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494265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1.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6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098d66312b3169a551a41c.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6a1df6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f.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d95859cc22bcd127ff0c0c.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9f471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c.png)
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西⽅哲学史读后感篇1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的收获了,正如⽼师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法的练习与毅⼒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代之的是⼀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左右的⼀段时间⾥,⼗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也喜欢思考,包括⼈⽣、科学、⾃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喻成了⼀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些精彩之处,谈⼀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样诉之与理性,⽽不是像神学⼀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度⽽⾔,罗素的《西⽅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同时也⽤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活过程,从个⼈的出⽣地、出⽣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活⽅式和个⼈⼼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3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d9cad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f.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
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
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2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
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83f78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学问基础上,这个学问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进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楚的评述。
在书中,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楚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才智的表示质疑,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才智”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旧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缘由。
仔细阅读此书,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规律和极强的推理力量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汲取所表达出来的主动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力量,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索问题,处理问题的力量。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索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善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讨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07a47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8.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
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彩10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彩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4be66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8.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彩10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
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
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很好的吸收。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
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
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
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有某些智慧;但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
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
这种利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身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很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因此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
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
但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因此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
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9997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c.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之前说的高大上的书了,本自道永同学,准确的说,是建议他投的稿哦!大家有意向的投起吧!投稿投稿投稿!重要的诗说三遍!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1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f7be3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
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
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
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
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
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
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
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
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
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
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
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911e3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7.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但凡想到哲学,总是出现安静沉稳的哲学家,通篇长论的哲学文献,还有千转百弯的哲学思维。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哲学是高深莫测难以触及的,可是正因为它的深,我们更需要去领略在不同于我们常读的校园小说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一种哲人的俯瞰这个世界的视野。
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
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用一颗安静的心去阅读,更有利于我们哲学思维的形成。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
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
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
我因此也想到,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
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
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
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使人信服。
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79ddbbe059eef8c75ebfb3be.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以前看过几本哲学的书籍,一般都看不懂!这段有时间,从头又读了一遍西方哲学史,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哲学。
西方的哲学是首先要推崇希腊哲学,也就是古希腊哲学。
这里首先研究的就是自然,研究一下金木水火土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他们之间是怎么变化的。
研究这些问题的一些牛人有记载很多,比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慢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行为问题被提出来了,就是说,真理的问题,那句“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话大家就知道了吧。
由于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都出来了,就会有人站出来了,说好多东西不合理,有名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他们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把哲学的世界重新整理了一下。
之后就是伦理问题,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伦理到底说的是什么,好像是说,人的灵魂和世界还有社会之间的关系。
但是是什么关系不太懂。
随着人类的进步,基督教出现了。
基督教的出现,带来了很多神话的东西,被称作神学。
有很多人研究和信奉这个东西。
结果就著书立院,出现了经院哲学,也出现了教会。
教会以信仰为背景,以神权为手段,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了。
人类还在进步,科学的大门已经找到了,但是还没开。
但是人类还是向着真理出发的,以当时的科学水平,发现很多经院哲学是错的,有人出来反对。
结果也是悲剧了。
历史的必然规律是:一个出现,就会伴随着另一个消亡。
自然哲学的出现(科学)打击了经院哲学,经院哲学为了生存,只能改变了,变得更玄乎了。
自认科学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就叫做经验哲学。
既然是经验,就自然出现个人主观色彩,大家就是出来理论一番。
理论的最后结果一般是,出来一个大人物,以公正的身份去评判。
以批判的眼光对待问题。
这里面也参杂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到现在还很实用。
到现在的实用主义哲学登上历史舞台,看看身边的人,都是实用主义,不喜欢理论。
各个问:有什么用啊?问这种话的人,我想还是先读读书吧,之后再问吧。
要不会让人笑话的。
因为理论是基础,理论很重要的。
不要问他有什么用,比如问你: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啊?与此相同,理论就是刚出生的小孩,等他长大了,就知道他有什么作用了。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
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
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
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
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最终也熄灭了。
那第一双眼睛看到的纯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
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
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文明的历史到底是向前推进的还是后退的?这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方式,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或宗教的。
我想,之所以会请出那位全能的上帝来统治一切,是因为人类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种混乱从哪里来?从可见的方面来说,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道德衰落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身出现了分界,即那三种认识方式的正式确立。
人类的意识不再是和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了,但是人类的却在不自觉的做着种种努力。
上帝是什么?或者说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类的童年时期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团火,上帝也不是数,而是上帝与自然万物分离,已经超越于自然万物之上了——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图的“理念”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
这可以说明人类与外部世界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分界,因为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万物的宁静中向人显现的。
上帝只是人类企图回归自然万物的努力的假设。
此外,上帝也变成了一个“人”,他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备的产生“恶”的因素。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的科学假说,当人类科学的和哲学的认识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无限回溯的宇宙万物的成因时,人类便假定了一个静止的第一原因,这表明了科学和哲学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
于是人类便假设有一位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上帝,这便是宗教信仰。
可以说,人彻底的从自然万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是又落入了这位创造自然万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质的上帝的“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