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历程及其展望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自我总结6篇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自我总结6篇篇1身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专业从业者,我有幸见证和记录了无数历史的瞬间和时代的发展脉络。
回望职业生涯的历程,深感肩负责任之重与对真理的追求之志。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与专业体会,全面阐述我的工作心得及成果。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知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石。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都坚持深入调查、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我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报道态度,努力避免个人情感与主观偏见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交叉验证,确保新闻稿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二、深度挖掘与多维度的报道面对繁杂的新闻素材,我始终致力于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寻求新闻事件的多维度视角。
我注重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
这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层次和深度。
同时,我还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公众理性思考。
三、提升新闻采编能力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
我熟练掌握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能够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报道形式。
同时,我还注重提升自己的摄影、摄像技能,力求在多媒体时代为读者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策划会议,与同事共同研究报道方向,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锤炼职业素养与责任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在报道过程中,我始终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拒绝任何形式的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同时,我还注重保护新闻当事人的隐私和权益,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同事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五、不断学习与进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心态。
我关注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学习新的报道手段和传播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的处理
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朱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一中摘要 :针对目前市场调查中敏感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提出从问卷设计角度来进行敏感性问题的处理 ,得到了敏感性问题的两种处理办法 :非数学化的处理和数学化的处理、随机回答技术。
实践表明,这两种方法能更好地提高调查质量。
关键词 :敏感性问题 ;非数学化处理 ;随机化回答技术引 言市场调查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进行生产决策、开展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常因碰到敏感性问题而使调查陷于僵局状态。
所谓敏感性问题“ 是指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调查目的的基础上为获取信息所提出涉及被调查者秘密、禁忌而不愿或不便于公开表态或陈述的问题” 。
例如私人财产、不轨行为、考试中的作弊现象 ,青少年的婚前性行为,社会上的卖淫嫖娼、赌博吸毒、偷税漏税等现象。
因敏感性问题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 故直接提问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而不愿真实回答或拒绝回答,进而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整体质量。
因此,在调查中应尽量避免敏感性问题, 但有时当敏感性问题对调查目的非常重要而无法回避不可或缺时,就需要对敏感性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
1 敏感性问题的相关研究介绍目前, 国内有关学者对敏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从调查方法的角度,如孙蕾等( 2000) 提出敏感性问题调查新方法— 网上调查 ,马岚 ( 2006) 从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来探讨其适用性。
二是从随机化技术模型角度 ,如 : 东方社奇,张文红( 2001) 详细介绍了随机化回答模型— —沃纳模型和西蒙斯模型 , 陈跟龙 ( 2007) 在论述沃纳模型和西蒙斯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延伸后的模型、涂光华 ,马岚 ( 2002) 提出处理敏感性问题的分层弱化模型 ,徐春梅,吕恕( 2008) 对无关问题模型提出改进办法等。
基于对前人文献的检索 , 发现少有学者从问卷设计角度来探讨敏感性问题的处理 ,对此 ,作者认为有必要挖掘这方面的信息 ,转换研究思路。
论文范文—市场调查中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市场调查中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何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和准确一直是市场调查中的重要问题。
影响调查数据是否真实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由敏感性问题所导致的数据失真。
一、敏感性问题的概念先来明确什么是敏感性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寻求处理敏感性问题的方法。
一般认为这类问题是指涉及被调查者秘密、禁忌等令其不愿回答或不愿真实回答的问题。
对这类问题的据实回答使被调查者感到缺乏安全感,这样他们对这类调查问题就变得“敏感”起来,如果被调查者认为这是敏感性问题,那么他们就会对这类问题拒答或给出虚假回答。
从敏感性问题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处理敏感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消除被调查者的担忧与顾虑,从而达到提高调查数据质量的目的。
二、敏感性问题的处理在市场调查中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主要有数学和非数学两类方法,下面分别阐述。
(一)非数学化的处理1、剔除法。
同一个调查问题,有人敏感,有人不敏感,前者我们称之为敏感人群。
如果调查不需要收集敏感人群的意见,或者敏感人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调查本身无意义,那么调查者完全可以剔除掉敏感人群。
例如,企业对其猪肉原料制品市场的调查中,可能就会遇到涉及民族禁忌等敏感性问题。
很明显,伊斯兰教民族在此项调查中就是敏感人群。
如果针对此次调查拟采取问卷调查技术,那么在调查问卷的开头就应该设计出“您的民族为___族”的甄别式问题,如被调查者为伊斯兰教民族,那么调查终止;如为非伊斯兰教民族,则调查继续。
当然,如果我们的目的就是收集敏感人群的意见,那么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
2、匿名法。
除了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意图及承诺对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保密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外,还可以采取在调查中不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真实姓名等方法,这就是通常被认为可以使被调查者获得安全感的匿名调查法。
显然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是如果调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被调查者的一些身份信息,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3、编辑法。
编辑法是指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来降低敏感性问题的敏感度,提高被调查者合作程度的方法。
拒绝敏感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1 6 】鲁延迅 , 郑珩 , 周俊 . 应用球面对 称设计方法优化 谷胱甘 肽生物合成条件【 J ] .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 0 1 0 , 3 2 ( 2 ) : 4 5 - - 4 8 . [ 1 7 】卫功元 , 李寅 , 陈 坚, 等. 溶氧及p H 对产朊假丝酵母分批
y e a s t [ P ] . 日本专利 : 5 2 1 2 5 6 8 7 , 1 9 7 7 .
a c i d s t o e n h a n c e g l u t a t h i o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S a c c h a r o my c与机械 , 2 0 0 7 , 2 3 ( 6 ) : 1 7 - 1 9 . [ 1 4 ]沈继 朵 , 胡晓川 , 卞筱泓 , 等. 催化 合成谷胱 甘肽的基 因
me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J ] . B i o t e c h n o l B i o e n g , 1 9 9 2 , 4 0 ( 8 ) : 9 0 4 - 9 1 2 .
的研究[ J ] . 西北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2 0 0 3 , 3 3 ( 5 ) : 5 5 4 —
[ 1 】 】沈立新 , 魏东芝 , 尧辉 . 重组大 肠杆菌催化合成谷胱甘肽
[ 1 8 ]贺小 贤, 潘亚磊 . 响应面法优化酿 酒酵母Y F发酵产谷胱
甘肽条件[ J ] . 食 品科技 , 2 0 1 0 , 3 5 ( 1 0 ) : 1 5 - 1 9 .
[ 1 9 】S a k a t o K, T a n a k a H. Ad v a n c e d c o n t r o l o f g l u t a t h i o n e f e r —
初中生拒绝敏感性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校园心语初中生拒绝敏感性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武宇腾【摘 要】为分析初中生拒绝敏感性对心理弹性的影响,采用初中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我心理弹性量表对32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其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关键词】拒绝敏感性 应对方式 心理弹性 中介作用一、对象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在3所初级中学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
其中,男性169人,女性159人;年龄12~16岁,平均年龄为14.11±1.86;初一108人,初二124人,初三96人。
(二)研究方法采用初中生拒绝敏感性问卷测量初中生拒绝敏感性。
该问卷共48个条目,包括拒绝焦虑性、拒绝愤怒性、拒绝预期性3个维度,采用Likert6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其拒绝敏感性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3维度的Cronbacha’s α系数分别为0.869、0.903、0.878。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初中生应对方式。
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2个维度,采用Likert 4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采用该应对方式的频率越高。
本研究中,2个维度的Cronbacha’s α系数分别为0.842、0.864。
采用自我心理弹性量表测量初中生心理弹性。
该量表共14个条目,采用Likert 4点计分法,条目的总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a’s α系数为0.780。
(三)统计方法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考察初中生拒绝敏感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考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二、 结果(一)相关分析表1列出了初中生心理弹性与拒绝敏感性、应对方式的相关系数,可知:(1)拒绝敏感性与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r=-0.401,p<0.01);(2)拒绝敏感性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r=-0.246,p<0.01),拒绝敏感性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r=0.463,p<0.01);(3)积极应对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r=0.487,p<0.01),消极应对与心理弹性之间显著负相关(r=-0.388,p<0.01)。
敏感问题调查方法研究综述
敏感问题调查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梳理总结了敏感问题抽样调查方法自首次提出以来的研究成果,包括随机化回答技术和非随机化回答技术两大类,前者需要使用随机化装置而后者不需要。
不同调查模型间的科学比较是在相同保护度的前提下比较效率,或在相同效率下比较保护度,讨论了如何科学定义隐私的保护度。
最后,归纳出了敏感问题抽样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敏感性问题;随机化回答技术;非随机化回答技术;保护度一、引言在抽样调查中,经常会遇到敏感性问题,即所调查的内容涉及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而不便向外界透露的问题。
如考生考生作弊、企业偷税漏税及其数额、个人的不良嗜好或行为等等。
敏感性问题按问题指标特征可分为定性特征问题和定量特征问题两类。
定性的敏感性问题反映敏感特性的性质和类别,其调查目标是得到具有敏感特征的人在总体中的比例。
定量的敏感性问题反映了敏感特性的数值大小,其统计指标主要是均值。
定性的敏感性问题又可进一步分为二项选择(二分类)敏感性问题和多项选择(多分类)敏感性问题。
对于敏感性问题,调查中若采用直接调查的方式,很难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和配合,往往会引起被调查者的抵触而拒绝回答或故意做出错误的回答,从而大大增加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
因此对这一类调查必须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调查方法,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他们能够如实回答问题。
这种特别设计的非直接提问方式能够使得被调查者提供的信息看上去不敏感,从而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但调查者却可以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提取出所需信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我国,理论研究虽有涉及但以学习介绍为主,实践方面虽有运用但范围有限。
笔者在详细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趋势,为后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二、随机化回答技术考察国内外关于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可知,最近50多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从随机化回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RRT )和非随机化回答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前者需要使用随机化装置而后者不需要。
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的开题报告
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敏感性问题通常是指那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社会敏感等话题,比如性、毒品、家庭暴力等。
这些问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会受到被调查者的拒绝、回避等反应,进而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何有效地解决敏感性问题调查中的难点问题,提高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了解当前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实际难点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调查方法。
通过本研究,有助于解决现有调查方法不够完备、样本不够随机、数据不够真实等问题,提高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决策和政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
1. 现有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的评估: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现有的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和不足之处,为后续调查方法的改善提供参考。
2. 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实地调查:以某城市的社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究社区居民在敏感性问题调查中的态度和行为,并深入探讨面对敏感性问题调查,如何提高居民的交流积极性等问题。
3. 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的改进:对现有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和方法,运用新的调查技术和方法,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研究,提高对敏感性问题调查的重视和成效。
在方法上,提供更加完善科学的调查方法,提高调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在实践上,更好地为政策制订和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问卷调查中敏感性问题的新认识与设计方法研究
问卷调查中敏感性问题的新认识与设计方法研究作者:黄小敏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20期摘要:问卷调查中敏感性问题及其设计方法,对于提高问卷调查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理性认识问卷调查中的敏感性问题,并分类、创新设计方法提高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准确性:(一)通过互联网调查有效应对敏感性问题;(二)通过文字阐述降低被调查者的敏感心理影响;(三)通过模糊处理降低问题的敏感度;(四)通过问题设计弱化问题的敏感性;(五)通过改进调查方法弱化问题的敏感性;(六)通过转移提问降低问题的敏感性;(七)通过情景假定降低问题的敏感性。
关键词:問卷设计;敏感性问题;新认识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061-03问卷调查是进行社会和市场调查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调查中,遇到一些敏感性问题(如疾病预防、书籍阅读、安全带的使用、交通违规、非法用药、吸烟饮酒等等)公众会存在不真实、敷衍性回答的可能,导致调查结果失去真实性。
如何认识问卷调查中的敏感性问题?如何合理设计敏感性问题并改进调查方法?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提高问卷调查质量和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问卷调查中敏感性问题的新认识(一)理性认识问卷调查中的敏感性问题敏感性问题是指涉及被调查者回答可能感到难堪或威胁的一类问题。
如果问句中涉及敏感性问题,一般难以获得真实回答。
对于敏感性问题,被调查者是不愿意或不敢给出真实回答的。
因此,要理性认识和应对问卷调查中的敏感性问题。
首先,敏感性问题使用一般问卷调查方法无法有效获取所需数据资料,研究敏感性问题关键不是避开、略过问题,而是通过合理设计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放下防备心态,提高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保证问卷设计与调查的质量。
其次,问卷设计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所设计的问卷必须符合研究目的的要求,认真分析调查现象的特点与规律,明确调查项目,根据目的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不能游离于调查主题,必须为调查主题服务。
新闻记者的工作自我总结7篇
新闻记者的工作自我总结7篇篇1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我在新闻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现在,我将对自己在新闻记者工作进行总结,以鞭策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
一、工作成绩在新闻报道方面,我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多个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如某知名企业的上市仪式、某国际会议的召开等。
通过深入采访和精心策划,我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为企业和会议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闻采访方面,我注重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善于发现问题和挖掘新闻点。
在采访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谦逊和尊重的态度,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
这些素材为我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我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在团队协作方面,我始终将自己置于团队之中,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与团队成员共同策划和完成了多个重大新闻报道任务,如某知名企业的年度报告发布、某国际赛事的报道等。
通过团队协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为整个团队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二、不足之处虽然我在新闻记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我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时我在报道新闻时过于注重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意义。
其次,在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策略方面,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有时我在采访过程中容易受到采访对象的干扰和影响,无法准确把握采访方向和重点。
最后,在团队协作的沟通和协调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有时我在与团队成员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分歧,需要更加注重沟通和协调的技巧和方法。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
首先,我将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力求在报道新闻时能够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事实真相。
调查中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文献综述
调查中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文献综述作者:张潇睿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7期调查研究是按照调查的目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或者收集研究对象的各个特征的过程。
调查主体对特定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调查研究按照研究总体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所谓敏感问题(sensitiveproblem)是指设计个人、单位的隐私或利益,以及大多数人认为不便于在公开场合表态或者陈述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如灰色收入、同性恋倾向、卖淫、非婚生子、婚外性行为、家庭财产状况、吸毒等,对此类问题进行调查,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被调查者出于保护自己隐私或者其他原因,往往拒绝回答或者故意撒谎,造成特殊的系统误差—敏感问题误差。
由此可见,对于敏感问题,必须采用特殊的科学方法,以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
一、国外研究随机化应答技术(RandomizedResponseTechnique,RRT)被认为是最能有效保护被调查者隐私,提高其真实回答率的一种方法。
RRT是指在敏感性问题调查过程中使用预先设定的随机化装置,使调查对象以预定的基础概率尸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回答或回答变换后的敏感问题数值,调查对象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调查者)均不知道调查对象敏感特征的真实数值或回答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最后依据概率论原理计算出人群中敏感特征的分布。
1、Warner模型自Warner开始,国内外的统计学者沿着随机化的思路不断探寻,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提出一系列Warner模型的改进模型以及一些新的调查方法,推动了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的快速发展。
Warner模型是Warner在1965年提出的,设计方法为根据敏感性调查准备两个对立问题,被调查者从二者中选择一个问题作答,选中的概率可预先设置。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1.1 拒绝敏感性 .................................................. 1 1.1.1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1 1.1.2 对拒绝敏感性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2 1.1.3 拒绝敏感性的测量研究...................................4 1.1.4 与拒绝敏感性相关的实证研究.............................7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拒绝敏感...
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
20070501
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霞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3次
1.段莉.王艳梅社区老年人拒绝敏感性的质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教育 2011(1)
2.赵艳林.李文涛.张林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的中文版修订[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11)
3.李媛媛.杨晓慧.张林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拒绝敏感性、成人依恋的中介效应[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3)
4.段莉.王艳娜.刘亚莉.辛小林.郭奕嫱拒绝敏感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6)本文链接:/Thesis_Y1224003.aspx。
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
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说明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的理由及其重要性。
敏感性文献是特定于某些敏感
主题的文献,可能会导致读者不适或伤害,例如性行为、暴力、自杀等。
在某些情况下,
个人也可以因看到这些内容而感到不舒服或心理压力。
因此,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应得到
重视。
首先,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可以保护读者的健康和安全。
对于一些敏感主题,可能会
对读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那些可能会对读者造成不良后果的内容,我
们应该尽量避免阐述和研究。
同时,敏感性文献综述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更加倾向于隐瞒
自己的问题,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
其次,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也可以保护作者的权益。
某些敏感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读
者的不适,导致作者被指责或诋毁。
这不仅是对作者个人权益的伤害,也会对科学研究造
成不良影响。
另外,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以及对于敏感主题进行谨慎处理是出于对社会道德和伦理
规范的尊重。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敏感主题的研究和探究需要进行审慎的伦理评估和批准。
在这些情况下,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出版研究成果而强制将敏感内容呈现给读者。
最后,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还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当我们以一种可控的方式处
理敏感内容时,可以避免由于敏感性而导致的数据污染,从而提高研究质量和有效性。
因此,拒绝敏感性文献综述对于保护读者健康和安全、维护作者权益、尊重社会伦理
规范以及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读者的能力和反馈,给他们提供信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单方面决定呈现哪些内容。
拒绝敏感性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04
拒绝敏感性对初中生社会 适应的影响
拒绝敏感性与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拒绝敏感性的定义
拒绝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拒绝的敏感程度,包括对拒绝的觉察、解读和反应。
拒绝敏感性的测量
可以通过问卷、观察和自我报告等方式进行测量。
拒绝敏感性与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拒绝敏感性可能会影响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初中生正处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 期,对拒绝的敏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03
初中生社会适应现状及其 影响因素
初中生社会适应的概念
自我意识
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意 识到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和目标。
人际关系
初中生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关系开始 发生变化,包括与同龄人、老师和家 长的关系。
社会认知
初中生开始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行为表现
初中生的行为表现开始展现出更多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包括决策、解决问 题和承担责任。
拒绝敏感性对初中生社会适 应的影响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拒绝敏感性概念及其测量 • 初中生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拒绝敏感性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01
拒绝敏感性是一种个体差异, 指的是个体对拒绝的相对敏感 性。
02
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在心理学、 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都 有涉及。
03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交关 系和社会适应是发展中的重要 方面,而拒绝敏感性可能会影 响这些关系和社会适应。
研究目的
探讨拒绝敏感性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分析不同性别和性格特点对拒绝敏感性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
高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相关进展研究
高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相关进展研究摘要:高敏感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过激反应,包括高感觉敏感性与高人际敏感性。
产生高敏感的因素非常复杂,研究发现早期童年经历、早期亲子依恋类型与人格特质为主要影响因素。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肯定的策略缓解高敏感带来的影响。
未来研究中,高敏感性与其他人格变量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相关研究也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做验证。
关键词:高敏感;人际敏感;心理机制;心理干预一.高敏感人格心理机制(一)高敏感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高敏感人群无明确和统一的定义。
Aron(1997)早期的研究中认为感觉加工敏感性是一种趋于对刺激和信息强烈而深刻地加工的人格特质;根据Boy &和Parker(1989)的定义来看,他们从临床方面得出的经验,把高人际敏感性,定义为“对他人行为感受产生不当且过度的警觉和敏感。
从各研究者的定义来看,高敏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感觉加工的敏感性,指个体对物理刺激相对更加敏感的状态;二是个体在社会性发展中对他人行为、言语等过度警觉与敏感的状态。
这两种敏感性的相互影响尚待验证。
(二)高敏感人格测量。
Aron(1997)根据早期研究编制出了高敏感人群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个体感觉加工敏感程度。
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发现该量表形成了3个独立因子分别是审美敏感、感受过载和需求处理。
该量表被后续研究者验证信效度良好。
人际敏感性的评估主要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人格特质层面的考察对象,目前对人际敏感性的评估主要来源于Boyce和Parker(1989)编制的自评量表——人际敏感性量表(三)高敏感人格心理机制。
目前,随着人格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格倾向来探讨,还存在许多争议问题尚无确切定论。
研究者认为早期童年经历对高敏感特质的影响较大。
此外,具有焦虑、抑郁特质的个体比常人更加敏感。
个体在童年时期的依恋类型影响敏感性水平,未能实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无法摆脱分离焦虑,为了避免再次遭受到类似焦虑倾向于采取对任何威胁其人际关系的人或事都过度敏感(杨丹,2018)。
调查研究中敏感性问题的_去敏感化_技术述评
!
引言
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 经常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及总结经验。 在心理与
教育研究中, 为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 也常用调查法。 与实验研究相比, 调查研究 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 而不控制或操纵被调查的现象和回答者。与同样不对观察现象和观察对象加以控 制的自然观察法相比,它又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调查研究的适用范围更广,收集资 料更快,技术手段相对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尤其在抽样调查中抽样技术的利用,使得调查结果更 具代表性。但调查法的所有这些特征只能说明调查法本身的科学性;从另一方面讲,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则 完全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程度,即调查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但 是,当调查内容涉及到个人 ( 或单位)隐私、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敏感性问题时, 往往会拒绝回答或故 意“ 假答 ” 。 这样就破坏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而且破坏程度的大小是研究者无法预测和度量的, 调查结果也 就失去了准确性 \ 2 ] 。 要解决由于调查内容具有敏感性而导致的调查结果的“ 失真” 现象, 获得尽可能可靠的调查数据, 就必须
"
传统的“ 去敏感化” 技术及评价
对敏感性问题的“ 去敏感化” 首先的思路是降低问题本身的敏感度。 如在对敏感性问题的表述上, 采取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列措施: 第一, 先假定回答者有那种行为, 然后从后面的答案中做出选择。 如, 在对教育管理部门挪用教育经 费问题的调查时, 采用如下的问题表述方式: 上年度本单位挪用教育经费: #$ !% 万, &$ ’% 万, ($ )% 万, *$ "% 万, 第二, 假定对规范无一致意见。 如, 有人认为儿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良行为, 也有人认为这 +$ % 万 。 第三, 指出该行为不 是儿童强烈好奇心的表现。 你在一个月内随便拿过别人的东西吗? #$ 拿过, &$ 没有拿过。 是异常行为而是普遍现象。 如, 大多数教育管理部门都有挪用教育经费现象, 本单位上年度挪用教育经费金 额为: 第四, 增加敏感性问题的句长。 研究表明, 敏感性问题 #$ !% 万, &$ ’% 万, ($ )% 万, *$ "% 万, +$ % 万 。 的句长影响其敏感性程度, 由 )% 个字以下组成的短问题比由 !! 个字以上组成的长问题的敏感性更大。 另 外, 将敏感性问题安排在调查的靠后一些比靠前一些回答率和回答的真实性都要高些 , ) - 。 但上述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问题的敏感度, 并且降低的程度是有限的。 从前文的敏感性问题的成 “ 因分析可知, 去敏感化” 技术的关键应该是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得回答者对这类问题的回答结果得到保密, 提 升其安全感。 但是, 这种安全感的获得, 仅仅通过研究者对回答者 “ 回答将得到保密 ” 的事前承诺是无法实现 的。 因为, 通过事前承诺获得的安全感是被动的, 不真实的, 而真实的安全感应该是被回答者主动体验到的, 只有主动体验到的安全感才是被回答者认可的“ 真实的” 安全感。 回答者一旦获得这种真实的安全感, 敏感性 问题才会对他失去敏感性, 从而达到 “ 去敏感化 ” 的目的。 基于这一思路的 “ 去敏感化 ” 手段是匿名法。 它是指 在调查研究中不对回答者的姓名等真实身份作出回答要求, 藉此使得回答者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法。 这是最 常用, 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但它不适用于个别调查。
拒绝敏感性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拒绝敏感性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莫倩;杨广柱
【期刊名称】《进展》
【年(卷),期】2024()6
【摘要】拒绝敏感性,是指对于拒绝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
拒绝敏感性水平对于个体的社会交往产生重要影响,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拒绝敏感性的概念、相关理论和测量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依据“个人x环境模型”探讨绝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希望在丰富研究理论的同时,并为指导我们临床干预实践应用提供更多的价值引领。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莫倩;杨广柱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9.3
【相关文献】
1.管理层薪酬和公司业绩敏感性存在性研究: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
2.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3.拒绝敏感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4.实习护生拒绝敏感性与临床实习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5.集群视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作者:饶贤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9期一、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的发展敏感性问题是指机构、组织或个人由于经济、安全、形象等原因不宜或拒绝让外部知晓的问题,如政府机密、企业商务秘密、个人隐私等。
敏感性问题一般具有隐秘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用一般的调查技术难以获得有效的数据资料,若采用直接调查的方法,调查者将得不到可靠的样本数据,无法作出可靠的推断,就会产生无法控制的非抽样误差。
因此研究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调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何获得可靠的样本信息是研究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的关键,处理敏感性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设计过于复杂的模型,而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消除被调查者的担忧与顾虑,达到提高调查数据可靠性的目的。
1965年Warner提出了敏感性问题的随机化回答调查方法。
随机化回答是指在调查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以预定的概率p来回答敏感性问题,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从而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该方法是设置一随机化装置,让被调查者根据随机化结果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
如调查某校学生的作弊率,向被调查者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你在考试中作过弊吗?问题2:你从未在考试中作过弊吗?被调查者随机抽取一个问题回答,调查员不知道每个人具体回答的是哪个问题,但回答问题1的人占的比例p是事先确定的。
当被调查者抽到的问题与自己的情况一致时,回答“是”;相反时回答“否”,调查者只知道最后的回答结果,从而起到了为被调查者保密的效果。
由于在Warner的方法中所提的两个问题都具有敏感性特征,被调查者可能仍存戒心。
不予配合,而且回答问题的被调查者占的比例不能为1/2。
因此,统计学家在Warne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随机化回答调查方法,1967年Simmons提出了用无关问题y去替代Warner模型中的对立问题,使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无关问题发生的概率是待定的。
估计量的估计偏误会引起敏感性问题所占的比例的估计量的估计偏误,导致总的误差增大;1969年Greenberg提出了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的无关问题随机化回答方法;1971年Moors针对具有两项选择的敏感性问题提出了双样本随机化回答模型,从总体中抽取两个相互独立的样本,第一个样本使用随机化回答,第二个样本直接回答无关问题,该模型进一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1973年Greenberg针对Simmons模型中无关问题的概率未知的情况下,提出了双无关问题的双样本随机化回答模型,在该模型的随机化调查中,每一样本的被调查者均需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被调查者使用随机化装置选择的问题;一个是调查者直接询问的无关的非敏感性问题;1977年K·Jakhasi和H·Sahasegawa提出了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这一模型操作简单,不需使用任何随机化实验装置,又不失随机的特性;2000年Sargin-der等人对Moors模型作了改进。
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的开题报告
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敏感性问题指那些遵循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规定和禁忌,不能直接进行探讨和调查的问题,例如性、政治、宗教、种族等问题。
这些问题具有特殊的性质,它们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隐私和自尊心,而且涉及到个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因此,研究敏感性问题需要采用一定的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本文将选取相关政治方面的敏感性问题为例,研究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敏感性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调查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采用恰当的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可以提高调查研究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尊严。
本研究将以相关政治方面的敏感性问题为例,研究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旨在探究如何采取合适的调查方法开展敏感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对敏感性问题调查的指导和支持。
三、研究问题1. 相关政治方面的敏感性问题有哪些?2. 敏感性问题调查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3. 相比传统调查方法,新兴科技和社交媒体是否可以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敏感性问题数据?4. 在敏感性问题调查中,如何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尊严?五、研究方法本文将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探讨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将从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方面获取数据,并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六、研究内容与步骤1. 敏感性问题的定义与分类2. 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的研究历程3. 敏感性问题调查的现状与趋势4. 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常用方法和优缺点5. 在敏感性问题调查中如何采用新兴科技和社交媒体6. 受访者的隐私和尊严的保护策略七、预期结果本文旨在展示敏感性问题调查的研究方法和策略,提供基于相应政治方面的敏感性问题的调查实例,帮助研究人员为敏感性问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参考,可进一步推广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的研究,为社会治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并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自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4), 437-44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6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6.64058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Prospect ofRejection SensitivityRui Guo, Jinglin Wu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Mar. 27th, 2016; accepted: Apr. 12th, 2016; published: Apr. 21st,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of human’s spiritual life andpsychological health agains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of our country. The rejection sensitivity is one of the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human’s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A systematic study for rejection sensitiv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researchers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ntrol human’s mental health and the key point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therapy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urse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organizes the definition, de-velopment of measuring tool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antecedent and functions of the rejection sensitivity. Besides, the hot top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are expected in this paper.KeywordsMental Health, Rejection Sensitivity, Variable, Course, Expectation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历程及其展望郭瑞,吴晶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16年3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21日郭瑞,吴晶琳摘要在当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大家越来越关注及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中拒绝敏感性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变量。
系统地研究拒绝敏感性这一变量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及提出相应治疗心理问题对策的关键点。
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拒绝敏感性研究历程的综合回顾,归纳及梳理了对拒绝敏感性概念的界定、测量工具的发展、理论支撑及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前因与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对拒绝敏感性以后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心理健康,拒绝敏感性,变量,历程,展望1. 引言自古以来,人类主要是以群居的生活方式为主,人们在与他人或群体的交往过程中,都希望获得他人或组织的认可与接受,因此,获得他人的认可或避免遭受别人的拒绝是人类的核心动机之一。
当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遭到他人拒绝时,这种社交拒绝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已经证明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与不良心理反应和社会功能有关,如London,Downey,Bonica,& Paltin (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具有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攻击与暴力行为,所以,拒绝敏感性的高低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目前国外关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较多,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对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以促进国内对拒绝敏感性的关注及重视。
2.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精神病学领域,Horney (1937)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她在书中写到有些人总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拒绝,并且对拒绝会产生愤怒的反应,当预期的拒绝被感知到时,个体就会产生敌意或攻击行为,这一现象当时还被作为诊断精神病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准。
Albert Mehrabian (1970)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拒绝敏感性(Mehrabian’s Sensitivity to Rejection, MRS)进行了阐释,与此同时他提出了与拒绝敏感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叫做亲和力倾向,这两个概念当时是用来描述个体人格特征差异的。
拒绝敏感性特质与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消极预期有关,而具有亲和力人格特质倾向的人,他们对人际交往则抱有积极的预期。
Boyce与Parker (1989)将拒绝敏感性定义为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知觉与敏感,即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过度敏感的反应,这里对拒绝敏感性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个体社会交往的各种情境中。
Downey & Feldman (1996)将拒绝敏感性定义为个体在社交中对拒绝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觉知和过度反应的倾向,个体拒绝敏感性的形成与童年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经历有关,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拒绝情景时,便会激活个体对拒绝的焦虑性预期,从而导致个体出现过度行为反应,如抑郁、焦虑、孤独及敌意等不良反应。
3. 拒绝敏感性的测量研究随着国外对拒绝敏感性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测量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发展郭瑞,吴晶琳出的量表有以下几种。
3.1. PRSQ (Personal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人格拒绝敏感性问卷对拒绝敏感性问卷的编制最初由Downey和Feldman等人(1996)以大学生为被试编制而成,该问卷设计了18种被试可能遭受拒绝的社交情景,共18项题。
3.2. RSQ (Children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该问卷由Downey,Freitas,Michaelis,& Khouri等人(1998)编制而成,问卷用来测量儿童的拒绝敏感性程度,问卷由12种假想的拒绝情景构成,每一种情境下又由三个项目组成,分别测量愤怒、焦虑与预期拒绝或接受的水平。
3.3. 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该问卷由我国秦山云(2011)编制而成,秦山云针对拒绝敏感性问卷缺乏对青少年发展特征的探讨,于是针对我国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学生群体,编制了初中生拒绝敏感性问卷。
3.4. TERS (The Tendency to Except Rejection Scale)拒绝敏感性量表该量表由Rebacca (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研发而成,翻译时本着重本质且简单的原则,故称其为拒绝敏感性量表。
此量表包括18个项目,每个项目由陈述句形式呈现,描述的是个体害怕被拒绝的人格倾向,该量表不仅弥补了RSQ-Personal问卷计分复杂的问题,还提高了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预测性。
3.5. RSQ-Race (Ra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种族拒绝敏感性问卷该问卷是由Mendoza-Denton,Downey,Purdie,Davis,& Pietrzak (2002)针对适用于非裔美籍人群编制而成的问卷,此问卷由12条项目构成,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为r = 0.8 (p < 0.0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r = 0.9,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6. Appearance-RSQ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外表拒绝敏感性问卷该问卷由Bungert et al. (2015)基于人们对外表的拒绝反应灵敏度编制而成,此问卷由15种基于外表的假想拒绝情景构成,以此来测量被试对外表的拒绝敏感性程度,采用1~6点计分,分值越高,说明被试对自身外表的拒绝程度越高。
3.7. Weight-RSS (Weight-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cale)体重拒绝敏感性量表该量表由Brenchley & Quinn (2016)等人最新编制而成,此表基于人们对肥胖或体重的拒绝反应灵敏度编制而成,由16种基于体重或肥胖的假想拒绝情景构成,采用6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对自身体重拒绝程度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 = 0.94,r = 0.75,p < 0.01,具有较高信效度。
4. 对拒绝敏感性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4.1. 进化理论从进化理论的观点来看,人性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复杂的心理机能都是人类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被选择性地遗留下来的,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产生都是适应的结果。
Hogan (1982)认为每个人都有被接受的需要,因为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早期,祖先们那时的物质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极其匮郭瑞,吴晶琳乏,生产力低下,靠一个人很难生存下来,脱离群体、被群体抛弃或拒绝都意味着生命危险,于是个体为了适应被群体接受的这种需要被积淀下来,成为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