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合集下载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你知道吗?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你知道吗?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你知道吗?
房颤属于很常见的心脏病,得房颤后需要通过用药维持调整心脏,加快心脏跳动预防,不少有房颤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人工心脏起搏器才能恢复,在相关的治疗上,可以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①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抗凝剂。

②电学治疗: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器、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疗法)。

③外科手术治疗:外科迷宫手术。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对策
(★1)心律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为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首选治疗。

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尽早开始。

阵发性心房颤动多能自行转复,如果心室率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能够耐受,可以观察24h。

如24h后仍不能恢复则需进行心律转复。

也有人主张,只要发作即应用药物控制。

超过1年的持续性心房颤动者,心律转复成功率不高,即使转复也难以维持。

★2)复律治疗前应查明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诱发或影响因素:如高血压、缺氧、急性心肌缺血或炎症、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胆囊疾病等。

有时当上述因素去除后,心房颤动可能消失。

无上述因素或去除上述因素后,心房颤动仍然存在者则需复律治疗。

对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对其本身的治疗不能代替复律治疗。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由心房肌活动异常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持续性的快速心律失常。

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中,此病的发生率为1%。

年龄越大的人群发生此病的几率越高。

在临床上,一般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两种类型。

多数病人的房颤是由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甲亢、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引起,也有30%的患者找不到病因。

通常,房颤患者都有心慌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感到头晕、疲乏,严重的还有气短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

此外,少数人还有一过性眼前发黑的现象。

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也就是说人的左右两个心房以及左右两个心室每分钟分别收缩和舒张60~100次。

当发生房颤时,心房会出现每分钟350~600次的激动。

这种激动非常不规律,以至于使心房不能进行有效的收缩,并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25%以上。

这不仅容易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快速或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及中风等病症,还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就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以终止或减少房颤的发作。

那么,应该怎样治疗房颤呢?◆应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患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乙胺碘呋酮、异搏定)进行治疗,以使其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但这种方法的有效率仅为60%左右,且易受房颤持续的时间、心房的大小、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只要患者没有临时性禁忌症,如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急性感染或心力衰竭等,就可以使用体外直流电转复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复律方法,成功率为65%~90%。

所谓体外直流电转复是指利用高压直流电经胸壁短暂作用于心脏,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治疗方法。

只是对患者进行体外直流电转复时,需要患者全身处于麻醉状态,且患者有血栓脱落造成局部栓塞的危险。

所以,患者在做体外直流电转复前要进行三周的抗凝治疗,复律后还要连续进行四周的抗凝治疗。

◆努力减慢心律房颤患者服用洋地黄、异搏定、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后,能够减低房颤时经由房室结下传的心室反应。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脏的上部心房出现不规律的心跳,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容易引发血栓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用药。

1. 抗凝治疗。

由于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液淤滞的风险增加,因此抗凝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中风的风险。

在使用抗凝药物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凝血功能监测,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心率控制药物。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心率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心率,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3. 节律控制药物。

除了心率控制药物外,节律控制药物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节律控制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功能,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心律失常药物。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选择。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心脏的功能。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功能,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选择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诊,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房颤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以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为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心房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风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房颤,而老中医则有独特的经验治疗房颤。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心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心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心脾相表里,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通过调理心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健脾丸等。

2. 理气活血:老中医认为,房颤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活血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

通过理气活血,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饮子、桃仁红花汤等。

3. 调理肝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肝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心与肝肾相表里。

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

4. 针灸疗法:老中医认为,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的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外关、神门等。

5. 饮食调理:老中医认为,房颤与饮食习惯有关,因此饮食调理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保持水盐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丰富,但是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

老中医的经验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但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包括调理心脾、理气活血、调理肝肾、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房颤治疗方案中医针灸

房颤治疗方案中医针灸

房颤治疗方案中医针灸介绍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上房的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室的收缩失去协调性。

在房颤的治疗过程中,传统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来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房颤治疗中,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效果。

主要针灸穴位1.心包经穴位•云门穴:位于手掌心,以示指掌横纹与食指伸直时拇指的根部之间的凹陷中。

•间使穴:位于手心二、三指之间,当二、三指合并时环状隆凸的最高点处。

•大陵穴:位于手腕背侧横纹上,尺侧腕骨突起的尺侧正中凹陷处。

•中冲穴:位于上臂外侧,肱三头肌长头与桡侧骨间有一个凹陷处。

2.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胫骨前缘的尺寸之间的凹陷中。

3.内关:位于手掌腕横纹上凹处,第2掌骨与掌骨桡侧骨之间。

4.神门穴:位于手小指掌侧端第一至第二关节的掌横纹之间。

针灸疗法的操作步骤1.准备针灸工具:针灸针、酒精棉球、棉签、消毒碘酒等。

2.术前准备:对治疗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病情和个人状况,确定治疗方案。

3.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针灸原理,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4.穴位处理:用酒精棉球或棉签把穴位周围清洁消毒,准备灸罐或针灸针。

5.操作方法:根据穴位位置,用准备好的特殊针灸针或灸罐进行刺激。

6.操作技巧:通过准确刺激和适当的刺激强度,保持治疗效果。

7.刺激时间: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刺激时间的长短,一般为10-30分钟。

8.治疗周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周期,一般为连续治疗2-3个星期,每周2-3次。

针灸治疗房颤的疗效中医针灸疗法在房颤的治疗中具有以下疗效: - 调节心血管功能,平衡心脏电生理活动。

-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

- 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 缓解房颤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

- 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自律神经失调引起的房颤。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情况,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增加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

针对心脏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和降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对于部分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已经能够有效控制心脏房颤的症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电生理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通过对心脏传导系统进行电生理学检查,找到触发心脏房颤发作的异常传导途径,然后通过射频消融术进行焊接和隔离,从而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两种,通过手术方式来修复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并复位心脏的正常节律。

综合来看,对于心脏房颤的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三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引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且有潜在危险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脏结构和电生理异常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可用的治疗方法。

一、发病机制1.离子通道异常:离子通道在调节心脏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钾、钙和钠通道的突变可能导致异常电活动,从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例如,钙离子内流增加可能会触发产生早搏。

2.结构重塑:结构重塑包括心肌纤维化和肌肉电偶联断裂。

这些结构改变影响了传导组织和心肌细胞之间正常的电信号传递,导致脉冲传播不均匀和多方向性传导。

这使得存活的纤维束形成了微逆波前,增加了复极障碍和再放电风险。

3.自主神经系统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脏节律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异位起搏点形成以及心室颤动,从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紧急和长期控制心房颤动。

常用于快速复律或预防复发的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硫卓明等。

此外,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也是治疗心房颤动常用的选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卒中风险。

2.电击复律:直流电击复律是一种通过传递电流来恢复正常窦性节律的方法。

当不稳定型心房颤动患者出现频繁衰竭时,电击复律是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3.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通过高能射频电焊技术对异常传导径路进行热灼烧和切割,以改善异常纤维结构和恢复心脏的正常传导。

射频消融术对于一部分心房颤动患者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并降低复发风险。

4.体外循环冷却治疗:这种方法是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将患者的血液经过冷却再输送回体内,以降低心脏组织的温度,减少损伤。

一些初始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冷却治疗对于治疗顽固性心房颤动可能具有潜在且有效的治疗效果。

5.智能监测与干预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监测与干预技术逐渐应用于心房颤动治疗。

这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情况,并根据设定的参数进行干预,例如通过电刺激或药物释放来控制异常节律。

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治疗方法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治疗房颤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减轻症状。

2. 电生理治疗:通过电复律或消融术来矫正心脏的不正常节律,恢复正常的心律。

3. 耳源性栓塞预防:患有房颤的人需要服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

4. 心脏起搏器: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正常的心律。

5. 心脏外科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房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如射频消融术或迷宫手术来治疗房颤。

最佳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综合考量,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一定要咨询心脏专家,根据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房颤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法

房颤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法

房颤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法房颤给患者带來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控制心跳,來减轻心慌、气短、头晕、脉搏不齐的症状,不然发作起來就会非常危险,所以必须及时服用药物以达到减轻这些症状的目的,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房额吃什么药吧。

1、要治疗房额,首先要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率,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丁•任何房间的病人,就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要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2、转复窦性心律药物,对于新发房站因其在48小时内的口行浮动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釆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

房颤己经持续大约48小时而小丁•七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氨碘酮。

3、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防站时的心室率控制。

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

尤其多用丁武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注意事项: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就是洋地黄。

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胺碘酮可降低防战士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暂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防站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房颤患者的症状通常会随着急剧变化的气候而有所加重。

如果忽视房额的治疗,房额的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会很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房颤患者1000万以上,而11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房颤发生时常•会伴有不规则的快速心跳,患者多有明显心慌、气急和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同时,房颤患者极易发生脑中风,不仅发生比例增加5倍以上,而11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难度更大。

此外,房颤患者的痴呆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明显增高。

房颤的并发症还有脑梗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房颤持久使心房内有血液淤滞,在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及心室率很快时尤其明显,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最为常见。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治疗心脏房颤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消融术。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治疗心脏房颤的方
法之一。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等,可以帮助恢复正常心率,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

2.电复律:电复律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脏房颤的方法。

通过给
患者施加电击,可以重置心脏的电活动,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

电复律可以立即解除房颤,在某些患者中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成功。

3.消融术: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手术,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
行操作,以消融或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正常的心律。

消融术通常适用于长期存在心脏房颤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心脏房颤的重要一环。

患者可以通过戒烟、限制咖啡和酒精的摄入,控制体重,减少压力等方式来减少房颤发作的概率。

最佳的治疗方法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可能需要结合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心脏房颤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和专业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以确保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房颤的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原则

长而增高,成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生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

症,因此面对大量的房颤病人,如何治疗并避免合并症成为治疗的关键。

首先了解心房颤动发生的机制:不论什么原因引发的房颤均由心房内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在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3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而且房颤发生的直接原因90%是因房性早搏的出现,所以治疗的重点应在于预防房早的出现和打断心房内折返。

纵观多年来治疗房颤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治疗房颤的新进展,其原则及方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心室率在合理范围有报道认为休息时心室率为60~80次/分,中度活动达90~115次/分为宜。

根据病情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同步直流电转复,具体方法见后。

2、在心室率快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房颤病人采用静脉给药,常用毛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如:西地兰0.4~0.8mg静推,美托洛尔5~15mg静推(心功能不全者慎用),硫氮 FDA7 酮10mg静推(对毛地黄类难以控制的肺部疾患、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状态时的房颤心室率有较好的效果)。

3、需长期控制心室率的房颤病人可用:维拉帕米120~480mg,qd,或氨酰心安25~100mg,qd(降低活动后心室率)或地高辛0.1~0.25mg,qd(降低休息时心室率)。

4.对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性的心室率快的房颤病人采用介入治疗。

二、恢复窦性心律:1、同步直流电转复:对于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心室率控制良好者以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考虑;对于恶性肿者、左房内径大于60mm者不予考虑。

首次电转复能量为应在心电监护和有良好抢救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复律,复律前应空腹6小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具体方法见后)。

转复率在90%左右。

但是它的使用有时受到限制,如患者认为有痛苦、有风险不愿接受,还有基层医院缺乏除颤器等良好抢救设备。

2、药物转复:首先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因为是传统药物,使用上有许多经验,一般病例选择好后给药3天,从中午12点给药,第一天0.2g/次,第二天0.3g/次,第三天0.4g/次,间隔2小时给药一次,每天共5次,转为窦性心律后随时停药,第三天服药后仍未转复,停止给药。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患者和决策者提供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最新建议。

以下是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要点。

预防
- 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 心脏健康维护: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诊断
- 完整的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通过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和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来诊断心房颤动。

-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工具,可以检测心房颤动的存在。

治疗
- 心律控制治疗: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正常的心律,包括口服和静脉给药。

- 心房率控制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控制心房率,从而减少心
室率和心房颤动症状。

- 心房颤动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心房颤动患者,手术治疗可
能是一种选择,包括射频消融和手术迷路切断术。

- 特定患者群体的治疗考虑: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如年轻患者、老年患者、孕妇等,需要特殊的治疗策略。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关于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旨在
帮助医生和决策者做出最佳治疗决策。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仍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治疗房颤的中医用药方法

治疗房颤的中医用药方法

治疗房颤的中医用药方法中药方法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心悸、征忡、促疾、雀啄、晕厥、胸痹等范畴。

心房倾动的病位在心,其主要症状为心悸、头脚闷、脉结或代等。

常与心气(胆气)虚、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寮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尤以本虚为主,各个医家有不同的见解。

根据不同病机病证而采用不同方剂加以治疗:1、温阳益心安神法:心阳不足是心房颐动的基本病机,治以温阳益心安神为法,确立墓本方(人参、桂枝等),并随症加减变化,可改善心房板动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心房颐动发作。

应用温通阳气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房颤动,亦取得较好的效果。

2、益气养阴,通络扭脉法:定心汤(黄蔑、炙甘草等)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房颤动。

本方可减少心房内折返,稳定心肌细胞膜,对心肌呈现明显的保护作用,从而调整心肌的顺应性,改善心肌的复极传导系统功能,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三参稳逆汤(红参、黄连等)治疗心房颤动,可使心房倾动发作减少,控制心室率,并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3、活血化瘀法:抗栓合剂(当归、川芍等)。

4、单方验方:瓜英桂心汤(瓜萎、肉桂心等)配合西药对症、支持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心方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对减慢心室率、转复心房颤动和预防心房颤动复发具有明显效果;房颤复律汤;消颤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发心房颤动。

饮食要点1、不能贪杯:房颤者可以少量饮酒,酒类中以干红葡萄酒最好,白酒次之,每日饮酒以不超过二两为宜,不能贪杯。

过度饮酒会刺激并损伤胃粘膜,损害肝功能,容易发生脑出血。

酒精的刺激,会使本就紊乱的心跳加快,病人会出现明显的心慌不适。

阵发性房颤者,更会因酒精的刺激诱发房颤发作,并使房颤持续时间延长。

2、清淡为宜:大多数房颤是因高血压、冠心病引起,对这些患者而言,保持清淡饮食,无疑是最佳的辅助治疗。

水果、蔬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含有较多的钾,对控制血压、保持电解质平衡都十分有益。

简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简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简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心室率: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控制心室率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心室负荷,改善心功能。

2. 纠正心房颤动:恢复心律稳定,可以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等方法。

3.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等,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4. 病因治疗:根据心房颤动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等基础疾病,可有助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

5. 心脏消融术: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恢复正常心律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手术,通过破坏异常电路来恢复正常心律。

6. 心脏起搏器:对于有心房颤动引起心室率过慢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适当的心室率。

总体来说,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心室率,纠正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治疗潜在病因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而定。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点为心脏上腔的快速而不规则收缩,以及心房振动而非正常的收缩。

以下是关于心房颤动的当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1. 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的诊断通常由心电图检查进行,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

其他评估工具可能包括心脏超声波(超声检查)等。

2. 危险因素管理:治疗心房颤动的第一步是管理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改善心房颤动的预后。

3. 根本治疗策略: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正常的心律或控制心率。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 心律控制药物:某些药物可以恢复正常心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
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 心率控制药物: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率,并减少心脏的负担。

4. 心房颤动的复律:对于一些可逆的心房颤动,可以采取
一些方法来尝试恢复正常的心律。

例如,电击(电复律)
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低能量的电流来重设心脏的节律。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心房颤动的类型和持续时间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

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心脏专科医生或
心律失常专家以获取针对自身情况的建议。

房颤药物治疗方案

房颤药物治疗方案

房颤药物治疗方案引言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特征为心房的不规则快速收缩。

它会导致血液在心脏中积聚,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关键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房颤药物治疗方案。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预防房颤患者形成血栓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以下是常用的抗凝药物:1.华法林(Warfarin):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防止血栓形成。

然而,华法林的用药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剂量,因为它具有很多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2.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NOACs是近年来引入的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和依诺沙班(Edoxaban)。

NOACs与华法林相比减少了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不需要经常的监测。

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基础疾病等因素。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佳的治疗选择。

心率控制药物心率控制药物用于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过快的症状。

以下是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阿替洛尔(Atenolol)。

它们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对心脏β受体的刺激来减慢心率,从而帮助恢复正常的心律。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Verapamil)和地尔硫䓬(Diltiazem)也可以用于心率控制。

它们通过阻断心肌细胞内的钙通道,降低心室率。

注意,对于房颤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恢复心律药物恢复心律药物是用于将房颤患者的心律恢复到窦性心律的药物。

以下是常用的恢复心律药物:1.胺碘酮(Amiodarone):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的活性来恢复窦性心律。

然而,胺碘酮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肺部纤维化。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上室肌纤维不协调地、快速地收缩,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

房颤患者往往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卒中和心力衰竭。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究竟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房颤的常规手段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血药物等被广泛应用于房颤患者的治疗中。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帮助控制心律失常,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抗凝血药物则可以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药物对心律失常的控制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

其次,心脏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通过导管在心脏内进行消融,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心脏消融术在治疗房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对于顽固性房颤患者来说,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然而,心脏消融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比如心脏穿孔、心包炎等,因此需要在临床上谨慎应用。

此外,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等设备的应用也为房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心脏起搏器能够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来帮助控制房颤,而除颤器则可以在房颤发作时进行电击除颤,恢复心脏的正常搏动。

这些设备的应用为一些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者无法接受心脏消融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综上所述,房颤的治疗方法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大部分房颤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顽固性房颤患者来说,心脏消融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对于一些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等设备的应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此,要想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就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构角色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23页
➢ 炎症可能是一些类型房颤关键机制:7个回顾性研究荟萃性分析提醒 ,电复律后房颤复发与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
➢ 降低房颤复发和发生:5个随机对照试验荟萃性分析提醒,他汀类药 品改变心脏离子通道与载体、抗炎、延缓心肌组织结构、电重构、改 进自主神经功效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24页
第26页
➢ 房颤上游治疗即房颤一级、二级预防任重道远 ➢ 中国国情决定了预防重于治疗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27页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6页
房颤发病机制
房颤病生理机制 房颤电生理机制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7页
➢ 心房组织和心脏传导系统不停老化和退化(伴随年纪增加) ➢ 原有结构性心脏病加重(如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 ➢ 心肌缺血、局部缺氧、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冠心病、AMI) ➢ 心包炎、心肌炎、心胸外科手术(炎症、心包劈开综合症) ➢ 心房结构重构:上述原因造成心房间质纤维增生、心房增大,电传导不均一,
背景知识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1页
➢ 房颤是最常见慢性心律失常,造成CHF、栓塞(包含卒中)、死亡 危险显著↑,是致死和致残主要原因之一
➢ 房颤主要危险原因包含:年纪、高血压、心肌梗死、CHF、瓣膜病等 ➢ 伴随人口老龄化及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力衰竭生存率改进,房颤正在
成为公共健康主要问题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 心房结构重构:房颤本身可造成心房肌功效和结构改变促进房颤维持 ➢ 心房电重构:高频电活动和细胞内钙超载促发心房电重构 ➢ 多个亚细胞机制激活和增强
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第10页
➢ 还未完全说明,各种机制可能共同参加房颤发生和维持 ➢ 触发原因:在能自行终止房颤,占主导地位 ➢ 维持原因:在不能自行终止房颤中占主导地位 ➢ 二者常有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固性心房颤动的治疗胡大一杨新春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 .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

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

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栓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危险则是其17.6倍。

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

多年来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1)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2 )控制房颤时心室率,(3)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房颤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可以得到控制,少数房颤病人用这些传统治疗方法难以控制,需要仔细调整药物以及剂量,或辅以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于慢性顽固性房颤,其主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心室率,保护心功能,预防栓塞并发症。

房颤的直接血流动力学危害是房颤时失去了心房的“泵血”作用,使心排出量降低10%以上,除此之外,过快和不规则的心室率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损害,长期过快的心室率及心室激动的极不规则能够损害心室功能和结构,最终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快而不规则的心室率形成血栓的机会较缓慢而均匀的心室率明显增大。

药物控制心室率:常用的药物为洋地黄、β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1)洋地黄类药物:其基本作用是拟迷走神经作用,使房室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而心室率减慢;另外还可通过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率加快,隐匿传导增加而减慢心室率。

与其它减慢心室率药物相比,它能改善心功能。

在房颤急性发作或房颤心室率过快时,可用西地兰0.4~0.8mg静注,慢性房颤可用地高辛0.125~0.250mg/d口服,其它洋地黄制剂在控制心室率方面不如上述两药。

洋地黄类药物能够较好地控制安静时的心室率,但对运动后、缺氧、发热、交感神经兴奋等状态时的心室率作用较差,需要同其它药物合用,尤其对顽固性房颤。

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应注意洋地黄过量的副作用。

(2)β阻滞剂:β阻滞剂能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传导时间,达到减慢心室率作用。

静脉制剂有短效的艾司洛尔,负荷量为0.5mg/(kg*min) ,维持量0.05~0.20mg/(kg*min)及美托洛尔每次5~15mg静注,可迅速减慢心室率,但存在较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口服β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 次,阿替洛尔12.5~25.0mg,每日3次或比索洛尔1.25~5.00mg,每日1次。

美托洛尔为脂溶性,对心源性猝死有预防作用,在合并冠心病时应首选,比索洛尔为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在合并有支气管哮喘、肺部疾患时应首选。

口服β阻滞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可取得较好效果,尤其是顽固性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时仍可应用。

(3)钙拮抗剂:硫氮( 艹)/(卓)酮和维拉帕米能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和传导时间,静脉给药能快速减慢房颤时心室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硫氮(艹)/(卓)酮负性肌力作用较β阻滞剂和维拉帕米弱。

常用硫氮(艹)/(卓)酮10mg静注,10分钟左右即可产生减慢心室率作用,维持量10~20mg/h,尤其对洋地黄类药物难以控制的肺部疾患、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状态时房颤的心室率有较好的效果。

口服的维拉帕米、硫氮(艹)/(卓)酮虽有减慢心室率作用,但较β阻滞剂弱,且对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可影响预后。

钙拮抗剂也可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但慎与β阻滞剂合用。

虽然胺碘酮、索他洛尔除了转复房颤的作用之外,也有减慢房颤心室率的作用,但因这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明显,一般不作为控制房颤心室率的首选药物。

在药物难以控制房颤心室率的患者,尤其是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阻断房室结和(或)希氏束是一种补充方法。

它已被证明对药物治疗无效、心室率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是十分有效的。

国外有学者报道,对顽固性房颤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后,急性和慢性血流动力学状态均有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发作的机会减少50%,射血分数由27%增加至45%,消融后患者门诊、急诊就诊次数,住院次数,医疗费用均有明显减少。

射频消融阻断房室结和(或)希氏束后需要常规植入心脏起搏器,对慢性房颤,可选用VVI 或VVIR起搏方式;对阵发性房颤,DDDR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MS)的可选用。

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后头6~8周,起搏心率应设在75/min以上,以预防消融后心动过缓依赖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并发症。

对一些顽固性房颤,还可采用外科迷宫术治疗。

1989年,Cox报告了心房电迷宫手术,对房颤达到了较理想的根治效果,即达到永久消除房颤,保留房室同步激动,保留心房的传输功能。

至1996年,Cox报道了178例房颤和房扑患者的迷宫手术,围手术期病死率2.2%,随访3 个月以上,治愈率达93%,复发率7%,术后2例需植入永久起搏器,左房存在传输功能者占86% ,右房存在传输功能者占98%。

对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同时合并其它心脏病需手术矫治者,外科迷宫手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治疗目的在发作期为转复房颤,在非发作期为预防房颤发作。

既往对转复房颤,传统应用奎尼丁,其既有转复房颤作用,又有预防房颤复发作用,但其转复成功率仅为60%左右,维持窦性心律1年者只有50%左右,且可能增加病死率。

胺碘酮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当其它药物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时,胺碘酮可能起效。

胺碘酮对房颤转复率能达到80%,1年以上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占60%~79%。

对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均可减少猝死和总病死率。

胺碘酮静脉用量每次150~300mg,口服剂量一般为0.2g每日3次,连用5~7天(特殊情况下可以1.0~1.2g/d),大多数房颤可转复为窦性心律,然后 0.2g每日2次,连用5~7天,最后维持剂量为0.2g/d左右,长期使用应注意对脏器的毒副作用。

普罗帕酮对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非常有效,也能够维持窦性心律,预防房颤复发。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105mg(特殊情况下分次累加至210mg)或口服450~600mg(顿服),转复房颤率约为70%~80%,口服普罗帕酮200mg每日3次或1次,维持窦性心律1年者少于50%。

这类药物不能对合并有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低、高度房室阻滞或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使用。

最近发现莫雷西嗪对预防房颤的复发具有较强作用,但无明确的转复作用。

阵发性房颤大多数发生在结构正常的心脏,房颤大多是由房早所诱发,莫雷西嗪对房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房早得到控制后,房颤的发作也相应得到控制,其用量为150~200mg,每日3次。

但对一些顽固性阵发性房颤,上述药物单独使用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可以在使用莫雷西嗪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胺碘酮(0.2g每日1次)。

对药物难以控制的阵发性房颤,可以用点状射频消融进行治疗。

最近的研究发现,阵发性房颤大多为房早所诱发,这些房早90%以上起源于左房的肺静脉开口或肺静脉内,少数起源于右房终末嵴、冠状窦开口及上腔静脉。

消融需要穿刺房间隔,在肺静脉内仔细标测。

在肺静脉内可以标测到的双电位,第1个电位为低频低幅,来自周围心房组织的激动,第2个电位为高频高幅,也称为峰(spike)电位,来自肺静脉内嵌入的心房组织形成的肌袖的激动。

房早时,房早起源的肺静脉内可见两个电位激动顺序相反,表明最早激动起源于该肺静脉内的肌袖。

消融的关键是证实房早与房颤的关系,标测房早发生时最提前的峰电位。

目前这类房颤消融即刻成功率在60%~80%,影响消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病例的选择,如房早过少(即使用了诱发房早的方法),则难以标测靶点;如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过长,术中甚至多次电复律后仍不能维持窦性心律,则难以进行标测靶点。

消融的主要并发症有心包填塞和肺静脉狭窄,医生操作轻柔,经验丰富,辅以心腔内超声和温控消融导管的应用可能预防和减少心包填塞;控制消融时放电输出功率,尽量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可能预防和减少肺静脉狭窄发生。

国外报道肺静脉狭窄发生率为7%~10%,局限性肺静脉狭窄可达40%左右。

我院射频消融26例房颤病人,消融时输出功率不超过20W,无肺静脉狭窄发生。

消融后约60%病人的房颤可以被根治,20%左右病人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或持续时间缩短,或服用药物使消融前不能控制的房颤得以控制。

有关房颤抗凝治疗,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用华法令治疗房颤病人,每年卒中发生率可从 4.5%降为1.4%,危险度降低68%,阿斯匹林对栓塞危险度降低为36%,但由于阿斯匹林治疗出血并发症少,使用方便,仍被广泛使用。

华法令使用剂量以使INR保持在2~3为最适宜,阿斯匹林剂量在75~325mg/d。

对于高危病人,必须抗凝治疗,其中包括(1)曾有栓塞史,(2 )有瓣膜疾病或心力衰竭,(3)左房血栓或烟云样回声,(4)年龄大于75岁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及左房内径>50mm危险因素中任何1项。

对于慢性房颤,年龄小于65岁,无上述危险因素,属低危病人,仅用阿斯匹林治疗即可。

对房颤复律病人,如房颤持续时间大于48 小时,需要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继续抗凝4周。

转复前有条件应行食管超声检查心房是否有血栓存在,如有血栓存在,应予抗凝治疗3~6个月,复查超声血栓消除后再行复律。

总之,对顽固性房颤可使用联合用药的方法,即地高辛加β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莫雷西嗪加胺碘酮控制房颤发作,对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可选用导管消融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单位:胡大一(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100026)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6)(2000-01-10收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