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中医儿科学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
幼儿期——1周岁~3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 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
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
首见于《颅囟经》 1. 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
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 欣向荣 2. 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 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 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 3. “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 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体格发育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生后半年增加8
cm ,后半年增加4cm ,第二年内又增加 2cm ,约为48cm ,5岁时已接近成人。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 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平均为32 cm ,1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 46cm 。1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成就 1.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2.曾世荣著《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 ①详论初生诸疾, 议证论候翔实。 ②首倡急惊风之“四证八候” ,并提出镇惊、截风、退热、 化痰诸法,所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 今。提出“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 性的观点。 ③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 便于理解记诵 和普及。
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治外感病、以 脏腑辨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 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名方,如麻 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 儿科临床所常用。 4.儿科医案 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 儿科医案 儿“气鬲病”。 5.儿科著作 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徐 儿科著作 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 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 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宋代)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 宋代
(一)隋唐 ▲医学教育: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 以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夏禹铸《幼科铁镜》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中医儿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今天上午热又起而来诊。 证见身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不红,口不渴,脘腹胀满,呕吐酸
腐,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请按上述病情回答以下问题 1中医诊断(病名,证型)(2分) 2症候病机分析(4分)
第二节 咳嗽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黄黏稠,+风热表证(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发热恶 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 第三节 肺炎喘嗽 一、肺炎喘嗽主要特征:是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壅
(热、咳、喘、痰) 二、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外因风邪或他病传变 ;内因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 胎儿期:男女生殖之精相合受孕,直至分娩断脐(40周)。 2. 新生儿期:出生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满28天。 3.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一周岁。 4. 幼儿期:1-3岁。 5. 学龄前期(幼童期):3-7岁。 6. 学龄期7周岁-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 7. 青春期:女11-12至17-18;男13-14至18-20. 胎龄: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共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 月。 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影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出生后7天。 胎儿期死亡率最高-------围生期。 出生后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期 小儿生长发育最快时期-----婴儿期 小儿非脾肾不足时期-------婴儿期 第3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后半年:0.5kg/月 。 1岁以上:2 kg每年。波动范围±10%,低于标准15%以上时为营养不 良。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

二、形成期(宋朝~金)
•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 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的 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 北宋改进医事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 局把小儿科列为独立的专科。
北宋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由其弟子阎 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唐) 二、形成期(宋朝~) 三、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 四、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萌芽期(远古~隋唐)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我国历史上明确记载最 早的儿科医生。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 ”、“婴儿瘛 ”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黄帝内经 》为最早。
• • • •
•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鲁伯嗣《婴童百问》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提出“有诸于内而形 诸于外”,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 别脏腑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等证。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 证治经验。
万全的学术成就 1.在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 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2.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 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3.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 ,慎勿犯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 疗法用于儿科。
儿科学总结

儿科学总结引言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儿科医生在儿童的生命早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全面的儿科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提供高质量的儿科医疗服务。
本文将对儿科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临床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儿科学的概览。
儿科学的发展历程儿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分支,起源于19世纪初。
在此之前,儿童的医疗仅仅是由成人医生进行管理,许多虽然可以治疗的儿童疾病却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患者离世。
随着人们对儿童的关注逐渐增加,儿科学开始在医学界逐渐崭露头角。
19世纪末期,儿科学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意大利医生Maria Montessori是最早研究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学者之一,她在1907年创建了第一个儿童研究机构,并开展了大量与儿童发展相关的研究。
此外,法国医生Henri Dumontpallier 创立了第一个儿科医院,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这些事件标志着儿科学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儿科学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设备的引入,儿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此外,儿童保健和预防成为了儿科医生的重要任务,通过普及儿童健康知识和儿童疫苗接种等手段,有效降低了儿童疾病的发病率。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儿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儿科医生需要根据年龄、性别和生理特征等因素,对儿童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并及时发现和干预异常的生长情况。
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包括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规律,生长曲线的制定以及生长发育与儿童疾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儿童健康问题儿童健康问题是儿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儿童易受感染、易发生意外伤害以及营养不良等问题,儿科医生需要关注儿童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婴幼儿早期的心理发展以及儿童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儿科学发展简史》课件

儿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新生儿疾病研究
研究范围: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
当代儿科学:20 世纪中叶至今的儿 科学发展
儿科学发展简史的编写目的和原则
目的:总结儿科学的发展历程,为儿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原则:客观、全面、准确、深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学术观点 内容:包括儿科学的起源、发展、成就、挑战和展望等
意义:有助于儿科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儿科学的发展历程,提高专业素养和临床水平
疗效率
个性化:根据 每个孩子的个 体差异,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预防为主:加 强预防医学在 儿科学中的应 用,降低儿童
患病率
跨学科合作:加 强与其他学科的 合作,如遗传学、 心理学等,提高 儿科学的研究水
平和治疗效果
儿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
儿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利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提高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儿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儿科学与公共卫生学的交叉:关注儿童健康问题,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儿科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关注儿童教育问题,提高儿童教育水平
1870年,德国医生Adolf Baginsky创立了儿科学,并出版了《儿科学》一书,奠定了儿科学的基础。
1880年,美国医生Edward Jenner发明了天花疫苗,为儿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0年,美国医生Har vey W. Wiley创立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动了儿科药物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儿科学发展简史

正
确
的
正
餐
进
如果人一开始吃的是成
食
分复杂且需要长时间来消化的
顺 序
食物,接着再吃简单、易消化
的食物,就会大大妨碍肠胃对
后者的吸收和营养的利用。
第 24 页
三 发展期
1
吃的好(Eat well)
半小时后
肉
饭
汤
蔬菜
水果
2
正 确 的 正 餐 进 食 顺 序
第 25 页
三 发展期
1
吃的好(Eat well)
胃酸;所以,吃饭时最忌讳一边吃饭、一边喝汤,或是以汤
泡饭,或是吃过饭后,再来一大碗汤;这都容易阻碍正常消
正
化。 那么,汤该在什么时候喝呢?西餐的汤总是第一个上场, 确
并且量不太多,一小碗而已。
的 正
餐
其实这才合乎养生原则;因为适量的汤既可在餐前用来
进
暖胃,又可让饿坏了的肚子不致一下子狼吞虎咽而吃得太多、
增加过多引起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如果心肾功能不全还可发
生水中毒水肿惊厥甚至循环衰竭。
正 确
的
喝
水
喝水的主要的目的是解渴、补水,因此以白开水、矿泉
习 惯
水为宜,尽量少引用饮料,各种饮料中均含有防腐剂,用山
梨酸钾做防腐剂的饮料对人体无害但价钱较贵,用苯钾酸纳
做防腐剂的饮料对人体有害,不宜日常饮用。
第 28 页
学识
才华
金钱
地位
美女/男
00000
第5 页
一 萌芽期
3
为什么需要健康管理
健康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热门话题, 也是从古至今人们持续不断的追求。 健康是福、身体是最大的本钱,人生 最宝贵的财富是健康!健康是生活的 根本,幸福的真谛,人生成功的基石。 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智慧不能表现, 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知识 无法利用。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西汉 淳于意 “诊籍” 儿科最早病案记载。
东汉末年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小儿保育和证候 病源。
唐末《颅囟经》我国最早儿科专著,书中首 创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理论,论述了小 儿脉法以及惊、痫、疳、痢的证治。
唐代 设立了“少小科” 学制5年
北宋 钱乙(字仲阳)《小儿药证
❖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 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 《幼幼集成》除采用脏腑辨证外,更重视八纲辨 证在儿科的应用
❖ 温病学家吴瑭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提出了 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 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 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
朱丹溪《丹溪心法·小儿论》说:“乳下 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为病”,易 伤阴液,治当滋阴养液为法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是引起元 气与阴火关系失常,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 所在。李东垣的《保婴集》,朱丹溪的
《幼科全书》等,对小儿保育、审脉、辨 证、用药等方面,均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明代名医万全,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 婴秘诀》《片玉心书》等 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 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 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三 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 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
三、中医儿科学的成熟与发展 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儿科论》中指 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 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 记》提出,小儿“斑疹伤寒”是由“蕴蓄浊恶 热毒之气”而发,亦主“辛凉之剂”为治;还 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④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心主惊、 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 ⑤根据儿科特点立法制方 创制六味地 黄丸、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 白术散等---轻清灵动 • ⑥提出“疳皆脾胃病” 标志着儿科专 业的形成。
• 治疹寒凉派代表——北宋-董汲—《小儿 斑疹备急方论》 • 治疹温补代表——南宋-陈文中—《小儿 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 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南 宋—刘昉《幼幼新书》—收集宋思想?
三、发展时期 元明清~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曾世荣:《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急惊风四证八候 –多从心经治疗 • 薛铠、薛己—《保婴撮要》 — 火烧断脐 法
• 万全(明,字密斋-1486~1578年) • 《育婴秘诀》、《幼科发挥》、《痘疹心法》、 《片玉心书》。 • “育婴四法”—育(生育)养以培其元,胎养 以保其真(原样),蓐(临产)养以防其变, 鞠养(抚育的意思)以慎其疾 • “三有余,四不足” • 提出“三因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 首次提出急惊风致成痫、成瘫、失窨 • “五脏以胃气为本”
• 夏禹铸—《幼科铁镜》“有诸内而形诸外” 的著名观点,重望诊 •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专 书 • 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 “阳非有 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 灵,随拨随应” • 陈飞霞(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诊 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辫寒热, 淡滞定 虚实”,“风轻、气重、命危”后世 “三关测轻重”
“欲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
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
《颅囟经》提出体属
“纯阳”观点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 — 《小儿药证直诀》
• 其学术成就: ①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 壮” 、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 热”)②总结面部望诊。 “目内 证”“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 额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③详细描述古 代儿科四大证。( 痧、痘、惊、疳)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6.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该书是论述小儿痧、痘、 斑、疹的第一本专著。 寒凉派
南宋的名医陈文中,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 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 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
后世的影响很大。
1. 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
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
2. 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
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 为小儿的独立专科,此时,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其中对儿科理论体系的 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钱乙。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儿科之圣”
1.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儿童服务。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学术继承方面 上世纪90年代,国承工作” 。至今已三期。 2004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纳入了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设立“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专项课题。对百余位名老中 医学术思想经验的传承研究。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中医儿科概况
古代中国医学始于远古时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儿科的记载。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医儿科主要以“防治”为主,倡导“儿童宜清、定、宜润、宜温”,推崇“母乳喂养”和“小儿节欲”,强调“顺应天时”。
二、中医儿科的传承和演变
在中世纪时期,中医儿科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以“药食同源”、“辨证施治”等为特点的独特治疗理念。
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在《丹溪心法》、《儿科医书》等著作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科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近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兴起
近现代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医儿科逐渐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新医学模式。
中医儿科学逐渐受到国内外重视,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四、当代中医儿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当代中医儿科在传统医学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技术,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不断提高对小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中医儿科有望在国内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的概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儿科学绪论

➢ 明代儿科主要成就是预防医学,如用烧灼脐带法 预防脐风,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等。
编辑ppt
3
儿科学发展简史
西医儿科
➢ 19世纪20年代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医 院。19世纪30年代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二所儿 童医院,并规定儿科学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从 此,儿科学开始了独立的学科发展。
➢ 1896年美国儿科专家Holt编写了第一部较为完 整的儿科教科书。
➢ 现儿科学权威专著有“Nelson’s pediatrics”,“Rudolph’s pediatrics”等。
编辑ppt
4
儿科学发展简史
西医儿科
➢ 我国于19世纪末开始建立医学院校,并设立 有儿科学课程,至20世纪30、40代才有了一 定的基础。
编辑t
11
小儿各年龄分期
胎儿期(fetal period)
➢ 精卵结合至小儿出生
➢ 子宫内生活280天
➢ 受母体健康环境影响
编辑ppt
12
小儿各年龄分期
新生儿期 (neonatal period)
➢ 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 脱离母体适应环境期
编辑ppt
13
小儿各年龄分期
婴儿期 (infant age) ➢ 生后28天至满
1周岁 ➢ 体格发育迅速,
➢ 易患消化营养 及感染性疾病
编辑ppt
14
小儿各年龄分期
婴儿期 (infant age) ➢ 生后28天至满
1周岁 ➢ 体格发育迅速,
➢ 易患消化营养 及感染性疾病
编辑ppt
15
小儿各年龄分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 诊治麻、痘、斑、疹,该书是论述麻、痘、斑疹 每部专著。
• 3、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 方论》,痒用温补法以诊治痘、疹疾病,至此儿 科学术界寒凉与热两派产生学术争鸣。
目录
• 4、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主火热论。提出“小儿病毒、纯阳、热
教学重点、难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1、小儿为何易患脾肺二经病证?
2、小儿发病可何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难点:小儿变蒸的含义与实质是什么?
目录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是指小儿脏腑组织器官健全不成熟。精血
津液的生化以及功能活动都处于幼稚不健全、 不成熟。正如钱仲阳所云:“小儿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这种阴未充阳未长的 生理特点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生长 发育的过程是阴长而阳充。这种维阴稚阳的 生理特点尤以肺、脾、肾三脏明显。
四、明清时代 为儿科学进一步发展阶段。其主要成就是: 1、预防医学:始于人痘接种法,开创世界 免疫学的先河,防止天花、麻疹。 2、万全:提出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三有 余四不足。
目录
3、陈飞霞:首创了小儿指纹三关望诊, 为儿科学独特的诊法,做出了具有学术影响 的贡献,至今仍广泛地应用儿科临床。
五、新中国 为儿科学成熟阶段 1、政府重视,机构齐全:从中央到地 方,层层有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
目录
• 一、秦汉时代 • 为祖国医学儿科学萌芽阶段。秦汉以前,从夏商
至周代,祖国医学已逐渐发展起来,至春秋战国 时期已是名医辈出。如《史记》扁颂列传—扁鹊 在秦为“小儿医”。 • 《颅囟经》为我国第一部儿科学专著,亦是世界 上最早的医学儿科学专著,本书主要学术观点, 提出了“纯阳”的学术思想。
目录
多冷少也。”主张善用寒凉。 • 李东垣主脾胃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虚而致”
,小儿“脾常不足”,故善用补中益气汤调理脾 胃。 • 张从正主邪实论。认为一切疾病皆由邪气入侵 而致,故主张用攻下法驱除病邪,为治疗儿科热 病采用“上病治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录
朱丹溪主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 对认识小儿阴不足,阳有余及热病易伤稚阴 而采用滋阴降火之法产生了具大影响。
目录
• 例如:肺系发育不完善→肺气不足(易感 冒)
1、上呼吸道(从鼻至喉)鼻咽腔小鼻毛 少,血管丰富局免疫力↓—易感染而且呼吸 困难 喉腔狭声带及粘膜薄弱 感染后易患— 咽喉炎声带嘶哑 耳咽管呈水平—上感后易患 中耳炎 。
目录
2、下呼吸道相对窄长,纤毛运动差,对炎 症刺激防御力↓→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
目录
2、预防工作抓实有效:防保工作从娃娃 抓起,遇到了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并提 出了对小儿肺炎、腹泻、贫血、佝偻病预防 措施,提高了儿童健康生存质量。
3、中西医融会贯通,发挥临床治疗的最 大优势,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互相 取长补短,积极改善中医药剂型与专病研 究,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目录
4、中外医学交流:通过每年国内、外学 术交流活动,或互派卫生队、防问团等促进 国内与国际儿科学术思想的交流活动,提高 认识,增进新知。
经济文化的发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科
学技术的发明,对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最有代表性的名家有:
目录
• 1、宋代:钱仲阳《小儿药证真诀》的问世。A、 创立了五脏证治法则B、首创小儿体质为“脏腑 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的学术观点,为后世认识小儿生、病理 及体质特点开创了先河。C、首先提出疳为脾胃 病D、首创六味地黄丸补肾中之水为后世医家广 泛加味运用。
5、教育体系完备:各省地市政府机构创 办中专、大专、本科、硕博士儿科医学教学 活动,积极为各级卫生机构培养输送了大量 卫生职业技术骨干,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第三、四节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儿科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掌握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3、掌握生理常数计算公式。
肺部发育:肺泡数目少,弹力纤维运动 差→肺间质及血管丰富→感染后由于鼓胀不 充分→肺不张。
炎症渗出充血水肿→呼吸面积减少,呼吸 困难,青紫发绀。
目录
其结果由上下呼吸道解剖组织发育不完全 →使得功能活动不健全—易感冒,感冒后又 易向下呼吸道扩展出现肺炎等。 消化系统:消化力薄弱称之为“脾常不足”。
1、胃体发育 新生儿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股发育不佳—溢乳 婴幼儿消化液、消化酶、胃酸分泌不足,腺体少—
消化不良
目录
2、肠道 粘膜血管及绒毛发育好—吸收力良好 渗透性别高—肠内毒素易吸收而中毒
乙状结肠—较长易便秘发生巨结肠证。 肠系膜活动度较大—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 等。 泌尿系统:浓缩回吸收力↓称之为“肾常虚”。 1、输尿管—短而粗,变曲度大—易感染梗阻 引起
肾脏病变如肾盂肾炎。
目录
2、膀胱发育(新生儿容量为50ml,周岁时
200ml)—乳儿较成人位稍高,充盈时易触
及乳婴泌尿量相对↑,容量小—排尿频数。
男孩5~6cm
3、尿道发育—短为主女孩1~3cm
故易上 行感染
目录
4、肾脏 回吸收力差—肾阀回吸收糖质只为成人的
• 二、隋唐时代 为儿科学奠基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经济文化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时至隋唐已 为祖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1、唐代太医 暑内设医博士教授生徒:专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 。 2、《千金要方》把小儿疾病分为九门,出以方药 。
目录
• 三、宋金元时代
•
为祖国医学冒盛时期。宋金元时代,由于
中医儿科学
目录
第一章
儿科学发展简史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 2、掌握历代儿科名家学术观点。
❖ 3、掌握明清时代中医预防学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1、钱仲阳对儿科学的贡献。
❖
2、万全对儿科生理、病理三有余四不足的
❖
认识。
目录
第一节 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学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祖 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勇于实 践,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使中医儿科学不 断向前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理 论知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 贡献,共分5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