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编写依据:根据XXXXX学院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7月修订)修订培养目标而制定的。
(三)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统计学对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36学时,实践/实验18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五)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2018-2021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号:KY1811B06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统计的起源、统计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知识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点: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统计工作的过程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流量与存量第五节统计指标的形成及表现形式知识点:统计指标的形式、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第二章数据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知识点:统计调查的意义、要求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二节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知识点:搜集资料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知识点:数据审核、筛选、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频数及其分布表、条形图、饼图、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累积频数及其分布表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组数据、组中值、组距、直方图、雷达图、线图第四节合理使用图表知识点:SPSS基本操作实践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知识点: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度量知识点:异众比、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度量知识点:偏态及其测度、峰态及其测度第四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描述性统计上机实践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第一节概率与概率分布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统计定义、离散型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第二节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知识点: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的统计量、抽样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第三节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知识点:样本均值的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参数估计第一节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估计量与估计值、点估计与区间估计、评价估计量的标准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一个总体均值、比例、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比例之差、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量的确定知识点: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利时样本量的确定第五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知识点:假设问题的提出、假设的表达式、两类错误、假设检验的流程、利用P值进行决策、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例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检验、检验中的匹配样本第四节检验问题的进一步说明知识点:关于检验结果的解释、单侧检验中假设的建立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八章分类数据分析第一节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知识点:分类数据、卡方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三节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四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知识点: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及应用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九章方差分析第一节方差分析引论知识点:方差分析及其有关术语、基本思想和原理、基本假定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数据结构、分析步骤、关系强度的测量、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双因素方差分析机器类型、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第四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十章指数第一节基本问题知识点:指数的概念、分类、编制问题第二节简单指数与加权指数的应用知识点:简单指数案例分析、拉氏与帕氏指数的案例分析第三节典型指数介绍知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计算及其作用四、实践/实验教学(一)项目名称:学生团队统计报告(二)目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规定由学生团队(原则上要求3-6人)自行选择统计对象,合力完成统计报告并于学期第十八周上交电子版。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早绪论课程内容: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4、常用统计软件简介基本要求:1认识统计学,掌握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统计学的特点以及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和变量等基本概念3、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I本章重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本章难点: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方案课程内容:1数据的分类与计量2、统计数据的调查3、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i -----------------------------------------------------------------------基本要求:1了解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类和计量2、掌握并区分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I3、掌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本章重点: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本章难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问卷调查的设计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课程内容:1统计整理概述2、统计分组3、分配数列4、统计整理的显示基本要求:1明白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程序2、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要领和程序3、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4、运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显示出统计整理的资料本章重点: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整理的显示本章难点: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统计整理的显示第四章综合指标课程内容: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基本要求:1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并区分相对指标中的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i ----------------------------------------------------------------------------------------------------------------------------- -- ---------------------------------------------------------------------------------------------------------------------------- 13、理解并掌握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4、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i-------------------------------------------------------------------------------------------------------------------- 1本章重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分类及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本章难点: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强度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第五章抽样推断与假设检验课程内容:1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2、抽样误差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4、参数估计5、假设检验基本要求:1 了解抽样推断及其相关概念2、理解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3、理解四种抽样方式以及各自的误差计算I-4、掌握参数估计的要点以及区间估计的计算I-5、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及其应用I-本章重点:抽样平均误差的理解;四种抽样方式抽样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计算;假设检验的步骤本章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应用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课程内容:1时间数列概述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3、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4、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i-5、时间序列季节变动分析i-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2、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i--------------------------------------------------------------------------------------- ---------- ---------------------------------------------------------------------------------- 13、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I------------------------------------------------------------------------------------------- -----------------------------------------------------------------------------------------4、了解时间数列长期变动趋势的含义和测定方法I--------------------------------------------------------------------------- ----------------------------------------------------------------------------5、了解时间数列季节变动趋势的含义和测定方法本章重点: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本章难点:时间数列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推算第七章统计指数课程内容:1统计指数概述2、综合指数3、平均指数4、平均指标对比指数5、指数体系6、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I------------------------ ----------- ----------------------------------基本要求:1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I-3、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I-4、掌握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I-5、掌握指数体系概念、计算和应用I-6、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本章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综合、平均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指数体系概念、计算和应用本章难点:指数编制中的同度量因素的选择;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分解和编制;指数体系的计算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实践环节」1 :要求学生拟定出一份合规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实践环节」2:要求学生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整理并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显示出来实践环节3:根据统计指数中的消费者指数的情况,简单地计算一下当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师生互动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成绩占10%,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报告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高等数理统计第二版教学大纲
高等数理统计第二版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高等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高等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基本概念,掌握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概率分布的性质;2.掌握常见的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和卡方分布等;3.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4.掌握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和技巧;5.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2.2 能力目标1.能够针对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求解;2.能够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3.能够进行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4.能够进行统计结论的有效表达和交流。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精确、严谨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品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高效沟通的能力。
3. 授课内容3.1 概率论基础1.集合与运算;2.概率的基本公理;3.条件概率和独立性;4.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3.2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1.随机变量的定义和性质;2.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3.期望、方差和协方差;4.常见离散型随机变量: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5.常见连续型随机变量:均匀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3.3 统计推断1.样本与总体;2.参数估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3.假设检验:原理、步骤和常见方法;4.单样本参数检验和双样本参数检验;5.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3.4 统计建模1.线性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模型假设和检验;2.非线性回归模型:二次回归、对数回归、逻辑回归等;3.时间序列分析:平稳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4.非参数回归估计:核密度估计、局部加权回归等。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98006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时:4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学分:2.5 英文译名:Statistics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一)统计学课程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熟悉统计学的分科;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具体内容为: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分科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熟悉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搜集方法,能够编制频数分布表;了解频数分布的图示方法和类型。
具体内容为: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三)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掌握均值的计算方法,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离散系数的适用场合;熟悉众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的特点及计算;了解极差的含义及特点,偏态、峰度的测度方法,统计表的编制等。
具体内容为:1、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2、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3、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4、统计表与统计图(四)抽样与抽样估计掌握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熟悉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与总体分布之间的关系;了解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的含义,特点和运用场合。
内容包括:1、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2、抽样分布3、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4、其他抽样组织方式及其抽样估计。
(五)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了解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
《统计学概论2》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概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461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管理类专业开设。
开课学期:一般可在第二学期开设。
学时与学分:课堂学时:32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二、开课目的统计学概论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关系和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是基于数据,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从数据中得到有关信息的分析工具,可用于经济、管理等各个研究领域。
统计学概论是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运用统计数据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技能,建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想;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各分支学科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能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以提高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指数体系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的关系。
指数体系的构成。
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加权综合指数体系及其应用。
简单介绍加权平均指数体系及应用、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及应用。
第四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实际中常见的几种指数,如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六、教学学时分配统计学概论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表七、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一)建议教材1.向蓉美、王青花主编的《统计学导论》(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年11月第1次印刷2.贾俊平编著的《统计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次印(二)总参考书目1.曾五一、肖红叶主编,《统计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31050课程名称:《统计学》总学时数:54实验或上机学时:1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
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
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共计8章: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第三章统计整理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未来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素质:
1.熟悉并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联系现实,能正确认识和解读我国的重要统计数据;
3.将统计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非专业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1.树立好做统计工作的信心;
3.提高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2.提高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应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调查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4.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5.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6.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7.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8.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技能目标1.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2.具有假设检验能力,能够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3.具有统计指数的计算能力,能进行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4.具有统计指标的计算能力,会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计算,会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5.具备抽样与抽样估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大量数据如何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数量经济课程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习题练习等多种方式。
注:﹡代表机动教学内容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
教学内容:
1.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2.以下概念: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3.﹡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的应用、统计研究的一般程序教学要求:
1.理解统计的含义,认识统计的研究对象,掌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3.了解统计学的作用、统计的应用及统计研究的一般程序重点: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难点: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教学建议:本章为概念性的基础章节,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效果会较好。
特别注意:
(1)让学生通过习题掌握概念。
(2)让学生体会概念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内容: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调查误差及其防止
2.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统计分组的方法
3.频数分布的概念、变量数列的种类、变量数列的编制
4.﹡统计数据的显示、统计表的意义和构成、统计表的种类、统计表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了解计量尺度及数据的种类,认识
数据的质量要求,掌握数据的调查方式及方法,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具体特征,理解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及其种类。
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理解频数分布的概念,了解变量数列的种类,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了解频数分布的主要类型,学会编制和运用统计表。
重点:
1.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
2.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
3.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难点:
1.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
2.学会编制和运用统计表教学建议:
1.本章内容主要为资料收集整理,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建议与习题集一起使用
(三)综合指标
教学内容:
1.总量指标的概念与分类
2.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种类
3.平均指标的含义与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5.变异指标含义及计算:极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了解总量指标的分类,掌握时点指
标与时期指标的区分;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了解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了解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置平均数包括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的计算原理;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变异指标包括极差、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及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与分类
2.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种类
3.平均指标的含义与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