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 第3章 教育与社会(下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1、2、3;本科生划了1——7全部〕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

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表达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1.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概念及教育形态的演化(一)教育的界定与再解读1.定义教育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解读在这个定义中:(1)“人”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

(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3)强调“直接目标的”,有两层意义:①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②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3.性质(1)名词①广义的教育,指凡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可成为“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动词作为动词的“教育”,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教者”对“学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教师教育学生。

(二)教育历史形态的演变1.教育的起源(1)劳动起源说该说在20世纪50年代就存在,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源泉是劳动,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并使人类不断生存下去。

(2)前身说“前身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批判“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说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有一定的根据和一定的条件。

人类教育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内容和性质都不是先天形成的,并非人类的本能。

应把人类教育看成是产生于古猿教育。

(3)需要说该说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该说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各种需要,包括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有对教育的内在需要。

(4)人生发展说该说的出现是在1987年,是在批判“需要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教育的最终本源在于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人的全部生活的矛盾运动。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答:(1)定义教育活动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活动中,“人”才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不同于生产劳动,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教育的“人为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活动要通过对人实行教育,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和变化,最终达到培养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的目的。

并且各种年龄的人都可称为教育的对象。

②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③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第二,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2.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交往?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即交往起源说。

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该说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把劳动当作产生教育的唯一条件的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缺乏整体认识的表现;只有当人类本身不仅有教育的需求,而且具备了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工具——“类经验”和“语言”时,教育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该学说指出,从形态的角度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借助于人自己创造的工具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方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方式,因此,它不可能成为以人对人身心的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

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总是由双方组成,交往总包含着内容,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媒体。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8.2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自己原先对老师角色的理解,本章相关内容的学习对你在哪些方面有所启发?或者你对教师角色理想的建构有何建议?答:(1)教师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狭义方面来理解,教师就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对老师认识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即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代老师的职责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搞好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主要通过学习教材逐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

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室等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尤其应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与观点、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使教学内容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功效。

③关心学生的健康。

这一职责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一职责首先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要求。

(2)读完本章相关内容,了解到对于老师角色的构建不应只停留在他的社会的工具性价值,更应探讨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

否则容易使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也使很多老师迷失方向,甚至是走错的方向。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2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2

9、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开展?〔怎样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开展效应〞〕〔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开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开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开展个表现有开展水平的相差度。

过高与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开展。

只有高于开展个表现有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展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开展。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开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开展。

〔2〕其次,活动对个体开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首先要使活动本身的结构是清晰的;其次是依赖于一定次数的重复;还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

这样,活动主体才能从具体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活动的程式和结构,进而内化为相应的思维结构。

〔3〕其三,活动对个体开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

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

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

主动创造是最富有开展性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开展,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尽管它自然出现的机遇不多,却是十分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有意识地去创设的。

〔4〕最后,活动对个体开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与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无论活动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教育工作者都应引导活动主体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待结果,激发出主体新的更高水平的需求,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人开展的重要内部动力。

活动最坏的一种结果是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在教育活动中最要防止的就是此类虎头蛇尾式的活动。

10、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开展创设良性的环境。

学校教育应协调好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取得正向的一致,最大效度地开掘、利用或创造学校与周边环境的有利因素。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一、本书概览《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4.2课后习题详解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态。

答:(1)学校培养目标我任教小学学校培养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①总体目标要培养“懂礼仪,讲诚信,善思考,敢实践,有特长”的小学生。

这一总体目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②分级目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带齐并爱护教学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b.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端正,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c.了解并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上课发言先举手;d.初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自信心。

对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于合作;b.勤于思考,善于讨论,课堂上积极发言;c.独立、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d.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对三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珍惜时间;b.独立完成作业,初步培养自查习惯;c.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对四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能自我监督,并能督促他人;b.能课前预习,并有预习笔记;c.自我反思,敢于质疑;d.能够阅读有益资料并能查阅与选择资料。

对五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与人沟通、合作;b.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c.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d.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对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b.课后复习知识,并举一反三;c.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大胆质疑。

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差异性的准确把握。

(2)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①从学习状态上来说,全校各个年级整体学习势头良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3.1复习笔记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教师首先需要直面儿童,关注其生存状态,进而自觉地以教育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促进其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生存状态”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即人是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一)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程度极高,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这种社会转型,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提出各种挑战,同时也使个体获得时代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2)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来看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包含着许多的冲突、矛盾,各种社会发展力量纠葛在一起,在影响儿童发展、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同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社会矛盾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来看当前社会中的阶层分化进一步加剧,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生存状态的差距。

这直接造成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和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必须直面的具体现实。

(4)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来看新时代对人的素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将综合性、渗透性地影响这一时代的儿童。

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以及名校的青睐,也加剧了升学竞争,使儿童越来越早地被卷入到竞争的行列。

2.家庭与社区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儿童生活更直接的环境是家庭和社区。

(1)家庭影响①从家庭结构来看当前家庭结构的变化有诸多的特征,都会对儿童成长带来明显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家庭构成形态,这对儿童的发展带来多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a.儿童社会知识面拓宽,知识占有量增多;b.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平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心里萌芽;c.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减少,独立生活能力低弱;d.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减弱,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偏低。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3章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1.以你所在学校或任教班级为例,分析学校或者班级学生的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

答:(1)生存状态的分析“生存状态”即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

分析学生的生存状态就是分析其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具体可分析学生会面临的机遇或挑战,生活中的存在矛盾或冲突等等。

例如分析初一学生的生存状态: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较好;做事积极向上,主动性强,责任心强,但可能遇事不冷静,缺少理性;人际交往可能较广范,朋友较多;生活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学习与娱乐的冲突,时间安排的冲突,情感方面的冲突等等;学生也会面临着学习上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发展的各种机遇,等等。

(2)成长问题不同阶段的学生会面临着不同的成长问题,应该具体分析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例如初一学生的成长问题:初一学生可能会存在不能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问题;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不知怎样与人相处;在学习上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2.以两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你的学生观和你同事的学生观,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答:(1)案例案例一:期中考试前学校突然宣布要举办一个广播体操比赛,很多班主任认为期中的学习成绩比学生活动重要,因此不支持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

我却非常支持我班的同学参加此比赛,当然我也提出了要求:“我们既然参加了就得取得好的成绩,并且只能课余时间练习,平时正常上课,不能影响期中考试成绩。

”同时,我也给学生们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

之后,我所带的班级不仅取得了体操比赛的第一名,而且在同年级期中考试中也排第一名。

案例二:我的一个同事,也是某班班主任,学生对他的管理过严感到不满,用书信向学校领导汇报,这个班主任查笔迹怀疑他们班的某学生,便立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威胁学生退学。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结出的硕果,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共分六章,在最后叶澜教授简述了这部著作的缘起,简介了此书的研究对象“教育整体”,说明了研究路线:循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前进,交代了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力求基本概念界定清晰和逻辑结构严密,并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具有智慧的教育学专著。

对于一名非师范生,一名刚刚接触教育学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分析透彻的篇章,那见解独到的段落,甚至那一个个美丽的字眼都足以转送给我无数妙不可言的神韵,引起我的遐思翩翩,思绪飞扬。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章界定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

第二、三章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的分析揭示两者的规律性联系;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使对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细致。

第四、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进行到教育活动微观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最后一章中,综合考量教育、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把这一综合的焦点聚在两大教育功能的相互关系上。

在“结束语”部分,讨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带有全书小结式的问题。

叶澜教授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取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作者叶澜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同时作者认为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答:(1)定义教育活动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活动中,“人”才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不同于生产劳动,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教育的“人为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活动要通过对人实行教育,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和变化,最终达到培养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的目的。

并且各种年龄的人都可称为教育的对象。

②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③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第二,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2.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交往?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即交往起源说。

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该说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把劳动当做产生教育的唯一条件的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缺乏整体认识的表现;只有当人类本身不仅有教育的需求,而且具备了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工具——“类经验”和“语言”时,教育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该学说指出,从形态的角度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借助于人自己创造的工具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方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方式,因此,它不可能成为以人对人身心的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

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总是由双方组成,交往总包含着内容,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媒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复习笔记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增长率与教育
1.人口与人口增长率的定义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

人口数量变化的速度可用增长率来表示。

2.人口增长率与教育的关系
(1)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规模和结构
人口的高增长要求必须扩大教育的规模。

要求普通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

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学制上,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

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时,必须要考虑人口数量的因素。

②人口增长率过高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a.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使中小学大部分办学条件都较差,设备基本不够齐全。

同时造成师资的培训脱节,教师中不符合学历要求的比例较大。

b.学龄人数的增加使班级人数过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班级超员的现象在多数学校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学校非常突出。

入学人数的增加会加剧升学的竞争,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家庭的子女增多,会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和生活水平,
影响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和期望程度。

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和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2)教育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
①教育事业的发展能控制生育率
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从而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样就起到了控制生育率的作用。

我国当前农村控制生育率的愿望不强烈是与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低,教育水平低联系在一起的。

②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改变传统生育观和家庭观
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常常与重男轻女的思想联系在一起,有些人为了有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多生了好几个女儿。

文化程度增高受此类思想的束缚就会变少,他们也更能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③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
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妇女的文化水平提高,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这些都使人们愿意控制人口的增长。

在此前提下,只要有了有效的医疗措施,就能使降低人口的增长率成为现实。

(二)人口质量与教育
1.人口质量的定义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其中,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1)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

(2)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

(3)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

2.人口质量与教育的关系
(1)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
②间接的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a.从遗传角度看
教育对象先天性的缺陷、遗传疾病会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特殊问题,优生是保证新生一代遗传素质良好的重要条件。

b.从养育过程看
年长一代的文化水平高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有保证,孩子出生以后的科学育养,是保证新生一代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①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儿童、青年时期是人口质量的奠基时期,必须尽最大努力抓好和提高普通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代新人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当代人口质量的水平,而且会连续影响今后各代的人口质量水平。

对于我国当前来说,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

②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a.目的:
使他们自身获得提高,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使他们提高对优生、优育的认识,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便为自已的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b.内容:
成人教育中应包括遗传学,优生学,家庭教育学,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等有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培养的知识,使人们对此持科学的态度,并养成全社会热爱儿童、关心儿童、为儿童各方面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社会条件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人口结构与教育
1.人口结构的定义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

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

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

自然结构的组成部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2.人口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1)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①人口自然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a.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也要随之作出调整。

就当前我国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人口对教育的压力集中在青少年的普及基础
教育阶段,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老年人的教育就会突出起来。

b.人口的性别结构影响教育的各方面
各级教育在招生、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到性别的因素,保障女性接受教育权利,这不仅关系到在各个领域里实现男女平等,而且关系到未来或现在母亲的修养,将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②人口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会对教育的结构产生影响
a.阶级社会中人口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教育形式,主流的教育形式往往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类教育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

b.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需求和质量的影响上。

人口文化构成的总体水平高,对教育的需求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

c.人口职业结构中在业人口的比例增高,对教育的需要会在原有水平上相应提高;在业人口中从事脑力劳动的和技术性强的职业的人口比例提高,对教育的需要也会提高;社会对不同职业劳动后备军的需要量也影响各类专业学校的比例。

d.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带来教育机构布局的不平衡。

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也最大。

e.人口的疏密度影响学校的办学形式。

在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一般采用全日制的形式,而在人口稀少的地方为了保证一定质量的普及教育,就必须开办一定数量的寄宿学校。

f.人口民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复杂。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各民族平等地享受教育权。

政府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上的落后面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要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开办各类民族学校。

(2)教育结构影响人口结构
教育发挥着调整人口结构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其对人口社会结构的调整,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①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a.教育能改变人口文化结构,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解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为人口文化结构的改变作出了贡献,全国人民的平均文化程度有了提高。

但今后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结构上还有很艰巨的任务。

b.教育在改变人口的职业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就业人口中的文化、技术水平,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服务。

②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
在农业劳动中缺乏有文化的人,国家可以通过办学来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并通过毕业分配使这些人流向农村。

学校也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使农村部分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又不使这部分人因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流向城市。

我国当前在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和教师方面,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③教育的发展还有利于新兴城镇和边疆的人口的稳定,吸引部分人口迁入
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移入人口的文化技术水平,使新兴城镇的发展走上科学、文明的道路,而且为迁入人口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人口的稳定与发展。

(3)教育与人口相互制约性
①人口制约教育
社会现存的人口状况与人口发展的趋势,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研究教育和办教育如果忽视人口这一社会条件,就不能适应社会人口实际状况对教育的需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