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除法》

根据量、度量单位(基准量)与量数的基本关系:

量=度量单位(基准量)量数。

我们已经知道:当a、b是自然数,且b0时,除法算式ab

表示两种意义:

⑴由量基准量(度量单位)=量数,可知:ab可以表示a是b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时a与b表示两个量。

⑵由量量数=基准量(度量单位),可知:ab可以表示什么数的b倍等于a,或者把a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这时a表示一个量,b表示量数(用所求的量去度量a所得的结果)。

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除法算式ab,究竟表示上述两种意义中的哪一种,必须结合具体情景才能来确定。

当a、b为分数时,除法算式ab仍然具有上述两种意义,但必须探索它的算法。分数除法的算法分两种情形来探索:一是除数是整数的情形;二是除数是分数的情形。

一、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

下图(图1)是一个长方形,把它的涂色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图1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分数墻上直接看出这个结果。

但是,我们还需要探索,从算式2怎么算出结果呢?

算法1:2==。

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分母不变,所得的分数就是原来的一半。

算法2:因为的一半等于的,所以,

2==。

比较上面两种算法,算法1有局限性,它转化为两个整数的除法运算,可是在整数范围除法并非总能实施,畅通无阻。如果图1中的涂色部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算式:3=?

上面的算法1就行不通了,算法2行得通。

因为3=的,所以,

3==。图2

图2中的斜线部分是长方形的,也验证了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

从以上的探索结果,可以产生一个猜想: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有待检验。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还有另一条重要途径。

在探索分数乘法意义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

量=度量单位量数

从这个基本关系可以引伸出两个变式:

量量数=度量单位,

或量度量单位=量数。

因此,对于除法算式3=?的意义,可以作这样解释:用什么数为度量单位去度量时,量数是3?于是便有下面的代数解法:

设3=x,

可得,3x=,

x=,

x=。

即3=。

在图2中,用斜线部分(即)为度量单位去度量涂色部分(即)时,量数的确是3。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代数的方法与图形的直观相互印证,和谐统一。

代数在解法的过程中,注意到3=x和x=,

得3=。

这也验证了一个数学事实:除以一个自然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

这个探索其实不必再从具体情景或实际操作入手。

因为前面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的时候,已经获得了重要的数学事实:除以一个自然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

的倒数。因此,可以类比,得到猜想:除以一个分数是否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

验证这个猜想,除了教材提供的方法外,还有其他途径。

途径1:用代数方法检验。

计算:8=?

设8=x,

可得,x=8,

x=8,

x=12。

注意到8=x和x=8,即8=8。

途径2: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8=8(1)

=8根据倒数关系:=1

=12。

因此,无论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分数除法只有如下法则: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这个法则也告诉我们,倒数概念的重要性:有了倒数,乘法和除法两种不同的运算可以统一为乘法运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