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五计划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 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 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 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 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 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过渡时期: 1949—1956
•任务: 一化三改造
1) “工业化”: 手工操作→机器生产
2) “三大改造”: 私有制→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 在这里?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据查:即使在今天,小麦、早稻亩产最多一千斤左右。
当时的“卫星田” 能承受得住一位 小姑娘
1958,甘肃武威, 农场里,几个穿破 棉袄的光腿孩子。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 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 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 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 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 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 (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比例分红,并实行评工计分,按分计酬,获得了成功。
1955年8月,县委贯彻中央指示,……对全县私营烟、酒、茶
叶、食盐、木材、煤、百货、文具、图书、新药等10个行业的商
贩……实施改造,……至10月底全部挂上经销牌子,一律向国家进
货,按牌价出售。
【找找社会主义的因素】
——《萧山百年百事》
•(1)农业: 土地个体所有 •(2)工商业:私营企业
•成就: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一五”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 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 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失误: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文革”
•教训: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第三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
工
总值变化图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 发展
曲折历程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萧山乡土史》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ຫໍສະໝຸດ Baidu
3000万吨
的
1070万吨
炼
535万吨
钢
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标
实 际 上 当 年 合 格 的 钢 产 量 仅 80 0 万 吨
“
大 跃 进 ” 时 的 宣 传 画
•错误: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在极“左”思想指导下,1962年萧山全县农村实行“三级(公社、 大队、生产队)所有、 队(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体制,搞平 均主义、“大呼隆”,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部分农民 出工不出力,部分农民出力 而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致使劳动效率 低下,产量不高,农民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
——《萧山百年百事》 •错误: 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危害: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工
周恩来(71-73)
农
业
生 产
邓小平(73-75)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
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
•重点: 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个体农业
工商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 商业 个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3、三大改造的完成
1952年2月,县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
决议》,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省农业劳动模范邱关兴的家
乡临浦邱家桥村,率先试办了全县第一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邱关
兴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18户,共73人,自愿入社,土地入股,
集体所有 国营企业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工 农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刮“浮夸风”,和 “共产风”,年平均递增率下降2.7%,在三年调整时期,由于贯 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年平均递增 率又上升到8.6%……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 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12)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 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 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 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 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 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过渡时期: 1949—1956
•任务: 一化三改造
1) “工业化”: 手工操作→机器生产
2) “三大改造”: 私有制→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 在这里?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据查:即使在今天,小麦、早稻亩产最多一千斤左右。
当时的“卫星田” 能承受得住一位 小姑娘
1958,甘肃武威, 农场里,几个穿破 棉袄的光腿孩子。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 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 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 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 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 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 (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比例分红,并实行评工计分,按分计酬,获得了成功。
1955年8月,县委贯彻中央指示,……对全县私营烟、酒、茶
叶、食盐、木材、煤、百货、文具、图书、新药等10个行业的商
贩……实施改造,……至10月底全部挂上经销牌子,一律向国家进
货,按牌价出售。
【找找社会主义的因素】
——《萧山百年百事》
•(1)农业: 土地个体所有 •(2)工商业:私营企业
•成就: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一五”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 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 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失误: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文革”
•教训: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第三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
工
总值变化图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 发展
曲折历程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萧山乡土史》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ຫໍສະໝຸດ Baidu
3000万吨
的
1070万吨
炼
535万吨
钢
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标
实 际 上 当 年 合 格 的 钢 产 量 仅 80 0 万 吨
“
大 跃 进 ” 时 的 宣 传 画
•错误: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在极“左”思想指导下,1962年萧山全县农村实行“三级(公社、 大队、生产队)所有、 队(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体制,搞平 均主义、“大呼隆”,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部分农民 出工不出力,部分农民出力 而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致使劳动效率 低下,产量不高,农民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
——《萧山百年百事》 •错误: 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危害: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工
周恩来(71-73)
农
业
生 产
邓小平(73-75)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
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
•重点: 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个体农业
工商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 商业 个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3、三大改造的完成
1952年2月,县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
决议》,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省农业劳动模范邱关兴的家
乡临浦邱家桥村,率先试办了全县第一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邱关
兴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18户,共73人,自愿入社,土地入股,
集体所有 国营企业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工 农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刮“浮夸风”,和 “共产风”,年平均递增率下降2.7%,在三年调整时期,由于贯 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年平均递增 率又上升到8.6%……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 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