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

合集下载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Lipo-E:细胞生长肽 作用机理:修复、生长、快速渗透
能够促进细胞再生、修复受损、萎缩细胞,促进其脂肪细胞生成和长,提高肌肤的抵御机能。 超细小的活性分子,能够迅速渗透皮下组织,增加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及生长、修复的效应。
(2)KGF-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具有调节、修复、再生帮助愈合伤口及加强表皮细胞的代谢和更新,避免色素沉积。 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增强细胞代谢活力,对换肤、纹眉、漂唇及烧伤、烫伤、疤痕 修复凹洞补平等,都具有显著疗效。 (3)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也是多种细胞致裂源,促进多种细胞的合成代谢, 快速修复皮肤的损伤(如纹眉、换肤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 增强微细血管韧度,可以使皮肤红润、健康,提高皮肤的抵御能力。 (4)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种细胞生理功能以及代谢活动发挥生物调节的生物活性因子, 可促进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和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生长,具有修复受损皮肤, 促进微循环、改善肤色、防止皱纹产生、淡化色素沉着。
脂质体药物特点及其机制
药物组பைடு நூலகம்分布可控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改变表面的性质。如 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提高脂质体药物对靶 区的选择性和定向性,控制药物 的组织分布, 从而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
与细胞的亲和性
由于其特殊的类细胞膜结构,脂质 体细胞有较大的亲和力,且能增加 药物对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提高了 药物在患病部位的浓度和作用,起 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薄膜分散法:
该法是实验室常用方法,可做成各种单室或多室脂质体。缺点是对操作过程要求缜密,工作时间要达 20小时以上。 超声波分散法: 在薄膜法的基础上用超声波照射。该法可使工作时间缩短一些,但超声波可使脂质分解,使药物受到破坏或失活。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该法可以制成粒度较小的脂质体,但增加了除去表面活性剂的透析、超声离心或胶体过滤步骤,而且有许多药物不宜 使用表面活性剂。 注入法: 过程中使用了乙醚或乙醇、二乙醚。该法步骤简单,但包封率低,粒径大。除去溶媒时需要高温,会使大分子物质变 性和热酸性物质灭活。 反相蒸发法: 该法生成的脂质体粒度均一,包封率高,但是稳定性差,对过程控制要求较严。 冷冻干躁法: 该法对热不稳定药物尤为适宜,但需经过几次冻融过程,且包封率不高。 PH及醋酸梯度法: 该法包封率很高,但步骤多,条件复杂,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3)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3)
举例:那法瑞林/PLGA纳米球
120mg PLGA、3mg NA混悬于1.5ml水中,加混合溶剂(15ml丙酮、 0.5ml二氯甲烷),倒入抽气减压、中等速度搅拌的50ml PVA水溶液 (20g/L)中,形成O/W型乳状液,丙酮迅速扩散进入水相,使水相 及有机相间的界面张力明显降低;同时,界面的骚动增大了界面积 ,使有机相乳滴粒径进一步减小,形成纳米球大小的乳滴。丙酮进 一步扩散入水相中,而水扩散入乳滴内,使聚合物沉淀。
引发剂
单体
PACA
9
(三)液中干燥法
液中干燥法: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性溶剂以制 备亚微粒的方法。
粒径取决于形成乳滴的粒径。
PLGA/drug/DCM
10
(四)自乳化法
基本原理:在特定条件下,乳状液中的乳滴由于 界面能降低和界面骚动,而形成更小的纳米级乳滴。 接着再固化、分离,即得纳米球或亚微球。
• 制备方法: (熔融分散,冷却固化)
• 熔融 匀化法(熔融后,70℃以上高压均质)
• 冷却 匀化法(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13
固体脂质纳米球的特点
• 物理稳定性高 • 药物泄漏少 • 缓释性好 • 毒性低 • 易于大规模生产
14
磁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
• 先制备磁流体 • 再制备含药磁性纳米粒或
亚微粒
External Magnetic fields Tissue
例:放线菌素D磁性亚微球
(1)先制备磁流体,
(2)在磁流体中加入药物与氰基 丙烯酸异丁酯单体,超声3h,通 过磁场分离得磁性亚微球,粒径 约220nm.
小鼠体内试验表明,肾旁加磁 场时肾浓度提高3倍,肝浓度降 至1/3。
15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修饰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讲义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讲义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的稳定性。
2024/3/28
改进制备工艺
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如控制粒径 分布、提高包封率等,有助于提高脂质体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对脂质 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全面检 测和控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 趋势与挑战
2024/3/28
23
创新制备技术
超声制备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脂质体在溶液中均匀分散,提高包封率和稳定性。
薄膜分散法
将脂质膜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去除溶剂,形成脂质薄膜,再加入水相 进行分散,得到脂质体。
2024/3/28
逆向蒸发法
将药物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液注入到含有脂质材料的水相中,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形成脂 质体。
14
04 脂质体在药物传 递系统中的应用
2024/3/28
15
靶向给药系统
01
脂质体的被动靶向 性
利用脂质体在体内的自然分布, 将药物选择性地传递至特定组织 或器官。
02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 性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 与特定细胞或组织结合的能力, 实现药物的精准传递。
03
脂质体的物理靶向 性
利用外部物理因素(如磁场、超 声波等)引导脂质体至目标部位 ,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脂质体的稳定性变化过程,预测其有效期和储存 条件。
20
安全性评价策略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脂质体,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 ,评估脂质体的安全性。
01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给动物注射脂质体,观察其毒性反 应和靶器官的损伤情况,评估脂质体的 长期安全性。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

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固体分散体:2.包合物:3.纳米乳:4.微囊:5.微球:6.脂质体:7.β-环糊精: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2.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 )3.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材料中。

( )4.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5.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6.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 7.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8.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9.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 )10.难溶性药物与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11.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 12.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加快。

( )13.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 14.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缓释作用。

( )15.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16.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两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

( )17.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18.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应。

( )19.在β-CD的空穴内,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与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20.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 )21.包合物具有缓释作用,故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对今后药物研究的影响
脂质体的发展将推动药物研究的进步,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
今后研究的动力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以及改进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应用
药物递送
脂质体可用于传递药物给特定 组织或器官,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护肤品
脂质体在护肤品中能为皮肤提 供保湿、滋养和抗氧化的效果, 改善肌肤质量。
营养保健品
脂质体可以包封营养成分,提 高其稳定性和吸收性,用于制 备营养保健品。
脂质体的优点与局限性
1 优点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药物稳定性增强、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和广泛的应用。本课件将 介绍脂质体的概念、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脂质体的概念
定义
脂质体是由单层或多层脂质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能够包封和释放药物。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且能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力,将脂质和药物分 散在水中,形成脂质体。
脂质质体的形态、大小和 形状。
稳定性表征
通过稳定性试验,如离心沉积试验、尘埃压力 试验等,评估脂质体的稳定性。
粒径分布
通过动态光散射仪等仪器测量脂质体的粒径分 布,以评估其分散性。
药物包封效率
通过分析方法测定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效率, 评估脂质体的药物载量。
分类
根据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脂质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固体脂质体、透明脂质体等。
脂质体的制备
1
热法制备
通过高温熔融和冷却结晶的方法制备脂
溶剂挥发法制备
2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药剂学重点笔记-5新剂型

药剂学重点笔记-5新剂型
(三)滴入冻凝法 将芯料分散于含有囊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液以小滴形式骤然导入一种非溶剂或囊材的冻凝液,囊膜在小滴周围冻凝,即成微囊。随后可用适当干燥技术将溶剂或非溶剂除去。
另一方法是将芯料均匀分散(或乳化)在室温以下能冻凝的囊材溶液中(如囊材用明胶,则以液状石蜡或植物油作冻凝液),高速搅拌,即分散成圆球状小粒 ,经筛选后,大粒加热熔化后,再重复上述操作,最后得到均一的微囊。
3. 挥散有机溶剂法:将药物均匀混悬或乳化于溶有囊材的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混合液加热挥散有机溶剂,由于囊材沉积而形成微囊。
(二)喷雾干燥法 将芯料分散于囊材的溶液中,将此混合物用汽流雾化,使溶解囊材的溶剂迅速蒸发而使囊膜凝固,将芯料包裹而成微囊。此法制成的微囊,近圆形结构,直径为5~60011m。成品质地疏松,配料时主药含量超过20%时,则成品难以达到足够的保留量。
制做技术
(一)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用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或含有水溶性药物),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所得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大多数在0.1~0.2μm以下。
在医药上的应用 作为多种药物的载体,如抗癌药、抗寄生虫药、酶、螯合剂、激素、抗生素等。此外,还可用于遗传工程,及促进口服药的吸收或使药物在消化道内不被破坏。
四、复合型乳剂Multiple emulsion
复合型乳剂属于不稳定的分散系统,将水包油或油包水的初乳(W/O或W/O)进一步分散在油相(O/W/O)或水相(W/O/W)中经过二次乳化所成的一种复合型乳剂,或成为更复杂的复合型乳剂,如O/W/O/W型或W/O/W/O型。若将药物溶解或混悬在较高浓度的明胶溶液(10~20%)中,则胶凝后成固体状的“明胶水相”,亦称凝聚微球(以符号S代之)。第一步将熔化的明胶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则成S/O型乳,亦称为微球乳。再进一步分散在水相中则成S/O/W型复合乳剂。 复合型乳剂的粒径一般可控制在1~2um以下,凡水相为外相的乳剂(O/W,W/O/W,S/O/W)可作肌肉注射,如成品通过药典规定的热原与降压物质检查的要求,不产生溶血作用,粒径符合静注的要求,亦可供静脉滴注。以油为外相的乳剂(W/O/O,O/W/O)则只供肌肉注射。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的敏感温度取决 于所使用的材料和制备方法 ,一般在人体正常温度以上 。
热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物理混合法、超声波法、反 溶剂法等。
热敏脂质体的研究已经取得 了很多进展,已经在癌症治 疗、感染治疗等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
pH敏感脂质体
01
02
pH敏感脂质体是指在不同 pH值环境下可以发生结构变 化的脂质体,其在pH值较低 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相变,导 致药物释放。这种脂质体可 以在酸性环境下实现药物的 快速释放和靶向传输。
新型脂质体的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 新的制备方法,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靶向性和载药量。
新型脂质体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 统等疾病的治疗、诊断和药物输送方 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脂质体的材料研究
新型材料如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聚合物胶束等被用于制备脂质体,以 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降低毒性。
随着对病变组织特异性识别分子的深入研究,未来将开发出更多 具有高靶向性的新型脂质体。
智能化脂质体的研究
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开发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化脂 质体,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
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
将脂质体与光热治疗、放射治疗等联合应用,实现多模式协同治疗,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05
实例分析-药物与脂质体的结 合应用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脂质体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疫苗研 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VS
详细描述
1. 药物传递: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 够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实现药物的靶向 传递和控释给药,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 副作用。2. 基因治疗:脂质体可以用于 基因转染,将目的基因导入到细胞内,用 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3. 疫 苗研制:脂质体可以作为疫苗的载体,将 抗原物质包裹在脂质体中,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反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 脂质体还可用于诊断试剂、组织工程和纳 米反应器等领域。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
基因治疗
脂质体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将基因药物准确地传递到靶细胞或组织中,实现基因治疗的目 的,如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等。
免疫治疗
脂质体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载体,将免疫药物准确地传递到免疫系统中,激活或抑制免疫反应, 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05
脂质体药物制剂的评价与优化
脂质体的成分与生物膜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 相容性,不易引起免疫反应。
低毒性
脂质体本身毒性低,且在体内可被代谢清除, 安全性较高。
临床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等领域。
04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局部给药系统
皮肤给药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增加 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时间和渗透 深度,提高治疗效果,如治疗皮 炎、银屑病等皮肤疾病。
体外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与形态观察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等手 段,观察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形态和
表面特征。
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
采用超速离心、透析等方法分离脂质 体和游离药物,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
稳定性考察
在不同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条 件下,考察脂质体的稳定性,包括粒
径变化、药物泄漏等。
体内评价方法
眼部给药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眼部的滞 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刺激 性,对于治疗角膜炎、结膜炎等 眼部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鼻腔给药
脂质体作为鼻腔给药的载体,可 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 效果,如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疾 病。
全身给药系统
静脉注射
脂质体可以作为静脉注射的药物载体,具有缓释、长效、降低毒性和 提高治疗效果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抗癌药物、抗生素等药物的传递。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

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一、概念和名词解释1.固体分散体:2.包合物:3.纳米乳:4.微囊:5.微球:6.脂质体:7.β-环糊精: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2.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 )3.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材料中。

( )4.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5.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6.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 7.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8.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9.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 )10.难溶性药物和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11.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 12.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加快。

( )13.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 14.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缓释作用。

( )15.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16.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和载体材料两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

( )17.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18.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应。

( )19.在β-CD的空穴内,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和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20.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 )21.包合物具有缓释作用,故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教学资料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教学资料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固体分散体:2.包合物:3.纳米乳:4.微囊:5.微球:6.脂质体:7.β-环糊精: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2.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 )3.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材料中。

( )4.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5.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6.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7.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 8.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9.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 )10.难溶性药物与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 11.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12.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加快。

( )13.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14.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缓释作用。

( )15.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16.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两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

( )17.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18.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应。

( )19.在β-CD的空穴内,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与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20.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2023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 剂型与新技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药新剂型 • 中药新技术 •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关系 • 中药制剂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引言
课程背景
• 中药制剂技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 • 当前中药制剂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课程目的
• 培养学员掌握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理论体系和技能 • 提升学员解决中药制剂技术问题的能力
03
中药新技术
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概述
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基因 、基因克隆等技术,对生物体的遗传 信息进行操作和利用的技术。在中药 学领域,基因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深入 了解中药材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 中药材的种质保护、品种选育和新品 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药材基因组研究
通过对中药材基因组的测序、基因鉴 定和基因组结构功能的研究,可以揭 示中药材的遗传背景、物种演化关系 和道地性,为中药材的品种鉴别、种 质保护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纳米粒
总结词
纳米粒是指药物被包裹在纳米级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粒径在1-100nm的固态 胶体分散体系。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 吸收效果。
详细描述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其制备工艺对粒径、稳 定性、载药量等有重要影响。纳米粒在中药制剂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改善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中药制剂的国际化
推进际化进程,促进中药制剂在海外的 推广和应用。
符合国际标准
中药制剂应符合国际药品注册标准和规范,提高产 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中药制剂的国际化提供有力 保障。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冷冻干燥法
将脂质体悬液冷冻干燥后,再分散到水相中,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和包封率。
10
新型制备方法
01
超声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磷脂 等膜材在水相中分散并形成脂质 体。
微流控技术
02
03
3D打印技术
通过微流控芯片控制流体流动, 实现磷脂等膜材的精确控制和高 效制备脂质体。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形 状和结构的脂质体,为个性化医 疗和精准用药提供可能。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够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脂质体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 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2024/3/28
5
制备方法简介
2024/3/28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溶于有机溶剂中,通过旋转蒸发或真空干燥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形成磷脂薄膜;然后加入 含药溶液,通过超声或震荡等方法使磷脂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2024/3/28
11
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
磷脂等膜材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磷脂等 膜材。
制备条件的优化
应对制备条件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进行 优化,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ABCD
2024/3/28
有机溶剂的残留
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以确 保脂质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领域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应用于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抗病毒 药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7
2024/3/28
02
CATALOGUE
脂质体制备技术
8
传统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后制 膜,再经超声或振荡等方式制成 脂质体悬液。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课件 脂质体.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课件 脂质体.

三、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一)脂质体形态观察、粒径和粒度分 布测量
• (二)主药含量测定 • (三)体外释放度测定 • (四)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六)脂质体体内分布试验
(四)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包封率又称包裹率,主要有:重量包封 率(Qw)[85]、体积包封率(Qv)、药脂 包封比(Ew)[86]。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 直接对制剂进行测定和分离出脂质体测 定,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葡聚糖凝胶过 滤法(分子筛法)、超滤膜过滤法[87]、 超速离心法、微型柱离心法和透析法等。
磷脂结构式
胆固醇(cholesterol, CH)结构图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单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多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二)脂质体的性质
• 1.相变温度 • 2.脂质体荷电性
1.相变温度
•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 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这种变化 会引起脂膜物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可 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膜的横 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动 性增加,这种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 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2.脂质体荷电性
•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 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 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 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定性、 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影响较大。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 1.脂质体的靶向性 • (1)被(天然)靶向性: • (2)物理和化学靶向性: • (3)主动靶向性: • 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缓释性) • 3.脂质体降低药物毒性 • 4.脂质体能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 5.脂质体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课件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课件

将薄膜-振荡分散法制备的较大粒径脂质体 较小粒径的脂质体。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二、逆相蒸发法
膜材
溶于有机溶剂(氯仿、乙醚) 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 短时超声 继续减压蒸发 充氮气至气味消失
工艺流程
脱落凝胶液
W/O型乳剂
减压蒸发有机溶剂
水性混悬液
超速离心 或凝胶色谱法 除去未包入的药物
胶态 滴加缓冲液
HO OH HO OH O
H
+
NH3
H O O P O O
O
C O
COO
HO
O
O
P O O
O
O
P O O
O
O
O O
O O
O
O O
R
R
R
R
R
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脂质体的组成
3、胆固醇(cholesterol, Ch)膜的另一类重要组成成分。

存在: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含量较高,植物中含量较少。 性质:为中性脂质,亦属于双亲性分子,但亲油性大于亲水性。

在脂质体中的状态:作为两性分子,能嵌镶入膜,羟基团朝向亲水面, 脂肪族的链朝向并平行于磷脂双层中心的烃链。胆固醇本身不形成脂 质双层结构,但它能以高浓度方式掺入磷脂膜。 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主要与磷脂相结合,阻止磷脂凝集成晶体结构。 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之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着调 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
脂质体制备技术
药剂教研室 吴琳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03.2019
药剂学
脂质体的结构图示
(二)脂质体的性质
1.脂质体的相变温度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疏水链会从有序 排列变为无序排列,使脂质膜的变为“液晶”态, 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流动性是脂质体的一个重要 物理性质),双分子层变薄,这种发生相转变时的 温度称为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由于在相变温度时膜的流动性增加,被包裹在脂质 体内的药物将具有最大释放速率,因而膜的流动性 直接影响脂质体的释放及其(渗漏)稳定性。
09.03.2019 药剂学 17
(四)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阿霉素) 2. 作为抗寄生虫药物载体(抗疟药) 3. 作为抗菌药物载体(两性霉素B) 4. 作为激素类药物载体(可的松长效) 5. 作为酶的载体 6. 作为解毒剂的载体 7. 作为免疫激活剂、抗肿瘤转移 8. 作为抗结核药物的载体 9. 作为基因治疗药物的载体 10.应用于遗传工程中 09.03.2019 18 药剂学
第五节 脂质体及类脂质体
09.03.2019Fra bibliotek药剂学
1
一、脂质体Liposomes) (一)概念、组成和结构
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 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 脂质体的组成是以磷脂为主要膜材并 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 根据脂质体结构中所包含的磷脂双层 分子的层数,单层的称为单室脂质体, 多层的称为多室脂质体。
09.03.2019 药剂学 24
类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09.03.2019
(其中:“”
“―” 代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药剂学
亲水基团;“―”疏水基团)
25
09.03.2019 药剂学 16
4.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显然脂质体可 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同时也 会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这是由于 药物在进入靶区前被包在脂质体内,使 药物免受机体酶等因素的分解。 5.有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脂质体 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囊泡,有细胞亲和 性与组织相容性,并可长时间吸附于靶 细胞周围,使药物能充分向靶细胞渗透, 因而脂质体可通过融合方式进入细胞内, 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
09.03.2019 药剂学 20
(三)冷冻干燥法
该法系将类脂质高度分散 在水溶液中,冷冻干燥, 然后再分散到含药的水性 介质中,形成脂质体。
09.03.2019 药剂学 21
(四)注入法
是最早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将类脂质和脂溶 性药物溶于乙醚或乙醇有机溶剂中(油相), 匀速的注射到含有水溶性药物的恒温水相中 (高于有机溶剂沸点),不断搅拌挥尽有机溶 剂,再经乳匀或超声即得到脂质体。所得产品, 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 绝大多数小于2μm。 主要缺点是:使用有机溶剂和高温,会使大 分子物质变性和对热敏感的物质灭活,脂质体 也粒度不均匀。
09.03.2019 药剂学 15
2. 有长效作用(缓释性)——脂质体 及包封的药物在血循环中保留的时 间,多数要比游离药物长得多。 3. 能降低药物毒性——药物被脂质体 包封后,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的吞噬细胞所摄取(在肝、脾和 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较丰富的器官 中浓集),而药物在心脏和肾脏中 的累积量比游离药物低得多,从而 使药物的心、肾毒性降低。
09.03.2019 药剂学 11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 被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 当在脂质体膜中加入50%(mol/mol) 胆固醇时,可使脂质体膜相变消失。 当低于磷脂的相变温度时,加入胆 固醇可使膜有序排列减少,流动性增 加; 当高于相变温度时,加胆固醇可增 加膜的有序排列,减少膜的流动性。
09.03.2019 药剂学 14
(3)物理和化学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应 用某种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改变(如用药 局部的 pH 、病变部位的温度等)而明显改变 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发脂质体选择性地释 放药物。 目前利用物理靶向性设计最成功的例子是 温 度 敏 感 脂 质 体 ( temperature sensitive liposomes),这种脂质体是使用具有一定的 相变温度的脂质混合物作为膜材,在肿瘤局 部热疗机的作用下,当温度敏感脂质体进入 肿瘤区的毛细血管床时,脂质体达到相变温 度,转变为液晶态,使脂质体中的药物迅速 释放。
7
•胆固醇亦属于两亲性物质,结构中也有疏水与亲 水两种基团,但其疏水性比亲水性强。
09.03.2019
药剂学
8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磷脂的亲水端 呈弯曲的弧形, 形似“手杖”, 与胆固醇分子 的亲水基团相 结合,形成 “U”形结构, 两个“U”形结 构相对排列, 构成双分子层 9 结构 。
等。
磷脂及胆固醇的结构:
磷脂为两性物质,其结构上既有亲水 基团又有亲油基团(见结构图):
09.03.2019 药剂学 5
磷脂的结构简图
09.03.2019
药剂学
6
磷脂含有一个季铵 盐(亲水性基团)
磷 脂 的 结 构 式
09.03.2019 药剂学
磷脂含有一个磷 酸基(亲水性基 团)
磷脂含有两个较长 的烃基为疏水链。
09.03.2019 药剂学 13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1.具有靶向性
( 1 )被动靶向性——这是脂质体静脉给药 时的基本特征:脂质体被巨噬细胞作为异物 吞噬自然倾向所产生的靶向性。 ( 2 )主动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 体上,联接一种识别分子,即所谓的配体。 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 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指定的 靶区释放药物。
09.03.2019 药剂学 19
(二)逆相蒸发法
•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氯仿、乙醚等有 机溶剂,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 (水溶液:有机溶剂=1:3~1:6)进 行短时超声,直至形成稳定的W/O乳 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制得水性混悬液,最后通过凝胶色 谱法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 药物,即得到大单层脂质体。
09.03.2019 药剂学 22
三、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一)形态观察、粒径和粒度分布测量 (二)主药含量测定 (三)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四)包封率的测定 (五)渗漏率的测定 (六)脂质体体内分布试验
09.03.2019 药剂学 23
四、类脂质体
• 类脂质体(niosomes)是 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 (或不与)胆固醇及其他 物质构成的单室或多室囊 泡,故而亦称为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囊泡。
二、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一)薄膜分散法
• 薄膜分散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 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剂中(脂溶性药 物可直接加在该有机溶剂中),然后 在减压下旋转蒸发除去溶剂,使脂质 在器壁形成薄膜后,加入含有水溶性 药物的缓冲溶液,进行振摇,则可形 成大多层脂质体(LMV),其粒径范围 约1~5μm。
09.03.2019 药剂学 2
单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磷脂分子的 极性基团朝 向外侧的水 相,而非极 性的烃基彼 此面对面形 成板状双分 子层或球状 双分子层。
09.03.2019
药剂学
3
多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09.03.2019
药剂学
4
脂质体常用的膜材:
卵磷脂、合成二棕榈酰 -DL-α- 磷脂酰胆 碱(DPPC)、磷脂酰乙醇胺(PE)、合成 磷脂酰丝氨酸( PS )、 神经鞘磷脂( SPH )
09.03.2019 药剂学 12
2. 脂质体的荷电性
• 脂质体的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 定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 影响较大。 •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 PA )和磷 脂酰丝氨酸( PS )的脂质体荷负电; • 含碱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 等的脂质体荷正电; •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