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第三章章 人的发展与社会

胡学亮

人的发展既要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周围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

约。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个个体的人都

是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一个社会人,因此

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为此,本章首先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作用、

途径等方面分析人的成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

一方面受社会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影响个体发展与影响社会发展两大基本功能。

为此本章还就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等进行分析和探究,分析学校教育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内涵、社会化的作用及过程;

②社会化的途径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及政治功能。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社会化的内涵内涵

1、狼孩的启示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人类的生理、遗传基因等自然属性,是儿童赖以发展的最初步基础,也是教育可行性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如果任何一个个体仅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长期与人类社会隔绝、不接受任何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他能否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正常成员呢?

自古至今,人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与世隔绝的狼孩、熊孩、羊孩等所谓“野生儿”,他们虽然在身体结构等自然属性上属于人类,但由于没有获得人的语言与意识、

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而他们不

具备人的心态。资料3-1中狼孩的例子说明,人是否成为人类,和他周围的环境非常密切,这正像种子需要有

肥沃的大地,人的生理及遗传基因需

要社会文化的熏陶。没有土地,种子可能不会长成植物,同样人一旦与社会生活隔离,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也难以开发和发展。社会学上一般把这样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称作人的社会化。

2、社会化的内涵

在社会学上,一般认为用“社会化”概论能有效地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问题。上个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1858-1918)首次使用“社会化”术语来表达“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群体的形成过程①,其后社会化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学乃至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单向单向、、静态的社会化内涵 迪尔凯姆(又名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是第一位用社会化概念解释教育问题的社会学者。迪尔凯姆认为,教育是“成熟”的一代对尚未准备好接受社会生活之下一代的影响,即对青年人实施的“有系统的社会化”,从而把青年人引入社会。②依照迪尔凯姆的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一种社会控制和约束的过程,促使个体接受(或内化)社会的共识。

其后一些学者对社会化的内涵进行探讨和界定,但其共同点都是指个体习得群体所赞同的社会行为,以适应群体生活的过程。如我国学者陈志光认为:“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③

上述的社会化定义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这些学者认为:第一,上述的社会化定义过分强调了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人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欲求而激发出来的创造性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动力;第二,在个体社会化方向上,上述的社会化观点只注意到了个体与既有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文化相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了两者不一致的一面;第三,社会化不应只是获得共性,即获得社会许可的心理与行为方式,还应包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获得和人格的形成。

双向双向、、互动的社会化内涵 在质疑和批判上述的单向、静态的社会化概念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Andeleawa )对社会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她

① [日]松島釣.現代教育要論[M].東京:日本文化科学社,1995:88。

② 谭光鼎等.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③ 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96:73-74。 从自然属性看,人的生长发育需遵循生物规律,从社会属性看,人的发展需要接受文化的熏陶,使文化代代相传。

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①也就是说,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们不仅接受社会文化,而且还应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再生产;人的社会化不是一个单向的静态过程,而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双向的过程(如图3-1所示①)。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内涵 早期的社会化研究者(如米德、皮亚杰等)大多把个体的社会化聚焦在儿童期,他们一般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任务一经完成,会平稳地过渡到生命的下一个阶段,直到达到某一个时间段,个体就会承担一定的角色,融入成人社会。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克劳斯(John.A.Clausen )等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连续的、一生的过程,即使向成人过渡后,个体仍然有许多变化的契机,而非一成不变。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从婴儿发展成为儿童乃至成人、从学生到劳动者、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因此人的社会化是贯穿于生命的每个阶段、延续人的一生的过程。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试图对社会化的内涵作如下界定:

上述定义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其一、社会化指的是对社会属性的习得、社会价值的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其二、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群体、社会文化环境中发生的;其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把个性与社会体系相结合的过程;其四、社会化不仅仅发生在未成年人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历程中。

二、社会化的理论社会化的理论支持支持

1、库利的库利的““镜中我镜中我””理论

①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