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
分子中原子间是相互影响的,实质 可用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描述。
电子效应: 电子云分布对性质产生的影响。 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立体效应:空间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1.诱导效应(I)
多原子分子中,
H
H C H
H C H
一个键的极性会影响
H
3
C
H
2
1
Cl
分子中的其它部分, 诱导其它共价键极化,使分子的电子云密 度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电子发生偏移。
共轭体系的能量降低,趋于稳定
烯烃的稳定性可用氢化热数值说明,分子中每 个碳碳双键的平均氢化热越小,分子就越稳定。
CH3 CH CH2 CH2 CH CH2 CH3
CH2 CH CH CH2
125.2kJ· mol-1
126.8kJ· mol-1x2=253.6
238.9kJ· mol-1 离 域 能
动态共轭效应的特征
共轭体系特点:
共平面性 在参与共轭体系的所有原子 均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才能使P轨道相互 平行而发生重叠。 键长趋于平均化 由于电子云分布的改 变,使键长趋于平均化。体系较稳定 由于 内能低,分子更稳定。 由于电子的离域,常伴有电荷疏相间现 象,在有外电场作用下,发生交替极化。
判断下列结构式哪些能具有共轭体系?
① ②
CH3 CH2 CH CH CH CH2
CH2 CH CH2 CH CH CH3 ③ H3C CH CH CH CH CH CH CH3 ④ CH2 CH CH2 Cl
⑤ ⑥
CH2
CH
+
CH2
⑦
CH2 CH Cl CH2 CH CH2.
电子效应
烷基连接在不饱和碳上时,具有给电子诱导效 应,其强度如下:
+ I: (CH3)3C _ > (CH3)2CH _ >CH3CH2_ > CH3
共轭效应(Conjugation Effect)
a. - 共轭:在不饱键和单键交替出现的分子中,P电子的 运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孤立的各个键原子之间,而是扩展 到所有的带不饱键的原子之间,即产生了离域现象。这 种单重键交替出现的分子称为共轭分子,又称-共轭。 给电子:“+C”;吸电子:“-C”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用I表示)
以氢为标准,斥(给、供)电子的原子(团)的诱导效应表
现在其本身将带有微量正电荷,用“+I”表示;反之,吸电
子的原子(团)产生的诱导效应可用“-I”表示。 “-I”效应主要原子(团)的有:-X、-NO2、-CN、=O、-NH2
“+I”效应主要是烷基和一些带负电的原子(团) 如:-O-、-CO2-、-R
各种烷基给电子的能力:R3C– > R2CH– > RCH2–
3、强度;诱导效应的基础是原子或基团的电 负性,判断其强弱以电负性为依据 来判断。在有机化学中请注意下列 两组基团的诱导效应及其强度:
碳原子的杂化轨道中S成分越多其吸电子诱导 效应就越强:
-I: RCC > RCH=CH > RCH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1、定义:由于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 同,而使得分子中的成键电子沿碳链 向一个方向偏移的现象叫诱导效应。
H3C CH2
CH2 Cl
-
2、标准: C
-
+I
Y
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电子效应应用
专题电子效应在共价键中,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或因分子的结构和成键方式的影响,电子云往往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成键原子周围,会出现电子云偏向某个原子,或发生电子云“离域”(绕多个原子核运动)。
这种电子的偏向或离域,称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主要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电子效应:分子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出现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现象,称诱导电子效应(I)。
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为“吸电子”诱导效应(-I);电子云偏离的元素,为“给(推)电子”诱导效应(+I)。
如:效应基团推电子-R(烷基)吸电子-X、-OH、-OR、-NH2、-NO2、-SH、-SR、-CX3等原子的电负性越高,对应的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也会越强。
-C≡CH> -CH=CH> -CH2CH3对于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来说,s成分越多,其吸电子能力越强诱导效应的特点:诱导效应可沿碳链的σ键依次传递,强度迅速减弱。
σ+表示部分正电荷,σσ+表示微弱的正电荷,一般超过3个σ键以后影响几乎消失。
因此通常只考虑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第一个碳原子所受的影响(即α-C的影响)。
形象地说,导效应是短程的,也是永恒的。
二、共轭电子效应:1、共轭体系及分类:分子中,多个相互连接的原子,各提供一条P轨道,两两间彼此平行重叠形成的π键称共轭π键(大π键)。
具有共轭π键的分子,其共轭部分又称共轭体系。
有共轭体系的分子,π电子云分布在参加共轭的原子上,称π电子的离域。
形成条件单双键交替或双键与苯环双键(苯环)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共轭效分类π-πp -πp -p例CH2=CH2稳定性顺序为π-π> p -π> p -p(1)π -π共轭:如:1,3-丁二烯。
实测分子在同一个平面上,4个碳原子都采取SP2杂化,每个C上未杂化的P轨道与该平面垂直,彼此间平行重叠成π键。
如图所示:共轭的结果:分子中4个碳原子提供4条P轨道,4个电子,形成共体系,表示为π44电子云围绕分子中的4个碳核运动(离域),有平均化趋势:在分子中的C2和C3间有π键性质,碳碳键键长也趋于平均化。
v5--电子效应
对同族元素
对同周期的元素
② π-π共轭: (电负性强的元素吸引π电子,呈现出吸电子共轭效应
(-C)
同周期的元素,电负性愈强,-C效应愈大: =O > =NR > =CR2 同族元素来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C效应变小: =O > =S
③ 超共轭:
超共轭效应一般是供电子的,其大小: -CH3 > -CH2R > -CHR2 > -CR3 ∵-C-Hσ键越多,σ-π超共轭效应越强。
解释或预测——反应的取向
烯烃的亲电加成
H3C
3
CH
2
CH2
1
H3C
3
δCHபைடு நூலகம்δ CH
2 1
+
2
推电子作用
烷基是给电子基团,使双键中π电子云偏移 。 由于电子密度分布对性质产生的影响叫电子效应
例:下列加成不遵守Markovnikov规则,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HCl F3C CH CH2 F3C CH H CH2 Cl
+
H H
空轨道
Cl
CH
CH2
Cl C C
H
H C C C H H 单电子
CH2=CH-H2C
H
CH2
H H
③ 超共轭效应 (p78)
双键的电子云和相邻的 碳氢键的电子云相互交盖而引起离域效应。 σ-π共轭 效应
σ-p共轭效应
(4) 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① p-π共轭 (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效应(+C))。
p轨道对碳正离子的稳定作用
p
RO CH R’ RO
p
CH R’ X CH R’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3. 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给电子的诱导 效应 4. 烷基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同时又有给电子的超共轭效应吸电子基团:源自给电子基团:共轭效应
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 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 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特点:电子云是沿原子链传递的;其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迅速 下降,一般只考虑三 根键的影响
诱导效应一般以氢为标准
1.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如同一族的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 降低,同一周期的自左到右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强
-F>-Cl>-Br>-I -OR>-SR -F>-OR>-NR2>-CR3
2.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基团不饱和程度越大,吸电子能力越强。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分子中引入一个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 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部分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相 连的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σ键的电子沿着原子 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σ电子的偏移。
超共轭效应:烷基的碳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相结合,对于电子云的屏蔽效 应很小,烷基上C-H键的一对电子,受核的作用相互吸引,到一定的距离 时,烷基上的几个C-H键电子之间又互相排斥,如果邻近有π轨道或P轨 道可以容纳电子,这时电子偏离原来的轨道,而趋向于π轨道或P轨道, 使δ轨道与π轨道呈现部分的重叠,其结果使共轭的范围扩大,体系稳定。
与p轨道或π轨道相邻碳上的C-H键多少有关,C-H键愈多,超 共轭效应愈大。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的 共轭效应,用-C表示。
高中生化学奥赛知识拓展
(7)杂环化合物的酸性(吡咯、咪唑、嘧啶)
1)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 由取代基引起的键的极性沿分子中键传递的静电效应.
• 特点:由电负性不同而引起 ;不存在极性交替现象;沿原子链传 递,随传递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弱 ;只涉及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
键长和总电子云密度不变. 强弱由原子的电负性决定
(H3C)3C
C(CH3)3
H
H
C(CH3)3
扭船型构象
碳桥的影响 给出稳定构象
较短碳桥的牵制,无法 转变成椅型构象。
(2)反应速率:卤代烷在乙醇解的SN2反应中,随R体积大小不同, 对乙氧基从背面进攻的难易,由于空间阻碍不同而反应速度各异。
H CH3CH2OH + R C
H
Br OH-
CH3CH2O
C >C >C >Cl
同族中,随原子序数增大, +Is增大, -Is减弱。 同周期中,随原子序数增大, -Is增大, +Is减弱。 原子带带正电荷-Is增大,带负电荷+Is减弱。 甲基比H原子易于极化,烷基属于+Is效应。 重键的不饱和度越大, -Is效应越大。
B:共轭效应:相邻π电子的相互重叠或π与p电子发生离域,使各键 上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相邻单键与重键的区别也部分或全部消 失 只在共轭体系中传递,无论共轭体系多大,共轭效应贯穿于整 个共轭体系中
②二芳基酮亲核加成反应活性低;
COOCH3 + Cl
Br
MgBr 74%
O
C
Cl
Br
2.场效应(field effects)
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不是通过键链而是 通过空间传递的。
有机化学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一、诱导效应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由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的影响沿着键链传递,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而偏移的效应,用I 表示。
2分类:吸电子诱导效应: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原子团使分子其余部分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推电子诱导效应:电负性小的原子或原子团使分子其余部分的电子云密度升高3注意(1)与分子结构有关,永久性的(2)只能沿着σ键传递,随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一般超过3个σ键不再考虑 (3)只涉及电子云密度的改变,并不造成共用电子对单独属于某一原子的情况 (4)引起键极性的改变,键的极性改变一般是单一方向的,不会产生极性交替的现象 4相对强度(1)通过测定取代酸解离常数确定 (2)测定偶极矩确定 (3)NMR 化学位移确定(化学位移越大,电子云密度越低) ☆5影响取代基诱导效应相对强度的因素 (1)周期律→电负性①同一周期吸电子诱导效应从左向右增加 例 ―CR 3< ―NR 2< ―OR < ―F②同族吸电子诱导效应从上而下降低 例 ―F > ―Cl > ―Br > ―I (2)电荷带正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吸电子能力强得多X C δδδδδδYC C δδδδ带负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给电子能力强得多(3)价键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高的同种原子吸电子能力强(s 成分越多,碳的电负性越强) 吸电子诱导效应:二、共轭效应 1概念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原子P 轨道相互平行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称为共轭体系。
π电子围绕三个或更多的原子运动,称为离域。
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体系性质改变的效应称为共轭效应,用C 表示。
2基本类型(1)π−π共轭体系 多个饱和键之间的共轭体系(单间与不饱和键相间)(2)p −π共轭体系 不饱和键与相邻原子p 轨道之间的共轭体系3注意(1)共轭效应起源于共轭体系中π电子的高度活动性 例 聚乙炔导电 (2)传到距离:从共轭体系的一端,沿共轭键传递到另一端(3)传递方式:沿着共轭键传递→共轭键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键长平均化) (4)极性交替 电子在共轭链中传递时,出现电荷密度高低不同的交替现象C CR CR CR CR CR >>222CH 2CH CH CH 2CH 2CH CHNH CH 2CHCHO CCCH CH 2CCCH CHCCH 2CHN CH 2CHCl 2CH CH 2CHCH 2CHCH 2COX O CO(R)(5)共轭体系中,电子的运动范围扩大,体系的能量降低;共轭体系越大,体系越稳定;共轭结构有利于分子整体结构的稳定。
高中化学竞赛-电子效应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元素电负性表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场效应。
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首先提出的。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
这种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对向电负性大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其特点是能沿分子链传递且迅速减弱。
如氯丁烷分子中,取代在碳原子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C-Cl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C)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β-C)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γ-C)带有部分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
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这种影响就忽略不计了。
(其中δ表示微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次类推)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上,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作静态诱导效应( Is),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如溶剂、试剂)的影响而产生键的极化称作动态诱导效应(Id)。
实验测得原子或基团的吸电子能力顺序为:1.吸电子诱导效应(–I)和给电子诱导效应(+I)静态诱导效应通常采用烷烃H-CR3上的氢作为比较标准,规定其为0。
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小的Y取代了H-CR3上的氢原子,化合物Y-CR3中-CR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H-CR3中大,Y 叫做给电子基团。
由给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给电子诱导效应(+I)。
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的X取代了H-CR3上的氢原子后,化合物X-CR3中-CR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CR3中的小,X叫做吸电子基团。
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I)。
2.吸电子诱导效应(–I)和给电子诱导效应(+I)的相对强度静态诱导效应的强弱与取代基或原子的电负性强弱相关。
(完整版)基础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把正负电荷重心提取出来
-
+
偶极电场中的分子链
δδ
δδ
δδδ
Cl CH2 CH2 CH3
A、在碳链上(X轴)极性共价键(偶极)的电场随距 离r的增大而减小; B、碳碳键的极化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C、键的极化与键电子的偏移成正比; D、碳上带正电荷与电子偏移成正比。
诱导效应的定义
由于原子或基团电负性的影响沿着分子中的键传导, 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按一定方向转移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 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或 I效应。
电子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原来的 平衡被打破,电子将向电场力的方向移动,同 时F核将增大,重新形成新的平衡。
键电子在电场中的行为
电子 原子核
F电
F核
电场E方向
显然,若F核远大于F电,电子移动量小,也就是 电子云的变形小。若F电相对于F核较大,则电子云的 变形大。
F核与化学键的类型有关,σ-键电子离原子核较近, 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大F核,π-键电子离原子核较远,受 原子核的束缚力小F核。
CH2 CH
+
CH2
烯丙基正离子 缺电子p-共轭
正电荷有效分散 C+稳定性大增
CH2 CH CH2
烯丙基自由基 p-共轭
单电子强烈的进行配对 的倾向得到了有效缓解
C 稳定性大增
CH2 CH Cl
氯乙烯 多电子p-共轭 C Cl键具有部分
双键的性质 C Cl键难断
共轭效应的本质
相邻P轨道的重叠,本质上是相邻P轨道 的强烈相互作用。
在成键原子核周围运动,受原子核的束
缚力F核,化学键中的所电子与原子核的 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化学键处于
电子效应
CH3CH =CH CH =CH2 + 2 H2
1,4 - 戊二烯 + H2
CH3CH2CH2CH2CH3
-1 氢化热 = 226 kj mol
28 kj mol -1
1,3 - 戊二烯 + H2
254 kj mol -1 E
226 kj mol -1
同是加2mol的H2, 的 同是加 但放出的氢化热却不 同,这只能归于反应 物的能量不同。 物的能量不同。
X
p-π之间没有共轭 之间没有共轭
CH R
X
H R
所以,烯丙位的卤素容易离去,形成 所以,烯丙位的卤素容易离去, 稳定的烯丙基正碳离子。 稳定的烯丙基正碳离子。
4.烯烃的稳定性 烯烃的稳定性
H H H
H
H
由于丙烯中σ-π的超共轭作 的超共轭作 由于丙烯中 使烯烃稳定。同样, 用,使烯烃稳定。同样,双键碳 上连接的烷基越多,这种σ-π的 的 H 上连接的烷基越多,这种 超共轭作用就越强, 超共轭作用就越强,烯烃就越稳 定。
共轭体系。 成 p ,π - 共轭体系。如:
CH2 = CH Cl
H Cl C C H H
CH3 O CH =CH2
能形成 p ,π - 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 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 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
+ H H C C CH2 H CH2
+
H H C C
(二)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二 共轭效应( ) 丁二烯分子那样,四个π电子不是分别固定在 象1,3 – 丁二烯分子那样,四个 电子不是分别固定在 两个双键碳原子之间, 两个双键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展到四个碳原子之间的 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 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 在共轭分子中,由于π电子的离域,任何一个原子受 电子的离域, 在共轭分子中,由于 电子的离域 到外界的影响,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分, 到外界的影响,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分,这种电 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也分为给电子的 共轭效应也分为给电子的(+C)和吸电子的(-C) 给电子 ) 吸电子的 ) 两种不同的作用。 两种不同的作用。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分子中原子间电子云分布既受成键原子性质影响,也受不直接相连原子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
电性分析需要同时考虑两者。
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I):影响通过静电诱导作用沿σ键传递;由近→远依次减弱,3个C后≈0诱导效应分类:吸电子(-I):电负性>H ;给电子(+I):电负性<H诱导效应表示:C Z吸电子(-I);C斥电子(+I)Y电负性大小次序:F>OH>>NH2>Cl>Br>I>OCH3>≡CH>C6H5>CH=CH2>H>CH3>C2H5>CH(CH3)2>C(CH3)3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的主要有含O/N的基团(强效应)、卤素(强)、不饱和烃基(较弱)产生给电子诱导效应的主要是饱和烃基(弱效应)例题一:CH3CH2CH=CH2 + HBr → ?解(1):从诱导效应考虑:CH3CH2 CH CH2δ+-所以得到CH3CH2CHBrCH3(马氏产物)解(2):从反应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考虑:C+的⊕被分散↑,稳定性↑,更易生成,故有:叔C+>仲CH+>伯CH2+>CH3+CH3CH2CH=CH2+ HCH3CH2CHCH3CH3CH2CH2CH2++更稳定所以得到CH3CH2CHBrCH3(马氏产物),与诱导效应分析结果一致因此:简单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氢加到氢多的碳上。
例题二:复杂烯烃的加成CCl3 CH=CH2 + HCl???解(1):从诱导效应分析:δ+δCCl3 CH CH2,故得到CCl3 CH2 CH2Cl解(2):从碳正离子稳定性分析:+CCl 3 CH=CH 2CCl 3 CH 2 CH 2+CCl 3 CH CH 3更稳定(诱导隔了一个碳)故得到CCl 3 CH 2 CH 2Cl ,与诱导效应分析结果一致(但形式上是反马产物)。
化学竞赛考查热点——电子效应
其 中8 示微小 ,8 表示 更微 小 ,依 此类推 。 表 8 诱 导效应 有叠 加性 ,当两个基 团都 能对 某 一键
3 超 共 轭效 应 :当C H 盯 与盯键 ( 轨 道 ) . — 键 或P
产 生诱 导效应 时 ,这一键 所 受 的诱 导 效应 是这 几个 基 团诱 导效应 的总 和 ,方 向相 同时叠 加 ,方 向相反
例如 :
/— 、
6 6一
111 诱 导效应 的定义 ..
一
般 以氢为 比较 标 准 ,如果 电子 偏 向取 代 基 ,
这 个取 代基 是 吸 电子 的 ,具 有 吸 电子 的诱 导效 应 ,
用一 (n u t ee et表示 ;反之 ,这 个取 代基 是 推 IId c v f c) i f 电子的 ,具有推 电子 的诱 导效 应 ,用 +表 示 。 I
文 献标 识 码 :B
纵观 近 年来 的全 国高 中学 生 化 学 竞赛 ( 级赛 省
区) 试题 ,有机 化学 内容 的 比重 越 来越 大 。而 在有
的P 道互 相平 行 而 发 生重 叠 ,形 成分 子 轨道 。 由 轨 于分子 内原子 之 间的相 互影 响 ,引起 电子云 密度平
66 6 66 6
子或P 电子 的原 子或 基 团具 有 给 电子 共轭 效应 ( +C
效应1 ,吸引1电子 或P电子 的原 子 或基 团具 有 吸电 T
H3 — — C H2 C— CH2 —C H
Hf —℃ l
子 共轭 效应 ( 一C效 应)。有1 T 一 、 P一竹 轭效 应 , 共
1 . 共轭 效应 形成 条件 .2 2 形成 共轭 体 系的原 子必 须在 同一 个平 面上 :必
(完整版)基础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I i0 i i
i0
r
1 1 1 i ( r )i 2 ( r ) j 3 ( r )k
1 N 1 N 1 N
i
(
r'
)i 2
(
r'
)j
3 (
r'
)k
AB
EN B EN B
场效应的分析
O
H C C OH
C H
H
O C
O O
H
C
C
O-F电
C H
H
O C
O
F电 E
O-H键产生的空间电场, 使另一羧基上的带正电的氢受 到电场力的作用,作用力的方 向使氢推离分子,酸性上升, Pka1减小。
C-O-键产生的空间电场, 使另一羧基上的带正电的氢受 到电场力的作用,作用力的方 向使氢拉向分子,酸性下降, Pka2增大。
作用的结果,是使轨道发生重组,并使 能级发生分裂,重组后的部分轨道能量下降, 部分轨道升高,总能量不变。电子填充到了 低能量的重组轨道上,因而体系能量下降, 分子变得更稳定。
共轭效应的结果
电子运动范围扩大 电子云密度平均化
键长平均化 分子能量下降
共轭效应的类型
π-π共轭 CH2 CH C N
O
N+ O-
场效应 Field effect
电场沿分子链的传递
在诱导效应部分,我们已经知道极性共价键相 当于物理学中的电偶极子。偶极周围存在着偶极电 场。偶极电场沿分子链传递时,会引起共价键电子 的极化,也就是会产生诱导偶极。
Δμ=E*α
诱导偶极也会产生电场,方向与偶极电场相反, 会抵消部分偶极的电场,所以共价键相当于物理学 中的电介质。因此偶极的电场沿分子链传递时衰减 很快。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一、共价键的极性: 1、共价键的极性: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该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这种共价键具有极性。
H Cl δ+2、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决定于:(1)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
电负性差别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还受相邻键和不相邻原子成基团的影响。
例如1:CH 3—CH 3中的C-C 为非极性键。
但CH 3—CH 2—Cl 中的C —C 键却是极性的。
CH CH Cl δ+δδ+δ+H 2CH3二、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一)、诱导效应(I ): 1、诱导效应的定义: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引起电子云偏移可沿着沿键链(σ键和π键)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2、诱导效应(I )的表示:诱导效应的正负以H 为标准,如吸电子能力较H 强,叫吸电子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如吸电子能力比H 弱,称给(或供)电子基,具有给(或供)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R 3C HR 3CR 3C (+I)(-I)Y:供电基Z:吸电基I=0标准例如2:CH CH Cl δ+δδ+δ+H 2CCH33、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供电子能力的大小。
(即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大小) (1)、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①、吸电子基团: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I )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高度吸电子性,如:、 、等;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 2、=C=O 、—COOH 、—OR 、—OH 、—NR 2、=NR 等; 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C 6H 5、—C≡CR 、—CR=CR 2等。
3.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3.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3.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电子效应: 有机分子中某个基团的存在, 使某种结构中的电子云发生了偏移的现象。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共轭效应(conjugation )超共轭效应(hypercongjugation )场效应(field effect )电子效应(详见“羧酸及其衍生物”)3.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I ):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
诱导效应特点:1)电子云沿原子链传递;2)诱导效应随着距离的增长迅速减弱,一般只考虑三根键的影响;3)诱导效应是一种永久效应。
一、诱导效应氯的电负性大于碳原子,导致α-C 带正电性,Cl 原子带负电性;同理, γ-碳原子带更少的部分正电性, 用“δδδ+”表示。
由于α-碳原子带部分正电性, 其电负性大于β-碳原子, 故α-碳原子与β-碳原子间的成键电子对略偏向α-碳原子, 以致β-碳原子带较少的部分正电性, 用“δδ+”表示;CH 3CH 2CH 2CH 2Cl δ+δ-δδ+δδδ+αβγ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方向:给电子的诱导效应+I electron-donating inductive effect吸电子的诱导效应-Ielectron-withdrawing inductive effect 标准诱导效应一般以乙酸的α 氢为比较标准。
H-CH2COOH取代基的电负性小于氢的, 叫给电子基, 用“+I ”表示; 反之叫吸电子基, 用“-I ”表示。
3.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大小的一般规律:①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若为同一族,吸电子诱导效应随原子序数增加而降低;若为同一周期,则从右到左吸电子效应降低。
-F > -Cl > -Br > -I-OR > -SR-F > -OR > -NR2> -CR33.2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大小的一般规律:②碳原子与不同杂化状态的同一元素相连, s成份越多, 吸电子能力越强。
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2)立体效应 (空间效应)——指分子的空间结构对性质 所产生的影响。
一、 诱导效应——由于分子中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的电子云沿分子链(共价键)向一 个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现象。(P314)
诱导效应
吸电子诱导效应(-I ) 供电子诱导效应(+I )
H
H
H
H
ddd+ dd+
d+
C
g
C
b
Ca
dHF
H
H
H
诱导效应中电子偏移的方向以C—H键中H作为比较标准.
——C X
——C——H
—— C Y
-I 效应
比较标准
+I 效应
如果取代基X的电负性大于H,X具有吸电子性,故称为吸 电子基。由它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 用-I 表示。
H
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
σ-p 超共轭:
H H C CH2
R
当C-Hσ键与带有正电荷的C原子相
邻时, σ-p 轨道进行侧面交盖,σ电子离 域 — σ-p超共轭效应
+
R
sp2杂化
C R" R' 120
°
碳正离子的结构
+
σ- p 超共轭效应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 碳正离子越稳定:
稳定性依次减弱
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
供电诱导效应(+I):(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共轭效应的分类
1. 静态共轭效应(Cs,分子固有的)与动态共轭 效应(Cd,反应的瞬间)
2. π-π共轭与p-π共轭 3. 吸电子共轭效应(-C)与供电子共轭效应(+C)
2.3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p-π共轭中,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电负性增大, 给电子能力下降,+C下降
供
+C -NR2 > -OR >> -F
D.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 团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
-I: -NR3 > -NO2 > -NR2
E.有机化合物中各基团的诱导效应顺序
吸电子基团:NO2 > CN > F > Cl > Br > I > OH > C6H5 > > H
> OCH3 >
给电子基团:(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特点: 电子云不是肩并肩地杂化,而是以一定角度部分重叠, 这里的“超”是指很小,很少,一点点的意思。超共 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烷基在超共轭效应中是给电子的,其大小与所含的碳氢 键数目有关,其顺序为:-CH3>-CH2R>-CHR2>-CR3。
超共轭效应的分类
1)σ-π超共轭 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σ键旋转,旋转到某一
1.4静态动态诱导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由于分子内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所引 起的电子云沿键链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用Is表示。 Is 是分子本身的固有的性质,与键的极性(永久极性)有关。
动态诱导效应:在化学反应时当进攻的试剂接近反应物 分子时,因外界电场的影响使共价键的电子云分布发生改 变的效应叫动态诱导效应Id。它是一种暂时性极化效应。 但对反应方向影响极大。这种作用决定于分子中价键的极 化率和外界极化电场的强度。 Id对反应起致活作用。
化学竞赛考查热点——电子效应
化学竞赛考查热点——电子效应
谢曙初;朱正伟
【期刊名称】《化学教学》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试题,有机化学内容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有机化学试题中,关于电子效应的试题也是常见不鲜.电子效应的学习有助于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和产物的预测.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谢曙初;朱正伟
【作者单位】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桐乡,315400;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桐
乡,31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4
【相关文献】
1.化学竞赛考查热点——氢键 [J], 沈坤华
2.化学竞赛考查热点--氢键 [J], 沈坤华
3.化学竞赛考查热点-氢键 [J], 穆玉鹏
4.化学竞赛考查热点-氢键 [J], 穆玉鹏;
5.量子化学计算在有机化学电子效应学习中的应用 [J], 陈冬寅;陈维琳;秦亚娟;傅一凡;蒋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一、共价键的极性: 1、共价键的极性: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该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这种共价键具有极性。
HCl δ+2、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决定于:(1)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
电负性差别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还受相邻键和不相邻原子成基团的影响。
例如1:CH 3—CH 3中的C-C 为非极性键。
但CH 3—CH 2—Cl 中的C —C 键却是极性的。
CH CH Cl δ+δδ+δ+H 2CH3二、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一)、诱导效应(I ): 1、诱导效应的定义: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引起电子云偏移可沿着沿键链(σ键和π键)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2、诱导效应(I )的表示:诱导效应的正负以H 为标准,如吸电子能力较H 强,叫吸电子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表示。
如吸电子能力比H 弱,称给(或供)电子基,具有给(或供)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表示。
R 3C HR 3CR 3C (+I)(-I)Y:供电基Z:吸电基I=0标准例如2:CH CH Cl δ+δδ+δ+H 2CH33、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供电子能力的大小。
(即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大小) (1)、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①、吸电子基团: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I ) 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高度吸电子性,如:、 、等;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 2、=C=O 、—COOH 、—OR 、—OH 、—NR 2、=NR 等; 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C 6H 5、—C ≡CR 、—CR=CR 2等。
②、给(或供)电子基团:产生供电子诱导效应(+I )主要是饱和脂肪烃基,如:—CR 3、—CHR 2、—CH 2R 、—CH 3等。
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高度给电子性,如:—O -、—S -、—COO –等; (2)、静态诱导效应(I s )的相对强度:电负性越大的基团或原子,其-I 越大。
电负性越小,基团成原子的+I 效应越大。
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降低,-I 作用减小(+I 增加); ②、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加,-I 增加(+I 减低)。
③、各基团吸电子能力次序如下:—+NR 3>—+NH 3>—NO 2>—CN >—COOH >—F >—Cl >—Br >—I >—COOR >—OCR >—OH >—C ≡CR >—C 6H 5>—CH=CH 2>(—H )>—CH 3>—C 2H 5>—CH(CH 3)2>—C(CH 3)3>—COO –>—O -等;H 以前的为吸电子基团具有—I 效应;H 以后的为供电子基团具有+I 效应。
3、诱导效应的特点:(1)、诱导效应以静电诱导方式沿键链进行传递,只涉及电子云分布状况的改变和键极性的改变。
一般不引起整个电荷的转移和价态的变化;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2)、诱导效应沿键链传递的,并迅速减小,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
其影响一般在三个原子内起作用;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
+—SR 2 + —OR 2 + —NR 3例如:CH 3CH 2CH 2CH 2CH 2Clδ δ δ δ δ δ +++, 其中δ表示微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3)、传递方向具有单一性。
(4)、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
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例如:—I 效应:—CF 3>—CHF 2>—CH 2F +I 效应:—C(CH 3)3>—CH(CH 3)2>—C 2H 5>—CH 3>H(5)正比性:I 与电负性的大小成正比。
价键不饱和度愈大,吸电子性愈强,如:—C ≡CR >—CR=CR 2>—CR 2—CR 3,=O >—OR , ≡N >=NR >—NR 2。
即: s 成分越多,电负性越大,-I 效应越强。
sp >sp 2>sp 3【例1】—CH 3、—CH 2Cl 、—Cl 、—O -、吸电子诱导效应(—I )大小顺序如何?【例2】比较ClCH 2COOH (Ⅰ)、CH 3COOH (Ⅱ)、CH 3CH 2COOH (Ⅲ)三种化合物的酸性。
4、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I d :(1)静态诱导效应:静态诱导效应是由于分子本身的特征而产生的,分子本身的固有的性质,与键的极性(永久极性)有关,与外电场无关。
(2)动态诱导效应I d :在化学反应时当进攻的试剂接近反应物分子时,因外界电场(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的影响使共价键的电子云分布发生改变的效应叫动态诱导效应I d 。
又称可极化性,它是一种暂时性极化效应。
但对反应方向影响极大。
I d 对反应起致活作用。
+—N(CH 3)3CH 3NO 2中,NO 2的-I s 使C-H 极化具有一定的酸性,但却不能电离出质子。
当OH -接近时,产生I d效应才使其离解。
N +CH 2-OH (-I s , +C')ON +CH 2-OHOH -ON +CH 2--O+H 2OI d5、诱导效应本质上是一种静电作用。
如果静电作用通过空间传递的效应称为场效应。
场效应和诱导效应通常难以区分的。
因为它们往往同时存在,而且作用方向一致。
所以也把诱导效应和场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
C C HCHC OOOH HC CHCHC O O -OH pK a1 1.92pK a2 6.59(-I, 场效应, 有利于第一质子的离去)(+I, 场效应, 不有利于第二质子的离去)6、诱导效应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对反应活性中间体稳定性的影响:中心碳原子上连的烷基越多的碳正离子和碳自由基的稳定性越大,而碳负离子的稳定性正相反。
(烷基为供电基)(2)、对化合物酸性的影响:羧酸的酸性主要取决于O —H 键离解的倾向以及共轭碱的稳定性,而诱导效应对两者均有影响。
凡是烃基上带吸电基时将增加羧酸的酸性,带供电基时减小其酸性。
例如:2H 3C酸性增加酸性减低(3)、对化合物碱性的影响:化合物碱性的强弱注要取确与N 原子孤对电子的电子云密度的大小,凡是烃基上带吸电基时将减少其碱性,带供电基时增加其碱性。
(二)、共轭效应: 1、共轭体系:包含三个或三个原子以上的π键叫共轭π键,此体系叫共轭体系。
π-π共轭:CH 2CHCNN -O -Op-π共轭:π键与具有p 轨道的原子直接相连的体系 CH 2CHCH 2+CH 2CH22、共轭效应(C 效应):(1)、共轭效应(C 效应)的定义:在共轭体系中由于π电子离域而不是定域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体系内能降低,因而更加稳定,这种在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的电子效应叫共轭效应。
(2)特点:①、电子离域化,键长平均化,电子云趋向平均化。
②、分子能量降低,分子更稳定。
③、对称体系,电子云平均分布;不对称体系,电子云正负(δ+ 、δ-)交替分布。
(3)分类:①、π-π共轭与p-π共轭;π-π共轭的结构特征:不饱和键—单键—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也可以是三键)交替连接例如:1,3丁二烯CH2=CH—CH=CH2 ∏44、苯∏66p-π共轭的结构特征: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有未成键p轨道多电子体系:如氯乙烯CH2=CH—Cl ∏34等电子体系:如烯丙基游离基CH2=CH—CH—CH2·∏33缺电子体系:如烯丙稀基正离子CH2=CH—CH—CH2+ ∏32②、供电子共轭效应(+C)与吸电子共轭效应(-C)。
Ⅰ、供电子共轭效应(+C):含有电子对的元素连在共轭链的一端,使共轭电子背离该含有电子对的元素离域,在共轭键出现δ+、δ- 交替传递的现象叫供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一般存于p-π共轭中。
例如:2δ+ (+C)在p—π共轭体系中,与双键相连的X是具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它表现出供电子性能,由它所引起的使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向双键方向转移,为+C效应。
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效应(+C)。
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π键共轭。
由于是由一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π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
一些原子或原子团的+C效应强度顺序:-F > -Cl > -Br > -I ;-OR > -SR ;-O- > -S- ;-O- > -OR > - +OR2 ;-NR2 > -OR > -FⅡ、吸电子共轭效应(-C):电负性大的元素接在共轭链的端上,使共轭电子向电负性大的元素端离域,在共轭键出现δ+、 δ- 交替传递的现象叫吸电子共轭效应(-C 效应)。
一般存于π—π共轭中。
CH 2CH δ+δ+(-C)C=O 、C=NH 、C ≡N 连在共轭链的端上,有-C 效应。
强弱:C=O >C=NH >C=C ;=O > =S ③、静态共轭效应(Cs ,分子固有的)与动态共轭效应(Cd ,反应的瞬间);例如:1,3-丁二烯:基态时静态共轭效应C s 表现为体系能量降低,电子云分布趋于平均化,键长趋于平均化。
例如:C d 反应时有外界电场的影响,电子云沿共轭体系发生转移,而出现电荷正负交替分布的状况。
CH 2CHCH2δ+δ++H CH 2CHCH +CH 3【例3】在CH 3COCl 分子中有哪一类共轭体系?A 、∏34B 、∏33C 、无大键∏D 、∏44(4)、超共轭效应(C ’):①、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凡是α-碳原子上C-H σ键与π键或p 空轨道(或带一个单电子的p 轨道)之间产生微弱重叠(部分轨道重叠),形成一个整体的共轭叫超共轭效应。
但这种电子效应不如共轭效应,这是一种弱的电子效应。
②、σ-π超共轭效应:α-碳原子上C-H σ键与π键的p 轨道可侧面交盖,σ键的电子偏离原来的轨道,倾向于π键规定。
例如:2,CH 3CH 2δ+ δ-δ+δ-δ+δ-结果使C-C变短,α-C-H键的数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相应的烯烃就越稳定。
若应用σ-π超共轭效应,则不仅说明甲基是推电子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一经验规则的深入理解。
再如,丙烯的甲基比丙烷的甲基活泼的多,在液氨中丙烯中甲基的H易被取代,丙烷中甲基的H不易被取代。
③、σ—p超共轭效应:当烷基与正离子或游离基相连时,C-H上电子云可以离域到空的p空轨道或有单个电子的p轨道上,使正电荷和单电子得到分散,从而体系趋于稳定,称做σ-p超共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