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方剂学复习资料(1)

方剂学复习资料(1)

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2.《伤寒杂病论》:尊为“经方”,张仲景,尊为“方书之祖”3.《伤寒明理论》:成无己所著,首次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4.《医学心悟》:程钟龄归纳“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5.“君臣佐使”的含义最早见于《内经》6.《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7.《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药材组成中桂枝与芍药的比例为1:18.《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主要区别:前者用于风寒表实证(无汗),后者用于风寒表虚证(有汗)9.《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充分的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10.《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11.《银翘散》主治:胃病初起;称为“辛凉平剂”12.《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称为“辛凉轻剂”13.《败毒散》:体现了“逆流挽舟”法14.《大承气汤》用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者前人归纳为“痞、满、燥、实”15.《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16.《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17.《麻子仁汤》主治:脾约证18.《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疟疾、黄疸及内因杂病引起的少阳证和解少阳的药对:柴胡与黄芩19.《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

寒热如虐、寒轻热重20.《四逆散》组成:甘草、枳实、柴胡、芍药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基础方)21.《逍遥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22.《白虎汤》出处:《伤寒论》主治:气分热盛证23.《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舌绛而干24.《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25.《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主治:三焦火毒证26.《凉膈散》:1.用量最多药材:连翘2.内含方剂:调胃承气汤3.体现“以泻助清”法主治:热灼胸隔证27.《仙方活命饮》:“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28.《导赤散》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功用:清心利水养阴29.《左金丸》组成:黄连、吴茱萸;药材比例为6:1主治:肝火犯胃证反佐药:吴茱萸30.《泻白散》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主治:肺有伏火之咳喘证31.《芍药汤》:反佐药为官桂(肉桂)32.《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33.《香薷散》主治:阴暑34.《清暑益气汤》:君药为西洋参和西瓜翠衣35.温中祛寒剂适用病症:中焦虚寒证36.《理中丸》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功用:温中祛寒、益气健脾君药:干姜37.《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内含方剂:桂枝汤加减合成而来(胶饴/饴糖)君药:饴糖38.《四逆汤》功用:回阳救逆39.《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腰、股、腿、足、肩背疼痛属寒入经络者内含方剂:桂枝汤加减合成而来(通草)40.《阳和汤》主治:阴疽41.《大柴胡汤》: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主治:少阳阳明并病42.《葛根黄芩黄连汤》:先煎葛根43.《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补气基础方)44.《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湿盛证治法:本方体现了“培土生金”的治法(培土养金:即补脾益肺) 45.《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的代表方)配方特点:配升麻、柴胡升阳举陷46.《玉屏风散》组成:防风、黄芩、白术主治:表虚自汗证47.《四物汤》组成:当归、川穹、白芍、熟地黄主治:营血虚滞证功用:补血调经(基础方)48.《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当归5:1 君药:黄芪功用:补气生血49.《炙甘草汤》:治疗‘‘肺结代,心动悸‘‘名方50.《六味地黄丸》功用:滋补肾阴(肾阴虚证基础方)三补: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51.《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加减合成而来(桂枝、附子)52.《地黄饮子》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喑痱53.《牡蛎散》:与《玉屏风散》共用黄芪54.《四神丸》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55.《固冲汤》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56.《朱砂安神丸》组成: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黄连功用:入心经,清心泻火,以除烦热57.《酸枣仁汤》主治: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58.“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59.《越鞠丸》功用:行气解郁(香附为君药)主治:六郁证60.《半夏厚朴汤》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痰气郁结之梅核气61.《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62.《桃核承气汤》功用:逐瘀泻热主治:下焦蓄血证63.《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64.《补阳还五汤》:药材用量最大的是黄芪功用:补血、活血、通络65.《黄土汤》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君药:灶心黄土(伏龙肝)66.《川穹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治疗凉燥代表方)方中川穹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67.《羚角钩藤汤》主治:热盛动风证(治疗温燥初起、邪袭肺胃代表方)68.《天麻钩藤饮》主治: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69.《杏苏散》功用:轻宣凉燥,止咳化痰主治:外感凉燥证70.《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证71.《麦门冬汤》:虚热肺痿的代表方72.《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基础方)73.《藿香正气散》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74.《三仁汤》主治:湿温病湿重于热证“三仁”:杏仁,豆蔻仁,生薏苡仁75.《五苓散》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76.《完带汤》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77.《二陈汤》:治疗湿痰证的基础方“二陈”:半夏,橘红78.《清气化痰丸》:热痰证的代表方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79.《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寒饮咳嗽证(基础方)80.《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治疗风痰上扰证81.《保和丸》主治:食滞胃脘证君药:山楂。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表格.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表格.

第1章解表剂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就·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里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加味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寒,苔薄白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正柴胡饮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深刻复习资料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深刻复习资料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1.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2.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3.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4.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5.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6.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7.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8.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9.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10.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11.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2.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13.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14.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

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4.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5.止嗽散————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6.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7.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咳嗽8.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9.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表证10.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11.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12.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13.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脾约便秘14.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15.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实水16.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疟疾、黄疸17.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病兼阳明腑实证18.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19.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20.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21.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癖证22.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23.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暑病、温热后期气津两伤证24.清营汤————清热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25.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证26.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27.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痈疡肿毒初起28.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心经火热证29.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上扰、湿热下注证30.泻白散————泻肺清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31.清胃散————清胃凉血————胃中积热证,胃火牙痛32.玉女煎————清胃滋阴————胃热阴虚证33.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协热下利34.芍药汤————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湿热痢35.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36.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37.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汗————阴虚火旺之盗汗38.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39.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40.六一散————祛暑利湿————暑湿证41.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阴两伤证42.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阳虚失血证43.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44.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之气上逆证45.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虚寒厥证46.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47.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48.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49.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胃————脾胃气虚证50.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51.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中气不足证52.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气阴两虚证53.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54.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白带过多55.四物汤————补血调血————养血调经基础方56.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固表留阳————血虚发热57.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两虚、脾不统血58.炙甘草汤————益气补血,滋阴复脉————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肺痿59.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60.一贯煎————滋阴疏肝————阴虚肝郁61.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62.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喑痱证63.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64.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65.四神丸————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久泻,五更泄泻66.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67.固冲汤————补气健脾,固冲摄血————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68.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69.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亏血少,神志不安证70.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71.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72.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温热病邪热内闭,热盛动风证73.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中风,中暑74.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75.越鞠丸————行气解郁————气、血、痰、火、湿、食诸郁76.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77.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78.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寒凝之小肠疝气79.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80.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盛下虚之喘咳证81.旋复代赭汤——降气化痰,益气和胃————肾虚痰阻气逆证82.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83.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84.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85.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86.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87.生化汤————养血化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88.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症89.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90.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91.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雍遏肠道,损伤血络证,痔疮出血92.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93.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94.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95.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96.镇肝息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类中风,中风发作首选方97.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清热凉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98.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证99.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100.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101.清燥救肺汤——清肺润燥,养阴益气————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102.增液汤————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症103.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肺胃阴虚证104.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白喉之阴虚燥热证105.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106.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107.藿香正气散——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108.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109.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110.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111.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112.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下焦蓄水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113.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血淋114.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症115.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证116.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117.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118.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119.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120.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胆郁痰扰证121.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热痰咳嗽122.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123.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证,治眩晕首选124.保和丸————消食和胃————食滞胃脘证125.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湿热食积证126.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127.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虚食积证128.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129.乌梅丸——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学一、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并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而成。

2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病方法。

4、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达到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5、消法: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方法,使结聚于体内的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6、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7、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8、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9、反佐药: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

10、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11、和解剂: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剂。

12、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13、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于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14、透热转气:是一种治病方法,见清营汤,利用辛散清透的药物使初入营分之热透入气分而解。

15、分经论治:是一种治疗病方法,见九味羌活汤,根据不同经络受邪,选用不同的药物。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方书之祖?答: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开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学之先河,故其书誉为“方书之祖”,其方称作“经方”。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你怎么理解?答: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3、方剂的基本结构?答: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

1、桂枝汤的功用2、银翘散中重用的药物3、被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4、大承气汤的功用5、小柴胡汤的功用6、逍遥散的功用7、临床使用白虎汤的辨证要点(四大症)8、黄连解毒汤的药物组成9、理中丸的君药10、四君子汤的主治证11、四物汤的主治证12、六味地黄丸中重用的药物13、血府逐瘀汤的主治证14、补阳还五汤所治中风的病机15、镇肝熄风汤所治类中风的病机16、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中成药17、临床治疗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的常用中成药18、治疗心脾两虚失眠证的常用中成药19、治疗气虚感冒的常用中成药20、2012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成药数21、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22、三仁汤组成中的“三仁”23、二陈汤组成中的“二陈”24、止嗽散的使用特点25、保和丸中连翘的配伍意义26、银翘散与桑菊饮方中共有的药物27、理中丸与四君子汤方中共有的药物28、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妇科常用中成药29、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中成药30、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中成药31、大承气汤的用法特点32、小柴胡汤的组成及方中君臣药物的配伍意义33、黄连解毒汤的使用注意34、理中丸的功用及其主治证35、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36、六味地黄丸的组方意义及其特点37、补阳还五汤的主治证、君药及其方剂配伍意义38、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请举例说明方剂学答案一、单选题:1、A2、B3、E4、D5、B6、C7、B8、A9、C10、C11、D12、A13、B14、D15、A16、E17、B18、E19、A20、E二、双选题:1、A D2、B E3、A D4、C D5、D E6、B C7、A E8、B C9、A E10、A B三、简答题:1、先煎枳实、厚朴,大黄后入,芒硝溶服。

2、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中柴胡轻清升散,既能透达清解少阳之邪,又能疏畅经气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透散,故重用为君药。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总论第一章1.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最古老的方书。

2.《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Z祖”。

3.《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孙思邈所作。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5.金人成无己的《伤寒名理论》系统阐述张仲景的伤寒论,开方论之先河,拓展了方剂学的学术领域。

6•我国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明清时期。

第二章1、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是通过开泄滕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的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吐: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月完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治法。

下: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岀,以祛邪除病的方法。

和: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温: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清: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作用,清除里热之邪的治法。

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症候的治法。

2、七方说:大小缓急奇偶复。

3、功用治法: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4、方剂配伍目的:1 •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5、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2•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耍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1 •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VIP专享]方剂学复习重点及答案(广中医一院炒面哥)

[VIP专享]方剂学复习重点及答案(广中医一院炒面哥)

方剂学总复习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83首方《黄帝内经》:现存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著作,13首方《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314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297首《普济方》:载药方最多的古代医书,61739首《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之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汗、和、下、吐、温、清、消、补二、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宣降失司,湿聚成痰桑杏汤:温燥外袭,肺津爱灼,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主),水饮内停(兼)表里同病,表证为主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泻白散:肺有伏火郁热。

热伤阴分,以致肺气不降而喘咳,肺热阴伤而“热蒸”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致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痛泄要方:脾虚肝乘,脾不健运,清浊升降失调平胃散:温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治呕逆(呃逆)——温胆汤:胆胃不和(气机郁滞),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藿香正气散;风寒束表,卫阳被郁;湿阻中焦,升降失司小柴胡汤:热犯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气机郁带),阳气内郁龙胆泻肝汤: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血府逐瘀汤:瘀阻胸中,气机郁滞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理中九:脾阳不足,脾不统血(理中九:脾胃虚寒出血)归脾汤:脾气虚,脾不统血(思虚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固冲汤:脾气虚弱(兼肝肾阴亏),冲脉不固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心肾不交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广中医10中西医炒面哥独家出品,免费下载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苦寒泄热,汤涤肠胃积滞(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泻热通便,活血祛瘀(逐瘀泄热,瘀热并治)大黄牡丹汤(配桃仁)――泻热破瘀(大黄在方中以破瘀泻热为主,清泄湿热为辅)(其泻下攻积通导大便之功,实有以泻代清之用)八正散――清泻湿热,导便下行,使湿热从大便而去,而且能引热下行(不是为大便秘结而设)茵陈蒿汤――泄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芍药汤――泄热祛积,活血化瘀(通因通用)桂枝——桂枝汤(配白芍)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相配①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②调和营卫)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温经通脉(内和气血)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桂枝合炙甘草=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增强温心阳,益心气,利血脉之功)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麻桂相须为用,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小建中汤――温运阳气(辛甘化阳,以补阳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桂枝得大黄而不走表而走里,不在解表而在活血;大黄得桂枝则不直走大肠而入血脉以祛瘀,共奏活血祛瘀之功)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以助化饮,平冲降逆【配茯苓一利一温,颇具温化渗利,(温阳渗湿以治饮)之效】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温阳化气以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升阳固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玉屏风散――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以治脾气之虚,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益气健脾补气摄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已黄芪汤――补气利水(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透脓散――补气托毒排脓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完带汤――补脾祛湿五苓散――健脾利湿干姜——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饮理中丸――温中祛寒广中医10中西医炒面哥独家出品,免费下载四逆汤――回阳救逆半夏——半夏泻心汤――辛散开结除痞,和胃降逆止呕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化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丸――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阴安心神,益气生津大定风珠――敛阴生津: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增强滋阴熄风之功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膏、母相配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泄肺热,生津止渴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桂枝汤――滋养营阴,收敛阴液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养阴以和阳;柔肝缓急以止痛;利小便;制约附子之辛热燥烈镇肝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养阴血,平肝熄风,缓急舒筋:配生地黄:滋养阴液,柔肝舒筋四物汤――和营阴,养阴血;配川芎:助君、臣以增强活血行血之功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并清热燥湿(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泻阳明邪热;清热燥湿以止泻知母——白虎汤――清热生津清暑益气汤――清热泻火除烦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柴胡——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之郁滞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败毒散――解肌发表,与川芎同理气逍遥散――疏肝理气解郁四逆散――疏肝理气,透邪解郁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苦辛,宣利上焦肺气,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苦泄降气,润肠通便桑杏汤――宣利肺气,润燥止咳麻黄汤――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桑菊饮――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杏苏散――宣降肺气,止咳润燥桑叶+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面螅风桑菊饮――疏散风热(清宣肺经风热而止咳)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以降折亢阳,并能补益肝肾独活寄生汤――益肝肾,强筋骨,止痹痛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达肝气银翘散――辛凉解表,解毒利咽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生地——肾气丸――(干地黄)滋阴补肾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配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四、特殊的治法,也可作为名词解释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复习要点

方剂学复习要点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方剂、方剂学、八法、汗法、七方、十剂、君药、反佐药、和解剂、透热转气、固涩剂、热结旁流、肺痈、开窍剂、梅核气二、问答题:1、简述方证法药四者的关系。

2、简述方剂的基本结构与变化形式。

3、试述桑菊饮、银翘散的组成、功用、主治证的异同点。

4、简述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

5、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有“四逆”,三方如何区别使用?6、简述清热剂的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7、青蒿鳖甲汤主治何证?其配伍有何意义?8、小建中汤和桂枝汤在组成、立法、主治、应用上有何异同?9、补气、补血的基础方各是什么?并分析其方义。

10、比较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异同点。

11、试分析完带汤的配伍意义。

12、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均为治虚证之心悸失眠的常用方,临床如何区别应用?13、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可治咳喘,如何区别使用?14、补阳还五汤为活血祛瘀剂,为什么重用补气之黄芪为君药。

15、试述川芎茶调散的主治证及组方配伍意义。

16、杏苏散和桑杏汤的主治、功效及药味组成有何异同?17、羌活胜湿汤与独活寄生汤均能祛风除湿,如何区别使用?18、三仁汤主治何证?其治则、及“三仁”是什么?19、祛痰剂分为哪几类?每类的适应证及代表方是什么?20、简述保和丸的证治要点及方中连翘的用意。

三、重点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理中丸、小建中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补中益气汤、一贯煎、四神丸、泻白散、炙甘草汤、参苓白术散、普济消毒饮、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消风散、“凉开三宝”、越鞠丸、血府逐瘀汤、小蓟饮子、生化汤、温经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养阴清肺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苓桂术甘汤、乌梅丸。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重点总结总论部分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ii.药量加减的变化iii.剂型更换的变化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总论1.方剂学:方剂学是阐述和研究治法,以及方剂的组成、配伍、应用的一门学科。

2.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方剂学基本理论的奠基者;《黄帝内经》采用理、法、方、药贯串一体的组方原则的书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由国家号令编制的医学专著是:《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服药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㈠服药时间:⑴饭前服(空腹服):①病位在下焦者:肠燥便秘,下焦瘀热,膀胱湿热②补益类方剂宜空腹服③和胃制酸类方剂:珍珠层粉,香砂和胃丸⑵饭后服:①病位在上焦者:感冒、咳嗽②消食剂③对胃肠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常山、黄药子、皂荚、马兜铃、瓜蒂等④缓下剂:如麻子仁丸、剂川煎、大黄附子汤、番泻叶等。

大部分的方剂宜于半饥半饱服,急病或重病则不拘时服㈡服药方法:①汤剂②中成药:膏、丹、丸、散等中成药的服法4、治法与治则的关系:治法与治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法是治疗某一病症(或某一疾病)的具体方法;治则则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总则,对方剂的立法(即治法)有指导作用,是确立治法的依据之一。

5、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6、“八法”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治法①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奏里,促进发汗,令外感六淫之邪仍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常用的汗法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化饮解表、逆流解表②吐法:运用涌吐药为主组成方剂,使之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用于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者,这种治法叫吐法。

③下法:运用泻下药为主组成方剂,使之具有泻下、逐水等作用,用于里实积滞证④和法:是运用两类性味、功效不同的药物同用而组成方剂,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常用的和法有:和解少阳、疏肝理脾、补脾柔阳、辛开苦降⑤温法: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方剂,使之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第一学期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方剂学第一学期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方剂学第一学期考试复习资料-总结方剂1-温经汤与生化汤均含有的药物是A.当归川芎2.生化汤主治病机是: 1- D.血虚寒凝2-以当归为君药生化汤中当归的作用是:E.补血活血,化瘀生新3. 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4. 败毒散的功用是: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5. 服用十枣汤宜E.平旦服组成药物:E.大戟芫花甘遂5.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C.黄芪白术6. 组成药物中含有生地黄且用量最大汤剂:B.炙甘草汤7. 组成中含干地黄的方剂是:A.黄土汤8. 金匮肾气丸方中用量最大的药味是:B.干地黄8. 组成药物中含有熟地黄的方剂是:D.玉女煎9. 下列哪项不是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1-A.当归芍药五味子2-D.白芍黄芪生姜、桂枝合用在炙甘草汤中的作用E.温阳通脉治疗因阴血亏失于濡养,阳气虚失于宣通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治宜选用:A.炙甘草汤10.服桂枝汤后,需“啜热稀粥一升余”其意在于:E.助汗以祛外邪11.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宜选 E.实脾散10.下列方剂除( B.归脾汤)外组成药物中皆有当归、川芎归脾汤的功用是:B.益气养血健脾养心11. 左金丸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A.肝火犯胃12. 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除酸枣仁和甘草外, 其余是:1-B.川芎知母茯苓2-酸枣仁汤不含有当归6. 酸枣仁汤适宜治疗:E 肝血不足之失眠13. 百合固金汤的功用是:A.滋肾保肺,止咳化痰百合固金汤的病机是:A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14.劳倦内伤,气弱血虚,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者,治宜选用:A.当归补血汤15.当归补血汤原方配伍用量:B.黄芪一两当归二钱1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为:A.6g:30g12.治疗气虚发热的常用方剂是:A 补中益气汤13.治疗血虚发热的常用方剂是:E 当归补血汤14.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B.陈皮当归15.补中益气汤中不属于配伍黄芪的目的: E.托毒排脓16.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均含有的药物是:E.人参黄芩半夏大枣甘草9. 方中黄芩、黄连同用的方剂是:E.半夏泻心汤6. 半夏泻心汤组成中不含: E.生姜9. 半夏泻心汤中所用的姜是: E 干姜10. 生化汤中所用的姜是: B炮姜17. 吴鞠通所称辛凉重剂:白虎汤/ 辛凉轻剂:桑菊饮17. 桑菊饮的功用是: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17. 桑菊饮组成药物除桑叶、菊花、连翘、薄荷外,还有:D.杏仁桔梗芦根甘草19. 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是:D.风寒外束,水饮内停29. 小青龙汤的功用是:E.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20. 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治宜选用:D.川芎茶调散15. 川芎茶调散适宜治疗:C.伤风头痛16. 川芎茶调散主治:A 外感风邪之头痛22. 患者某,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治宜选用:B.防己黄芪汤23. 银翘散的功用是:A.辛凉透表,清热解毒8. 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D.一偏于解表一偏于宣肺24.一贯煎组成药物除枸杞子、川楝子、麦冬外,还有:E. 沙参当归生地25.肝肾阴虚,血燥肝郁所致胸脘胁痛者选:D.一贯煎26.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而细者,治宜选用:B.一贯煎25.二陈汤、温脾汤组成药物中不含:A.白术26. 下列哪项不属于“十剂”的内容:E.温剂清剂2-A.寒剂热剂27. 温中去寒的方剂是:B.理中丸28.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方剂是:B.四逆散29.我国最早阐述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B.黄帝内经30. 三仁汤的功用是:A.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31. 三仁汤组成中的“三仁”E.杏仁白蔻仁薏苡仁2-1. 下列方剂中属于温里剂的是:B.当归四逆汤3. 组成药物中含有竹叶的方剂是:A.清营汤18. 组成中不含竹叶的方剂是:A.普济消毒饮4. 温胆汤的组成药物是:C.以上都不是5. 安宫牛黄丸、紫雪和至宝丹共有的功用:B.清热开窍5. 安宫牛黄丸功用是: D.清热开窍豁痰解毒6. “以补为固”的代表方剂是:A.玉屏风散8. 按病症分类方剂的医书首推:D.《五十二病方》9. 建脾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D.半夏厚朴10. 羚角钩藤汤证的病机是:A.肝经热盛,热极动风13. 平胃散的功用是:D.燥湿运脾,行气和胃15. 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原理的方书是:E.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6. 四逆散所治四肢厥逆的病机是:C.以上都不是17. 温病后期,阴虚邪伏,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选B.青蒿鳖甲汤18. 五苓散中桂枝的主要作用是:D.温阳化气20. 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D.附子干姜细辛16.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B.生姜肉桂21. 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无论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选用:B.吴茱萸汤22.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者,治宜选用:C.大补阴丸23. 下列哪项不是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C.枳壳竹茹白蔻仁24. 血府逐瘀汤组成中含有:D.柴胡桔梗26. 祛痰剂中一般均配伍:D.理气药27. 下列方剂中煎煮时应后下大黄的是:D.大承气汤28. 逍遥散的功用是:C.疏肝解郁,健脾和营30. 腹痛下痢,大便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E.芍药汤3-3. 祛痰剂中,除常配伍健脾祛湿药外常配伍:.理气药5. 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舌不含白朮10. 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眩晕,舌苔白滑,脉滑者,选用:B.二陈汤8. “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剂是: E.黄连解毒汤9. 核桃承气汤的组成是A.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10.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失眠健忘者E.归脾汤1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除柴胡、甘草外,其余是:A.芍药白术当归薄荷茯苓烧生姜12. 天门冬、麦门冬同用的方剂是:D.天王补心丹5. 组成药物中含有人参、丹参、玄参的方剂是:B.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5. 天王补心丹适宜治疗:D.心肾不足之失眠13. 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是:B.清热生津,益气和胃14. 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C.知母16. 竹叶石膏汤与麦门冬汤的组成中均含有药物:B.麦冬半夏人参14. 清胃散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A.胃有积热16. 大柴胡汤的功用是:E.和解少阳,内泻热结18.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的方剂是:B.凉膈散19. 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意义在于:D.扶正祛邪4-A型题:1.麻黄汤组成药物除麻黄外其余D.桂枝杏仁炙甘草2. 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者,治宜选用:A.生化汤3. 四物汤是由下列哪方衍化而来的:A.胶艾汤5. 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者,无论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治疗均可选用:A.吴茱萸汤6. 下列最宜用开窍剂的证候是:C.热陷心包,窍闭神昏7.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芍药增加了: C.三两9. 定喘汤的病因病机是:C.外感风寒,内有痰热12. 治疗寒凝气滞,疝气作痛的用方是:C.天台乌药散13.下列理中丸主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C.气结痰阻证15. 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用意是:D.清热散结20.生姜、大枣合用在桂枝汤中的作用:B.调和营卫2. 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E.半夏白术天麻汤3. 由瓜蒌、青黛、栀子、海粉、诃子组成的方剂是: AA.咳血方17. 主治病机与肝火有关:C.咳血方4. 患者,肺热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者,治宜选用:A.泻白散5. 配入汤剂时,需后下的药物是:D.豆蔻6. 茵陈蒿汤的功用是:A.清热祛湿利胆退黄7. 被称之为“逆流挽舟”,治疗痢疾的代表方剂是:E.败毒散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包含药物:E.荆芥豆豉10. 组成药物中含桃仁、红花的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12. 血虚受寒,血寒凝滞,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者,治宜选用:D.当归四逆汤13. 苇茎汤的组成药物是:A.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14. 苇茎汤的功用是:E.清热化痰逐瘀排脓15. 症见饮食不化,大便溏薄,脘腹痞闷,苔腻微黄,脉象虚缓者,治宜选用: A.健脾丸17. 温邪初入营分,临床最常见的神志症状E.时有谵语19. 寒痰壅盛于肺,兼有肾阳不足,肾不纳气之咳喘证,治宜选用: A.苏子降气汤20.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D.不易变质6-2. 阴证的痈疡肿毒初起,宜选用: B.阳和汤3. 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B.清胆利湿和胃化痰4. 牡蛎散中重用黄芪意在:E.补气固表6. 下列方剂除____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大黄、甘草:A.大柴胡汤7. 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D.防风11. 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舌绛而干脉数者,治宜选用: D.清营汤12. 由泽泻、茯苓、白术、猪苓、桂枝组成的方剂是:D.五苓散13. 健脾丸组成药物中不含:B.半夏竹茹生姜14. 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是:A.滋阴养血补心安神15. 泻白散的功用是: B.清泻肺热平喘止咳16.五苓散的组成药物除猪苓外,其余是:E.泽泻茯苓白术桂枝18. 八正散组成中利水通淋的药物是:B.车前子木通瞿麦滑石扁蓄20. 治疗湿热蕴结膀胱所致之热淋,宜用A.八正散19. 治疗湿热黄疸证首选: B.茵陈蒿汤7-1. 五苓散中配伍桂枝的用意是: E.温阳化气2. 四逆散的组成药物是:E.柴胡芍药枳实甘草3.将中药“十种”衍化成“十剂”的方书B.《圣济经》4.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失眠多梦,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B.天王补心丹7. 由逍遥散化裁为黑逍遥散属于D.药味加减的变化8. 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是由:E.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9. 恶寒发热,头痛,胸脘满闷,呕吐,泄泻舌红,舌苔白腻者,治宜选用: B.藿香正气散10. 清暑益气汤组成药物中不含:B.银花扁豆花12.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治宜选用:C.半夏泻心汤17.吴茱萸汤和理中丸的组成药物中均含E.人参18. 赤白痢疾,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者,治宜:C.木香槟榔丸1. 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是:C 以上都不是2. 大建中汤的药物组成是:A川椒干姜人参饴糖3. 参苓白术散所治带下证的性质是:D脾虚夹湿4.完带汤所治带下证的性质:B.脾虚肝郁,湿浊下注5. 治疗热在血分证宜选用:E.犀角地黄汤6. 治疗热在气分证宜选用:A白虎汤7. 外感表热未解,邪热入里,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脉数者宜选B 葛根芩连汤8. 肝脾不和,木郁乘土,症见腹中痛,泄利,脉弦者,治宜选用:C四逆散1. 玉女煎的功用E.清胃滋阴主治:D胃热阴虚证2. 清胃散的功用D.清胃凉血主治E胃火炽盛证3. 凉膈散与黄连解毒汤共有的药物:E黄芩栀子4. 龙胆泻肝汤与清胃散共有的药物:C生地当归7具有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功用的方剂C当归六黄汤8具有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功用的方剂:E桑螵蛸散9.龙胆泻肝汤与血府逐瘀汤均含有药物E当归、生地10龙胆泻肝汤与导赤散均含有的药物A生地木通5.大定风珠组成中所含“三甲”药物E鳖甲牡蛎龟板6. 镇肝熄风汤组成中所含药物:D龙骨牡蛎龟板7.牛膝在独活寄生汤中的主要作用E补肝肾.强筋骨8. 牛膝在镇肝熄风汤中的主要作用是:B 引血下行9.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方剂是A 镇肝熄风汤10.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的方剂是:D羚角钩藤汤11.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方剂:A 九味羌活汤12.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B 再造散15. 身热腹痛,下利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选用:E 芍药汤16.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宜选:A白头翁汤17. 血虚气弱,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者,治宜选用:A 当归补血汤18. 气阴不足,体倦气短,口渴多汗,舌燥咽干,脉虚弱者,治宜选用:C 生脉散19. 普济消毒饮主治:A大头瘟20. 苇茎汤主治:B 肺痈1. 完带汤的功用是:D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2. 固冲汤的功用是:E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3. 属于犀角地黄汤的药物是:A丹皮芍药4. 属于清营汤的药物是:C 竹茹麦冬5. 乌梅丸主治:A 蛔厥证6. 四逆散主治:D 寒厥证9. 小承气汤中大黄宜:A 同煎10. 大承气汤中大黄宜:E 后下11. 厚朴温中汤的功用是:A 行气温中,燥湿除满12. 旋覆代赭汤的功用是:D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15. 脾胃气虚兼清气下陷者,治宜选用:C 补中益气汤16. 脾胃气虚兼内湿泄泻者,治宜选用:A 参苓白术散18. 养阴清肺汤的病机是:E肺肾阴虚复感疫毒19.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B 7:120.竹叶石膏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E 2:11.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选:E 百合固金汤2.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症见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者,治宜选用:C 大补阴丸3.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D 风痰上扰之头痛5. 白虎汤与泻白散共有的药物是:C 粳米甘草6.竹叶石膏汤与麦门冬汤共有的药物:B麦冬半夏人参7. 导赤散主治:E 心经火热证8. 泻白散主治:B 肺热喘咳证9. 气阴不足,体倦乏力,汗多神疲,咽干口渴,脉虚数者宜选:C 生脉散10. 气血两亏,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者,治宜:A当归补血汤11. 气血两虚之失眠证,治宜选用: A归脾汤12. 阴血两虚之失眠证,治宜选用: E天王补心丹13.具有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功用的方:C 当归六黄汤14.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用的方剂:A 生脉散15.具有滋补真阴,柔肝熄风功用的:C阿胶鸡子黄汤16.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功用方:D羚角钩藤汤17. 需要后下的: B 豆蔻18. 需要先煎的: D龟板19. 旋覆花需要:D 包煎19.大柴胡汤与四逆散的组成药物中均含E 柴胡、芍药20.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组成药物中均含C 半夏、黄芩1.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的方剂是:A 四神丸2.治疗心肾两虚,尿频遗精的方剂是:E桑螵蛸散3.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选:E 归脾汤5. 组成中配伍桔梗载药上行以保肺方:D参苓白术散6.组成中配伍桔梗载药上行以达病所:C百合固金汤11.功用为滋阴泻火,固表止汗的方剂:C当归六黄汤12.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方剂: A犀角地黄汤13. 白虎汤主治: E 热在气分证14. 犀角地黄汤主治:A热在血分证15. 黄龙汤的功用是:D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16. 麻子仁丸的功用是:A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17. 止嗽散的功用是:D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18. 苏子降气汤的功用是:B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19. 麻子仁丸中含有:E小承气汤20. 凉膈散中含有: A调味承气汤1. 需要熔化的是: C.阿胶2. 需要后下的是:B豆蔻3. 麦门冬汤证的病机是:D肺胃阴虚,虚火上炎4. 六味地黄丸的病机是:B肝肾阴虚,虚火内扰5. 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6. 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 C益气健脾,渗湿止泻7.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之一是:E 地龙8. 复元活血汤的组成药物之一是:B穿山甲9. 大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C 黄芩半夏10.大柴胡汤与四逆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E柴胡芍药13.具有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功用的方C当归六黄汤14.具有益气固表敛阴止汗功用的方剂:E牡蛎散15. 症见胁肋疼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往来寒热,月经不调,脉弦而虚者,宜选:D逍遥散16.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者,治宜选用:B小柴胡汤17. 表邪未解,肺热壅盛的咳喘,宜选:E麻杏石甘汤18. 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以上实为主的咳喘,治选:B苏子降气汤19. 肝脾不和,木郁乘土,症见腹中痛,泻利,脉弦者治宜选用:C四逆散20. 外感表热未解,邪热入里,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脉数者,宜选:B葛根芩连汤1、八法通常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是:《五十二病方》3、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两组药对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1.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2.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3.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4.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5.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6.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7.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8.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9.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10.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11.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2.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13.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14.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2.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3.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4.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桂枝+芍药)5.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6.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镇肝熄风汤7.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8.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9.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青营汤10.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11.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12.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13.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14.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芍药汤,大承气汤15.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16.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17.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

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18.凉血止血法:十灰散19.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

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犀角地黄汤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20.温阳利水法:真武汤21.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22.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