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总结

合集下载

常用中西药合理及配伍用药总结

常用中西药合理及配伍用药总结

常用中西药合理及配伍用药总结中西药合理应用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合理选用中西药进行综合治疗的方法。

合理应用中西药可以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优势,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中西药合理及配伍用药总结。

一、中西药合理用药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合理应用中西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抗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较为复杂的泌尿系统感染,可以联合应用中药海金沙与西药头孢呋辛,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抗菌消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活血化瘀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可以联合使用中药活血化瘀的药物与西药血栓溶解剂。

中药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西药可以溶解血栓,防止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3.温通经络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风湿病等疾病时,可以联合应用中药温通经络的药物与西药非甾体抗炎药。

中药可以温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西药可以缓解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两者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4.改善免疫功能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时,可以联合使用中药以及西药免疫调节剂。

中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西药可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反应。

5.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可以联合使用中药及西药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中药可以促进吸收和利用,西药可以补充不足,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营养平衡。

二、中西药配伍用药1.中药有益于西药疗效增强:有些中药可以增强西药的疗效。

例如,当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时,可以配伍应用中药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康复过程。

2.中药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有些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

例如,当使用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时,可以配伍应用中药黄连解毒剂,可以减少肝肾毒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中药缓解西药副作用:有些中药可以缓解西药的副作用。

例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时,可以配伍应用中药西洋参,可以缓解药物的镇静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4.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互相促进:有些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可以互相促进作用。

中药用药经验

中药用药经验

中药用药经验中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中药的应用价值,中药用药经验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用药经验的相关内容,从中药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研究现状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药用药经验。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通治”、“药性归经”等。

在中医理论中,中药被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以及辛、甘、苦、酸、咸五味。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并遵循“辨证论治”、“尽信书不如无书”等原则,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在临床应用方面,中药用药经验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医生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在治疗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常见疾病中,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与此同时,现代医学也开始认可中药用药经验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对一些顽固性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例如,黄连、黄芩、连翘等中药被证实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感冒、流感等传染病。

然而,尽管中药用药经验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在现代医学中仍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中药治疗效果慢、副作用大,不如西药方便快捷;同时,部分中药质量不合格、虚假宣传等问题也给中药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药用药经验,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药用药经验,有必要加强对中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相关部门、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等各方应该加大对中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药的治疗方式。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和控制,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中药研究也需要不断推进。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

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中药要药总结(全)

中药要药总结(全)

中药要药总结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

(桔梗科)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忌火煅的中药总结

忌火煅的中药总结

忌火煅的中药总结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疗效。

然而,对于某些体质虚弱或有特殊禁忌的人群来说,一些中药可能会产生火煅的效果,导致身体不适。

因此,我们需要对忌火煅的中药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忌火煅的中药药材及其特点1. 附子(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附子是一种有强烈火煅性的中药药材,具有温阳祛寒、散寒温经的功效。

然而,附子属于剧毒药材,在中草药使用中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和配伍禁忌,以避免中毒或产生火煅效果。

2. 干姜(Zingiberis Rhizoma):干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温中祛寒、散寒止痛的功效。

然而,过量使用干姜可能会引起热病症状,使体内火势旺盛,因此在使用干姜时需要掌握适量。

3. 炙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炙甘草是炒制后的甘草,具有补中益气、和中止痛的功效。

然而,过量使用炙甘草可能会引起胃火上炎、咳嗽等症状,因此掌握适量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忌火煅的中药处方和应用1. 散寒剂:对于体质虚弱或阳气不足的人来说,应尽量避免使用火煅的中药。

可选择温和的外散剂,如薄荷、草果等,以达到温中散寒的效果,同时减少火势的产生。

2. 温胃剂:对于胃寒症状明显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温胃的中药进行调理,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避免使用过烈的火煅药材。

3. 补气剂:在使用补气药材时,应尽量避免炙甘草、附子等火煅型药材的使用。

可选择一些温和的补气药材,如黄芪、党参等,来滋补身体,调节体质。

三、忌火煅的中药使用的具体注意事项1. 遵医嘱:使用任何中药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守遵医嘱的原则。

特别是对于火煅性中药的使用,更应该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2.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反应都会不同,对于忌火煅的中药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身体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中成药合理用药自查总结

中成药合理用药自查总结

中成药合理用药自查总结中成药合理用药自查总结前言在中成药使用中,合理用药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自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用药不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对中成药合理用药自查进行总结,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范用药行为。

正文自查问题在自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用药适应症不明确:部分同事在使用中成药时,没有明确的适应症,导致用药盲目;2.用药剂量超标:有些同事在使用中成药时,剂量超过了推荐的用药量;3.用药时长不当:部分同事在使用中成药时,没有根据疗程及医嘱及时停药,导致用药超过预期的时间;4.药物相互作用未注意:在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时,部分同事未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5.禁忌症未识别:有些同事未能识别使用中成药的禁忌症,导致用药不当。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解决方案:1.加强培训:通过开展药品知识培训,提高同事们的用药知识水平,使其了解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设置用药指导:为每种中成药设定用药剂量的范围,并在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提示,避免剂量超标;3.定期评估:对正在使用中成药的同事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用药时长是否合适,避免用药超过预期的时间;4.强调相互作用:在用药指南中明确不同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醒同事们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5.明确禁忌症:在用药指南中列明中成药的禁忌症,以提醒同事们谨慎使用。

结尾通过自查,我们发现了中成药合理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这份总结,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不断改进用药行为,以提高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水平。

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加强药品知识培训,提高大家的用药安全意识,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补充措施除了以上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的补充措施来进一步推动中成药的合理用药:1.定期回顾:定期回顾中成药使用情况,对自查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2.建立监测机制:建立中成药使用的监测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不当的现象;3.引入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病历和医药大数据分析等,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监控和评估,提供精确的用药指导;4.促进多学科合作:与药剂师、医生和护士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方案;5.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向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普及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增加用药安全意识。

名家良方丨伍炳彩教授—我的30年临床经典中药药对经验总结

名家良方丨伍炳彩教授—我的30年临床经典中药药对经验总结

名家良⽅⼁伍炳彩教授—我的30年临床经典中药药对经验总结导读伍炳彩教授从医30余年,精研中医名家之学说,勤于临床,学验俱丰。

在临床处⽅⽤药时,善⽤药对, 2药配伍,有互相协助增强药⼒者,有互相制约消其副作⽤⽽展其长者,有2味合⽤另⽣其它作⽤者,有为沟通之作⽤者等。

个⼈简介伍炳彩(1940—)男,江西省吉安县⼈,国家级名中医。

临床⼒倡辨证论治,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管炎、哮喘、⼼。

伍教授⼗分重视本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伍炳彩先⽣常强调学习和运⽤中医的三个原则:⼀是辨证论证原则。

⼆是坚信中医理论的原则。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他对仲景学说的研究有较⾼的造诣,尤其是运⽤于临床辨证论治,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屡起沉疴,深受⼴⼤患者信赖。

伍⽼认为,疑难杂病的病机常为寒热虚实错杂,治疗若同时顾及,药物之间⼜相互牵制,寒温相掣,升降失司,效难如意。

他根据《伤寒论》与《⾦匮要略》的理论,提出杂病当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盾,采取分步治疗(如先表后⾥,先清后补,先补脾胃等)的⽅法;此外,还对仲景脉学亦作了相当深⼊的研究,联系临床实际,有⾃⼰独到的见解。

1.杜仲配桑寄⽣杜仲,味⽢,性温,⼊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益精⽓、安胎;桑寄⽣,味苦性平,⼊肝、肾经,功能祛⾎中风湿、舒筋络、补肝肾,“肝主筋”“肾主⾻”,⼀补⼀通,相须为⽤,共奏祛风湿、补肝肾之功。

临床上⽤于肝肾不⾜兼风湿痹着引起的腰膝酸痛及妇⼈冲任不固引起的腰酸腰痛等症,每每取得满意的疗效。

2.姜黄配海桐⽪姜黄,味⾟、苦,性温,⼊肝、脾经,性善⾛窜,功能破⾎⾏⽓、通经⽌痛;海桐⽪,味苦、⾟,性平,⼊肝经,功能祛风湿、通经络、⽌痹痛。

“⾎⾏风⾃灭”“湿随风散”,俾风湿俱去,经络得通,则痹痛⽌。

⼆药相伍,⼀为⾎药,⼀为风药,故祛风除湿、活⾎通经⽌痛作⽤倍增。

伍⽼常⽤此药对治疗风湿为患、络道经⽓闭阻、⽓⾎循⾏不畅的腰腿关节疼痛、周⾝肌⾁酸痛,甚则肢体挛急不遂等症。

常见中药用药部位大总结

常见中药用药部位大总结

常见中药用药部位大总结块茎入药:延胡索、白及、半夏、天麻、天南星、三棱、泽泻记忆:唬几下,两天三泻,快禁。

块根入药:太子参、地黄、百部、何首乌、天冬、草乌、麦冬、郁金块根:太子与皇帝百般不和,冬天草屋卖浴巾伞形科: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白芷、藁本、川芎。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蒿芎(北豆根)、徐长卿、白前、白薇、龙胆草、细辛、紫菀、茜草、三七、人参(西洋参)、甘草、羌活、威灵仙、丹参。

【须根系:徐长卿、白前、白薇、威灵仙、龙胆草、细辛、紫菀、茜草】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红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徐长卿、白前、白薇、丹参、茜草、紫菀(大老虎上高山,长白龙系紫草,三人敢抢仙丹)牛膝、川牛膝、银柴胡、柴胡、白芍、赤芍、防己、防风、葛根、粉葛、北沙参、南沙参、巴戟天、天花粉、党参、苦参、玄参、黄芩、黄芪、板蓝根、地榆、商陆、远志、西洋参、白芷、当归、前胡、秦艽、紫草、续断、桔梗、木香(二牛膝,二柴胡,二芍,二防,二葛,二沙参,商人远赴西洋卖白纸,归来续香火(根),秦(秦艽)俊杰(桔梗)杨紫吵(紫草)架,刘胡兰结巴,玉帝长天花,当选不哭死神)黄连、胡黄连、苍术、白术、莪术、狗脊、升麻、北豆根、川芎、黄精、姜黄、石菖蒲、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香附、玉竹(记忆:一狗、二连、三猪、屠夫、享福,赶,时常,母子,北斗,穿胸,黄金,讲黄,预祝,山腰,楼,神马) 为了让母子在家享福,北斗星升起,屠夫还在山腰赶猪,遇狗太凶,大叫连连,惊慌失措,将猪赶上了楼何首乌、太子参、草乌、地黄、百部、天冬、麦冬、山麦冬、郁金(太子与皇帝百般不和,冬天草屋卖浴巾)延胡索、白芨、半夏、天麻、天南星、三棱、泽泻绵马贯众母根:川乌子根:附子川贝母、浙贝母木通、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草本植物藤茎:天仙藤槲寄生、桑寄生、桂枝、桑枝钩藤苏木、降香、沉香沉香通草、灯芯草茎刺:皂角刺茎翅附着物:鬼箭羽石斛、铁皮石斛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树皮: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干皮或枝皮:秦皮干皮、枝皮和根皮:厚朴:淫羊藿、大青叶、蓼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紫苏叶(带嫩枝)、艾叶小叶:番泻叶枝稍及叶:侧柏叶花蕾:辛夷、槐米、丁香、金银花、山银花、款冬花花蕾或带初开的花:金银花、山银花花:槐花、红花、洋金花柱头:西红花头状花序:菊花雄蕊:莲须花柱:玉米须果实: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砂仁、草果、豆蔻、益智种子:葶苈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未成熟果实:枳壳种仁:薏苡仁、肉豆蔻果肉:山茱萸全草:紫花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草质茎:麻黄地上部分: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香薷、穿心莲、茵陈、青蒿、大蓟带磷叶的肉质茎:肉苁蓉茎叶:淡竹叶菌核:茯苓、猪苓子实体:灵芝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冬虫夏草藻体:海藻含树脂药:乳香、没药、血竭虫瘿:五倍子孢子:海金沙粉末、团块或颗粒:青黛干燥体:地龙、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僵蚕、海马、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雌虫干燥体:土鳖虫贝壳:石决明、牡蛎珍珠:珍珠干燥内壳:海螵蛸干燥卵鞘:桑螵蛸蜜:蜂蜜分泌物:蟾酥、麝香背甲或腹甲:龟甲背甲:鳖甲沙囊内壁:鸡内金幼角:鹿茸胆结石:牛黄角:羚羊角辰砂:朱砂黄铁矿:自然铜赤铁矿:赭石菱锌矿:炉甘石自然硫:硫磺花粉粒:松花粉、蒲黄带花的果穗:夏枯草开放的花序:菊花、旋覆花未开放的花序:款冬花单叶:枇杷叶复叶的小叶:番泻叶带有嫩枝的叶:侧柏双子叶(栓、双子叶)树木(木部)形形色色(形成层、射线)党(单子叶)内(内皮层)为官(维管束)无赦(射线)髓部记忆:单根随。

《伤寒论》仲景常用药物总结

《伤寒论》仲景常用药物总结

《伤寒论》仲景常用药物总结仲景常用药性药证用法!(必保存)一,根据中药五味归类:酸: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敛心安神山茱萸:敛精止遗乌梅:安蛔苦: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黄芩:清心火,泄脾热黄连:清心火,泄胃热黄柏:清心火,退黄栀子:泄心火茵陈:退黄芍药:泄热养营竹叶:清心除烦牡丹:清虚热白头翁:除下重2.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结厚朴:降逆除满杏仁:降逆平喘桃仁:活血化瘀射干:除上气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皂荚:化痰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大戟:逐水甘遂:逐水3.苦以燥湿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4.苦能排脓赤小豆芽: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5.苦极反升瓜蒂:催吐'甘:1.甘以补虚:人参:补元气饴糖:建中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小麦:补心气黄芪:补气行气大枣:补脾粳米:补胃地黄:补心阴麦冬:补肺阴阿胶:补血益阴当归:补血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升麻:解毒2.淡以渗利泽泻:清热利水滑石:清热利湿茯苓:通调水道猪苓:利水薏苡仁:渗湿椒目:利水3.涩以固之:赤石脂:固小肠禹余粮:固大肠灶中黄土:固胃4.重以镇之:代赭石:降胃气龙骨:镇肝魂辛: 1.辛以散邪: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艾叶:行气散寒防己:散水气,消身肿乌头:散寒蜀椒:散寒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香豆豉:宣气半夏:宣肺气生姜:宣胃气桔梗:利咽瓜蒌实: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葱白:通阳止泻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细辛:温肺阳吴茱萸:温肝阳咸: 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 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虻虫:活血化瘀。

二、根据药物功效分类:一、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808种中药功效总结,按用药部位分类

808种中药功效总结,按用药部位分类

808种中药功效总结,按用药部位分类按用药部位分类,以下是808种中药的功效总结:1. 头部及五官类:- 鼻腔:清热解毒、通窍止痛- 喉咙:润喉止咳、消炎利咽- 口腔:清热解毒、护齿健牙- 眼睛:明目、滋润眼球、防治眼疾- 耳朵:清热解毒、改善听力、止耳鸣2. 呼吸系统类:- 鼻炎:抗过敏、消炎、止痒、解毒- 咳嗽:化痰止咳、祛痰平喘、止咳定喘- 支气管炎:消炎止咳、宽胸下气、清热解毒- 哮喘:止咳平喘、温肺气、养阴降火3. 消化系统类:- 胃炎:消炎、护胃、止痛、消食- 肠炎:清热解毒、止泻、止痢、养肠- 便秘:润肠通便、滑肠保湿、润肠滑便- 肝炎:抗病毒、解毒、养肝、利胆4. 泌尿系统类:- 肾炎:消炎利尿、护肾健脏- 尿路感染:抗菌消炎、通淋利尿- 结石:溶石排石、清热利尿、化瘀止痛- 尿频尿急:安神利尿、调节尿频5. 心脑血管类:- 高血压:降压、舒张血管、稳定心律- 冠心病: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脏功能- 中风: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恢复神经功能- 心悸失眠:安神镇静、调节心跳、改善睡眠6. 骨骼关节类:- 关节炎:消炎止痛、温经通络、软化骨刺- 骨质疏松:滋阴养血、增强骨密度、强筋壮骨- 骨折骨裂:活血化瘀、生骨固骨、止痛消肿- 腰椎间盘突出:舒筋活血、祛风湿、止痛松塞7. 皮肤类:- 痤疮:清热解毒、祛湿毒、消炎抗菌- 银屑病:清热凉血、滋润养颜、调节免疫- 湿疹:清热解毒、祛湿燥、消炎止痒- 瘢痕疙瘩:消炎退疤、软化结节、排脓生肌8. 妇科类:- 月经不调:调经养血、活血化瘀、补气养阴- 子宫肌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抑制肌瘤生长- 乳腺增生:活血消瘤、软化结节、通乳导乳- 更年期综合症:调节内分泌、缓解症状、保护心脑这是其中一小部分中药的功效总结,每种中药具体的功效还需要根据药性和用法进行详细了解和应用。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我们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

接下来就跟着学习啦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吧。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篇1 自汗黄芪五味子,盗汗枣肉浮小麦与乌梅。

浮肿阳水麻黄紫苏叶。

阴水浮肿附子肉桂与干姜。

腰上肿荆芥桂枝,腰下肿获苓泽泻防已。

头痛偏寒吴茱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偏后脑羌活麻黄,偏前额白芷葛根,偏两侧荆只白芍泽利 ,偏巅顶藁苯牛膝,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羌蚕全蝎,头晕天麻钩藤,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覆盆子遂仁肉,耳鸣核桃枣肉金英子,鼻塞苍耳子辛夷露蜂房。

口苦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获苓,口渴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

肠热大黄芒硝,热毒玄参生地。

伤阴石斛玉竹天花粉,牙痛肾虚骨粹补细辛露蜂房,凤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莲。

咽喉肿痛实火牛蒡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

咽干熟地枣肉鳖甲。

嗄声风寒麻黄杏仁甘草,凤热蝉衣千张纸胖大海。

肺阴虚梨汁蜂蜜。

项强风寒桂枝葛根。

风湿羌活防风川芎。

破伤风南星吴茱萸羌蚕。

肩痛羌活羌黄独活○四肢疼痛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四肢抽搐蜈蚣羌蚕地龙。

膝部肿痛牛膝独法 ,手指麻胀稀莶草瓜络桑寄生、咳嗽风寒麻黄苏叶与杏仁。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法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羌细辛五味子、肺痈苇茎鱼腥草桔梗,久咳嗽百部诃子。

喘促实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白皮黄芩白果,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补骨脂。

咯血外感邪在肺上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山栀子黄岑知母,风热桑叶芦根牛蒡子。

燥咳嗽麦冬天冬百合。

内伤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

内伤血络覆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骨脊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

寒湿独活防风苍术,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补骨脂,胸痛虚寒栝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

胸闷枳壳藿香川朴。

心下硬块三棱莪术青皮。

肋痛寒热柴胡郁金,久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苈大枣。

肝痛川栋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

合理用药中药饮片总结

合理用药中药饮片总结

合理用药中药饮片总结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合理选择药物,正确使用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饮片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具有方便服用、剂量准确、吸收迅速等优点,因此在合理用药中应用广泛。

以下是中药饮片的合理用药总结:
1. 临床应用:中药饮片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如感冒、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应用时,应选择与患者病情相符合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

2.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具有疏风、清热、散寒、解毒等特效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

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个体化地选择中药饮片,以提高疗效。

3. 药量控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控制中药饮片的用药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4. 用药时间:中药饮片的使用时间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用,遵循用药时间和服药间隔时间的规定。

5. 不良反应监测:在使用中药饮片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呕吐、腹泻、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6. 孕妇和儿童用药: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中药饮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孕妇应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饮片,儿童要按照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控制药物剂量。

总之,合理用药中药饮片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做好不良反应监测,以确保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饮片的使用。

中药分经用药

中药分经用药
象牙——清心肾之火。
冰片——透骨通窍,散郁火。
石菖蒲——开窍宜心气,逐痰。
苏合香——性温通窍,开郁而逐寒痰。
安神定志
琥珀——安神而逐淤。
真珠——清心火而定志,镇心坠痰,拔毒出肌。
朱砂——重镇解毒,邪入营分方可使用。
芡实——平补脾肾。
脐带——收敛肾气。
龙骨——煅用固涩,生用潜阳。
铅——重镇纳气,坠气下行。
温肾
破故纸——温纳肾气,平上逆之喘。
肉苁蓉——温润肾命而不燥。
胡芦巴——温散内寒,止内生小腹之冷痛。
巴戟天——温肾散风,去外寒引起内寒之痛。
菊花——祛游风,清上焦之风热。
地骨皮——除内热而退外潮。
女贞子——至静之品,治阴虚有火。
夏枯草——宣泄肝胆郁火,而通气机。
泻肝火
龙胆草——大苦大寒,泻湿热。
紫草——凉血活血。
芦荟——清热杀虫,入丸散用不作汤剂用。
牛黄——解热,通窍,利痰。
补肺气
人参——大补肺中元气,守而不走,且能生津。(服参不投者,山楂可解)
黄芪——气足而短暂,走而不守,且能固表。
西洋参——补肺而降火。
党参——补中益气,性偏燥,为培土生金法。
滋肺阴
麦冬——滋肺阴兼养胃阴,生津力大。
天冬——滋肺阴而性寒,清热力多。
延胡索——活血利气,止诸痛。
木瓜——疏肝柔筋,足腓转筋之要药。
暖肝
苁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
吴茱萸——降逆定痛,治肝虚之呕,厥阴头痛,
小茴香——暖肝。
凉肝
丹皮——凉血活血,退有汗之骨燕。
青蒿——除骨蒸,清阴分之伏热。

中药制药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制药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制药的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制药概述中药制药是指将中药材经过加工、提取和加工成为中药制剂的过程。

中药制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软膏、酊剂等剂型,具有药效稳定、用药方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二、中药材的选择与加工1. 中药材的选择中药材的选择是中药制药的第一步,对中药品质和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药材的选择要符合药典的规定,应选择外形完整、干燥、无霉变、无虫蛀等质量好的中药材。

对于需要进行鉴别的中药材,要进行鉴别性鉴定,以确保所用中药材品种正确。

2. 中药材的加工中药材的加工是指使用适当的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处理,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加工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以免影响中药材的药效。

加工方法包括晒干、炙炒、浸泡、炒炙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需要根据中药材的特点进行选择。

三、中药制剂制备1.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是指根据中药制剂的剂型和成分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步骤使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转化为成品制剂的过程。

制备工艺包括研磨、混合、包衣、干燥、压片、制丸、制丸、制散、和制糖浆等步骤。

不同的制剂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2. 中药丸剂的制备中药丸剂是将经过适当加工的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制成丸状剂型。

制备丸剂的主要步骤包括粉碎、配方、搅拌、制丸和烘干等工序。

在制备丸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保证丸剂形状和质量的稳定。

3. 中药散剂的制备中药散剂是将经过适当加工的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制成散状剂型。

制备散剂的主要步骤包括粉碎、混合、筛选、包装等工序。

在制备散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湿度,保证散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4. 中药汤剂的制备中药汤剂是将经过加工的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制成液体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和疗效迅速的特点。

制备汤剂的主要步骤包括提取、浓缩、制剂、冷冻、灌装等工序。

在制备汤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取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汤剂的纯度和质量。

药二中成药总结记忆表

药二中成药总结记忆表

健胃,祛暑。 中暑,肠胃不适
孕妇禁用,驾驶员及高空作业慎用。
祛暑利湿,补气生津 中暑受热,自汗心烦、咽干口渴 姜汤或开水送服
1.3表里双解剂
解肌透表,清热解 毒,利湿止泻
疏透表邪,清热解毒

湿热蕴结之泄泻腹痛、便黄而黏 。及风热感冒之发热恶风、头痛 身痛。
脾胃虚寒腹泻,慢性虚寒性痢疾慎用不 可过量,久用。
桔梗甘草
1桑叶菊花2薄荷 素油苦杏仁桔梗3
连翘芦根4甘草
双黄连口服液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
羚羊感冒片 连花清瘟胶囊
清热解表
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证,发热恶风
清瘟解毒,宣肺泻热
流行性感冒属热毒滞肺证,舌偏 红
解表胜湿
九位羌活丸 荆防颗粒
疏风解表,祛寒除湿 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清热泻火 牛黄解毒胶囊
清热解毒
火热内盛之咽喉肿痛
牛黄至宝丸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胃肠积热之头痛眩晕等
清热泻火
新雪颗粒
清热解毒,芳香开窍
外感热病,热毒壅盛之高热,烦 躁
芩连丸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脏腑蕴热,疮疖肿痛等
导赤丸
清热泻火,利尿通便 火热内盛之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板蓝根颗粒 清热解毒口服液
解毒消癥
风热感冒或湿热证慎用
1羌活2防风苍术3 细辛川芎白芷黄
芩地黄4甘草
午时茶颗粒
藿香正气水 解表祛暑
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孕妇慎用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 或肠胃感冒
孕妇及风热感冒慎用。忌服滋补性中药 。不得驾驶或高空作业。对乙醇过敏者 禁用。

中药用药部位总结

中药用药部位总结

别名辛夷——木笔花、春花金银花——双花、二宝花、忍冬花茜草——茹虑、虑茹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僵蚕——天虫、姜虫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恶实射干——乌扇(原名)淫羊霍——仙灵脾补骨脂——破故纸山茱萸——枣皮、山萸肉海螵蛸——乌贼骨蒲公英——黄花地丁火麻仁——麻子仁、大麻仁薏苡仁——米仁、苡仁牛黄——丑宝、西黄、犀黄刺蒺藜——白蒺藜、白夕利麝香——元寸香、当门子槟榔——大腹子、花槟榔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诃子——诃黎勒、煨诃子庶虫——地鳖虫、土鳖虫川楝子——金铃子仙鹤草——龙芽草、脱力草黄药子——黄药脂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穿心莲——榄核莲、一见喜、苦胆草玉竹——葳蕤(原名)大黄——川军、锦纹、大黄炭通草——木通通脱木——通草用药部位天花粉——栝蒌的块五倍子——虫瘿桑螵蛸——卵鞘海螵蛸——乌贼内壳五灵脂——粪便海金沙——孢子鹤草芽——冬芽蒲黄——花粉辛夷——花蕾(丁香)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熊胆——干燥胆汁桑寄生——带叶茎枝茯苓、猪苓——菌核(雷丸)穿山甲——鳞片附子——子根薤白、百合、贝母——鳞茎竹茹——茎的中间层琥珀——化石样物质乳香、没药、血竭——树脂龙骨——化石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牛黄——胆结石禹白附、黄药子——块茎鹿茸——雄鹿的幼角石决明、牡蛎——贝壳紫河车——胎盘瓜蒌——栝蒌的果实。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药有一定的用药规律和原则,不合理使用,可能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因此,了解中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中药合理用药中药合理用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疗效和社会效益。

中药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1.保障中药的安全性中药虽然是天然的药物,但并不是没有毒性和副作用。

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与药物的性质、剂量、配伍、炮制、用法、用量、用时、用者等因素都有关系。

如果使用中药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中药副作用,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或药源性疾病。

2.提高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有效性与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所致。

因此,治疗疾病要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用适宜的药物,调整正气,祛除邪气,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不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盲目使用中药,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甚至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3.节约中药的资源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的特色优势。

但是,有些中药资源有限,不可无限开采和消耗,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浪费和滥用,可能会造成中药资源紧缺,甚至引起某种中药的濒危和灭绝。

4.促进中药的创新发展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药科技的重要领域。

中药的创新发展,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药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制品。

如果不合理地使用中药,就有可能导致中药使用的固化和僵化,阻碍中药的创新发展。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胡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药剂科)健康域用药106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遵循中医药的理论和规律中医药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有着自己的理论和规律。

中药综合辩证用药总结汇报

中药综合辩证用药总结汇报

中药综合辩证用药总结汇报中药综合辩证用药总结汇报: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中药综合辩证用药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本次汇报旨在总结中药综合辩证用药的特点、原则和应用情况,以期增强对中药的认识和了解。

一、中药综合辩证用药的特点1. 个体化定制: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反应等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2. 综合运用:中药综合辩证用药不拘一格,运用辨证施治方法,将多种中药进行组合搭配,以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3. 强调整体性: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强调疾病的整体性,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症状,而是将疾病看作是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通过调理整体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药综合辩证用药的原则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确定主证和次证,并据此选择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

2. 通脏通病: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强调通脏通病的原则,即以调理脏腑功能为基础,通过调整整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补虚扶正: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强调补充人体的虚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加快康复过程。

4. 疏泄祛邪: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强调排毒和祛邪,通过疏通人体的经络和排除宿毒,以消除疾病的病因和病理。

三、中药综合辩证用药的应用情况1. 常见疾病: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在常见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如感冒、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抗击病原体,加速康复。

2. 慢性疾病: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在慢性疾病中也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通过辨证施治,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3. 中医辅助治疗:中药综合辩证用药也常用于中医辅助治疗的方式。

在传统中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康复时间。

四、总结中药综合辩证用药具有个体化定制、综合运用和整体性强调等特点,运用辨证施治方法,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通过通脏通病、补虚扶正、疏泄祛邪等原则来进行治疗。

中药古今用药总结汇报稿

中药古今用药总结汇报稿

中药古今用药总结汇报稿中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药的古今用药进行总结和汇报。

古代中药的用药特点是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个体差异。

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理整体来治疗疾病,避免了只针对症状治疗的盲目性。

同时,古代医家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这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的特点,在古代的中药处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古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中药用法。

例如,治疗感冒的汤剂“桂枝汤”,根据不同的病情,可以配伍不同的中药。

患者体寒的,需要加入热性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患者有汗出的,需要加入收汗的药物,如麻黄、防风等。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的用药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医学在吸收古代中药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

中药疗法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临床验证,被证明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代中药的用药特点是针对病因进行调理,强调科学性和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许多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内外原因导致的,严重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通过中药疗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现代中药在治疗慢性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慢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病,长期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副作用。

而中药治疗则能够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缓解病情,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通过中药的用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适合的中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药的古今用药有其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药强调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通过药材的配伍和药物的运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中药则强调科学性和疗效,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证明了中药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中药的发展可谓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花类中药用药经验总结

花类中药用药经验总结

以下是一些关于花类中药用药的经验总结:
1.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可以入药泡水饮用,也可以制成药膏外用。

2. 月季花:月季花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淤滞等症状。

可以将月季花煎水或捣烂敷在患处。

3. 连翘花:连翘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解表的作用,常用于感冒、咽喉炎、风热感冒等症状的治疗。

可以将连翘花泡水喝,也可以煎汤服用。

4. 丹参花:丹参花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瘀血症状等的治疗。

可以将丹参花煎水喝,也可以用于熏洗、敷贴等外用方法。

5. 茉莉花:茉莉花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平喘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

可以将茉莉花泡水饮用,也可以用于熏蒸治疗。

6. 紫荆花:紫荆花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咽喉
炎、牙龈出血等症状的治疗。

可以将紫荆花泡水喝,也可以制成药膏外用。

7. 槐花:槐花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喉咙肿痛、水肿等症状。

可以将槐花泡水饮用,也可以用于泡澡、熏蒸等外用方法。

请注意,以上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中医医生的指导,并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剂量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用药总结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

(桔梗科)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

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尤宜于实热便秘。

淤血证常用药。

49.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51.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

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

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

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

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

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

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

(胡椒科)60.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

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

善走上肢。

65.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

皮有大毒。

(卫茅科)67.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

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

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

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72.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

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截要。

73.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

寒湿气滞者尤宜。

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76.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车前子:利尿通淋。

利小便以实大便。

78.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扁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海金沙:诸淋疼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

83.石韦:尤宜于血淋。

84.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

(薯蓣科)85.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86.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为治疗黄疸要药。

)87.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88.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

(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90.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

(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92.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93.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

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98.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99.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03.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

尤宜小儿。

忌与茶饮。

104.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

主驱蛔虫。

105.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

106.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

107.鹤草芽:去绦虫新药。

(蔷薇科)108.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

能直接杀虫。

109.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

(荨麻科)114.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

(为伤科要药。

)115.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

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

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

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

尤多用于崩漏。

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

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121.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

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

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

“头痛须用川芎”。

124.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127.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乳香:外伤科要药。

定诸经之痛。

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

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

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131.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活血调经之良药。

去瘀生新而不伤正。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

(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134.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

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

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

善引火(血)下行。

137.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

(豆科)138.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

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土鳖虫:伤科常用药。

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

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141.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骨碎补:伤科要药。

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

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症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

常与三棱相须。

146.三棱:功类莪术。

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

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147.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尤宜治脏腑湿痰。

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

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150.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52.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

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

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154.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

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155.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

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

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桔梗:其性善上行。

“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能载药上行。

160.礞石:治惊痫之良药。

攻消痰积、平肝镇惊。

如《夺命散》。

161.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