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发展中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学专业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教育学专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体现了专业人士对于社会的责任担当。

教育学专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学专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需要不断加强和强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的需要。

五、教育学专业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教育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关系需要通过积极的互动实现。

教育学专业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同时,教育学专业也需要倾听社会的声音,及时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贡献。

教育学专业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教育与社会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责任

教育与社会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责任

教育与社会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责任教育与社会: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责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塑造人格等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第一部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社会对教育也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影响作用,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都会对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部分: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在社会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 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学校通过教育的方式,为社会输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 传承文化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学校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和传承社会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学校应提供多元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辨别和尊重多种文化的能力。

3. 塑造人格学校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人格。

学校应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内外活动,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 促进社会公平学校在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学校教育应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第三部分:学校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1.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设施等方面的资源。

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资产,他们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社会责任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社会责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提供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培养个人。

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还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教育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教育与社会关系以及教育的社会责任,并讨论如何加强教育的社会责任。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作用。

教育系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智力资本和为未来发展培养了人才。

教育还传递着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塑造了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社会也深刻影响着教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受到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的制约。

教育体系借鉴社会经验,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社会责任,并努力追求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二、教育的社会责任1. 培养人力资源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

教育应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 传递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教育在传递知识外,还传授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育应教育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正义感的人,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3. 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教育应该是一个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的平台。

教育机会应该平等向所有人开放,不论其背景和经济条件。

此外,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4. 提供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个体。

三、加强教育的社会责任1. 联合社会各界合作教育机构应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可以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实际社会需求。

教育与社会

教育与社会

理论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启发性
1、社会主义对全面发展的意义:公有制度代替私有制, 但生产力水平不够 2、为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方法论指导—— 人的发展具有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中人的发展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不可推卸地承担着全面发展人的一部分责 任:为共产主义全面实现人的发展做准备和过渡 ——社会主义应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努力方向
(三)根据表现程度 1、正式课程 ——学校计划明确规定;专门书面文件陈述;考试、测验考核效果; 2、非正式课程 ——潜在课程、隐性课程;学校内部;难以预期计划的;潜移默化 影响; ——特点: 弥散性 ; 潜在性 ; 学习的自主性 ; 非学术性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科学技术 (三)文化、教育传统 (四)学校的性质、任务 (五)教师和管理者的素质 (六)学生的特点
(二)教学大纲 1、定义 ——纲要的形式编写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 导性文件; 反映某一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 容、教学进度、教法要求);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的主要依据 2、构成: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其他
(三)教材 1、内容——教科书和视听教材 2、编写原则—— 科学性; 思想性 ; 理论联系实际 ; 基础性 ; 可接受性 ; 系统性 ; 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 形式要求:完美科学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传统塑造教育,教育传递内容反映一定文 化传统 ; 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文化内容结构(知识与伦理道德、传统与发展 的倾向)影响课程内容的价值倾向
(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文化观念——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 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 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态度和行为; 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思想 ;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社会文化区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 广义的文化一般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 科学、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传统 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狭义文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 第二层面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以分二个层次: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以分二个层次: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投资水平
教育投资,是指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 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 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货币 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
1978--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二)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文化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识和信念,包括哲学观、 自然观、社会观等。 •文化观念在制约和影响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上, 会进一步制约和影响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文化传播要得以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文化的共享性。(文化得以传播必须建立在人 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上。) 第二,必须具有一种文化传播的心理动力。(人们对 不同文化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愿望 )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传播文化的功能
2.51 2.51 2.41 2.46 2.50 2.59 2.79 2.86 3.14 3.32 3.28 2.79 2.81 3.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第三章章 人的发展与社会胡学亮人的发展既要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周围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个个体的人都是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一个社会人,因此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为此,本章首先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作用、途径等方面分析人的成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一方面受社会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影响个体发展与影响社会发展两大基本功能。

为此本章还就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进行分析和探究,分析学校教育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①人的社会化内涵、社会化的作用及过程;②社会化的途径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及政治功能。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社会化的内涵内涵1、狼孩的启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

人类的生理、遗传基因等自然属性,是儿童赖以发展的最初步基础,也是教育可行性的前提和保证。

但是如果任何一个个体仅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长期与人类社会隔绝、不接受任何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他能否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正常成员呢?自古至今,人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与世隔绝的狼孩、熊孩、羊孩等所谓“野生儿”,他们虽然在身体结构等自然属性上属于人类,但由于没有获得人的语言与意识、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而他们不具备人的心态。

资料3-1中狼孩的例子说明,人是否成为人类,和他周围的环境非常密切,这正像种子需要有肥沃的大地,人的生理及遗传基因需要社会文化的熏陶。

没有土地,种子可能不会长成植物,同样人一旦与社会生活隔离,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也难以开发和发展。

社会学上一般把这样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称作人的社会化。

2、社会化的内涵在社会学上,一般认为用“社会化”概论能有效地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问题。

上个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1858-1918)首次使用“社会化”术语来表达“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群体的形成过程①,其后社会化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学乃至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单向单向、、静态的社会化内涵 迪尔凯姆(又名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是第一位用社会化概念解释教育问题的社会学者。

迪尔凯姆认为,教育是“成熟”的一代对尚未准备好接受社会生活之下一代的影响,即对青年人实施的“有系统的社会化”,从而把青年人引入社会。

②依照迪尔凯姆的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一种社会控制和约束的过程,促使个体接受(或内化)社会的共识。

其后一些学者对社会化的内涵进行探讨和界定,但其共同点都是指个体习得群体所赞同的社会行为,以适应群体生活的过程。

如我国学者陈志光认为:“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③上述的社会化定义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这些学者认为:第一,上述的社会化定义过分强调了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人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欲求而激发出来的创造性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动力;第二,在个体社会化方向上,上述的社会化观点只注意到了个体与既有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文化相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了两者不一致的一面;第三,社会化不应只是获得共性,即获得社会许可的心理与行为方式,还应包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获得和人格的形成。

双向双向、、互动的社会化内涵 在质疑和批判上述的单向、静态的社会化概念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Andeleawa )对社会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她① [日]松島釣.現代教育要論[M].東京:日本文化科学社,1995:88。

② 谭光鼎等.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③ 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96:73-74。

从自然属性看,人的生长发育需遵循生物规律,从社会属性看,人的发展需要接受文化的熏陶,使文化代代相传。

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

”①也就是说,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们不仅接受社会文化,而且还应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再生产;人的社会化不是一个单向的静态过程,而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双向的过程(如图3-1所示①)。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内涵 早期的社会化研究者(如米德、皮亚杰等)大多把个体的社会化聚焦在儿童期,他们一般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任务一经完成,会平稳地过渡到生命的下一个阶段,直到达到某一个时间段,个体就会承担一定的角色,融入成人社会。

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克劳斯(John.A.Clausen )等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连续的、一生的过程,即使向成人过渡后,个体仍然有许多变化的契机,而非一成不变。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从婴儿发展成为儿童乃至成人、从学生到劳动者、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

因此人的社会化是贯穿于生命的每个阶段、延续人的一生的过程。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试图对社会化的内涵作如下界定:上述定义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其一、社会化指的是对社会属性的习得、社会价值的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其二、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群体、社会文化环境中发生的;其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把个性与社会体系相结合的过程;其四、社会化不仅仅发生在未成年人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历程中。

二、社会化的理论社会化的理论支持支持1、库利的库利的““镜中我镜中我””理论①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116。

美国芝加哥社会学者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曾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理论,以解释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镜中我镜中我””理论概要 库利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如果没有活动中的其他人,人们就不会知道自己是谁,这就像人们通过镜子看见自己一样,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能了解自己,是由于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定而获得的。

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是由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儿童通过与母亲、家庭成员、同龄人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交流而发展了他的人格与自我。

从年幼至年长,个人扩大了他与别人的接触,参加各种组织,并借助文字建立起了与整个世界的联系。

尽管交往的手段不同,但塑造自我的机制大体是一样的,即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认为的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

“如果没有‘你’、‘他’ 或‘他们’的相对意识,也就没有‘我’的意识。

当我们从某个他人的心目中看到我们自己时,这个他人的性格和力量就影响我们的感觉。

我们总是在想象,并在想象中认同他人内心的评价。

①“镜中我镜中我””形成形成步骤步骤 库利的“镜中我”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想象自己如何向他人显现(也就是如何把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第二步是想象他人如何判断自己(即领悟到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第三步是根据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理解,决定是否按此来表现自己。

②值得注意的是,“镜中我”的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也可能不是他人怎样看到的自己,而只是“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印象,它是一种社会互动的产物。

例如:在家庭中,儿童通过与父母的互动,逐渐懂得了父母对自己有哪些期待, 父母怎样评价他们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他们的感觉。

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儿童就力图按父母的期望去表现自己。

库利把家庭、儿童同伴、邻里或社区群体称为“镜中我”的“初级群体”,正是在初级群体中,儿童通过面对面的、直接而真诚的交往开始了解整体的最大利益,产生人类的合作和友谊,培养同情心和情感纽带。

库利相信,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不是利用关系,库利把初级群体视为“人性的托儿所”,在初级群体中,人性逐渐产生,人性不是人生出来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人性,而人性又可以在孤立中失去。

①2、米德的自我理论芝加哥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社会化是一种学习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把个人转化为社会能够接受的社会成员,同时也把文化代代相传,因而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米德的米德的““自我自我””与“社我社我”” 米德把这样的社会化过程看成是由“自我”(I )(又称“主我”)转变到“社我”(me )(又称“客我”)的过程。

“自我”是未经社会熏陶的我,是一种本能潜在的我;而“社我”则是受社会文化熏陶后的我。

在经① 徐晓君.“自我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7-18。

② 蔡文辉,李绍嵘.社会学概要(第三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9-51。

过社会化学习以后,我们用“社我”表达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情况就会增多,于是“自我”就相对隐藏了起来。

②米德的米德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三阶段论 米德认为在由“自我”转变到“社我”的过程中,人们学习到了一些社会技能,如从他人角度来观察事物以及替他人着想等等。

米德称这种现象为“角色扮演”(role taking ),也就是以他人角色的观察作为个人反映的标准。

角色扮演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这个能力。

米德把“角色扮演”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个阶段(参见资料3-2)。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儿童还不能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还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存在的观念,他只是模仿别人的行为,模仿父母摆弄着什么,但不知其意。

当儿童能够扮演他所经历过的互动中的两个角色—他自己和母亲或教师等时,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玩耍”阶段。

这种活动提供给儿童探索别人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的机会,他第一次学会了用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米德称之为“担当他者角色”。

此时便产生了一个关键性的发展即自我发展过程的开始。

但是,在玩耍阶段上,角色能任意改变和放弃,只涉及一种暂时的情境,也几乎没有什么协作活动。

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儿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团体游戏”阶段。

在游戏中,儿童超出了特定角色的特定态度,他必须具有所有参与者的态度,必须能够担当所有人的角色,才能有效地作游戏。

例如踢足球,个体必须使自己置身于所有参加者的地位,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